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纳米工艺技术的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原理与应用

基于微纳米工艺技术的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原理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海梅,李新碗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器件
  • 模式干涉
  • 微纳米工艺
  • 光学传感器
  • 光通信
  • 集成光子学
  • 生物传感
  • 新型光纤
  • 干涉原理
  • 光纤光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2382
版次:31
商品编码:1218237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1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基于微纳米结构和尺度的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的原
理、建模、制备和特性,包括具有微纳米厚液晶涂敷层的长周期光纤光
栅和局部弯曲的微纳米光纤模式干涉仪。应用四层模型分析了具有高折
射率微纳米涂敷层的长周期光纤光栅中的模式迁移效应和调谐特性,采
用刷涂工艺在LPFG表面制备了不同厚度的液晶涂敷层,利用模式迁移
效应在实验上实现了LPFG 的大范围热光/电光调谐;用阶梯近似法和
直波导等效法分析了具有弯曲结构的锥形微纳米光纤的传输特性,理论
研究并实验验证了基于此类结构的模式干涉仪传输谱的温度不敏感条
件,实现了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和微位移传感。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典型光纤模问干涉器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典型光纤模间干涉器件一:光纤光栅
1.2.2 典型光纤模间干涉器件二:锥形光纤
1.3 实现新型光纤模间干涉器件的微纳米工艺技术
1.3.1 光纤表面和表层微纳米薄膜工艺
1.3.2 微纳米光纤的加工工艺
1.4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本书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 覆盖微纳米高折射率涂敷层的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理论分析与模拟计算
2.1 四层模型LPFG的模式耦合
2.1.1 各包层模的有效折射率和传输常数
2.1.2 耦合系数和耦合常数
2.1.3 四层模型LPFG的模式耦合方程
2.1.4 谐振条件
2.2 四层模型LPFG的数值计算和模拟分析
2.2.1 四层模型LPFG的透射谱的模拟计算方法
2.2.2 高折射率微纳米涂敷层对LPFG模场分布的影响
2.2.3 不同微纳米涂敷层折射率下的LPFG的频谱和大范围波长调谐
2.2.4 LPFG的包层半径对谐振峰漂移量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具有弯曲结构的锥形微纳米光纤的理论分析与模拟计算
3.1 锥形微纳米光纤的结构模型
3.2 直锥形微纳米光纤的传输特性
3.2.1 束腰区微纳米光纤的基本特性
3.2.2 直锥形过渡区域的基本理论
3.2.3 直锥形微纳米光纤传输谱的模拟计算
3.3 弯曲的锥形微纳米光纤的传输特性
3.3.1 弯曲的锥形过渡区域的绝热条件与非绝热条件
3.3.2 非绝热弯曲的锥形过渡区域的模式耦合分析
3.3.3 非绝热弯曲锥形微纳米光纤的传输谱的模拟计算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覆盖微纳米液晶涂覆层的长周期光纤光栅特性的实验研究
4.1 液晶材料简介及其折射率测量
4.1.1 液晶的特点及分类
4.1.2 液晶折射率的测量原理
4.1.3 不同温度下液晶折射率的测量方法
4.1.4 不同温度下液晶折射率的实验测量结果
4.2 覆盖微纳米液晶涂覆层的LPFG器件的制备
4.2.1 器件结构参数优化计算
4.2.2 器件制备
4.3 覆盖微纳米液晶涂覆层的LPFG器件的调谐特性研究
4.3.1 热光调谐特性
4.3.2 电光调谐特性
4.3.3 特定温度下的大范围电光调谐特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弯曲结构锥形微纳米光纤的模间干涉仪特性的实验研究
5.1 微纳米光纤拉伸系统及工艺简介
5.2 微纳米光纤独特的物理特性
5.3 基于弯曲结构的锥形微纳米光纤模间干涉仪的制备及传输谱特性
5.4 基于弯曲结构的锥形微纳米光纤模间干涉仪的传感特性研究
5.4.1 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特性
5.4.2 温度特性
5.4.3 微位移传感特性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书主要工作
6.1.1 覆盖高折射率微纳米涂敷层的LPFG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6.1.2 具有弯曲结构的锥形微纳米光纤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6.2 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微纳光纤模式干涉器件:精密调控光场的基石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光纤通信作为信息传输的“高速公路”,其性能的不断提升至关重要。而要实现更高效、更丰富的光信号处理,精确调控光场至关重要。其中,基于微纳光纤工艺技术的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正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类器件的核心原理,探索其在光通信、光传感、光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一、 微纳光纤模式干涉的基本原理 光纤模式干涉的核心在于利用不同模式光在光纤中的传播特性差异,通过耦合与解耦,实现特定模式的激发、传输与相互干涉,最终影响器件的输出光谱或功率。 