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

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志福,张承宁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动汽车
  • 电驱动
  • 电机
  • 控制
  • 新能源汽车
  • 电力电子
  • 驱动系统
  • 设计
  • 理论
  • 汽车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2871
版次:2
商品编码:1210904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能源汽车研究与开发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构成及控制方法等内容。《本书分为十章,讲述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及其对驱动系统的要求,并着重介绍了电驱动系统的理论基础分析,参数设计与评估,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方式、类型、特点及一般控制方法,电磁兼容性的一般性分析与设计,测试技术与实现及安全性分析,还讲述了与电驱动系统密切相关的辅助系统等内容。书中内容融入了编著者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的总结,对于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相关设计与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电动汽车1
一、电动汽车发展的背景需求1
二、电动汽车的种类及技术特点4
三、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9
第二节电驱动系统10
一、电驱动系统的构成10
二、电驱动系统的作用11
三、电驱动系统的发展现状11
四、电驱动系统的发展趋势16
参考文献20
第二章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基础22
第一节电动汽车的构造与工作原理22
一、电动汽车的构造22
二、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结构形式25
第二节电动汽车动力学26
一、电动汽车受力分析26
二、电动汽车动力学方程32
三、电动汽车行驶的附着条件与附着率34
四、电动汽车的性能36
参考文献43
第三章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匹配与评估44
第一节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动力需求特性理论44
一、驱动电机的特性44
二、传动装置的特性45
三、电动汽车动力性能分析46
第二节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参数匹配准则48
一、电驱动系统的特性要求48
二、电机参数匹配48
三、传动装置参数匹配50
第三节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性能评估方法和标准50
一、汽车行驶工况50
二、电驱动系统评价标准55
三、电驱动系统评估方法56
参考文献76
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目录第四章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结构77
第一节单电机驱动系统77
一、单电机直接驱动77
二、单电机驱动手动机械式变速器78
三、单电机驱动电控机械式变速器79
四、单电机驱动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82
五、单电机驱动无级式自动变速器85
第二节多电机独立驱动86
一、电机与减速器组合式驱动系统87
二、轮边电机驱动系统88
三、轮毂电机驱动系统89
四、双轴独立驱动92
第三节多电机耦合驱动93
一、多动力耦合系统94
二、双电机耦合驱动97
三、双机械端口电机102
参考文献104
第五章电驱动控制技术106
第一节电力半导体器件107
一、不可控型开关器件108
二、半控型开关器件——晶闸管110
三、典型全控器件114
四、宽禁带半导体器件126
第二节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驱动电路及保护128
一、电力半导体器件的驱动电路128
二、电力电子器件的保护132
三、电力电子器件的串联和并联使用135
第三节整流电路137
一、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137
二、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146
三、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150
第四节逆变电路154
一、直流发电机�驳缍�机系统电能的流转154
二、逆变产生的条件155
三、逆变失败与最小逆变角的限制156
第五节母线支撑电容器158
一、支撑电容器的类型及特点158
二、支撑电容器的选用与设计166
参考文献168
第六章电动汽车电驱动技术169
第一节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概述169
一、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种类及特点169
二、电动汽车对驱动电机的性能要求170
第二节驱动电机171
一、驱动电机的分类172
二、直流电机173
三、三相异步电机177
四、永磁电机180
五、开关磁阻电机183
第三节交流异步电机控制算法186
一、交流异步电机d�瞦参考坐标系数学建模186
二、交流异步电机VVVF控制187
三、交流异步电机矢量控制187
四、速度控制算法196
五、效率最大化控制算法198
第四节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199
一、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199
二、永磁同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策略203
第五节开关磁阻电机控制系统控制算法205
第六节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发展方向207
一、驱动电机的发展方向207
二、驱动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209
参考文献212
第七章电动汽车的辅助系统214
第一节电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214
第二节电动汽车电动空调系统218
一、电动空调系统概述218
二、电动空调系统方案219
三、电动压缩机及其驱动方式220
四、其他电动空调产品223
第三节电动汽车驾驶人仪表系统225
一、汽车仪表系统的发展过程226
二、电动汽车用仪表系统227
三、电动汽车仪表系统的发展趋势230
参考文献230
第八章驱动系统电磁兼容232
第一节电磁兼容基本概念与术语232
一、电磁兼容含义232
二、现代汽车电磁兼容问题232
第二节电驱动系统电磁骚扰源234
一、电磁骚扰分类235
二、自然骚扰源235
三、车外骚扰源237
四、车载骚扰源238
第三节电驱动系统电磁骚扰发生机理241
一、放电噪声241
二、感性负载的瞬变242
三、功率电子瞬变242
四、 反射现象245
五、电动汽车产生的典型的电磁骚扰源246
第四节电动汽车的车载电磁骚扰源252
一、车用电机驱动系统252
二、总线系统255
