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修訂版)

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安華 著
圖書標籤:
  • 鐵路工人
  • 華工
  • 北美鐵路
  • 曆史
  • 移民
  • 勞工
  • 美國西部
  • 加拿大鐵路
  • 華人曆史
  • 口述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五洲傳播齣版社
ISBN:9787508532868
版次:2
商品編碼:1214360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195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畫冊通過許多珍貴的曆史圖片和較為翔實的文字資料,反映瞭19世紀中晚期數萬華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現瞭100多年前在北美建設鐵路的華工從生存掙紮到立足生根,為當地文明的發展尤其是美國西部開發所作齣的巨大貢獻。

內容簡介

  19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橫貫北美大陸的太平洋鐵路在美國和加拿大先後建成,這在美國和加拿大曆史上竪起瞭一座走嚮現代化、鞏固國傢統一、促進民族和諧的不朽豐碑。而這條鐵路的建設,與一個半世紀前遠涉重洋來到北美的華工先驅們的偉大功績密不可分。本畫冊通過許多珍貴的曆史圖片和較為翔實的文字資料,反映瞭19世紀中晚期數萬華工漂泊海外的坎坷遭遇,展現瞭100多年前在北美建設鐵路的華工從生存掙紮到立足生根,為當地文明的發展所作齣的巨大貢獻。

作者簡介

  黃安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36年生,江蘇省武進縣人。195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長期從事美國史、世界現代史教學和研究。齣版著、編、譯作等30多部,主要有:《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五洲傳播齣版社2006年版,中、英文)、《道釘,不再沉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白山齣版社2010年版,中文簡體;華藝學術齣版社2014年版,颱灣繁體增訂版)、《老話題與新挑戰——美國的崛起與崛起後的美國》(中國法製齣版社2009年版)、《當代美國的社會保障政策》(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8年版)、《當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齣版社1997年版)、《美國社會經濟史論》(山東科學技術齣版社1993年版)、《美國的崛起:17—19世紀的美國》(新時代齣版社1992年版)、《二十世紀美國史》(河北人民齣版社1989年版)、《當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四川人民齣版社1997年版)、《從戰地到史林:鄧蜀生九旬文集》(中國法製齣版社2012年版)、《美國紀行:一個中國學者眼中的美國生活》(文化藝術齣版社2005年版)、《沉默道釘的足跡》(中國鐵道齣版社2015年版,與李炬閤著)等。發錶文章300多篇。曾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1993--2008)兼秘書長(1990—1996)、美國《美國曆史雜誌》(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國際特約編輯(1992—2008)、北京市曆史學會秘書長(1986—1998)。現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顧問(2008— )、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1993— )。1991以來六次赴美學術訪問或考察,曆時四年。

內頁插圖

目錄

修訂版前言 ································································································ 4
2006 年版前言 ························································································8
一、遠涉太平洋 金山尋夢 ··················································14
二、建設美國太平洋鐵路的華工先鋒 ·························42
1. 史無前例的中央太平洋鐵路 ·········································· 46
2. 華工在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 ·········································· 60
3. 橫貫北美大陸鐵路的開通 ··············································· 82
4. 華工的艱難生活 ··································································102
三、建設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華工先鋒 ···············126
四、華工奉獻 豐碑永存 ···················································· 166
後 記 ·····································································································189
注 釋 ·····································································································192

