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物理

半导体器件物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振邦 主编 编
图书标签:
  • 半导体
  • 器件物理
  • 电子学
  • 固体物理
  • 物理学
  • 材料科学
  • 微电子学
  • 半导体材料
  • 电子器件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79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55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院校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8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已取得多项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两部分,其中,第1章介绍半导体材料特性,第2~3章系统阐述PN结和双极型晶体管,第4~5章系统阐述半导体表面特性和MOS型晶体管,第6章介绍其他几种常用的半导体器件。全书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侧重于物理概念与物理过程的描述,并在各章节设有操作实验和仿真实验,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适当配置工艺和版图方面的知识,以方便开展教学。本书为高等职业本专科院校相应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开放大学、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中职学校、培训班的教材,以及半导体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书提供免费的电子教学课件、习题参考答案等资源,相关介绍详见前言。

作者简介

徐振邦 副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应用物理专业,已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信学院从事多年的电子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教学经验丰富。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半导体特性 1
1.1 半导体的晶体结构 2
1.1.1 晶体的结构 2
1.1.2 晶面与晶向 3
1.2 半导体中的电子状态 4
1.2.1 能级与能带 4
1.2.2 本征半导体的导电机制 7
1.3 杂质与缺陷 8
1.3.1 杂质与杂质能级 8
1.3.2 缺陷与缺陷能级 11
实验1 晶体缺陷的观测 12
1.4 热平衡载流子 13
1.4.1 费米能级与载流子浓度 14
1.4.2 本征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 17
1.4.3 杂质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 18
1.5 非平衡载流子 19
1.5.1 非平衡载流子的注入 19
1.5.2 非平衡载流子的复合 20
实验2 高频光电导衰减法测量硅中少子寿命 21
1.5.3 复合机制 24
1.6 载流子的运动 25
1.6.1 载流子的漂移运动与迁移率 26
1.6.2 载流子的扩散运动与爱因斯坦关系 29
知识梳理与总结 33
思考题与习题1 35
第2章 PN结 36
2.1 平衡PN结 37
2.1.1 PN结的形成与杂质分布 37
2.1.2 PN结的能带图 38
2.1.3 PN结的接触电势差与载流子分布 39
2.2 PN结的直流特性 41
2.2.1 PN结的正向特性 41
2.2.2 PN结的反向特性 45
实验3 PN结伏安特性与温度效应 46
2.2.3 影响PN结伏安特性的因素 47
2.3 PN结电容 49
2.3.1 PN结电容的成因及影响 49
2.3.2 突变结的势垒电容 50
实验4 PN结势垒电容的测量 53
2.3.3 扩散电容 54
2.4 PN结的击穿特性 55
2.4.1 击穿机理 55
2.4.2 雪崩击穿电压 57
2.4.3 影响雪崩击穿电压的因素 58
2.5 PN结的开关特性 60
2.5.1 PN结的开关作用 60
2.5.2 PN结的反向恢复时间 61
知识梳理与总结 63
思考题与习题2 63
第3章 双极晶体管及其特性 65
3.1 晶体管结构与工作原理 66
3.1.1 晶体管的基本结构与杂质分布 66
3.1.2 晶体管的电流传输 68
3.1.3 晶体管的直流电流放大系数 70
3.2 晶体管的直流特性 75
3.2.1 晶体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75
仿真实验1 共发射极晶体管伏安特性仿真 76
实验5 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测试晶体管的特性曲线 80
3.2.2 晶体管的反向电流 81
3.2.3 晶体管的击穿电压 82
仿真实验2 BVCEO仿真 83
实验6 晶体管直流参数测量 85
3.2.4 晶体管的穿通电压 87
3.3 晶体管的频率特性 87
3.3.1 晶体管频率特性和高频等效电路 88
3.3.2 高频时晶体管电流放大系数下降的原因 89