1. 光纤模式: 在单模光纤中,只有基模(LP01)传播。然而,随着光纤直径的减小,或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光纤支持多模的传播,形成高次模。不同模式的光场分布、传播常数(或有效折射率)均不相同,这是实现模式干涉的基础。 2. 模式耦合与解耦: 模式干涉器件的核心在于能够实现不同模式之间的能量转换。这通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渐变区/收缩区: 将普通光纤逐渐收缩成微纳光纤,或在微纳光纤中制造渐变区域,可以有效激发或耦合高次模。光场从大直径区域进入小直径区域时,会发生模式的展开和压缩,从而产生模式转换。 耦合区域: 将两根或多根微纳光纤紧密接触,或在同一根微纳光纤上设计特定的结构(如周期性形变),可以促进不同模式之间的能量交换。当两根微纳光纤的模式传播常数接近时,耦合效率最高。 均匀区: 在耦合区域之后,需要一段均匀的微纳光纤作为模式传播和干涉的介质。在这段区域内,不同模式会以各自的相速度传播,并发生相位累积。 3. 相位累积与干涉: 在均匀传播区,不同模式光传播的距离相同,但由于其传播常数($eta_m$)不同,累积的相位也不同。对于两条光路(或两种模式)来说,当它们在输出端再次耦合或汇聚时,会发生相干叠加,产生干涉效应。输出光功率与相位差的余弦函数成正比。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器件支持模式$m$和模式$n$,它们在传播距离$L$上的相位差为 $Deltaphi = (eta_m - eta_n)L$。输出光的干涉强度将与$cos(Deltaphi)$相关。 4. 波长依赖性: 模式干涉的相位差是波长($lambda$)的函数,因为传播常数$eta_m$本身就依赖于波长。这种波长依赖性使得模式干涉器件天然具备了滤波、分束等光谱相关的功能。 二、 微纳光纤工艺技术在器件制造中的作用 微纳光纤技术是实现高性能模式干涉器件的关键。相较于传统的块状光学器件,微纳光纤具有以下优势: 1. 直径小,场强高: 微纳光纤的直径可以达到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远小于标准单模光纤(约9微米)。这使得光场在光纤内部的能量密度显著提高,从而增强了非线性效应,这对一些高级的光学功能至关重要。 2. 模式灵活可控: 通过精确控制微纳光纤的直径、长度、形状以及制造过程中的温度和拉伸参数,可以灵活地设计光纤支持的模式种类和数量。这允许我们根据特定应用的需求,定制化地激发和操控所需的光场模式。 3. 易于集成: 微纳光纤本身就是光纤通信的基础,易于与现有光纤系统进行熔接和集成,无需复杂的光电转换或耦合器,大大简化了系统设计和安装。 4. 先进制造工艺: 火焰拉伸法: 这是最常用的微纳光纤制备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加热温度、拉伸速度和拉伸长度,可以获得直径均匀、长度可调的微纳光纤段。 化学腐蚀法: 对于需要特定截面形状(如椭圆、方形)的微纳光纤,化学腐蚀法可以实现。 干法刻蚀/湿法刻蚀: 用于在微纳光纤表面形成周期性结构,如光栅,以实现更精细的模式耦合和衍射。 聚焦离子束(FIB)/电子束光刻: 对于极高精度的结构,如纳米级的形变或修饰,可以采用FIB或电子束光刻技术。 三、 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的结构设计与分类 基于微纳光纤工艺,可以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模式干涉器件,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各有侧重。 1. 微纳光纤Sagnac干涉仪: 结构: 将一小段微纳光纤作为Sagnac环的一部分,光从一端进入,在微纳光纤环内分成两束,沿相反方向传播,最后在输出端汇合。 原理: 利用微纳光纤中的多模特性,两束光可能在不同模式下传播,或在不同模式间发生耦合。当存在某些影响模式传播速度的因素(如应力、温度、弯曲)时,会引起两束光在输出端的相位差改变,导致输出光强度变化。 应用: 用于高灵敏度的应力、温度、压力、振动等传感。 2. 微纳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MZI): 结构: 将一段微纳光纤用作干涉臂,或者设计分束与合束区域,使光在两条路径(或两种模式)中传播,最后汇合干涉。 原理: 根据设计,两条路径可以是不同的微纳光纤,或同一微纳光纤中的不同模式。通过控制各臂的长度和模式特性,实现精确的相位控制。 应用: 可用于各种传感,也可作为光开关、调制器。 3. 微纳光纤Fabry-Perot干涉仪(FPI): 结构: 通常是在光纤末端或中间形成一个微小的腔体,如通过熔融石英球、激光烧蚀形成的凹陷、或放置微反射镜。微纳光纤作为连接部分。 原理: 光在腔体中经过多次反射,形成多光束干涉。不同模式光在腔体中的传播常数不同,导致不同模式下的腔长和反射特性不同。 应用: 窄带滤波器、传感(如温度、压力)。 4. 基于啁啾微纳光纤的器件: 结构: 在微纳光纤的拉伸过程中,引入周期性的变化,使其直径或形变沿长度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形成“啁啾”结构。 原理: 这种结构可以实现波长依赖的模式转换,能够将某一波长的光从基模耦合到高次模,而其他波长的光则不发生耦合。 应用: 光谱整形、模式转换器、色散补偿。 5. 周期性微纳光纤结构器件: 结构: 在微纳光纤上周期性地施加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或周期性改变其直径。 原理: 周期性结构可以实现布拉格衍射或更复杂的模式耦合。通过设计周期性结构参数,可以精确控制模式转换的波长和效率。 应用: 光栅滤波器、模式选择器、非线性光学器件。 四、 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的应用领域 精确控制光场的能力,使得微纳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1. 光通信: 模式复用/解复用: 在多模光纤通信中,不同模式可以承载独立的信息。