三、DC-DC变换系统256
第五节电驱动系统印制电路板电磁兼容258
一、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设计258
二、印制电路板的布局259
三、印制电路板的布线260
第六节屏蔽与滤波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261
一、屏蔽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举例262
二、滤波器在汽车上的应用264
参考文献267
第九章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参数测试269
第一节电驱动系统测试基础270
一、谐波分析270
二、谐波表示法271
三、驱动系统谐波特性272
第二节电压和电流测量274
一、电压与电流的有效值274
二、电压和电流的畸变因数275
第三节电功率计算275
第四节电机转速与转矩测试278
一、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自《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2012年出版以来,电动汽车及其电驱动系统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教学和设计过程中,广大读者也对本书提出了宝贵意见。为此,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下述内容的修订:   ① 进一步明确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定义。   ② 补充了新型电驱动系统的结构形式,并对其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   ③ 增加了对最新电驱动技术、产品的介绍。   ④ 精简了一些内容。   ⑤ 修改了部分错误。   本书主要由王志福和张承宁负责修订,在修订过程中,叶辉萍,武小花,刘明春,吴晓鹏,周维,韩光伟,田真,宋志坚,周杨,李志等进行了部分的编写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或不足之处,恳切希望使用本书的广大师生、技术人员和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编著者第1版前言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包括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动汽车等类型。电动汽车的技术核心是同时关注动力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内容,其关键技术包括了电驱动技术、能源技术、能量管理技术及汽车制造技术等多个方面。电驱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不同类型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书基于目前电驱动系统的发展,全面阐述了电驱动系统的技术与发展研究。   全书分为十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电驱动系统对于电动汽车的作用及其发展;第二章结合电动汽车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形式与结构,并阐述了电动汽车的力学关系;第三章结合电动汽车的动力性需求,介绍了电驱动系统的参数匹配原则与方法,并结合当前通用的工况对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全面介绍了电驱动系统的结构形式,并分析了每种结构形式优缺点和作用原理;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针对电驱动系统的功率变换和驱动电机进行了详细阐述,介绍了常用的驱动电路结构与控制原理,分析了不同驱动电机的结构形式与应用,同时,对支撑电容器的设计与选用进行介绍。第七章简要介绍了电动汽车辅助系统,对电动助力转向、电动空调、电动汽车仪表系统进行了说明;第八章针对电驱动系统存在的电磁兼容性能进行了分析,对屏蔽、滤波等技术在电驱动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第九章结合目前电驱动系统的测试,对电驱动系统的各项测试和综合测试方法进行了阐述;第十章介绍了当前关注较多的电驱动系统安全问题,对漏电检测、储氢安全、碰撞安全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本书第一章和第六章由张承宁编写,第二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十章由王志福编写,同时实验室的田真、刘明春、吴晓鹏、韩光伟、周维、武小花以及叶辉萍等为本书提供了相关的参考资料并进行了部分的编写工作。   本书的完成过程中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105032)的资助。本书的内容采用了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和科研内容,翟丽博士、李炯博士、王再宙博士、叶辉萍硕士等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内容增加了很多独有的内容,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电动汽车技术涉及知识面广,既涉及传统汽车的知识,又涉及电、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发展迅速,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或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著者
《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 深度解析未来出行核心动力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价值的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理论框架与设计指南。在汽车工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电驱动系统已成为决定车辆性能、效率、成本乃至整体用户体验的关键。本书第二版在前版基础上,紧随技术发展前沿,对电驱动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剖析,并整合了最新的设计理念与工程实践。 核心内容精要: 本书内容涵盖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核心技术,从基础理论到系统集成,层层递进,力求让读者透彻理解电驱动系统的运作原理和设计要点。 电动机驱动技术: 电机类型与原理: 深入介绍各种主流电动汽车用电机类型,包括永磁同步电机(PMSM)、交流异步电机(IM)、开关磁阻电机(SRM)等。详细阐述它们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 电机设计与选型: 涵盖电机本体的关键设计参数,如槽数、极数、磁轭厚度、绕组方式等,并分析这些参数对电机性能(如功率密度、效率、扭矩输出、散热能力)的影响。介绍电机性能仿真工具和方法。 电机控制策略: 详细讲解矢量控制(FOC)、直接转矩控制(DTC)等先进电机控制算法,分析其原理、实现方式以及对电机性能的优化作用。探讨不同控制策略在瞬态响应、稳态效率、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权衡。 