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时尚手作花饰》适合饰品制作、丝带制作、花饰制作等手工制作爱好者学习参考,同时也是花饰手工制作入门的指导书。 1.《时尚手作花饰》收录了24款花饰制作的详细步骤和图片,适合手工制作爱好者学习参考。
2.《时尚手作花饰》中所录的布艺造花作品制作难度适中,操作也较为简单基础,只需要基本的造花工具和材料即可完成。适合喜爱的造花初学者。
3.《时尚手作花饰》中作品皆可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作为制作家居花饰摆设、胸针发饰等服饰装饰物的参考。
内容简介
《时尚手作花饰》布艺造花爱好者收录和介绍了多款美观实的布艺花的制作法,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对制作过程和步骤进了解说。书中作品皆可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作为制作家居花饰摆设、胸针发饰等服饰装饰物的参考。
《时尚手作花饰》书中所录的布艺造花作品制作艺难度适中,操作也较为简单基础,只需要基本的造花工具和材料即可完成。适合喜爱的造花初学者。
布艺造花的特便是不同有不同的风格,况且花有千貌,因此读者在今后的造花创作中不必过于拘泥于书中操作步骤,花瓣的数量与组合更是需要活学活, 举一反三,能制作出具有风格的花艺作品。
作者简介
李萌,浙江理工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多年从事服装设计教学工作,热爱服装设计与传统手工艺。
作者由偶然的一张清代老照片开始去接触和了解布艺造花,后来结合中国传统造花技法及日本的造花技术开始进行常规尺寸及bjd(球形关节人偶)尺寸造花的创作。
作者在日常的练习中深感虽然造花技法大同小异,但是中国的造花想要长足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定需要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中国文化的艺术养料,希望今后可以创作出更多富有中国传统之美的新作品介绍给大家。
目录
基础知识001
一、造花材料002
二、造花工具004
三、造花基础知识007
各种时尚手作花饰009
一、水蓝绒带玫瑰花饰010
二、粉色菊花小花束016
三、裸色欧根纱花朵发箍020
四、紫黄点蔷薇022
五、粉蓝条织带大蝴蝶结发箍026
六、水蓝茶花手袋花束030
七、玫红黑双色花035
八、蓝色花朵项链039
九、粉色丝带胸针044
十、银白粗花呢玫瑰048
十一、白色鸽眼布玫瑰052
十二、淡粉色发带057
十三、牛仔绣球花061
十四、水蓝蕾丝大丽花066
十五、红色方格针插071
十六、橘色小木棉花束075
十七、海棠花束079
十八、小蔷薇085
十九、日式菊花092
二十、樱花099
二十一、紫阳花105
二十二、铃兰花束111
二十三、球形玫瑰117
二十四、迷你芍药挂饰126
前言/序言
美丽多姿的花卉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虽然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不同,但美丽的花朵大多代表着幸福美好的寓意,令人赏心悦目。人们自古就喜爱用花来装饰自己、美化家居,鲜花娇弱易逝,造花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便应运而生并且源远流长。
中国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了用丝织物制花的技艺。到了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此后绢花制作逐渐传入了日本、朝鲜。至清代,受当时宫廷自上而下的影响,绢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如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绢花”制作曾一度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发展顶峰,“京花”享誉国内,畅销多个国家。遗憾的是清末以后由于时代更迭和机器化大生产,造花手工艺在我国日渐没落,手工造花技艺的传承远远没有日本的系统和精深。幸而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多的手工技艺在复苏,“工匠精神”得以传扬,中国的造花技艺也得以焕发新生。在欧洲,艺术造花从过去的宫廷陈设、室内装饰、贵族服装,到现代的高级时装定制,艺术造花技艺沿袭传承至今,如今造花技术被更广泛地运用到时装设计以及帽饰设计中。
手工布艺造花不同于机器批量生产的仿真花,手作的温度是机器法取代的,在手工造花繁复的制作过程中不仅仅是对花朵形象的仿真复刻,造花者的创意和情感被融入进去,每朵花都被赋予灵魂和能量,作品体现出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和独特风韵。手工布艺造花的制作流程基本分为:浆布——做纸型——转印——剪瓣——染色——烫瓣——赋予表情——组合——整理造型——完成,每一个过程不仅需要投入手作者的创造力和感情,更需要精巧敏锐的手感,平和的心境以及长足的耐心。手工布艺造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制作者对花之美的个人感悟以及手工技艺的温暖情怀。
在我国虽然传统布艺造花经过传承的断档,如今的发展尚不如日本、法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尚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手工布艺造花,希望将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和发展下去。我们期待更多的人进入手作布艺造花的艺术之门,感受每一朵花在自己手中绽放时心中的美好与感动,也期待造花技艺能在中国的时尚领域焕发新的光彩。
著者
2017年5月
