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汪曾祺:情不知所起,一汪而深(套装共3册)

珍藏汪曾祺:情不知所起,一汪而深(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散文
  • 文学
  • 经典
  • 文化
  • 随笔
  • 生活
  • 回忆
  • 旧时光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4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9319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680
套装数量:3
字数:3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他是当下有文人气质的读者非常喜爱的作家,一个可爱的老头儿。

  他贪吃,是作家里会吃的,也是厨师里会写的。

  他贪喝,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就逃课喝酒,喝多了睡在街头还是老师沈从文把他扶回宿舍的。

  他贪玩儿,更贪恋人世间,简直“贪得无厌”。

  他是有生活情趣的直男。

  用现在网友的话说,他就是文艺界的泥石流,市井里的小清新。

  他是“汪粉”们喜爱的“老头儿”,是现当代作家中的出版“常青树”。他离开我们20年来,名字被人们反复提起,作品依然不断重印再版,出版量比他在世时还要大。

  汪曾祺研究者、知名文学评论家王干认为,汪曾祺是一位被忽略的大师,在文坛退去浮躁之后,这位慢热型作家必将释放出持久的光芒。

  怀念汪曾祺好的方式,就是阅读汪曾祺。

  2017年5月16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北京盛世肯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集——《珍藏汪曾祺:情不知所起,一汪而深》,和广大“汪迷”朋友一起怀念、阅读、珍藏汪曾祺。


  

内容简介

  

  《珍藏汪曾祺:情不知所起,一汪而深》由文学评论家王干专为“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而编纂,一函三册,分别是:(一)散落的珍珠:民间书画拾遗;(二)月夜赏汪文:妙文采撷赏析;(三)影像与足迹:照片里的年轮。

  第一册《散落的珍珠》,凝聚汪迷力量,汇集民间及汪曾祺后人独门私藏之汪曾祺书画作品86幅,并附藏家的收藏小史,点缀以汪曾祺语录;

  第二册《月夜赏汪文》,品鉴汪曾祺经典名作《岁寒三友》《徙》《故乡的食物》《晚饭花》《受戒》《八月骄阳》《大淖记事》《黄油烙饼》《矮纸集》,看王干、费振中、陈武、苏北、史航、李国涛等名家对汪曾祺作品的独到赏析;

  第三册《影像与足迹》,集中展示汪曾祺个人及其合影照片46幅,配以汪曾祺创作年谱,追忆“老头儿”一生足迹。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曾就读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历任北京历史博物馆职员、《北京文艺》编辑、《民间文学》编辑、北京京剧团编剧、中国作协顾问等,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异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矮纸集》,散文集《晚翠文谈》《蒲桥集》《逝水》等。

  【编者简介】

  王干,1960年生于江苏扬州,作家、文学评论家,汪曾祺研究专家。1985年毕业于扬州师院中文系。曾任《钟山》杂志编辑、《东方文化周刊》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现任《小说选刊》副主编。著有《边缘与暧昧》《灌水时代》《王干随笔选》《潜京十年手记》《夜读汪曾祺》等,主编《回望汪曾祺》丛书。策划过《大家》等文学刊物。《王干随笔选》获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精彩书评

  

  

  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

  ——沈从文

  他是我认为全中国文章写得好的……他在我心里的分量太重,很难下笔。

  ——黄永玉

  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

  汪曾祺的作品呈现出大家的风范,其风格似九曲流水,空谷清音,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块闪亮的瑰宝。

  ——苏童

  好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腔调。汪曾褀的腔调就是业已灭绝的文人气,就是业已灭绝的士大夫气,这种气息在当今的中国极为稀有。汪曾褀的背后站立着一个人,那个人就是陶渊明。

  ——毕飞宇

  他的一切,都是诗。

  ——黄裳

  他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刚好。

  ——梁文道

  汪曾祺先生举重若轻的文风和与世无争的为人,可称是一面镜子。和他相比,当下文坛显得浮躁和自我膨胀。

  ——白烨

  汪曾祺可以当之无愧称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大师,他是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第1人。随着人们对他的认识深入,其价值越来越弥足珍贵,其光泽将会被时间磨洗得越发明亮迷人。

