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与市面上的艾灸书不同,本书对读者特别关注的艾灸后出现灸疱、咽喉红肿等情况,进行了归类,当您遇到类似情况时,不必惊慌,根据本书,从容应对。
本书立足于灸到病除,不仅详细介绍了疾病的日常症状、适合艾灸的情况、艾灸时间及疗程,还醒目地列举了各种艾灸方法,以便读者省时、省力、更有效地艾灸。
本书内容全面,不仅包括保健灸、小病小痛的灸法,还囊括老年疾病、妇科病、男性病、儿科疾病及慢性病的灸治,并附录了亚健康的对症艾灸法,只此一本,“艾”护全家健康。
内容简介
热性体质的人,畏热喜凉,适合艾灸吗?
每天做艾灸,用手拿着艾条太累了,用什么器具更好呢?
家里的小孩,冬天总爱感冒,艾灸可以防治吗?
……
“寒实虚热,均可灸之……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引郁热之气外发”的目的,所以体质偏热的人也是可以艾灸的。
艾灸器具不仅能代替手持,还可以有效防止艾条灰掉落烫伤,根据本书选择一款适合您的才好。
小孩冬天易得感冒,可以在三伏天进行隔姜灸,这正是应用了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三伏灸还适用于哪些疾病,如何灸治,本书用表格的形式给以直观的解说。
通过这本书,你不仅能明白艾灸的原理、学会选择艾灸器具和方法,在给自己和家人艾灸时,也能从容以对。书中对艾灸后出现的情况,作了归类,遇到类似情况,不必惊慌,翻查一下本书即可。对疾病的具体症状、艾灸时间及疗程,本书作了详细介绍,读者可根据自身状况,按疗程艾灸。
本书将真人图与骨骼图对照,穴位定位更准确,即便穴位知识零基础的人,也可通过本书快速找准穴位,分清情况,掌握套路,给全家人做艾灸。
作者简介
吴中朝,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艾灸分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吴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其所主持“艾灸对老年人血液净化作用研究”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参与制定的“腧穴定位国际标准”曾获中医科学院科研进步一等奖,主编的《经络穴位标准图册》《吴中朝10分钟艾灸》等图书深受读者欢迎。数十年来,吴教授亲自为10余万患者看诊,风雨无阻,被患者誉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全国艾灸学术研讨会上推进建立系统、全面的艾灸产业标准。吴教授将古法艾灸简单化、程式化,让更多读者学会在家做艾灸,给千家万户带来健康。他还在北京卫视《养生堂》和中央电视台《中华医学》《健康之路》节目担任特邀嘉宾。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艾灸除百病,做对了才有效
虚、寒、湿、痛,最适合用艾灸
“虚”是什么感觉
“寒”是什么感觉
“湿”是什么感觉
艾灸也可去“痛”
热性体质的人可以艾灸吗
最适合艾灸的十个保健穴
神阙穴
关元穴
气海穴
百会穴
命门穴
肾俞穴
足三里穴
三阴交穴
大椎穴
血海穴
解放双手,哪些艾灸器具更省力
竹制艾灸盒
纯铜艾灸棒
便携式随身灸盒(不锈钢盒,铜灸盒)
火龙罐
常用的传统艾灸方法
艾条灸
艾盒灸
隔物灸
艾炷灸
隔姜灸、隔附子灸,在什么情况下用最合适
因寒致病多用隔姜灸
阳虚、风寒湿痹之证可用隔附子灸
冬病夏治,呼吸系统疾病宜夏季艾灸
午时艾灸效果最佳
经期艾灸因人而异
艾灸后有上火、口干症状,是正常反应
上火后,适当喝一些温水再继续灸
口干舌燥,多喝白开水
出现灸疱,涂甲紫
疲倦失眠,宜坚持灸
出现红疹,继续灸至红疹消失
艾灸的灸感走窜现象
给孕妇、老人、孩子艾灸时须多加注意
给老人艾灸
给小儿艾灸
给孕妇艾灸
艾灸保健时灸量、灸时、灸程的选择技巧
灸量——随年龄累积灸壮
灸时——季节交替最适合艾灸
灸程——多无具体规定
注意!这些位置不能艾灸
禁止瘢痕灸的部位
艾灸的禁忌证
第二章 小病小艾,快速治愈
第三章 灸除全身疼痛
第四章 艾灸,老年人的长寿密码
第五章 女人常艾灸,容颜“保鲜”人不老
第六章 艾灸,男人最好的补肾方法
第七章 给孩子艾灸,增强体质不生病
第八章 最适合用艾灸的慢性“顽疾”
附 录 未病先防,灸除人体亚健康
版权页
精彩书摘
午时艾灸效果最佳
古人养生,艾灸时间是非常有讲究的,尤其重视时令气候对人体的影响,顺应自然规律。一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升发,到午时最旺,而后逐渐减退,因此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在上午时段进行艾灸,如果在晚上补益阳气进行艾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具体时间应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的不同而定。大病、重病患者,就别太挑剔时间了。很多癌症患者,往往每天要施灸数个小时,连灸数月。
急症患者,更不要拘泥于时间禁忌等说法。相对于环境和时间来说,心境也同样重要,在心情不好,尤其是在大怒的情况下,并不适合艾灸。静下心来,专注施灸,意念到了,效果才会好。
经期艾灸因人而异
