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食品學(第二版)

功能性食品學(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小鶯,孫建國,陳啓和 編
圖書標籤:
  • 功能性食品
  • 食品科學
  • 營養學
  • 健康食品
  • 食品添加劑
  • 食品安全
  • 生物活性物質
  • 膳食營養
  • 食品工程
  • 第二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9519
版次:2
商品編碼:1216475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食品科學與工程係列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2
字數:6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功能性食品學(第二版)》作為《功能性食品學》的第2版,在第1版的基礎上進行瞭修訂和添加。《功能性食品學(第二版)》分為三大模塊:(1)食品源生物活性成分介紹;(2)功能性食品各論,即以人體八大係統為綱領,以功能性食品的不同保健功能為節點,闡述功能性食品作用的醫學背景、主要功能性元素與來源、功能性食品的評價方法學、體內過程和研發案例;(3)功能性食品的研發與管理,包括國內外法律法規與管理體係,功能性食品研究與評價方法,生産體係,**研發動態與趨勢,市場與消費者分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什麼是功能性食品 1
1.1.1 功能性食品的定義 1
1.1.2 功能性食品的認定範圍 2
1.1.3 功能性食品的分類 2
1.2 功能性食品的發展曆史 3
1.3 功能性食品的發展現狀 4
1.3.1 國內功能性食品研究現狀 4
1.3.2 國外功能性食品研究現狀 5
1.4 功能性食品的發展趨勢 6
1.4.1 功能性食品研究的新動嚮 6
1.4.2 功能性食品的開發潛力 7
1.5 功能性食品的市場 8
1.6 功能性食品迅速發展的原因 9
1.7 我國功能性食品發展的展望 10
1.8 功能性食品的管理 11
參考文獻 12
第2章 食品源生物活性成分 14
2.1 多糖類 14
2.1.1 膳食縴維 14
2.1.2 活性多糖 17
2.2 功能性甜味劑 19
2.2.1 功能性甜味劑分類 19
2.2.2 功能性甜味劑的生理功能 20
2.2.3 常見的功能性甜味劑 20
2.3 氨基酸 24
2.3.1 牛磺酸 24
2.3.2 精氨酸 24
2.3.3 榖氨酰胺 25
2.4 活性肽 26
2.4.1 榖胱甘肽 26
2.4.2 酪蛋白磷酸肽 27
2.4.3 大豆肽 27
2.4.4 免疫活性肽 28
2.4.5 抗菌肽 28
2.4.6 降血壓肽 28
2.4.7 神經活性肽 28
2.4.8 高F值寡肽 29
2.4.9 脂肪代謝調節肽 29
2.5 活性蛋白質 29
2.5.1 免疫球蛋白 29
2.5.2 乳鐵蛋白 30
2.5.3 金屬硫蛋白 30
2.5.4 大豆球蛋白 31
2.6 功能性脂類 31
2.6.1 多不飽和脂肪酸 31
2.6.2 磷脂 33
2.6.3 膽堿 34
2.6.4 脂肪替代品 34
2.7 維生素 34
2.7.1 脂溶性維生素 35
2.7.2 水溶性維生素 37
2.8 礦物質 40
2.8.1 常量礦物質 40
2.8.2 微量礦物質 42
2.9 自由基清除劑 44
2.9.1 自由基對機體的危害 45
2.9.2 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劑 45
2.10 其他活性成分 47
2.10.1 酚類化閤物 47
2.10.2 有機硫化閤物 48
2.10.3 萜類化閤物 48
2.10.4 類鬍蘿蔔素 49
2.10.5 植物甾醇 49
2.10.6 二十八烷醇 50
2.10.7 肉堿 50
2.10.8 榖維素 50
2.10.9 褪黑素 50
2.10.10 葉綠素 51
2.10.11 輔酶 Q51
2.10.12 核酸 52
2.10.13 白藜蘆醇 52
2.11 功能性食品的常用原料 52
2.11.1 蜂蜜 53
2.11.2 蜂王漿 53
2.11.3 蜂膠 54
2.11.4 花粉 54
2.11.5 蕎麥 54
2.11.6 魔芋 54
2.11.7 蘆薈 55
2.11.8 銀杏及銀杏葉 55
2.11.9 沙棘 55
2.11.10 枸杞 56
2.11.11 山楂 56
2.11.12 金銀花 56
2.11.13 紅花 56
2.11.14 菊花 57
2.11.15 蟲草 57
2.11.16 靈芝 57
2.11.17 螺鏇藻 58
2.11.18 珍珠粉 58
2.11.19 螞蟻 58
2.11.20 牛初乳 59
2.12 海洋來源功能性食品 59
參考文獻 66
第3章 改善免疫係統的功能性食品 69
3.1 免疫係統 69
3.1.1 免疫係統的構成與生理功能 69
3.1.2 免疫係統常見疾病與保健需求 72
3.2 增強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 73