精彩書摘

  19世紀中葉,美國是一個欣欣嚮榮、充滿活力的發展中新型國傢。中國近代啓濛學者徐繼畬(1795—1873)當時在其著作《瀛環誌略》中曾大力贊揚新興美國精神。19世紀40年代美國的西進運動快速推進,1846—1848年美墨戰爭後,美國領土已經擴張到瞭太平洋沿岸。1848年加利福尼亞薩剋拉門托附近地區發現瞭金礦,“淘金熱”隨之而來。其後不久開始瞭太平洋鐵路的興建,大批淘金者和勞動力從四麵八方湧入加州。美國內戰和內戰結束後工業化的迅猛發展,使得廉價勞動力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國因鴉片戰爭的結果招緻民族屈辱、社會動蕩不安,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農民更加苦不堪言。美國招募華工的商人們編織的“金山夢”,對他們有著巨大吸引力。中國南方的許多貧苦農民,以契約苦力的身份,乘坐“三桅大眼船”,在波濤洶湧的太平洋上漂流兩三個月,與飢餓、缺水、汙濁的空氣和疾病甚至死亡相伴,經受人生極限的煎熬,來到美國遙遠西部的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地區尋找“金山夢”。
  19世紀五六十年代加利福尼亞的中國人究竟有多少,曆史學傢說法不一。但他們是最早到來的一批亞洲人,占加州人口相當大的比例,對此人們並無異議。在早期赴美的華人中,既有被招募的華工,也有被拐騙的“豬仔”(粵語,指迫於生計簽訂賣身契約遠渡重洋做苦力的勞工,其境遇猶如賣齣待人宰殺的豬仔,故稱。——編者注),還包括一部分商人、工匠、僕役、農民和漁民等。他們大多數來自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颱山、新會、開平、恩平等地,主要是男子,抵達美國後首先落腳在西海岸的舊金山(三藩市)和北加州其他城鎮,這些華工成瞭中國第一波移民潮湧入美國的先驅。在舊金山和薩剋拉門托,由於與當地人語言和生活習俗的不同,華人往往集聚在一起,逐漸形成瞭美國曆史上最早的唐人街。他們在美國從事開礦、築路、煙草、製鞋、呢絨、服裝、紡紗、墾荒、興修水利、葡萄種植、捕魚、零售、餐飲等行業,為美國西部,特彆是新興的加州建設作齣瞭巨大的貢獻。據加利福尼亞州勞工局長估計,在加州從事園藝勞動的華工1866年達3萬人,占加州園藝工人總數的87.5%。在薩剋拉門托,華人農業工人占農業勞動力的86%。美國一些官員證實:“沒有華工,就沒有美國西部的墾殖”,“是華人教會瞭美國人如何栽種、培育、收獲果園和庭園裏的作物。”“華工使荒地變成良田,使整個加州變成一座花園、一個果木園。”“如果沒有華工的辛勤勞動,加州的開拓和發展要推遲幾十年。”華工成為加利福尼亞煙草、呢絨、紡紗、製鞋等工業部門的骨乾勞力。據統計,1872年,加利福尼亞工廠中50%是華人。一些美國有識之士評論說:“沒有華人勞工,加利福尼亞的製造業一天都不能存在下去。”1850—1870年,加州稅收的一半直接取自中國勞工的血汗錢。“在礦區、農場、工廠以及加利福尼亞的勞工中,雇用華人是最理想的。華人做的大部分工作,如果用要求很高的白人工人來做,那將不能持續下去。”當時清政府兩廣總督張之洞(1837—1909)在1886年上書清廷時說:“金山各埠,始則利華工之工勤價省,多方招徠開礦修路之工,美商藉華工以獲利者,不知幾韆億萬。”學者梁啓超(1873—1929)在《新大陸遊記》中也稱加州的繁榮“實吾國人民血汗所造齣之世界也”。這些足以錶明華工對於美國經濟的發展作齣瞭重大貢獻。
  然而,華工在加州的生活相當地艱苦。即使在白人已經開挖遺棄的礦坑裏淘“金”,同樣要繳納采礦稅。礦工們居住的“中國營”住房簡陋,環境惡劣,衛生條件很差。除瞭采礦、築路和務農以外,裁縫洗衣業、中餐館業和理發業為代錶的“三把刀”(剪刀、菜刀、理發刀)式經濟加上雜貨業,是19世紀中後期旅居海外的中國人重要的謀生手段。這些行業工作時間長,勞動繁重、單調乏味,收入低微。華工來美國金山尋夢期間,正值美國內戰,少數長期生活在美國的華人也參加瞭聯邦軍隊反對南部奴隸主分裂國傢的戰爭。
  ……

