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修订版)

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安华 著
图书标签:
  • 铁路工人
  • 华工
  • 北美铁路
  • 历史
  • 移民
  • 劳工
  • 美国西部
  • 加拿大铁路
  • 华人历史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32868
版次:2
商品编码:1214360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95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画册通过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较为翔实的文字资料,反映了19世纪中晚期数万华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现了100多年前在北美建设铁路的华工从生存挣扎到立足生根,为当地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美国西部开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内容简介

  19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在美国和加拿大先后建成,这在美国和加拿大历史上竖起了一座走向现代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的不朽丰碑。而这条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密不可分。本画册通过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较为翔实的文字资料,反映了19世纪中晚期数万华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现了100多年前在北美建设铁路的华工从生存挣扎到立足生根,为当地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作者简介

  黄安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36年生,江苏省武进县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美国史、世界现代史教学和研究。出版著、编、译作等30多部,主要有:《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中、英文)、《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白山出版社2010年版,中文简体;华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台湾繁体增订版)、《老话题与新挑战——美国的崛起与崛起后的美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美国社会经济史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美国的崛起:17—19世纪的美国》(新时代出版社1992年版)、《二十世纪美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美国纪行: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生活》(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沉默道钉的足迹》(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年版,与李炬合著)等。发表文章300多篇。曾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1993--2008)兼秘书长(1990—1996)、美国《美国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国际特约编辑(1992—2008)、北京市历史学会秘书长(1986—1998)。现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2008— )、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1993— )。1991以来六次赴美学术访问或考察,历时四年。

内页插图

目录

修订版前言 ································································································ 4
2006 年版前言 ························································································8
一、远涉太平洋 金山寻梦 ··················································14
二、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 ·························42
1. 史无前例的中央太平洋铁路 ·········································· 46
2. 华工在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 ·········································· 60
3. 横贯北美大陆铁路的开通 ··············································· 82
4. 华工的艰难生活 ··································································102
三、建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锋 ···············126
四、华工奉献 丰碑永存 ···················································· 166
后 记 ·····································································································189
注 释 ·····································································································192

精彩书摘

  19世纪中叶,美国是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发展中新型国家。中国近代启蒙学者徐继畬(1795—1873)当时在其著作《瀛环志略》中曾大力赞扬新兴美国精神。19世纪40年代美国的西进运动快速推进,1846—1848年美墨战争后,美国领土已经扩张到了太平洋沿岸。1848年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附近地区发现了金矿,“淘金热”随之而来。其后不久开始了太平洋铁路的兴建,大批淘金者和劳动力从四面八方涌入加州。美国内战和内战结束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国因鸦片战争的结果招致民族屈辱、社会动荡不安,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更加苦不堪言。美国招募华工的商人们编织的“金山梦”,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中国南方的许多贫苦农民,以契约苦力的身份,乘坐“三桅大眼船”,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漂流两三个月,与饥饿、缺水、污浊的空气和疾病甚至死亡相伴,经受人生极限的煎熬,来到美国遥远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地区寻找“金山梦”。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加利福尼亚的中国人究竟有多少,历史学家说法不一。但他们是最早到来的一批亚洲人,占加州人口相当大的比例,对此人们并无异议。在早期赴美的华人中,既有被招募的华工,也有被拐骗的“猪仔”(粤语,指迫于生计签订卖身契约远渡重洋做苦力的劳工,其境遇犹如卖出待人宰杀的猪仔,故称。——编者注),还包括一部分商人、工匠、仆役、农民和渔民等。他们大多数来自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台山、新会、开平、恩平等地,主要是男子,抵达美国后首先落脚在西海岸的旧金山(三藩市)和北加州其他城镇,这些华工成了中国第一波移民潮涌入美国的先驱。在旧金山和萨克拉门托,由于与当地人语言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华人往往集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唐人街。他们在美国从事开矿、筑路、烟草、制鞋、呢绒、服装、纺纱、垦荒、兴修水利、葡萄种植、捕鱼、零售、餐饮等行业,为美国西部,特别是新兴的加州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加利福尼亚州劳工局长估计,在加州从事园艺劳动的华工1866年达3万人,占加州园艺工人总数的87.5%。在萨克拉门托,华人农业工人占农业劳动力的86%。美国一些官员证实:“没有华工,就没有美国西部的垦殖”,“是华人教会了美国人如何栽种、培育、收获果园和庭园里的作物。”“华工使荒地变成良田,使整个加州变成一座花园、一个果木园。”“如果没有华工的辛勤劳动,加州的开拓和发展要推迟几十年。”华工成为加利福尼亚烟草、呢绒、纺纱、制鞋等工业部门的骨干劳力。据统计,1872年,加利福尼亚工厂中50%是华人。一些美国有识之士评论说:“没有华人劳工,加利福尼亚的制造业一天都不能存在下去。”1850—1870年,加州税收的一半直接取自中国劳工的血汗钱。“在矿区、农场、工厂以及加利福尼亚的劳工中,雇用华人是最理想的。华人做的大部分工作,如果用要求很高的白人工人来做,那将不能持续下去。”当时清政府两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在1886年上书清廷时说:“金山各埠,始则利华工之工勤价省,多方招徕开矿修路之工,美商藉华工以获利者,不知几千亿万。”学者梁启超(1873—1929)在《新大陆游记》中也称加州的繁荣“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这些足以表明华工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华工在加州的生活相当地艰苦。即使在白人已经开挖遗弃的矿坑里淘“金”,同样要缴纳采矿税。矿工们居住的“中国营”住房简陋,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很差。除了采矿、筑路和务农以外,裁缝洗衣业、中餐馆业和理发业为代表的“三把刀”(剪刀、菜刀、理发刀)式经济加上杂货业,是19世纪中后期旅居海外的中国人重要的谋生手段。这些行业工作时间长,劳动繁重、单调乏味,收入低微。华工来美国金山寻梦期间,正值美国内战,少数长期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也参加了联邦军队反对南部奴隶主分裂国家的战争。
  ……

