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在别人看来……万有在别人看来处于和平里诸世界庄严地旋转于它们宁静的单调里宇宙在我内里如在它自身内里再没有什么把我从中分离我在我内里撞向它在无限的宁静里诸法束缚它它无穷尽地滑向不可能恐惧……恐惧来自一个转圈的世界欲求的目标更远人的光荣是那么大它想要另一份光荣我存在世界与我一起被推向可能之外我只是笑和稚气的夜宽广下坠于其间我是亡人……我是亡人盲人没有空气的影子如大海里的河流在我内里果实和光线无穷尽地迷路我是父亲兼天空的坟墓黑暗的剩余……黑暗的剩余是星星的光芒坟墓的冷是一颗骰子死亡玩过骰子而天空的深处欣喜若狂于下坠到我内里的夜
译后记一、巴塔耶其人二十世纪的法国有相当数量的“难以归类的”知识分子,他们其中包括了让 -保罗 ·萨特、安托南·阿尔托、罗兰·巴尔特、莫里斯 ·布朗肖、雷蒙·格诺、埃德蒙 ·雅贝斯等,这些知识分子曾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在文类上又多样到很难给他们一个恰切的标签。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正是这样一位难以归类的知识分子,他具有跨学科的天分和强力意志:作为编辑家,他创办了影响至今的《批评》杂志;作为经济学家,他写过《耗费的观念》;《法西斯主义的心理构造》证实了他的反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理念;《非神学概论》三部曲奠定了他作为马丁·海德格尔另一端的尼采主义者的哲学家地位;而他创作的色情小说《我的母亲》《眼睛的故事》《爱华妲夫人》《死者》等使他成为“为萨德正名”的开创者;此外,他还是一位站在“正统”超现实主义者对立面的另一种超现实主义者。在 1970年出版的《乔治·巴塔耶全集》第 1卷的序言中,米歇尔·福柯为巴塔耶做了盖棺定论:“人们今天认识到:巴塔耶是他的世纪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二、巴塔耶其诗巴塔耶写过三首长诗:《大天使昂热丽克》《曙光》《空》,曾于 1944年小范围印行。而他的其他诗主要“隐藏”在他的各类著作中。 1967年,巴塔耶去世的五年之后,由贝尔纳·诺埃尔(Bernard No.l)耗费心力编辑的《大天使昂热丽克及其他诗》首次出版,汇集了乔治·巴塔耶的全部诗作。 2008年,《大天使昂热丽克及其他诗》被收入伽利玛出版社权威的诗歌丛书。诺埃尔在诗集序言中对巴塔耶的诗的评价非常中肯:“乔治 ·巴塔耶的诗歌作品一直保持偏离,并不是因为它们质量不足,而更肯定地是因为它们对于诗歌来说代表了一种危险。它们不只对诗歌的矫饰提出质疑,它们撕碎诗歌的矫饰,弄脏诗歌的矫饰或者说让诗歌的矫饰变成转瞬即逝的。”巴塔耶的诗被界定为哲学家的诗,色情、强烈、绝望,反复试探在场与缺场的界限。他相信所有事物都与性欲和死亡相关,相信所有诗歌都是恨或其他极端情绪的产物,诗歌带来的情感体验应该像达到自我毁灭的色情快感。巴塔耶从来不是正统诗歌史会花费大量篇幅的诗人,而实情是作为诗人的巴塔耶几乎不被诗歌史提及。这恰好暗示了巴塔耶在诗歌史上微妙的位置:尽管曾经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广义范围上的一员战友,然而在他看来,《超现实主义宣言》是不可读的,自动写作是烦人的,布勒东是自命不凡并且过分拘谨的,阿拉贡则是令人失望的。巴塔耶也因此一直与布勒东的运动保持谨慎的距离。汪民安先生在为《乔治·巴塔耶文选》撰写的序言中对巴塔耶的诗歌作品下了这样的评语:巴塔耶的那些简短、富于韵律的诗总是有一些“令人难忘”的动词,这些让人“恶心”的动词,使这些诗歌对正统诗学具有某种摧枯拉朽的毁灭性,它令人产生一种不堪回首的生理上的震惊;同时,巴塔耶偏好阴暗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可以恰当地进入他的黑夜式的“内心体验”,这是对“不可能性”的体验,一种导致空无的僭越体验。 2003年,西尔万·桑蒂(Sylvain Santi)在格勒诺布尔大学通过了题为“巴塔耶与诗歌问题 ”的博士论文答辩。第二年,他出版了在此论文基础上撰写的《乔治 ·巴塔耶,在诗歌的不可捉摸的尽头》一书,通过八个独立而互相补充的章节首次对巴塔耶的诗歌做了全面的解读,我们在此给出章节名,供研究者和读者参考: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无限地超越种种观念、诗歌与经验、仇恨与图像、神圣的作品、诗歌与夜晚、开始游戏和朝向一种诗歌共同体。三、翻译说明译诗是译得正确且在汉语中仍然是诗的诗。已经存在的、正在生成的和将会完成的译诗,它们逼视着阅读、批评和完成它们的所有人。译诗对汉语读者提出要求,读译诗既需要丰富的经验又需要巨大的耐心。通常的一种对译诗的责难是以“我觉得”开头的武断的业余的埋怨。要知道,把感觉作为接受与否的标准是可笑的。对一种流畅的译诗的粗浅的阅读经验无法保证可以顺利地接受一首新的译诗。这需要耗费多次艰苦的阅读,而最终的阅读也属于那些热爱言辞的读者。对译诗的健康的批评建立于两个基础:一个基础是精通译诗的源语言,另一个是允许新的汉语表达的可能。在这两个基础上,仔细地比照原文和译诗,悉心揣摩译者的决定和选择。如果发现译错或没译错但可能有更合适的方案,译诗批评者应该提供既有译诗通向正确或更合适的道路的有益的建议。译诗为汉语带来崭新的可能性。它们为汉语诗人提供在既有的正确的语法框架下的新鲜的组词和造句方式。对新鲜保持敏感的汉语诗人对译诗的新结构的接受,可以丰富汉语诗的表达。而新的表达反过来又能为译诗提供新的参考。以上所论实际上隐含对译诗者的严苛的要求:一、精通源语言。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前就开始译诗带来的只能是一知半解的灾难性翻译。