电路分析基础(第3版)

电路分析基础(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原 编
图书标签:
  • 电路分析
  • 电路理论
  • 电子技术
  • 基础电子学
  • 模拟电路
  • 线性电路
  • 电路原理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电工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5993
版次:3
商品编码:121170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5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电路分析基础”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的。 主要内容有: 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及分析方法、动态电路的分析、正弦稳态电路、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三相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网络函数、二端口网络、网络图论基础、状态方程和非线性电阻电路。 本书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同时注意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类、电子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以及其他相近专业的基础教材,也可供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刘原,南华大学副教授。毕业湘潭大学物理系电子学专业,湖南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曾任课《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原理》,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心指导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出版教材2本。

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和一般分析方法
1.1 电路的基本概念
1.1.1 电路的组成和功能
1.1.2 电路中常见的元器件及电路模型
1.1.3 电路的基本物理量
1.2 电路的基本定律
1.2.1 欧姆定律
1.2.2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
1.2.3 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1.3 等效电路
1.3.1 电路等效的一般概念
1.3.2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等效
1.3.3 电压源、电流源等效及其互换等效
1.3.4 受控源及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
1.3.5 电阻△形、Y形电路互换等效
1.4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1.4.1 2b法
1.4.2 b法
1.4.3 网孔法
1.4.4 节点法
1.5 电路的基本定理
1.5.1 叠加定理和齐次定理
1.5.2 替代定理
1.5.3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1.5.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1.5.5 互易定理
1.6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1.6.1 本章小结
1.6.2 典型题解
习题1
第2章 动态电路的分析
2.1 引言
2.1.1 动态电路的暂态过程
2.1.2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阶数
2.1.3 暂态过程的分析方法
2.2 动态元件
2.2.1 电容
2.2.2 电感
2.2.13 电容、电感的串联和并联
2.3 动态电路初始条件的确定
2.3.1 初始条件
2.3.2 换路定则
2.3.3 初始条件的计算方法
2.4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法
2.4.1 一阶电路的响应
2.4.2 二阶电路的响应
2.5 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
2.5.1 拉普拉斯变换
2.5.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2.5.3 用部分分式展开法求拉普拉斯反变换
2.5.4 用运算法求解暂态过程
2.6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2.6.1 本章小结
2.6.2 典型题解
习题2
第3章 正弦稳态电路
3.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3.1.2 正弦电流、电压的有效值
3.1.3 同频率正弦电流、电压的相位差
3.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及相量图
3.2.1 复数及其运算
3.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3.2.3 相量图
3.2.4 相量的有关运算
3.3 正弦稳态下的电阻、电感、电容元件
3.3.1 电阻元件
3.3.2 电感元件
3.3.3 电容元件
3.4 阻抗和导纳的串联与并联
3.4.1 二端网络阻抗和导纳的定义
3.4.2 阻抗(导纳)的串联和并联
3.4.3 正弦交流电路的性质
3.5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3.5.1 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3.5.2 电路的相量模型
3.6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3.6.1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方法
3.6.2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计算
3.7 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
3.7.1 瞬时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3.7.2 功率因数及功率因数的提高
3.7.3 复功率
3.7.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3.8 谐振电路
3.8.1 正弦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
3.8.2 串联谐振电路
3.8.3 并联谐振电路
3.9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3.9.1 本章小结
3.9.2 典型题解
习题3
第4章 含耦合电感的电路分析
4.1 耦合电感元件
4.1.1 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
4.1.2 同名端
4.2 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
4.2.1 耦合电感的串联
4.2.2 耦合电感的并联
4.2.3 去耦等效电路
4.3 空心变压器
4.3.1 原边等效电路
4.3.2 副边等效电路
4.4 理想变压器
4.4.1 理想变压器的特性方程
4.4.2 理想变压器变换阻抗的性质
4.5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4.5.1 本章小结
4.5.2 典型题解
习题4
第5章 三相电路
5.1 三相电压
5.2 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和平均功率
5.3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5.3.1 有中线时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5.3.2 无中线时不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
5.4 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
5.5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5.5.1 本章小结
5.5.2 典型题解
习题5
第6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
6.1 非正弦周期性电压、电流
6.2 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及频谱
6.2.1 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
6.2.2 非正弦周期函数的频谱
6.3 非正弦周期性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6.3.1 有效值
6.3.2 平均值
6.3.3 平均功率
6.4 非正弦周期性稳态电路的计算
6.5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6.5.1 本章小结
6.5.2 典型题解
习题6
第7章 网络函数
7.1 网络函数的定义和分类
7.1.1 网络函数的定义
7.1.2 网络函数的分类
7.2 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及其与冲激响应的关系
7.2.1 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
7.2.2 极零点与冲激响应的关系
7.3 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与频率响应的关系
7.4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7.4.1 本章小结
7.4.2 典型题解
习题7
第8章 二端口网络
8.1 双口网络
8.2 双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
8.2.1 Z参数
8.2.2 Y参数
8.2.3 T参数
8.2.4 H参数
8.2.5 双口网络参数间的关系
8.3 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8.3.1 Z参数等效电路
8.3.2 Y参数等效电路
8.4 双口网络的连接
8.4.1 双口网络的串联
8.4.2 双口网络的并联
8.4.3 双口网络的级联
8.5 双口网络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与特性阻抗
8.5.1 双口网络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
8.5.2 传输网络函数
8.5.3 特性阻抗
8.6 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8.6.1 回转器
8.6.2 负阻抗变换器
8.7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8.7.1 本章小结
8.7.2 典型题解
习题8
第9章 网络图论基础
9.1 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
9.2 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和KCL、KVL方程的矩阵形式
9.2.1 关联矩阵A
9.2.2 回路矩阵B
9.2.3 割集矩阵Q
9.2.4 矩阵表示的KCL和KVL方程
9.3 典型支路及其电压电流约束(VCR)方程的矩阵形式
9.4 结点电压法的矩阵形式
9.5 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
9.6 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
*9.7 列表法
9.8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9.8.1 本章小结
9.8.2 典型题解
习题9
第10章 状态方程
10.1 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
10.1.1 状态变量
10.1.2 状态方程
10.1.3 输出方程
10.2 状态方程的列写方法
10.2.1 观察法
10.2.2 叠加法
10.2.3 拓扑法
10.3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10.3.1 本章小结
10.3.2 典型题解
习题10
第11章 非线性电阻电路
11.1 非线性电阻元件
11.2 非线性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11.2.1 非线性电阻的串联
11.2.2 非线性电阻的并联
11.3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法
11.4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段线性化
11.5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小信号分析法
11.6 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
11.6.1 本章小结
11.6.2 典型题解
习题11
附录 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第三版前言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高等学校电气类、电子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和其他相近专业而编写的教材。全书分为11章。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定理及一般分析方法,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等效电路、电路的基本定理。

