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孤獨六講》跨越十年,已經成為一代人的文化經典。有人從中看到孤獨,也有人看到屬於自己的精神烙印。新版耗時長達兩年,於初版十周年之際,以全新麵貌重磅迴歸。
新版:蔣勛創作全新長序“不完整的自己”,並親作修訂全部內文。從裝幀設計到全書品質,均親自把關。精雕細琢,用真誠詮釋孤獨之美。
孤獨:蔣勛以一顆柔軟心,書寫讓我們內心安定的力量。與讀者談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也許很睏難,也許還要很長時間的努力,但是,我們是否願意試一試——做完整的自己。
經典:《孤獨六講》在華人世界創下百萬暢銷記錄,成為孤獨美學的代名詞。從明星到學者,無數人從中找到瞭共鳴。獨立麵對世界之後,你更能知道它的價值。
裝幀:極簡裝幀,黑白灰三色清雅設計,賦予新版全新質感。
《孤獨六講》是美學大師蔣勛的經典代錶作,於初版十周年之際重磅迴歸。新版收錄蔣勛親作長序——“做完整的自己”,與讀者再談生命個體的孤獨與完整。
殘酷青春裏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
眾聲喧嘩卻無人肯聽的“語言孤獨”;
始於躊躇滿誌終於落寞虛無的“革命孤獨”;
潛藏於人性內在本質的“暴力孤獨”;
不可思不可議的“思維孤獨”;
以愛的名義捆縛與被捆縛的“倫理孤獨”。
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蔣勛以美學傢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創造瞭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蔣勛,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颱灣。颱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颱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係係主任。現任《聯閤文學》社社長。
蔣勛先生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著名詩人席慕容曾這樣稱贊蔣勛:“是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佳引路人。他為我們開啓的,不隻是心中的一扇門窗,而是文化與曆史長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時光終將流逝,然而美的記憶長存”。
女神林青霞視他為“*一偶像”,稱他為自己的——“半顆安眠藥,能給予內心安定的力量。”
颱灣散文名傢張曉風描述:“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新版序
自 序
情欲孤獨 021
語言孤獨 069
革命孤獨 111
暴力孤獨 157
思維孤獨 205
倫理孤獨 247
情欲孤獨
孤獨,是我一直想談論的主題。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翻開報紙,在所有事件的背後,隱約感覺到有一個孤獨的聲音。不明白為何會在這些熱鬧滾滾的新聞背後,感覺到孤獨的心事,我無法解釋,隻是隱隱約約覺得,這個匆忙的城市裏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
我開始嘗試以另一種角度解讀新聞,不論誰對誰錯,誰是誰非,而是去找尋那一個隱約的聲音。
於是我聽到瞭各種年齡、各種角色、各個階層處於孤獨的狀態下發齣的聲音。當社會上流傳著一片暴露個人隱私的光碟時,我感覺到被觀看者內心的孤獨感,在那樣的時刻,她會跟誰對話?她有可能跟誰對話?她現在在哪裏?她心裏的孤獨是什麼?這些問題在我心裏鏇繞瞭許久。
我相信,這裏麵有屬於法律的判斷、有屬於道德的判斷,而屬於法律的歸法律,屬於道德的歸道德;有一個部分,卻是身在文學、美學領域的人所關注的,即重新檢視、聆聽這些角色的心事。當我們隨著新聞媒體喧嘩、對事件中的角色指指點點時,我們不是在聆聽他人的心事,隻是習慣不斷地發言。
愈來愈孤獨的社會
我的成長,經曆瞭社會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小時候傢教嚴格,不太有機會發言,父母總覺得小孩子一開口就會講錯話。記得過年時,傢裏有許多禁忌,許多字眼不能講,例如“死”或是死的同音字。每到臘月,母親就會對我耳提麵命。奇怪的是,平常也不太說這些字的,可是一到這個時節就會脫口而齣,受到處罰。後來,母親也沒辦法,隻好拿張紅紙條貼在牆上,上麵寫著“童言無忌”,不管說什麼都沒有關係瞭。
那個時候,要說齣心事或錶達齣某些語言,會受到很多約束。於是我與文學結瞭很深的緣。有時候會去讀一本文學作品,與作品中的角色對話或者獨白,那種感覺是孤獨的,但那種孤獨感,深為此刻的我所懷念,原因是,在孤獨中有一種很飽滿的東西存在。
現在信息愈來愈發達瞭,而且流通得非常快。除瞭電話以外,還有答錄機、簡訊、傳真機、e-mail等聯絡方式——每次旅行迴來打開電子信箱,往往得先殺掉大多數的垃圾信件後,纔能開始“讀信”。
然而,整個社會卻愈來愈孤獨瞭。
感覺到社會的孤獨感約莫是在這幾年。不論是打開電視或收聽廣播,到處都是call in節目。那個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個人都在錶達意見,但在一片call in聲中,我卻感覺到現代人加倍的孤獨感。尤其在call in的過程中,因為時間限製,往往隻有幾十秒鍾,話沒說完就被打斷瞭。
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
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裏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
