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儒王船山

天地大儒王船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立新 著
图书标签:
  • 王船山
  • 儒学
  • 明代
  • 哲学
  • 历史
  • 人物传记
  • 学术
  • 思想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709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1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船山先生,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中岁自称“一瓠道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七(1619)年,卒在清康熙三十一(1692)年。湖南衡阳人。王船山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广博的学者和伟大的思想家。本书主要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讲述王船山的心路历程。书中虽然主要是以船山的实际人生经历为表达目标,但同时也涉及了船山一些很精深的思想。透过对船山的了解尤其是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了解民族精神财富积攒的艰辛与曲折过程。通过对于船山的理解,我们也可以进而了解人类的精神之伟大与崇高,了解古今中外的贤哲们,为了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精神慧命所作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和贡献的意义。阅读此书,可以激发起读者对于船山和祖国文化的兴趣。


作者简介

王立新(1962—),黑龙江省青冈县人,出生于科尔沁东草原上的吉林省通榆县。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东北林业大学社会科学系、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现为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哲学博士导师。服膺船山三十余年,为了弘扬船山,不得不在学犹未成的情况下,公开宣讲和书写船山……


目录

导引——诸贤眼目中的王船山
第一章:平静的童年
一、闷热的秋天
二、船山的家世
三、王朝聘其人
四、酒风与家教
五、父亲为何气恼
六、母亲的忠告
第二章:最初的苦难
一、乡试的春秋魁首
二、躲避张献忠
三、冒险救父
四、房师殉国
第三章:明朝的倾覆
一、崇祯自缢
二、闯王之死
三、无辜的铁灯
四、福临入主紫禁城
五、弘光内讧
六、重修二贤祠
第四章:风雨长沙城
一、六个皇帝、一个监国
二、长沙城里的神秘来客
三、岳阳溃败
四、不得已的建议
五、章旷出师
第五章:血战潼溪
一、振奋人心的胜利
二、破产了的计划
三、隆武帝的下落
第六章:捐躯赴国
一、湘阴失守
二、长沙沦陷
三、刘铁棍劫驾
四、不死的孤忠
第七章:书生举义
一、五雷轰顶
二、投笔挥刀
三、何督师湘水捐躯
四、堵抚军苍梧殒命
第八章:在行人司里任职
一、初进官场
二、五虎的由来
三、五虎的作为
四、内阁不同于宰相
五、“滇封”里的猫腻
第九章:混沌不堪的朝政
一、船上朝廷
二、五虎遭刑
三、挺身而起
四、船山与高必正
五、如此圣旨
六、到底是朱由榔还是朱由桹?
第十章:君子小人
一、船山与五虎的关系
二、金堡是否通贼
三、也说君子、小人
第十一章:桂林城里的忠魂鬼影
一、瞿式耜、张同敞血化双壁
二、孔有德、陈邦傅共入地狱
三、娘亲在远处呻吟
四、最后一点希望
五、民族文化与政治国家
第十二章:四海无家
一、山里来了个卖姜翁
二、没有姓字的傜民
三、赶走殖民者
四、妻室的悲苦命运
五、吴三桂绞杀永历帝
六、李定国将军之死
第十三章:三藩之乱
一、痛悼亡友
二、妖氛再蔓江南
三、再度奔避流离
四、“三罪”和“三义”
五、自题小像
第十四章:劝进风波
一、不作造孽文字
二、《祓禊赋》是一篇怎样的文字
三、再失战友
四、恶有恶报
五、麋鹿洞里的春秋岁月
第十五章:光辉的人性论
一、吸纳《庄子》、《礼记》,泄尽人性天机
二、陶渊明诗歌与王船山境界
三、片鸟孤飞
四、寒冷的山林
第十六章:拒见清朝官员
一、长兄也走了
二、春天还会来吗
三、死难的亲人们
四、梦未圆时莫浪猜
五、拒帛留米
第十七章:船山论宋太祖第十八章:永不褪色的光荣
一、自定墓山
二、自题墓铭
三、抱刘越石之孤忠
四、希张横渠之正学
五、船山是一所大学
附录一:为船山电视讲座答观众提问
附录二:我为什么这样讲船山
附录三:
之一:编导余学用手记
之二:实习编导王丽华手记
附录四:
湖湘讲堂制片人柳理先生的贺诗
一版后记
再版之跋

精彩书摘

  导引
  ——诸贤眼目中的王船山
  在中国明末清初的时代,有个人曾经以他悲苦无比又坚忍不拔的生命,感染和感召了他身后的无数中国人;这个人又曾以他深邃而又犹如利剑和闪电般的思想,启迪、激发、警醒和教育了无数的中国近现代精英,对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这个人被大家尊称为船山。
  为什么这么多人那样看好他,崇敬他,并去钻研他,又这么用力去弘扬他。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我们先看一下先贤们对他的看法。
  我首先给大家说曾国藩对王船山的看法。
  曾国藩(1811—1872),字涤生,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之力,创立了湘军,并且带着这支队伍,打败了当时不可一世,差一点就把整个清朝统治推翻掉了的太平天国,把太平天国的武装彻底击溃了。那么曾国藩靠的是什么力量呢?曾国藩一生沉浸在儒家思想里,他把儒家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学到了骨子里去了,活学在生命中,落实在行动上,于是才取得了这样巨大的事功成就。曾国藩极其看重王船山,他把王船山跟世俗社会中的很多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做过一个对比。他说世俗社会里的很多人,为了能够苟且偷生,不受到伤害和冲击,努力委曲求全。尽管他们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就在委曲求全和苟且偷生的整个过程中,却把自己生命中本有的,受之于天的刚直的元气,都消磨尽了。