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全球导览

城市社会学:全球导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Mark Abrahamson 著,宋伟轩 等 译
图书标签:
  • 城市社会学
  • 城市研究
  • 社会学
  • 全球化
  • 城市发展
  • 社会变迁
  • 城市生活
  • 空间社会学
  • 社会问题
  • 都市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14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35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3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市社会学:全球导览》是对城市社会学进行全球性视角解读的综合教科书,简明扼要地回顾了全球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并强调了它们的文化影响。《城市社会学:全球导览》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城市理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并强调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对全球城市发展及其城市理论范式转型的深刻影响。《城市社会学:全球导览》对拉各斯、洛杉矶、巴黎、北京等当代全球城市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收入不均衡、中产阶层化、阶层极化、移民与族裔住区、旅游与文化经济等城市社会学热点主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不断分化的城市 1
城市的社会学视角 3
官方定义 5
历史上的城市化 6
大都市区 8
全球城市区域 9
世界贸易 11
治理全球城市区域 12
城市区域未来的角色 16
小结 18
延伸阅读建议 18
第二章 世界经济中的城市和城市区域 19
企业总部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20
人员流动 23
全球排名 25
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 25
经济活动排名 30
经济排名综述 32
亚太城市 33
地下的全球商业 35
结论 36
延伸阅读建议 37
第三章 现代工业城市 38
早期工业城市 39
工业化与城市增长 42
人口迁移 44
德国内部与外部迁移 45
福特制 48
福特制与规划的社区 49
福特制的城市形象 51
城市生态学与芝加哥学派 52
同心圆模型 53
郊区化与工业化 55
社会区分析 57
小结 60
延伸阅读建议 60
第四章 后工业城市 62
去工业化 62
城市社区 64
进一步去工业化的诱因 69
高科技转变 74
社会网络 75
集中与投资 76
吸引创意人才 77
绅士化与阶层替代 79
对犯罪的恐惧 83
减少公共空间 84
小结 85
延伸阅读建议 85
第五章 后现代城市理论 87
从生态学到政治经济学 88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90
城市作为增长机器 91
增长机器研究 93
从芝加哥到洛杉矶 96
洛杉矶和洛杉矶学派 97
碎片化 97
多中心形态 98
去中心式增长 100
社会和文化差异 101
涂尔干的观点 101
后现代主义 102
去差异化、过程和不平等 103
洛杉矶的无家可归者 104
洛杉矶无家可归问题的解决:比较性观点 106
后现代范例 107
小结 108
延伸阅读建议 109
第六章 收入不均衡 110
全球化和地方传统 111
测度收入不均情况 113
百分位数份额 114
基尼指数 116
城市和国家的不均衡趋势 117
跨国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 119
专业服务业公司 120
服务业的二元特征 122
其他影响变量 125
政治的影响 126
家庭和性别的影响 126
收入不均的地理分布 127
上层社会的隔离 129
下层社会的隔离 130
阶层意识 131
国家间的不均衡 132
两难困境 134
小结 135
延伸阅读建议 135
第七章 移民和族裔聚居区 137
移民及其路线 137
无证移民 139
经济发展和移民 142
循环积累因果效应 145
偷渡 146
移民的贡献:主观看法和客观现实 148
同化 150
社会融合和文化适应 152
碎片式同化和泛种族身份认同 155
移民回流 156
族裔聚居区 159
族裔郊区 161
作为旅游景点的族裔聚居区 162
小结 165
延伸阅读建议 165
第八章 全球城市和全球文化 167
文化和经济:传统理论的视角 167
全球化文化和全球城市 169
扩散的局限性 173
文化产业 174
地方对产品的重要性 174
文化网络 176
娱乐集团公司 179
相关产业:广告业 182
文化排名 183
经济和文化排名比较 186
发展文化和经济活动 186
小结 189
延伸阅读建议 190
第九章 旅游和体验经济 191
体验经济从业者 191
作为娱乐机器的城市 192
就业和城市增长 193
文化和经济的融合 194
旅游业 195
地方的同质化 197
地方营销 199
城市品牌化 205
商品化 207
马克思的观点 208
从原真的地方到商品化地方 210
小结 213
延伸阅读建议 213
第十章 政治概观 214
发展工业城市 214
权力的观点 217
成熟的工业城市 219
边缘城市 220
全球城市区域 226
经济尺度重构 226
对城市的权利 228
创新社区再开发 229
控制过剩人口 230
公民身份的尺度调整 232
小结 233
延伸阅读建议 234
《都市脉搏:一部跨越时空的城市人文观察》 这本书并非对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百科全书式罗列,也非单纯的都市空间研究。它更像是一场在喧嚣与宁静间穿梭的沉浸式体验,一次对人类文明最伟大造物——城市的深度凝视。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从古代城邦的雏形,到工业革命浪潮中的巨变,再到信息时代下新型都市的崛起,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诗。 第一章:文明的种子——早期城市的诞生与生存法则 想象一下,当第一批人类决定放下游牧的脚步,开始在河流两岸、肥沃的土地上聚集,城市便悄然孕育。本章将带你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探究为何是特定的地理环境促成了文明的聚集,又是何种社会结构支撑了早期城市的运转。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复杂的社会学模型,而是通过生动的描绘,让你感受那些古老城邦的呼吸。 