  ——王干

  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史航

  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铁凝

  怀念汪老,也是怀念文坛的一种品格。

  ——高洪波


  

目录

壹:《散落的珍珠》

民间征集
汪家私藏

贰:《月夜赏汪文》

岁寒三友 / 汪曾祺
难得的暖意——重读《岁寒三友》?/ 王干

徙 / 汪曾祺
有志者的困局——重读汪曾祺的《徙》?/ 王干

故乡的食物 / 汪曾祺
美丽的梦,感伤的诗,文化的画
——评《故乡的食物》等兼谈散文“朝花夕拾”的特性?/ 王干??费振中

晚饭花 / 汪曾祺
淡的魅力——谈汪曾祺的《晚饭花》?/ 王干

受戒 / 汪曾祺
重读《受戒》?/ 陈武

八月骄阳 / 汪曾祺
读《八月骄阳》?/ 陈武

大淖记事 / 汪曾祺
读《大淖记事》?/ 苏北

黄油烙饼 / 汪曾祺
品读《黄油烙饼》?/ 乌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史航

读《矮纸集》兼及汪曾祺小说文体描述?/ 李国涛

叁:《影像与足迹》

照片里的年轮
汪曾祺创作年谱简编

精彩书摘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史航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两句诗是马一浮的,我读了就喜欢,常常提起。现在要写汪曾祺了,才发现,这十个字是应该专门用在他身上的。

  他写过多少草木啊,拿他这些文字,可以编一本词典,薄薄的,并不整齐划一的。这种词典不解决什么疑难,就是没事翻翻,让你觉得随身带了一个花园,或者一个不错的菜园。

  他对菊花不讨厌,但讨厌菊展,他觉得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的看,一朵一朵的看。

  确实,很多人成天忙活的就是把美从土里揪出来,搅拌成水泥,去砌墙。汪曾祺就跟这些人着急,上火,这些人就像《茶馆》里说的,“把那点意思弄成了不好意思”。

  他夸沈从文的《边城》,他说是“一把花”。真好。多少人会顺嘴夸成是一朵花,可是汪曾祺知道,他老师写的是一把花。美是很多的,不一样的,美和美是在一起的,起码是互相牵挂着的,所以是,一把花。

  汪曾祺写过很多次沈从文,我因此才知道沈从文是怎么过日子的,怎么叹气怎么高兴。他也让我知道西南联大是怎么回事,那学校有点像他爱提起的京剧《桑园寄子》:“走青山望白云家乡何在。”青山白云都是真的,家乡不在身边,也是真的。我后来读齐邦媛的《巨流河》,可为印证。

  他有一次专门写西南联大的地质系的同学,“他们的祖国意识更强烈,更实在。”看过他描述那些男女同学,平时怎么吃饭走路,出外考察完了,怎么列队归来,我觉得他说得对。

  汪曾祺是个老福尔摩斯。他是个针对美的侦探。他夸某寺的罗汉塑得好,就说有个穿草鞋的罗汉,草鞋上一根一根的草茎,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记得祖母有个小黄蜂的琥珀扇坠,很好看。晚年在宾馆,看到人工琥珀,各路昆虫毕备,甚至还有完整的蜻蜓,在一个薄薄的琥珀片里。这当然是弄死以后,端端正正地压在里面的。他觉得还是那个扇坠好看,因为是偶然形成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白马庙教中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挑粪的,“粪桶是新的,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粪桶上描花,真是少见。”

  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下来,作了呈堂证供。他是个好侦探。

  在香港,他看见的是遛鸟的人,记得的也是这个,觉得值得写的也是这个。人家提的是双层鸟笼,楼上楼下,各有一只绣眼。早上九点钟遛鸟?北京这时候早遛完了,回家了。“莫非香港的鸟也醒得晚?”