3.2.1 增強免疫力的功能性食品與功能性成分 73
3.2.2 增強免疫力功能性食品的評價標準 75
3.2.3 增強免疫力功能性食品的研發案例 78
3.3 緩解變態反應的功能性食品 79
3.3.1 變態反應的誘因、易感人群、危害與防治 79
3.3.2 緩解過敏反應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82
3.3.3 降低過敏反應功效評價的試驗設計 83
3.3.4 過敏動物模型的建立 84
3.3.5 降低過敏反應功效評價的檢測方法 85
參考文獻 88
第4章 改善消化係統的功能性食品 90
4.1 消化係統 90
4.1.1 消化係統的構成與生理功能 90
4.1.2 消化係統的生理功能 92
4.1.3 消化係統常見疾病與保健需求 94
4.2 抑製齲齒功能性食品 96
4.2.1 齲齒的發生與防治 96
4.2.2 抑製齲齒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97
4.2.3 抑製齲齒功能性食品的評價標準 98
4.3 有助於改善胃腸道功能 98
4.3.1 腸道微生態與益生菌 98
4.3.2 腸道微生態失衡及對機體健康的影響 105
4.3.3 調節腸道菌群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06
4.3.4 調節腸道菌群功能性食品的評價標準 108
4.4 保護胃黏膜的功能性食品 109
4.4.1 胃黏膜的生理功能與損傷 109
4.4.2 保護胃黏膜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13
4.4.3 胃黏膜保護功能性食品的評價標準 114
4.5 促消化吸收功能性食品 115
4.5.1 人體的消化、吸收與損傷 115
4.5.2 促消化吸收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17
4.5.3 促消化吸收功能性食品的評價標準 118
4.6 潤腸通便功能性食品 120
4.6.1 便秘的發生與防治 120
4.6.2 潤腸通便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21
4.6.3 潤腸通便功能性食品的評價標準 123
4.7 緩解肝損傷功能性食品 124
4.7.1 肝功能與損傷 124
4.7.2 緩解肝損傷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27
4.7.3 緩解肝損功能性食品的評價標準 129
4.8 預防與緩解腹瀉的功能性食品 130
4.8.1 腹瀉的病理基礎與危害 131
4.8.2 預防與緩解腹瀉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32
4.8.3 預防與緩解腹瀉的功能性食品評價標準 133
參考文獻 133
第5章 改善神經係統的功能性食品 135
5.1 神經係統 135
5.1.1 神經係統的構成 135
5.1.2 神經係統常見疾病與保健需求 137
5.2 有助於改善睡眠的功能性食品 139
5.2.1 睡眠的生理基礎與睡眠障礙 139
5.2.2 有助於改善睡眠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43
5.2.3 有助於改善睡眠功能性食品的評價標準 145
5.3 有助於改善記憶的功能性食品 146
5.3.1 記憶的生理基礎與記憶障礙 146
5.3.2 有助於改善記憶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48
5.3.3 有助於改善記憶的功能性食品評價標準 149
5.4 改善老年癡呆癥的功能性食品 151
5.4.1 老年癡呆癥的定義 151
5.4.2 老年癡呆癥的分類與癥狀 151
5.4.3 改善老年癡呆癥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52
5.4.4 改善老年癡呆癥的功能性食品評價標準 155
5.5 改善抑鬱癥的功能性食品 156
5.5.1 抑鬱癥的病理基礎、分類與危害 156
5.5.2 改善抑鬱癥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57
5.5.3 改善抑鬱癥的功能性食品評價標準 159
5.6 改善視疲勞與視力的功能性食品 159
5.6.1 近視與視疲勞 159
5.6.2 改善視力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61
5.6.3 改善視力的功能性食品評價標準 163
5.7 改善慢性疲勞綜閤徵的功能性食品 164
5.7.1 慢性疲勞綜閤徵的誘因與診斷 164
5.7.2 改善慢性疲勞綜閤徵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65
5.7.3 改善慢性疲勞綜閤徵的功能性食品評價標準 169
5.8 抗應激的功能性食品 170
5.8.1 應激的發生與病理危害 170
5.8.2 抗應激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72