所以这些人在现实的社会中没有遭罪,没有受苦,但却没有活出精神,也没有活出成就,甚至连个性都没有活出来,真是白活了一回而已。相比之下,王船山先生就不一样,曾国藩对王船山先生的生命的评价是这样的:他说王船山“硕德贞隐”。“硕德”就是大德,“贞”,就是坚定不移。“隐”,就是王船山处在那个不能展现自己的理想和才华的时代里,却坚忍不拔地暗地里坚守着自己的新年和理想,等待时机,或者等待世人理解了他的思想以后,再爆发为社会的行动,重新展现出孔孟所开发出来的儒家的真精神。者也可以叫潜龙勿用。曾国藩评价王船山先生,始终保持天生贤者的“刚直之性”。曾国藩这样说王船山:“寸衷之所执,万夫非之而不可动,三光晦、五岳崩而不可夺。”“寸衷”就是指心里面,“寸衷之所执”,就是心中坚守的那种价值理想和价值信念。“万夫非之而不可动”,就是天下人都反对,他却绝对不会动摇,更不会放弃。莫说天下人反对,就是“三光晦”和“五岳崩”了,也夺不走王船山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什么叫“三光晦”和“五岳崩”呢?“三光”是指日、月、星,“三光晦”,就是日月星都不发光了。“五岳”就是指中国的五座有代表性的文化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震”,就是这五座山峰都崩溃了。就算是日、月、星都不发光,五岳也都彻底崩掉了,也夺不走王船山理想中的坚守。王船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曾国藩一生极其喜欢读王船山的书,即便是官位很高、公务极其繁忙的情况下。
  同治元年,曾国藩身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正在与太平军进行最后的艰苦鏖战。即便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他都还在读王船山的书。1864(同治三年)年7月19日,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陷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就是今天的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曾国藩被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清朝在吴三桂等的“三藩之乱”以后,对汉人高度警觉,就没再封汉人这么高的爵禄,打那儿以后,最高的一个爵禄,被曾国藩拿到了,因为他给清朝理下的功劳太大了。紧接着又把他改为直隶总督,受命清剿捻军。这个期间,曾国藩的政务和均无都太繁忙了,但是他却依然没有停止阅读船山的著作。
  我们从现存的一部分曾国藩的日子中可以看出,从同治元年(1862)开始,一直到同治九年(1870),记录了曾国藩某年某月某日,阅读了王船山的某种著作。曾国藩不仅自己阅读船山的著作,他还指令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于同治四年冬天,把搜集起来的船山著作,刊刻出来,这就是《船山遗书》,是相当一段时间里,流行最广的船山的印刷后的著作。有了这种印刷的著作,曾国藩读起船山的《遗书》就更方便,更容易了。曾国藩对于《船山遗书》,几乎达到了手不释的程度。现存的曾国藩部分日记显示,仅同治五年,也就是1866年,曾国藩几乎每天都在读船山的著作。某月某日在读船山的《读通鉴论》,某月某日在读船山的《四书训义》,某月某日在读船山的《礼记章句》等等。从这份日记的记录来看,曾国藩似乎要彻底放弃高官大爵,而要改当船山学研究的专门性学者了一样。直到同治九年(1870),曾国藩仍在阅读《船山遗书》,曾国藩病逝在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也就是说,至少在过世前两年,一直都还在认真研读王船山的著作。
  不仅曾国藩,其他的很多贤哲,也都很看重船山和他的著作。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曾经担任清朝广东巡抚、礼部左侍郎、兵部左侍郎,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奉命处理英、法外交、经贸等事宜。
  郭嵩焘也经常研读船山著作,极尽对于船山的推崇。曾在湖南岳麓书院内建造“船山祠”,纪念船山,并带领诸生在祠内讲说船山学问。上奏清廷,欲令船山从祀孔庙。郭嵩焘跟曾国藩一样,也是每天都在读《船山遗书》,他对船山的思想和精神极尽推崇,并且用自己对船山的情感感染岳麓诸生,为船山思想在家乡的传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十五六年以前,我曾经在一篇文字里,说郭嵩焘是船山的隔世知音,现在我还是这样认为。
  船山另外一个更加深挚的隔世知音,是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谭嗣同对船山的理解和推尊,更在郭嵩焘之上。谭嗣同声言:“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就是说从他的那个时代往前算500年,就是1300年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就是讲宋代以后,唯一一个还能通晓,并且真正通晓天和人之间的关系的人。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太知道,懂得天人关系究竟有什么意义了。
  中国文化是建基在天人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探寻天和人之间关系的奥秘,正是中国文化的要义所在。天人关系,是中国思想,也是中国文化所以能够博大精深的最根本的源泉所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天人关系,既是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源头所来,也是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成就所在和皈依所指。没有对天人关系的深刻的把握,就不可能在更深的意义上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思想。把王船山当成500年来,唯一一个真正精通天人关系的圣贤,这样的评价,已经到了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境地。
