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附光盤 第3次修訂版)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附光盤 第3次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毓和 著
圖書標籤:
  • 音樂史
  • 中國音樂
  • 近現代史
  • 音樂文化
  • 音樂教育
  • 曆史
  • 文化
  • 藝術
  • 光盤
  • 修訂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音樂齣版社
ISBN:9787103034477
版次:4
商品編碼:12154126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9-06-01
用紙:膠版紙
附件:光盤
附件數量: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3次修訂版)》在前版的基礎上做瞭修訂,對原來的“引言”及第一章、第二章基本保持原來的思路和觀點,隻做瞭些細節的修正;對第三章至第七章的內容做瞭必要的調整,尤其對一些代錶性作麯傢的評述做瞭必要的、新的闡述,也提齣瞭一些跟其他同誌不同的看法以供進一步討論;新加瞭主要論述音樂思想及理論研究對原來“二次修訂版”的譜例做瞭全麵的調整,即:保留瞭一些原有的、去掉瞭一些很常見的、增加瞭一些原來隻提供參考麯目而沒有抄譜的等等;增加瞭“第二次修訂版”所缺的“圖例”和“樂例”;增加瞭有關我國近代傳統音樂的“樂例”,特彆是以往一些著名藝人演唱的實際音響,盡管幾乎都是取自老唱片轉錄的、音響質量不理想,但終究是當時的曆史音響,比現在找年輕人唱的要更能體現當時的曆史。

  該書自齣版後一直被列為各音樂院校的教材或必讀參考書。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鴉片戰爭後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發展
第一節 新民歌、城市小調和民歌改編麯的發展
第二節 說唱音樂的新發展
第三節 戲麯音樂的新發展
第四節 民族器樂的新發展

第二章 西洋音樂文化的傳入及中國新音樂的萌芽
第一節 中國基督教早期的音樂活動和新軍樂、新軍歌的發展
第二節 學堂樂歌的産生、發展及主要代錶人物

第三章 中國近代新音樂文化的初期建設
第一節 工農歌詠活動和工農革命歌麯
第二節 新型音樂社團的建立及城市音樂活動
第三節 學校音樂教育的建設和發展
第四節 新型的歌麯創作及蕭友梅、趙元任、黎錦暉、劉天華

第四章 “救亡抗日”時期的中國新音樂
第一節 20世紀30年代城市音樂生活概貌
第二節 革命根據地的音樂
第三節 音樂教育事業的建設和發展
第四節 黃自等音樂傢及其創作
第五節 “左翼”音樂運動及聶耳、呂驥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五章 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影晌下的中國新音樂
第一節 新形勢下的抗日音樂運動及其創作
第二節 賀綠汀及其音樂創作
第三節 冼星海及其音樂創作

第六章 20世紀40年代“淪陷區”和“國統區”的中國音樂
第一節 “淪陷區”的音樂
第二節 “國統區”的音樂生活和音樂建設
第三節 “國統區”的音樂創作
第四節 江文也、馬思聰、譚小麟等人的音樂創作
第五節 長期居留中國的外籍音樂傢及其音樂活動

第七章 20世紀40年代“邊區”和“解放區”的音樂
第一節 “邊區”和“解放區”的音樂生活概述
第二節 “邊區”和“解放區”的音樂創作
第三節 新秧歌運動、秧歌劇及新歌劇的發展

第八章 民主革命時期的音樂思想和理論研究
第一節 各階段的音樂思想批評概述
第二節 民主革命時期音樂理論研究和王光祈、青主、楊蔭瀏等
結語
附錄樂例目錄索引
音響目錄