璀璨织锦:现代室内软装的色彩与材质艺术 一、引言:重塑空间叙事 在当代居住美学中,室内软装已不再仅仅是家具与布料的简单堆砌,它是一种深刻的视觉语言,是空间情感与居住者个性的交织体现。本书《璀璨织锦:现代室内软装的色彩与材质艺术》旨在打破传统设计教条的束缚,引领读者深入探索色彩心理学、面料触感以及肌理对比的微妙平衡,从而构建出既符合人体工学又充满艺术感染力的居住环境。我们相信,一个真正成功的空间,是能够“说话”的,它通过细微的纹理和恰当的色彩布局,向居住者传递宁静、活力或奢华的讯息。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框架,帮助您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精致生活体验。 二、色彩的心理学与空间魔术 色彩是空间情绪的第一驱动力。本书将全面剖析色彩理论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但这绝非停留在色环的简单介绍。我们将深入探讨色彩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人类本能反应。 2.1 情绪光谱的解码: 详细解析暖色系(红、橙、黄)如何激发活力与亲密感,冷色系(蓝、绿、紫)如何营造沉静与专注。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中性色”的重新定义——从米白、灰褐到深邃的炭黑,如何通过饱和度与明度的细微调整,成为统领整个空间情绪的“无声主角”。我们将通过大量的实景案例分析,展示如何运用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来营造轻盈的呼吸感,以及如何利用高对比度的撞色来划分功能区域或突出艺术焦点。 2.2 光线与色彩的共舞: 自然光、人工照明与色彩之间的动态关系是软装设计中的核心难点。本书提供了针对不同朝向房间的色彩优化策略。例如,朝北房间缺乏暖色光照,在选择墙面漆或大面积布艺时,应适度引入带有红/黄底色的中性色,以补偿光线的“冷感”。同时,我们详尽地对比了不同显色指数(CRI)的灯光如何“欺骗”我们的眼睛,使同一种面料在清晨与黄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质感。 2.3 区域色彩的层次构建: 如何在一个大空间内实现色彩的流动与过渡?本书提出了“60-30-10”法则的进阶应用,并加入了“点缀色”与“纹理色”的维度。我们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小件饰品(如抱枕、艺术品)作为视觉锚点,引入高纯度的对比色,从而激活沉稳的底色,避免空间陷入单调。 三、材质的触感与视觉重量:肌理的叙事力量 如果说色彩定义了空间的情绪,那么材质的触感与肌理则决定了空间的“温度”和“质感重量”。本书将材质的运用提升到哲学层面,探讨材料的真实性、耐候性及其对声学环境的影响。 3.1 纤维的进化史与现代应用: 我们将超越传统的棉麻丝绒,聚焦于高性能现代面料。深入解析科技面料如再生纤维素纤维、高性能防水涂层布料在客厅家具和户外空间的运用。在讲解天然纤维时,我们将细致区分不同产地羊毛(美利奴、羊驼毛)的垂坠感与保暖性差异,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纱支数”和“织法”(平纹、斜纹、缎纹)来预判布料的最终观感。 3.2 硬质材料的对比美学: 软装设计并非只关乎纺织品。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讨论大理石、实木、金属(黄铜、拉丝镍、黑钢)在软装中的辅助作用。重点在于“对比”:如何将冰冷、光滑的抛光石材与粗粝、吸光的亚麻布艺进行并置,以增强视觉的丰富性。我们将分析木材的“年轮”纹理如何与布艺的“编织”纹理形成对话,共同构建空间的层次感。 3.3 纹理的深度与错觉: 纹理是光影的载体。本书通过高分辨率的微距摄影,展示了提花、刺绣、绗缝等复杂工艺对光线反射的影响。我们教授如何利用“反光/吸光”的材质组合来优化空间比例——例如,在小空间使用低光泽度的材质来增强包裹感,而在高挑空间则可引入适度的丝绸或天鹅绒以捕捉光线,增加戏剧性。 四、功能与形式的交融:定制化软装的系统构建 优秀的软装设计必须服务于居住者的真实需求。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系统地将美学追求与日常生活的功能性需求无缝对接。 4.1 窗帘系统的功能性革新: 窗帘不再是简单的遮光物。我们将详细解析双轨、三轨系统的布局,探讨不同材质的窗纱(Sheer)如何平衡隐私与采光。深入讨论电动系统、智能遮阳与面料选择的兼容性。从垂直帘、百叶窗到罗马帘,每种形式背后的空间利用率和美学倾向将被一一剖析。 4.2 地毯的声学与区域划分: 地毯是空间中最易被低估的软装元素。本书解释了地毯的绒高(Pile Height)如何影响室内声学效果(吸收回音)。在空间规划上,我们将提供精确的尺寸指导,教导读者如何利用地毯的边缘来定义会客区、阅读角,避免地毯“漂浮”在房间中央的尴尬局面。 4.3 抱枕与装饰品的“叙事串联”: 抱枕、盖毯和小型装饰品是空间中灵活性最高的元素。本书提供了一套“主题提取法”,即如何从核心艺术品(如一幅画或一个雕塑)中提取出三种核心颜色和两种关键纹理,然后将这些元素分解、重组并分配到抱枕、花瓶和烛台上,确保整个空间的视觉语言高度统一且充满趣味性。 五、可持续性与未来趋势展望 最后,本书展望了软装设计的前沿趋势,特别是对环境友好型材料的关注。我们将探讨循环设计理念如何影响面料的选择,以及天然染色工艺在当代设计中的回归。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选择耐用、易于维护且符合道德采购标准的软装产品,打造一个既美观又负责任的居住环境。 《璀璨织锦》是一本写给所有热爱生活、追求精致家居的实践者、设计师和业余爱好者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只是灵感,更是一套将抽象美学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室内体验的实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