电力电子技术(逆变器): 功率器件选择与驱动: 详细介绍SiC(碳化硅)、GaN(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在电动汽车逆变器中的应用,分析其在耐高压、耐高温、低损耗等方面的优势。讲解功率模块的驱动电路设计和保护策略。 逆变器拓扑结构: 深入分析三相电压型脉宽调制(PWM)逆变器等经典拓扑,以及多电平逆变器、基于ZVS/ZCS技术的软开关逆变器等先进拓扑。评估不同拓扑的功率损耗、谐波含量、电磁兼容性(EMC)等特性。 控制算法与调制策略: 探讨各种PWM调制策略,如SPWM、SVPWM等,分析其对输出波形质量、开关损耗以及系统动态响应的影响。介绍逆变器在动态性能、散热管理、故障诊断与容错等方面的设计考量。 传动与减速器设计: 减速器类型与传动比: 介绍单速减速器、多速减速器等主流减速器类型,分析其结构、传动效率、噪音水平和重量。深入探讨传动比的优化对电机工作点、车辆加速性能和续航里程的影响。 齿轮设计与润滑: 详细讲解齿轮的关键设计参数、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以及齿面强度计算。探讨不同润滑方式对减速器效率、可靠性和寿命的影响。 集成设计与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 阐述电驱动总成(e-axle)的集成设计理念,如何优化电机、逆变器和减速器的空间布局和结构连接,以减小体积、重量并提高整体效率。重点讲解NVH分析与控制方法,确保驾乘舒适性。 电池管理系统(BMS)与电驱动系统集成: BMS核心功能: 尽管本书聚焦电驱动,但会探讨BMS与电驱动系统的交互。简述BMS的SOC(荷电状态)估算、SOH(健康状态)评估、过充过放保护、温度监控等关键功能,以及这些信息如何传递给电驱动控制器以优化系统运行。 能量管理策略: 讨论电驱动系统与电池、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介绍能量回收的原理、效率以及如何在不同驾驶工况下最大化能量利用效率。 系统安全与可靠性: 强调电驱动系统的安全设计,包括绝缘设计、高压防护、EMC设计、热管理以及故障诊断与安全切断机制。探讨软件和硬件的可靠性保障措施。 电驱动系统的仿真与测试: 仿真工具应用: 介绍MATLAB/Simulink、ANSYS等常用仿真软件在电驱动系统建模、仿真和性能分析中的应用。演示如何通过仿真优化设计参数和验证控制算法。 实验测试方法: 讲解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在实验室和实车环境下的测试流程和关键参数测量方法,包括效率测试、功率测试、NVH测试、耐久性测试等,以确保产品达到设计目标并满足相关法规要求。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并重: 融合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前沿的工程实践,提供可操作的设计指导。 内容全面深入: 覆盖电驱动系统的所有关键组成部分,并对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剖析。 紧跟技术发展: 包含最新技术动态,如宽禁带半导体器件、先进控制策略以及集成化设计理念。 图文并茂: 大量图表、示意图和公式推导,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概念。 面向工程应用: 强调设计过程中的权衡取舍、性能优化和可靠性保障。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汽车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电动汽车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的工程师,同时也是对电动汽车电驱动技术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和技术爱好者们的宝贵参考。 通过对《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的深入学习,读者将能全面掌握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核心技术,为设计、优化和开发下一代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打下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汽车行业从事了十多年的资深工程师,对电动汽车的电驱动系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当我翻阅《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时,我立刻被它所展现出的专业深度和前沿视野所吸引。这本书在理论上的严谨性和在设计上的前瞻性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功率变换器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的详细阐述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主流的变换器类型,还深入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损耗特性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这对于我们在实际设计中进行器件选型和电路优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此外,书中关于电磁兼容性(EMC)和热管理的章节也极具价值。这些看似“软”的方面,实则对电动汽车的可靠性和寿命有着至终的影响。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述,既有理论上的指导,也有工程上的实践建议,非常实用。我注意到书中还对下一代电驱动技术,如集成化、高压化等进行了展望,这足以体现作者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权威著作,对于从业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购买这本《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主要是想了解电动汽车是如何“跑起来”的,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原理。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电动机的种类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书中用了很多图例来展示不同类型的电动机,比如永磁同步电机、异步电机等等,并且解释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这让我明白,原来电动汽车并不是只用一种“发动机”,而是有多种选择,并且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驾驶体验。此外,书中关于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会有差异,原来这跟BMS的智能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它就像一个“管家”,负责监控电池的状态,合理分配能量,确保车辆的安全高效运行。虽然有些地方的专业术语我可能还不完全理解,但整体而言,这本书已经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电动汽车技术的好奇心,也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欣赏。