前言/序言

  让沉默的道钉不再沉默
  (修订版前言)
  笔者编著的《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中文版2006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由张聚国博士翻译的英文版亦同时出版。横贯北美的太平洋铁路的建成是美国近代化仅入狂飙时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美和中加经济文化交流、近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起始阶段的重大事件。无论从历史或现实、学术研究或文化交流的角度,深入开展北美铁路建设中的华工研究都很有必要。
  我对美国铁路华工的研究开始于1979年中美建交之际,那一年的《世界历史》杂志第6期发表了我的《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一文。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美国的崛起》一书,其中论及了外来移民对美国近代发展的重要贡献。1998年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我提交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贡献》论文,这篇论文后来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全文发表。
  之所以用“沉默的道钉”这个书名,是因为北美铁路华工作为铺路工,像不起眼的道钉一样,是为美国近代化铺路、打基础的。同时,这些铁路华工又是沉默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存艰难、工作艰险,又饱受歧视和种种不公正待遇,是被遗忘的、没有话语权、没有引起重视的中国第一代大规模远涉重洋到达北美的农民工。这个群体本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但实际上社会上和学术界关注得还很不够。
  今天,我们要让这些道钉不再沉默。近年,许多媒体开始关注北美铁路华工问题。人们很关注中国普通农民工当年是怎样走向美国和世界的,美国不同群体的人们最初又是怎样看待当年来到美国的中国农民工的;这些中国农民工是怎样逐步适应美国的生活和工作,为美国默默无闻地作奉献的,又是怎样逐步融入美国社会并保持华裔民族特色的。这对于今天中美两国的关系和人民的交往有着借鉴和启迪意义。北美铁路华工研究为我们找到了一个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交汇点。
  自2012年起,中美双方先后启动了华工建设北美铁路项目研究,美国方面由斯坦福大学牵头,中国方面有广东省侨办、各高校和侨乡参与并协调整合,而我只是一个已经退休多年的热心参与和推动的义工。2013年9月初,为推动美中协调研究,已在台北举行了国际圆桌研讨会;2014年年9月又在广州举行了北美华工与广东侨乡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如今,距离《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一书初版已经十年,该书在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均已告罄,而学术研究者和社会各界许多人还希望购买此书。在台湾和香港及广东等地,我遇到不少学者向我求索此书。所以,无论从历史或现实、学术研究或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五洲传播出版社对该书进行修订再版恰逢其时。
  2006年该书出版时,限于篇幅要求,仅从1000多幅图片中精选了210幅。现修订版酌情增加了30多幅,其中包括当年割舍的和此后新发现的一些很有价值的图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研究者和广大读者的需求。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珍藏的咸丰六年(1856年)华工为去美国谋生借款买船票的契约,同治元年(1862年)华工去美国淘金筹款的《让贴》,光绪八年(1882年)赴美华工黄华饶所持的大清国护照,周运中借钱买船票去美国的借据(1898年)、护照(1900年)和家谱等;又如江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牛山华侨义冢群、江门市新会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坑海槐华侨义冢群等;还如民间摄影家李炬2012年沿着华工当年建设中央太平洋铁路的足迹拍摄的一些珍贵照片等。
  《沉默的道钉》修订版的面世,将有助于公众了解历史上的中美、中加人民交往,也是弘扬历史丰碑、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诚如领导人主席2015年9月下旬访美时所说:广大旅美侨胞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为美国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赢得了美国人民尊重。150年前,数以万计的华工漂洋过海来到美国,参与建设美国太平洋铁路,铺就了通往美国西部的战略大通道,成为旅美侨胞奋斗、进取、奉献精神的丰碑。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的是,历史摄影家李炬先生曾三次考察华工建设的中央太平洋铁路沿线,他对本书中几处图片说明提出了修订意见。笔者尊重李炬先生根据实地考察得出的意见,这次修订过程中作了必要的修改。
  黄安年