第2章动态电路的分析,主要介绍动态电路的暂态过程,方程及阶数,动态电路的两种分析法,即时域分析法和复频域分析法。

第3章正弦稳态电路,主要介绍正弦量的基本概念,相量表示法及相量图,正弦稳态下的电阻、电感和电路元件,阻抗和导纳的串联与并联,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电路的分析与计算,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及谐振电路。

第4章含耦合电感的电路的分析,主要介绍耦合电感元件及电压电路分析,空心变压器及理想变压器。

第5章三相电路,主要介绍三相电路,三相电路的分析及三相电路的功率。

第6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主要介绍非正弦周期性电压、电流,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及频谱,非正弦周期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以及非正弦周期性稳定电路的分析。第7章网络函数,主要介绍网络函数的定义和分类,网络函数的极点、零点及与冲激响应的关系,网络函数的极点、零点与频率的关系。第8章二端口网络,主要介绍双口网络、双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双口网络参数(Z、Y、T、H)间的关系,双口网络的等效电路,双口网络的连接。第9章网络图论基础,主要介绍网络图的概念,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和KCL、KVL方程的矩阵形式,典型支路及其电压电流约束(VCR)方程的矩阵形式,节点电压法的矩阵形式,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和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第10章状态方程,主要介绍状态变量及状态方程,状态方程的列写方法;第11章非线性电阻电路,主要介绍非线性电阻元件,非线性电阻的串联与并联,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法,分段线性化及小信号分析法。

《电路分析基础》第一版自2006年出版以来,已经10个年头,被许多院校采用为主教材,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反馈了一些宝贵意见。在二版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修订,使本书更加符合当前“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

第二版修订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巩固知识、提升概念,每章后增加了一节“本章小结及典型题解”,学校课时多的可以讲解,课时少的可以让学生自学。

书后提供了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理工科电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继续遵循本书前二版的编写原则:“确保基础、精选内容、加强概念、推陈出新、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统一符号、形成系统。”这次修订的内容如下:

1. 将第二版中第5章动态电路的分析调至第2章,并增加内容2.2.动态元件;

2. 部分章节的习题作了增补和改编。

与主教材配套的教材及教辅有:

(1) 高吉祥、谢晓霞、李珊珊编著,《电路分析基础学习辅导与习题详解》,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出版;

(2) 高吉祥、李珊珊编著,《电路分析基础教师参考用书》;

(3) 谢晓霞、李珊珊制作,《电路分析基础多媒体课件》。

本书配有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师参考用书是作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编写和制作的,若使用本教材作为主教材,可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n.cn)申请下载和索取。

本书第一版由国防科技大学、南华大学联合编写。刘原主编,管金云、唐少农、高勐参编,高吉祥主审。第1章由高勐执笔,第2、3、4章由唐少农执笔,第5、6、7、8章由刘原执笔,第9、10、11章由管金云执笔。

