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连斌,李咏兰,席焕久 等 著
图书标签:
  • 体质人类学
  • 汉族
  • 人类学
  • 民族体质
  • 中国
  • 遗传学
  • 生物人类学
  • 人口
  • 健康
  • 体格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1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70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字数: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族体质数据是中国人白然属性的基本资料,是中国民族体质数据库*重要的基础数据。汉族体质数据在中国社会发展、国民经济诸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立项后,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州医科大学组成研究团队,经历5年时问,在中国22个省、自治区进行了汉族的人体测量,初步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指标比较全面的汉族体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撰写了这部《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奉书适合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医学、卫生学、体育科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学生、专业人员、研究人员使用。《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汉族数据是T业标准化、规范化和通用化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安装设计、家俱设计、服装制作诸领域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各级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对中国族群体质特征感兴趣的人均是《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读者对象。

作者简介

  郑连斌,男,江苏淮阴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分会顾问。30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族群的体质特征与群体遗传学特征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面上,重点项目共5项,主持了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的课题工作,主持了中国22个省3万余例汉族成人的体质测量工作,开展了宁夏回族、乌孜别克族、布依族、怒族、独龙族.傣族,摩梭人.白马人等62个少数民族族群的体质测量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已经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李咏兰,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分会委员。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多年来开展了汉族、巴尔虎蒙古族.革家人、摩梭人等38个中国族群体质人类学研究,在中国体质人类学界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14项各级各类科学研究项目。先后在Am J Phys Anthropo、Am J Hum Biol、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Sci Bull、《人类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席焕久,男,辽宁绥中人,锦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专家、攀登学者。中国解剖学会荣誉理事长兼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健康生态委员会副主任等,多种杂志编委。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政府出版奖提名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省项目数十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6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汉族的人体测量数据
第一节 “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项目的立项与实施
一、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生
二、“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的立项与实施
第二节 汉族体质的测量结果
一、汉族的头面部测量结果
二、汉族的体部高度、长度、宽度均数
三、汉族的体质指数
四、汉族观察指标的出现率
五、汉族方言族群观察指标的出现率
六、汉族主要指标与纬度、经度、年龄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城市、乡村汉族体质的测量结果
一、城市、乡村汉族的头面部指标均数
二、城市、乡村汉族的体部高度、长度、宽度指标均数
三、城市、乡村汉族的头面部、体部指数均数
第四节 北方、南方汉族体质差异
一、北方、南方汉族头面部指标值的差异
二、北方、南方汉族体部指标值的差异
三、北方、南方汉族体部指数的比较
四、北方、南方汉族观察指标出现率的差异
第五节 乡村汉族体质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一、各地区乡村汉族男性主要的体质指标、指数均数
二、乡村汉族男性体质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
第一节 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一、北方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二、南方汉族的头面部特征
第二节 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一、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二、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的年龄变化
三、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头面部测量指标、指数值增龄性变化的差异
第三节 汉族头面部观察指标值的年龄变化
一、北方汉族不同年龄组观察指标调查结果
二、南方汉族不同年龄组观察指标调查结果
第四节 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变化原因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汉族的身高、体重和身体比例
第一节 汉族的身高
一、各地区汉族的身高
二、汉族方言族群的身高
三、汉族身高与纬度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 中国汉族的体重
一、汉族的体重均数
二、汉族各方言族群成人的体重
三、汉族体重与纬度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 汉族身体高度、长度的比例
一、汉族上、下身长的比例
二、北方汉族、南方汉族上、下身长的比例
三、中国汉族上、下肢长度
第四节 影响汉族体部特征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二、环境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三、社会因素影响汉族的体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汉族体质与年平均温度的关系
第一节 乡村汉族体质差异对贝格曼法则的验证
一、乡村汉族3个年龄组指标、指数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分析
二、乡村汉族的体质变化适用于贝格曼法则
第二节 乡村汉族体质差异对艾伦法则的验证
一、乡村汉族指标和年平均温度的相关分析
二、乡村汉族上肢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符合艾伦法则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汉族的皮褶厚度与围度
第一节 汉族的皮褶厚度
一、汉族皮褶厚度与纬度、经度、年龄的相关分析
二、城市汉族与乡村汉族皮褶厚度的比较
三、汉族身体各部位皮褶厚度的差异
四、汉族与中国其他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较
五、皮褶厚度与遗传
第二节 汉族的围度
一、汉族男性、女性围度均数的比较
二、南方、北方汉族围度均数的比较
三、城市、乡村汉族围度均数的比较
四、汉族围度与经度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汉族的超重与肥胖
第一节 汉族的身体质量指数
一、各地区汉族的身体质量指数
二、汉语方言族群的身体质量指数
三、汉族身体质量指数与纬度、经度的相关分析
第二节 汉族的体脂率
一、汉族乡村族群的体脂率
二、汉族城市族群的体脂率
第三节 用身体质量指数法评价汉族方言族群的肥胖率
一、城市汉族的肥胖率
二、乡村汉族的肥胖率
第四节 汉族的脂肪质量、瘦体质量、脂肪质量指数、瘦体质量指数
一、汉族的脂肪质量、瘦体质量
二、汉族合计资料脂肪质量、瘦体质量、瘦体质量指数、脂肪质量指数的研究