评分

从一个对技术细节充满好奇的普通用户角度来看,《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简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汽车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电动汽车的“心脏”——电驱动系统——充满疑问,是什么让它们如此高效、安静且充满力量?这本书解答了我所有的疑问,并且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语言,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将复杂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概念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电机工作的原理部分,就像是把一个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呈现在我眼前,让我惊叹于工程师们的智慧。书中对于能量回收系统的阐述也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踩刹车时浪费的能量,在电动汽车里却能被巧妙地“捡回来”,这简直是太神奇了!这本书让我对“科技改变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对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我甚至开始尝试理解一些书中提及的仿真软件,虽然目前还只是皮毛,但这本书已经点燃了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我发现,原来电动汽车的背后,有着如此精密和迷人的技术支撑,这让我更加欣赏和喜爱我身边的电动汽车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宝典!之前我对电动汽车的了解仅限于“能跑”,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眼,能够深入理解那些隐藏在车身之下的复杂技术。从一开始的电机类型选择,到功率电子器件的精妙设计,再到电池管理系统的智慧调度,书中几乎涵盖了电驱动系统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各种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的深入剖析,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电路图,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下,变得清晰易懂。特别是关于永磁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的性能比较,作者不仅列举了各自的优缺点,还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论证,这让我对不同电机的适用范围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电驱动系统集成和热管理的部分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这对于保证电动汽车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讲解,而是引入了大量实际案例和仿真结果,这使得书本内容更具说服力,也更贴近实际工程应用。例如,在讲到电机的效率优化时,书中展示了多种减小损耗的策略,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仿真曲线,这对于工程师来说是无价的财富。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电动汽车电驱动技术的人的必读书籍,它不仅能提升你的理论知识,更能激发你的工程实践灵感。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到《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时,我曾担心它会过于枯燥乏味,毕竟“理论与设计”这样的字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图表。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叙事能力,将原本可能沉闷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我曾以为自己对汽车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全新的维度。书中对电动机工作原理的描述,就像是一场精彩的物理表演,让我看到了电流如何在磁场中跳跃、旋转,最终驱动车轮前进。我特别喜欢关于能量效率的部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设计能让电动汽车跑得更远,为什么电池的消耗速度会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驾驶”这件事的理解。这本书也让我对工程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敬意,他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下,创造出如此高效、环保的交通工具,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对于每一个关心未来交通发展、对科技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电动汽车技术小白,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瓶颈,直到我接触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这本书就像是我学习路上的明灯,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复杂的电驱动系统原理层层剥开,让我能够逐步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电机基本原理的讲解,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电磁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这个文科背景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在学习功率电子器件的部分,我曾一度感到头疼,但书中对各种器件的性能参数、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配以清晰的电路图,这让我茅塞顿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对电池管理系统(BMS)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让我了解到BMS在电动汽车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充放电管理,更是关乎电池安全、寿命和性能的关键。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日常学习和查阅资料的必备工具,它帮助我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想要在电动汽车电驱动领域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和设计方法。《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引领我们站在技术浪潮之巅的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电机设计优化和控制算法方面的深度挖掘。