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2
1. 破除今人對民國學人、學術的不實“想象”,還晚清民國學術一個本來麵貌——今人或是對民國學術無限憧憬留戀,或是認為當下的學術總體上已經超過民國時期學術發展的水準。本書所收十篇文章,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深入、全麵地展示瞭民國學人及其學術的真實樣貌,為我們理解近代中國學術思想變遷提供瞭重要的讀本。
2. 考究學人間的往來交遊與人事聯係,迴歸晚清民國的具體時空,重新解讀張之洞、梁啓超、王國維、傅斯年、顧頡剛、金毓黻等人的學術思想——運用記錄學人言行的直接材料,參酌其他報刊、檔案、迴憶錄等資料,大體還原這些學人的曆史軌跡,在全麵還原事實的基礎上,力求探尋各說各話背後的隱情真意;民國學人身處韆載不遇的大變局之中,世風與學風相互激蕩下,張之洞、梁啓超、王國維、馬裕藻、金毓黻、陳寅恪、鬍適、傅斯年等學人如何自處?
3. 重新梳理陳寅恪、傅斯年等學人的史學思想及其關聯,迴應思想史上的重要議題——“瞭解之同情”能否全麵反映陳寅恪的史學思想?如何理解鬍適提齣的 “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以及陳寅恪所說 “中國文學當以文言為正宗”?傅斯年如何看待西學?這一觀念是否發生瞭變化,變化的動因何在?傅斯年、陳寅恪對宋代和清代學術有何看法?傅斯年與陳寅恪二人關係究竟如何?傅斯年留學後學術觀念的突變與陳寅恪有何關係?陳寅恪、傅斯年、馮友蘭等人對新儒學産生的觀點分歧是什麼?……。
4. 探討影響中國近代思想、學術變遷的重要議題,把握學術風氣的流轉和學界世態的炎涼——《教會學校與西體中用》從教會學校切入,探討近代世界一體化進程後發展國傢民族的普遍難題:中學、西學,何為體、何為用?全盤西化還是中西匯通融閤?在西學與中學將近半個世紀的爭奪中,教會學校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中國哲學”探源》梳理“中國哲學”概念的發生及入華過程,探討跨文化傳通與權力滲透的深層關係。《文與言的分與閤:重估五四時期的白話文》在整個近代漢語言文字演變的曆史進程之中,重估白話文的成敗得失……把握中國近代社會曆史的重要關節,理清中國近代思想脈絡及流風遺澤。
本書是桑兵教授多年來發錶於各種學術期刊上的文章結集,共計十篇。這些曾在學界引起重大反響的文章,現統攝在“學人與學風”這一主題下,文章間有機結閤,既有對學風産生的曆史條件、社會環境的高明洞徹之把握,又有對學人的學術成就、治學方法的客觀條理之辨析,同時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學心得於其中,亦對當下的學人與學風有著藉鑒和針砭意義。是史學專門領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對晚清民國學術生態的剖析和呈現,一是有助於讀者對當時的學人及其學術有全麵深入的瞭解,獲得恰如其分的整體判斷和具體把握,並藉鑒反思陳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學人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同時,書中也寄托瞭作者對當下學術生態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當下重指標、重名利的學術亂象。
桑兵,河北威縣人,曆史學博士。曆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齣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治學的門徑與取法》《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係史論》《曆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及同名叢書等。閤編《戴季陶集》《近代中國學術批評》《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國學的曆史》《讀書法》等。
緒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005
教會學校與西體中用
一 聖道與技藝/032
二 分途未必並重/038
三 西體雙軌/044
四 分途與閤流/050
“中國哲學”探源
一 “東洋哲學”與“支那哲學”/058
二 泰西哲學與中學/068
三 “中國哲學”的取嚮/076
文與言的分與閤:重估五四時期的白話文
一 廢除漢字:近代漢語言文字改革的目標/088
二 我手寫我口:白話文的過渡使命/096
三 文言白話 孰為正宗/104
四 龍種?跳蚤? /110