5.8.3 抗應激的功能性食品評價標準 176
參考文獻 178
第6章 改善呼吸係統的功能性食品 179
6.1 呼吸係統 179
6.1.1 呼吸係統的構成與生理功能 179
6.1.2 呼吸係統常見疾病與保健需求 180
6.2 改善呼吸係統的功能性食品 182
6.2.1 改善呼吸係統的功能 182
6.2.2 改善呼吸係統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183
6.2.3 改善呼吸係統的功能性食品評價標準 186
6.3 有助於提高缺氧耐受力的功能性食品 189
6.3.1 缺氧對人體的影響及耐缺氧功能性食品 189
6.3.2 耐缺氧的功能性食品評價標準 191
參考文獻 192
第7章 改善運動係統的功能性食品 193
7.1 運動係統的構成與生理功能 193
7.1.1 骨 193
7.1.2 骨連結的結構與功能 196
7.1.3 骨骼 196
7.1.4 肌肉 197
7.2 運動係統常見疾病與保健需求 198
7.2.1 關節炎 198
7.2.2 腰部勞損 198
7.2.3 頸椎病 199
7.2.4 骨骼病變 199
7.3 增強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 200
7.3.1 增強骨骼功能的功能性成分與功能性食品 200
7.3.2 增強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評價標準 204
7.3.3 增強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研發流程 206
7.4 增強骨骼功能的功能性食品研發案例 207
7.4.1 材料與方法 207
7.4.2 結果 208
7.4.3 結論 209
參考文獻 209
第8章 改善循環係統的功能性食品 210
8.1 循環係統 210
8.1.1 循環係統的構成與生理功能 210
8.1.2 循環係統常見疾病與保健需求 212
8.2 輔助調節血壓的功能性食品 214
8.2.1 概述 214
8.2.2 高血壓的發病機理及特點 215
8.2.3 具有降血壓作用的食品資源 216
8.3 改善營養性貧血的功能性食品 218
8.3.1 貧血的概念 218
8.3.2 有助於改善貧血的食品 219
8.4 輔助降血脂的功能性食品 221
8.4.1 血脂異常的定義與分類 221
8.4.2 血脂異常的危害與治療 223
8.4.3 輔助降血脂保健品開發 226
8.4.4 有助於降血脂功能(保健)食品的評價 228
8.5 有助於調節膽固醇的功能性食品 233
8.5.1 膽

前言/序言

  《功能性食品學》第1版問世以來,經過5年使用,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鑒於食品科學的快速發展,新理論、新技術層齣不窮,食品標準與法律法規的不斷更新齣颱,以及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為瞭適應學科發展,滿足新形勢下教學教改要求,現對《功能性食品學》教材進行修訂改版。
  本書在突齣“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與繼承上一版的基本框架、結構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在章節安排與內容編寫等方麵作瞭若乾修訂;並且在寫作格式、圖錶設置等方麵力求有所改進,以提高教學效果。本書主要修訂內容如下:(1)在“食品源生物活性成分”章節中豐富和補充瞭海洋來源功能性食品內容;(2)在“抗氧化功能性食品”章節中更新並歸納瞭現有主要的抗氧化活性評價方法;(3)為瞭廣大讀者的方便,每章都增加瞭思考題,以便於大傢復習;(4)對於其餘各章,再版也都作瞭適當的調整或改寫,並對原教材中的印刷錯誤做瞭更正;(5)將原附錄1“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章節更新為“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將附錄2“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送審稿)”章節更改成“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目錄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上將附錄並入電子資料中,除此之外,電子資料還包括:每章對應的ppt,以方便授課、學習和總結相應的知識內容;囊括全書擴展信息和教學講義,使教材與教學動態化。
  本書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四川農業大學、陝西理工大學、大連工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安陽工學院、成都中醫藥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內濛古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和江蘇大學13所高等院校聯閤編寫。本書的作者年富力強,是在教學、科研第一綫的學術帶頭人及學術骨乾,90%具有高級職稱與博士學位,大部分具有齣國深造經曆,瞭解國外的最新研究進展。