  然后他想起徐州养百灵的汉子,“笼高三四尺,无法手提,只能用一根打磨得极光滑的枣木杆子作扁担,把鸟笼担着,在旧黄河岸,慢慢地走。”

  他告诉张辛欣,我看见一根香港遛鸟的人。她说:“你就注意这样的事情!”他也不禁自笑。

  “在隔海的大屿山,晨起,听见斑鸠叫。艾芜同志正在散步,驻足而听,说:‘斑鸠。’意态悠远,似乎有所感触,又似乎没听。”

  汪曾祺自己,在伊犁也听过斑鸠,他就趁机想家。

  他夜宿大屿山,听到蟋蟀叫。

  “临离香港,被一个记者拉住,问我对于香港的观感。我说我在香港听到了斑鸠和蟋蟀,觉得很亲切。她问我斑鸠是什么,我只好摹仿斑鸠的叫声,她连连点头。”

  这画面是有意思的,老头儿一本正经学斑鸠叫,女记者斑鸠似的连连点头。

  流沙河也为蟋蟀写过诗,孙犁偶也留心,这几个名字,适合放在一起。

  然而,汪曾祺牵挂的又不光是美,他只是觉得,经常提到美,会让他的读者心软,心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他从别人的文章里,知道朱自清的父亲到抗战还活着,他很高兴。他以为老人家没那么健旺。主要是《背影》里父亲的信他字字记得:“唯右膀疼痛,举箸捉笔,大有不便,大概大去之期不远矣。”这话确是淡淡的沉痛,但凡人子,读这样的话,是没办法一笑了之的。

  也因为这人子之心,他常提起《四郎探母》:“胡地衣冠懒穿戴,每日里花开儿的心不开。”后来读蒋勋文章,说台湾的国军剧社改编过《四郎探母》,四郎变成来送阵图情报的,要母亲赶紧出兵,一举灭了辽邦。许多老兵中途退场了,他们恨政治的无所不在,他们心爱的戏文,被政治污染了。汪曾祺若是看,也会骂一句:“胡闹!”

  他对政治的态度,读者是能感受到的。他写的剧本《裘盛戎》,有两句唱词:“谁能遮得住星光云影,谁能从日历上勾掉了谷雨、清明?”

  他说:“江青一辈子只说过一句正确的话:‘小萝卜去皮,真是煞风景!’我们陪她看电影,开座谈会,听她东一句西一句地漫谈。开会都是半夜(她白天睡觉,晚上办公),会后有一点夜宵。有时有凉拌小萝卜。人民大会堂的厨师特别巴结,小萝卜都是削皮的。萝卜去皮,吃起来不香。”

  他讲这个,是在一篇《果蔬秋浓》的散文里写的,不是特意要回忆什么。

  他对政治是这个态度,但他不是不愤怒。他在信里向人推荐自己的小说《徙》:“单看《受戒》,容易误会我把旧社会写得太美,参看其他篇,便知我也有很沉痛的感情。”

  他有时候爱强调一点愤怒的。周作人说喜欢杜牧的诗——“忍过事则喜”,他偏要再引一句杜牧的《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确实,这也是杜牧。《十一家注孙子》,也有杜牧这一家,他若是个“忍”字当头的文人,他注《孙子》研读兵法做什么,装孙子就是了。

  汪曾祺的文章,结尾是经常有感叹号出现的,有点像相声《连升三级》的结尾,那句:“一群混蛋!”

  就算是句号,也是很不愉快的句号,比如小说《陈小手》,团长一枪把好医生陈小手,从白马上打下来了,人家刚辛辛苦苦为他太太接生。

  团长就觉得我的女人,凭什么让他摸来摸去。

  “团长觉得怪委屈。”

  这七个字,我到死都忘不了。

  自然,大家更记得《受戒》,记得小和尚明海和英子的烂漫。

  有过一个公社书记,对汪曾祺说,他们会议桌的塑料台布上,有一些圆珠笔字,来自《受戒》。原来此前开会,两位大队书记,一边开会,一边默写明海和小英子的对话。

  真是个好故事。我估计也是汪曾祺家乡那边的大队书记,他们被自己家乡有过这样的美好给迷住了,心不在焉的就记下来。他们总不会真的花时间去背诵。

  这能让人想起另一个汪曾祺的小说,《职业》,才两千字。刘心武拿到稿子,说:“这样短的小说,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题目?”他看过之后,说:“是该用这么大的题目。”