地理的呼唤与文明的摇篮: 河流、土地、水源——这些看似朴素的自然条件,是如何成为人类定居的召唤,催生出最早的聚落?从幼发拉底河畔的苏美尔文明,到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再到印度河谷的摩亨佐-达罗,我们将目光聚焦在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却又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早期城市遗址。那里,文明的火种被点燃,人类告别了孤立的生存,开始学会协作与创造。 秩序的雏形与社会的分工: 城市之所以为城市,关键在于其内在的秩序。本章将为你呈现早期城市中萌芽的社会分工,从统治阶层到祭司、工匠、农民,再到商人,每个人在城市的肌体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不会用枯燥的理论去分析阶级固化,而是通过对古代壁画、遗迹的解读,让你仿佛亲眼看到不同职业的人们如何在城市中忙碌,如何维系着这座早期文明的心脏。 信仰的力量与精神的寄托: 早期城市往往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宏伟的神庙、庄严的祭祀,它们不仅是精神的中心,更是城市凝聚力的象征。我们将深入探究宗教如何在早期城市中扮演着塑造社会规范、统一思想、甚至组织劳动的关键角色。你会看到,信仰如何为这座新兴的文明载体注入灵魂。 防御与扩张的逻辑: 城市并非总是宁静祥和。城墙、瞭望塔,这些建筑痕迹无不诉说着早期城市面临的挑战。本章将探讨城市如何通过修建防御工事来保护其居民和财富,以及在适宜条件下,城市如何通过贸易、征服等方式不断扩张,成为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中心。 第二章:巨变的熔炉——工业革命与现代都市的崛起 蒸汽机的轰鸣,工厂的烟囱,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工业革命彻底颠覆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现代都市。本章将带你走进那个充满矛盾与机遇的时代,感受资本的洪流如何重塑城市的面貌,以及在快速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 机械的魔力与劳动的迁移: 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技术的革新。蒸汽机、纺织机、火车……这些看似简单的机器,却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也吸引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新的生计。我们将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农民告别土地,背井离乡,成为流水线上陌生的齿轮;城市郊区迅速崛起,成为新的工业心脏。 空间的重塑与阶级的固化: 工业资本的膨胀,在城市空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高耸的工厂、密集而拥挤的工人住宅区,与富裕阶层的宽敞宅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章将展现工业资本主义如何塑造出新的城市空间秩序,以及这种秩序如何在物理上固化了社会阶层。你将看到,城市不再是平等的家园,而是阶级分明的竞技场。 疾病、污染与社会问题: 快速的城市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肮脏的街道、污浊的空气、肆虐的疾病,让新兴的工业城市蒙上了阴影。我们将触及那些被历史文献所记录的城市病——霍乱、伤寒、贫困、犯罪……这些问题并非技术上的失败,而是社会结构失衡的必然结果。 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的碰撞: 城市,成为了各种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碰撞的熔炉。咖啡馆、剧院、报刊杂志,这些新兴的文化载体,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社会思潮。本章将关注在工业巨变中,人们如何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如何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哪些新的社会运动在此萌芽。 第三章:互联的脉络——信息时代与全球化都市的演变 从蒸汽时代的轰鸣到如今无处不在的网络信号,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重塑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经济模式,甚至城市本身的定义。本章将聚焦当代都市的演变,探讨在信息洪流中,城市将走向何方。 数字的翅膀与空间的消融: 互联网、移动通信,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翅膀”,正在消融传统的物理空间界限。本章将描绘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城市的功能,例如远程办公如何减少了通勤需求,线上购物如何改变了商业街区的生态。你将看到,城市空间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信息流动的节点。 全球化的脉搏与地方的张力: 全球化浪潮将世界各地的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跨国公司、国际资本、文化交流,使得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剧。我们将关注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它既带来了机遇,也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和地方特色的消弭。城市如何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又能保持其独特的身份? 智能化的前沿与未来的想象: 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这些前沿技术正被应用于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章将带你窥探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想象一个更加高效、宜居的未来城市。但同时,我们也会警惕技术带来的隐私问题、数字鸿沟等潜在的挑战。 社区的再定义与个体的连接: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社区形态正在发生变化。线上社交、虚拟社区的兴起,让人们的连接方式更加多元。