  全書分為18章,參加編寫的人員具體分工如下:第1章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張小鶯編寫;第2章由四川農業大學鬍濱、陝西理工大學陳琛、大連工業大學唐越編寫;第3章由中國海洋大學李振興編寫;第4章由河北農業大學趙叢枝編寫;第5章由浙江大學陳啓和編寫;第6章由安陽工學院蔣誌惠編寫;第7章由成都中醫藥大學左蕾蕾編寫;第8章由福建農林大學陳繼承、大連工業大學唐越編寫;第9章由內濛古農業大學王英麗編寫;第10章由四川農業大學鬍濱編寫;第11章由陝西理工大學陳琛編寫;第12章由中國藥科大學孫建國編寫;第13章由大連工業大學唐越、福建農林大學陳繼承編寫;第14章由中國藥科大學孫建國編寫;第15章由中國藥科大學陳貴堂編寫;第16章由江蘇大學閆景坤編寫;第17章由中國藥科大學陳貴堂編寫;第18章由江蘇大學閆景坤編寫;附錄1和附錄2由中國藥科大學陳貴堂編寫。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難免存在不妥和疏漏之處,敬請諸位同仁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以後修訂、補充和完善。
  編者
  2017年6月
《智享健康:膳食與疾病管理新篇章》 在追求卓越生活品質的現代社會,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對如何通過日常飲食來預防疾病、改善體質的探索也愈發深入。《智享健康:膳食與疾病管理新篇章》 正是應運而生,它並非一本介紹具體食物功效的科普讀物,而是旨在構建一個係統性的、科學的膳食與疾病管理框架,幫助讀者理解食物與人體健康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並掌握主動管理自身健康的主動權。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某種食物對某種疾病的好處,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齣發,深入剖析疾病的發生機製,以及膳食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探討,為何相同的食物,在不同個體身上會産生不同的健康效應?膳食中的哪些成分,又會成為疾病的“推手”或是“盾牌”?通過揭示這些深層原理,讀者將不再局限於“吃什麼”,而是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這麼吃”,從而做齣更明智、更個性化的健康選擇。 核心內容聚焦於以下幾個維度: 疾病發生機製的膳食視角: 我們將以現代醫學的視角,審視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某些癌癥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常見慢性病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本書不會止步於描述癥狀,而是著重分析這些疾病的生物化學基礎、遺傳易感性與環境因素(尤其是膳食)的交互作用。例如,我們將深入解析炎癥反應、氧化應激、腸道菌群失調、血糖穩態紊亂等關鍵環節,並探討膳食中的營養素和非營養素成分如何影響這些過程。讀者將瞭解到,很多疾病並非“突如其來”,而是身體長期處於某種失衡狀態下的必然結果,而這種失衡往往與長期的膳食習慣息息相關。 個體化膳食策略的設計原則: 現代營養學早已超越瞭“一人食、眾人效”的模式,強調個體差異。本書將介紹如何根據個體的遺傳背景(如基因多態性對營養素代謝的影響)、生理狀態(如年齡、性彆、活動水平、妊娠哺乳期等)、健康狀況(如已有的慢性疾病、過敏史等)以及生活方式,來設計更精準、更有效的膳食方案。我們將探討大數據分析、代謝組學、腸道菌群分析等前沿技術在個性化營養評估中的應用前景,並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這些理念融入日常的飲食規劃中。本書不會提供“萬能食譜”,而是教會讀者一套“設計食譜”的方法論。 食物成分與生理功能的深度解析: 本書將迴歸到食物本身,但並非停留在簡單的營養素分類。我們將深入解析各種宏量營養素(碳水化閤物、蛋白質、脂肪)及其不同形態(如膳食縴維的種類、脂肪酸的飽和度、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等)對人體代謝、能量平衡、激素調控等方麵的影響。同時,我們將重點關注微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的協同作用、生物利用度以及它們在酶促反應、抗氧化防禦、信號傳導等關鍵生理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此外,我們還將介紹非營養素成分,如多酚類化閤物、類鬍蘿蔔素、益生元、益生菌等,闡述它們在調節免疫、改善腸道健康、抗炎、抗氧化等方麵的潛在益處,以及它們如何在復雜的食物基質中發揮作用。 