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传

多丽丝·莱辛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卡罗莱·克莱因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文学
  • 多丽丝·莱辛
  • 女性作家
  • 英国文学
  • 诺贝尔文学奖
  • 人物传记
  • 20世纪文学
  • 作家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201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73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部作品是一本有关莱辛的传记。为了展现这位二十世纪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的风采与魅力,作者广泛采访了多丽丝?莱辛的情人们、同事们和朋友们,披露了许多莱辛本人在她的自传、小说和回忆录中讳莫如深的细节。同时,本书层层铺垫,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情感脆弱、不断追寻自我认同的莱辛,颠覆了作家本人在《暴力之子》四部曲和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为自己树立的勇敢、果断、无畏的形象。莱辛出生在波斯,生长在非洲,与现实格格不入,性格桀骜不驯。三十岁那年,离过两次婚的多丽丝带着一部尚未发表的作品手稿和一个孩子来到伦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她是一位大胆无畏的共产主义者,并嫁给了一位德国共产党员,但是战争一结束,她便很快疏远共产党组织。同样,她先是热情洋溢地拥抱了女性主义,却很快抛弃了这种思想。莱辛一生著作颇丰,不断革新创作手法,她更换笔名向自己的出版商投寄科幻系列实验小说。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生逢乱世4
第二章错误的开始14
第三章崭新的开端26
第四章插叙故事35
第五章筒骨乐与肖邦曲41
第六章有些教训,最好不要去学50
第七章跳跳虎的历险57
第八章迷失63
第九章多丽丝·泰勒的求学生涯71
第十章另一段插叙故事76
第十一章借居房客的日子85
第十二章欲火迷人眼94
第十三章痛苦的割舍103
第十四章找到新的家112
第十五章同志119
第十六章假如起初不成功128
第十七章“你好吗,跳跳虎!”136
第十八章打破种族隔离144
第十九章取得胜利却没有获得解放152
第二十章好爱角161
第二十一章新的人生170
第二十二章追寻未来180
第二十三章于是雷声开始发言190
第二十四章柏林之战200
第二十五章身为共产主义信徒209
第二十六章暴力之母219
第二十七章幸福的年轻女子227
第二十八章非常现代的母亲234
第二十九章艰难的合作关系242
第三十章火红的夕阳254
第三十一章芝加哥蓝调263
第三十二章逆难而上272
第三十三章与金虎共嬉283
第三十四章神智疯狂296
第三十五章美妙的变异308
第三十六章笔友318
第三十七章找到出路328
第三十八章十二月里,你还会如五月里那般爱我吗?340
第三十九章迷失在太空之中349
第四十章新瓶装旧酒357
第四十一章文学重生368
第四十二章人不似猫儿377