编写过程同时得到南华大学校长凌球、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唐朝京院长的大力支持。

参与本书第二版修订工作的学校和老师有: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吉祥、谢晓霞,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刘原、管金云,怀化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系李珊珊、贺达江,以及西安空军工程大学的老师们。

参与本书第三版修订工作的学校和老师有: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刘原、阳璞琼、管金云、欧阳宏志、宾斌、董招辉,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谢晓霞。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敬请广大读者对书中存在的错误和缺点给予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不断完善此教材,我们表示万分感谢。

编 者��

2016年10月



《电工学:原理与实践》 内容简介: 《电工学:原理与实践》是一本系统介绍电工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核心原理以及工程实践应用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力求在概念的清晰阐述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之间取得平衡,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电工学知识体系,并引导他们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书内容涵盖了电工学领域最 fundamental 的知识点,从静电学和稳恒电流定律的基石,到交变电路的动态行为,再到电磁场的深刻理解,直至电机和电力系统的宏观概述,力求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第一部分:电工学基础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首先深入探索电工学的基石——静电学。我们将从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的精确表述入手,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接着,我们将引入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探讨电场如何影响空间中的点,以及电势能的转换。对于电容器及其在存储电荷和能量方面的作用,也将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电容的定义、不同形状和介质对电容的影响,以及串并联电容器的等效计算。 稳恒电流定律是理解电路工作原理的关键。本部分将详细阐述电流的定义、方向以及电导率、电阻率等概念,解释欧姆定律是如何描述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精确关系的。我们将分析各种电阻的特性,并学习如何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和电流定律(KCL)来分析复杂电路的电流和电压分布。此外,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等效计算,以及功率的计算与功耗的分析,也将是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第二部分:直流电路分析 在掌握了基础的电荷和电流概念后,本书将聚焦于直流电路的详细分析。我们将从最简单的电阻电路开始,学习如何运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来求解任意直流电阻网络的电压和电流。为了应对更为复杂的电路,我们将引入两种强大的分析工具: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这两种方法将使我们能够系统地建立方程并求解任意直流电路。 功率与能量的分析在直流电路中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将深入探讨直流电源的功率输出与负载的功率消耗,理解能量守恒的原理。电阻元件的功率耗散,例如焦耳热效应,也将被详细讨论。 此外,本书还将介绍一些特殊的电路元件,如电容和电感在直流电路中的行为。我们将分析它们在稳态下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电路的瞬态响应。 第三部分:交变电路基础 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对交变电路(AC电路)的理解变得不可或缺。本部分将引入交流电的定义,包括周期、频率、幅值和相位,并详细阐述正弦交流电的数学表示。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交流电的有效值(RMS值)和平均值,以及它们在衡量交流电功率时的意义。 电阻、电感和电容是交变电路中的基本元件。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元件在正弦交流电下的阻抗特性,包括电阻的纯阻性、电感的感抗以及电容的容抗,并理解它们与频率的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复数运算来表示和分析交变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和阻抗,这是理解交变电路动态行为的关键。 串联和并联交流RLC电路的分析将是本部分的重点。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这些电路的总阻抗、电流和电压,并分析电路的谐振现象。谐振在许多电子设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调谐电路和滤波器。 第四部分:三相电路 三相交流电因其在电力传输和分配方面的经济性和高效性,在现代电力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本书将详细介绍三相电源的产生方式,以及各种三相连接方式,如星形(Y)连接和三角形(Δ)连接。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三相电路中的线电压、相电压、线电流和相电流,并推导三相电路的总功率。 相量图和功率因数在三相电路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运用相量图来直观地表示三相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并深入理解功率因数对电力系统效率的影响。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三相不平衡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五部分:电磁场与电磁感应 电磁场是现代电气工程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本部分将从磁场的基本概念开始,介绍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等重要物理量。我们将学习安培环路定律,理解电流如何产生磁场,以及磁场如何对载流导体产生力的作用(洛伦兹力)。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理解发电机和变压器工作原理的关键。本书将深入阐述电磁感应的原理,包括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及其方向(楞次定律)。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电磁感应,如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 第六部分:电机与电力系统基础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更宏观的领域——电机和电力系统。我们将简要介绍直流电机和交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感应电机和同步电机的结构与特点。重点将放在理解电机如何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以及反之亦然。 电力系统是将电能从发电厂输送到用户端的复杂网络。我们将简要介绍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环节。电压的升降和电流的传输效率将是讨论的重点。 实践指导与应用 除了理论知识,本书还将强调实际操作和工程应用。书中将穿插大量的实例分析,涵盖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典型电气问题。读者将有机会通过理论计算来预测电路行为,并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这些预测。本书的编写风格旨在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信心。 总而言之, 《电工学:原理与实践》旨在为广大工科学生、电气工程从业人员以及对电工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易于理解的教材。通过系统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电工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工程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电路分析一直有一种敬畏感,觉得它是一个非常抽象且难以掌握的领域。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理论可以如此严谨且富有启发性。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做到逻辑严密,一步到位。他不会跳过任何关键的推导过程,而是耐心细致地展示从基本原理到最终公式的全过程。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刨根 জিজ্ঞাসা 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作者的严谨所折服,也对电路理论的内在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电路时,作者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的方法论,从一开始如何分析电路结构,到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再到如何进行计算和验证,每一步都清晰明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节点电压法和支路电流法的讲解,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还通过对比的方式,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让我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这本书的图解也非常精炼,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张都恰到好处地解释了概念,或者展示了电路的连接方式,避免了不必要的视觉干扰。我感觉,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引导我一步步地深入电路分析的世界,让我不再感到迷茫和恐惧。