前言/序言

  讓沉默的道釘不再沉默
  (修訂版前言)
  筆者編著的《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中文版2006年由五洲傳播齣版社齣版,由張聚國博士翻譯的英文版亦同時齣版。橫貫北美的太平洋鐵路的建成是美國近代化僅入狂飆時期的重要標誌,也是中美和中加經濟文化交流、近代經濟全球化發展起始階段的重大事件。無論從曆史或現實、學術研究或文化交流的角度,深入開展北美鐵路建設中的華工研究都很有必要。
  我對美國鐵路華工的研究開始於1979年中美建交之際,那一年的《世界曆史》雜誌第6期發錶瞭我的《外來移民和美國的發展》一文。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齣版瞭我的《美國的崛起》一書,其中論及瞭外來移民對美國近代發展的重要貢獻。1998年在上海舉行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我提交瞭《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成與在美華工貢獻》論文,這篇論文後來在《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全文發錶。
  之所以用“沉默的道釘”這個書名,是因為北美鐵路華工作為鋪路工,像不起眼的道釘一樣,是為美國近代化鋪路、打基礎的。同時,這些鐵路華工又是沉默的弱勢群體,他們生存艱難、工作艱險,又飽受歧視和種種不公正待遇,是被遺忘的、沒有話語權、沒有引起重視的中國第一代大規模遠涉重洋到達北美的農民工。這個群體本是值得我們特彆關注的,但實際上社會上和學術界關注得還很不夠。
  今天,我們要讓這些道釘不再沉默。近年,許多媒體開始關注北美鐵路華工問題。人們很關注中國普通農民工當年是怎樣走嚮美國和世界的,美國不同群體的人們最初又是怎樣看待當年來到美國的中國農民工的;這些中國農民工是怎樣逐步適應美國的生活和工作,為美國默默無聞地作奉獻的,又是怎樣逐步融入美國社會並保持華裔民族特色的。這對於今天中美兩國的關係和人民的交往有著藉鑒和啓迪意義。北美鐵路華工研究為我們找到瞭一個文化和曆史發展的交匯點。
  自2012年起,中美雙方先後啓動瞭華工建設北美鐵路項目研究,美國方麵由斯坦福大學牽頭,中國方麵有廣東省僑辦、各高校和僑鄉參與並協調整閤,而我隻是一個已經退休多年的熱心參與和推動的義工。2013年9月初,為推動美中協調研究,已在颱北舉行瞭國際圓桌研討會;2014年年9月又在廣州舉行瞭北美華工與廣東僑鄉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如今,距離《沉默的道釘:建設北美鐵路的華工》一書初版已經十年,該書在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均已告罄,而學術研究者和社會各界許多人還希望購買此書。在颱灣和香港及廣東等地,我遇到不少學者嚮我求索此書。所以,無論從曆史或現實、學術研究或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五洲傳播齣版社對該書進行修訂再版恰逢其時。
  2006年該書齣版時,限於篇幅要求,僅從1000多幅圖片中精選瞭210幅。現修訂版酌情增加瞭30多幅,其中包括當年割捨的和此後新發現的一些很有價值的圖片,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研究者和廣大讀者的需求。如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珍藏的鹹豐六年(1856年)華工為去美國謀生藉款買船票的契約,同治元年(1862年)華工去美國淘金籌款的《讓貼》,光緒八年(1882年)赴美華工黃華饒所持的大清國護照,周運中藉錢買船票去美國的藉據(1898年)、護照(1900年)和傢譜等;又如江門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金牛山華僑義塚群、江門市新會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坑海槐華僑義塚群等;還如民間攝影傢李炬2012年沿著華工當年建設中央太平洋鐵路的足跡拍攝的一些珍貴照片等。
  《沉默的道釘》修訂版的麵世,將有助於公眾瞭解曆史上的中美、中加人民交往,也是弘揚曆史豐碑、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的需要。誠如習近平主席2015年9月下旬訪美時所說:廣大旅美僑胞頑強拼搏、艱苦創業,為美國發展繁榮作齣瞭貢獻,贏得瞭美國人民尊重。150年前,數以萬計的華工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參與建設美國太平洋鐵路,鋪就瞭通往美國西部的戰略大通道,成為旅美僑胞奮鬥、進取、奉獻精神的豐碑。
  這裏還要特彆提到的是,曆史攝影傢李炬先生曾三次考察華工建設的中央太平洋鐵路沿綫,他對本書中幾處圖片說明提齣瞭修訂意見。筆者尊重李炬先生根據實地考察得齣的意見,這次修訂過程中作瞭必要的修改。
  黃安年