3.3.3 晶体管的电流放大系数 92
3.3.4 晶体管的极限频率参数 93
3.4 晶体管的功率特性 96
3.4.1 大电流工作时产生的三个效应 96
3.4.2 晶体管的最大耗散功率和热阻 100
3.4.3 功率晶体管的安全工作区 101
3.5 晶体管的开关特性 103
3.5.1 晶体管的开关作用 103
3.5.2 开关晶体管的工作状态 103
3.5.3 晶体管的开关过程 105
3.5.4 提高晶体管开关速度的途径 108
3.6 晶体管的版图和工艺流程 109
3.6.1 晶体管的图形结构 109
3.6.2 双极晶体管的工艺流程 111
知识梳理与总结 113
思考题与习题3 114
第4章 半导体的表面特性 116
4.1 半导体表面与Si-SiO2系统 117
4.1.1 理想的半导体表面 117
4.1.2 Si-SiO2系统及其特性 118
4.1.3 半导体制造工艺中对表面的处理――清洗与钝化 121
4.2 表面空间电荷区与表面势 122
4.2.1 表面空间电荷区 122
4.2.2 表面势?S 125
4.3 MOS结构的阈值电压 127
4.3.1 理想MOS结构的阈值电压 127
4.3.2 实际MOS结构的阈值电压 129
4.3.3 MOS结构的应用――电荷耦合器件 133
4.4 MOS结构的C-V特性 136
4.4.1 集成化电容的选择――MOS电容 136
4.4.2 理想MOS电容的C-V特性 136
4.4.3 实际MOS电容的C-V特性 139
实验7 MOS电容的测量 141
4.5 金属与半导体接触 143
4.5.1 金属?半导体接触 143
4.5.2 肖特基势垒与整流接触 144
4.5.3 欧姆接触 146
4.5.4 金属?半导体接触的应用――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 147
实验8 SBD(肖特基)二极管伏安特性的测量 148
知识梳理与总结 149
思考题与习题4 150
第5章 MOS型场效应晶体管 151
5.1 MOS型晶体管的结构与分类 152
5.1.1 MOS型晶体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52
5.1.2 MOS型晶体管的分类 155
5.1.3 MOS型晶体管的基本特征 156
5.1.4 集成MOS型晶体管与分立器件MOS型晶体管的异同 157
5.2 MOS型晶体管的阈值电压 158
5.2.1 MOS型晶体管阈值电压的定义 158
5.2.2 理想情况下MOS型晶体管阈值电压的表达式 158
5.2.3 影响MOS型晶体管阈值电压的各种因素 159
仿真实验3 MOS型晶体管阈值电压仿真 163
实验9 MOS型晶体管阈值电压VT的测量 167
5.3 MOS型晶体管的输出伏安特性与直流参数 169
5.3.1 MOS型晶体管的输出伏安特性 169
5.3.2 MOS型晶体管的输出伏安特性方程 172
5.3.3 影响MOS型晶体管输出伏安特性的一些因素 175
仿真实验4 MOS型晶体管输出伏安特性曲线仿真 176
实验10 MOS型晶体管输出伏安特性曲线的测量 181
5.3.4 MOS型晶体管的直流参数 182
5.3.5 MOS型晶体管的温度特性与栅保护 183
5.4 MOS型晶体管频率特性与交流小信号参数 185
5.4.1 MOS型晶体管的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 185
5.4.2 MOS型晶体管的交流小信号参数 186
5.4.3 MOS型晶体管的最高工作频率fm 187
5.4.4 MOS型晶体管开关 189
5.5 MOS型晶体管版图及其结构特征 189
5.5.1 小尺寸集成MOS型晶体管的版图(横向结构) 189
5.5.2 小尺寸集成MOS型晶体管的剖面结构(纵向结构) 192
5.5.3 按比例缩小设计规则 193
5.6 小尺寸集成MOS型晶体管的几个效应 195
5.6.1 短沟道效应 196
5.6.2 窄沟道效应 196
5.6.3 热电子效应 197
知识梳理与总结 199
思考题与习题5 199
第6章 其他常用半导体器件 200
6.1 达林顿晶体管 201
6.2 功率MOS型晶体管 202
6.2.1 功率MOS型晶体管的种类 203
6.2.2 功率MOS型晶体管的版图结构与制造工艺 204
6.3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 206
6.3.1 IGBT的结构与伏安特性 206
6.3.2 IGBT的工作原理 207
6.4 发光二极管(LED) 209
6.4.1 LED发光原理 210
6.4.2 LED的结构与种类 210
6.4.3 LED的量子效率 212
6.5 太阳能电池 212
6.5.1 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 213
6.5.2 太阳能电池的I-V特性和效率 213
6.5.3 PERL太阳能电池 214
6.5.4 非晶硅太阳能电池 214
6.6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 215
6.6.1 JFET的结构 215
6.6.2 JFET的工作原理 216
6.6.3 JFET的输出特性 217
6.7 晶闸管 218
6.7.1 晶闸管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218
6.7.2 晶闸管的工作原理 219
6.7.3 双向晶闸管 221
知识梳理与总结 222
思考题与习题6 222
附录A XJ4810型半导体管特性图示仪面板功能 223
附录B 扩散结电容和势垒宽度的计算曲线 226
附录C 硅扩散层表面杂质浓度与扩散层平均电导率的关系曲线 228
参考文献 236