馬裕藻與1934 年北大國文係教授解聘風波
一 元勛還是罪魁/118
二 解聘與辭職/124
三 師、生、校異趣/133
四 挽留背後的矛盾/145
五 消沉與發奮/154
金毓黻與南北學風的分閤
一 北將入主南營/164
二 南北新舊/171
三 由分而閤歸本原/179
留歐前後傅斯年學術觀念的變化及其牽連
一 留歐前後的轉變/194
二 頓悟:環境與交友/210
三 敬而不畏之畏/222
四 心照不宣的禮讓/232
陳寅恪的西學
一 學問難以貫通中西/245
二 中國的東方學首席/254
三 國人之中 西學較優/263
四 取珠還櫝/269
五 申論/275
民國學人的宋代研究及其糾結
一 宋代為中國學術文化高峰/280
二 “ 宋學”淵源 /289
三 新宋學及其取徑/301
四 南北宋的高下/313
“瞭解之同情”與陳寅恪的治史方法
一 取西洋哲學觀念/322
二 瞭解之同情/329
三 宋賢治史之法/335
求其是與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的方法啓示
一 思想為語言所支配/341
二 求其是與求其古/349
三 方法為儀型 結論不成立/355
人名索引/365
徵引文獻/373
緒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
(節選)
人生苦短,轉眼已是耳順之年。雖然按照如今的算法,仍在壯歲,畢竟不如少年時來日方長的無憂無慮,卻一如既往地滿懷學術的熱情與嚮往。記得讀博期間,業師年滿花甲,在弟子的眼裏心中,已是純然長者風采。如今在門下士看來,自己的形象或許亦相仿佛,隻是內心渾然不覺老之將至。
人類曆史文化的發展曆程中,曇花一現者多,幾度輝煌者鮮。中國不僅曆史長,而且文化一脈相承,所以史料甚多,史學較精,在中國治史尤其是治中國史,是對學人的一大考驗,同時也是一大幸事。
屈指算來,尚待完成的計劃為數甚多,在編擬編的大型資料和編年係列各有十數,在寫擬寫的專書還有數十,而且常常觸類旁通,生發齣許多預想以外的新枝。如果不從現在起就縮短戰綫,集中精力,勢必抱憾終身。學問始終是令人遺憾的事業,尤其是史學,必須絕頂聰明的人下笨功夫,等到功力見識皆備之時,已是去日苦多,時光不再。治學總體上說當然是層壘疊加,後來居上,可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喧囂聲中,不知有多少各領風騷數百年的纔人的遠見卓識被時光埋沒。
縮短戰綫,並非如陳垣所說,減少時段與方麵;而是如陳寅恪所為,不與人無謂爭論,減少應酬,不好為人師,不爭閑氣。概言之,捨棄俗物牽掛,全力以赴,潛心著述,以待來者。顧頡剛少年成名後曾經慨嘆,齣名前窮死,齣名後忙死。前者如今已經不成問題,後者卻是扼殺無數纔俊的陷阱,與魯迅說的捧殺有幾分近似。廣州僻處嶺南,應酬有限;極少擔任名目繁多的各種評審,免去勞而無功的審議和光怪陸離的人情;遵循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無須江湖,不必鄉願。除瞭氣候不宜居之外,正是孤往治學的理想所在。加以學問的興趣廣泛,空間足夠,可以沉浸其中而自得其樂。
所謂真理不辯不明越辯越明之說,在抽象思維領域作用不小,而在史學研究領域,至少就近代以來的實際進程看,曆次論戰所導緻的著述井噴,固然在引起廣泛關注方麵頗具影響,可是對於學術的實際推進,不僅有限,而且有時還會適得其反。網絡時代,讀書治學,更要注重孤往,因為坐擁書城,絕非難事,即使歸隱林泉,隻要能夠上網,與身居鬧市相比,也不過少瞭喧囂和嘈雜,反而有助於專心緻誌。而科技的日新月異,使得潛心讀書更加重要,單憑檢索關鍵詞做齣來的學問,隻能是淺薄的時髦。
命運因緣,冥冥之中一綫相牽。少年時到過的桂林良豐雁山公園,不僅曾經做過清季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園子,還與不少民國學界勝流有緣。1932年,廣西省政府在此創辦廣西師範專科學校。1935年1月,鬍適南下,曾到此一遊,還以附近有相思江、岩邊有相思紅豆樹,為園中的岩洞取名“相思洞”。後來廣西師專並入廣西大學,1942年,陳寅恪一傢在熱心之士的幫助下,從淪陷的香港脫險。因為擔憂身體無法適應西南大後方的環境,陳寅恪滯留桂林,便在廣西大學臨時任教,因此與從來禮讓的傅斯年就去留問題發生分歧,産生隔閡,埋下不願遠走海峽彼岸的心理伏綫。
小時候居住的奇峰鎮,與良豐墟由相思江一水相連。隻是當時全然不知這許多故事,如今也不必自續齣來一段前緣。同一條江流淌著不一樣的水,就好像民國學界的取嚮與風氣不僅五花八門,而且隨時流轉。今人對民國學術的憧憬,很大程度反映瞭自身對學界現狀的不滿和失望。反之,以為今日學術總體上已經超越民國時期學術發展的標高,則多少有些托大。無限嚮往與盲目自信這兩種觀念看似相反而其實相同,都緣於對民國學人及其學術缺乏全麵深入的瞭解,或許還相當隔膜,因而整體判斷和具體把握難以恰如其分。時下每每聽聞標舉稱引民國學人及學術不能得當,心中總感到幾分異樣。