巍巍山河,血汗铸就:一部关于早期北美移民与工业史的宏大叙事 书名: 铁轨下的记忆:穿越大洋的拓荒者与现代化的奠基石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挖掘了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一股被历史洪流裹挟,远涉重洋,成为北美大陆现代化进程中关键但却常被遗忘的群体的真实面貌。这不是一部关于具体某项工程或某一场战役的编年史,而是一部聚焦于“人”——那些身份卑微、却以惊人毅力奠定了现代交通网络基础的先驱者——的心灵史与生存史。 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走出传统社会,告别黄土地,为了生计、尊严乃至对新生活的憧憬,踏上漫长且充满未知的远航的个体。他们并非单纯的劳动力符号,而是拥有复杂情感、文化背景和家庭牵绊的鲜活生命。 第一部:出海口与新世界的迷雾 本书从历史的宏大背景切入,考察了推动大规模移民潮的全球性动因:东方的社会变迁、贫瘠土地的压力,以及西方工业革命对廉价劳动力的饥渴。我们详细描绘了早期移民踏上北美土地时的震撼与迷茫。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的隔阂、迥异的法律体系、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新世界的“机遇”往往被镀上了一层残酷的现实——排斥与歧视。我们通过对当时报刊记载、私人信件的梳理,力求还原那种夹杂着对未来憧憬与对当下困境挣扎的复杂心境。 这一部分尤其关注个体如何艰难地适应从农业社会到快速工业化社会的身份转变。他们如何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如何在新兴的城市和偏远工地上寻找立足之地。这段经历不仅是生理上的迁徙,更是精神世界的一次剧烈重塑。 第二部:荒野的拓荒者与工程的缔造 本书的核心篇幅,聚焦于这群拓荒者参与的那些改变世界面貌的宏大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笔触延伸至那些在险峻山脉、广袤平原和严酷气候中崛起的工程奇迹的建设现场。 重点不再仅仅是“如何修建”,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修建”。我们详尽分析了他们所面临的工程学难题和人身安全风险。在缺乏现代安全设备、物资补给极度困难的环境下,他们凭借的不仅是熟练的技术,更是超越常人的忍耐力。例如,在跨越落基山脉或内华达山脉时,他们如何运用传统智慧与新式技术相结合,解决冻土、滑坡、爆破等一系列难题。 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如横贯大陆铁路、运河项目、早期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劳动者的工作模式、工会组织的萌芽与抗争,展现了劳动者之间因地域、方言而产生的微妙区隔,以及在共同的艰辛面前,他们如何逐步形成一种无言的同盟。他们不仅是工匠,更是最早的“生态改造者”,深刻地影响了北美大陆的地理格局。 第三部:身份的重塑与文化的渗透 本书深刻探讨了在异国他乡,这群移民群体如何维持其身份认同,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被新文化所同化或重塑的过程。 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在华人社区、聚居点中构建起临时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社区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文化的中转站、精神的庇护所。对传统节日、家庭祭祀的坚守,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构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 同时,我们也审视了他们与当地社会的主流群体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张力:既有基于共同劳动而产生的短暂理解,也有制度性压迫带来的结构性冲突。书中细致剖析了当时社会对“他者”的恐惧、排斥,以及这种排斥如何通过法律、舆论乃至暴力事件表现出来,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无法摆脱的阴影。 第四部:历史的尘埃与记忆的重构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角拉回到现代,探讨这段历史在后世的遗忘、纪念与重估。许多关于北美现代化的叙事,往往只强调了资本、技术和欧洲移民的贡献,而将这些至关重要的建设者“隐形化”。 我们探讨了现代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如何努力发掘和重建这些被遮蔽的记忆。从那些被发现的工程遗址、口述历史的收集,到如今矗立的纪念碑,反映了社会对历史公正性的持续追求。本书的终极目的,在于将这些被历史深度压缩和边缘化的群体,重新置于现代北美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中心位置,让他们那份以血肉筑就的贡献,得到应有的历史定位。 本书语言力求沉稳、客观,注重史料的翔实与叙事的穿透力,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既充满艰辛与苦难,又闪耀着人类不屈意志的早期移民拓荒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史料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但文字的呈现却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过的历史小说,尽管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查,但阅读体验却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张力。我特别关注到书中对具体工作场景的描绘,比如如何在严寒的冬季凿冰、在爆炸声中铺设轨道,以及他们日常的饮食起居。这些细节的真实性,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我这个从未踏足过那个时代的读者,也能切身感受到那种近乎残酷的真实。这种“可感知的历史”,远比干巴巴的统计数据更震撼人心。而且,作者似乎有意地在叙事中穿插了一些当事人的口述记录或私人信件的片段(即使是推测性的重构),这使得那些劳工的形象不再是扁平的、群体性的符号,而是拥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的鲜活个体。这本书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去标签化”的工作,让被历史简化的人们,回归到了他们本来的面貌。