评分

要我说,这本《电路分析基础》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对“理解”的极致追求。很多同类书籍,可能侧重于公式的罗列和计算的技巧,但这本书却始终将“为什么”放在首位。它不会直接给出公式,而是从最基本的物理定律出发,层层递进,让你明白每一个公式的来龙去脉。我记得学到叠加定理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它很神奇,为什么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线性问题来求解?这本书里,作者从线性系统的性质出发,非常清晰地解释了叠加定理的原理,让我明白了它背后的数学支撑,而不是简单地记住“要把每个独立电源单独考虑,然后把结果加起来”。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真正掌握了知识,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而且,书中的插图非常讲究,它们不仅仅是装饰,而是辅助理解的关键。很多时候,一个精心绘制的电路图,或者一个形象的力学类比图,就能化解我心中的疑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功率”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给出了功率的公式,而是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解释了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之间的关系,让我对功率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做习题的时候,我也感觉受益匪浅,那些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定理来解决的题目,现在对我来说不再是难题。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一门学科,最怕的就是一开始就被劝退。当初选这本《电路分析基础》的时候,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基础”两个字听起来就不太好啃。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一点也没有学术的架子。作者像是和一个多年的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他会在解释一个概念的时候,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历史背景,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完全不会觉得枯燥。我记得有一次学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我之前在别的地方看过,但总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两种等效变换。这本书里,作者用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一个非常复杂的交通网络,我们想知道其中一个路口的交通流量,如果直接分析所有路径会非常困难,但如果能把这个复杂网络等效成一个简单的“输入-输出”模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这两个定理的意义和应用场景,不再是死记硬背公式。而且,这本书的习题集也非常实用,很多题目都贴近实际应用,我做完之后,感觉对书中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知道这些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被应用的。我特别喜欢它提供的一些“动手实践”的建议,虽然我不是电子专业的,但很多简单的实验我都能在家完成,这让我对电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这本书真是把我从迷茫的电路世界里拯救出来了!我之前学电路的时候,总是感觉概念模糊,很多公式推导起来也云里雾里。但这本书,真的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基础”打得特别牢。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逻辑,把那些复杂的电学定律解释得通俗易懂。比如,讲到电阻的时候,它没有仅仅罗列公式,而是通过水管的类比,让我瞬间明白了电阻的本质,知道为什么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大。还有基尔霍夫定律,以前觉得它好抽象,这本书里通过一个实际的电路例子,一步步地引导我理解,我甚至能自己跟着画出电流方向,然后套用公式计算,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太棒了!更让我惊喜的是,每一章后面都配有大量的例题和习题,而且难度分布很合理,从最基础的判断题到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的计算题都有。我最喜欢的是那些“思考题”,它们总能引导我去探究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死记硬背。我试着做了几道,发现很多以前困扰我的问题,现在都能迎刃而解了。而且,它的排版设计也很好,图文并茂,关键的公式和概念都会用醒目的方式标注出来,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不像有些教科书,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公式,看得我头疼。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电路知识,更是在培养我解决电路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种“救急”的心态,因为我需要快速掌握一些电路分析的基础知识来应付一场考试。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速成”手册,但读下来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讲究的是内功心法,而非花拳绣腿。它没有那种让你一眼就能看懂的“捷径”,但它提供的每一种方法,每一个公式,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能够帮助你从根本上理解电路的运行机制。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一些经典电路模型,比如RC电路、RLC电路时,不是简单地给出响应曲线,而是详细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响应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参数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让我意识到,电路分析不仅仅是计算,更是一种设计和优化的过程。书中的案例研究也非常有价值,它们往往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看到了书本上的知识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比如,书里讲到如何用傅里叶级数来分析周期信号的频谱,这对于我理解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都有很大的启发。虽然这本书的难度系数可能比一些入门级的读物要高一些,但它带来的那种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任何“速成”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