江山代有纔人齣,各領風騷數百年。清人趙翼的名句不僅能夠說詩,也可以轉而論學。隻是意思有二解,按照本意即不斷推陳齣新,不必固守模仿。可是,如果每一代都是纔人輩齣,又都能夠各領風騷,則一時代必同時有無數各領風騷之人競妖嬈。各代之間,也就無所謂高下之分。另一轉意,雖然曆代均有纔人,卻隻有少數能夠各領風騷,而且並非每代皆有,所以數百年間隻能由不世齣的高人所籠罩和覆蓋。如此一來,曆代學術發展的峰值高下不同,每一代的高峰跌宕起伏,後代未必高於前代。能夠登頂一覽眾山小的,寥寥數代區區數人而已。在那些相對低窪的時代,有心嚮學之士不得不對著逝去的古人高山仰止,望著無盡的來者徒嘆奈何。
平心而論,民國學術的總體狀況未必良好,而形形色色的亂象卻並不罕見。除瞭當局力所不及、管控不到之外,今日所有的各種問題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且相當嚴重。國立者派係爭鬥不已,私立者大行妾婦之道,教會學校則有食洋不化之嫌,否則民國的大學就不會有層齣不窮的風潮。而主政期間相對平靜的,如梅貽琦之於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大,羅傢倫之於中央大學,並不是因為教育理念有何過人之處,隻不過把準瞭校方、教授、學生三者之間的變量關係,利用教授控製學生,防止師生聯閤對付校方,從而立於不敗之地,也不會留下罵名。這點秘訣,說到底不過校園政治的權謀而已。清華大學以“神仙、老虎、狗”來形容該校教授、學生、職員關係的經典錶述,也很難復製。況且,海峽對岸的清華還齣現望文生義的麯解,誤以為有辱辦事員的人格。
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時,在“某籍某係”的協助下,確立瞭教授治校的規則,最大化保障瞭教授的利益,也為大學與當局的衝突不斷添加助力。後來蔣夢麟相繼主持教育部和北大,配閤國民政府的集權統一,改為校長治校、教授治學,以新舊為名,排除異己,看似收效顯著,其實至少在人文學科方麵與所預期及宣言並不相符。而當時各地各校紛紛力爭國立化,與現在頗有些滑稽的去行政化背道而馳,加上條件有限,環境不佳,人數不多,若是平均而言,水準的確未可樂觀。如果以水平綫以上的成果進行比照,得齣普遍不如現在的結論也不算過分。
不過,民國學人仍然身處韆載不遇的大變局之中,又受到古今中外賢哲的熏染浸淫,代錶體現時代標高的幾位大傢,無論功力、見識、意境,能夠望其項背者也為數不多,遑論超越。況且當時的亂象難登大雅之堂,隻是混飯吃的手段伎倆,在坊間或有盲從,在學界卻口碑不佳、風評甚惡,連官場也未必以為然。那時學界對於高明還有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追求,也有一旦下海無法從良的戒懼,除瞭無知無畏和有意齣位,一般不敢恣意妄為,否則很難在學術界容身立足。
學術無序失範之時,讀書治學更應不與今人較,而與古人較。一時代學人若一味與同輩爭勝,則所爭不過名利,所占領的製高點很可能不過低窪地。若尋求學術本身的至高無上,雖然還有心嚮往之而實不能至的問題,畢竟有瞭取法乎上的前提,纔可能有後續得道的造化。嚴格說來,一時代學術的高度,其實不是由此一時代的平均水準所決定,而是由所達到的最大標高來衡量。就此而論,今人唯有努力嚮上,而不能自欺欺人。明乎此,不必針對一般水準如教科書或普遍性進行不破不立的革命,學術史上由此帶來的改朝換代,充其量不過是從一種平庸到另一種平庸的轉移。若以古今中外的賢哲為準的,沒有局限,又何須破除?正所謂“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颱,何須勤拂拭,不使有塵埃”。
本來學問隻是少數有誌者的興趣,如果廣泛參與,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一些所謂方法範式能夠流行,顯然不是因為高明,而是簡單易學,以緻眾從。說到底,其存在的價值主要是為有需求者提供方便。民國時期,那些麵嚮青年和大眾的學問,還有鼓動思潮的作用。當年鬍適許願中學生也可以整理國故,未必是存心濛人,而是史無前例,又多少有幾分少年不識愁滋味,唱瞭些等而下之的高調,貽笑大方。所以,要追仿古今中外的賢哲,必須心嚮極高處,而不以時流為準的。
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很厚重。要認真讀。
評分拉拉吧睏的歐拉
評分拉拉吧睏的歐拉
評分鞭闢入裏,生動精彩,發人之未發,說人之想說,收獲多多,滿意@。確實是一本難得的佳作。
評分看瞭很久,碰到有閤適的優惠下單,比較滿意
評分一本期待已久的書,本周開啓閱讀。
評分桑神新著,感覺這本書很棒啊啊
評分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久瞭。 我喜歡這個商品很
評分在京東買書已經成為首選,主要就在於促銷力度大,物流快
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