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 支撐平颱

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 支撐平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電網公司國傢電力調度控製中心 著
圖書標籤:
  • 智能電網
  • 調度控製
  • 電力係統
  • 支撐平颱
  • 自動化
  • 信息技術
  • 能源互聯網
  • 優化控製
  • 電力通信
  • 係統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978751980290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854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0
字數:48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國傢 “核高基”重大專項和 “863”項目的大力支持下,國傢電網公司統一組織中國電科院、國網電科院、各網省調度中心、相關科研院所和生産廠傢等幾十傢單位,聯閤開發瞭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該係統已成功運用到國傢電網公司國傢電力調度控製中心、6個區域電網調度控製中心和27個省級電網調度控製中心,並在部分地級調控中心推廣應用共249套。為總結和交流相關經驗,國傢電網公司國傢電力調度控製中心組織編著瞭 《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叢書,包括 《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 總體架構》《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 支撐平颱》《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 應用技術》3個分冊。

本書是 《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 支撐平颱》分冊,共14章,包括:支撐平颱總體架構、服務總綫、消息總綫、消息郵件及工作流程、實時數據庫、時間序列數據庫、關係數據庫、模型維護與方式描述、數據采集與交換、並行計算、圖形人機界麵、公共服務、支撐平颱管理、安全防護與等級保護。

本書可供從事調度自動化與電力係統規劃、設計、研究、製造、測試、運行、檢修的專業技術人員與管理人員學習、培訓使用,也可供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廣大師生閱讀參考,還可作為工程招標的參考技術規範。

內容簡介

《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 支撐平颱》為《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叢書的第二冊,支撐平颱。主要圍繞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展開論述,從近年電網調度自動化係統基本服務和基礎功能的發展和SOA架構,到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的主要功能,包括消息總綫、服務總綫、數據存儲、公共服務、數據采集與交換、並行計算、平颱管理和安全防護等功能的詳細設計、技術特點和應用案例,zui後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嚮進行展望。

目錄

目錄

第1章 支撐平颱總體架構 1
1.1 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總體架構 1
1.2 支撐平颱內部結構 2
1.3 支撐平颱功能模塊 4
第2章 服務總綫 7
2.1 技術背景 7
2.2 SOA架構 8
2.3 服務文本描述 10
2.4 服務二進製描述 14
2.5 服務模式及流程交互 16
2.6 資源定位及域管理 17
2.7 服務消費者 19
2.8 服務提供者 20
2.9 遠程服務代理 22
2.10 通用服務原語 23
2.11 通用服務列錶 34
2.12 小結 37
第3章 消息總綫 39
3.1 技術背景 39
3.2 功能結構 40
3.3 消息數據結構 43
3.4 消息原語 46
3.5 消息頻道 49
3.6 消息訂閱與傳輸 50
3.7 消息多態應用 52
3.8 集群化支持 53
3.9 部署與應用 54
3.10 小結 56
第4章 消息郵件及工作流程 57
4.1 技術背景 57
4.2 消息郵件功能結構 59
4.3 消息郵件描述格式 60
4.4 消息郵件路由轉發 61
4.5 消息郵件負載均衡與安全機製 63
4.6 消息郵件部署與應用 67
4.7 工作流程引擎功能結構 69
4.8 工作流程描述規範 71
4.9 工作流程流轉模式 73
4.10 工作流程部署與應用 82
4.11 小結 87
第5章 實時數據庫 88
5.1 技術背景 88
5.2 功能結構 92
5.3 分區存儲與直接定位 94
5.4 模型數據驗證 96
5.5 數據同步與復製 98
5.6 多應用和多態支持 99
5.7 訪問接口 101
5.8 遠程安全訪問 110
5.9 冗餘互備與集群化配置 113
5.10 廣域實時數據庫 114
5.11 小結 121
第6章 時間序列數據庫 122
6.1 技術背景 122
6.2 時間序列實時庫元數據結構和存儲方式 126
6.3 時間序列實時庫數據服務 127
6.4 時間序列實時庫訪問接口 127
6.5 時間序列實時庫遠程訪問和多態支持 131
6.6 時間序列曆史庫總體結構 132
6.7 時間序列曆史庫索引機製 136
6.8 時間序列曆史庫壓縮存儲機製 137
6.9 時間序列曆史庫數據服務 139
6.10 時間序列曆史庫數據訪問接口 141
6.11 小結 144

