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研究新视角”丛书总共四辑,丛书立足于大的历史,在坚持中央对党史、共和国史正确结论的前提下,从新的视角、从细节着手叙述党史,以讲故事的方式调动读者的兴趣点,从而达到党史教育通俗化和有效化的目的。每辑包括20个党史细节。如国民党眼中的延安整风;1946~1948年间中共在哈尔滨市的两难选择;中国户籍制度演进的历史考察;1957年中国粮食产量问题;中央党校“三次路线斗争”大讨论;毛泽东为何要“感谢日本侵略”;毛泽东“最后决定权”的来龙去脉;刘少奇与1947年石家庄市接管;离休后八年邓小平的新贡献;江泽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习仲勋与陈家坡会议等。
罗平汉,湖南安化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生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优秀教研人才资助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guojiaji人选,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史》《农村人民公社史》《土地改革运动史》等。
陈独秀与确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西湖会议
1929年“朱毛之争”的前因后果
博古“临时中央”若干问题考辨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为何失败
对遵义会议组织变动的再认识
延安整风是如何发动起来的
1945年上海起义计划的制定与放弃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俘虏的历史经验
老区土改中为何发生乱打乱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
1953年的农村粮食统购是如何开展的
1957年“双百”何以中断(41)
1957年的统购统销“大辩论”
1959年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
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承担了什么角色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是如何提出和实施的
宁都会议前后毛泽东与中共临时中央的关系
1937年十二月会议毛泽东的“孤立”及其原因
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原因
周恩来与胡适的关系如何
离休后八年邓小平做了哪些新贡献
胡耀邦拨乱反正与拨乱反正中的胡耀邦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的关系是什么
陈独秀与西湖会议陈独秀与西湖会议
祝彦1922年8月28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国焘、高君宇以及马林和翻译张太雷。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马林向与会者陈述了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五个理由。在共产国际代表“充分的理由”诱导下,最后陈独秀等人迫于共产国际的政治纪律,“自觉”地同意与国民党实现合作。有研究者指出:“西湖会议决定了中共后来的命运,中共的重大发展始于此,中共在1927年的重大失败也始于此。”姚金果等:《张国焘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一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主持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以张国焘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共44人出席了会议。大会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出了远东各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革命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同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阶级、阶层联合起来,组成统一战线。会议期间,列宁抱病接见了中共代表张国焘、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和铁路工人代表邓培,对国共合作问题表示了深切的关注。
1922年4月底,陈独秀、张国焘等人来到广州,筹备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开好这两个大会,陈独秀召开了工作会议。受青年共产国际委派来华的达林,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共同讨论了党对劳动大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的指导方针,同时也讨论了对孙中山国民党的态度。
在会上,达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根据远东会议精神,谈了建立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他向陈独秀等人建议,共产党的整个组织都加入国民党,但条件是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
就这样,一开始就将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作为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被共产国际、列宁、马林、达林一步步拉回到现实中来。陈独秀终于认识到:与资产阶级战斗、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还是相当遥远的事情,现在要进行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这样两条路:要么与孙中山国民党携起手来,共同进行民主革命;要么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孤军奋战。共产党人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
经过痛苦的思考,陈独秀终于实现了由排斥国民党到决定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重大思想转变。这一重大思想转变的标志,就是由陈独秀起草,1922年6月17日以“中国共产党”名义公开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对当时流行的“恢复国会”“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废督裁兵”等政治主张进行了批判,提出中国共产党最近的奋斗目标共11条,其中包括:取消列强在华各种治外特权;肃清军阀,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保障人民结社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废止治安警察条例及压迫罢工的刑律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通过对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分析和对比,陈独秀认为,在中国,“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他宣布:中共准备邀请国民党及其他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以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7、45—46页。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6月16日,早与孙中山有矛盾的陈炯明,在广州公然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在卫士保护下化装脱险,在永丰舰上指挥军队与叛军对抗。
陈独秀这时对孙、陈对抗的前景以及国共合作的前途,均深感担忧。6月30日,他在给维经斯基的信中写道:“南方孙文与陈炯明分裂,孙恐不能制陈,陈为人言行不能一致,在南方也不能有所建设,他对于社会主义,我确实知道他毫无研究与信仰。我们很希望孙文派之国民党能觉悟改造,能和我们携手,但希望也很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304页。