  谭嗣同不仅对船山有深刻的认识,他自己推尊船山的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朋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1872—1929),字卓吾,号任公,广东新会人。由于谭嗣同的推荐,梁启超认识了王船山。起初梁启超看不懂船山的著作,谭嗣同教他读。在谭嗣同的帮助和引读之下,后来梁启超进入到船山的思想和境界当中,对船山的思想有了属于自己的独到理解。梁启超说:“浏阳谭氏谓五百年来学者,真能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非过言也。《读通鉴论》、《宋论》两编,史识卓绝千古,其价值至今日乃大显,无俟重赞。抑《黄书》亦《明夷待访录》之亚也,其主张国民平等之势力,以裁抑专制,三致意焉。……”
  梁启超认定船山先生的“史识卓绝千古”,跟郭嵩焘“读船山《通鉴论》,历代史论可以废”的评价约略相当。
  梁启超还提到近世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受到船山影响的情况:“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他的薰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胡文忠就是胡林翼,黄兴是孙中山的革命军的总司令。梁启超说清末民初时期的知识分子,都以知道和了解船山为荣耀,当时学习船山的思想,在知识界是一件“时髦”的事情,要是不知道王船山这个人和他的一些思想,那时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而且也没有办法跟社会的只是的精英和社会的贤达相交往,人家瞧不起你,说你没涵养,说你没深度,说你没品味。
  还有一个人,对船山的研究和对船山思想的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这个人叫刘人熙。
  刘人熙(1844—1919),字艮生,号蔚庐,湖南浏阳人。1907年任湖南教育总长,武昌起义之后,担任湖南民政总长.反对袁世凯复辟,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刘人熙一生致力于船山学术思想的研究与传播,有功于湖南和华夏民族。主政湖南期间,1914年组织成立船山学社,自任社长。说起这件事情,我自己都感觉荣耀,因为我在湖南工作期间,就曾担任过船山学社的副社长。借着这堂课的机缘,谨向我们船山学社的创设社长刘人熙先生表达由衷的感激和怀念。刘人熙先生,还于1915年创办了《船山学刊》,为船山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刘人熙是一位身夸军界、政界、知识界和教育界的一位人物。他曾还作诗赞船山说:“衡阳王子真天人,遗书万卷妙入神。自诡五百生名世,可有三千步后尘。”希望船山出神入化的是思想,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他也同时希望,会有更多的后起贤达,追随船山先生的脚步,把拯救中国,教育中国和改造中国的伟大使命担待起来。
  当时喜欢船山和船山思想的各界名人还有很多,比如章太炎、比如蔡锷、比如胡汉民、比如陈独秀,等等。
  我再举两个受船山影响的例子,让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一个是孙总统中山先生,一个是毛泽东主席。
  孙中山(1866—1925),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孙中山也读王船山,他喜欢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跟他三民主义的革命的目标和总之相一致。他说王船山、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严春秋夷夏之防,抱冠带沉沦之隐,孤军一旅,修戈矛于同仇,下笔千言,传楮墨于来世。……义声激越,流播人间。”孙中山表扬船山思想中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意识,说这种民族主义的精神,是推动中国近代反清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
  再看毛泽东的说法。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早年在长沙求学期间,被老师杨昌济带到船山学社里面去,经常参加船山学社活动。在船山学社听老师杨昌济等教授讲述船山思想,受到船山思想的重要影响。毛泽东在自己的一本叫做《讲堂录》的听课笔记本中记录船山的话语:“有豪杰而不圣贤者,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世界上有很多豪杰,都很厉害,都很不得了。但是他们不是圣贤,跟圣贤还有很遥远的距离。豪杰要想成为圣人,还得经过甚至脱胎换骨的改造。但是圣贤却都是豪杰,圣贤要想成就豪杰的事功业绩,那不过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在这句话的下面,毛泽东写下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发挥:“圣贤,德业俱全者;歉于品德,而有大功大名者。拿翁,豪杰也,而非圣贤。”就是说圣贤道德水平极高,道德境界完美,事功成就也一样不同凡响,现实的功绩很大。这两项都很齐备了,那才是圣贤。豪杰却只有较大的事功成就,但在道德上是有欠缺的。但这里的“欠”是不能简单的被等同于“缺”的。道德上有所不足,有所亏欠,不能简单的被说成是“缺德”。真正“缺德”的人,也成不了豪杰。
  毛泽东还举了个实际的证据,说拿破仑历史人物,虽然有震撼当时世界的事功成就,但他在道德上还是有欠缺的,所以他只是个豪杰,而不是真正的圣贤。至于拿破仑具体在什么地方表现出了道德修养水平和修养境界的欠缺,毛泽东没有继续论说。
  上面所引的《讲堂录》中毛泽东的这句话语,虽然表明了毛泽东对船山思想的一定理解,但也流露出毛泽东并不真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因为这句话不是船山的原创,原创人是南宋的大儒朱熹。大约杨昌济先生也不知道这个事实。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我们不在这里展开论说。
  毛泽东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说基本是无误的。由此看来,毛泽东也曾受到船山思想的重要影响。王船山的思想,也是催生毛泽东救国救民理想、激发他确立改造世界宏伟远志的重大的精神力量源泉之一。
