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建国史很悠久,影响却很有限。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对于印度历史的思考:在漫长的岁月里,古老的印度,究竟经过什么样的磨难?如今印度站在世界人口第二大国的地位上,究竟凭的是什么?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印度简史,可使你在历史的迷雾中找到答案!
内容简介
佛教在这里起源,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影响深远的种姓制度是如何诞生的。长时间的被殖民,怎样迎来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极简印度史,看这本就够!
作者简介
江乐兴,男,图书策划人,曾出版过《世界名校之旅》《不可不知的50所美国一流大学》《不可不知的50所欧洲一流大学》《哈佛锻炼学生的300个推理游戏》等。其中,《蚂蚁的生存哲学》被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2008年度100本优秀青少年读物。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要尽可能减少战争,即使不得已的战争也要尽量减少伤亡。
——阿育王
弱者永远都不会宽容,宽容是强者的特质。
——屋大维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泰戈尔
在战场上,一个人有时会战胜一千个人,但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伟大的胜利者。
——尼赫鲁
目录
第一章远古时代的印度
002 印度社会的早期起源: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008 消失的印度文明:哈拉帕文明
第二章古印度的文明与国家
020 雅利安人带来的文化:早期吠陀文化
023 雅利安文化的大发展:晚期吠陀时代
030 在印度延续数千年的制度:种姓制度
035 传承至今的两大宗教:印度教和佛教
046 古印度的大分裂时期:十六雄国时期
066 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笈多帝国
074 后笈多帝国北部印度的统治者:戒日王
081 伊斯兰教的来临:北印度的德里苏丹国
091 外来的大一统帝国:莫卧儿帝国
113 内外交困的来临:莫卧儿帝国的衰亡
052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孔雀王朝
059 外族入侵带来的契机:印度第二次的大一统
第三章殖民时代的印度
120 大航海时代对印度的影响:葡属印度
124 欧洲殖民者对印度的控制:东印度公司
134 受压迫的反抗:印度民族起义
140 英国女王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英属印度
第四章印度的独立与国家的发展
152 印度独立之父:“圣雄”甘地
162 一场血流成河的分家:印巴分治
174 对印度贡献巨大的第一任总理:尼赫鲁
192 印巴分治遗留的后患:三次印巴战争
208 一个新崛起的大国:现代的印度
精彩书摘
《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印度简史》:
哈拉帕文明的研究发现
哈拉帕文化遗址出土以来,考古学家便对此投入了无比热烈的研究激情,然而研究结果却不免让人失望。研究专家将哈拉帕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迹并称为印度河文明,因为这些遗址都位于印度河流域,且从它们的遗址面积和所属年代来看,这两处遗址很像是同一时期的姊妹城。到此人们也是得到了一些较为满意的答案的,然而科学家们又发现同属于一种文明的两处遗址,其生活水平并不相同。哈拉帕遗址作为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古老的文化,照理来说其发源时间应该更久远才对,然而从遗址出土的规模和条件来说它都比不上摩亨佐达罗文化,所以本就少有头绪的研究又增加了一层迷雾。
哈拉帕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迹相继出土以来,学者们最开始投入关注的是遗址中的印章。这不仅是因为曾经印度河文明最先问世的也是一枚印章,更为重要的是印章上刻有文字。文字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历史最有力的武器,它能最直观地表现出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学者们根据它特有的出土地: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做出了这两处遗址曾经都是都市的推断。据此学者们便对为什么本是同一文明,其遗址显示的生活水平却并不相同做出了解释。因为都市的发展也是有快有慢的,不过这并没有十足的证据可以证明,仅仅是专家们根据研究所做的猜测而已。
