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 [LiFePO4 Cathode Material Used for Li-ion Battery]

鋰離子電池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 [LiFePO4 Cathode Material Used for Li-ion Batter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廣川 等 著
圖書標籤:
  • 磷酸鐵鋰
  • 鋰離子電池
  • 正極材料
  • 電化學性能
  • 材料科學
  • 能源材料
  • 電池材料
  • LiFePO4
  • 儲能
  • 新能源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778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6583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LiFePO4 Cathode Material Used for Li-ion Batter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8
字數:36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目前,以磷酸鐵鋰電池為代錶的新能源産業正在迅速發展,《鋰離子電池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旨在促進磷酸鐵鋰産業的進步,並對從事本行業的科研人員及技術人員有所裨益。
  《鋰離子電池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中介紹瞭磷酸鐵鋰材料的發現背景、應用曆史和專利情況,並對材料的晶體結構、電化學模型進行瞭簡介;詳細介紹瞭磷酸鐵鋰材料製造所涉及的生産設備,並在此基礎上,討論瞭草酸亞鐵法、碳熱還原法、水熱法製備磷酸鐵鋰材料的閤成特點;特彆介紹瞭磷酸鐵鋰材料的常規檢驗分析和特徵分析方法,包括理論基礎和實際測試麯綫分析;同時,詳細描述瞭磷酸鐵鋰電池製造技術,包括磷酸鐵鋰電池體係設計、電極製備、組裝技術;此外,還對磷酸鐵鋰電池的應用領域進行瞭評述,並就其他具有應用潛力的正極材料研究成果進行瞭總結和展望。
  《鋰離子電池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可供從事磷酸鐵鋰材料生産和相關行業的科研及技術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及高年級本科生閱讀。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電池發展曆史
1.2 鋰離子電池簡介
1.2.1 鋰離子電池工作原理
1.2.2 鋰離子電池分類
1.2.3 鋰離子電池應用領域
1.3 鋰離子電池特點
1.3.1 鋰離子電池材料的容量和電動勢
1.3.2 鋰離子電池的性能特點
1.4 鋰離子電池中的主要材料
1.4.1 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
1.4.2 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1.4.3 鋰離子電池其他材料
1.5 本書的寫作背景
1.6 本書的主要內容
參考文獻

第2章 磷酸鐵鋰材料研究與發展曆程
2.1 磷酸鐵鋰材料發展曆程
2.1.1 磷酸鐵鋰材料簡介
2.1.2 磷酸鐵鋰材料和電池的應用
2.1.3 磷酸鐵鋰上下遊産業的發展
2.1.4 磷酸鐵鋰材料的改進
2.1.5 A123公司發展曆程
2.2 磷酸鐵鋰的專利情況
2.2.1 美國和加拿大專利情況
2.2.2 歐洲專利情況
2.2.3 國內專利情況
2.3 磷酸鐵鋰材料的結構和性能研究
2.3.1 磷酸鐵鋰材料的晶體結構
2.3.2 磷酸鐵鋰材料的碳包覆和摻雜效應
2.4 磷酸鐵鋰材料的電化學反應模型
參考文獻

第3章 磷酸鐵鋰材料製造所用生産設備
3.1 生産設備要求
3.2 混料設備
3.3 乾燥設備
3.4 燒結設備
3.5 粉碎設備
3.6 篩分設備
3.7 製氮機
3.8 包裝設備
參考文獻

第4章 草酸亞鐵法製備磷酸鐵鋰材料
4.1 閤成原理
4.2 主要閤成原料
4.3 閤成工藝
4.3.1 閤成工藝特點
4.3.2 閤成過程分析
4.4 閤成材料的性能
4.4.1 扣式電池性能
4.4.2 材料的理化性能
4.4.3 電池性能
參考文獻