  小说讲一个街头叫卖小吃的孩子,成天喊的是“椒盐饼子西洋糕”,顽童们跟在后面,喊:“捏着鼻子吹洋号!”这孩子懂事,不理睬。有一天去给外婆过生日,他穿了新衣服,不挎篮子出门,走在巷子里,看四处无人,他偷偷喊了一句:“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是卓别林那种辛酸的笑意了,也是契诃夫小说《万卡》的无助。

  汪曾祺说自己写的是“职业对人的限制,对人的框定,无限可能性的失去。”那两位默写《受戒》的大队书记,这个旧社会的小故事,其实与你们是有关系的。总之,人世多苦辛。

  而这些辛苦,是否要分享,其中大有分别。

  《大淖记事》,那个字念闹,生僻,曹禺都为了这小说专门去查字典。讲的是乱世相爱的男女被迫害,男的被打得昏迷,灌尿碱汤才能苏醒。偏方。

  “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十一子的喉咙,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汪曾祺说:“写这一句时,我流了眼泪。”这是他写爱情写得最好的一段。

  此处,用分享一词当然是俗了,但一时又想不到别的词。

  我受汪曾祺影响极深,从中学开始,从读《晚饭花集》开始。

  阿索林、废名、梭罗、古勃,都是因他才知道的,他给何立伟小说集《小城无故事》的序言提到。他说废名小说《桥》里那句“万寿宫叮叮响”很好。果然好。慢慢的,废名的所有文字,读了的,都在我耳边叮叮响,像那个容孩子们在里面读书嬉戏的挂着铃铛的万寿宫。

  汪曾祺说废名的价值被认识,还得再等二十年。他是1996年说这话的。第二年他自己就去世了。

  他生前我就见过他一次,书市找他签名,签《榆树村杂记》。我没敢跟他说话。他眼神太锐利,往回倚靠着,远远看着这个书市。

  后来我去孔夫子旧书网,找他的签名本,找到北京京剧院的馆藏书,《宋史纪事本末》的三、四卷,附带的借书卡有他签名。那也行!

  他吃不了鱼腥草,文章里自己说的。我能吃,我很爱吃。

  “写得最多的是我的故乡高邮,其次是北京,其次是昆明和张家口。我在上海住过近两年,只留下一篇《星期天》。在武汉住过一年,一篇也没有留下。”

  他可能没去过我的故乡长春。我是很想看他写一写长春的。当然,长春其实也没什么好写。

  他说过:“希望出现一两个写梨园行的狄更斯。”到现在也还是没有,起码我没见过。

  每每如此,他呼吁完了,还是他自己在那里忙。

  他的小说,对我有大影响的是《星期天》和《王四海的黄昏》,都讲到一个人用自己多么不情愿的方式度过一生,都讲到人世间弥漫的怅惘。《鉴赏家》则相反,告诉你,人还是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比如叶三。这活活让人怅惘。

  以前我说过,就算你刚饱餐一顿,看汪曾祺写吃食,你还是会饿得咕咕叫。这种咕咕叫,也是怅惘。汪曾祺的文字,就是糖衣炮弹。他是为了让你怅惘而生的。

  沈从文《长河》里夭夭说:“好看的应该长远存在。”

  好看再加上怅惘,才是永远存在的。


前言/序言

  编者前言

  汪曾祺的光芒里,是我们对传统的迷恋

  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判标准依赖于诸多海外标准,无论哪一条,汪曾祺在其中都是游离的状态,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上。

  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褪浮躁。更进一步说,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成功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我读到汪先生的作品,最早是他的旧作《王全》。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我,又逢上烈火灼心的岁月,一个暑假的炎热夜晚,在《人民文学》旧刊上读到汪曾祺的文字,忽然平静下来,夏夜也变得平静温和。

  是的。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夜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