  那么王船山这个人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他又留下了那些深邃的思想,让这面多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极高重量级的军界、政界、思想界、文化界、教育界的杰出人物,都如此热烈追捧他和崇拜他,认真的、细致地去研读他,以懂得他为自豪和快乐,同时又能从中获取必要的营养呢?有关这个话题,我在向后的若干讲中,将会慢慢的,把相关的内容奉献给大家。
  ……

《天地大儒:王船山》图书简介 一、 著者介绍: 本书由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张立先生倾力撰写。张立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尤以对明清之际思想巨擘的梳理与解读享誉学界。其学术著作等身,在海内外学界都具有深远影响。本次推出的《天地大儒:王船山》,是张立先生积淀数十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力求以全新的视角、严谨的考证、深刻的洞察,为读者展现一个立体、鲜活、伟大的王船山。 二、 内容梗概: 《天地大儒:王船山》是一部融史学、哲学、文学、政治学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不仅仅是对王船山个人生平事迹的简单叙述,更是一次对这位“衡山先生”思想体系的深度挖掘与全面呈现。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以思想为核心,辅以详实的史料,细腻地描摹了王船山从青年立志、投身抗清救国,到晚年潜心著述、穷尽一生探求真理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少年立志,壮怀激烈” 本部分着重介绍了王船山早年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以及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深厚的儒家道义。从其祖父王磻的言传身教,到幼年即显露出的过人聪慧,再到在南明王朝倾覆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组织抵抗,展现了其“一腔热血,倾覆乾坤”的少年壮志。这里将重点描绘其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畏强权,以笔为刀,与清廷势力进行的殊死搏斗,其间充满了悲壮与豪情。 第二部分:“忧患磨砺,思想沉淀” 在经历了抗清失败的巨大打击后,王船山开始了其漫长的避世隐居生涯。本书将深入剖析这段“忧患”时期,详细阐述他如何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饥渴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一时期,他潜心阅读群书,广泛涉猎,在穷困潦倒中,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淀和升华。作者将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展现王船山如何从一个热血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深邃哲学思考的思想家,为他日后的宏大思想体系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集大成者,圣哲之思”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将集中展现王船山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作者将从多个维度,对王船山的“理气论”、“知行论”、“心性论”等核心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 理气论: 本书将详细阐释王船山如何超越前人,将“理”与“气”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强调“理”非外在的、静止的,而是寓于“气”之中,并随“气”的运动而生发变化的。他提出的“理”是“气之性”,是“气之所具”,是对中国古代形而上学的一次重大革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重点梳理“理”与“气”的辩证统一,以及“天理”与“人欲”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知行论: 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提法不同,王船山更强调“知”与“行”的辩证关系,认为“知”是“行”的根据,“行”是“知”的实现。他指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着实践的要素,而“行”也必然要受到“知”的指导。本书将深入剖析其“知行相资”、“知行相切”的观点,论证其如何将认识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中国古代认识论开辟了新途径。 心性论: 王船山对儒家传统的心性学说进行了深刻的辨析和重构。他反对将“心”与“性”看作是绝对分离的,认为“心”是“性”的载体和表现,“性”是“心”的根本。他强调“情”在心性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情”并非是洪水猛兽,而是“性”的自然流露,关键在于“情”的“合乎中道”。本书将详细解读其“情有则性有,情无则性无”的独特见解,以及如何通过“制情”而非“绝情”来达到道德的完善。 经世致用之学: 除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本书还将重点介绍王船山在经世致用方面的卓越贡献。他不仅在哲学上具有深邃的洞察力,更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多个领域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例如,他深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子之尊,并非至尊”,其政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性。