我忽然很想問問那個被打斷的聽眾的電話,我想打給他,聽他把話說完。其實,在那樣的情況下,主持人也會很慌。於是到最後,連call in說話的機會都沒有瞭,直接以選擇的方式:贊成或不贊成,然後在屏幕上,看到兩邊的數字一直跳動一直跳動……
我想談的就是這樣子的孤獨感。因為人們已經沒有機會麵對自己,隻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裏的話丟齣去,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Eros──不完整的自己
柏拉圖在他著名的《饗宴篇》(Symposium)裏有一段用神話說的故事。
遠古時代,人類不是現今分類的男性、女性。
遠古時代,人有三種,一是純陽性,二是純陰性,三是陰陽人。
後來因為人類得罪瞭神,被神懲罰,神把三種人都劈成瞭兩半。
因此,現今的人類都是不完全的。
每一個被劈開的一半,永遠都在尋找另外一半。
劈開的純陽性,半個陽性,永遠在尋找另外一半陽性。
純陰性被劈開,半個陰性,也在尋找另外一半的陰性。
至於原來的陰陽人,劈開成兩半,陰性的一半就在尋找陽性的一半,陽性一半也在尋找陰性一半。
希臘神話充滿象徵隱喻,使人深思。
這個神話故事好像可以用來分析今日人類社會存在的幾種性彆關係,陽性尋找陽性,陰性尋找陰性,陰性、陽性“男女”彼此尋找。
這三種性彆關係,在希臘當時的社會都存在,希臘陶瓶上的彩繪,不難找到這幾種流行於當時的社會性彆關係。神話看起來是隱喻,好像荒誕不經,卻也通常正是用隱晦的方法對現實社會做瞭真實的描述。
今天許多國傢在為“多元成傢”議定法案瞭,歐洲許多國傢也已經通過立法,“傢”的組織型態,不再隻是單一的“陰”“陽”關係,三韆年主流社會的“傢”的定義,重新被思考“多元”的可能,迴到每一個獨立自主的個人,重新嘗試各種更成熟的新型態的“傢”的組織關係。
古老的神話,像是預言,使人類的文明一路走來,可以反省,也可以修正。
神話不是教條,不是結論,因此充滿啓發性,提供給後來者對一個問題思維辯證的邏輯過程。
柏拉圖書裏的這個故事,長期引發我思考的興趣,並不在於其中隱喻的性彆關係,我反復沉思著神話裏說的“一半”。
依據柏拉圖藉神話隱喻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是被劈開的“一半”,我們都是不完整的。
因為不完整,我們努力尋找著另外一半,如果找到瞭,閤而為一,纔能消除神的“懲罰”,我們纔能從神的“詛咒”中解放齣來。
我讀著希臘神話,想象著自己的身體是被劈開的一半,是殘缺的一半,這麼孤獨,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另外一半,無時無刻,不在夢想找到另外一半,找到瞭,緊緊擁抱著,不再孤獨,可以閤而為一,成為完整的自己。
迴憶一下,身體曾經有過的擁抱,擁抱著另外一個身體,抱得很緊,好像有一種恐懼,害怕稍一鬆手,那閤而為一的幸福滿足就要幻滅消失。
迴憶一下,那曾經有過的緊緊的擁抱,閉著眼睛,沉湎在純粹肉身記憶中,呼吸、心跳、體溫、氣味、觸覺,彷佛在迴憶沒有被劈開之前的自己,完整的自己。
柏拉圖《饗宴篇》核心的主題在探討“Eros”,純粹的肉身之愛。
如今漢字多將“Eros”翻譯為“愛神”,西方圖像上手拿弓箭的小童,天真爛漫,他手中的箭正是“愛欲”的誘因,被那一箭射到,就情不自禁,肉身陷入愛欲的陶醉。
華人受儒傢影響,對屬於“肉體”“情欲”的探討很少,總是習慣很崇高地避開肉體情欲,升華成“禮教”。禮教的確崇高,但是失去瞭麵對真實肉身的基礎,禮教就會作假,社會也就容易充斥僞善的道德。
柏拉圖《饗宴篇》藉一次菁英的歡宴,圍繞著“肉身愛欲”(Eros)做真實的探討,沒有結論,沒有教條,卻描述瞭我們在愛欲渴望中孤獨摸索尋求的真實情境。
書寫《孤獨六講》時,《情欲孤獨》是我反復思維的一章。《情欲孤獨》或許是亙古以來個人麵對不完整自己不可解的荒涼之感吧。
擁抱著另外一個身體,好像找到瞭,熱淚盈眶,然而,或許又要幻滅。仿佛,再也迴不去沒有被劈開以前的自己,完整的自己。漫漫長途,我們還是要如此孤獨尋索下去,天涯海角,還是要找尋那失落的另外一半。
我想在一個城市的角落孤獨坐著,看人來人往,看忙碌於生活中的眾生,有片刻孤獨,坐下來,為自己泡一杯茶,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跟自己在一起,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做自己的朋友,更愛自己一點。
你要足夠完整,纔能健康地去愛其他的人,去照顧和負擔其他的人。
孤獨的核心價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2016年鼕 蔣勛於颱灣八裏淡水河畔
我一直對那些能引發深刻思考的書籍情有獨鍾,而《孤獨六講》恰好滿足瞭我的這種渴求。初版十周年重磅迴歸,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邀請我們再次審視那些曾經觸動過無數心靈的文字。蔣勛先生的美學洞察力,早已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清晰的輪廓,他的文字總是能將復雜的概念闡釋得如詩如畫,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在接受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靈魂的洗禮。我期待著,在翻開這本書的每一頁時,都能與作者的心靈對話,去理解那些關於孤獨的維度,去探索人類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情感,去感受那些不被世俗喧囂所淹沒的寜靜。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扇窗,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自己,窺見他人,窺見這個世界更深層的真實。我喜歡那種能讓我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書,而《孤獨六講》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能夠滋養心靈的佳作。我迫不及待想要沉浸其中,去感受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智慧,去擁抱那些隱藏在孤獨中的力量。
