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暢銷25周年,銷售韆萬的暢銷書,此版本由餘鞦雨先生親自審定的版本。
較大的改動是把舊版《文化苦旅》中的第四部分“人生之旅”刪除,新增瞭多篇《山居筆記》裏麵重要的文章。
本書增配瞭二十三幅精美彩色插圖。
影響全球三代華人的文化價值觀,值得全傢人一讀再讀的經典之作。
其中入選教材的《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等經典篇目全部經過改寫、修訂,是餘鞦雨30年不懈的文化考察和人生思索的重要結晶。
內容簡介
《文化苦旅》一書於1992年首次齣版,是餘鞦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甫一麵世,該書就以文采飛揚、知識豐厚、見解獨到而備受萬韆讀者喜愛。由此開創“曆史大散文”一代文風,令世人重拾中華文化價值。
他的散文彆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善於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曆史文化長河,啓迪哲思,引發情緻,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史學、文化價值。書中多篇文章後入選中學教材。
作者簡介
餘鞦雨,浙江餘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傢,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傢,文化史學傢。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中國文脈》《山河之書》《霜冷長河》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被推舉為當時中國內地年輕的高校校長,並齣任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之後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裏考察瞭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剋裏特文明、希伯萊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係列重要的文化遺跡。作為迄今全球完成全部現場文化探索的人文學者,他對當代世界文明作齣瞭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
餘鞦雨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颱灣一地,就囊括瞭白金作傢奬、桂冠文學傢奬、金石堂有影響力書奬等一係列重大奬項
目錄
新版小敘- 004
原版初序- 007
牌 坊- 002
寺 廟- 014
信 客- 023
我的山河- 042
都江堰- 051
道士塔- 058
莫高窟- 067
沙原隱泉- 075
陽關雪- 079
西域喀什- 083
廢井冷眼- 093
杭州宣言- 103
黃州突圍- 111
山莊背影- 125
寜古塔- 140
抱愧山西- 154
風雨天一閣- 170
三 峽- 180
白發蘇州- 185
天涯眼神- 192
一個庭院- 206
青雲譜- 218
上海人- 224
考古上海- 238
江南小鎮- 247
傘下侗寨- 254
蚩尤的後代- 263
追迴天籟- 274
故 鄉- 282
漂泊者- 301
這裏真安靜- 313
魚尾山屋- 324
北歐寒夜- 343
遠方的海- 356
寫經修行- 365
精彩書摘
《文化苦旅(插圖增訂終極版)》:
都江堰
一
一位年邁的老祖宗,沒有成為掛在牆上的畫像,沒有成為寫在書裏的迴憶,而是直到今天還在給後代挑水、送飯,這樣的奇事你相信嗎?
一匹韆年前的駿馬,沒有成為泥土問的化石,沒有成為古墓裏的雕塑,而是直到今天還躑躅在傢園四周的高坡上,守護著每一個清晨和夜晚,這樣的奇事你相信嗎?
當然無法相信。但是,由此齣現瞭極其相似的第三個問題:
一個兩韆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沒有成為西風殘照下的廢墟,沒有成為考古學傢們的難題,而是直到今天還一直執掌著億萬人的生計,這樣的奇事你相信嗎?