第5章 碳熱還原法製備磷酸鐵鋰材料
5.1 閤成原理
5.2 主要閤成原料
5.3 閤成工藝
5.3.1 閤成工藝特點
5.3.2 閤成過程分析
5.4 閤成材料的性能
5.4.1 扣式電池性能
5.4.2 材料的理化性能
5.4.3 電池性能
參考文獻

第6章 水熱法製備磷酸鐵鋰材料
6.1 閤成原理
6.2 主要閤成原料
6.3 閤成工藝
6.3.1 閤成工藝特點與研究近況
6.3.2 閤成過程分析
6.4 閤成材料的性能
6.4.1 扣式電池性能
6.4.2 材料的理化性能
6.4.3 電池性能
參考文獻

第7章 磷酸鐵鋰材料的常規檢驗分析方法
7.1 磷酸鐵鋰材料化學成分分析檢驗方法
7.1.1 磷酸鐵鋰材料鋰元素分析方法
7.1.2 磷酸鐵鋰材料鐵元素檢驗方法
7.1.3 磷酸鐵鋰材料碳含量檢驗方法
7.1.4 磷酸鐵鋰材料磷元素分析方法
7.1.5 磷酸鐵鋰材料pH測試方法
7.1.6 磷酸鐵鋰材料水分測試方法
7.1.7 磷酸鐵鋰材料雜質元素檢驗方法
7.2 磷酸鐵鋰材料物理性能測試方法
7.2.1 磷酸鐵鋰材料振實密度檢測方法
7.2.2 磷酸鐵鋰材料粒度分析與檢驗方法
7.2.3 磷酸鐵鋰材料比錶麵積檢測原理與方法
7.2.4 磷酸鐵鋰材料電導率檢驗方法
7.3 磷酸鐵鋰材料電化學性能測試方法
7.3.1 實驗室磷酸鐵鋰扣式電池製造方法
7.3.2 磷酸鐵鋰材料放電容量和首次充放電效率測試
7.3.3 磷酸鐵鋰材料循環性能
7.3.4 磷酸鐵鋰材料電化學性能判斷指標
7.4 磷酸鐵鋰材料實際應用評價
7.4.1 磷酸鐵鋰材料製漿性能
7.4.2 磷酸鐵鋰材料漿料穩定評價方法
7.4.3 磷酸鐵鋰材料塗布加工性能
7.4.4 磷酸鐵鋰材料壓實加工性能
7.4.5 磷酸鐵鋰材料實際容量發揮
7.4.6 磷酸鐵鋰材料倍率性能
7.4.7 磷酸鐵鋰材料自放電性能
7.4.8 磷酸鐵鋰材料低溫放電性能
7.4.9 磷酸鐵鋰材料高溫儲存性能
7.4.10 磷酸鐵鋰材料在電池內穩定性能
參考文獻

第8章 磷酸鐵鋰材料其他特徵性能分析
8.1 磷酸鐵鋰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分析
8.1.1 磷酸鐵鋰材料的循環伏安法測量
8.1.2 磷酸鐵鋰材料的交流阻抗譜測量
8.2 磷酸鐵鋰材料的電子顯微鏡微觀形貌分析
8.2.1 磷酸鐵鋰材料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微觀形貌分析
8.2.2 磷酸鐵鋰材料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微觀形貌分析
8.3 磷酸鐵鋰材料的錶麵能
8.3.1 錶麵能測試原理
8.3.2 錶麵能測試數據分析
8.4 磷酸鐵鋰材料的鐵溶解性測量
8.4.1 磷酸鐵鋰材料在常溫水中的溶解性
8.4.2 磷酸鐵鋰材料在高溫水中的溶解性
8.4.3 磷酸鐵鋰材料在高溫電解液中的溶解性
8.5 磷酸鐵鋰材料的譜學特徵
8.5.1 磷酸鐵鋰材料的紅外光譜測量
8.5.2 磷酸鐵鋰材料的拉曼光譜分析
8.5.3 伏安極譜法測量不同價態鐵含量
參考文獻

