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孤独六讲》跨越十年,已经成为一代人的文化经典。有人从中看到孤独,也有人看到属于自己的精神烙印。新版耗时长达两年,于初版十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重磅回归。
新版:蒋勋创作全新长序“不完整的自己”,并亲作修订全部内文。从装帧设计到全书品质,均亲自把关。精雕细琢,用真诚诠释孤独之美。
孤独:蒋勋以一颗柔软心,书写让我们内心安定的力量。与读者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也许很困难,也许还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我们是否愿意试一试——做完整的自己。
经典:《孤独六讲》在华人世界创下百万畅销记录,成为孤独美学的代名词。从明星到学者,无数人从中找到了共鸣。独立面对世界之后,你更能知道它的价值。
装帧:极简装帧,黑白灰三色清雅设计,赋予新版全新质感。
《孤独六讲》是美学大师蒋勋的经典代表作,于初版十周年之际重磅回归。新版收录蒋勋亲作长序——“做完整的自己”,与读者再谈生命个体的孤独与完整。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
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
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
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著名诗人席慕容曾这样称赞蒋勋:“是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记忆长存”。
女神林青霞视他为“*一偶像”,称他为自己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台湾散文名家张晓风描述:“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独 021
语言孤独 069
革命孤独 111
暴力孤独 157
思维孤独 205
伦理孤独 247
情欲孤独
孤独,是我一直想谈论的主题。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每天早上起来翻开报纸,在所有事件的背后,隐约感觉到有一个孤独的声音。不明白为何会在这些热闹滚滚的新闻背后,感觉到孤独的心事,我无法解释,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这个匆忙的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
我开始尝试以另一种角度解读新闻,不论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而是去找寻那一个隐约的声音。
于是我听到了各种年龄、各种角色、各个阶层处于孤独的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当社会上流传着一片暴露个人隐私的光碟时,我感觉到被观看者内心的孤独感,在那样的时刻,她会跟谁对话?她有可能跟谁对话?她现在在哪里?她心里的孤独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里旋绕了许久。
我相信,这里面有属于法律的判断、有属于道德的判断,而属于法律的归法律,属于道德的归道德;有一个部分,却是身在文学、美学领域的人所关注的,即重新检视、聆听这些角色的心事。当我们随着新闻媒体喧哗、对事件中的角色指指点点时,我们不是在聆听他人的心事,只是习惯不断地发言。
愈来愈孤独的社会
我的成长,经历了社会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小时候家教严格,不太有机会发言,父母总觉得小孩子一开口就会讲错话。记得过年时,家里有许多禁忌,许多字眼不能讲,例如“死”或是死的同音字。每到腊月,母亲就会对我耳提面命。奇怪的是,平常也不太说这些字的,可是一到这个时节就会脱口而出,受到处罚。后来,母亲也没办法,只好拿张红纸条贴在墙上,上面写着“童言无忌”,不管说什么都没有关系了。
那个时候,要说出心事或表达出某些语言,会受到很多约束。于是我与文学结了很深的缘。有时候会去读一本文学作品,与作品中的角色对话或者独白,那种感觉是孤独的,但那种孤独感,深为此刻的我所怀念,原因是,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
现在信息愈来愈发达了,而且流通得非常快。除了电话以外,还有答录机、简讯、传真机、e-mail等联络方式——每次旅行回来打开电子信箱,往往得先杀掉大多数的垃圾信件后,才能开始“读信”。
然而,整个社会却愈来愈孤独了。
感觉到社会的孤独感约莫是在这几年。不论是打开电视或收听广播,到处都是call in节目。那个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个人都在表达意见,但在一片call in声中,我却感觉到现代人加倍的孤独感。尤其在call in的过程中,因为时间限制,往往只有几十秒钟,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
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
我忽然很想问问那个被打断的听众的电话,我想打给他,听他把话说完。其实,在那样的情况下,主持人也会很慌。于是到最后,连call in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直接以选择的方式:赞成或不赞成,然后在屏幕上,看到两边的数字一直跳动一直跳动……
我想谈的就是这样子的孤独感。因为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Eros──不完整的自己
柏拉图在他著名的《飨宴篇》(Symposium)里有一段用神话说的故事。
远古时代,人类不是现今分类的男性、女性。
远古时代,人有三种,一是纯阳性,二是纯阴性,三是阴阳人。
后来因为人类得罪了神,被神惩罚,神把三种人都劈成了两半。
因此,现今的人类都是不完全的。
每一个被劈开的一半,永远都在寻找另外一半。
劈开的纯阳性,半个阳性,永远在寻找另外一半阳性。
纯阴性被劈开,半个阴性,也在寻找另外一半的阴性。
至于原来的阴阳人,劈开成两半,阴性的一半就在寻找阳性的一半,阳性一半也在寻找阴性一半。
希腊神话充满象征隐喻,使人深思。
这个神话故事好像可以用来分析今日人类社会存在的几种性别关系,阳性寻找阳性,阴性寻找阴性,阴性、阳性“男女”彼此寻找。
这三种性别关系,在希腊当时的社会都存在,希腊陶瓶上的彩绘,不难找到这几种流行于当时的社会性别关系。神话看起来是隐喻,好像荒诞不经,却也通常正是用隐晦的方法对现实社会做了真实的描述。
今天许多国家在为“多元成家”议定法案了,欧洲许多国家也已经通过立法,“家”的组织型态,不再只是单一的“阴”“阳”关系,三千年主流社会的“家”的定义,重新被思考“多元”的可能,回到每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人,重新尝试各种更成熟的新型态的“家”的组织关系。
古老的神话,像是预言,使人类的文明一路走来,可以反省,也可以修正。
神话不是教条,不是结论,因此充满启发性,提供给后来者对一个问题思维辩证的逻辑过程。
柏拉图书里的这个故事,长期引发我思考的兴趣,并不在于其中隐喻的性别关系,我反复沉思着神话里说的“一半”。
依据柏拉图借神话隐喻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一半”,我们都是不完整的。
因为不完整,我们努力寻找着另外一半,如果找到了,合而为一,才能消除神的“惩罚”,我们才能从神的“诅咒”中解放出来。
我读着希腊神话,想象着自己的身体是被劈开的一半,是残缺的一半,这么孤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另外一半,无时无刻,不在梦想找到另外一半,找到了,紧紧拥抱着,不再孤独,可以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的自己。
回忆一下,身体曾经有过的拥抱,拥抱着另外一个身体,抱得很紧,好像有一种恐惧,害怕稍一松手,那合而为一的幸福满足就要幻灭消失。
回忆一下,那曾经有过的紧紧的拥抱,闭着眼睛,沉湎在纯粹肉身记忆中,呼吸、心跳、体温、气味、触觉,彷佛在回忆没有被劈开之前的自己,完整的自己。