我们都知道,艾灸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功效,所以很适合用来调理一些女性问题,如宫寒体寒、妇科炎症、不孕不育,等等。一般而言,女性在经期都可以艾灸。不过有少数女性在经期艾灸后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这些人就不要艾灸了。本身经量就很大的人,伴随其他特殊情况、担心经期艾灸会导致崩漏的人,可咨询医生,判断是否可以艾灸。此外,有的人在经期艾灸后出现血量增多过量、经期过长、排出的血液多为鲜红色的情况时,要及时咨询医生。如果每次艾灸后经血都过量,呈不可控状态,这种情况也要慎灸。
艾灸后有上火、口干症状,是正常反应
艾灸是一种绿色、自然的中医疗法,对身体基本没有副作用。但如果急于求成或者对自己的体质没有正确的认识,找错穴位、灸错方法或施灸过度,就有可能使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不适。不过,这些不适都是可以通过调理来缓解和消除的。
上火后,适当喝一些温水再继续灸
艾灸后,有些人会面色潮红,并感觉喉咙干涩疼痛,这是艾灸后的正常反应。因为艾灸的热力进入体内,使血液流动加速,其产生的温阳之气逐渐祛除体内的寒邪,导致寒邪外发,从而引起身体某些部位的上火和炎症。出现这些症状时,不必惊慌,也不要因此停止艾灸,可以在艾灸后适当喝一些温水,并且继续坚持施灸,直至症状消失,这说明体内的寒邪已基本排出体外。
口干舌燥,多喝白开水
艾灸时,很多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这是体内阴阳正在调和的表现。初次艾灸,输入人体内的阳气还较少,阳不胜阴,此时多喝点白开水,能帮助身体尽快达到阴阳平衡,缓解不适症状。
出现灸疱,涂甲紫
艾灸过程中,有时还可能出现一些水疱样的灸疱,这也是灸疗中的正常现象,可能是因为施灸过量或时间太长引起的。且出现灸疱,在某些情况下还说明艾灸的效果较好。因此出现灸疱后,还应持续艾灸,以维持艾灸效力,防止病情反复。但是,也要采取一些正确的方式,防止感染。如果只是小水疱,可以不用理会,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疱较大,则可用消毒针刺破,再涂上甲紫即可。
咳嗽
咳嗽是人受到异味、异物刺激或呼吸道出现分泌物时,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它能将异物排出体外,
是身体进行的清洁维护工作。
正常情况
咽喉部肿痛逐渐消失,呼吸越来越顺畅
?久咳不止,多是由于病气瘀在了气管或肺部,艾灸可以消炎,能活血化瘀,祛除病气。
?当我们艾灸时,等于给我们的脏腑一个强大的支撑,疾病便会慢慢好转直至痊愈。
不适症状
咳嗽加重,分泌物增多
?可能是由于艾条的质量不佳,烟火刺激了呼吸道。可以选用质量好的艾条或无烟艾条。
?可能是艾灸姿势不对。您可以平躺熏灸,烟往上冒,不会呛到眼睛和鼻子。
1回旋灸肺俞穴,每次10分钟左右。
2悬提灸孔最穴,每次15分钟左右。
3悬提灸太溪穴,每次15分钟左右。
4雀啄灸天突穴,每次10分钟左右。
5回旋灸膻中穴,每次10分钟左右。(本图仅为示意,艾灸时不隔衣)
6雀啄灸中府穴,每次10分钟左右。(本图仅为示意,艾灸时不隔衣)
7悬提灸足三里穴,每次15分钟左右。
8悬提灸丰隆穴,每次15分钟左右。
……
《中医艾灸疗法精要: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探索》 一、 艾灸疗法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石 艾灸,作为一种古老而精妙的治疗技法,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它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的温热刺激,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精密的生理认知。本卷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艾灸疗法起源的足迹,从《黄帝内经》中关于“艾火”的记载,到历代医家对其发展和完善的贡献,勾勒出艾灸疗法数千年的演进图景。 艾灸的理论基石,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以及脏腑理论之上的。我们将详细阐释,为何选取艾草作为施灸的载体,其特殊的药理成分与温热效应如何协同作用,产生独特的治疗效果。艾草,性辛、温,归脾、肝、肾经,具有温经、散寒、止痛、消肿、逐湿等功效,这些特性使其成为艾灸疗法的理想材料。 更重要的是,艾灸疗法紧密围绕经络学展开。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联系脏腑与体表、沟通内外、调节生理功能的网络系统。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温热刺激,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激发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我们将深入剖析,艾灸如何通过“培元固本”、“平衡阴阳”的原理,作用于全身的经络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详细解读“寒、湿、虚、滞”等中医病因病机,以及艾灸在纠正这些失衡状态中的关键作用,但本卷将专注于艾灸的整体理论,而非特定病症的疗效。 二、 艾灸的科学原理与现代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艾灸疗法这一古老技艺的科学内涵也逐渐被揭示。本卷将深入探讨艾灸在现代科学视角下的作用机制,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首先,我们将从生理学角度解析艾灸的温热效应。