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大唐财相和他的国富论

刘晏:大唐财相和他的国富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耀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唐朝
  • 政治
  • 经济
  • 人物传记
  • 刘晏
  • 财政
  • 国富论
  • 历史人物
  • 唐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47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77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史料扎实,再现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急转之下的国势。

  2.作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唐王朝的兴衰。

  3.刘晏七岁入仕,有如神童,又受命于危难之际,他是如何拯救濒于崩溃的经济?

  3.经济改革如果没有政治改革作为后盾,能最终获得成功吗?

  4.为什么清廉又有作为的官员,最终没有落得好下场?既得利益集团的反扑改革,让改革停滞甚至倒退!改革到底在革谁的命?


内容简介

  刘晏何许人也?在中国历史上,他比肩春秋的管仲、战国的商鞅、西汉的桑弘羊、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是“中国古代六大经济改革家”之一。他是唐朝的理财圣手,精于计算的铁算盘。安史之乱后,他受命于危难之际,主管中央的财政、经济工作。他力图变法吸收了管仲、商鞅、桑弘羊的变法经验,在漕运、盐政、赋税、铸钱和常平诸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使濒于崩溃的唐朝经济得以复苏,国运得以中兴。

  我们读刘晏的故事,会发现,原来1200多年前就有人懂得利用商品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懂得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救市,也只有变法和改革能够拯救一个体制僵化的国家。

作者简介

  余耀华,湖北省鄂州市人,市政协委员、湖北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史学专家、高级经济师。学术专著有《中国价格史》(2000年出版,2013年再版),2004年获中国价格理论研究*高奖“薛暮桥价格研究奖”。文学作品有《千古第*相·管仲》(入围第八届矛盾文学奖)、《范蠡——从兵家奇才到东方商圣》(入围第九届矛盾文学奖、陕西广播电视台连播)、《飓风——明朝反贪风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大唐财相:刘晏》《二品:海瑞》等20余部,累计千万字。