柏拉图《飨宴篇》核心的主题在探讨“Eros”,纯粹的肉身之爱。
如今汉字多将“Eros”翻译为“爱神”,西方图像上手拿弓箭的小童,天真烂漫,他手中的箭正是“爱欲”的诱因,被那一箭射到,就情不自禁,肉身陷入爱欲的陶醉。
华人受儒家影响,对属于“肉体”“情欲”的探讨很少,总是习惯很崇高地避开肉体情欲,升华成“礼教”。礼教的确崇高,但是失去了面对真实肉身的基础,礼教就会作假,社会也就容易充斥伪善的道德。
柏拉图《飨宴篇》借一次菁英的欢宴,围绕着“肉身爱欲”(Eros)做真实的探讨,没有结论,没有教条,却描述了我们在爱欲渴望中孤独摸索寻求的真实情境。
书写《孤独六讲》时,《情欲孤独》是我反复思维的一章。《情欲孤独》或许是亘古以来个人面对不完整自己不可解的荒凉之感吧。
拥抱着另外一个身体,好像找到了,热泪盈眶,然而,或许又要幻灭。仿佛,再也回不去没有被劈开以前的自己,完整的自己。漫漫长途,我们还是要如此孤独寻索下去,天涯海角,还是要找寻那失落的另外一半。
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你要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去爱其他的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2016年冬 蒋勋于台湾八里淡水河畔
时隔十年,再次重逢《孤独六讲》,这种感觉就像是与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重聚,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蒋勋先生的文字,总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他用他那充满艺术气息的笔触,为我们剖析了“孤独”这个看似消极的词汇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我尤其好奇,在经历了十年的时光变迁后,作者对孤独的理解是否会有新的视角?那些曾经触动我的句子,是否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我重新认识孤独,不再将其视为一种需要逃避的状态,而是将其看作一种独立自处、与自我对话的契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独处的空间,而这本书,恰恰提醒了我们,在喧嚣之外,还有一片宁静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发掘。我深信,通过阅读《孤独六讲》,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学会与内心的自己和谐相处,从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拥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评分当我看到《孤独六讲》的“初版十周年重磅回归”时,内心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期待。多年前,我曾被蒋勋先生文字中那种细腻而深刻的情感所打动,他总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孤独”这个主题,更是贯穿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它可能是一次独自旅行时的沉思,可能是在人群中却倍感疏离的瞬间,也可能是面对生活重大抉择时的独自承担。我迫不及待地想再次走进蒋勋先生的文字世界,去听他娓娓道来关于孤独的故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新的感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孤独的关系,不再畏惧它,而是学会与之共处,甚至从中找到力量和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孤独并非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成长的契机,是一种通往内心更广阔世界的钥匙。
评分“初版十周年重磅回归”这几个字,瞬间就点燃了我对《孤独六讲》的兴趣。蒋勋,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味和深度,他的美学解读总是能给人带来豁然开朗的惊喜。我一直觉得,孤独并非是全然负面的,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是一种与灵魂对话的宝贵时间。《孤独六讲》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数的遐想,它会从哪几个方面来解读孤独?是童年时期的懵懂孤独,还是青年时期的叛逆孤独,亦或是老年时期的寂寞孤独?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出孤独的不同面向,并且提供一种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和拥抱它。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时代,学会与孤独为伴,并且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方法和启示,让自己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安宁和坚定。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孤独六讲》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求。初版十周年重磅回归,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邀请我们再次审视那些曾经触动过无数心灵的文字。蒋勋先生的美学洞察力,早已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他的文字总是能将复杂的概念阐释得如诗如画,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在接受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灵魂的洗礼。我期待着,在翻开这本书的每一页时,都能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去理解那些关于孤独的维度,去探索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情感,去感受那些不被世俗喧嚣所淹没的宁静。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自己,窥见他人,窥见这个世界更深层的真实。我喜欢那种能让我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书,而《孤独六讲》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佳作。我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智慧,去拥抱那些隐藏在孤独中的力量。
评分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评分书挺好的,都是正版。阅读着也很舒服。毕竟京东全都是正品,非常值得信赖,购买也很放心。而且物流也快,配送也快,服务态度也好。给京东点赞。
评分只有学会孤独才会让人生圆满
评分看起来都不错,没有想象中的厚。包装都还不错。希望可以好好看完。每次买书都什么也想买,不要贪多,一本本看吧。
评分挺好的提货费地方很近
评分2016年度的好书,看到好书推荐买的,果然不错。粗粗翻看了一下,果然很好。
评分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评分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
评分昨天买的今天就降价了,客服说给补京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