第7章 關係數據庫 145
7.1 技術背景與功能框架 145
7.2 關係數據庫服務 147
7.3 關係數據存儲 154
7.4 數據庫訪問標準接口 156
7.5 曆史數據采樣與訪問 166
7.6 應用與部署 169
7.7 小結 170
第8章 模型管理 172
8.1 技術背景 172
8.2 通用電網描述規範(CIM/E) 173
8.3 電網公共模型和應用專用模型 174
8.4 時間維度的模型統一維護 175
8.5 空間維度的模型統一維護 181
8.6 模型版本管理 183
8.7小結 183
第9章 數據采集與交換 184
9.1 技術背景 185
9.2 功能架構 185
9.3 遠程數據索引錶同步 187
9.4 多機負載均衡及多源數據處理 188
9.5 數據轉發及統一監視服務 189
9.6 對IEC60870-5和IEC60870-6係列標準的支持 191
9.7 對IEC61850係列標準的支持 194
9.8 對DL/T 476標準的支持 194
9.9 對IEEE1344等其他標準的支持 198
9.10 電力係統通用服務協議及其測試實施 199
9.11 小結                             217
第10章 並行計算 220
10.1 技術背景 220
10.2 功能結構 223
10.3 並行任務調度 224
10.4 並行計算通信方式 228
10.5 在綫數據及計算參數準備 242
10.6 計算程序接口及交互機製 243
10.7 在綫並行計算流程 251
10.8 廣域並行計算 253
10.9 小結                             261
第11章 圖形人機界麵 262
11.1 技術背景與總體架構 262
11.2 圖形文件的格式規範 265
11.3 通用圖形原語 268
11.4 電力係統圖形原語 270
11.5 圖形樣式與菜單描述 274
11.6 圖形的編輯與生成 277
11.7 圖形的交換與瀏覽 289
11.8 通用圖形人機界麵部署與應用 299
11.9 小結                           301
第12章 公共服務 302
12.1 功能架構 302
12.2 通用告警服務 303
12.3 文件傳輸服務 308
12.4 報錶服務 310
12.5 圖形服務 314
12.6 地理信息服務 317
12.7 曆史數據服務 322
12.8 小結 323
第十三章 集成化支撐平颱管理 321
13.1 支撐平颱管理功能架構 322
13.2 係統集群管理 323
13.3 節點及應用管理 327
13.4 進程管理 334
13.5 多網冗餘 336
13.6 服務器資源監視 338
13.7 權限與安全管理 344
13.8 日誌與審計 349
13.9 係統文件備份恢復 352
13.10 關係數據庫備份恢復 353
13.11 CASE管理 355
13.12 時鍾同步 357
13.13 主備調係統同步 360
13.14 本章小結
第14章 安全防護與等級保護 364
14.1 技術背景 364
14.2 安全防護體係 365
14.3 等級保護 367
14.4 基礎設施安全 370
14.5 結構安全 371
14.6 本體安全 375
14.7 安全免疫 376
14.8 應急備用 377
14.9 安全管理 378
14.10 小結 380
第15章 結語 381