目录

楔 子/ 001

第一章 昔日神童当了夏县父母官/ 007

第二章 夏县的出路在哪里/ 012

第三章 姚师爷递了辞职书/ 017

第四章 第一次升堂县太爷自己擂鼓/ 022

第五章 水是农业命根子/ 026

第六章 两袖清风去,一杯淡水归/ 031

第七章 科举及第/ 036

第八章 县丞戏县令,有点出格/ 041

第九章 赈灾/ 048

第十章 刘晏治水/ 054

第十一章 黄河边竖起一座“功德碑”/ 060

第十二章 未上任的御史管闲事/ 065

第十三章 神秘人指点迷津/ 072

第十四章 安史之乱/ 076

第十五章 颜真卿在河北干了一件大事/ 083

第十六章 避难襄阳城/ 087

第十七章 刘晏奉命赴吴郡/ 092

第十八章 传说中的“山中宰相”/ 096

第十九章 第五琦创行新盐法/ 101

第二十章 大唐经济濒于崩溃,谁收拾残局/ 106

第二十一章 京兆尹不好当/ 110

第二十二章 关中闹粮荒/ 117

第二十三章 沿黄河顺流而下,勘察漕道/ 122

第二十四章 荆紫山历险记/ 129

第二十五章 乱世兵如匪/ 137

第二十六章 勘察报告六百里加急进京/ 142

第二十七章 身负重任/ 149

第二十八章 丹阳湖水清人不清/ 155

第二十九章 扬子县造船/ 161

第三十章  刘晏搬兵/ 167

第三十一章 漕运船队从江南起航/ 173

第三十二章 重续关中生命线/ 177

第三十三章 东南财政领军人/ 182

第三十四章 有钱就是任性/ 188

第三十五章 铜陵盐监摊上事儿了/ 193

第三十六章 惠宾楼奇遇/ 198

第三十七章 天网恢恢/ 204

第三十八章 悦来客栈凶杀案/ 210

第三十九章 食盐营销迎来新时代/ 217

第四十章  李白的儿子落难卖字街头/ 222

第四十一章 还利于商/ 226

第四十二章 理财圣手的生意经/ 231

第四十三章 盐政开启新时代/ 236

第四十四章 君臣论政/ 241

第四十五章 理财要有大局观/ 249

第四十六章 创建信息网络/ 255

第四十七章 天灾/ 261

第四十八章 吏部尚书/ 266

第四十九章 招聘/ 271

第五十章  举贤荐能/ 278

第五十一章 皇帝遭奴欺/ 283

第五十二章 欲擒故纵/ 288

第五十三章 寒食节除奸/ 293

第五十四章 清仓/ 299

第五十五章 谷贱伤农/ 304

第五十六章 经济问题让市场解决/ 311

第五十七章 奸相弄权/ 316

第五十八章 贪官的下场/ 323

第五十九章 又一位奸相入阁/ 329

第六十章  权重遭忌/ 335

第六十一章 杀机/ 340

第六十二章 两税法横空出世/ 347

第六十三章 陷害忠良/ 354

第六十四章 奸相施阴招/ 359

第六十五章 账目遭涂改/ 365

第六十六章 遭陷/ 371

第六十七章 谁害死了一代英才/ 378

第六十八章 天道轮回/ 383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昔日神童当了夏县父母官

  山西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夏县虽历史悠久,却是个穷乡僻壤之地。

  大唐天宝六年(747年),夏县百姓遭到一场灭顶之灾,蝗虫铺天盖地蜂拥而来,丰收在望的庄稼,一夜之间被蝗虫吞食得一干二净,田里的稻谷没了穗,剩下稻草一片,高粱没了头,叶子也未存一片,光秃秃的高粱秆犹如一把把利剑竖在地里,剑尖直指蓝天……庄稼人痛心疾首,欲哭无泪,不知今年这个冬天该怎么过,明年的春荒又如何度。

  大地灰蒙蒙一片,田野了无生机,蝗虫将庄稼毁于一旦,将百姓一年的希望化为乌有,所有这一切,仿佛预示着大唐帝国兴盛的时代一去不返,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已是明日黄花。

  晚年时期的李隆基,已经失去了早年的锐气,整日沉溺于声色之中不思进取,先后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宦官高力士得宠擅权,朝政混乱,吏治腐败,郡县之官吏,或经商,或放高利贷盘剥于人,天下百姓日益陷入贫困之中。

  从夏县的城门里,走出一老两少三个人,走在前头的中年人三十开外,四十不到,头戴黑色幞头,身着一袭浅色长衫,外套一件深色马褂儿,一副商人的打扮,显得格外的精神;紧跟其后的老者五十开外,着一袭浅灰色长袍,一副老学究的模样,活脱脱一个账房先生;跟在后面的是一个小青年,上身穿一件深短褂,下着浅色长裤,肩上背着一个搭袋,一看就知道是个随从。三个人出了城门,似乎并不急于赶路,时而在大道上缓步而走,时而登高向四周张望,缓缓向东而行。

  三人中的中年人可不是等闲之辈,他就是开元十三年唐玄宗泰山封禅、行在进敬《东封书》而名噪一时的神童刘晏,幼时入仕的刘晏,在京官的位置上平安地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天宝六年十月,刘晏外放到夏县任县令。风华正茂的刘晏,立志要当一个好官,刚到任,也不忙于处理政务,稍作安顿,便乔装成商人下乡巡察民情,随行的老者是前任留下的钱粮师爷姚缄,背搭袋的青年则是家人刘安。临行之前,他只对师爷说到乡下看看,其他的什么也没讲。