第9章 磷酸鐵鋰材料製造電池技術
9.1 磷酸鐵鋰電池體係設計規範
9.1.1 鋼(鋁)殼捲繞式鋰離子電池設計規範
9.1.2 方形軟包捲繞式鋰離子電池設計規範
9.1.3 捲繞式聚閤物鋰離子電池設計規範
9.1.4 疊片式聚閤物鋰離子電池設計規範
9.2 磷酸鐵鋰材料漿料製備技術
9.2.1 物料烘烤
9.2.2 打膠
9.2.3 加入導電劑和磷酸鐵鋰
9.2.4 黏度調節
9.2.5 漿料消泡
9.2.6 漿料過濾
9.3 磷酸鐵鋰漿料的塗布
9.4 磷酸鐵鋰極片的輥壓
9.5 化成與分容
9.6 後續舉例
9.6.1 方形疊片式電池製造工藝
9.6.2 圓柱捲繞式18650電池製造工藝
參考文獻

第10章 磷酸鐵鋰電池的主要應用領域
10.1 磷酸鐵鋰電池在電動交通工具方麵的應用
10.1.1 我國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
10.1.2 我國主要汽車廠傢的發展規劃
10.1.3 電動車輛用動力電源
10.1.4 啓動電源
10.1.5 電動自行車
10.2 磷酸鐵鋰電池在儲能電源領域的應用
10.2.1 磷酸鐵鋰儲能電站經濟性分析
10.2.2 風光發電係統儲能
10.2.3 移動基站係統
10.3 磷酸鐵鋰電池在電動工具方麵的應用
10.4 磷酸鐵鋰電池在其他方麵的應用
參考文獻

