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散见唐宋佛道龛窟内容总录:达州卷

四川散见唐宋佛道龛窟内容总录:达州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四川
  • 唐宋
  • 佛道
  • 龛窟
  • 达州
  • 石窟
  • 佛教
  • 道教
  • 历史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9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337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四川境内的古蜀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经过之地达州地区,我们发现唐、宋时期佛、道教窟龛9个地点共65龛。其中,唐代纪年佛龛5个,杜家湾开元三年(715)、桥河天宝元年(742)、唐家坝天宝五年(746)、浪洋寺至德元年(757)、永泰元年(765)。为重要的发现。《四川散见唐宋佛道龛窟内容总录:达州卷》收录达州地区目前已经发现的唐、宋时期佛教、道教龛窟造像。文物现状综述包括:相对位置、龛窟形制、造像内容、题记、保存现状、拓本录文(包括清代助缘信士题名)、简单结论。《四川散见唐宋佛道龛窟内容总录:达州卷》线描图以照片为底本,均为示意图。

目录


编写说明
凡例
概述
总录
一 杜家湾摩崖造像
DJW-1

二 桥河摩崖造像
QH-1
QH-2
QH-3
QH-4
QH-5
QH-6
QH-7
QH-8
QH-9
QH-10
QH-11
QH-12
QH-13
QH-14
QH-15
QH-16
QH-17
QH-18
QH-19

三 唐家坝摩崖造像
TJB-1
TJB-2
TJB-3

四 石龙摩崖造像
SL-1
SL-2
SL-3
SL-4
SL-5
SL-6
SL-7

五 浪洋寺摩崖造像
LYS-1
LYS-2
LYS-3
LYS-4
LYS-5
LYS-6
LYS-7
LYS-8
LYS-9
LYS-10
LYS-11
LYS-12
LYS-13
LYS-14
LYS-15
LYS-16
LYS-17
LYS-18
LYS-19
LYS-20
LYS-21
LYS-22
LYS-23
LYS-24

六 高观音摩崖造像
GGY-1

七 乌桥摩崖造像
WQ-1
WQ-2
WQ-3
WQ-4
WQ-5
WQ-6

八 明星村摩崖造像
MX-1

九 梭罗碥摩崖造像
SLB-1
SLB-2
SLB-3
SLB-4

十 工作照片
附表
达州地区唐、宋龛窟一览表
图像表
表一 道教图像表
表二 佛龛龛形图像表
表三 菩萨图像表
表四 弟子图像表
表五 佛座图像表
表六 天王图像表
表七 力士图像表
表八 飞天图像表
表九 天龙八部图像表(一)
表九 天龙八部图像表(二)
表十 供养人图像表
表十一 碑龛图像表
后记
Abstract
达州石刻艺术寻踪:巴蜀唐宋宗教造像的时代侧影 本书聚焦于四川达州地区出土与现存的唐宋时期佛教和道教石刻造像,旨在全面梳理和系统性考察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内的宗教艺术面貌。 达州,地处川东北,历来是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的前沿地带。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宗教信仰的普及,石窟造像和摩崖造像艺术在这一地区达到了一个高峰。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造像名录,而是以严谨的考古学和艺术史学方法,对达州境内存留的、具有明确纪年或风格指向唐宋的佛、道、以及佛道兼容的造像龛窟进行细致入微的专题研究。 第一编:达州石刻造像的地理分布与时代背景 本编首先勾勒出达州地区唐宋宗教造像的整体分布格局。我们将考察分布于宣汉、开江、万源、达川等地现存或已毁遗址的地理区位特征。这些龛窟大多依附于重要的交通要道、军事据点或地方望族的聚居地,揭示了宗教活动与区域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 接着,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进行必要的铺陈。唐宋之际,巴蜀地区相对稳定,尤其是中晚唐至北宋,为宗教艺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土壤。通过对造像题记中涉及的官职、姓名、户籍等信息分析,可以侧面还原出造像的供养人群结构,揭示出地方精英阶层在宗教事业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编:佛教造像的演变与地方风格的形成 本书主体内容之一,是对达州佛教摩崖造像的专题梳理。我们将从造像的品类、组合、风格特征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造像品类与组合: 详细记录并图版呈现了主尊像(如释迦牟尼、阿弥陀陀佛、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等)的形制特征。特别关注那些体现唐宋地方信仰特色的组合,例如,密宗色彩影响下的造像布局,以及净土宗信仰在造像中留下的印记。对于那些组合较为完整的“一铺造”或“多龛并列”的摩崖群,进行空间序列和叙事逻辑的解读。 二、雕刻技法与时代风格: 重点对比唐代盛期、晚唐、五代及宋代造像的风格差异。唐代造像常表现出饱满圆润、法相庄严的特点,而宋代造像则可能出现体态略显修长、衣纹雕刻趋于写实或程式化的问题。本书通过细致的线描和高精度拓片分析,试图确立达州佛教造像的阶段性风格分期标准,并将其置于川内广义的“大足模式”或“川西风格”的影响脉络中进行辨析。 三、题记文献学价值: 对造像龛上留存的纪年题记进行考订和辨伪。通过对碑刻文字的录入、校勘,确立精确的年代序列,并探讨题记内容(如祈愿词、造像缘起)所反映的当时的民间宗教观念。 第三编:道教造像的地域特色与神祇谱系 达州地区的道教石刻往往与地方性的庙宇遗址紧密相关,其保存状况和研究价值不亚于佛教造像。 一、神祇谱系考察: 梳理达州石刻中出现的道教尊神,包括三清、四御、八仙,以及地方性的冥界神祇(如阎罗王)和自然崇拜的形象。特别关注那些融合了佛、道元素的“三教合一”现象在造像中的具体体现,如道教造像中融入佛教手印或服饰特征的现象。 二、道教造像的世俗化倾向: 分析宋代以后道教造像趋于世俗化、生活化的趋势。例如,对一些地方道士的形象刻画,以及神祇形象在服饰、容貌上更贴近宋代士人或地方富绅的审美倾向。通过对道教龛像所处环境的考察,探讨其与地方士绅阶层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关系。 第三编:造像的艺术价值与历史遗存保护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总结达州唐宋石刻造像在巴蜀艺术史中的独特地位。它们是研究巴蜀地区唐宋时期宗教传播史、石刻雕塑技艺演变、以及地方风俗民情变迁的重要物证。 保护建议: 鉴于多数摩崖造像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本编将对现存造像的保存现状进行客观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研究建议,以期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达州为核心坐标,将零散分布于田野和庙宇中的唐宋宗教石刻,重新整合入一个系统的艺术史框架中,为研究川东北地区的宗教史、雕塑史及地方社会史,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图像学基础和文献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段时间沉迷于《中国石窟艺术史纲要》,尤其是关于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的造像风格演变,一直觉得缺乏一本细致入微的地方志性著作来填补这个空白。 偶然间翻到了这本《四川散见唐宋佛道龛窟内容总录:达州卷》,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它的期待值并不高,以为它不过是地方文物局整理的图录性质的工具书,可能就是图片加上简单的文字描述。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在达州地区的宗教石刻艺术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不仅仅是罗列了散落在各个山坳、田埂间的造像,更重要的是,它尝试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造像风格时所采用的细致对比手法,比如如何区分初唐气韵、盛唐的饱满与中晚唐的写实倾向在当地的具体体现。它引用的许多一手资料和现场照片,清晰度极高,这对于远距离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正在着手整理一份关于川东北地区菩萨造像手势的专题研究,这本书中对几个关键造像手印的特写和不同角度的对比分析,直接解决了我的一个核心难题——那些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细微差别,在这里都被一一标记和解释。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有什么”,更是“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学术暗示。