艾灸产生的热量,能够渗透至肌体深层,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这种温热刺激还能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感。我们将引用相关的生理学研究,阐述艾灸如何影响体温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其次,我们将聚焦艾灸的生物化学效应。艾草燃烧时释放出的挥发性成分,如艾灸素、桉叶油等,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发挥局部和全身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可能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我们将介绍相关研究成果,说明艾灸如何通过释放活性物质,影响体内的生化过程。 再者,本卷将重点介绍现代医学对艾灸疗效的临床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艾灸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在疼痛管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以及康复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我们将梳理和总结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研究,展示艾灸疗法在现代医学治疗体系中的潜力和价值。我们将提及研究方法、实验设计以及统计学分析,力求内容的严谨和客观,但不对任何特定病症的疗效做断言。 三、 艾灸的器具、材料与操作规范 熟练掌握艾灸的器具、材料以及规范的操作方法,是确保艾灸疗效和安全的关键。本卷将为读者提供详尽的指南,让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艾灸的实际操作。 我们将详细介绍常用的艾灸器具,包括但不限于: 艾条: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艾灸材料。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艾条的区别,如纯艾条、加料艾条(如加入艾草、陈皮、当归等),以及如何根据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艾条。我们将详细讲解艾条的规格、燃烧特性以及储存方法。 艾灸盒/艾灸仪: 介绍各种艾灸盒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如单孔艾灸盒、多孔艾灸盒、随身灸、艾灸仪等。我们将分析不同器具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特定部位或特定人群使用时的适用性。 其他辅助工具: 例如艾灸罐、艾灸贴、温灸器等,我们将一一介绍其特点和使用场景。 在材料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艾草的选择和加工。优质艾草的采摘时间、晾晒、储存等环节都会影响艾灸的效果。我们将讲解如何辨别艾草的质量,以及优质艾草的特征。 操作规范是确保艾灸安全有效的前提。我们将分步骤详细讲解艾灸的操作流程,包括: 选穴: 介绍经络穴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以及常用的治疗性穴位和保健性穴位。我们将强调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需求进行辨证选穴的重要性。 点燃与施灸: 讲解如何正确点燃艾条,控制火力大小,以及如何进行不同灸法的操作,如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注意事项: 详细列出艾灸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防火、防烫伤、避免在饱腹或空腹时艾灸、艾灸后的休息等。 禁忌症: 明确指出不适合进行艾灸的病症和人群,以及在特定情况下需要谨慎使用艾灸的情况。 施灸后的护理: 讲解艾灸后如何进行皮肤护理,以及如何观察艾灸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卷力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让读者能够安全、有效地掌握艾灸的基本技能。 四、 艾灸在养生保健与日常调理中的应用 艾灸疗法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更是延缓衰老、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绝佳选择。本卷将聚焦艾灸在养生保健和日常调理方面的广泛应用,引导读者将艾灸融入日常生活,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深入探讨艾灸的“治未病”理念,即通过主动调理,提高人体的整体健康水平,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艾灸通过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固本,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有效抵御外邪的侵袭。 