第11章 鋰離子電池其他正極材料展望
11.1 磷酸釩鋰正極材料
11.1.1 磷酸釩鋰材料的結構
11.1.2 磷酸釩鋰材料的電化學性能
11.1.3 磷酸釩鋰材料的製備方法
11.1.4 磷酸釩鋰材料的改性研究
11.1.5 我國發展磷酸釩鋰正極材料的意義
11.2 磷酸錳鋰正極材料
11.2.1 磷酸錳鋰材料的結構
11.2.2 磷酸錳鋰材料的性能研究
11.2.3 磷酸錳鋰材料的製備方法
11.2.4 磷酸錳鋰材料的改性研究
11.3 矽酸鐵鋰正極材料
11.3.1 矽酸鐵鋰材料的結構和基本性能
11.3.2 矽酸鐵鋰材料的閤成
11.3.3 矽酸鐵鋰材料的改性研究
11.4 硼酸鐵鋰正極材料
11.5 富鋰層狀正極材料
11.5.1 富鋰層狀材料的基本性能
11.5.2 富鋰層狀材料的閤成方法
11.5.3 富鋰層狀材料的改性研究
11.5.4 富鋰層狀材料的發展前景
11.6 正極材料後續展望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2005年春,作者所在的課題組開始接觸磷酸鐵鋰材料。當時,磷酸鐵鋰電池極高的安全性能引起瞭我們極大的興趣。這些年來,課題組在這一領域進行瞭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對磷酸鐵鋰材料的基礎性能研究、生産工藝和測試評價技術都有所涉獵,其中的一些心得體會,願與大傢分享。
  客觀地說,我國磷酸鐵鋰産業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山東海霸公司於2005年就開始研發和製造磷酸鐵鋰電池。同年,天津力神電池公司也開始代工生産18650型磷酸鐵鋰電池。2006年,天津斯特蘭成為國內第一傢可以大批量提供磷酸鐵鋰材料的廠傢。近年來,磷酸鐵鋰材料、電池的産業化進程明顯加速。據統計,2012年僅中國就有不少於200傢公司投入瞭磷酸鐵鋰材料的生産,而A123、Valence、德國南方化學、Phostech、韓國韓華等國外公司也正在努力進入中國市場,目前中國磷酸鐵鋰電池的産能是世界上最大的。2012年6月的深圳CIBF會議上,有近60傢磷酸鐵鋰材料生産廠傢參展,創造瞭世界範圍內同一場展會上磷酸鐵鋰材料生産廠傢參會最多的紀錄。
  磷酸鐵鋰行業的發展,在我國帶動瞭一大批相關的産業群,包括原料(鐵鹽、磷酸鹽、鋰鹽等)供應廠傢、正極材料生産廠傢、電池加工企業、電池的後續應用企業和産業群(如儲能電池電站、電動公交車等)。目前,磷酸鐵鋰行業已經成為我國新能源産業的重要領域之一。據統計,2011年磷酸鐵鋰材料的銷售量達到3000t左右,帶動電池産值超過40億元。
  雖然磷酸鐵鋰行業正迅速發展,但目前還沒有專門、係統介紹磷酸鐵鋰材料生産、檢驗及其在鋰離子電池中應用的書籍。本書旨在填補這方麵的空白,為從事磷酸鐵鋰材料生産和相關行業的科研人員及技術人員提供盡可能有用的資料,以促進我國磷酸鐵鋰行業的發展和騰飛。
  本書是在總結作者課題組多年來從事的科學研究和産業化推廣工作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其中,除第9章由宗繼月編寫外,其餘各章由梁廣川編寫,並由梁廣川統一審稿、定稿。感謝崔旭軒、紀繼坤、杜春花、硃誌強、田軼靜、張敬捧、崔軍燕等為本書查詢並提供r部分資料;同時感謝課題組曆屆研究生所做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以及課題組歐秀芹和王麗老師提供的部分資料。
  感謝海特電子集團對本書齣版的資助和大力支持。
  本書從2010年即開始醞釀初稿,一直在補充和完善。由於磷酸鐵鋰行業還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很多資訊隻能從網絡上獲得,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敬請國內外同行批評指正。
《下一代儲能技術:固態電解質材料與器件研究進展》 圖書簡介 在追求更高效、更安全、更長壽命的能源存儲解決方案的道路上,傳統的液態電解質鋰離子電池已逐漸顯露齣其局限性。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電能力、以及卓越的安全性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著儲能技術的革新。本書《下一代儲能技術:固態電解質材料與器件研究進展》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旨在全麵、深入地梳理和剖析當前固態電解質材料的研究現狀、關鍵挑戰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工程師和技術決策者提供一份具有指導意義的參考。 本書的編寫,並非對單一材料體係的淺嘗輒止,而是著眼於整個固態電解質傢族的多樣性及其在構建高性能固態電池中的核心作用。我們深入探討瞭各類固態電解質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包括: 聚閤物固態電解質: 聚焦於聚氧化乙烯(PEO)及其改性材料,詳細闡述瞭其離子傳導機製、界麵穩定性問題,以及通過引入納米填料、交聯網絡等策略來提升室溫離子電導率和機械強度的最新進展。我們還將探討凝膠聚閤物電解質在兼顧柔韌性和導電性方麵的優勢與挑戰。 無機氧化物固態電解質: 重點分析瞭具有代錶性的材料體係,如具有鈣鈦礦結構的LLZO(Li$_{7}$La$_{3}$Zr$_{2}$O$_{12}$)、NASICON結構(如Li$_{1+x}$Al$_{x}$Ti$_{2-x}$(PO$_{4}$)$_{3}$)以及LISICON結構(如Li$_{1+x}$Al$_{x}$Ge$_{2-x}$(PO$_{4}$)$_{3}$)等。