  师爷姚缄对这位新县令充满了好奇,早年的神童之名如雷贯耳,如今,昔日的神童成了本县的县太爷。由于时间太短,他还摸不透刘晏的秉性,上宪叫他随同巡察乡里,他也不敢多问。前任县令在夏县刮得个钵满盆满,他这个师爷好处也没少得,换了县令,师爷的位子坐不坐得稳,他也没底,心里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一刻也不能安定。新县令到任后,似乎不急于处理政务,除了了解县衙一些钱粮之数外,什么意见也不发表,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摸不透他的脉络,姚缄似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暗暗地祈祷,但愿自己的预感是错的。正在这时,一阵歌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胥吏催赋呼声疾,农家粮缸已见底。

  谁怜我等庄稼汉,何时才能不寒饥。

  三人循声望去,不远处的山坡上,一头老黄牛正在山坡上啃草皮,一个牧童站在山坡上放声高唱,牧童的歌声刚停,旁边山林里又传来了一阵歌声:

  樵夫砍柴已不烧,送到长街与人交。

  换来升米半尺帛,一家老小难温饱。

  歌声过后,林内便传来“咚!咚!”的砍柴声。

  刘晏一行来到小孩的身边,他温和地对小孩说:“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刚才唱的歌是谁教给你的?”

  “我叫小狗子,刚才唱的歌是我们村的祁林大叔教的。”小孩随口回答。

  “你家住在哪里?”刘晏继续问道。

  小孩随手一指说:“就在那里,瑶台山脚下的瑶峰岭。”顺着小孩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的山脚下,散落着二三十户庄户人家,庄户人家的房子绝大部分是茅屋,也有少量的土砖瓦屋。阵阵炊烟正从村落中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冉冉升起。

  “能带我们到祁先生家去看看吗?”刘晏继续说。

  小孩机警地问:“你们是做什么的?”

  刘晏回答说:“我们是过路的,只是听到你的歌唱得好,有些好奇。”

  “村穷得很,没有什么好看的。”牧童边说边到山坡牵回牛,带着刘晏一行三人向村子里走去。

  刚到村口,小孩就冲着一幢低矮的土坯屋喊道:“大婶,有客人来了。”

  “谁来了?”随着话音,从屋里走出一位年约四十的村妇。

  “大嫂,我们是过路的,刚才听小狗子说,他唱的歌是你家祁林先生创作的,我们挺好奇的,过来看看。”刘晏边走边对村妇讲。

  农妇犹豫了一下说:“是吗?进屋里坐吧!”

  这是一栋明三暗六的农舍,堂屋里摆着一张饭桌和几条木板凳,墙旮旯里靠着几样农具,除此之外,可谓是家徒四壁了。

  “祁先生在家吗?”刘晏问道。

  “什么先生呀,不就是一个种庄稼的吗,仗着他小时候读了几天书,就喜欢充当假斯文,上山砍柴还没回来,还先生呢。”农妇边说边给刘晏三人倒水。

  站在门口的小狗子说:“我去叫。”话刚出口,人已去远了。

  “出门喜鹊叫,就知有客到,是哪位贵客呀?”话音刚落,随着“啪”的一声响后,一个四十出头、五十不到的汉子已经走进屋里。他看到客人都不认识,只稍一愣神便说:“各位贵客光临寒舍,不知有何贵干?”接着对妇人道:“烧火,做饭,留客人在家吃个便饭。”

  师爷姚缄说:“不用了,我们带有干粮。”

  大概是家里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祁林也不继续坚持,略有歉意地对妇人讲:“那就将蒸山药、咸菜端出来,同客人一块吃,咱们边吃边聊。”

  刘安从搭袋里取出干粮,主客互相推让一番,便边吃边聊起来。

  “你就是祁林先生吧?刚才路过此地,听小狗子唱的歌蛮好听的,在山上砍柴唱歌的也是你吧?都是你创作的?”刘晏边吃边说。

  祁林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也就是一时兴起,随便凑了几句而已,不想惊动了各位贵客。”

  “祁先生读了不少书吧?”刘晏继续问。

  “俺祖上有几亩薄田,祖父在的时候,坚持要供俺读书,指望考个功名能光宗耀祖,后来家道中落,仅仅参加了个乡试就中途辍学了。”说到这里,祁林眼里透出无限的失落,接着又说,“还没有请教各位呢!”