前言/序言

近几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配套业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格局,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关注的焦点。同时,适合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相对匮乏,产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紧迫。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设置了“半导体器件物理”等核心课程,但实操性强且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较少。现有成熟教材的特点是基础知识点的理论性强、数学推导繁杂、内容覆盖面太广,不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本书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已取得多项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编写。本书为江苏高校微电子技术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成果(编号PPZY2015B190)。全书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侧重于物理概念与物理过程的描述,内容叙述力求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简化数学推导,并在各章节设有操作实验和仿真实验,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适当配置工艺和版图方面的知识,以方便开展教学。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物理和晶体管原理两部分,其中,第1章介绍半导体材料特性,第2~3章系统阐述PN结和双极型晶体管,第4~5章系统阐述半导体表面特性和MOS型晶体管,第6章介绍其他几种常用的半导体器件。本课程的参考学时为68~96学时,各校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专业要求进行适当的内容取舍与安排。

本书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徐振邦副教授担任主编,陆建恩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第1~3章和第6.4、6.5节由徐振邦编写,第4~5章和第6.7节由陆建恩编写,第6.1、6.2、6.3、6.6节和各章所有的仿真实验由黄玮编写,书中的操作实验由袁琦睦编写并绘制了部分插图。全书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孙萍教授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一些优秀的著作和资料,汲取了其中的部分精华内容,另外还得到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配有免费的电子教学课件与习题参考答案等资源,请有此需要的教师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后再进行下载。直接扫一扫书中的二维码可阅览更多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如有问题请在网站留言或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系(E-mail:hxedu@phei.com.cn)。