本書將細緻剖析這些材料的晶體結構、離子傳導路徑,以及影響其導電性能的微觀因素,並介紹固相燒結、溶膠-凝膠法、濺射等製備工藝對材料性能的影響。同時,我們也關注氧化物電解質在界麵相兼容性和長期穩定性方麵存在的挑戰,並探討相應的界麵工程策略。 硫化物固態電解質: 突齣介紹以Li$_{2}$S-P$_{2}$S$_{5}$為基礎形成的超離子導體,如Li$_{10}$GeP$_{2}$S$_{12}$(LGPS)和0211(Li$_{7}$P$_{3}$S$_{11}$)等。本書將深入解析其極高的鋰離子遷移數和優異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分析其在空氣和濕氣中的穩定性問題,以及開發新型製備方法以獲得緻密、均勻薄膜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還將討論硫化物電解質在與電極材料形成低界麵電阻方麵的關鍵技術。 除瞭對各類固態電解質材料進行深入的原理性介紹外,本書還聚焦於固態電解質在實際電池器件中的應用。我們詳細討論瞭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固態電解質與電極界麵的研究: 固態電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之間的界麵性質。本書將係統梳理界麵電阻、界麵副反應、以及鋰枝晶穿透等關鍵問題,並介紹通過錶麵改性、原位閤成、界麵層構建等技術手段來優化界麵,實現低電阻、高穩定性的界麵接觸。 固態電池的構築策略與器件設計: 從實驗室研發到規模化生産,固態電池的器件設計和製備工藝至關重要。本書將探討不同類型的固態電池構型(如全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以及影響電池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循環壽命的因素。我們還將討論在實際應用中,如何優化電極材料的孔隙率、厚度以及電解質層的厚度,以實現最佳的電池性能。 固態電池的測試與錶徵方法: 為瞭準確評估固態電解質和固態電池的性能,掌握先進的測試與錶徵技術是必不可少的。本書將介紹常用的電化學測試方法(如循環伏安法、電化學阻抗譜)、材料錶徵技術(如X射綫衍射、掃描電子顯微鏡、透射電子顯微鏡、核磁共振等),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方法來深入理解材料的結構-性能關係和電池的失效機製。 本書的特色與亮點: 前瞻性: 聚焦於最具潛力的下一代儲能技術,為讀者描繪瞭固態電池技術的發展藍圖。 係統性: 涵蓋瞭固態電解質材料的種類、性能、製備,以及在器件中的應用等各個環節,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前沿性: 匯集瞭近年來在固態電解質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關鍵進展。 實用性: 結閤瞭理論分析與實驗研究,為科研人員和工程師提供瞭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多學科交叉: 融閤瞭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電化學以及工程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 本書的讀者對象包括但不限於: 從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發的高校教師、科研人員、研究生。 在電池行業從事研發、生産、質量控製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 對下一代儲能技術感興趣的行業投資人、政策製定者以及相關領域的愛好者。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深刻理解固態電解質材料的科學原理,掌握設計和製備高性能固態電池的關鍵技術,並為推動下一代儲能技術的突破和産業化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關於磷酸鐵鋰材料的成本控製和大規模生産製造的討論。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一現實問題,而是以一種務實的態度,分析瞭影響磷酸鐵鋰成本的主要因素,並提齣瞭相應的降低成本的策略。我瞭解到,原材料的成本、閤成工藝的效率、生産設備的投入以及規模化效應,都是影響磷酸鐵鋰最終價格的重要因素。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閤成路綫在成本方麵的比較,以及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生産成本。例如,作者提到瞭連續化生産、自動化設備的應用等,都可以有效提高生産效率,降低單位成本。此外,書中還對磷酸鐵鋰在不同市場的應用前景和價格預測進行瞭分析,為我提供瞭一個更全麵的市場視角。這種對技術與經濟相結閤的深入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技術文獻,更是一份關於産業發展的可行性分析報告。

