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時尚手作花飾》適閤飾品製作、絲帶製作、花飾製作等手工製作愛好者學習參考,同時也是花飾手工製作入門的指導書。 1.《時尚手作花飾》收錄瞭24款花飾製作的詳細步驟和圖片,適閤手工製作愛好者學習參考。
2.《時尚手作花飾》中所錄的布藝造花作品製作難度適中,操作也較為簡單基礎,隻需要基本的造花工具和材料即可完成。適閤喜愛的造花初學者。
3.《時尚手作花飾》中作品皆可根據個人喜好和需要作為製作傢居花飾擺設、胸針發飾等服飾裝飾物的參考。
內容簡介
《時尚手作花飾》布藝造花愛好者收錄和介紹瞭多款美觀實的布藝花的製作法,通過圖片和文字說明對製作過程和步驟進瞭解說。書中作品皆可根據個人喜好和需要作為製作傢居花飾擺設、胸針發飾等服飾裝飾物的參考。
《時尚手作花飾》書中所錄的布藝造花作品製作藝難度適中,操作也較為簡單基礎,隻需要基本的造花工具和材料即可完成。適閤喜愛的造花初學者。
布藝造花的特便是不同有不同的風格,況且花有韆貌,因此讀者在今後的造花創作中不必過於拘泥於書中操作步驟,花瓣的數量與組閤更是需要活學活, 舉一反三,能製作齣具有風格的花藝作品。
作者簡介
李萌,浙江理工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多年從事服裝設計教學工作,熱愛服裝設計與傳統手工藝。
作者由偶然的一張清代老照片開始去接觸和瞭解布藝造花,後來結閤中國傳統造花技法及日本的造花技術開始進行常規尺寸及bjd(球形關節人偶)尺寸造花的創作。
作者在日常的練習中深感雖然造花技法大同小異,但是中國的造花想要長足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定需要植根中國傳統文化,汲取中國文化的藝術養料,希望今後可以創作齣更多富有中國傳統之美的新作品介紹給大傢。
目錄
基礎知識001
一、造花材料002
二、造花工具004
三、造花基礎知識007
各種時尚手作花飾009
一、水藍絨帶玫瑰花飾010
二、粉色菊花小花束016
三、裸色歐根紗花朵發箍020
四、紫黃點薔薇022
五、粉藍條織帶大蝴蝶結發箍026
六、水藍茶花手袋花束030
七、玫紅黑雙色花035
八、藍色花朵項鏈039
九、粉色絲帶胸針044
十、銀白粗花呢玫瑰048
十一、白色鴿眼布玫瑰052
十二、淡粉色發帶057
十三、牛仔綉球花061
十四、水藍蕾絲大麗花066
十五、紅色方格針插071
十六、橘色小木棉花束075
十七、海棠花束079
十八、小薔薇085
十九、日式菊花092
二十、櫻花099
二十一、紫陽花105
二十二、鈴蘭花束111
二十三、球形玫瑰117
二十四、迷你芍藥掛飾126
前言/序言
美麗多姿的花卉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享受,雖然不同的國傢文化背景不同,但美麗的花朵大多代錶著幸福美好的寓意,令人賞心悅目。人們自古就喜愛用花來裝飾自己、美化傢居,鮮花嬌弱易逝,造花這一傳統手工技藝便應運而生並且源遠流長。
中國一韆七百多年前就已經有瞭用絲織物製花的技藝。到瞭唐代,絹花更是婦女的主要裝飾品,此後絹花製作逐漸傳入瞭日本、朝鮮。至清代,受當時宮廷自上而下的影響,絹花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裝飾品,如今作為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北京絹花”製作曾一度達到瞭技術與藝術的發展頂峰,“京花”享譽國內,暢銷多個國傢。遺憾的是清末以後由於時代更迭和機器化大生産,造花手工藝在我國日漸沒落,手工造花技藝的傳承遠遠沒有日本的係統和精深。幸而隨著近年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越來越多的手工技藝在復蘇,“工匠精神”得以傳揚,中國的造花技藝也得以煥發新生。在歐洲,藝術造花從過去的宮廷陳設、室內裝飾、貴族服裝,到現代的高級時裝定製,藝術造花技藝沿襲傳承至今,如今造花技術被更廣泛地運用到時裝設計以及帽飾設計中。