華夏樂章的百年迴響: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附光盤 第3次修訂版)圖書簡介 (注:以下內容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附光盤 第3次修訂版)》的詳細內容概述,旨在全麵展現該書所涵蓋的學術領域與研究深度,絕不包含任何與該書主題無關的信息。) 一、 時代背景與學科定位:熔古鑄今的音樂史觀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附光盤 第3次修訂版)》是一部立足於二十世紀上半葉至新世紀初的宏大音樂編年史。它並非簡單地羅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瞭在中國社會劇烈動蕩與轉型背景下,音樂如何作為時代精神的載體、民族精神的塑造力量而發展的復雜曆程。 本書的時代跨度極為關鍵,聚焦於1840年鴉片戰爭至20世紀末的百年曆史。這是一個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傳統體製瓦解、民族救亡圖存成為主題的時期。音樂史研究必須置於這種宏大的曆史框架之下,方能理解“近現代”音樂的本質——即在傳統宮廷雅樂、民間麯藝與西方音樂體係、現代教育理念的交織衝突與融閤中,中國音樂如何尋求自我革新與現代性轉型。 修訂版的特色在於,它不僅繼承瞭前兩版在梳理民國時期音樂教育體係和早期作麯傢群像方麵的紮實基礎,更重要的是,它緊密結閤瞭改革開放後,尤其是21世紀初期中國音樂創作、理論研究和對外交流的最新動態,實現瞭對近現代音樂史的全麵、動態的梳理。 二、 上篇:傳統瓦解與西方啓濛(1840-1920s) 本部分是理解中國近現代音樂轉型的基石。作者首先細緻考察瞭清末“洋樂東漸”的初期路徑。這並非單一的自上而下的輸入,而是包含以下復雜麵嚮: 1. 軍事與外交的催化作用: 西方軍樂、禮樂製度對清廷的影響,特彆是在新軍和外交場閤對傳統儀製的衝擊。 2. 教會學校的角色: 早期西方音樂(如聖歌、贊美詩、基礎樂理)如何通過傳教士的教育體係進入中國知識分子階層視野。 3. “西學為用”的初步實踐: 對西方樂器(鋼琴、小提琴)的引介,以及早期音樂教育傢(如瀋心工、聶次外等)對西方記譜法、和聲學的早期探索。 4. 傳統音樂的“反思與抵抗”: 在麵對“靡靡之音”的指責與“國樂”存亡的危機中,傳統戲麯(京劇的“新編”)、民間音樂(如江南絲竹的記錄與整理)所錶現齣的自我調整和在民間社會的頑強生命力。 三、 中篇:從“新樂”到民族樂派的奠基(1920s-1949) 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是“新音樂的自覺建構”和“音樂救亡”。作者將重點放在瞭幾個關鍵群體的努力上: 1. 留學潮的成果展現: 重點剖析瞭從歐美留學歸來的音樂傢(如蕭友梅、黃自、趙元任等)如何建立中國第一批係統的音樂學府(如國立音專、中央大學音樂係)。他們不僅引進瞭西方作麯技法,更緻力於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融入到西方體裁(如奏鳴麯、交響詩)中,形成瞭早期的“新音樂”實踐。 2. “五四”精神與音樂的社會功能: 分析瞭音樂如何被賦予強烈的啓濛和批判色彩。從歌麯運動(如《義勇軍進行麯》的早期形態)到民間音樂的田野調查(如音樂人類學的萌芽),音樂成為喚醒民眾、構建民族意識的重要工具。 3. 歌劇與交響樂的早期嘗試: 詳盡梳理瞭如《白蛇傳》(早期嘗試)、黃自的管弦樂作品以及早期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麵貌,這些作品標誌著中國音樂傢開始用國際化的語言錶達本土主題的雄心。 4. 抗戰時期的音樂貢獻: 這一階段的音樂創作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本書詳細分析瞭抗戰歌麯的創作高峰,它們是如何深入基層、鼓舞士氣,並在民間獲得廣泛傳播的,體現瞭音樂的社會動員力。 四、 下篇:建國初期的整閤與變革(1949-2000s) 新中國的建立帶來瞭國傢對音樂事業的全麵規劃和乾預,這是音樂史中最為劇烈且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階段。 1. “十七年”的典範模式(1949-1966): 蘇式教育體係的移植: 分析瞭蘇聯音樂理論、作麯技法、演奏體係如何被確立為國傢標準,對音樂院校和創作流程産生的深遠影響。 民族音樂的“改造”與“普及”: 探討瞭傳統戲麯和民間音樂如何被納入國傢體係進行“改革”,以符閤社會主義的審美要求。 大型主鏇律作品的創作範式: 對這一時期湧現的代錶性交響樂、歌劇(如《白毛女》、《紅燈記》的音樂發展脈絡)進行瞭深入的文本分析。 2. “文革”時期的特殊音樂生態(1966-1976): 本部分客觀描述瞭在“樣闆戲”主導下,音樂創作的極度集中化和程式化現象,以及其對音樂人纔培養和多元風格探索所造成的停滯。 3. 改革開放後的多元化與迴歸(1978-2000s): 這是本書篇幅最大、修訂力度最強的部分之一。 “撥亂反正”與創作的復蘇: 梳理瞭對早期被邊緣化的作麯傢和作品的重新評價,以及對西方現代主義音樂(如序列主義、噪音音樂)的有限接觸與本土化嘗試。 “新一代”的崛起: 重點分析瞭那些在繼承民族傳統與融入國際前沿技法中尋求突破的作麯傢群體(如譚盾、郭文景等),以及他們如何在國際舞颱上獲得認可。 非主流音樂的浮現: 對搖滾樂、校園民謠等在特定曆史時期內,作為文化反思和青年身份構建的音樂現象進行瞭嚴肅的學術探討。 學術研究的深化: 總結瞭近二十年來音樂學研究的範式轉變,從宏大敘事轉嚮更精細的田野調查、音樂社會學分析以及對非漢族音樂的關注。 五、 附光盤的價值與功能 本書附帶的專業光盤是其學術價值的重要補充。光盤內容並非簡單的文本延伸,而是經過精心編排的“聽覺檔案庫”: 曆史錄音片段精選: 包含瞭早期留聲機錄音(如早期京劇名傢、民國歌麯演唱),以及民國時期重要的管弦樂首演片段。 關鍵作品賞析示例: 針對書中分析的重點作麯傢作品(如黃自的管弦樂、冼星海的歌麯等),提供瞭權威或具有代錶性的錄音,便於讀者直接比對文本分析與聽覺感受。 樂譜節選與記譜示範: 針對西方記譜法引入、五綫譜教學的示範樂段,或對特定民間音樂進行記譜處理的音頻演示。 總結: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附光盤 第3次修訂版)》不僅僅是一部音樂教科書,它更是一部關於文化選擇、民族認同和藝術現代性探索的深刻曆史論著。通過嚴謹的史料梳理和多維度的理論分析,該書為研究者、學習者和愛好者提供瞭一個全麵、深入、且緊跟學術前沿的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藍圖。它強調瞭音樂作為社會結構和文化心理的晴雨錶作用,是瞭解中國如何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重新定義“音樂”並創造齣獨特民族聲音的權威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沉靜而富有曆史感的色調,暗紅與墨黑的搭配,中央印著燙金的書名,顯得既莊重又不失藝術品味。打開書頁,紙張的質感也相當不錯,觸感溫潤,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有廉價的粗糙感。章節的排版也很清晰,字體大小適中,行距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憊。最令人驚喜的是,隨書附贈的光盤,其包裝也設計得十分用心,有獨立的卡槽,方便取齣和存放,這一點對於需要經常查閱光盤內容的讀者來說,無疑是非常貼心的細節。從書籍本身散發齣的“誠意”來看,作者和齣版社在內容之外的每一個環節都下瞭不少功夫,讓人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期待,希望能像這精美的外殼一樣,內容也同樣精彩絕倫,能夠帶來一場關於中國近現代音樂的深刻體驗。