微纳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可以作为高效的模式解复用器,将不同模式的光信号分离,提高信道容量。 光开关与调制器: 通过外部激励(如电场、磁场、声波)改变微纳光纤的折射率或几何形状,可以改变模式间的相位差,从而实现光信号的开关或调制。 色散补偿: 啁啾微纳光纤器件可以设计成具有特定的群速度色散特性,用于补偿光纤传输中的色散效应,提升传输速率和距离。 2. 光传感: 高灵敏度传感器: 微纳光纤本身对外界环境变化(如温度、应力、压力、折射率、化学物质)非常敏感。模式干涉效应进一步放大了这些环境变化对输出光信号的影响,使其成为高灵敏度传感器的理想选择。例如,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移动或归一化强度的变化,可以精确测量被测物理量。 分布式传感: 结合一些技术,可以实现对光纤沿线的分布式传感。 3. 生物医学: 微创诊断与成像: 微纳光纤具有极小的尺寸,可以作为内窥镜或生物探针,深入体内进行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或传感。模式干涉效应可用于增强成像对比度或实现特定生物分子的检测。 光动力疗法: 在特定波长下,模式干涉器件可以实现对光场的高精度聚焦,用于靶向的光动力疗法。 4. 计量与测试: 精密测量: 其对环境变化的极高敏感性,使其可用于高精度测量物理量。 光谱分析: 作为高性能的光谱滤波器,可用于光谱分析和测量。 5. 光计算与量子信息: 光子晶体管与逻辑门: 通过利用非线性效应和模式操控,可以实现光子逻辑门,为光计算提供基础。 量子态制备与操纵: 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精确控制光子态至关重要。微纳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可用于制备和操纵具有特定模式的量子态。 五、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微纳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制造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微纳光纤的制造过程对环境参数高度敏感,实现批量化、高一致性的生产仍是技术难点。 耐久性和可靠性: 微纳光纤的纤芯直径极小,容易受到污染和机械损伤,其长期工作可靠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复杂结构的精确控制: 制造具有复杂形变或纳米级特征的微纳光纤结构,对工艺要求极高。 理论建模与仿真: 准确预测和设计多模光纤中的复杂模式耦合行为,需要更精密的理论模型和数值仿真工具。 未来,随着微纳光纤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以及对光场调控机理的深入理解,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将在性能、集成度和应用范围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它们将不仅仅是光通信和光传感中的关键组件,更有望成为推动光学技术革新,开启下一代信息和感知技术新篇章的重要力量。本书正是为了引导读者深入探索这一令人兴奋的领域,理解其深刻原理,并激发更多创新性的应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技感,深蓝色的背景搭配抽象的光纤和纳米颗粒的图案,瞬间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对光纤技术一直充满好奇的跨领域研究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光纤在更精细化、更微观层面的应用。这本书的题目——“基于微纳米工艺技术的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原理与应用”——正好击中了我一直以来探索的痛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微纳米工艺是如何被巧妙地应用于光纤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中的,比如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光纤的尺寸、折射率分布,甚至是引入纳米结构,来实现高效的模式干涉。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许多可能的应用场景,比如超高精度的传感器,能够探测到微小的物理量变化,或者新型的光信号处理单元,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光学逻辑运算。我还在思考,这种微纳米级别的工艺是否也为光纤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开辟了新的道路,毕竟在如今对设备体积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微型化的光纤器件无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这本书的内容,我预感会是一次关于光纤技术突破性进展的深刻洞察,我很想知道,书里究竟为我们揭示了哪些令人惊叹的“新型”器件,以及它们在通信、传感、甚至生物医学领域将带来怎样的颠覆性变革。

评分