巍巍山河,血汗鑄就:一部關於早期北美移民與工業史的宏大敘事 書名: 鐵軌下的記憶:穿越大洋的拓荒者與現代化的奠基石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挖掘瞭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一股被曆史洪流裹挾,遠涉重洋,成為北美大陸現代化進程中關鍵但卻常被遺忘的群體的真實麵貌。這不是一部關於具體某項工程或某一場戰役的編年史,而是一部聚焦於“人”——那些身份卑微、卻以驚人毅力奠定瞭現代交通網絡基礎的先驅者——的心靈史與生存史。 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走齣傳統社會,告彆黃土地,為瞭生計、尊嚴乃至對新生活的憧憬,踏上漫長且充滿未知的遠航的個體。他們並非單純的勞動力符號,而是擁有復雜情感、文化背景和傢庭牽絆的鮮活生命。 第一部:齣海口與新世界的迷霧 本書從曆史的宏大背景切入,考察瞭推動大規模移民潮的全球性動因:東方的社會變遷、貧瘠土地的壓力,以及西方工業革命對廉價勞動力的飢渴。我們詳細描繪瞭早期移民踏上北美土地時的震撼與迷茫。 他們麵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語言的隔閡、迥異的法律體係、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見。新世界的“機遇”往往被鍍上瞭一層殘酷的現實——排斥與歧視。我們通過對當時報刊記載、私人信件的梳理,力求還原那種夾雜著對未來憧憬與對當下睏境掙紮的復雜心境。 這一部分尤其關注個體如何艱難地適應從農業社會到快速工業化社會的身份轉變。他們如何學習新的生存技能,如何在新興的城市和偏遠工地上尋找立足之地。這段經曆不僅是生理上的遷徙,更是精神世界的一次劇烈重塑。 第二部:荒野的拓荒者與工程的締造 本書的核心篇幅,聚焦於這群拓荒者參與的那些改變世界麵貌的宏大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將筆觸延伸至那些在險峻山脈、廣袤平原和嚴酷氣候中崛起的工程奇跡的建設現場。 重點不再僅僅是“如何修建”,而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修建”。我們詳盡分析瞭他們所麵臨的工程學難題和人身安全風險。在缺乏現代安全設備、物資補給極度睏難的環境下,他們憑藉的不僅是熟練的技術,更是超越常人的忍耐力。例如,在跨越落基山脈或內華達山脈時,他們如何運用傳統智慧與新式技術相結閤,解決凍土、滑坡、爆破等一係列難題。 書中通過對比不同地區(如橫貫大陸鐵路、運河項目、早期城市公共設施建設)中勞動者的工作模式、工會組織的萌芽與抗爭,展現瞭勞動者之間因地域、方言而産生的微妙區隔,以及在共同的艱辛麵前,他們如何逐步形成一種無言的同盟。他們不僅是工匠,更是最早的“生態改造者”,深刻地影響瞭北美大陸的地理格局。 第三部:身份的重塑與文化的滲透 本書深刻探討瞭在異國他鄉,這群移民群體如何維持其身份認同,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被新文化所同化或重塑的過程。 我們分析瞭他們如何在華人社區、聚居點中構建起臨時的社會支持網絡。這些社區不僅是居住場所,更是文化的中轉站、精神的庇護所。對傳統節日、傢庭祭祀的堅守,以及對傢鄉的思念,構成瞭他們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 同時,我們也審視瞭他們與當地社會的主流群體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這種關係充滿瞭張力:既有基於共同勞動而産生的短暫理解,也有製度性壓迫帶來的結構性衝突。書中細緻剖析瞭當時社會對“他者”的恐懼、排斥,以及這種排斥如何通過法律、輿論乃至暴力事件錶現齣來,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無法擺脫的陰影。 第四部:曆史的塵埃與記憶的重構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視角拉迴到現代,探討這段曆史在後世的遺忘、紀念與重估。許多關於北美現代化的敘事,往往隻強調瞭資本、技術和歐洲移民的貢獻,而將這些至關重要的建設者“隱形化”。 我們探討瞭現代史學傢、社會活動傢如何努力發掘和重建這些被遮蔽的記憶。從那些被發現的工程遺址、口述曆史的收集,到如今矗立的紀念碑,反映瞭社會對曆史公正性的持續追求。本書的終極目的,在於將這些被曆史深度壓縮和邊緣化的群體,重新置於現代北美經濟和社會結構的中心位置,讓他們那份以血肉築就的貢獻,得到應有的曆史定位。 本書語言力求沉穩、客觀,注重史料的翔實與敘事的穿透力,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既充滿艱辛與苦難,又閃耀著人類不屈意誌的早期移民拓荒史。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讀起來有一種起伏跌宕的史詩感,卻又時刻保持著對人性的關懷。它不僅僅是關於建設一條鐵路,更是關於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身份構建與文化衝突。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衝突”和“融閤”這兩種對立主題時的平衡感。一方麵,書中沒有迴避當時社會對這些異鄉來客的偏見與不公,那些製度性的歧視和日常的摩擦被如實記錄,令人憤慨;另一方麵,作者也敏銳地捕捉到瞭在共同的艱苦奮鬥中,不同族裔勞工之間可能産生的相互理解和短暫的閤作瞬間。這種復雜性和多層次性,使得全書的論述顯得更為立體和可信,避免瞭臉譜化的敘事陷阱。它迫使讀者去思考,在麵對生存壓力時,人類的共通性是否能超越文化的隔閡?這種對曆史多維度的呈現,是這本書最讓我推崇的一點,它展現瞭曆史研究的深度與人文關懷的溫度的完美結閤。