第五节 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
一、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
二、汉族的身体肥胖指数与纬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汉族的体型
第一节 Heath-Carter体型研究方法
第二节 汉族体型的三个因子
第三节 汉族体型的年龄、性别差异
一、汉族体型特征
二、汉族体型随年龄的变化
三、汉族男女体型的比较
第四节 汉族体型的城乡差异
第五节 南方、北方汉族体型的比较
第六节 汉族的Heath.Carter法体型图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汉族与其他族群体质的比较
第一节 汉族与中国北方、南方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一、北方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二、南方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体质的比较
第二节 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初步比较
一、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比较
二、南方汉族与韩国人、日本人体质的比较
三、汉族与日本人、韩国人身体质量指数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九章 东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黑龙江哈尔滨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哈尔滨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哈尔滨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吉林榆树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榆树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榆树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 辽宁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辽宁锦州、铁岭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辽宁锦州、铁岭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 内蒙古兴安盟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兴安盟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兴安盟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章 华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河北保定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保定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保定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河北张家口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张家口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张家口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 山东潍坊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潍坊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潍坊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 山西晋中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晋中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晋中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五节 河南南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南阳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南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西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陕西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西安、渭南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西安、渭南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甘肃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兰州、武威、平凉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兰州、武威、平凉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西南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四川资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资阳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资阳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四川邛崃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邛崃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邛崃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 云南昆明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昆明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昆明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 贵州屯堡人的体质特征
一、屯堡人的体质数据
二、屯堡人的体质特征
第五节 湖北荆门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荆门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荆门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六节 湖北荆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荆州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荆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江淮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江苏淮安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淮安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淮安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安徽滁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滁州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滁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吴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浙江杭嘉湖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杭嘉湖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杭嘉湖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浙江绍兴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绍兴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绍兴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赣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江西景德镇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景德镇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景德镇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江西宜春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宜春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宜春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客家人的体质
第一节 江西赣州客家人的体质特征