  真正全方位的阅读是汪曾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发表了《异秉》之后。《异秉》当时发在顾尔谭主编的《雨花》上,很少有刊物转,也很少有人评介,而那一年我却碰巧订了《雨花》。我看了《异秉》之后的第一感觉是与我父辈的生活极其相似,更重要的是小说的功力力透纸背。等读到《受戒》《大淖记事》之后,就更加激动了。读汪曾祺的小说,我经常产生这样的念头,哦,原来生活是这样的!哦,原来日常生活也这么美好!因为景慕汪曾祺的小说,一段时间我竟能整段整段地背出来。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0世纪80年代是流行翻译文体的年代,一些作家为了表现自己的新潮和前卫,大量模仿和照搬翻译小说的文体,以为翻译家的文体就是现代派的文体,我们现在从当时一些著名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幼稚的模仿。尤其在“寻根”浪潮涌起一些人惟《百年孤独》是瞻的时候,汪曾祺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且显得特别“新潮”,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

  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日常的生活,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易琐碎,但也是最容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诗意的观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但生活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在《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市井题材的小说中,汪曾祺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汪曾祺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汪曾祺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也是文学,甚至是文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以前一直对写实的日常的作品有偏见,可阅读研究了汪曾祺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写实作品特别是“新写实”小说进行了较早的开发和研究。

  汪曾祺不仅改变了我的文学观念,也影响了我的生活观念。因为老乡的缘故,也因为研究他作品的缘故,我和他本人有了很多的交往,我发现他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生活的。可以说,他的生活完全是审美化的。比如,他喜欢下厨,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品,并没有因为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我是有幸多次品尝到他手艺的人,他做的菜也像他的作品一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我最后一次吃到他做的菜,是他去世前的半个月。那天有个法国人要吃正宗的北京豆汁,汪曾祺就做了改进,加了一点羊油和毛豆熬。他告诉我说,豆汁这东西特吸油,猪油多了又腻,正好家里的羊油又派不上用场,羊油鲜而不腻,熬豆汁合味。他说“合味”的“合”发的是高邮乡音ge。这豆汁果然下酒,我们俩把一瓶酒喝了。之后他送我到电梯口,没想到,这成了永诀。

  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此似乎毫无怨言,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很多人没有想到汪先生直到去世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一直住他太太施松卿的房子,先在白堆子,后来在蒲黄榆,都是施在新华社的房子。有一次我跟老先生开玩笑,你们家阴盛阳衰呀。老先生呵呵一笑,抽着烟,没有搭腔。汪曾祺向我述说这件事时,一点也不恼怒,好像他早就知道自己的房子只能“挂靠”在太太那里。他在白堆子的住处我没有去过,但蒲黄榆的居所我去了无数次,没有客厅,稍大的一间做了客厅,太太和小女儿合住一间,他自己在一间六七平米的小屋写作、画画、休息,很多佳作就是在蒲黄榆的那间小屋里写出来的。蒲黄榆原是一个不起眼的地名,因为汪曾祺,很多人知道了这个地方。我最后一次见老先生,发现他搬到虎坊桥福州会馆街的一幢大楼,这一次,老先生有了自己的画室,他可以尽情画他的画了,他刚搬进去的时候兴奋得画了个通宵。原来是大儿子汪朗把自己分的房子给父母住。汪朗是个孝子,他了解父母的心。汪曾祺在儿子的“大房子”走完他人生的最后的路程。

  说我是读汪曾祺长大的,这话有点流俗,但说我读汪曾祺变老,虽然有点感伤,却是无可改变的事实。读着汪曾祺老去,一天天变老,也是不懊悔的事情。76岁的汪曾祺已经定格在那里,而我在一天天地向他这个年龄接近,然后超越。而且,在我活得比他更老之后,更老的我还会读他,读汪曾祺,读高邮的汪曾祺,读扬州的汪曾祺,读中国的汪曾祺。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