評分

這部作品的修訂版,在繼承原有深刻見解的基礎上,想必更加精煉和完善瞭。即便不談具體修訂的內容,僅就其主題立意而言,它就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華工曆史的專著,更是一麵映照當代社會對邊緣群體認知的鏡子。當我們今天談論基礎設施建設、談論全球化帶來的勞動力流動時,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具穿透力的曆史參照點。它讓我反思,在任何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是否依然在重復著對“沉默的勞動者”的忽視?作者的筆觸冷靜而有力,沒有煽情,卻比任何控訴都更具力量,因為它依靠的是無可辯駁的曆史事實和對人性睏境的深刻洞察。這本書無疑是一部極具學術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作品,它成功地完成瞭對一段被壓抑記憶的挖掘與銘記,讀完之後,那種曆史的重量感,久久縈繞心頭,讓人無法釋懷。

評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史料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考古學傢的嚴謹,但文字的呈現卻完全沒有學術著作的枯燥感。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過的曆史小說,盡管每一個細節都有據可查,但閱讀體驗卻充滿瞭畫麵感和情感張力。我特彆關注到書中對具體工作場景的描繪,比如如何在嚴寒的鼕季鑿冰、在爆炸聲中鋪設軌道,以及他們日常的飲食起居。這些細節的真實性,極大地增強瞭代入感,讓我這個從未踏足過那個時代的讀者,也能切身感受到那種近乎殘酷的真實。這種“可感知的曆史”,遠比乾巴巴的統計數據更震撼人心。而且,作者似乎有意地在敘事中穿插瞭一些當事人的口述記錄或私人信件的片段(即使是推測性的重構),這使得那些勞工的形象不再是扁平的、群體性的符號,而是擁有瞭各自的喜怒哀樂的鮮活個體。這本書成功地完成瞭一次“去標簽化”的工作,讓被曆史簡化的人們,迴歸到瞭他們本來的麵貌。

評分

這本關於早期北美鐵路建設的書籍,光是名字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一種無法言說的蒼涼。我讀完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那種對曆史人物命運的關切,油然而生。它並非僅僅羅列事實和年代,而是將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得幾乎無聲的群體,用細膩的筆觸重新呈現在我們麵前。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那些遠道而來的勞工們在崎嶇山脈間揮汗如雨的聲音,感受到他們在麵對極端惡劣環境和歧視時的堅韌與無助。作者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沒有采用宏大敘事的視角,而是聚焦於“沉默”這一主題,這讓我對“沉默”背後的力量有瞭更深的理解。這種沉默,與其說是被壓製的無聲,不如說是一種在逆境中堅持下去的、近乎宗教般的力量。書中對於他們如何組織生活、如何在語言不通、文化迥異的環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社群,描繪得入木三分,讓我深思,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完成瞭這項被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世紀工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一段被刻意淡化的曆史,以一種尊重而又不失批判性的方式,重新放迴瞭曆史的聚光燈下。

評分

我被書中對“建設者”身份認同的探討深深吸引住瞭。對於這些投入瞭青春乃至生命的移民工人來說,他們究竟如何看待自己在這條“鐵龍”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們是單純的賺錢工具,還是親手締造曆史的參與者?書中通過對不同階段勞工心態變化的描摹,揭示瞭這種復雜的心理轉變過程。從最初帶著樸素的淘金夢,到後來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意識到自己正在完成一件足以改變大陸麵貌的偉大事業,但自己的名字卻被有意無離地抹去。這種“貢獻巨大,身份隱形”的巨大反差,構成瞭全書最核心的悲劇張力。我閤上書頁時,腦海中浮現的畫麵,不再是蒸汽機車呼嘯而過的宏偉景象,而是那些在夜幕下,依偎在一起、疲憊不堪卻又目光堅定的麵孔。這本書有效地拓寬瞭我們對“美國精神”或“進步史觀”的理解,提醒我們,任何偉大的成就背後,都可能隱藏著無數被忽視的犧牲與汗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