從“知道”到“做到”:膳食行為的科學乾預: 瞭解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將其轉化為可持續的健康行為纔是關鍵。本書將探討影響膳食行為的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並介紹基於行為科學的乾預策略。我們將討論如何識彆和剋服阻礙健康飲食的障礙,如何培養積極的飲食習慣,如何進行有效的食物選擇和烹飪,以及如何構建支持性的社會和傢庭環境。本書將提供實用的技巧,幫助讀者將復雜的膳食理論轉化為切實可行、易於堅持的日常實踐,實現從“知道健康飲食”到“健康飲食”的轉變。 特殊人群的膳食考量: 針對不同生命周期和特殊健康狀況的人群,本書將提供專門的膳食指導。例如,兒童青少年期的營養需求與發育、老年人的營養補充與慢性病管理、孕産婦的營養支持與胎兒健康、運動員的能量供給與運動錶現,以及特定疾病患者(如腎髒病、肝髒病、炎癥性腸病等)的營養管理原則。這些章節將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實踐針對特定人群的科學膳食原則。 《智享健康:膳食與疾病管理新篇章》 旨在成為您在健康管理道路上的智慧夥伴。它不是一本教您“吃什麼”的百科全書,而是一本指引您“如何思考健康飲食”的哲學手冊。通過本書,您將獲得一套科學的思維工具和實踐方法,從而能夠更主動、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提升生命質量,真正實現“智享健康”的生活願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案例分析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的闡述,而是通過大量貼近實際的案例,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起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幾種典型功能性食品的深入剖析,例如益生菌、益生元、膳食縴維、Omega-3脂肪酸等。作者們不僅介紹瞭這些成分的基本信息,還詳細探討瞭它們在不同産品中的應用形式、研發挑戰、市場推廣策略以及消費者反饋。通過這些案例,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功能性食品從實驗室走嚮市場的整個過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多方麵因素。例如,在介紹益生菌産品時,書中就詳細分析瞭不同菌株的選擇、穩定性問題、劑型設計以及如何通過科學的臨床試驗來證明其功效。這些真實的案例讓我對功能性食品的開發和應用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激發瞭我對相關領域的進一步探索興趣。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敘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本書的可讀性和實用性,讓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具價值的啓示。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簡約大方,色調柔和,給人一種專業又不失親切的感覺。當我第一次拿到《功能性食品學(第二版)》時,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仿佛預示著內容的充實和知識的深度。封麵上的書名字體清晰,排版考究,讓我對即將開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在仔細翻閱目錄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從基礎理論到應用實踐,層層遞進,無論是對於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讀者,都能找到適閤自己的閱讀路徑。我尤其喜歡它對每個章節的概述,簡明扼要地概括瞭該章節的核心內容,這讓我能夠快速地瞭解這本書的整體框架,並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來安排閱讀順序。此外,書中大量的圖錶和插圖也為內容的呈現增色不少,它們不僅美化瞭版麵,更重要的是起到瞭輔助理解的作用,將抽象的科學概念形象化,讓閱讀過程更加輕鬆有趣。例如,在介紹某些化閤物的代謝途徑時,書中就配有詳細的流程圖,清晰地展示瞭各個環節之間的聯係,這比單純的文字描述要直觀得多。這種設計細節充分體現瞭編者在內容呈現上的用心,也讓我對這本書的整體質量有瞭初步的肯定。我還在封麵內頁看到瞭一些作者的簡介,他們的學術背景和研究方嚮都非常令人敬佩,這讓我更加相信這本書的權威性和專業性,也更加期待能夠從他們那裏學習到前沿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解。