  王?干



《情不知所起,一汪而深:汪曾祺散文选》 第一册:人间烟火,岁月如歌 本书精选了汪曾祺先生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散文篇章,汇聚了他对寻常生活最细腻的体察与最深沉的热爱。在汪曾祺的笔下,蔬果鱼虫、鸡毛蒜皮,皆可成为诗意。他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纯真的目光打量世界,将生命中的平凡瞬间濯洗出温润的光泽。 开篇的《端午的鸭蛋》便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画,在五月天端午节特有的喧嚣与热气中,描摹出那颗颗玲珑剔透、诱人垂涎的咸鸭蛋。那不是简单的食物描写,而是作者对童年回忆的殷殷追溯,对故乡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民间风俗的温情礼赞。他细致地描述了鸭蛋的形状、色泽、包裹方式,以及那“一股子辛辣的香气”,字里行间流淌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一同感受那份来自土地的馈赠与节日的喜悦。 《受戒》中的“小和尚”与“眉毛”的相遇,更是将生活的情趣发挥到了极致。作者笔下的僧人,并非槁木死灰、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有着鲜活的生命体征和纯真的情感。当英子“笑,笑得眉毛一跳一跳的”,当“小和尚”的心湖泛起涟漪,那份“情不知所起”的种子便悄然埋下。汪曾祺没有点破,只是用极为含蓄而又充满暗示的笔触,勾勒出青春期朦胧的情愫。这种“写意”的手法,恰是汪曾祺散文的精髓,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故乡的野菜》中,作者更是将对故乡土地的依恋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如数家珍般列举了那些在城市人看来“野蛮”的野菜,如马齿苋、荠菜、苦菜等,并详细介绍了它们的生长环境、采摘时节以及烹饪方法。这些野菜,不仅承载着故乡的味道,更凝聚着作者与土地、与乡亲们之间的情感纽带。他写野菜,写的是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是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生命态度。 汪曾祺的散文,常常穿梭于个人记忆与时代背景之间。在《童年的年味》里,他用温暖的笔触回忆了儿时过年的种种细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这些习俗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浓厚的仪式感和情感色彩。他写到“灶膛里噼啪作响的柴火”,写到“年夜饭的热气腾腾”,写到“压岁钱的喜悦”,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温馨而充满人情味的童年世界。即便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这些童年的年味,依旧是作者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岁寒三友》则借由松、竹、梅这三种象征坚韧品格的植物,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与精神追求的赞美。他不仅仅描绘它们的外形,更挖掘它们内在的品格,如同在乱世中依然昂扬的精神。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本书的语言风格,正如汪曾祺本人所推崇的“ bellezza inutile”(无用的美),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不事雕琢的自然流露。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只有简洁、准确、富有韵味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又如陈年老酒,回味无穷。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却又能在最寻常的词语中挖掘出最动人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亲切而温暖的共鸣。 《人间烟火,岁月如歌》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集,它更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宣言,一份对时光的温柔注视。汪曾祺用他独特的方式,带领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诗意。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美好,往往就藏在最寻常的日子里,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烟火气息中。 第二册:风物人情,世态百味 此册精选汪曾祺先生对各地风物、民俗人情及其背后故事的描摹,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行走者的独特视角与深厚情怀。无论是北国的雄浑,还是南方的婉约,抑或是边陲的风情,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 《昆明的雨》是本书的亮点之一。作者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笔调,描绘了昆明特有的、绵绵不绝的雨景。这雨,不是让人烦躁的连阴,而是带着一种别样的韵味,滋润着这座城市,也滋润着作者的心灵。他写雨中的街巷,写雨中的行人,写雨中的花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昆明这座城市的眷恋与热爱。雨水,在汪曾祺的笔下,成了过滤世事、沉淀情感的媒介,让这座城市显得尤为宁静与诗意。 《一生的朋友》则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他写自己的朋友,写那些萍水相逢却又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真挚友谊的珍视。他笔下的朋友,或许平凡,或许普通,但都因与作者的相遇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没有刻意拔高,只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下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情谊。 《沙家浜》一文,虽然取材于戏剧,但汪曾祺先生借此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特定背景下的人物命运的思考。他没有简单地叙事,而是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以及对特定场景的描摹,展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氛围与情感。他笔下的“阿庆嫂”,不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女性形象。 《老舍》一文,则是作者对一位文坛巨匠的深情回忆与致敬。他以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视角,描绘了老舍先生的生活习惯、创作态度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我们得以窥见老舍先生的真实形象,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朴实、幽默、热爱生活的气质。这种回忆,不仅是对一位挚友的怀念,也是对文学精神的传承。 《胡同》系列,则是汪曾祺先生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独特描绘。他写胡同的格局、胡同里的生活、胡同里的居民,以及胡同里流淌着的岁月痕迹。他将胡同视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有机体,里面有邻里间的问候,有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声音,有老人们闲适的散步。这些描绘,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寄托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与市井人情的眷恋。 《金冬心》则以一种更为疏朗的笔调,描绘了这位清代文人的雅趣与生活。