他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展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第四部分:“文史哲融通,薪火相传” 王船山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本书将阐述他如何将哲学思想融入文学创作与史学研究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史哲融通”的治学风格。 文学创作: 他的诗文,情感充沛,意境深远,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本书将选取其代表性作品,结合其思想背景进行解读,展现其诗文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史学研究: 王船山对历史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史实的叙述,更注重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规律。他提出的“六经皆我注脚”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发前人所未发”的研究方法,都为后世史学研究树立了典范。本书将重点介绍其在史学领域的创新贡献,如他对《春秋》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历史兴衰规律的深刻把握。 思想的传承与影响: 本部分将追溯王船山思想的传播历程,以及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其弟子黄生、张二酉等人的传承,到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迪,再到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都将得到详尽的阐述。本书将力求说明,王船山并非仅仅是明清之际的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部分:“天地良知,人生永恒” 本书的结尾部分,将回归到王船山作为“天地大儒”的整体形象。他的一生,既有壮怀激烈的抗争,也有沉潜寂寞的思考;既有经世致用的抱负,也有超然物外的智慧。作者将总结王船山思想的精髓,即对“天地良知”的坚守,以及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探索。他用一生践行着儒家的仁爱与担当,用思想照亮着前行的道路。本书旨在通过对王船山一生的回顾与思想的解读,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良知,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境界。 三、 写作特色: 宏大叙事,细节丰满: 本书以宏大的视角,梳理了王船山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同时又对每一个历史细节、思想节点都进行了精细的考证与描绘,力求做到史料翔实,叙事生动。 思想深度,解读新颖: 作者不仅对王船山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更在解读上力求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学术窠臼,以现代的视角和方法,挖掘出王船山思想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时代价值。 语言雅致,文风流畅: 张立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语言雅致而又不失生动,能够将枯燥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述。全书文风流畅,可读性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韵味。 图文并茂,辅助理解: 本书将配以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以及作者手绘的示意图,力求在视觉上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并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理论与实践结合: 作者在解读王船山思想的同时,也注重挖掘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引导读者将船山精神融入当下的生活与实践,从而实现古为今用的价值。 四、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一切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历史学、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以下人群: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濃厚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明清之际思想变革的读者。 对哲学思辨、人生智慧有探索欲望的读者。 从事历史、哲学、教育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学生。 所有渴望认识一位伟大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读者。 五、 价值意义: 《天地大儒:王船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王船山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智慧、民族精神的颂歌。它将带领读者走进王船山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他“穷理致知”的精神,体悟他“天地与我同根”的博大境界。本书的出版,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继承先贤遗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探索真理,创造辉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是它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作者似乎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扁平化的符号,他们都有着多重面向,既有高尚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和弱点。