对于电机效率的提升,书中详细介绍了从材料选择到结构优化的各种策略,并结合仿真结果进行验证,这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设计思路。在控制算法方面,作者不仅深入讲解了传统的核心算法,如矢量控制、滑模控制等,还对面向未来的先进控制技术,如模型预测控制(MPC)、自适应控制等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让我能够提前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为未来的技术储备做好准备。书中关于电驱动系统的集成化和小型化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探讨了如何将电机、功率电子器件和控制单元进行高度集成,以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更好的性能表现。这对于我们设计下一代紧凑型、高性能的电驱动系统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指引方向的权威著作,对于任何想要在电动汽车电驱动领域取得突破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理论的传授,它更像是一本实战宝典,为想要在电动汽车电驱动领域深耕的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的详细讲解。从基础的PWM控制到先进的矢量控制,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提供了详细的算法流程和代码示例。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产品开发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对于功率器件的选择和应用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从IGBT到MOSFET,再到新兴的SiC和GaN器件,作者都对其性能特点、应用场景以及集成化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为我们在设计高性能、高效率电驱动系统时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另外,书中对于整车集成和系统协同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们能够跳出单一组件的局限性,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视电驱动系统的设计,从而实现更高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我注意到书中还对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和网联化趋势进行了展望,这预示着电驱动系统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涵盖了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方方面面。我作为一名在相关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依然能从中汲取到不少新鲜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作者在电机控制算法这一块的论述尤为精彩,对于各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如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和分析,并且给出了优缺点对比和适用场景建议。这对于我在实际项目中选择和优化控制算法非常有指导意义。另外,关于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选择和应用,书中也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参考。从MOSFET到IGBT,再到SiC和GaN器件,作者都对其特性、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介绍,这对于我们工程师在设计下一代高性能电驱动系统时,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而且,书中对于电动汽车的整车集成和系统协同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打破了以往我们只关注单一组件的局限性,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视电驱动系统的设计,非常有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的功底,书中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图表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验证,让人信服。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技术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指导我理解和设计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的书籍。《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设计(第2版)》正是我的不二之选。这本书的体系结构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电机原理,到复杂的控制算法,再到最终的系统集成,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电机设计和性能优化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优化手段,如转子/定子槽设计、绕组优化、材料选择等,并结合仿真工具进行了验证,这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学习控制算法时,书中提供的详细推导过程和伪代码,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学习负担,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各种控制策略的核心思想。而且,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际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理论是如何应用到实际产品中的,这对于提升我的工程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对最新的技术发展,如高效SiC/GaN器件的应用,以及新型电机结构的设计进行了介绍,这让我的知识体系始终保持在行业前沿。总之,这本书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未来的科研工作充满信心。

评分

写的比较全面,详细,但感觉不够深入。

评分

学习新技术新能源汽车以后的发展趋势,书不错

评分

混动车大有前途哇,就是人生太高了。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内容丰富,买来作参考用,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看电控

评分

嗯,书很新,内容很丰富,感觉很有用

评分

东西不错,好用。

评分

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好啊

评分

送货较快,包装完整,绝对正版,内容丰富。

评分

正版书籍,所以很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