本卷将重点介绍以下几方面的养生保健应用: 增强体质与提升精力: 介绍艾灸对提升人体阳气、改善脾胃功能、增强脏腑活力的作用。我们将讲解如何通过艾灸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关元、气海等,来达到培补元气、强身健体的目的。 缓解疲劳与改善睡眠: 探讨艾灸在缓解精神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的功效。我们将推荐适合睡前进行的艾灸方法,以及能够帮助放松身心、安神助眠的穴位。 调节情绪与平衡心境: 分析艾灸对改善情绪波动、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作用。我们将介绍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穴位,以及艾灸如何通过温和的刺激,帮助人们恢复平和的心态。 日常保健与季节调理: 讲解如何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艾灸方法和穴位进行日常保健。例如,冬季如何通过艾灸温补阳气,夏季如何通过艾灸祛湿,以及如何针对换季时容易出现的身体不适进行调理。 针对特定人群的养生艾灸: 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如儿童、老年人)以及特定生理状态(如女性经期、产后恢复)的养生艾灸方法。 我们将强调,养生艾灸并非针对具体疾病的治疗,而是通过温和、持续的调理,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充盛的健康状态。本卷的内容将着重于普及艾灸的养生理念和方法,为读者提供实用的日常调理方案,但不会涉及具体病症的治疗性疗效。 五、 临床艾灸的辨证施治与个案精析 尽管本卷不以治疗具体病症为主要目的,但为了全面展示艾灸疗法的潜力,我们将引入“辨证施治”的理念,并辅以精选的案例分析,以期加深读者对艾灸临床应用的理解。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也是艾灸疗法取得疗效的关键。我们将阐释,在应用艾灸时,为何必须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这意味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其病因、病性、病位,从而制定个性化的艾灸方案。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基础的中医辨证方法,如“虚实寒热”的判断,以及这些判断如何指导艾灸穴位的选取和灸法的选择。 在本卷的案例精析部分,我们将选取一些非特定病症的典型情境,例如: “寒湿困表”的调理: 描述一个体质偏寒,常感四肢冰冷,身体沉重,容易受凉的个体,如何通过艾灸特定穴位来温通经络,驱散寒湿。重点强调其“调理”性质,而非“治疗”特定病症。 “气血不畅”的改善: 描绘一个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肩颈僵硬,容易疲劳,精神不振的个体,如何通过艾灸来疏通局部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不适感”。此处亦强调“改善”而非“治愈”。 “阳气不足”的扶助: 介绍一个体质虚弱,容易感冒,消化吸收功能较弱的个体,如何通过艾灸来温补脾胃之阳,提升身体的“活力”。同样突出“扶助”和“提升”,而非“治疗”。 重要声明: 所有案例分析都将以“调理”、“改善”、“扶助”、“增强”等词语为主,避免使用“治愈”、“治疗”、“根治”等字眼。 案例的目的是展示艾灸如何辅助身体恢复至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以提升整体功能,而非替代专业医疗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将强调,艾灸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其效果需要中医专业人士的指导和评估,并且不能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在面对严重的健康问题时。本卷的目的是普及艾灸的整体保健和辅助调理价值,而非提供具体的疾病治疗方案。 六、 结语 《中医艾灸疗法精要: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探索》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艾灸知识体系。我们从艾灸的历史渊源与理论基石出发,到科学原理与现代研究进展,再到器具、材料与操作规范,最终落脚于艾灸在养生保健与日常调理中的广泛应用,并通过辨证施治的理念和精选的案例精析,进一步加深读者对艾灸的理解。 艾灸,这门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技艺,并非神秘莫测,也非包治百病。它是一门需要细心体悟、勤于实践的学问。希望本卷能够成为您探索艾灸奥秘的良师益友,引导您安全、有效地运用艾灸,开启一段探索身体内在力量、追求健康和谐的旅程。 请注意: 本书所包含的艾灸知识和方法,旨在提供信息参考和学习之用,不能替代任何医疗诊断或治疗。若您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务必咨询专业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