評分當我看到《孤獨六講》的“初版十周年重磅迴歸”時,內心湧起的是一種久違的期待。多年前,我曾被蔣勛先生文字中那種細膩而深刻的情感所打動,他總能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而“孤獨”這個主題,更是貫穿瞭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它可能是一次獨自旅行時的沉思,可能是在人群中卻倍感疏離的瞬間,也可能是麵對生活重大抉擇時的獨自承擔。我迫不及待地想再次走進蔣勛先生的文字世界,去聽他娓娓道來關於孤獨的故事。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新的感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孤獨的關係,不再畏懼它,而是學會與之共處,甚至從中找到力量和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孤獨並非是一種缺陷,而是一種成長的契機,是一種通往內心更廣闊世界的鑰匙。
評分“初版十周年重磅迴歸”這幾個字,瞬間就點燃瞭我對《孤獨六講》的興趣。蔣勛,這個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品味和深度,他的美學解讀總是能給人帶來豁然開朗的驚喜。我一直覺得,孤獨並非是全然負麵的,它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索,是一種與靈魂對話的寶貴時間。《孤獨六講》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無數的遐想,它會從哪幾個方麵來解讀孤獨?是童年時期的懵懂孤獨,還是青年時期的叛逆孤獨,亦或是老年時期的寂寞孤獨?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齣孤獨的不同麵嚮,並且提供一種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和擁抱它。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復雜的時代,學會與孤獨為伴,並且從中汲取力量,顯得尤為重要。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些方法和啓示,讓自己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內心的安寜和堅定。
評分時隔十年,再次重逢《孤獨六講》,這種感覺就像是與一位久未謀麵的老友重聚,既熟悉又充滿新鮮感。蔣勛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他用他那充滿藝術氣息的筆觸,為我們剖析瞭“孤獨”這個看似消極的詞匯背後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我尤其好奇,在經曆瞭十年的時光變遷後,作者對孤獨的理解是否會有新的視角?那些曾經觸動我的句子,是否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齣更耀眼的光芒?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帶我重新認識孤獨,不再將其視為一種需要逃避的狀態,而是將其看作一種獨立自處、與自我對話的契機。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似乎越來越難以找到獨處的空間,而這本書,恰恰提醒瞭我們,在喧囂之外,還有一片寜靜的領域等待我們去發掘。我深信,通過閱讀《孤獨六講》,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我,學會與內心的自己和諧相處,從而在人生的旅途中,擁有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評分先聽瞭音頻再買的書,現代人為什麼孤獨,作者有自己很深的思考,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應該深思一下,孤獨是什麼?在你的人生中意外著什麼。
評分送貨快,價格便宜,值得推薦
評分京東618活動很劃算,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評分好書,買瞭很多,希望自己能多補補腦
評分書真好,很喜歡,活動購書,劃算。
評分殘酷青春裏野獸般奔突的“情欲孤獨”;
評分先曬曬,裝訂還行,孤獨分六講,散文閤集,看看先
評分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詩人、小說傢、散文傢兼翻譯傢,被譽為作傢中的考古學傢。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個有英國血統的律師傢庭。在日內瓦上中學,在劍橋讀大學。掌握英、法、德等多國文字。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範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評分這本書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蔣勛以美學傢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創造瞭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