编者



《宇宙的低语: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未解之谜》 简介 浩瀚的宇宙,深邃而神秘,自古以来便激发着人类无穷的探索欲。我们仰望星空,试图解读那些闪烁的星辰,理解它们运行的规律。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构成我们熟悉物质世界的“可见宇宙”,仅仅是整个宇宙构成中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的宇宙,隐藏在黑暗之中,我们称之为“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的存在,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大量精确的观测数据和严谨的理论推演。 《宇宙的低语: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未解之谜》一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深入揭示我们对宇宙最宏大、最令人费解的组成部分的认知。本书并非一本艰涩的物理学教材,而是面向所有对宇宙奥秘充满好奇的读者,以清晰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图解,以及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勾勒出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神秘轮廓,以及科学家们如何通过智慧与毅力,试图揭开它们面纱的艰辛历程。 本书内容概览: 第一篇:暗物质的证据与推测 星系旋转曲线之谜: 我们可以直接观测到星系中的恒星、气体和尘埃,通过它们的光谱分析,可以得知其发光强度和温度。然而,当我们根据可见物质的质量计算星系中恒星的运动速度时,却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星系外围的恒星运动速度远超预期,仿佛存在着一股看不见的引力源在束缚着它们。这就是暗物质存在的第一个有力证据。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一观测事实,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将其归结为暗物质的引力作用。 星系团的质量亏损: 宇宙中存在着由数千甚至数百万个星系组成的庞大结构——星系团。通过测量星系在星系团中的运动速度,或者观测星系团透镜效应(引力使背景星系的光线弯曲)来估算星系团的总质量,科学家们发现,可见物质所占的比例远远不足以维持星系团的稳定。这暗示着星系团中也弥漫着大量的暗物质。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现象,并探讨暗物质在星系团结构形成和演化中的关键作用。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涟漪: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是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余晖”,它携带着宇宙早期最原始的信息。对CMB的精确测量,展现出细微的温度涨落,这些涨落是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的“种子”。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宇宙只由可见物质组成,这些“种子”不足以长成如今我们所见的庞大星系和星系团。而暗物质的加入,恰好能够解释这些观测到的涨落模式,从而解释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本书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CMB是如何为暗物质的存在提供强有力证据的。 暗物质的候选者: 既然暗物质如此重要,它究竟是什么?本书将回顾科学家们提出的各种暗物质候选者,包括但不限于: 冷暗物质(CDM): 这是目前主流的模型,认为暗物质粒子运动速度较慢,不与光子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冷”。 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s): 一种理论上存在的粒子,它只通过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因此难以直接探测。 轴子(Axions): 另一种被提出的基本粒子,可能具有极低的质量和极弱的相互作用。 原始黑洞: 一些科学家也推测,宇宙早期形成的微型黑洞也可能构成暗物质的一部分。 本书将对这些候选者进行科普介绍,分析它们的理论基础和面临的挑战。 暗物质探测的艰辛探索: 尽管暗物质不发光、不与电磁力相互作用,科学家们从未停止尝试直接探测它。本书将介绍多种探测方法,包括: 地下实验室中的直接探测: 利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在远离宇宙射线干扰的地下深处,尝试捕捉暗物质粒子与普通物质碰撞时产生的微弱信号。 空间望远镜的间接探测: 通过观测暗物质粒子湮灭或衰变时可能产生的伽马射线、中微子等高能粒子,来寻找暗物质的踪迹。 粒子加速器上的模拟: 在大型粒子加速器上模拟暗物质粒子的产生过程,以期在实验室中重现并探测它们。 本书将生动描绘科学家们在这些探测过程中所付出的智慧、毅力和遇到的困难。 第二篇:暗能量的惊人发现与深远影响 宇宙加速膨胀的意外发现: 在20世纪末,天文学家们原本试图通过测量遥远超新星的亮度来研究宇宙膨胀的速度在减缓还是加速。然而,令人震惊的发现是,宇宙的膨胀不仅没有减缓,反而正在加速!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宇宙命运的传统认知,并催生了“暗能量”这一概念。本书将讲述这一历史性的发现过程,以及它对宇宙学产生的革命性影响。 暗能量的性质猜想: 与暗物质不同,暗能量并非扮演“粘合剂”的角色,而是扮演着“推手”的角色,它在宇宙尺度上表现出一种排斥性的引力效应,导致宇宙加速膨胀。本书将探讨暗能量的几种主要理论模型: 宇宙学常数(Λ): 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提出的一个项,代表真空的能量密度,其值恒定。 标量场: 一种被认为在宇宙早期就存在的能量场,其能量密度随时间变化。 修正引力理论: 认为我们对引力的理解可能不完整,加速膨胀并非由某种“能量”引起,而是引力本身在宇宙尺度上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本书将对这些模型进行详细介绍,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暗能量与宇宙的未来: 暗能量的性质直接决定了宇宙的终极命运。如果暗能量的密度保持不变,宇宙将可能永远膨胀下去,最终变得空寂寒冷(“大冻结”)。如果暗能量的密度随着时间增加,宇宙甚至可能面临“大撕裂”,一切物质结构都将被撕碎。本书将展望暗能量对宇宙未来演化的不同可能情景,引发读者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思考。 暗能量与宇宙学的精密测量: 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各种精密观测手段,试图更准确地测量暗能量的性质,例如: 大型巡天项目: 通过观测数以亿计的星系和超新星,绘制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分布,从而推断暗能量的性质。 引力透镜效应的测量: 利用暗物质和暗能量对光线的弯曲效应,来约束暗能量的模型。 巴里奥声学振荡(BAO): 测量宇宙早期声波在物质中的传播留下的尺度信息,以作为“宇宙尺子”,探测宇宙膨胀的历史。 本书将介绍这些复杂而精密的观测技术,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一步步揭开暗能量的神秘面纱。 第三篇:未解之谜与未来展望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统一性: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宇宙中最为神秘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在宇宙演化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深刻的联系?本书将探讨科学家们关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统一理论的猜想。 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强烈暗示着我们目前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宇宙学模型并非终极理论。本书将讨论,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如何推动着我们走向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学。 宇宙学中的哲学思考: 宇宙的绝大部分是我们看不见的,这是否挑战了我们以观察为基础的科学认知?暗能量的加速膨胀是否意味着宇宙最终将走向虚无?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反思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未来探测与理论的前沿: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展望未来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技术,以及理论研究的前沿方向。随着新一代望远镜的升空、地下实验的升级,以及理论模型的不断完善,我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窥见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真实面貌,从而彻底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宇宙的低语: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未解之谜》是一本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索宇宙终极奥秘的科普读物。它将以清晰的逻辑、生动的语言,揭示当前宇宙学研究中最激动人心、也最令人着迷的领域。无论您是刚刚对宇宙产生好奇的学生,还是已经对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未知宇宙的窗户,让您聆听宇宙深处那低沉而神秘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信息世界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半导体只是手机、电脑里的一个小小零件,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它里面蕴含着如此深刻的物理原理。书中的概念讲解非常到位,从最初的晶体管结构,到复杂的逻辑门电路,再到集成电路的设计,层层递进,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逐渐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知识。尤其是对于“载流子”的解释,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着作者一起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书中涉及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虽然不少,但作者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并且给出了很多实际的应用案例,让我看到了这些理论是如何支撑起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电子设备的。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智力上的探险,每一次理解一个新概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谜题,让我成就感满满。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你对科技产生敬畏之心,并且充满探索欲的书籍。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没想到它读起来却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那种冰冷、专业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带着点幽默的口吻来讲述半导体器件的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故事,讲述了半导体技术发展过程中那些充满智慧与勇气的科学家们的故事,这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的感情。书中的图示也做得非常精美,每一个插图都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视觉型学习者受益匪浅。我曾尝试过阅读其他相关的技术书籍,但往往读了几页就因为专业术语太多而放弃,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引导我一步步深入。而且,它不仅仅是讲述“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让我能够理解背后的逻辑和设计思想。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枯燥的技术也能变得如此有趣和富有魅力。