前言/序言

前言
我國電網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底,我國電網裝機規模達15.08億韆瓦,已經數年超過美國電網(11.9億韆瓦)和歐洲電網(9億韆瓦),成為世界上裝機規模zui大、電壓等級zui高、年發電量zui大、風電和光伏裝機zui多的特大電網。如何保障特大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全局優化經濟調度、重大事故協同處置、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納,是各國大電網調度都麵臨的重大挑戰。原電網調度中心十餘套各自獨立的自動化業務係統,難以支持調度中心的橫嚮集成和調度係統的縱嚮貫通,難以支持多級電網的協調控製和優化調度,難以滿足縱深安全防護和等級保護的要求,迫切需要研發新一代的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
為此,在國傢“核高基”和“863”重大專項的大力支持下,國傢電網公司統一組織中國電科院、國網電科院、各網省調度中心、相關科研院所和製造廠商等幾十傢單位,聯閤開發瞭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該係統包含一體化支撐平颱,以及實時監控與預警、調度計劃、安全校核、調度管理四大類應用。經過5年多來的努力,係統已成功運用到國傢電力調度控製中心、6個區域電網和27個省級電網調度控製中心,覆蓋瞭國網公司全部等保四級係統,並在183個地級調控中心推廣應用,實現瞭國網省多級調度控製業務的一體化協同運作,推動瞭調度技術的升級換代,實現瞭電網實時監測從穩態到動態、電網分析從離綫到在綫、電網控製從局部到全局、電網調度從單獨到協同的重要技術進步,促進瞭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納,已成為特大電網調度須臾不可或缺的主要技術手段。
係統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相關技術獲授權發明專利9項,獲得軟件著作權4項,核心技術形成國際標準2項、國傢標準6項、行業標準7項、企業標準24項,項目團隊發錶論文135篇。該項目的支撐平颱和應用技術成果分獲2011年、2012年中國電力科技進步一等奬,總體成果獲2013年度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並作為國傢電網智能電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2014年度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對該項目的鑒定意見“主要成果為國際首創”,國際電工技術委員會(IEC)主席評價該項目為“世界級成果”,國際特大電網運行組織(GO15)秘書長稱該項目“領先歐美電網三到五年”。
雖然該係統已經大規模推廣應用,並受到瞭國內外專傢同行的高度贊揚,也在公司係統內進行過多次相關技術講座,但還沒有一本專著對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進行係統性地介紹。目前,從事調控相關業務人員、係統開發廠傢以及電力專業的師生,都對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相關的技術進展高度關注,期望能夠齣版專著。
為瞭更好地總結和交流相關技術,我們組織編著瞭《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共三冊,名稱分彆為“總體架構”、“支撐平颱”、“應用技術”。
diyi冊《總體架構》主要圍繞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的總體架構展開論述,從調度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曆程和麵臨挑戰開始,論述瞭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的體係架構,基礎平颱和四類應用,模塊化配置原則,平颱與應用之間的關係和各應用之間的相互關係,運行數據傳輸流程及安全防護技術等內容,zui後對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嚮進行展望。第三冊《應用技術》主要圍繞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實時監控與預警、調度計劃、安全校核、調度管理四大類應用展開論述,從近年電網調度自動化領域應用技術的發展,到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主要功能,包括綜閤智能分析與告警、在綫安全穩定分析、安全約束發電計劃、聯閤安全校核、調度運行管理等功能的詳細設計、技術特點和應用案例。
第二冊《支撐平颱》主要圍繞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展開論述,從近年電網調度自動化係統基本服務和基礎功能的發展和SOA架構,到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的主要功能,包括消息總綫、服務總綫、簡單郵件、實時數據庫、時序數據庫、關係數據庫、人機圖形界麵、工作流程、集群管理、公共服務、數據采集與交換、並行計算、平颱管理和安全防護等功能的詳細設計、技術特點和應用案例。共十四章。diyi章介紹瞭平颱的總體架構。第二至四章介紹瞭各類數據傳輸總綫。數據傳輸總綫是構建麵嚮服務體係架構(SOA)的基礎,是係統內/係統間信息傳輸的橋梁,分彆介紹服務總綫、消息總綫、消息郵件和工作流程引擎。第五至七章介紹瞭數據庫管理。數據庫用於存儲電網模型、實時數據、曆史采樣數據、告警數據的介質,是各項業務交互的數據基礎,根據數據訪問實時性、吞吐量的要求,數據分彆存儲在實時數據庫、時序實時數據庫、時序曆史數據庫、關係數據庫中。第八章為電網模型與方式描述,介紹瞭通用模型描述規範、電力係統模型架構與模型一體化管理等方麵的內容。第九章為數據采集與交換,分彆介紹瞭數據采集與交換的原理、技術特點及電力係統通用服務協議等方麵的內容。第十至十四章介紹瞭平颱的各類基本服務,包括並行計算平颱、人機圖形界麵、公共服務、平颱管理和安全防護技術等多方麵的內容。
本書全麵係統地總結瞭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係統學習使用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的參考書籍,也可作為高等院校或專項技術培訓的參考教材,還可作為工程招標的參考技術規範。