他不仅仅是介绍金冬心的生平,更是借由金冬心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方式。这种对历史人物的描摹,也折射出作者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葡萄月》一文中,作者通过对葡萄丰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那紫色的葡萄,饱满的汁液,承载着农民的辛勤汗水,也蕴含着大自然的馈赠。这种对自然物象的细致描摹,往往蕴含着作者对生命力的赞美。 本书在语言上,依旧保持了汪曾祺先生一贯的“大家风范”。他的文字,看似平淡,实则暗藏深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并用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其定格。他笔下的描绘,总是留有一定的空白,让读者自行去填充,去感受。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境。 《风物人情,世态百味》带领读者走进了汪曾祺先生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得以领略他所见所感所思的广阔天地。他以一位智者、一位长者、一位热爱生活者的姿态,为我们展现了人间的百态,风物的万千,以及那份永恒不变的情感。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在品味人生百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豁达与从容。 第三册:艺文随笔,情寄笔端 本册汇集了汪曾祺先生对文学、艺术、戏剧以及生活感悟的思考与评论,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到的见解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将个人情感与艺术评论巧妙融合,使得这些随笔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温度。 《谈小说》一文,汪曾祺先生阐述了他对小说创作的理解。他强调了小说的“人情味”,认为好的小说,应当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他反对空洞的说教与形式主义的技巧,推崇自然流淌、情景交融的叙事方式。他以自己对小说创作的经验,结合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文人的风骨》一节,作者借由对历史上一众文人的品评,探讨了“风骨”这一概念。他认为,风骨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正直、坚韧、独立的人格特质。他通过讲述文人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故事,传递了对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赞美与推崇。这其中,既有对历史的洞察,也有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戏》系列,是汪曾祺先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深入研究与热爱。他写不同剧种的特点,写著名演员的表演,写剧本的艺术处理。他的文字,充满了对戏曲艺术的热情与敬意,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对舞台艺术的深刻理解。他笔下的戏曲,仿佛有了生命,在纸面上跃动。 《花白了头》一文,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阅历与情感的深情回顾。他以一种平和而豁达的心态,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经历的风雨。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将一切化为生命中的养分,沉淀为智慧与豁达。这种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充满了哲理与温情。 《几件旧事》则以更为日常的视角,回顾了一些生活中的点滴往事。这些往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却充满了情感的温度。他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美好,并将其升华为艺术。这些故事,如同老照片,勾勒出岁月的痕迹,也温暖着读者的心灵。 《我所喜欢的》系列,展现了汪曾祺先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他喜欢什么?他对什么感兴趣?他的答案往往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他喜欢的,往往是那些被忽视的、平凡的美好,是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这种独特的视角,也影响着他作品的风格。 《读〈围城〉》一文,是作者对钱锺书先生这部经典小说的深入解读。他不仅分析了小说的情节与人物,更挖掘了小说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生况味。他对《围城》的评价,既有高度的认可,也有独到的见解,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本书的语言,依然保持了汪曾祺先生“语言的巨人”的特色。他的文字,简洁、准确、生动,却又极富韵味。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得自己的表达更为深刻而形象。他笔下的艺文随笔,既有评论的理性,也有抒情的感性,读来引人入胜。 《艺文随笔,情寄笔端》是汪曾祺先生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他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与读者分享他对艺术、对人生、对生活最真切的感悟。阅读本书,不仅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更能够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魅力之时,感受到一种深刻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忽略的风景。他写草木,写鸟兽,写风雨,都带着一种自然的灵气,一种生命的律动。他的语言是如此的简练,又是如此的精准,仿佛经过千锤百炼,却又显得那么的浑然天成,毫不费力。他笔下的故事,常常没有清晰的起承转合,却能在结尾处留下悠长的余味,让人回味无穷。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吃”的描写,那种细致入微,那种对食材原味的尊重,以及那种将食物与情感、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方式,都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他不是那种刻意营造氛围的作家,他的文字自带一种朴实而真挚的“气场”,能够轻易地打动人心。读他的书,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有趣,如此有滋味,原来在平凡之中,藏着那么多的诗意与哲理。他让我们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感知力,对细节的欣赏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有些作家的文字,就像是老酒,越品越有味。汪曾祺先生便是如此。他的作品,初看似乎平淡无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邃与隽永。他笔下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有最真实的喜怒哀乐,有最淳朴的人情冷暖。无论是故都的往事,还是南方的风情,亦或是西南的民俗,都被他描绘得活色生香,仿佛触手可及。我常常在他写到食物的时候,忍不住口舌生津,想象着那滋味,那口感。他写“端午的咸鸭蛋”,写“炸藕盒”,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热爱,不仅仅是对美食的,更是对整个生活的热爱。他从不回避生活的琐碎和艰辛,但他总能从中发现美好,发现趣味。他的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简单、真实生活的情感投射。读他的书,你会感到一种治愈的力量,一种对生活重新审视的勇气。他让你明白,即使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与美好。