手工布藝造花不同於機器批量生産的仿真花,手作的溫度是機器法取代的,在手工造花繁復的製作過程中不僅僅是對花朵形象的仿真復刻,造花者的創意和情感被融入進去,每朵花都被賦予靈魂和能量,作品體現齣不同作者的不同風格和獨特風韻。手工布藝造花的製作流程基本分為:漿布——做紙型——轉印——剪瓣——染色——燙瓣——賦予錶情——組閤——整理造型——完成,每一個過程不僅需要投入手作者的創造力和感情,更需要精巧敏銳的手感,平和的心境以及長足的耐心。手工布藝造花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重要的是傳達齣製作者對花之美的個人感悟以及手工技藝的溫暖情懷。
在我國雖然傳統布藝造花經過傳承的斷檔,如今的發展尚不如日本、法國,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尚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喜愛手工布藝造花,希望將這一傳統的手工技藝傳承和發展下去。我們期待更多的人進入手作布藝造花的藝術之門,感受每一朵花在自己手中綻放時心中的美好與感動,也期待造花技藝能在中國的時尚領域煥發新的光彩。
著者
2017年5月
璀璨織錦:現代室內軟裝的色彩與材質藝術 一、引言:重塑空間敘事 在當代居住美學中,室內軟裝已不再僅僅是傢具與布料的簡單堆砌,它是一種深刻的視覺語言,是空間情感與居住者個性的交織體現。本書《璀璨織錦:現代室內軟裝的色彩與材質藝術》旨在打破傳統設計教條的束縛,引領讀者深入探索色彩心理學、麵料觸感以及肌理對比的微妙平衡,從而構建齣既符閤人體工學又充滿藝術感染力的居住環境。我們相信,一個真正成功的空間,是能夠“說話”的,它通過細微的紋理和恰當的色彩布局,嚮居住者傳遞寜靜、活力或奢華的訊息。本書將提供一套係統的、可操作的框架,幫助您將抽象的設計理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精緻生活體驗。 二、色彩的心理學與空間魔術 色彩是空間情緒的第一驅動力。本書將全麵剖析色彩理論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但這絕非停留在色環的簡單介紹。我們將深入探討色彩背後的文化內涵與人類本能反應。 2.1 情緒光譜的解碼: 詳細解析暖色係(紅、橙、黃)如何激發活力與親密感,冷色係(藍、綠、紫)如何營造沉靜與專注。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中性色”的重新定義——從米白、灰褐到深邃的炭黑,如何通過飽和度與明度的細微調整,成為統領整個空間情緒的“無聲主角”。我們將通過大量的實景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運用低飽和度的莫蘭迪色係來營造輕盈的呼吸感,以及如何利用高對比度的撞色來劃分功能區域或突齣藝術焦點。 2.2 光綫與色彩的共舞: 自然光、人工照明與色彩之間的動態關係是軟裝設計中的核心難點。本書提供瞭針對不同朝嚮房間的色彩優化策略。例如,朝北房間缺乏暖色光照,在選擇牆麵漆或大麵積布藝時,應適度引入帶有紅/黃底色的中性色,以補償光綫的“冷感”。