一、赣州客家人的体质数据
二、赣州客家人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广东梅州客家人的体质特征
一、梅州客家人的体质数据
二、梅州客家人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闽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福建漳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漳州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漳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福建福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福州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福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三节 海南文昌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文昌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文昌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四节 海南琼海、万宁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琼海、万宁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琼海、万宁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粤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一、化州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化州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九章 湘语方言族群的体质
第一节 湖南娄底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娄底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娄底汉族的体质特征
第二节 湖南长沙汉族的体质特征
一、长沙汉族的体质数据
二、长沙汉族的体质特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随年龄增长,男性头长值变化不明显,女性头长值增大,而男性、女性头宽值、耳上头高值均明显下降,这是头长宽指数与头长高指数值下降的原因。随年龄增长,男性与女性均出现红唇变簿,而口宽值变大,导致口指数下降。鼻宽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这与鼻翼的形态变化有一定关系。男性口角皮肤的松弛与口裂逐渐增宽有关。
  形态面高是鼻根点与颏下点的距离,鼻根点是骨性测点,颏下点是非骨性测点。随年龄增长,人的颏下脂肪组织增加,软组织增厚,这是形态面高值增加的主要原因。
  随年龄增长,由于脂肪与弹力纤维的减少,耳部皮肤下垂,可能是造成耳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原因。人耳的增大是成年后还在继续缓慢生长,还是耳的皮肤下垂造成的,尚待研究。面颊皮褶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表明随年龄增长南方汉族男性与女性面部皮下脂肪积累增加。山于形态面高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耳上头高值与年龄呈负相关,头面高指数值是形态面高与耳上头高值的比值,故与年龄呈正相关。
  ……

前言/序言

  中国汉族人有哪些容貌特征?随着年龄增长,汉族人容貌会出现哪些变化?目前汉族人身高是多少?体重是多少?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以及东部汉族与西部汉族体质一样吗?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韩国人、日本人体质有哪些一样的地方?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这些问题饶有兴趣,受很多人关注,更是中国体质人类学工作者应该回答的。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用数据来说话,而且应该是用大样本经过统计学处理的数据加以佐证。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在汉族形成、发展的2000多年间,尚无一份全面、完整的体质数据。鉴于此,2008年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州医科大学(原辽宁医学院)组成研究团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项目获批后,课题组立即开展工作,在中国22个省、自治区对汉族进行了人体测量,获得了大量的汉族体质数据,初步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汉族体质数据库。通过对汉族体质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行了汉族各个族群间,以及汉族与其他族群的体质比较分析,撰写了这部《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
  为了给读者一份可靠的汉族资料,给后人提供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参考数据,本着对科学负责的态度,课题组对项目的开展进行了认真的筹划,编印了开展项目的《工作手册》,对参调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对测量仪器、测量与观察方法、测量地点、抽样方法、采样对象、样本的年龄分布、测量的质量控制、数据的录入和统计都进行了统一规定。本次工作使用国际学术界规定的活体测量仪器,体重测量可以使用经过校准的电子体重计。按照邵象清编著的《人体测量手册》、席焕久、陈昭主编的《人体测量方法》介绍的方法作为测量、观察的依据。选择具有族群代表性的地区开展工作,在该地区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确定采样地点,在城市、乡村进行路边随机取样。被测量者应该是世居当地三代以上的汉族,年龄在20~80岁,各个年龄段的样本量要一致,严格遵守学术界对人体测量的质量控制规定。
  本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八章)是对各地汉族资料进行合并统计,给出了整个汉族体质的全貌。从性别、城乡汉族、南北方汉族几个方面分析汉族的体质特点,介绍了汉族头面部形态学特征、身高、体重和身体比例、体质与纬度、经度、年平均温度的关系,报道了皮褶厚度与围度、超重与肥胖、体型、汉族与其他族群体质差异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第九章至第十九章)是以方言族群为基础,介绍了各个测量地区汉族的头面部测量结果、体部测量结果、体质指数、活体观察结果,以简短的文字概括了各个地区汉族的体质特征。通过这两部分的分析来揭示汉族体质的全貌。以方言族群来作为汉族族群划分的单位,这在以往的中国人体质研究中很少见,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本书的第一章、第三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七章由郑连斌编写,第四章、第六章、第十四章、第十九章由李咏兰编写,第八章由席焕久编写,第五章由包金萍编写,第七章由温有锋编写,第二章、第十三章由宇克莉编写,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八章由张兴华编写。参加测量工作的有天津师范大学的郑连斌、宇克莉、张兴华、包金萍、胡莹、赵大鹏、龚忱、宋瑾兰、武亚文、王志博、王杨、薛虹、荣文国、张晓瑞、闰春燕、时蕊、邓维、程智、齐晓琳、田金源,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陆舜华、李咏兰、栗淑媛、李玉玲、曹瑜、陈琛、国海、傅媛、李永霞、刘莉、张瑜珂、李传刚、孔祥薇、倪晓璐、冯晨露、李鹏飞、千惠如、赵曼、栾天抒,锦州医科大学的席焕久、温有锋、任甫、张海龙、阎文柱、姜东,南阳理工学院的徐国昌、杨雷、马长德、刘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刘荣志、裴林国、张园园,四川师范大学的黎霞、廖颖,西北民族大学的何烨、海向军,西安交通大学的钱亦华、韩华、何欣、刘翠、杨力涛、王宁、李增宪、章建飞,河北北方学院张国辉。还要感谢参加了测量工作的很多研究生,他们是测量的主力军。任佳易、金丹、董文静、魏榆、贾亚兰、王文佳、王子善、王雅萱、杜慧敏参与了数据核对工作,宇克莉、李咏兰为本书提供了图片。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衷心感谢所有在本项目实施及本书编写出版过程中给予过帮助的人士。
  本书适合从事人类生物学、医学、卫生学、体育、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学习、研究人群;本书发布的汉族数据是工业标准化、规范化和通用化设计、建筑设计、工程安装设计、家具设计、服装制作诸领域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各级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对中国人体质特征感兴趣的人均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课题组在测量的同时,还调查了17327例汉族的25项遗传学经典指标(卷舌、扣手、环示指长等),考虑到本书的篇幅,没有写入本书中,确实有些遗憾。尽管编者做了大量的努力,但书中难免会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指出,容再版时改正。
  本书得到了天津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在此深表谢意!