为了能找到充足的证据来证实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都属于都市的猜测,考古学家对摩亨佐达罗进行了最广泛的发掘。最后发现摩亨佐达罗城市面积约有260公顷,势力范围占据了100平方公里。城市分为城堡和市区、街道两部分。城堡坐落在城市的西侧,建筑在高达十米的地基上,堡内有用烧制而成的砖砌成的大粮仓和净身用的大浴场。粮仓之大令人惊叹,单看这大粮仓和大浴场便可推断,当时的摩亨佐达罗文明已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摩亨佐达罗市的市区和街道位于城市的东侧。市区内分布着四通八达的街道,街道向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各延展了10多米,比之现今世界的很多街道都要宽很多。更让人惊叹的是,市民们的住宅内都有井和宅院,市区内的房屋都是烧制的砖块建成的,并且这些砖块还有着标准的烧制尺寸。要知道,其他古文明在那个时期要么是用石块建造房屋,要么是用天然的砖块即太阳晒干的材料建筑宫殿,而且砖块只能用于王宫和神殿的建筑。单从这些方面来看,摩亨佐达罗文明就如同是神话传说般神秘而独特。
然而,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那宽广的街道和满是砖块建造的房屋与其发达的排水系统相比竟然落于下风。考古学家们在发掘了摩亨佐达罗文明完善的排水系统后也忍不住为之震惊,其发达程度竟然是现代世界的很多一线二线城市也未能企及的。居民们的房屋大多是二层楼或以上的格局,通常是在二楼设置冲洗式厕所,污水经由墙壁中的土质管道排至屋外的蓄水槽内,污物在其中沉淀后再排入好似暗渠一般的地下水道。城内的地下水道相互贯通遍及了整个城市,其完善程度非同一般。还有的人家甚至建造了可以经高楼倾倒垃圾的管道,其技术和思想都极为高超。除此之外,居民的住宅区各处还全部设置了岗哨,通往印度河以及阿拉伯海的沿途还设有可以交换物品的商埠和港口。面对着这样发达的古文明遗址,考古学家们不禁再一次惊叹起来。
摩亨佐达罗文明先进的城内设计已经令研究者们惊叹不已了,更为奇妙的是,这个无论从何处看都辉煌发达的古文明遗址,竟然没有设置保护城市的安全设施,甚至连攻击性的武器都未被发掘。换句话说,摩亨佐达罗城文明发展到如此成熟的状态竟是在没有防御系统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单单提起来就异常诡异的事件竟然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古印度历史上,这不禁又让世界人民为之震惊。除此之外,摩亨佐达罗文明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它几乎没有什么精美炫目的艺术品,起码就目前遗址出土的情况看是这样的。就这方面来说,印度河文明便又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有着与其他古老文明相比别具一格的魅力。
哈拉帕文明之谜
考古学家对哈拉帕文明遗址的研究,让人们收获最多便是对印度古文明的曾经的发达而又辉煌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文明遗留下了太多的未知之谜有待学者们继续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哈拉帕文明中为什么哈拉帕城和摩亨佐达罗城如此相似但生活水平会却并不相同呢?这单单是因为两个城市文明发展的速度不同便可以解释的吗?研究者虽然认为两者之间联系紧密但并不能给出完全确定的答案。并且两座城市的建筑格局完全一致,这两座城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它们都是哈拉帕文明的首都吗,否则怎么会存在于同一时期且又如此相像呢?两座城市的建筑格局完全一致,这两座城市又是根据什么样的关系建造的呢?学者们为了解答疑惑,在大规模发掘摩亨佐达罗遗址之初便对该城的王宫和神殿进行了搜索,然而却并无意料之中的结果。这座城里没有神殿和王宫。这随之又引来了一个谜题,哈拉帕文明的统治者是什么人?面对如此宽广的疆土,不可能没有领导者吧,不然这个城市是怎样整齐划一地发展起来的呢?所以考古学家们根据以往研究古文明得出的经验,猜测哈拉帕文明也许与古埃及文明一样,它的国王是一身兼多职,既是国王又是祭祀王这样的,然而这个推测很快便被推翻了,因为摩亨佐达罗城内并没有发现类似祭祀王统治特点的痕迹,这不禁又加深了研究者的困惑。难道5000多年前的哈拉帕文明便实行了民主化统治?从它城市的建设和文明的发展程度来说,这个想法似乎并不过头,然而与同时代的其他古文明相比,这个设想便太过荒谬了。
……
前言/序言