評分

這本書在敘事風格上,給我帶來瞭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它並沒有采用枯燥的說教式口吻,而是將曆史事件、音樂作品以及音樂傢們的故事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讀起來更像是在品味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作者擅長運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曾經活躍在曆史舞颱上的音樂傢們鮮活地展現在讀者麵前,他們的創作熱情、他們的時代睏境、他們的藝術追求,都仿佛觸手可及。這種將學術性與文學性相結閤的寫作手法,使得這本書既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又不失趣味性,能夠吸引不同層次的讀者。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一些關鍵音樂事件的細緻描繪,比如某首重要作品的誕生背景,或者某個音樂流派的興起過程,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時代的脈動。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音樂的書,更是一扇瞭解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的窗口。音樂的發展,從來都與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作者在梳理音樂史的同時,也深刻地揭示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思潮對音樂創作的影響,以及音樂在社會轉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這本書,我得以更全麵地理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音樂是如何成為人們錶達情感、傳遞思想、甚至反抗時代的重要載體。它讓我看到瞭音樂如何從西方的引入,到本土的創新,再到與時代思潮的碰撞與融閤。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音樂史範疇,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角度,來審視和理解中國近現代曆史的復雜性與豐富性。

評分

這本書的篇幅相當可觀,厚度讓我感覺非常有分量,這預示著其中蘊含的內容將是詳實而深入的。書中的插圖和圖片運用得恰到好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更是幫助理解音樂曆史背景的重要佐證。比如,那些泛黃的老照片,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音樂傢們的身影,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這種視覺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代入感。文字的敘述流暢且富有邏輯性,作者似乎是一位非常善於梳理復雜曆史脈絡的專傢,能夠將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音樂發展娓娓道來,並且將它們之間的聯係和影響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即使是對音樂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通過這本書逐漸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逐步理解中國近現代音樂是如何從無到有、從模仿到創新,最終形成自己獨特麵貌的。

評分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在學術嚴謹性上的追求,其參考文獻的詳盡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每一個論斷、每一個觀點,似乎都有紮實的史料作為支撐,這種態度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可靠性深信不疑。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留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的精確性,以及對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分析的審慎態度,這充分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這本書不愧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關於音樂的故事,更是在構建一個關於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的科學認知體係。對於希望深入研究這一領域、或者需要查閱權威資料的學者和學生來說,這本書無疑將成為他們案頭必備的工具書。其豐富的論據和清晰的論證過程,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音樂史發展的內在邏輯。

評分

評分

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喜歡

評分

很快就到瞭,好評。質量都不錯。好的

評分

很好的書,值得一讀,推薦!

評分

很好

評分

裝幀很細緻,排版挺講究,還配瞭塊光盤供欣賞,就是太貴瞭些。

評分

很好的書,值得一讀,推薦!

評分

是正版,挺好的速度也快。

評分

送貨速度非常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