《东方之形:中国古代服饰流变与文化密码》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体质人类学的专著,而是聚焦于中国古代数千年间,汉族服饰的跌宕起伏与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视觉与思想漫游,旨在揭示服饰如何超越简单的遮体功能,成为承载社会结构、政治理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乃至民族身份的立体载体。我们将从远古的洪荒走向统一王朝的辉煌,再到近世的变革,细致描绘汉族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并深入剖析这些视觉符号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文化意涵。 第一章 曙光初露:衣冠的萌芽与早期形制 本书的起点,追溯到汉族服饰最早的痕迹。从考古发现的陶器纹饰、壁画遗迹以及零星的文献记载中,我们试图勾勒出先秦时期人们的衣着雏形。早期服饰的材料,多为天然植物纤维和兽皮,其形制相对简朴,但已显露出初步的社会分化迹象。例如,部落首领和普通民众的服饰在质地和纹饰上可能存在差异。我们将重点探讨“上衣下裳”这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制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早期社会结构中可能扮演的角色。同时,也会关注当时人们对色彩、纹样的初步认知,以及它们可能与自然崇拜、图腾信仰等原始文化观念的联系。本章将通过对具体考古出土的服饰残片、仿制品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细致梳理,力求还原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远古服饰世界。 第二章 礼制之魂:秦汉统一与衣冠的典范确立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服饰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深入分析秦朝“尚黑”的服色以及其对战国时期多元色彩体系的整合;汉代“尚红”的服色选择,以及“汉服”作为中华民族主流服饰体系的初步形成。我们将重点探讨汉代官服的等级制度,如三公九卿的服饰规制,袍衫、曲裾、直裾等不同形制的演变,以及这些规制如何体现了森严的君臣伦理和等级秩序。“衣冠”一词在此时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内涵,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我们还会审视汉代服饰中的纹饰,如龙、凤、祥云等吉祥图案的出现,以及它们所寄托的政治理想和文化期盼。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汉代服饰带来了新的色彩和工艺,本书将提及这些外部文化交流对汉族服饰的潜移默化。 第三章 变革与融合:魏晋南北朝的多元风尚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民族交融的特殊时期。在服饰领域,这一时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本书将详细阐述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元素,如窄袖、裤褶等,如何融入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催生出新的服饰样式。同时,也将关注士人阶层在这一时期对服饰审美趣味的转变,玄学兴起背景下的“宽袍大袖”、“披发缓带”等审美风尚,以及这些服饰风格如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由、飘逸、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的追求。佛教的传入,也为服饰带来了新的色彩和纹样灵感,例如佛像服饰中的某些元素。本章将通过对顾恺之、展子虔等画作中人物服饰的细致解读,以及对《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的分析,力求呈现一个充满艺术气息和文化张力的服饰时代。 第四章 辉煌与繁荣:隋唐盛世的华美霓裳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自信、繁荣的时代,其服饰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本书将重点分析唐代女装的开放与多样,从初期借鉴南北朝的风格,到盛唐时期吸收胡服元素,如“襦裙”、“帔帛”、“胡服”的流行,展现了唐代女性服饰的奔放与活力。我们将探讨唐代男装的威严与精致,圆领袍衫的普及,以及官员服饰的色彩和纹样如何体现其品级。“幞头”作为重要的男性头饰,其演变也将在本书中得到细致的呈现。同时,唐代服饰的色彩运用尤为大胆,我们将会分析红、紫、绿、黄等色彩在不同场合和等级中的使用规范,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对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得唐代服饰吸收了来自西域、波斯等地的香料、织锦、图案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胡汉融合”风格,本书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五章 演变与规范:宋明王朝的儒雅与内敛 宋代服饰在唐代奔放的基础上,转向了更加内敛、雅致的风格。本书将分析宋代士人阶层在服饰审美上的转变,强调素雅、简洁、含蓄的美学原则。官服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如“幞头”、“公服”、“常服”的规制,以及不同品级的服色、纹样、配饰的严格区分。我们将探讨宋代女装的婉约风格,如“褙子”、“抹胸”等服饰部件的流行,以及其如何体现了宋代女性的温婉贤淑。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服饰对汉族服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本书将简要介绍元代蒙古族服饰的特色,以及它与汉族服饰的交融。明代,在继承汉族传统服饰体系的同时,也展现出其独特的时代印记。本书将重点分析明代官服的庄重与等级森严,如“补子”制度的出现,以及“公服”、“常服”的形制。“祭服”、“朝服”的仪式性也将在本书中得到体现。明代女装则在继承唐宋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款式,如“袄裙”、“比襦裙”等,展现出端庄大气的美感。 第六章 边界与流动:清代旗装的冲击与融合 清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其服饰制度的改变对汉族服饰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本书将重点分析清代满族服饰的特点,如“旗装”、“马褂”、“袍”等,以及“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传统服饰的冲击。我们将详细解读“旗装”的形制、特点,以及其如何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汉族服饰在清代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定形式延续,并与旗装发生复杂的融合过程。例如,汉族女性在家庭内部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服饰的元素。此外,本书还会探讨清代服饰在细节上的变化,如镶边、滚边、盘扣等工艺的运用,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审美趣味。西方近代服饰文化的影响,在清末民初也开始显现,本书将在结尾处对这一趋势做简要的铺垫,为后续时代的服饰变迁埋下伏笔。 第七章 纹样与色彩:解码服饰的视觉语言 本章将脱离具体的服饰形制,从纹样和色彩两个维度,深入解读汉族服饰的视觉语言。我们将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纹样,如龙、凤、麒麟、祥云、花卉、几何纹样等,分析它们在不同朝代的含义演变,以及其所寄托的政治象征、宗教寓意、审美追求。