评分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物理科学知之甚少的读者,所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令我非常意外的是,它并没有让我感到被知识的洪流淹没,反而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发现之旅。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他善于将复杂的概念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小单元,并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从未想过,像“能带”这样的抽象概念,也能被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书中反复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并引用了大量经典的实验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量。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并且尝试着去复现一些简单的概念,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科学知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扎实了!它就像一本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方面所花费的篇幅。他不仅列举了各种可能导致器件失效的因素,比如热应力、电迁移、静电损伤等等,还给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设计建议。这对于我们这些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书中对各种测试方法和标准也有详细的介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产品质量的衡量标准。而且,作者的逻辑非常严谨,每一部分的论述都建立在前面扎实的基础之上,不会出现跳跃或遗漏。虽然有些章节涉及到复杂的建模和仿真,但作者都提供了清晰的讲解和易于理解的算法描述,让我能够跟随他的思路去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它能够极大地提升我对半导体器件的理解深度和工程应用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介绍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原理,更是深入探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半导体材料、制造工艺以及器件的性能优化。作者在描述 PN 结、MOSFET 等关键器件时,不仅解释了其工作机制,还详细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比如掺杂浓度、电场分布等等,这对于我理解器件的实际应用和性能瓶颈非常有帮助。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结温”和“击穿电压”的章节,这些内容对于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器件至关重要,作者的讲解清晰易懂,并提供了实用的参考数据。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前沿的半导体技术,比如纳米级别的器件以及量子效应在半导体中的应用,这让我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半导体领域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且不断发展的体系,它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持续的创新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