精彩书摘

  《多丽丝·莱辛传》:
  第三章 崭新的开端
  在波斯待了五年之后,麦克·泰勒获得了一次回英国休假的机会。尽管他对祖国的感觉还是没有比他当初离开的时候好多少,不过,他对波斯的厌恶也算是积攒到一定的程度,因此,他很高兴可以回国去缓一缓。
  因为假期是从夏季开始的,天气肯定热得出奇,因此莫德决定带着全家不坐船横跨红海回去,相反,他们会取道俄罗斯回到英国——尽管当时是1924年,刚刚成立的苏联还没有从多年革命带来的混乱中恢复元气,而列宁又刚刚去世。
  因为很少有人能像莫德那样意志坚定,也没有几个人像她那样对政治动乱的后果一无所知,泰勒一家成了自十月革命后第一个横跨里海穿行到莫斯科的外国家庭。后来的日子里,莫德和麦克总会说起那次旅行,觉得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船上臭气熏天,莫德总担心一家人会得斑疹伤寒;麦克还得了流感,一家人又挤在一个小小的舱房里,孩子们差点就被传染了。
  每当多丽丝听到他们后来满腹牢骚地讲起那件事,觉得他们每次都只不过是一遍又一遍毫无意义地重述那些苍白的细节罢了。她本人对那趟旅行的回忆,只留下了各种错综混乱的情感冲击,与他们嘴里说的那些艰难困苦一点都沾不上边。和她在自传里描述的其他记忆一样,在她的笔下,这趟旅行的记忆化成了无数富有象征意义的碎片,处处透露着朦胧的信息和主观的意义。
  那趟旅行的第一段路程,也是最危险的一段路程里,一家人挤在一个狭小的舱房里,乘坐一艘破破烂烂的油轮穿越里海。这一切在多丽丝的记忆里,变成了是一片巨大无比、茫茫无际的空间,笼罩在危险的阴影之下。而她父母无法掩饰的焦虑,让一切都显得越发恐怖。
  在某段描写这次旅行的文字里,莱辛说她母亲整晚都不睡觉,孩子们睡着之后,她就用灯光照着孩子们的身体来驱赶跳蚤。而在另一段文字里,她又说她的父母都不睡觉。不过,两段文字里都提到,她的父母并没有注意到多丽丝的胳膊没有照着灯光,因此,她醒来的时候,胳膊肿得老大,上面被跳蚤咬得红红的,而哈里却没有被咬到。
  他们在巴库坐上了一趟火车,这趟火车实际上是用来运送士兵的,车厢里到处都是当兵的。气味再次出现在在莱辛的记忆里,这趟火车弥漫着一股奇怪的味道,车里的虱子比轮船上的虱子还要多,她母亲各处撒着杀虫粉,想要毒死四处乱窜的老鼠,却一点作用都没有。刚刚四岁的多丽丝,头靠在臭烘烘的窗玻璃上睡觉,靠着将脸紧紧地贴在窗户的裂缝上来避开车厢里阴冷潮湿、令人窒息的气味。
  在俄国边境,莫德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当时一个移民官说他们办的护照不对。莫德一点都没有被他手里的来福枪吓到,而是语气轻飘飘地告诉他“别犯傻了”。麦克最爱对别人讲起这段故事,每次跟朋友讲起来这件事,他都会笑到眼泪都流出来。莫德可没觉得这有什么好笑的,她只不过是尽一己之力,维护自己的权利罢了,这办法不是也的确管用了吗?还有一点莫德没有料到,那就是火车上居然不供应吃的。中产阶级出身的她从来没有想到,火车上居然没有餐车。事实上,她只能时不时从不同的车站下车,从站台上挤成一团的农民们手里买点吃的,通常也只能买到一些煮得硬邦邦的鸡蛋和几块面包。在多丽丝看来,口粮供应差也就罢了,让她更受不了的,就是每到一个车站,就有穿得破破烂烂的男男女女和小孩子们透过窗户往里看,那些人脚上裹着破布,在那里向人乞讨。她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一幕。
  有一次,有可能是找吃的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困难,莫德下车去买吃的,却没有能及时赶回来,火车没有等她就开走了。多丽丝的心里除了恐惧还混杂着各种复杂的情感需要。那一刻,她非常渴望她曾经憎恨的母亲马上回来,她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这段记忆,让多丽丝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那就是麦克这个人其实很脆弱。她爬到父亲的身上,想要得到他的安慰,确认母亲一定会赶回来和他们相聚。
  可是她发现父亲只是一直默默地看着孩子们分食着剩下的葡萄干和唯一的一个鸡蛋。这时她突然意识到,要是葡萄干和鸡蛋吃完了,父亲是没有能力像莫德那样跳下火车去找食物的。自己当时怎么忍饥挨饿的事,她全然不记得了,只是后来从父母的嘴里得知她当时总是一副饥肠辘辘的样子。每当她回想起母亲走丢的那件事,总是看到浮现在她脑海里的那个小女孩,其实想要的并不是食物。
  莫德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才赶上他们。她觉得颇为自豪,自己居然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里完成了这样一个壮举,更何况她对这个国家的语言一窍不通。她当时挤上了另一趟火车,然后告诉那趟火车上的那些不称职的乘务人员——当然是她觉得人家不称职罢了——给她的家人乘坐的那趟火车发个电报,保证那趟火车等到她赶到了之后才出发。
  到了莫斯科以后,他们一家住的那个旅馆也成了莱辛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她记得当时只有四岁的自己,站在旅馆的走廊上,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们消失在旅馆房间的门后。
  ……