仍然無法相信,但它真的齣現瞭。
它就是都江堰。
這是一個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說,把它放在全人類文明奇跡的第一綫,也毫無愧色。
世人皆知萬裏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裏長城更激動人心。萬裏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展現瞭一個民族令人震驚的意誌力。但是,萬裏長城的實際功能曆來並不太大,而且早已廢弛。都江堰則不同,有瞭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瞭天府之國,每當中華民族有瞭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有瞭它,纔有曆代賢臣良將的安頓和嚮往,纔有唐宋詩人齣川入川的韆古華章。說得近一點,有瞭它,抗日戰爭時的中國纔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後方。
它細細滲透,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萬裏長城短。或者說,它築造瞭另一座萬裏長城。而一查履曆,那座名聲顯赫的萬裏長城還是它的後輩。
二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為它隻是一個水利工程罷瞭,不會有太大的遊觀價值。隻是要去青城山玩,要路過灌縣縣城,它就在近旁,就趁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縣下車,心緒懶賴的,腳步散散的,在街上鬍逛,一心隻想看青城山。
七轉八彎,從簡樸的街市走進瞭一個草木茂盛的所在。臉麵漸覺滋潤,眼前愈顯清朗,也沒有誰指路,隻是本能地嚮更滋潤、更清朗的去處去。
忽然,天地間開始有些異常,一種隱隱然的騷動,一種還不太響卻一定是非常響的聲音,充斥周際。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渾身驟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於趨附。
不知是自己走去的還是被它吸去的,終於陡然一驚,我已站在伏龍觀前:眼前,急流浩蕩,大地震顫。
即便是站在海邊礁石上,也沒有像這裏這樣強烈地領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匯,聚匯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這裏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閤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
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為二,直躥齣去,兩股水分彆撞到瞭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身改嚮,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於是又根據築壩者的指令來一番調整……
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瞭,突然撒起野來,猛地翻捲咆哮,但越是這樣,越是顯現齣一種更壯麗的馴順。已經咆哮到讓人心魄俱奪,也沒有一滴水濺錯瞭方嚮。
水在這裏,吃夠瞭苦頭,也齣足瞭風頭,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鬆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付之於企盼,付之於眾目睽睽。
看雲看霧看日齣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瞭都江堰。
三
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國有幸,公元前三世紀齣現過一項並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據我所知,這項任命與秦統一中國的宏圖有關。本以為隻有把四川作為一個富庶的根據地和齣發地,纔能從南綫問鼎長江流域。然而,這項任命到瞭李冰那裏,卻從一個政治計劃變成瞭一個生態計劃。
他要做的事,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灌溉。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江邊,完成瞭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
沒有資料可以說明他作為郡守在其他方麵的纔能,但因為有過他,中國也就有瞭一種冰清玉潔的行政綱領。
中國後來官場的慣例,是把一批批傑齣學者選拔為無所專攻的官僚,而李冰卻因官位而成瞭一名實踐科學傢。
他當然沒有在哪裏學過水利。但是,以使命為學校,竭力鑽研幾載,他總結齣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他的這點學問,永遠水汽淋灕。而比他年輕的很多典籍卻早已風乾,鬆脆得難以翻閱。
他沒有料到,他治水的韜略很快被偷換成瞭治人的謀略。他沒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都將成為戰場。他隻知道,這個人種要想不滅絕,就必須要有清泉和米糧。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瞭最清澈的人類學思考。
……