我是一名材料科学的研究生,对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其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这本书的题目——“基于微纳米工艺技术的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原理与应用”——触及了我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我特别想了解,在制备这些“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的过程中,究竟采用了哪些前沿的微纳米工艺技术。例如,是否会涉及到等离子体刻蚀、电子束光刻、或者原子层沉积等技术来精确地在光纤表面或内部构建微纳结构?这些微纳结构又如何与光纤本身的材料特性相结合,从而实现对光模式的有效调控和干涉?我还在思考,这些新型器件的“应用”部分会介绍哪些激动人心的成果,比如它们在光通信领域的带宽扩展、信号复用方面的潜力,或者在光传感领域的灵敏度和稳定性提升。更让我好奇的是,书中所提及的“新型”器件是否能够克服传统光纤器件的一些固有缺陷,例如损耗、偏振敏感性等,从而在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发挥优势。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微纳米加工技术如何赋予光纤器件全新生命力的深刻见解。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光纤通信知识大多集中在宏观的传输系统和网络架构上。然而,我一直对光纤内部的物理原理,特别是光模式的相互作用感到着迷。这本书的题目“基于微纳米工艺技术的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原理与应用”正是我渴望寻找的那份深度。我特别关注“模式干涉”这个概念,它意味着光在光纤内部不再是简单地沿着一条路径传播,而是会分裂成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之间会发生复杂的干涉现象,从而产生很多有趣的光学特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利用微纳米工艺精确调控这些模式干涉的详细解释,比如如何设计出特定结构的芯层或包层,以实现对模式选择性的激励和耦合。另外,“新型”这个词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了解一些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广泛应用的、具有前瞻性的光纤器件,它们或许能为下一代光通信技术、光传感技术,甚至激光雷达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我设想,书中会介绍一些独特的微纳结构,如周期性介质结构、光子晶体光纤等,它们如何与模式干涉协同作用,实现对光信号的精细控制,从而在信息传输、信号处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评分

最近对光学传感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实现超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测量的技术。这本书的题目——“基于微纳米工艺技术的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原理与应用”——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它将“光纤”、“模式干涉”和“微纳米工艺”这三个关键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恰恰是我认为未来高端传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所提到的“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是如何通过精密的微纳米制造技术来实现的,例如,是否会涉及到利用激光烧蚀、化学腐蚀、或者先进的沉积技术来构建特定的光纤结构,从而精确控制不同模式的光场分布和相互作用。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可能的应用场景,比如在环境监测领域,利用这种器件可以实现对痕量气体、微量化学物质的高灵敏度检测;在生物医学领域,可以用于检测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实现早期疾病诊断;甚至在工业制造领域,可以用于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提高产品质量。我迫切地想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器件在原理层面是如何放大微弱的信号,并通过模式干涉效应将微小的物理量变化转化为可测量的光学信号,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传感精度。

评分

作为一名在光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光纤器件的性能提升对于整个通信系统的效率和容量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它如何被引入到光纤器件的研发中,以期实现性能的跨越式提升。这本书的题目——“基于微纳米工艺技术的新型光纤模式干涉器件原理与应用”——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宝藏。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利用微纳米工艺精确构建具有特定光学性能的微纳结构,从而实现对光纤中多模传播的有效控制和干涉。我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些“新型”的模式干涉器件在实际通信系统中能带来哪些具体的效益,比如是否能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信号噪声比,或者更小的器件体积和功耗。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器件在光信号的复用、解复用、光开关、光调制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为下一代光网络,如5G/6G通信、数据中心互联等提供技术支撑。我对书中所描绘的“应用”场景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会为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技术思路和创新灵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