《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分冊由辛耀中、陶洪鑄、尚學偉、翟明玉等編著,全書由辛耀中負責統稿,嚴亞勤協助統稿,由許洪強、張曉華、李丹、劉永奇、淩衛傢等負責審核。其中:
第1章總體架構由辛耀中、翟明玉、尚學偉、陶洪鑄、嚴亞勤、崔恒誌等編寫;
第2章服務總綫由辛耀中、梅崢、李軍良、葉飛、馬發勇、李西太、黃海峰、鄧兆雲、彭清卿、王恒、高原、雷寶龍、張鴻、萬書鵬、易強、郭海龍、高寶山等編寫;
第3章消息總綫由辛耀中、王恒、武瑞龍、葉飛、馬發勇、李軍良、何毅斌、厲啓鵬、謝小剛、李汝陽、武楊、葛以踴、雷寶龍、耿仁輝、張凱、高原、萬書鵬等編寫;
第4章消息郵件和工作流由梅崢、辛耀中、程旭、李西太、梁雲、葉飛、李軍良、王恒、馬雲龍、厲啓鵬、馬發勇等編寫;
第5章實時數據庫由彭暉、陶洪鑄、李軍良、馬誌斌、金芬蘭、王瑾、吳慶曦、侯勇、劉金波、靳晶、於宏文、魏娜、徐建航、蔣軍、陳俊安、吳京京等編寫;
第6章時序數據庫由彭暉、陶洪鑄、王瑾、葛雲鵬、吳慶曦、謝曉鼕、劉濤、詹慶纔、馬發勇等編寫;
第7章關係數據庫由陳鵬、解梅、季學純、馬誌斌、王玉軍、孫煒、季惠英、王清讓、梅崢、李昊、史浩鞦、李軍良、王昌頻、張瑞、卞月峰、鄭春偉、汪洋、錢行、伍淩雲等編寫;
第8章電網模型與方式描述由辛耀中、米為民、蔣國棟、解梅、張勇、陳鵬、王智偉、萬博、蘇瑞、武冰、時勇、隋國星、季學純、王興誌、路軼等編寫;
第9章數據采集與交換由數據采集與交換由杜鵬、高保成、陳寜、李匯群、葉飛、王民昆、陳清山、晏亮、溫昭琦、黃海峰、張鴻、屈剛、米為民、王智偉、王軍、金鑫、趙靜、丁德鑫、孫雲彥、武會超、王永福、盧長燕等編寫;
第10章並行計算由嚴劍峰、辛耀中、何春江、陳勇、嚴亞勤、謝梅等編寫;
第11章圖形人機界麵由辛耀中、李偉、趙林、孫雲楓、孟鑫、黃昆、孫湃、程蕓、瀋國輝、蘇大威、曹蓉蓉、蘇運光、馬仲佳、劉仁勇、張亮、田國輝、蘆玉英、程大闖、汪小闖、劉艷、許花、趙昆、李猛、程億強、嚴振、殷霞等編寫;
第12章公共服務由孫雲楓、李軍良、陶洪鑄、曹蓉蓉、梅崢、雷寶龍、葉飛、蔣國棟、陳鵬、馬誌斌、季學純、瀋國輝、萬書鵬、高原、蔣小龍、王景、錢行、解梅、葛朝強等編寫;
第13章平颱管理由陶洪鑄、翟明玉、高原、王恒、陳鵬、葉飛、黃昆、馬誌斌、曹蓉蓉、馬發勇、丁捷、管玉昕、顧文傑、杜鵬、雷寶龍、任升、萬書鵬、沙一川、袁鑫等編寫;
第14章安全防護由辛耀中、南貴林、高昆侖、孫煒、楊維永、硃世順,高明慧、徐項帥、呂超、餘勇、馬驍、梁野、李勃、張亮等編寫。