这种对“人”的复杂性的尊重,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张力和真实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代入其中某个角色,体验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下的抉择与挣扎。它教会我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审视和理解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微妙互动的视角。这种由历史事件延伸至普适性的人性探讨,才是这本书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地方,让人在合卷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有一种将古老的智慧以一种非常现代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魔力。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在描述人物内心挣扎和思想转变的部分,笔触细腻入微,让人深思。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引导读者去思考当下我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从中汲取前人的智慧。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舒缓如流水,娓娓道来;时而又激昂澎湃,引人入胜。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阅读体验是相当难得的,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滋养。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展现出一种匠心独运的精妙。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时间线叙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的侧面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而又严谨的知识网络。作者对细节的关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描写,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或史料支撑。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不同观点时的平衡性,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窠臼,而是呈现出一种更为成熟和包容的视角,这使得整个论述显得尤为扎实可信。当我合上书本,合上书本时,我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完整且自洽的认知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含了宏大的历史背景,更有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这种多层次的解读空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堪称一流。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表达的流畅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不失厚重感。那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仿佛能将历史场景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尘土味,听到远方的号角声。更难得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注入了文学的想象力,使得严肃的主题变得生动活泼,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可以说,它在知识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使得它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需求,也能吸引对历史和文化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

评分

读罢全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思想深度上的震撼力。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对所探讨的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解剖和剖析,丝毫没有敷衍了事的感觉。很多观点初读时或许觉得有些尖锐,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些看似“不合时宜”的论断,恰恰是作者对时代精神最清醒的洞察。它鼓励读者跳出舒适区,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既定观念。这种挑战性的叙述方式,虽然偶尔会让读者感到思维上的压力,但这种压力是极其富有建设性的,它迫使我们不断地去反思自身的认知边界。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咀嚼、反复品味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的著作,绝非一目十行可以草草读完的“快餐式”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