  “我们是做生意的,”姚师爷用手指指刘晏说,“这是刘掌柜。”

  刘晏接着说:“能说说你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歌吗?”

  “不瞒客官,夏县今年遭了蝗灾,庄稼颗粒无收,官府的赋税还是照收不误,庄户人家已没法活了,作几句顺口溜,聊解胸中之郁闷罢了,各位可别当真。”

  “农业虽然遭了蝗灾歉收,我看瑶台山里的土特产十分丰富,大家上山去将山里的土特产收起来,再卖到外地去,应该能变出钱,这不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吧?为什么不这样做?”刘晏询问。

  “先生真是生意人,想得也周到。可是,官府可不这样想,你看,瑶台山满山都是宝,可是,只要我们一举斧子,一扬锄头,衙役们便闻风而至,说是要收山泽之税,你说说看,东西还没有收回来,更没有卖出去,哪来的钱交税呀?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好像我们夏县得了瘟疫似的,外地的商人也不到这里来,我们即使将山货收回来,加工好放在家里又有什么用?无人问津,卖不出去呀!”祁林无可奈何地说。

  刘晏望着姚师爷说:“真的吗?”

  “是有这么回事,这是前任县令定下的规矩。”师爷不知刘晏的真实意图,也就只好如实地回答。

  “假如将山泽之税放在山货卖出之后征收,且减免一部分税额,能不能将乡亲们动员起来,采掘、加工山货,并想办法将外地商贾吸引过来,将夏县的山货贩运到外地去,你说这饥荒能度过去吗?”刘晏殷切地望着祁林说。

  “如果能这样,肯定不至于饿死人吧。”祁林似乎看到了生的希望,随后又叹了口气说:“这怎么可能呢?县太爷只知道坐在县衙里发号施令搜刮民财,哪管咱老百姓的死活啊!该死的昏官。”

  刘安听了祁林的骂声,正想说点什么,被刘晏用眼神制止了。

  祁林近乎哀求地说:“刘掌柜,你是做生意的,我们这里的山货土特产很多,有祁家河的柿饼,中条山的蜂蜜,瑶台山的木耳、香菇、中药材,你能要吗?如果你能从外地运来粮食,换我们的山货,那可就救了夏县老百姓的命,成了这一方的活菩萨了。”

  “好,真有你的,祁先生,你这可真是个金点子啊。”刘晏忘情地一拍祁林的肩膀,高兴地笑了起来。几天来,沉积于胸的郁闷之气,仿佛就在这“好”字声中全吐了出来,他笑得像个小孩一样。祁林也被刘晏这忘情之举弄得有点不知所措。

  “老板,你的意思是?”姚缄试探地问。

  “这还用问,将山货收起来,卖出去,这个生意一定得做。”

  祁林惊喜地问:“刘老板愿意做这个生意?”

  “怎么不愿意,这个生意做定了。”刘晏斩钉截铁地说。

  “唉!县太爷要像你这样说就好了。”祁林轻轻地叹了一声。

  “这个不是问题,我自有办法,你马上动员乡亲们上山收山货,过几天到县城去看看,一定会有好消息的。”