評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磷酸鐵鋰材料的安全性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作者沒有迴避其在某些方麵的局限性,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分析瞭導緻安全問題的潛在因素,並詳細介紹瞭相應的解決方案。我瞭解到,磷酸鐵鋰本身就具有優異的熱穩定性,這使得它在高溫環境下不易發生熱失控,從而大大降低瞭電池起火的風險。書中通過大量的實驗數據和案例分析,證明瞭磷酸鐵鋰電池在承受過充、短路等極端條件時,錶現齣的 superior 安全性。同時,作者也指齣,電池係統的安全性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問題,除瞭正極材料本身,電解液、隔膜、電池管理係統(BMS)等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書中對這些方麵的協同作用進行瞭詳盡的分析,讓我對磷酸鐵鋰電池的整體安全性有瞭更全麵的認識。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覺得作者不僅是材料專傢,更是對整個電池係統有著深刻理解的工程師。

評分

我被書中對磷酸鐵鋰材料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現有技術的介紹,而是展望瞭材料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環壽命以及安全性等方麵可能實現的突破。例如,書中探討瞭通過摻雜、錶麵改性等手段,進一步優化磷酸鐵鋰的電化學性能,以及發展新型導電添加劑和電解液,以提升材料的整體錶現。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討論瞭磷酸鐵鋰在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中的應用前景。作者以一種嚴謹而富有前瞻性的視角,分析瞭這些新興技術將如何與磷酸鐵鋰相結閤,共同推動能源存儲技術的下一輪革新。我從中看到瞭磷酸鐵鋰材料的無限潛力,以及它在未來能源體係中將扮演的關鍵角色。這種對未來技術的洞察,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指南,更是一份關於能源未來發展的“預言書”,它激發瞭我對未來科技的無限遐想。

評分

書中關於磷酸鐵鋰材料的性能衰減機製和壽命預測部分,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詳細分析瞭導緻磷酸鐵鋰電池容量衰減的各種因素,包括晶體結構變化、錶麵鈍化、電解液分解等。書中運用瞭多種先進的錶徵技術,如SEM、TEM、XPS等,來直觀地展示材料在循環過程中的微觀變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這些衰減機製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物理化學原理。例如,在解釋體積膨脹導緻的顆粒開裂時,作者結閤瞭應力分析和材料力學知識,讓我對其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還介紹瞭幾種常用的電池壽命預測模型,並分析瞭它們的優劣勢。這種對材料“衰老”過程的深入剖析,讓我對如何延長磷酸鐵鋰電池的使用壽命有瞭更清晰的思路。

評分

書中關於磷酸鐵鋰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性能錶現分析,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關於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應用。作者不僅列舉瞭磷酸鐵鋰電池相對於三元鋰電池在安全性、長壽命和成本方麵的優勢,更深入地探討瞭其在能量密度上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來剋服。我瞭解到,隨著納米化、碳包覆等技術的進步,磷酸鐵鋰的能量密度正在不斷提升,足以滿足當前大部分電動汽車的需求。書中詳細的性能數據對比,以及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的優化策略,讓我對磷酸鐵鋰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未來充滿瞭信心。此外,書中還提及瞭磷酸鐵鋰在儲能係統、電動工具等領域的應用,並分析瞭其在這些領域的獨特優勢。通過閱讀這一章節,我不僅拓寬瞭對磷酸鐵鋰材料的認識,更看到瞭它在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甚至覺得,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為我描繪一幅幅基於磷酸鐵鋰技術的未來藍圖,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科技進步的力量。

評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閱到書中關於磷酸鐵鋰材料基本性質的章節。作者沒有止步於簡單的化學式和物理參數的羅列,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精密的圖示,將復雜的概念變得易於理解。例如,在講解橄欖石晶體結構時,作者將磷酸鐵鋰比作一個精巧的“樂高積木”模型,詳細解釋瞭鋰離子如何在其中“穿梭”以完成充放電過程。這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大緻領略到其微觀世界的奇妙。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不同形貌(如納米化、碳包覆)的磷酸鐵鋰材料,是如何影響其宏觀性能的討論。作者不僅列舉瞭實驗數據,還深入分析瞭其背後的機理。我瞭解到,通過控製材料的粒徑和錶麵特性,可以顯著提升材料的導電性和鋰離子擴散速率,從而提高電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環壽命。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滿足瞭我對科學原理的求知欲。書中穿插的實驗圖片和顯微照片,也為我提供瞭直觀的視覺感受,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材料的真實麵貌。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教科書的範疇,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循循善誘地引導我去探索磷酸鐵鋰的微觀世界。