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外在”就已經足夠讓我心生好感,為我後續深入閱讀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本書在對功能性食品的科學研究進展的把握上非常及時和前沿。第二版相較於第一版,肯定更新瞭不少內容,這一點從我閱讀的章節中就可以明顯感受到。書中涉及瞭許多近些年纔逐漸引起關注的領域,例如植物化學物質的最新研究進展、微生物組與功能性食品的相互作用、以及納米技術在功能性食品遞送係統中的應用等等。我特彆關注到關於腸道菌群和免疫係統之間關係的章節,其中詳細闡述瞭某些功能性成分如何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影響人體的免疫反應,這讓我對功能性食品的健康益處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此外,書中還討論瞭一些前沿的研發技術,例如基因編輯技術在改良功能性食品原料方麵的應用,以及高通量篩選技術在發現新型生物活性物質方麵的作用。這些前沿知識的引入,讓我深刻體會到功能性食品領域的快速發展,也讓我對未來的研究方嚮和産業趨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在知識的廣度上也做得非常齣色。它涵蓋瞭功能性食品的方方麵麵,從基礎的營養學原理,到各種功能性食品的分類、開發、生産、質量控製,再到相關的法規標準和市場前景。我發現,這本書不僅關注那些耳熟能詳的功能性成分,還對一些新興的、尚未被廣泛認識的功能性物質進行瞭介紹。例如,書中提到瞭某些特定的微生物代謝産物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麵的潛力,以及一些新型的植物提取物在緩解疲勞方麵的應用。這種廣泛的視野讓我對功能性食品的領域有瞭更全麵的瞭解,也拓寬瞭我的知識邊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功能性食品的比較分析,它們在作用機製、適用人群、潛在風險等方麵都有詳細的論述,這有助於我更理性地看待各種功能性食品,並做齣明智的選擇。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功能性食品與疾病預防、健康管理之間的關係,這讓我認識到功能性食品在現代健康生活方式中的重要作用。這種包羅萬象的內容,使得這本書可以作為功能性食品領域的“百科全書”來查閱。

評分

本書在對功能性食品的健康益處進行科學解讀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列舉瞭各種功能性食品可能帶來的好處,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瞭這些益處背後的科學原理和作用機製。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據,包括動物實驗、人體臨床試驗等,來支持其觀點。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抗氧化、抗炎、調節血脂、改善腸道健康等方麵的詳細闡述印象深刻。例如,在介紹膳食縴維時,書中不僅說明瞭其在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方麵的作用,還詳細解釋瞭可溶性膳食縴維如何影響血糖和血脂水平,以及不可溶性膳食縴維如何促進腸道菌群的生長。這種科學嚴謹的態度,讓我對功能性食品的健康功效有瞭更客觀、更全麵的認識,也避免瞭一些誇大宣傳帶來的誤導。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和結構設計非常閤理,邏輯清晰,過渡自然。每個章節都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內容組織有序,層層遞進。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復雜概念的分解和講解方式,作者們並沒有一次性拋齣大量信息,而是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讀者理解。例如,在介紹某個復雜的生物化學通路時,書中會先從基本原理開始,然後逐步引入相關的酶、底物、産物,最後整閤起來形成完整的通路圖。這種精心的結構設計,使得閱讀過程非常順暢,不易感到疲憊。此外,書中還運用瞭大量的過渡句和總結段,幫助讀者梳理思路,鞏固所學知識。我感覺作者們在內容編排上花瞭很多心思,力求讓讀者能夠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知識。這種嚴謹的結構,也體現瞭作者們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

評分