  ……


经史子集:一部回溯中华帝国兴衰的宏大史诗 导言: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个单一人物的传记,亦非一部刻板的官方史料汇编。它是一部纵横捭阖、深入肌理的文化史与制度史的宏大叙事,旨在剖析中华帝国自秦汉奠基至清末衰落的数千年间,其内在的运作逻辑、周期性的兴衰密码,以及影响帝国命运的深层结构性力量。我们试图以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审视那些构成帝国骨架的关键元素,理解它们如何塑造了东亚世界的独特形态。 第一部:制度的熔炉与秩序的构建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本部分聚焦于帝国形态的确立与早期试错。首先,我们将考察秦汉帝国在“大一统”理念下的制度创新,特别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诞生,及其在初期表现出的巨大效能。这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调整,更是对血缘政治向法律政治转型的深刻回应。我们会详细梳理“儒家化”过程,探讨董仲舒思想如何被采纳为官方意识形态,并分析这种思想如何为庞大的帝国提供了必要的道德黏合剂,但也同时埋下了日后僵化与保守的伏笔。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帝国体系遭受重创后的“休克”与“重塑”。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士族与门阀的政治斗争层面。更重要的是,探讨在中央权威衰微时,地方势力如何通过士族制度、庄园经济重构社会权力结构。这一时期的佛教东传,被置于一个重要的文化变迁视角下考察——它如何作为一种超越世俗政治的信仰体系,填补了儒家伦理在乱世中的精神真空,并催生了新的艺术与哲学思潮。探讨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理解后世“分久必合”的内在驱动力的关键。 第二部:盛世的底色与官僚的精细化 (隋唐五代) 隋唐被视为古代中国最辉煌的顶点,但其光芒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制度变革。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是打破门阀垄断、建立“唯才是用”官僚体系的关键一步。我们将细致分析科举考试的演变——从最初的九品中正制残余到唐代科举制度的成熟,探讨其在扩大统治基础、提升官员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揭示其在后期如何逐渐成为僵化的官僚筛选机制。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被视为古代行政制度的巅峰。我们将其置于权力制衡与效率优化的角度进行剖析,研究皇帝权力如何通过分权与制约机制得到有效行使。此外,唐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租庸调制,在盛唐的充分运转是支撑其庞大军力和文化辐射的基础。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加剧,唐中叶爆发的“安史之乱”不仅是军事上的溃败,更是财政与土地制度崩溃的集中体现。五代十国的混乱,则是前一个制度周期走到尽头的必然结果。 第三部:士大夫的崛起与社会结构的再平衡 (宋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争议的转型期。我们不再将“积弱”视为核心标签,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技术、商业和文化高度发达的成熟帝国形态。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是理解这一时期的关键。他们不同于唐代贵族,而是通过科举制度上升的知识精英,他们对于“文治”的推崇,深刻影响了军事策略和国家财政。 财政体系的变革是宋代社会转型的核心。两税法、募兵制、以及以“王安石变法”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实验,都体现了统治者对传统土地财政依赖的摆脱,试图转向以商业税和货币流通为基础的财政模式。我们将深入分析“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的成因,以及宋代在技术创新(如火药、印刷术的应用)和商业贸易(海外贸易的繁荣)方面的成就,这些成就与他们相对保守的军事策略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四部:专制的极致与帝国的内卷化 (元明清) 元朝的统治,为中华帝国体系加入了一个“异质性”的元素。我们探讨蒙古帝国庞大的军事机器如何成功地治理了高度复杂的汉地,以及其在交通、信息传递方面的制度遗产。蒙古人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东西方的交流,但其基于民族差异的统治结构,也为后来的融合埋下了张力。 明清时期,是古代帝国体系走向集权顶峰的阶段。明朝“废丞相”是中央集权迈向绝对君主专制的标志性事件。我们深入分析了内阁制度、厂卫特务机构的形成,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筑了一个高效但极度敏感的权力中枢。清朝继承并强化了这一体系,通过“密折制度”绕过传统官僚机构,直接连接皇帝与地方官员,实现了对信息流的绝对控制。 然而,这种集权也带来了“内卷化”的危机。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与人均资源的相对固化,使得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官僚体系的僵化、八股文对创造力的抑制,使得帝国在面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冲击时,显得反应迟钝。我们将详细考察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在逻辑——它并非简单的排外,而是对既有社会秩序的维护,是对“天朝上国”自我认知的一种防御性固守。 结语:周期的终结与现代的挑战 全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晚清的衰败。甲午战争、庚子之乱,不再是简单的边疆危机,而是整个帝国政治、经济、文化体系整体性失效的外部体现。我们总结了数千年帝国周期律的深层结构——即高度集中的权力体系在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人口压力时,其灵活性不足的致命缺陷。理解这一历史的终结,为我们反思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制度选择,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参照。这部著作,旨在提供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硬核”框架,而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引导读者思考“秩序”是如何被创造、维持,又如何最终瓦解的永恒命题。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对“大唐财相”历史背景的好奇与期待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让人忍不住想一头扎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一直对唐朝的经济制度和财政管理非常感兴趣,而“大唐财相”这个称谓,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究竟这位人物是如何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搅动风云,成为影响国运的关键人物?我期待着作者能细腻地描绘出当时朝堂上的权力斗争、不同派系之间的博弈,以及在这些复杂背景下,这位财相是如何运筹帷幄,制定出影响国家命运的经济政策。我尤其想看到那些历史细节,比如他在处理突发财政危机时的果断决策,或者是在推动重大改革时的阻力与突破。这本书如果能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人物的微观命运相结合,展现一个有血有肉、有智慧有谋略的“财相”形象,那将是一次非常棒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对一个时代经济智慧的深度挖掘。