同時,我們詳盡地對比瞭不同顯色指數(CRI)的燈光如何“欺騙”我們的眼睛,使同一種麵料在清晨與黃昏呈現齣截然不同的質感。 2.3 區域色彩的層次構建: 如何在一個大空間內實現色彩的流動與過渡?本書提齣瞭“60-30-10”法則的進階應用,並加入瞭“點綴色”與“紋理色”的維度。我們將重點介紹如何利用小件飾品(如抱枕、藝術品)作為視覺錨點,引入高純度的對比色,從而激活沉穩的底色,避免空間陷入單調。 三、材質的觸感與視覺重量:肌理的敘事力量 如果說色彩定義瞭空間的情緒,那麼材質的觸感與肌理則決定瞭空間的“溫度”和“質感重量”。本書將材質的運用提升到哲學層麵,探討材料的真實性、耐候性及其對聲學環境的影響。 3.1 縴維的進化史與現代應用: 我們將超越傳統的棉麻絲絨,聚焦於高性能現代麵料。深入解析科技麵料如再生縴維素縴維、高性能防水塗層布料在客廳傢具和戶外空間的運用。在講解天然縴維時,我們將細緻區分不同産地羊毛(美利奴、羊駝毛)的垂墜感與保暖性差異,並指導讀者如何通過“紗支數”和“織法”(平紋、斜紋、緞紋)來預判布料的最終觀感。 3.2 硬質材料的對比美學: 軟裝設計並非隻關乎紡織品。本書專門闢齣章節討論大理石、實木、金屬(黃銅、拉絲鎳、黑鋼)在軟裝中的輔助作用。重點在於“對比”:如何將冰冷、光滑的拋光石材與粗糲、吸光的亞麻布藝進行並置,以增強視覺的豐富性。我們將分析木材的“年輪”紋理如何與布藝的“編織”紋理形成對話,共同構建空間的層次感。 3.3 紋理的深度與錯覺: 紋理是光影的載體。本書通過高分辨率的微距攝影,展示瞭提花、刺綉、絎縫等復雜工藝對光綫反射的影響。我們教授如何利用“反光/吸光”的材質組閤來優化空間比例——例如,在小空間使用低光澤度的材質來增強包裹感,而在高挑空間則可引入適度的絲綢或天鵝絨以捕捉光綫,增加戲劇性。 四、功能與形式的交融:定製化軟裝的係統構建 優秀的軟裝設計必須服務於居住者的真實需求。本章將指導讀者如何係統地將美學追求與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需求無縫對接。 4.1 窗簾係統的功能性革新: 窗簾不再是簡單的遮光物。我們將詳細解析雙軌、三軌係統的布局,探討不同材質的窗紗(Sheer)如何平衡隱私與采光。深入討論電動係統、智能遮陽與麵料選擇的兼容性。從垂直簾、百葉窗到羅馬簾,每種形式背後的空間利用率和美學傾嚮將被一一剖析。 4.2 地毯的聲學與區域劃分: 地毯是空間中最易被低估的軟裝元素。本書解釋瞭地毯的絨高(Pile Height)如何影響室內聲學效果(吸收迴音)。在空間規劃上,我們將提供精確的尺寸指導,教導讀者如何利用地毯的邊緣來定義會客區、閱讀角,避免地毯“漂浮”在房間中央的尷尬局麵。 4.3 抱枕與裝飾品的“敘事串聯”: 抱枕、蓋毯和小型裝飾品是空間中靈活性最高的元素。本書提供瞭一套“主題提取法”,即如何從核心藝術品(如一幅畫或一個雕塑)中提取齣三種核心顔色和兩種關鍵紋理,然後將這些元素分解、重組並分配到抱枕、花瓶和燭颱上,確保整個空間的視覺語言高度統一且充滿趣味性。 五、可持續性與未來趨勢展望 最後,本書展望瞭軟裝設計的前沿趨勢,特彆是對環境友好型材料的關注。我們將探討循環設計理念如何影響麵料的選擇,以及天然染色工藝在當代設計中的迴歸。讀者將瞭解到如何通過選擇耐用、易於維護且符閤道德采購標準的軟裝産品,打造一個既美觀又負責任的居住環境。 《璀璨織錦》是一本寫給所有熱愛生活、追求精緻傢居的實踐者、設計師和業餘愛好者的工具書。它提供的不隻是靈感,更是一套將抽象美學轉化為可感知、可觸摸的室內體驗的實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