色彩方面,我们将考察中国古代服饰的五色观,不同朝代对不同颜色的偏好与禁忌,以及色彩在区分等级、场合、身份中的作用。例如,黄色在明清时期成为皇室专用色,红色则常用于喜庆场合。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图像资料和文献记载,力求还原服饰纹样与色彩背后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密码,揭示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一部流动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 第八章 锦绣之外:服饰的社会与文化功能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超越单纯的服饰史描述,聚焦于服饰在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我们将探讨服饰作为社会身份的象征,如何区分贵贱、贫富、职业、性别、年龄。服饰在礼仪活动中的作用,如祭祀、婚丧嫁娶、朝会等场合的着装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如何维护社会秩序。服饰作为审美载体,如何体现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和民族精神。服饰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如何在代际之间传递着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如对戏曲服装、民间服饰、士人服饰的比较研究,来印证服饰在构建社会认同、维系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作用。我们还将触及服饰的物质性,如面料、工艺、制作流程等,并探讨它们如何受到当时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 《东方之形:中国古代服饰流变与文化密码》是一部以视觉为线索,以文化为内核的服饰史研究。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生动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汉族服饰的演变轨迹,去解读隐藏在衣袂飘飘之下的深层文化密码。通过对服饰形制的考证、纹样的解析、色彩的解读以及社会功能的探究,本书希望能够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画卷,让读者在领略中华服饰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认真态度。我尤其欣赏它封面那种低调的古典美学,没有过分的花哨,而是选择了更接近学术专著的稳重风格。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这对于一个热衷于阅读实体书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享受。那些精细的图表和插图,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消化其中的专业术语,但光是看到那些细致入微的描绘,就能想象出作者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投入了多少心血。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之余,也能感受到物理载体本身的魅力。这种对手工质感的执着,在当下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充满了期待。

评分

老实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一定投入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人在通勤路上轻松翻阅的“快餐读物”。它要求读者集中注意力,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回翻前面的章节来确认某个概念的上下文联系。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的收获显得更为丰硕。它像是一个复杂的谜题,需要你投入精力去解构和重组。我发现,每次我放下书,合上盖子时,我的思绪都会在里面盘旋很久,试图消化刚刚读到的新信息。这种强迫读者进行深度思考的特质,是很多当代出版物所缺乏的。它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并且是言之有“重磅之物”,非常适合希望进行系统性学习和深度思考的读者。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化爱好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地域差异。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探讨一种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读到关于不同地域风俗习惯成因的探讨时,我经常会停下来,回想我所熟悉的那些生活场景,一下子很多困惑都得到了印证。这种“啊哈!”的顿悟时刻,是阅读任何一本好书时最令人兴奋的部分。作者的洞察力令人钦佩,他似乎能够穿透表面的现象,直达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行为模式的深层肌理。这本书让我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风俗介绍,而是深入到了更本质的层面,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

评分

我最近接触了不少关于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的著作,但这本书在叙事节奏的处理上,给我带来了非常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的行文逻辑是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类型,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侦探,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迷雾的核心。虽然主题听起来比较专业和冷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案例和比喻,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相对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理论框架时,那种兼具严谨性与可读性的平衡感。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硬骨头,这本书更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需要耐心品味,但回甘悠长。它成功地在学术深度与大众普及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态度,毋庸置疑地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我注意到了它在参考文献和注释部分所展现的庞大信息量,这足以证明作者进行了极其广泛和深入的文献回顾。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自己论断的支撑,总是非常扎实和审慎,很少出现武断的结论。这对于追求知识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定心丸。它没有迎合当下某些流行的、为了吸引眼球而略显夸张的理论,而是坚持了学术研究应有的谦逊和实证精神。可以说,这是一部“耐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它的价值不会因为几年后的新发现而轻易贬值,因为它构建了一个坚实的、基于扎实研究的分析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