尽管如此,但陈独秀还是代表中共中央局与在上海的国民党要人张继等进行了会谈。在会谈中,陈独秀明确表示:曾与中国共产党有过合作关系的陈炯明已经背叛革命,中共立即与其断绝关系并公开对其进行声讨。
与此同时,陈独秀还以中共中央局的名义致函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要求他们立即脱离与陈炯明的一切关系,支持孙中山。原来谭平山这几个人由于长期同陈炯明的合作关系,对陈炯明的政治态度很是赞同,而对孙中山则多有指责。
然而,谭平山等人并未能认真对待中央的来信,仍未改变偏袒陈炯明、反对孙中山的态度。当在上海的国民党人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陈独秀提出质询。陈独秀感到颇为尴尬,他只得向国民党方面进一步声明:中国共产党不会因孙中山暂时受挫而改变与其合作的政策,中共将更积极地反对一切支持陈炯明的言论和行动。
7月初,中共中央局致函广东区委负责人,严厉指责他们对陈炯明的错误态度,对陈公博等人进行严肃批评,提出严重警告。不料,中共广东区委对中央的指示仍然置若罔闻。后经中央讨论,决定撤销谭平山区委书记职务,调离广东;开除谭植棠党籍;给陈公博以严重警告处分。谭平山、谭植棠和陈公博三人都是陈独秀的学生,又同是广州共产党小组的创始人。陈独秀之所以“挥泪斩马谡”,给他们那么严重的处分,就是为了消除孙中山等人的顾虑,以便尽快实现与国民党的联合。
我通常不会轻易对一本书做评价,但这本书确实让我有话想说。它让我看到了中共党史研究在方法论和视野上的巨大拓展。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历史问题时的 nuanced approach,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于某种单一的原因。书中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让我得以窥见其中错综复杂的人事互动和战略考量。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过分强调宏大叙事,而是更关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以及微观层面的人性挣扎。这使得书中的内容读起来更加生动和富有张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不仅对党史研究者有参考价值,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能帮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提供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固有的框架,去发现历史更深层次的含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评分最近在逛书店的时候,偶然瞥见了这本《中共党史研究新视角(第一辑)》,当时就被它独特的标题吸引住了。我平时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很多时候的解读都比较模式化,缺乏一些新的视角。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试图打破这种刻板,从一些更细微、更具颠覆性的角度去审视中共党史。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读到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论述。比如,其中关于某个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与党的关系分析,就提出了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观点,让我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流畅,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并没有显得过于晦涩难懂,读起来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引用的史料,感觉都非常有说服力。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想要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中共党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值得一看,它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你看到不一样的历史图景。
评分这本书我早就想入手了,一直拖到最近才收到,拿到手里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我特别喜欢书的装帧设计,封面素雅大气,纸张手感也很好,读起来非常舒服。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只是大致翻阅了一下目录和前言,但从这些初步的接触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相当的严谨和深入。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几个研究切入点,感觉非常新颖,打破了我之前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固有认知。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比较在意的人,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列表看起来就非常扎实,让我对作者的研究基础有了信心。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演变的部分,这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厚重感和学术品味,感觉会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读、反复推敲的好书。我打算先从感兴趣的章节开始,一点点地吸收里面的内容,我相信它会给我带来很多启发和新的思考。
评分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得知这本书的,当时一位对史学有深入研究的朋友向我推荐。拿到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陈述历史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某个时期集体记忆与历史叙事之间关系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一些敏感或有争议的话题,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审慎的态度去解读,这让我觉得非常可贵。我注意到书中运用了很多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和判断。对于那些希望超越传统叙事,对中共党史有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打动。这是一本非常厚重的著作,里面的内容涵盖了中共党史研究的多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重塑”部分所吸引。作者通过对大量原始史料的细致梳理和分析,重新解读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让我对事件的发生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在论证过程中,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史料的充分性,让我感受到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精益求精。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历史结论。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消化书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关于某个时期思想解放的论述,这让我对当时的社会思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共党史感兴趣的读者,它会让你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