评分

最近的学术风潮似乎总偏向于宏观叙事,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传播”这类宏大主题。 我个人越来越觉得,这种“大而空”的趋势正在挤压对细节和个案的关注。我急切地需要一些能锚定在具体地理坐标上的扎实研究,来对抗那种浮躁的学术气氛。这本《达州卷》正是我需要的“定海神针”。它将焦点极度聚焦于达州这个特定的地理单元,挖掘了以往在省级乃至国家级总录中容易被忽略的、那些体量不大、散布零星的佛教与道教摩崖造像。我欣赏它对造像“组合”的观察,比如某个龛窟中佛、菩萨、罗汉与道教神祇并存的现象,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有”,还试图探讨这种共存背后的社会权力结构或信仰互动的可能性。这种对地方性、多重信仰体系的深度挖掘,提供了研究中国宗教史“毛细血管”层面的绝佳样本。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真实往往藏在那些被认为“不重要”的角落里。

评分

最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那些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地方性艺术成就重新进入主流视野? 太多关于敦煌、云冈的宏大叙事,让人忽略了四川盆地内部复杂而多元的信仰互动。这本《达州卷》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田野”,带着一股泥土的芬芳。不同于那种高屋建瓴的通史论述,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乡,领着你一步步去看那些隐藏在寻常百姓家屋檐下、或是在无人问津的废弃寺址中的佛龛。我特别喜欢它对龛窟形制和周边环境的描述,那不仅仅是建筑学的记录,更像是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观察。比如,某个龛窟如何依山势而建,周围的摩崖题记透露出宋代士绅对地方寺庙的资助情况,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的信仰生态系统。它没有过度拔高或贬低这些“散见”的作品,而是以一种近乎朴素的尊重,记录下了它们的“存在”本身。读起来,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仿佛真的能闻到山风吹过石壁上苔藓的气息。它为我们重建一个地方性的、自下而上的宗教艺术史提供了坚实的砖石。

评分

坦白说,研究石窟艺术,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呈现海量的图像信息。 很多图录的排版让人头疼,要么为了省空间把图片缩小得看不清细节,要么就是为了展示而过度美化,失真严重。这本《达州卷》在图像质量和版式设计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衡点。它的图版清晰,光影还原度高,对于那些需要辨识刀法和早期泥塑残痕的研究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信息密度处理得非常得当。每一组造像旁边,除了基础的题记和形制描述外,还会附带简短的学术语境补充,比如此龛窟附近的地形如何影响了其营建时间,或者其造像风格与相邻的巴中石窟群落有何联系。这种信息流的组织方式,使得读者在浏览时,不仅是在看图,更是在进行一次有组织的知识检索。它成功地将一本可能枯燥的“内容总录”,变成了一份兼具学术价值和阅读流畅性的专业参考书。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佛道交融史研究的学者,我对于地方性资料的筛选和辨伪工作总是格外谨慎。 太多地方志为了凑数,会把一些年代存疑甚至明显是后代的造像也一并收录。因此,当我翻开这本《达州卷》时,最先关注的就是它的考证严谨度。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界定年代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克制和细致。对于那些风格过渡模糊、造像碑刻模糊不清的案例,编纂者没有草率地下定论,而是采用了“风格倾向于……”或“推测为北宋早期,存疑”的表述。这种学术上的诚实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作为参考工具书的可靠性。尤其是一些小型道教造像,以往的研究多半将其归于民间信仰的泛泛之谈,而这本书却努力地去辨识其中可能存在的唐代遗风或宋代全真教派的早期元素,这对于理解达州地区道教艺术的地方化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真”,其次才是它的“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