《尘世挽歌:二十世纪女性心灵史诗》 一部横跨时空、深入人性的宏大叙事,描摹女性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觉醒与超越。 内容提要: 《尘世挽歌》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而是一部以群像塑造为核心的史诗性作品。它以二十世纪初至世纪末的百年为画布,通过描绘不同阶层、不同地域、拥有截然不同命运轨迹的五位核心女性形象——艾达、薇拉、萨米拉、莉莲和乔斯琳——的生命旅程,构建了一部关于女性主体性、社会变迁与内在精神冲突的复杂编年史。 本书的叙事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万花筒,每一页都折射出时代的光影,每一段文字都蕴含着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洞察。它探讨了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传统家庭结构如何瓦解,以及女性如何在政治动荡、经济危机和文化革命的夹缝中艰难地寻找自我定位。 第一部:秩序的崩塌与初醒(1900-1930年代) 故事始于爱德华时代末期,英国乡村与欧洲大陆的交界地带。艾达,一位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女性,她的世界被严格的礼仪和对“得体”的执念所束缚。她的前半生是一场对社会期望的完美模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将她的未婚夫送上战场,以及她偶然接触到的进步思想,促使她开始质疑自己精心编织的牢笼。 与此同时,在东欧的战火边缘,薇拉目睹了沙俄帝国的覆灭和布尔什维克的兴起。她从一个贵族家庭的少女,被迫成为流亡者,她的觉醒不是源于理论,而是源于生存的残酷。她必须学会伪装、学会算计,并在流亡者的社区中挣扎求存。这一部分细腻地描绘了旧世界秩序的崩溃如何对外在的女性身份造成毁灭性的冲击,以及“家”的概念如何从固定的地理位置异化为一种随时可能失去的记忆碎片。 第二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1940-1960年代) 二战的硝烟散去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看似“稳定”却暗流涌动的重建时期。萨米拉的故事展开在北非一个逐渐走向独立的殖民地。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本土女性,她被夹在传统部落价值观与法国殖民文化的影响之间。她的抗争是无声的,体现在对语言、对教育权,以及对个体情感自由的争取上。萨米拉的经历深刻揭示了殖民主义解体过程中,女性所承担的文化调停者与身份迷失者的双重困境。 在战后的美国,莉莲代表了“郊区梦想”下的隐形危机。她拥有了被社会定义为“完美”的一切:丈夫、孩子、宽敞的房子。然而,这种舒适感逐渐演变成一种窒息。莉莲开始通过秘密的阅读、写作,以及对邻里关系的审视,来对抗那种要求女性将所有激情和智慧都投入到家庭维护中的无形压力。她的挣扎是关于“是否满足”的哲学拷问,是早期女性主义思潮萌芽期的典型缩影。 第三部:身份的重塑与边界的消融(1970年代至今) 随着女权运动的高涨和全球化的加速,乔斯琳的故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她是一位在跨国企业中工作的专业人士,她的挑战不再是简单的生存或家庭束缚,而是如何在高度竞争的、依然由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中,定义自己的价值和领导力。她的叙事充满了对工作伦理、性别歧视的微妙形态,以及如何在不牺牲个人完整性的前提下达成职业成功的探讨。 贯穿全书的,是这五位女性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对“爱”、“自由”与“责任”的反复权衡。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政治口号,而是通过对她们日常对话、内心独白、以及与男性角色复杂关系的描摹,展现了女性经验的多样性和内在的矛盾性。 核心主题: 身体的政治性: 探讨生育权、性自主权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与争夺。 叙事的权力: 女性如何夺回自己的故事讲述权,对抗主流历史叙事对女性的简化和边缘化。 代际的继承与反叛: 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情感张力,上一代妥协的阴影如何影响下一代的飞翔。 “家”的解构: 从一个物理空间到一个情感容器的转变,以及流亡者、移民和职业女性对“归属”的重新定义。 《尘世挽歌》以其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对人类心理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关于二十世纪女性心灵如何在剧烈社会变动中,一次次破碎、重塑,最终找到属于自己坚实立足点的史诗性文本。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代社会中个体自由与社会期待之间永恒张力的深刻反思。这部作品的重量,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体的命运熔铸进宏大的历史熔炉之中,展现了人类精神不屈的韧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多丽丝·莱辛传》这本书,封面设计质朴却不失力量,仿佛预示着内容将是一种深刻而真挚的讲述。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家,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他们的创作,更是其精神世界的投射。《多丽丝·莱辛传》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探险,一次去理解一位思想者、一位女性主义先驱、一位文学创新者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并留下深刻印记的旅程。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感受她那份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对不公的强烈批判,以及对人类未来无尽的思考。从她早年在非洲的经历,到她对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挣扎的细腻描绘,再到她后期充满哲学思辨的科幻作品,每一步都展现了她惊人的创造力和思想深度。我期待能在这个故事中,捕捉到她那份独立、勇敢、不妥协的精神特质。