《韆年迴響:中國曆史的溫度與深度》 內容梗概: 這是一部關於中國曆史深度探索的讀物,它並非僅僅羅列史實,而是試圖觸碰曆史的脈搏,感受古人在特定時空下的喜怒哀樂、智慧與睏境。本書以人文關懷的視角,選取中國曆史上具有代錶性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現象,通過細膩的筆觸,還原那些被時間洪流衝刷得有些模糊的細節,讓讀者得以窺見曆史的真實肌理。 本書的敘述,不是冰冷的書本知識堆砌,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迴溯。作者仿佛是一位穿越時空的旅行者,帶著現代人的好奇與理解,深入曆史的肌理,去體察那些塑造瞭中華文明的微小而重要的瞬間。它試圖迴答的,不僅僅是“發生瞭什麼”,更是“為什麼會發生”、“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和感受的”,以及“這些曆史的痕跡如何與我們當下産生共鳴”。 核心特色與亮點: 1. 溫度與深度並存的人文敘事: 本書最顯著的特點在於其敘述的“溫度”。它不迴避曆史人物的復雜性,不神化偉人,也不簡單地妖魔化反派。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以一種近乎同情的理解,去探究人物行為背後的動機、時代的局限,以及個人情感的糾葛。例如,在描繪一位帝王時,我們看到的可能不僅僅是權力巔峰的光輝,更有其內心的掙紮、失落,以及在重大決策麵前的猶豫。這種“溫度”使得曆史人物不再是遙遠的符號,而是鮮活的生命,讓讀者能夠與他們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同時,本書也具有深刻的“深度”。作者並非淺嘗輒止,而是力求挖掘事件或人物背後更深層次的曆史動因、社會結構影響,以及文化觀念的演變。這種深度體現在對史料的細緻辨析、對社會現象的係統分析,以及對曆史發展趨勢的宏觀把握。通過抽絲剝繭,本書將幫助讀者理解中國曆史發展的邏輯,而非僅僅記住孤立的史實。 2. 聚焦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與細膩的觀察: 不同於宏大敘事,本書更傾嚮於關注那些可能被主流史學所忽略的細節和聲音。它可能講述一位文人雅士在江南煙雨中的感懷,一位農夫在黃土地上的辛勤耕耘,一位市井小販的生意經,甚至是一個朝代末期,普通百姓的生活片段。這些“被遺忘的角落”恰恰構成瞭曆史最真實、最鮮活的底色。通過這些細膩的觀察,我們可以看到曆史並非隻有權臣的密謀和戰場的烽煙,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價值追求,它們共同匯聚成中華文明奔騰不息的長河。 作者擅長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用生動的筆觸將之定格。比如,一個眼神、一句閑談、一種習俗、一處建築的細節,都可能成為切入曆史的窗口,揭示齣更深層的社會信息和文化內涵。這種觀察的敏銳性,使得本書充滿瞭“現場感”,仿佛讀者置身其中,親曆曆史的發生。 3. 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與精神傳承: 本書的敘述,始終圍繞著中國文化的血脈展開。它探討瞭不同時期文人墨客的創作心境,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哲學思想如何在社會層麵落地生根,以及風俗習慣如何代代相傳。作者通過分析這些文化現象,試圖勾勒齣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理解我們為何是現在的我們,我們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形成的。 這種“文化對話”不僅是理論上的梳理,更是通過講述具體人物的故事來實現的。例如,探討儒傢思想的傳播,可能不會僅僅引用經典著作,而是去講述孔子如何周遊列國,弟子們如何理解並實踐其學說,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在曆朝曆代被解讀和應用。這種敘述方式,讓抽象的文化概念變得生動而具象,便於讀者理解其曆史演變過程和現實意義。同時,本書也傳遞齣一種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承,它在批判性反思中,汲取著古人的智慧,並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4. 史料的審慎運用與敘事的藝術結閤: 本書在史料運用上,力求嚴謹,但也並非拘泥於枯燥的考據。作者能夠嫻熟地在史實的基礎上,發揮敘事的藝術,將 factual material with imaginative interpretation and vivid description 融為一體。這意味著,本書中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在盡可能忠於史實的前提下,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被賦予瞭更強的可讀性和藝術魅力。 作者深諳“少即是多”的藝術,不會濫用史料,而是精心挑選那些最能說明問題、最富於啓發性的信息。同時,敘事結構上也頗具匠心,可能采用多綫索並行、時間跳躍、甚至是虛實結閤的手法,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復雜而生動的故事。這種敘事藝術,使得本書即使是探討嚴肅的曆史主題,也能夠引人入勝,讓讀者在閱讀中獲得愉悅的體驗。 5. 引發的思考與現實的聯結: 本書的最終目的,並非停留在對過去的描摹,而是希望通過對曆史的深入解讀,引發讀者對當下和未來的思考。作者試圖在曆史的迴響中,尋找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綫索,理解現代中國文化的根源,甚至啓發我們如何麵對當今世界的挑戰。 比如,在講述一個朝代的興衰更迭時,作者可能會 subtly 觸及一些關於治國方略、民生問題、文化自信等方麵的思考,這些思考並非直白的說教,而是蘊含在曆史事件的邏輯之中,需要讀者去體會和領悟。本書鼓勵讀者將曆史的經驗與現實的睏境進行對照,從中汲取力量,也從中審視我們自身。 本書適宜讀者: 對中國曆史抱有濃厚興趣,但又希望獲得更具人文關懷和深度解讀的讀者。 厭倦瞭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尋求更生動、更富有故事性和藝術感染力的曆史讀物的讀者。 渴望理解中華文化獨特精神氣質,探索中國文明深層動因的讀者。 希望通過曆史的鏡子,審視當下,獲得啓迪和思考的讀者。 《韆年迴響:中國曆史的溫度與深度》是一次深邃而溫暖的曆史之旅,它邀請您一同走進中華文明的韆年畫捲,感受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理解那些深刻的智慧,並從中汲取滋養,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