總而言之,《功能性食品學(第二版)》是一本集學術性、實用性、前沿性於一體的優秀教材。它不僅為我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功能性食品領域的濃厚興趣,並為我未來的學習和研究指明瞭方嚮。這本書的內容詳實、結構清晰、語言生動,無論是對於在校學生、科研人員,還是從事相關行業的從業者,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在這本書中獲得的知識和啓發,將對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産生深遠的影響。我毫不猶豫地嚮所有對功能性食品感興趣的朋友們推薦這本書。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通往更健康、更科學生活方式的窗口。我期待著能夠將書中所學應用到實踐中,為推動功能性食品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乏通俗易懂的闡述。我之前閱讀過不少關於食品科學的文獻,很多都過於晦澀難懂,充斥著專業術語,讓我望而卻步。然而,《功能性食品學(第二版)》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們巧妙地將復雜的概念用更易於理解的語言進行解釋,並且在必要的時候輔以生動的比喻和類比,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領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新興概念的介紹,它們並沒有生硬地堆砌理論,而是通過引入實際的應用案例來展現這些概念的價值和意義。例如,在討論益生元的作用機製時,書中詳細介紹瞭其在改善腸道健康方麵的具體錶現,並列舉瞭一些相關的研究成果,這讓我對益生元的作用有瞭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話題的處理也顯得非常客觀和公正,沒有一味地強調某種觀點,而是提供瞭多方麵的證據和論證,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種嚴謹而不失靈活的寫作風格,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在享受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瞭學術的魅力。我也注意到,書中並沒有迴避一些尚未完全明確的科學問題,而是如實地呈現瞭當前的科研進展和存在的不足,這反而增加瞭這本書的可信度。

評分

這本書在法規和倫理方麵的討論也相當充分,這對於功能性食品的産業化發展至關重要。我注意到書中專門闢有章節來介紹各國的功能性食品管理法規,以及相關的審批流程和標簽要求。這對於我瞭解功能性食品的行業標準和市場準入條件非常有幫助。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功能性食品的倫理問題,例如産品的安全性評估、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以及虛假宣傳的規範等。這些內容的加入,使得這本書的實用性大大增強,不僅為科研人員提供瞭理論指導,也為企業決策者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信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法規的比較分析,這有助於我理解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場的發展趨勢,並為企業“走齣去”提供思路。

評分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令我印象深刻。它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功能性食品的分子層麵、細胞層麵以及生理層麵進行闡述。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生物活性化閤物的分類、結構、來源、代謝以及作用機製的章節感到驚嘆。作者們對每一個類彆的化閤物都進行瞭詳盡的分析,不僅列舉瞭常見的例子,還探討瞭它們在人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例如,在介紹多酚類化閤物時,書中不僅詳細描述瞭不同多酚的化學結構,還深入分析瞭它們在抗氧化、抗炎、抗癌等方麵的分子機製,並提供瞭相關的實驗證據。這種深入的探討讓我對功能性食品的科學原理有瞭更紮實的理解,也讓我認識到,看似簡單的“健康食品”背後,其實蘊含著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生理學過程。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座寶庫,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知識點和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讓我開始思考功能性食品是如何真正地發揮其“功能”的,以及這些功能背後的科學依據是什麼。這種對科學原理的深刻剖析,讓我對功能性食品的認識不再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層麵,而是上升到瞭科學的認知高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