本書得以順利齣版,首先非常感謝中國電力齣版社,將本書列入國傢電網公司電力科技著作齣版項目,並給予全方位的大力支持;特彆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羅翠蘭、陳雷、陳倩,正是他們認真負責的態度和一絲不苟的精神,及時發現並糾正瞭書稿中的不少錯誤,為本書增色良多,作者深受感動。
本書作者多為科研工程一綫技術人員,寫作水平有限,書中肯定還有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辛耀中、陶洪鑄、尚學偉、翟明玉等
2016年9月
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技術革新與未來展望 引言 在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傳統電網正經曆著深刻的變革,嚮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可靠化的方嚮發展。智能電網的建設,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對能源生産、傳輸、消費模式的顛覆。而支撐這一宏大變革的核心,離不開強大的調度控製係統。本書《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正是聚焦於這一關鍵領域,深入剖析瞭支撐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運行的底層技術、架構設計、核心功能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內容詳述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理解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是如何通過強大的支撐平颱得以實現的。我們避免瞭對具體調度策略和算法的詳述,而是將重點放在構建、運行和演進這一平颱所需的基礎設施、技術要素和關鍵能力上。 第一部分: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的基礎與演進 智能電網的內涵與挑戰: 本部分首先界定智能電網的核心概念,闡述其相對於傳統電網的顯著優勢,並深入分析當前電網麵臨的主要挑戰,如新能源並網的波動性、分布式能源的接入、電力市場化改革、用戶側互動需求增加等。這些挑戰是構建先進調度控製係統的根本驅動力。 調度控製係統的核心職能: 詳細解析傳統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的基本職能,包括負荷預測、發電計劃製定、電網運行監控、故障診斷與處理、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等。在此基礎上,引齣現代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在原有職能上的擴展與升級,例如更加精細化的實時控製、對新能源發電的預測與調度、需求側響應的集成等。 支撐平颱的重要性: 強調支撐平颱在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中的基石作用。沒有穩健、高效、可擴展的支撐平颱,再先進的調度算法也難以落地。支撐平颱負責提供必要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通信能力、數據管理能力、安全保障以及各類應用服務的接口,是實現一切調度控製功能的載體。 第二部分:支撐平颱的核心技術與架構 數據采集與通信: 先進計量基礎設施 (AMI): 詳細闡述AMI在智能電網數據采集中的核心地位,包括智能電錶、通信網絡、數據管理係統等組成部分,以及它們如何實現海量、實時、雙嚮的數據傳輸。 SCADA/EMS/DMS的演進: 迴顧和分析傳統SCADA(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DMS(Distribution Management System)係統的功能,並重點介紹它們在智能電網環境下如何與支撐平颱深度融閤,實現功能升級和數據共享。 通信技術: 探討支撐平颱所需的多樣化通信技術,包括有綫通信(如光縴、PLC)和無綫通信(如4G/5G、LoRa、NB-IoT),以及它們在不同場景下的適用性與技術挑戰。 數據管理與處理: 海量數據存儲與管理: 深入分析智能電網産生海量數據的特點(體量大、速度快、種類多、價值密度低),介紹支撐平颱如何采用大數據技術(如Hadoop、Spark)和分布式存儲解決方案來應對這些挑戰,實現高效的數據存儲、檢索和分析。 實時數據處理與流計算: 講解支撐平颱如何利用流計算技術(如Flink、Storm)實現對實時數據的即時處理和分析,為秒級甚至毫秒級的調度控製決策提供支持。 數據集成與標準化: 討論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數據如何進行集成,以及數據標準化在支撐平颱中的重要性,確保數據的互操作性和可用性。 計算與分析能力: 高性能計算: 介紹支撐平颱如何利用高性能計算集群(HPC)或雲計算資源,滿足復雜的電網仿真、狀態估計、優化計算等高強度計算需求。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 探討AI/ML技術如何在支撐平颱中發揮作用,例如用於負荷預測、新能源發電預測、故障診斷、設備狀態監測、市場分析等,提升調度決策的智能化水平。 可視化與人機交互: 強調支撐平颱提供的強大可視化能力,如何將復雜的電網運行狀態以直觀、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調度人員,以及優良的人機交互界麵如何提高調度效率和降低誤操作風險。 平颱架構與集成: 微服務架構: 介紹支撐平颱如何采用微服務架構,將龐大的係統分解為獨立的、可獨立部署和擴展的服務單元,提高係統的靈活性、可維護性和可靠性。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與API接口: 闡述SOA理念在平颱設計中的應用,以及開放的API接口如何實現支撐平颱與其他應用係統(如市場交易係統、資産管理係統、新能源管理係統)的無縫集成。 雲原生技術: 探討雲原生技術(如容器化、Kubernetes)在支撐平颱中的應用,如何實現資源的彈性伸縮、應用的快速部署和高效管理。 安全與可靠性: 網絡安全: 詳細闡述支撐平颱麵臨的網絡安全威脅,以及支撐平颱如何通過多層次的安全防護機製(如防火牆、入侵檢測、數據加密、訪問控製)來保障係統的安全運行。 係統可靠性與容錯: 討論支撐平颱如何通過冗餘設計、故障轉移、數據備份等手段,確保係統的高可用性和容錯能力,在極端情況下也能維持關鍵調度功能的運行。 數據隱私與閤規性: 關注支撐平颱在處理敏感電網數據和用戶數據時的隱私保護問題,以及如何滿足相關法律法規的閤規性要求。 第三部分:支撐平颱的功能模塊與應用場景 數據服務模塊: 提供統一的數據接口,支持各類應用對數據的訪問和查詢。 計算服務模塊: 提供各類計算資源和算法引擎,支持調度決策的生成。 監控與告警模塊: 實現對電網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並及時發齣告警。 態勢感知模塊: 基於海量數據和AI分析,提供宏觀的電網運行態勢和風險預警。 應用服務集成模塊: 提供標準接口,方便第三方應用(如負荷預測係統、市場交易係統)接入和調用支撐平颱能力。 典型應用場景: 結閤具體場景,例如新能源大規模接入下的電網運行、需求側響應的管理與執行、電網故障的快速診斷與恢復等,展示支撐平颱如何在實際工作中發揮關鍵作用。 第四部分:未來發展趨勢與展望 更深層次的智能化: 探討AI/ML在支撐平颱中的進一步深化應用,如自主學習、預測性維護、智能決策支持等。 與新興技術的融閤: 展望區塊鏈、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如何賦能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 開放性與生態係統: 強調支撐平颱的開放性將是構建健康電網生態的關鍵,吸引更多開發者和企業參與其中。 麵嚮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總結支撐平颱未來發展所麵臨的挑戰,例如數據安全、技術標準統一、人纔培養等,並展望其在構建更清潔、更可靠、更經濟的未來能源係統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結語 《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係統性的認知框架,幫助理解支撐現代智能電網運行的幕後英雄。通過對支撐平颱關鍵技術、架構設計和未來趨勢的深入探討,本書希望能為從事智能電網相關研究、開發、規劃和運營的專業人士,以及對能源領域未來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啓示。本書不涉及具體的調度算法和策略,而是聚焦於“如何構建和運行一個能夠支撐這些先進調度功能的基礎設施”。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在電力行業從事多年市場推廣和産品規劃的專業人士,我關注“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這類産品,更多的是從其市場應用、商業價值以及用戶體驗的角度齣發。這本書在描繪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如何提升電網運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促進新能源發展等方麵,確實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圖景。它用生動的語言和案例,展示瞭智能電網的優勢。然而,當我試圖從書中尋找關於“支撐平颱”本身作為一款産品的核心競爭力、其技術優勢是如何轉化為商業價值、以及在實際推廣和落地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客戶痛點和解決方案時,我感到有些不足。書中更多的是在強調“平颱”的功能和價值,但對於構成這一價值的核心技術,例如其可擴展性如何滿足不同規模用戶的需求,其開放性如何吸引第三方應用開發者,其可靠性如何贏得客戶的信任,這些方麵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展開。我期望看到的是關於平颱在技術架構上的創新點,例如其是否采用瞭微服務架構,是否支持雲原生技術,是否具備快速迭代和部署的能力,以及這些技術優勢是如何直接轉化為産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樣,在用戶體驗方麵,書中雖然提到瞭“可視化”和“人機交互”,但對於如何通過優秀的用戶界麵設計、便捷的操作流程來提升調度員的工作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客戶滿意度,這方麵的內容也相對薄弱。因此,對於我這樣的商業人士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關於智能電網應用的“科普指南”,而未能提供足夠深入的市場分析和産品競爭力剖析。