評分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係統化的方式,將磷酸鐵鋰材料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再到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瞭全麵的梳理和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科學嚴謹性和人文關懷。在探討復雜科學原理的同時,作者始終不忘強調磷酸鐵鋰材料在推動綠色能源發展、改善人類生活質量方麵的重要作用。書中大量的圖錶、數據和實驗結果,都為我的學習提供瞭堅實的支撐。我從中不僅學習到瞭關於磷酸鐵鋰的專業知識,更感受到瞭科學探索的魅力和科技創新的力量。這本書不僅僅適閤專業研究人員,也同樣適閤對新能源技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耐心細緻地解答瞭我心中的疑惑,激發瞭我對未來能源技術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關注新能源領域的朋友們,相信你們也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深刻的啓發和寶貴的知識。

評分

在閱讀此書過程中,我對書中關於磷酸鐵鋰與電解液相互作用的分析部分,感到非常著迷。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電解液的組成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電解液的成分、濃度、添加劑等如何影響磷酸鐵鋰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和穩定性。我瞭解到,電解液的溶劑、鋰鹽以及各種添加劑,都會在材料錶麵形成一層固態電解質界麵膜(SEI),而SEI的性質直接關係到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內阻。書中通過對比不同電解液體係下磷酸鐵鋰的充放電麯綫和循環性能,直觀地展示瞭電解液對材料性能的影響。作者還詳細討論瞭如何通過優化電解液配方,抑製電解液在高溫下的分解,以及如何提高電解液的離子電導率,從而提升電池的倍率性能。這種對材料與電解液協同作用的深入研究,讓我認識到,電池的性能優化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多方麵的協同努力。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不失專業感,深邃的藍色基調搭配金屬質感的“LiFePO4”字樣,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目光。作為一名對新能源技術充滿好奇心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淺齣介紹鋰離子電池核心材料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給我帶來瞭驚喜。我翻開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序言,作者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闡述瞭磷酸鐵鋰材料在鋰離子電池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獨特的優勢。這讓我對接下來將要閱讀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磷酸鐵鋰不僅僅是一種材料,更是一種推動綠色能源革命的關鍵力量。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未來能源發展的史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這種看似普通的化學物質,究竟是如何成為鋰離子電池心髒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成熟,並在全球新能源市場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從序言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作者的嚴謹態度和對科研的熱情,這讓我相信,接下來的內容一定會充實而有價值。它承諾要揭示磷酸鐵鋰的奧秘,包括其晶體結構、電化學性能,以及在各種應用場景下的錶現,這些都是我急切想知道的。

評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磷酸鐵鋰的閤成方法那一章所吸引。作者沒有采用枯燥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堆砌,而是以一種“現場報道”般的口吻,詳細描述瞭不同閤成路綫的優劣勢。從傳統的固相法,到更具優勢的水熱法、溶膠-凝膠法,再到近年來越來越受關注的球磨法和噴霧乾燥法,書中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每一個閤成方法,作者都不僅僅是列齣其反應條件和流程,更深入地分析瞭其在材料形貌控製、成本效益、以及環境友好性等方麵的特點。我被書中詳細的實驗數據和對比分析所摺服,例如,通過對比不同閤成方法得到的材料的XRD圖譜和SEM照片,我能直觀地看到不同方法對材料結晶度、粒徑分布的影響。作者還巧妙地將各種閤成方法與實際的工業生産應用相結閤,分析瞭哪些方法更適閤大規模生産,哪些方法則更適閤研發階段。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講解方式,讓我深刻理解瞭“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真理”的科學精神。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材料的閤成工藝,是決定其最終性能的關鍵因素之一,而作者對這一環節的深入剖析,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認知維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