评分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定力”。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他的作品却能让人慢下来,静下来,去感受文字本身的力量。他描写人物,从不刻意去刻画什么伟岸的形象,而是捕捉那些最真实、最日常的表情和举动,却能让人物鲜活地立在纸上。那些京剧名角,那些市井小民,那些山野之人,都带着各自的生命色彩,被先生不动声色的笔触一一呈现。他写故乡,写过往,不是为了怀旧的伤感,而是带着一种温和的,甚至是有些淡淡的幽默感,将那些人和事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时代图景。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规矩”的理解,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他的文字中,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刻意的拔高,只有一种对生活本真的尊重,对自然秩序的体悟。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尝微涩,细品则甘醇回荡,久久不能忘怀。他让我们看到,在喧嚣之外,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一种属于生活本身的智慧,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品味。

评分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上来就抓住你的眼球,而是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慢慢地渗透进你的心里。他描写生活,总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贴近,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写人物,无论是名士还是凡夫俗子,都各有其独特的魅力,被他捕捉得淋漓尽致。我喜欢他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以及他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他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比如一把旧扇子,一碗面条,却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感悟。他的文字,有一种“淡”的美学,没有浓墨重彩,却有着化不开的韵味。读他的书,你会感到一种平静,一种安详,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他让你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声嘶力竭的呐喊,而在于那份沉静的坚持,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作品,是一剂能够抚慰心灵的良药,让你在匆忙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评分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魔力。初读时,仿佛只是随意的闲聊,几笔勾勒,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世界。那些寻常的市井生活,寻常的人物,在先生笔下,都闪烁着不寻常的光芒。他写食物,能让你闻到油烟的香气,尝到食材的原味;他写人物,无论身份高低,都有其独特的性情与故事,让人过目难忘。我尤其喜欢他那些看似不经意间的感悟,关于时间,关于情感,关于人生。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引发一番沉思。比如,他笔下那些关于“慢”的描绘,在如今这个飞速运转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那种悠然自得,那种从容不迫,让人不禁回想起慢生活的美好,也让人开始审视自己是否在追赶潮流中迷失了方向。他不是那种疾言厉色说教的作家,而是用一种温和的,甚至是带点慵懒的方式,将人生的智慧娓娓道来。读他的书,就像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虽然话不多,但句句都是真切的情感,句句都饱含生活的滋味。这种沉静而有力的叙述,总能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在浮躁中沉淀下来。

评分

满意

评分

买书的时候没特别注意开本有这么大,装封也特别精美,好大的一箱。特别喜欢汪曾祺的作品,收藏。

评分

养孩子,总归要为之计深远,往往也是为己之计深远。

评分

汪老的书特别适合睡前看,行云流水温润如玉,值得收藏

评分

又重又厚,又不好翻,一页没几个字,如果是原价肯定不会买。

评分

图书一直在京东买,很好!快递员辛苦了!

评分

喜欢汪曾祺,冲动买的,印刷质量还行,其他不理想

评分

一切不过是轮回。

评分

装帧精美,但是书里面没多少汪先生的文字,对汪先生有感情的买来翻翻挺好的,其他人就算了吧。另外,说好的首日封在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