评分

拿到《多丽丝·莱辛传》这本书,一种难以言喻的期待便油然而生。我并非一个总是追逐热门作品的读者,而是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独特视角、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多丽丝·莱辛的名字,对我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奖项的标签,而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独立思考、对现实的勇敢审视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我尤其着迷于她作品中那种强大的女性力量,那种在压抑和束缚中寻求解放的韧劲,以及她对社会结构和人类内心深处复杂性的洞察。这本书,我预感它将是一扇窗,让我窥见这位伟大女性的内心宇宙,理解她为何能写出那些如此震撼人心的故事。从她早年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到她对后殖民时代社会议题的关注,再到她晚年那些充满哲思的科幻小说,每一段创作历程都仿佛是一次精神的跋涉。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探寻她思想的源泉,感受她每一次创作的冲动与灵感,以及她如何将这些熔炼成一部部永恒的文学经典。

评分

我怀揣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情翻开了《多丽丝·莱辛传》。多丽丝·莱辛,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屈的意志和深刻的洞察力。我一直深信,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他们生命体验、思想碰撞和精神探索的结晶。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引领我走进她那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她为何能够创作出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我尤其好奇她如何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回应着她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并且以如此大胆和前瞻性的方式,探讨那些关于性别、种یوesence、政治以及人类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从她早期对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的批判,到她对女性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再到她晚年那些关于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宏大构想,每一次转向都充满了挑战与创新。

评分

这本《多丽丝·莱辛传》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气息,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扎实的阅读期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文字构建起复杂心灵世界、同时又深刻洞察社会肌理的作家充满敬意,而多丽丝·莱辛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她的作品,无论是以科幻的视角探讨人类的未来,还是以现实的笔触描绘女性的困境与觉醒,都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在等待一场与智者、与探索者的对话,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她那纵横捭阖的文学生涯,以及她那如同思想的星辰般璀璨的内心世界。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作家的生平,更是关于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自由、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缩影。从她早期的非洲经历,到她对女性主义的深刻反思,再到她晚年对科学与灵性的融合探索,每一步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很期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她那份独立、不妥协的品格,以及她如何将生活的磨砺转化为艺术的甘泉。

评分

《多丽丝·莱辛传》这本书,仅仅从书名上就散发出一种厚重感,让我联想到那位以深刻洞察和不懈探索而闻名于世的文学巨匠。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超越时代、触及人类普遍情感和困境的作家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莱辛的作品,正是这样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她的作品,无论是在描绘女性的生存状态,还是在探讨社会变革的动荡,亦或是在构思宏大的科幻叙事,都始终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思想者的深度对话,一次走进她创作轨迹、理解她思想演变过程的旅程。我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思考,塑造了她如此独特而又影响深远的文学视野。从她对非洲土地的深情描绘,到她对西方社会的反思,再到她对宇宙和意识的哲学畅想,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智慧的光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