评分

这部作品的修订版,在继承原有深刻见解的基础上,想必更加精炼和完善了。即便不谈具体修订的内容,仅就其主题立意而言,它就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华工历史的专著,更是一面映照当代社会对边缘群体认知的镜子。当我们今天谈论基础设施建设、谈论全球化带来的劳动力流动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历史参照点。它让我反思,在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依然在重复着对“沉默的劳动者”的忽视?作者的笔触冷静而有力,没有煽情,却比任何控诉都更具力量,因为它依靠的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和对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学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品,它成功地完成了对一段被压抑记忆的挖掘与铭记,读完之后,那种历史的重量感,久久萦绕心头,让人无法释怀。

评分

我被书中对“建设者”身份认同的探讨深深吸引住了。对于这些投入了青春乃至生命的移民工人来说,他们究竟如何看待自己在这条“铁龙”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是单纯的赚钱工具,还是亲手缔造历史的参与者?书中通过对不同阶段劳工心态变化的描摹,揭示了这种复杂的心理转变过程。从最初带着朴素的淘金梦,到后来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意识到自己正在完成一件足以改变大陆面貌的伟大事业,但自己的名字却被有意无离地抹去。这种“贡献巨大,身份隐形”的巨大反差,构成了全书最核心的悲剧张力。我合上书页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不再是蒸汽机车呼啸而过的宏伟景象,而是那些在夜幕下,依偎在一起、疲惫不堪却又目光坚定的面孔。这本书有效地拓宽了我们对“美国精神”或“进步史观”的理解,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被忽视的牺牲与汗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读起来有一种起伏跌宕的史诗感,却又时刻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怀。它不仅仅是关于建设一条铁路,更是关于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身份构建与文化冲突。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和“融合”这两种对立主题时的平衡感。一方面,书中没有回避当时社会对这些异乡来客的偏见与不公,那些制度性的歧视和日常的摩擦被如实记录,令人愤慨;另一方面,作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在共同的艰苦奋斗中,不同族裔劳工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理解和短暂的合作瞬间。这种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更为立体和可信,避免了脸谱化的叙事陷阱。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面对生存压力时,人类的共通性是否能超越文化的隔阂?这种对历史多维度的呈现,是这本书最让我推崇的一点,它展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与人文关怀的温度的完美结合。

评分

这本关于早期北美铁路建设的书籍,光是名字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无法言说的苍凉。我读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切,油然而生。它并非仅仅罗列事实和年代,而是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几乎无声的群体,用细腻的笔触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远道而来的劳工们在崎岖山脉间挥汗如雨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在面对极端恶劣环境和歧视时的坚韧与无助。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聚焦于“沉默”这一主题,这让我对“沉默”背后的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沉默,与其说是被压制的无声,不如说是一种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的、近乎宗教般的力量。书中对于他们如何组织生活、如何在语言不通、文化迥异的环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社群,描绘得入木三分,让我深思,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完成了这项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世纪工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段被刻意淡化的历史,以一种尊重而又不失批判性的方式,重新放回了历史的聚光灯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