評分

作為一個對電力係統標準化工作有著深入研究的學者,我對“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所蘊含的標準化潛力有著極大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在構建這樣一個復雜係統時,如何有效地應用和推動相關標準,以實現互聯互通和互操作性。例如,在“數據模型與互操作性”的章節,我原本期望看到對CIM(Common Information Model)等國際標準的詳細解讀,以及在實際工程中如何將其應用於不同廠商設備的數據集成,如何解決標準落地過程中遇到的數據映射、語義衝突等問題。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某個國傢或地區是如何通過推廣CIM標準,成功實現瞭跨區域電網信息的互通。然而,書中對標準的提及,更多的是一種概念性的介紹,比如“遵循行業標準”,卻未能深入到標準的應用層麵,也未能探討在標準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同樣,在“係統接口與協議”部分,我期望看到關於如何基於標準化接口(如IEC 61850、OpenADR等)來構建開放的支撐平颱,如何設計標準化的API,以便於第三方開發者能夠方便地接入和開發應用。書中對這些標準化接口的介紹,也顯得較為錶麵化,未能深入到協議細節和實現方法。因此,盡管本書在描繪智能電網的宏大願景方麵做得不錯,但在作為一本能夠指導行業標準化實踐的技術書籍方麵,其深度和實用性還有待提高。

評分

作為一名專注於電力係統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應用的科研人員,我帶著極大的熱情去探索“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的內在潛力。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支撐平颱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來驅動電網的智能化升級。例如,在“數據分析與挖掘”章節,我期待看到的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強大的數據分析引擎,能夠處理海量的電網運行數據,並從中挖掘齣有價值的信息,例如負荷預測的精度提升、新能源發電量預測的優化、以及潛在故障的提前預警。我希望書中能夠介紹具體的機器學習算法在這些場景下的應用,例如如何使用LSTM、GRU等深度學習模型進行時間序列預測,或者如何利用圖神經網絡(GNN)來分析電網拓撲結構,輔助故障診斷。然而,書中對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的提及,更多的是一種“應用前景”的描繪,而非“技術實現”的細節。同樣,在“智能決策支持”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關於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調度員提供更精準、更及時的決策支持,例如通過專傢係統、規則引擎,或者更高級的強化學習代理,來輔助生成最優的調度方案。書中雖然提到瞭“決策支持”,但對於支撐這些決策的AI模型的構建、訓練、驗證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魯棒性和可靠性,並沒有進行深入的闡述。因此,對於我這樣需要深入研究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在電力係統應用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在技術深度和理論指導方麵,未能提供足夠的內容。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一種“浮光掠影”的感覺。它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巨幅畫捲,描繪瞭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的宏偉藍圖,但當你試圖湊近細看,卻發現那些最動人的筆觸和最精妙的細節都略顯模糊。比如說,在討論“係統集成與互聯互通”的部分,書中慷慨激昂地強調瞭不同子係統之間協同工作的重要性,比如源荷互動、儲能協調、新能源接入等。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實際工程中,當不同廠商的設備、不同協議的係統需要集成時,究竟會遇到哪些“硬骨頭”?是如何通過API設計、數據模型標準化(如 CIM 標準的實際應用)、或者微服務架構來解決這些互聯互通難題的?我期待看到具體的集成案例分析,比如一個區域性的調度中心是如何將來自多個變電站、多個發電廠、甚至大量分布式能源的用戶側響應數據整閤到統一的調度平颱上的。然而,書中對此的論述更多停留在概念層麵,比如“構建開放的接口”、“實現信息的共享”,卻缺乏對這些概念背後具體技術實現路徑的深入挖掘。同樣,在“可視化與人機交互”章節,我原本期望能夠看到關於先進的可視化技術在電網調度中的應用,例如三維地理信息係統(GIS)與電網拓撲結構的結閤、基於大數據分析的態勢感知界麵設計、以及如何通過交互式圖錶來幫助調度員快速做齣決策。書中雖然提到瞭“提供直觀的界麵”,但對於如何實現這種“直觀”,如何通過用戶體驗設計來提升調度效率,並沒有給齣具體的指導。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描繪“是什麼”和“為什麼”方麵做得不錯,但在“如何做”方麵,似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未能滿足我作為一名實踐者對技術深度和操作性指導的期望。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電力係統通信網絡建設和維護的工程師,我帶著對“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的濃厚興趣翻開瞭這本書。我尤其關注的是支撐整個調度係統運行的網絡基礎設施,包括其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書中雖然提到瞭“通信網絡”的重要性,並涉及瞭一些相關的概念,但對於支撐如此關鍵的係統,其通信網絡在技術選型、架構設計和性能保障方麵,並沒有提供我所期望的深度。我期望看到的是關於如何構建一個集約化、智能化的通信網絡,例如如何利用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技術來實現網絡的靈活配置和優化,如何通過MPLS、MSTP等技術來保證網絡的高可用性和容錯能力,以及如何針對不同業務(如實時控製、數據采集、語音通信)進行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書中對這些網絡層麵的具體技術細節的探討,顯得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強調瞭“通信的穩定”和“信息的暢通”,卻未能深入到實現這些目標的技術路徑。同樣,在“網絡安全”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關於如何在支撐平颱層麵上構建縱深防禦體係,如何抵禦APT攻擊、網絡竊聽、數據篡改等威脅,以及如何實現對網絡流量的實時監控和安全態勢感知。書中雖然提到瞭“安全防護”,但對於具體的安全技術和策略,例如入侵檢測係統(IDS)、防火牆配置、VPN的應用等,都沒有進行詳細的闡述。因此,對於我這樣需要直接麵對通信網絡建設和保障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在技術深度和實操指導方麵,未能滿足我的需求。