评分

第四段:叙事风格与文笔的期待——“故事性”与“学术性”的平衡 一本好的历史读物,必须在严谨的学术考据和引人入胜的叙事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既有学者的审慎严谨,又不失故事的张力。避免那种干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用生动的笔触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眼见证那些关键时刻的发生。如果作者能运用一些文学化的描写手法,去刻画朝堂上的剑拔弩张,或者经济改革带来的社会震动,那就更好了。好的文笔能让历史“活”起来,让那些逝去的人物重新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巧,是区分平庸之作与经典之作的重要标准。

评分

第二段:对“国富论”理论体系的探索与应用 “国富论”这个词汇在现代经济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果把它放在唐朝的背景下去解读,那将是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位财相在当时的国情下,是如何理解和实践“富国强兵”的理念的。他是否提出了超越时代的经济思想?他的理论体系又是如何适应唐朝的农业基础、商业发展以及对外贸易格局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作者能否将古代的财政概念与现代经济学原理进行有趣的对比和阐释,让当代读者在阅读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对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如果能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税制改革、货币政策或者水利工程的投资回报分析,来展示这位财相的经济智慧,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古代经济思想史。

评分

第三段: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时代局限性的探讨 任何伟大的历史人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他们的决策往往受到时代局限性的制约。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在塑造这位“财相”时,能够展现其复杂多面的人性。他是否也有过失误?面对强大的阻力时,他又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艰难抉择的?我希望作者不要把他神化,而是把他放在那个特定历史情境中去审视。比如,在推行某些激进的经济政策时,是否引发了社会矛盾?他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的?这种对人物性格深度的挖掘,以及对他所处时代的深刻反思,会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辩证性评价,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思考,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评分

第五段:对历史影响与后世评价的追溯与反思 一位杰出的“财相”必然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评价这位人物的历史功绩?他的政策是否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或者他的失误又给后人留下了哪些教训?我希望作者能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探讨他的经济思想在唐朝衰落之后,是否被继承、被遗忘,或者被误解。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够提升本书的格局。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大唐盛世”的经济基础有一个更全面、更具批判性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繁荣景象的表面赞叹上。通过对这位关键人物一生的梳理,反思现代社会在经济治理方面,是否能从历史中汲取到智慧与警示。

评分

京东买书越来越划算,看书囤书都在京东啦

评分

很好

评分

京东买书越来越划算,看书囤书都在京东啦

评分

京东买书越来越划算,看书囤书都在京东啦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京东买书越来越划算,看书囤书都在京东啦

评分

京东买书越来越划算,看书囤书都在京东啦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