"提起印度,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关于它的神话传说。印度是一个充满神秘浪漫气息的国度,然而关于这个国家本土历史的记载却不多,尤其是远古的历史更是寥寥无几。其建国史很悠久,影响却很有限,这不得不引发人们对于印度历史的思考。
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其历史演进过程十分繁杂。古印度神秘辉煌的哈拉帕文明,证明了这里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曾经这里也出现了各古国难以匹敌的文明。外族的入侵,让这里成为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多语言融合的国家,雅利安人带来了吠陀文化,佛教在这里起源,文学艺术在这里得到发扬,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印度历史也变得多姿多彩。
历史演变的进程从来都不会是温和的,战火也曾在印度点燃。动乱的年代,战争频发,从旃陀罗笈多建立统一的大帝国孔雀王朝,到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这个国家的历史变得更沉重、复杂。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抗争和不合作主义,推动了印度独立的近代史。这里曾背负泥泞坎坷、血腥暴力、强横野蛮的过去,从泥潭中爬起,在创伤中重生。印度的历史,有太多沉重感,却值得去细细触摸感受。
本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印度发展的各个时期,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外族入侵,再到近代的殖民侵略和印度民族独立战争,通过“编年体”和“纪传体”式的手法,以时间的推进为主线,用印度一个又一个的历史阶段造出主要框架,中间穿插多种史料以配合读者更好地解读印度发展史,让读者对印度历史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内容客观、真实与严谨,并配以精美的历史图片,为读者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印度历史画卷。
几千年的历史,印度究竟经历了什么?如果你也对印度历史感兴趣,也想去了解神秘的印度,不妨拿起此书认真读起来吧。《一本让你爱不释手的印度简史》可助你拨开历史的迷雾,找到心中问题的答案。"
《辉煌与混沌: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图书简介 第一卷:河流之歌——早期文明的曙光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主题的简史著作的重述或替代,而是一部聚焦于全球文明起源、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宏大叙事。它以一种广阔的、跨区域的视角,描绘了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到定居农业,再到早期帝国兴起的漫长历程。 1.0 序章:地质的雕刻与生命的萌芽 我们将从地质年代的尺度切入,探讨塑造了早期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理构造——褶皱的山脉、冲积的平原、干旱的沙漠与广袤的海洋。本书首先聚焦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城邦,解析其楔形文字的诞生、对灌溉系统的管理,以及由此催生的神权与王权结构。我们详细考察了尼罗河流域的统一进程,探究了古埃及法老制度的宗教基础及其对永恒的执着如何体现在金字塔的宏伟工程中。 1.1 早期冶金与社会分化 深入探讨铜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分析冶金技术如何成为权力分配的关键要素。我们对比了黄河流域的二里头文化与安纳托利亚的赫梯王国,考察了在不同资源禀赋下,早期国家机器的运作模式及其对周边游牧群体的军事与贸易影响。 1.2 线性思维与文字的诞生 本卷的重点之一是早期文字系统的拓扑学研究。从克里特岛的线形文字A与B到中美洲的玛雅象形符号,我们试图揭示文字在记录税收、法律和神话中扮演的本质角色。通过对早期法律文献(如《汉谟拉比法典》的节选解读)的剖析,展示了早期社会规范如何从习惯法转向成文法,以及这种转变对个体权利的复杂影响。 --- 第二卷: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帝国之梦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公元前800年至公元200年的“轴心时代”,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精神思想爆发性增长的时期,也是大型帝国开始塑造世界的阶段。 