評分

我的職業生涯與電網運行息息相關,從傳統的調度模式到如今的智能化轉型,我親眼見證瞭技術的巨大變革。“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這個書名,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吸引著我深入探索。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卻發現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寬廣卻淺顯的湖泊,水的廣度令人贊嘆,但其深度卻未能觸及我內心深處的疑問。書中洋洋灑灑地描繪瞭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的各個方麵,從源到荷的協同,到新能源的消納,再到用戶側的互動,無不體現瞭其先進性。但我更希望瞭解的是,支撐這一切的“平颱”究竟是如何實現的。例如,在“通信基礎設施”的章節,我原本期待看到關於5G、NB-IoT等新型通信技術在智能電網中的具體應用場景和技術挑戰,如何保證海量終端設備接入的可靠性和低延遲,以及如何解決廣域網通信的安全性和帶寬限製問題。書中對這些前沿通信技術的提及,更多的是一種趨勢的展望,而非具體的實現路徑。同樣,在“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部分,我期望看到關於如何在支撐平颱層麵構建端到端的安全保障體係,如何實現對敏感電網運行數據的加密、脫敏和訪問控製,以及如何應對來自國傢級網絡攻擊的威脅。書中雖然強調瞭安全的重要性,但對於如何從技術和架構層麵實現這些安全目標,則顯得較為模糊。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描繪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宏觀圖景上做得可圈可點,但在作為支撐起這一切的“平颱”的技術細節和落地實踐上,未能提供足夠的深度,讓我感到意猶未盡。

評分

以一個資深IT架構師的視角來審視這本書,我不得不說,它在“平颱”這個概念的闡釋上,給我留下瞭一些未竟之問。這本書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介紹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包含的各種功能模塊,但對於支撐這些功能的“平颱”本身,其架構設計、技術選型、以及演進路徑的探討,卻顯得有些單薄。我期望看到的是關於平颱如何支持高可用性、可伸縮性、彈性和可維護性的深入分析。例如,在討論“分布式計算與雲計算”時,我希望瞭解書中是如何權衡使用Kubernetes、Docker等容器化技術來構建靈活、彈性的調度平颱,或者如何利用Hadoop、Spark等大數據技術來處理海量電網運行數據,以及這些技術在電網這種對實時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的場景下,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考慮和優化。此外,關於平颱的安全架構,書中雖然提到瞭“安全防護”,但我更想瞭解如何設計一個多層次的安全防禦體係,從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到應用安全,如何有效地隔離關鍵係統,如何實現精細化的訪問控製,以及在麵對日益復雜的網絡攻擊時,平颱如何能夠快速響應和恢復。這本書更像是對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應用層麵的功能進行瞭一次全麵的梳理,但對於構成其基石的“支撐平颱”的內部機理,則未能提供足夠的深度。這種對基礎支撐的“抽象”處理,使得這本書在作為一本技術架構類書籍時,其價值有所減弱。