本章将探讨在数字浪潮中,城市社区的演变,以及个体如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城市,将成为一个更加流动、更加互联的“人造生态系统”。 结语:城市,永不停歇的叙事 《都市脉搏》并非一本冷冰冰的学术著作,它是一部关于人类集体智慧与创造力的史诗,一部关于梦想与现实交织的传奇。从古老的城邦到未来的智能都市,城市始终是人类文明最活跃的舞台,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汇点,是希望与挑战并存的永恒叙事。这本书试图邀请你,成为这个伟大叙事的一部分,用你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去理解这座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它邀请你思考:在你所处的这座城市中,跳动着怎样的脉搏?又将孕育出怎样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城市研究框架,而是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当代城市在全球化浪潮下的生存图景。作者对于城市空间如何被权力、资本和文化力量塑造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脚下这片水泥森林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书中对不同城市案例的剖析,例如从东京的超密集居住模式到拉美的“飞地”现象,都展示了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尤其是关于“数字城市”和“智能治理”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科技带来的便利,而是尖锐地指出了技术异化和数字鸿沟在城市生活中的隐秘运作,这种批判性的反思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通勤的惯性思维,去审视城市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矛盾与活力。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城市变迁及其社会影响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当前浮躁的城市讨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以一种近乎冷静的、近乎冷酷的姿态,剖析了全球化下城市系统如何运作,以及这种运作对人类福祉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论述中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忧虑感,这并非是杞人忧天的抱怨,而是基于扎实数据和历史脉络的理性判断。书中对城市扩张边界与生态极限之间的张力的探讨,迫使我重新审视“发展”这个词汇在城市语境下的真正含义。它远超出了城市规划或政治经济学的单一范畴,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对于那些厌倦了只谈论摩天大楼和基础设施的表面现象,而渴望理解城市底层驱动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复杂现实的深度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精巧,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雷达图,从全球网络的宏观视角切入,逐步聚焦到微观的社区互动和个体经验。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它巧妙地融合了地理学、人类学甚至生态学的见解,构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性”城市观。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矛盾议题的手法——他从不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争议呈现出来,引导读者自己去建构理解。例如,书中关于“城市美学化”与“社会排斥”的讨论,揭示了光鲜亮丽的城市面孔下潜藏的残酷筛选机制。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读者保持一种持续的警觉,不断地辨析表象与实质之间的距离。对于希望获得一套全面、不带偏见的城市分析工具箱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

老实说,我通常不太能沉下心来阅读厚重的社会科学著作,但这本书简直是个例外。它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充满了当代气息,没有那些过时的学术腔调。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试图打破学术圈的壁垒,将深刻的社会洞察传递给更广泛的公众。书中对于“身份政治在城市空间中的投射”这一章节的分析,简直是为我最近参与的社区规划项目提供了醍醐灌顶的思路。作者用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个充满权力角力、身份认同不断协商的动态剧场。它教会了我如何“阅读城市”——不只是看建筑的高度,而是去理解是谁建造了它们,为了谁,以及隐藏在这些建筑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文化偏见。这本书的洞察力,让原本模糊的社会现象变得清晰可见,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智力历程。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叙事的流畅性和知识的密度。它不像学术专著那样板着面孔,而是用一种接近散文诗般的笔调,将复杂的社会学概念娓娓道来。作者似乎拥有将枯燥的理论瞬间转化为生动场景的能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些形形色色的城市角落,感受着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脉动。特别是其中对于“非正式经济”如何在主流城市规划中顽强生存的描述,充满了对底层人民智慧的敬意与观察的精准。这种人文关怀与结构分析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居住环境的镜子。它激发了我对居住正义、城市记忆以及空间重塑等议题的持续思考,读完合上书本,我发现自己走路的姿态都不一样了,开始注意那些被忽略的街道褶皱和边缘人群的眼神交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