2.1 思想的炼金术:哲学与信仰的交汇 我们详细考察了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验与柏拉图主义的理想国构建。与此并行的,是东方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追问:孔子对“礼”与“仁”的建构,老子对“道”的体悟,以及释迦牟尼对痛苦根源的洞察。本书不会简单地罗列这些思想,而是分析它们在各自社会结构中如何被“激活”和“应用”。例如,探讨苏格拉底式的诘问如何与雅典的陪审团制度相耦合。 2.2 铁血与秩序:早期帝国的扩张模式 本卷对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帝国及其迅速瓦解后的希腊化世界进行了细致的地理政治分析。我们重点对比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王道”管理体系——高效的驿道、通用的货币与相对宽容的文化政策——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过程中,法律建构与军事征服的内在逻辑。这种对比着重于帝国维持其疆域的成本与收益。 2.3 丝路的交响:物质与观念的流动 探讨连接欧亚大陆的早期贸易网络,特别是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文明如何成为不同文化交流的前哨站。本书展示了香料、丝绸、玻璃制品以及疾病是如何通过这些路线实现跨区域传播,并深刻影响了沿线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审美趣味。 --- 第三卷:中世纪的碎片与重组(公元200年 - 1450年) 随着主要古典帝国的衰落,世界进入了一个看似分散,实则在深层结构上进行重组的时期。 3.1 信仰的锚定:三大一神教的地理扩张 本卷深入分析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在各自核心地域以外的传播机制。对于伊斯兰教的兴起,我们着重于其早期哈里发国在行政管理和知识保存方面的创新,特别是巴格达的“智慧宫”如何系统性地整合了希腊、波斯和本土的科学遗产。对拜占庭帝国的考察则侧重于其作为东正教堡垒和罗马法传统的最后承载者的角色。 3.2 跨越式发展:技术的区域集中与扩散 本书详细论述了不同文明在特定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例如,宋代中国在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上的突破性进展,以及这些技术在与西方世界的有限接触中引发的反应与迟滞。同时,探讨了中美洲玛雅文明在历法与数学上的独立成就,以及其与欧亚大陆技术发展路径的显著差异。 3.3 边缘的活力:替代性政治形态的探索 我们审视了在欧洲封建体系、东非商业城邦(如斯瓦希里海岸)以及东南亚海上贸易王国(如三佛齐)中,权力如何不再完全依赖于集中的官僚体系。这些社会结构展示了地方精英、宗教权威和商业资本如何进行复杂的权力制衡。 --- 第四卷:全球化的前奏——重塑世界的碰撞(公元1450年以后) 最终卷聚焦于大航海时代及其后对世界格局的永久性改变,尽管本书的叙事重点仍在于文明结构与思想变迁,而非单纯的军事史。 4.1 远洋的召唤与欧洲的视角重塑 详细分析了15世纪末期,欧洲在航海技术上的突破如何使得“世界观”从平面地图转向了全球性的球体认知。我们考察了伊比利亚半岛国家如何利用天主教的使命感与先进的造船术,建立了第一个跨大洋的贸易与征服网络。 4.2 知识的革命与启蒙的悖论 探讨了印刷术普及后,知识传播效率的指数级增长如何催生了科学革命。本书将科学方法论的建立视为一种全新的“信仰体系”,它挑战了既有的权威。同时,批判性地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在构建普世人权理论时,其社会视野的局限性,以及这些理论如何与新兴的殖民剥削体制产生深刻的内在矛盾。 4.3 工业的引擎与文明的适应性 从蒸汽机的发明开始,分析了能源范式的转变如何重塑了社会阶级、城市形态和国家间的权力对比。本书将工业化视为一种深刻的社会生态重构,探讨了不同文明(例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传统农业社会的抵抗)在面对这种全球性技术浪潮时的多元适应策略。 结语:未完成的叙事 本书以对20世纪全球冲突的简要回顾收尾,强调历史并非一条单向的、必然通往某一既定终点的直线。它是一系列复杂、相互交织的偶然事件、技术突破与思想飞跃的产物。我们留下的思考是:理解过去的复杂性,是构建未来选择的唯一有效途径。 (全书力求展现:历史的驱动力源于技术的进步、资源的争夺、以及人类对意义和秩序的永恒追寻,而这些动力在全球各地以千变万化的面貌同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