評分

當我以一位在電力係統自動化領域有著多年從業經驗的工程師的身份來審視這本書時,我發現它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宏觀視角,勾勒齣瞭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的未來圖景。然而,在“支撐平颱”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上,我感覺書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原本期望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平颱在自動化方麵是如何實現的,例如,如何通過先進的控製算法和決策支持係統,實現電網運行的自主調節和優化。我期待看到關於模型預測控製(MPC)、強化學習(RL)等先進控製理論在電網調度中的具體應用,以及這些算法是如何集成到支撐平颱中,並實現其高效運行的。書中雖然提到瞭“自動化”和“智能化”,但對於這些自動化功能的底層技術實現,以及平颱如何支撐這些復雜算法的運行和管理,並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同樣,在“係統集成與協同”部分,我期望看到的是關於平颱如何通過標準化接口和協議,實現與不同層級的控製係統(如變電站自動化係統、發電機組調速係統、用戶側能源管理係統)的無縫集成,以及如何構建一個統一的協同框架,實現全局最優的調度決策。書中對這些集成和協同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種概念性的強調,未能深入到具體的集成技術和協同機製。因此,對於我這樣需要深入理解自動化技術和係統集成細節的工程師來說,這本書在技術深度和實踐指導方麵,未能完全滿足我的需求。

評分

作為一個對能源互聯網和電力係統未來發展趨勢保持高度關注的研究者,我發現這本書在描繪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的美好前景方麵,確實做到瞭淋灕盡緻。它生動地展現瞭如何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實現電網的智能化、自動化和高效化。然而,當我試圖從中挖掘齣推動這一轉變的“支撐平颱”的具體實現細節時,我卻感到有些意猶未盡。書中反復強調瞭“數據驅動”的重要性,並提到瞭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但我希望能看到的是,在支撐平颱層麵,是如何構建一個高效的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的完整體係。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夠支持PB級數據存儲、毫秒級查詢的數據湖或數據倉庫?如何利用時序數據庫來高效存儲和檢索電網運行數據?如何將各種AI模型(如預測性維護、負荷預測、故障診斷)無縫地集成到支撐平颱中,並實現模型的在綫訓練和部署?書中對這些底層數據基礎設施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種“存在性”的陳述,而非“實現性”的講解。同樣,在“係統可靠性與容錯機製”部分,我期待看到關於支撐平颱如何通過冗餘設計、故障隔離、自動切換等機製來保障調度控製係統的連續運行,甚至是在極端情況下也能維持最基本的功能。書中對這些關鍵的技術細節,如雙機熱備、負載均衡、分布式事務處理等,並沒有深入探討。因此,對於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優秀的“願景報告”,而非一份能夠指導實踐的“技術手冊”。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在能源領域一綫工作的工程師,我對“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支撐平颱”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好奇。它觸及瞭我工作中最核心、也最前沿的部分。然而,當我翻閱完這本書後,我必須坦誠地說,我感到一絲失望,更多的是一種錯位的期待。這本書似乎並未能深入到我所期望的那種技術細節和實操指導。例如,在關於“實時數據采集與處理”的章節,我原本以為會看到關於不同傳感器技術(如光縴、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優缺點分析,以及如何在大規模分布式係統中保證數據的一緻性和低延遲。我期待能看到具體的算法實現,比如卡爾曼濾波在噪聲抑製中的應用,或者基於機器學習的異常數據檢測模型,以及這些模型如何在實際部署中遇到的挑戰,例如計算資源的限製和模型更新的策略。然而,書中對此的描述卻顯得相當概括,更多的是在陳述“需要收集實時數據”和“需要進行有效處理”,卻未能提供如何“有效”的具體方法論。同樣,在“網絡通信與安全”部分,我期待瞭解不同通信協議(如IEC 61850、DNP3、Modbus TCP/IP)在智能電網調度中的適用性,以及它們在安全性方麵的權衡,比如如何抵禦DDoS攻擊、數據篡改等威脅,以及相應的加密和認證機製。書中對這些技術細節的提及也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強調瞭“通信的重要性”和“安全防護的必要性”。這讓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麵嚮初學者或者非技術背景管理者的科普讀物,它描繪瞭智能電網調度控製係統的宏大圖景,但對於像我這樣需要深入理解底層技術、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讀者來說,其價值就大打摺扣瞭。我希望這本書能更側重於“平颱”二字的內涵,深入探討支撐這一平颱的關鍵技術、架構設計、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落地實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