二、熟读原诗及其纵横两个方向的其他诗。只有真正了解一首诗在源语言中的位置,才能选择合理的汉语表达。三、保持对汉语尤其是汉语诗的阅读。优秀汉语的语感必须建立在对优秀汉语的持续阅读上。四、细心地阅读译诗。尽最大可能了解同行译诗者如何处理译诗的难题,学习同行的过人技能,避免同行的缺陷在自己将来的译诗中出现。五、持续地写诗。尽可能用源语言和汉语多练习写作,哪怕是隐蔽地写也是必要的。只有写才能体会诗歌语言的痉挛。六、审慎地呈现译诗。多次的修改才能保证少出错,才可能提供滋养汉语的译诗。本次《大天使昂热丽克及其他诗》中文版的翻译,正是以伽利玛出版社的诗歌丛书版为底本,同时参考伽利马出版社珍贵的《乔治·巴塔耶全集》,这些诗作分别被编入第 3-6卷。《大天使昂热丽克及其他诗》正是在上述译诗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尝试,期待训练有素的读者,期待专业负责的批评者,期待触角敏锐的诗人。 潘博 2015年冬于杭州
这本诗集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极其“克制”而又“磅礴”的矛盾统一体。它的用词看似朴素,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取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恰到好处地卡在了最需要它的位置上,充满了精确的张力。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文字背后付出的巨大心力,去提炼、去剔除,最后只留下骨架和精髓。这种文学上的“少即是多”的哲学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处理一些宏大主题,比如信仰的崩塌或者文明的更迭时,作者没有选择激昂的呐喊,而是选择了低沉的、近乎耳语的陈述,这种反差制造出的震撼力,远超那些声嘶力竭的宣言。读起来,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一位智者面前接受一场低声的教诲,每一个断句、每一个留白,都蕴含着未尽之言,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和解读空间。
评分坦白讲,初读此书时,我感到了一丝迷失,因为它拒绝提供任何明确的指引或线索,仿佛作者直接将我们抛入了一片浓雾弥漫的原始森林之中。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这种“迷失”本身就是作者想要营造的氛围——一种对既定秩序的反叛,对清晰定义的拒绝。诗歌的语言充满了古老的符码和现代的疏离感,二者碰撞出一种奇特的化学反应,让人在追寻意义的同时,也开始享受这种追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那些关于自然意象的描摹,比如风的形态、光的折射,都被赋予了近乎神秘学的色彩,它们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某种更高维度存在的投影。这本书非常适合在深夜,伴着微弱的灯光,独自一人去品味,它需要的是你全部的专注和一颗愿意被挑战的心,它不会讨好读者,但它会以其深邃和复杂性,回报那些愿意深潜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表达,那种留白的处理,页边距的疏阔,都烘托出了一种空间感和呼吸感。内容上,作者似乎对人类历史的冗长和个体生命的短暂有着深刻的洞察。我特别注意到诗歌中对于“静默”的描绘,那种极致的宁静,不是缺乏声音,而是声音被压缩到了一个极点,使得那些极细微的震动,比如心跳的鼓点、沙砾的滑动,都变得清晰可闻。这种对“零点”状态的捕捉,是极其高超的文学技巧。它不像许多当代诗歌那样追求即时的娱乐性或易懂性,它更像是一块需要时间去打磨的璞玉,初看可能有些粗粝,但经过反复触摸和沉思,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密度和坚硬的光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感官似乎被重新校准了,对世界的感知也变得更为敏锐和多层次了。
评分这本诗集简直是文字的迷宫,光是翻开扉页,我就被那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气息紧紧攫住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描绘的场景常常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仿佛能闻到那些诗句中隐约流淌出的尘土和露水的味道。我尤其欣赏诗人对于日常事物那种近乎宗教般的凝视,寻常的物件在她的诗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重量,不再是背景,而是叙事的中心。那些意象的跳跃性非常强,有时候一句话的前半段还在描绘高耸的雪山,后半句就陡然转到了巷口晾晒的衣物,这种不设防的、近乎梦呓般的连接,反而构建了一种内在的逻辑,一种只有在诗歌中才能成立的、感性的真理。读完整本,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奇特的旅行,既有对宇宙宏大命题的叩问,又有对个体灵魂幽微之处的捕捉。这本书的韵律感非常独特,它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却有一种内在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即使是复杂的哲学思辨,也被安排得错落有致,让人忍不住要反复吟诵那些结构精巧的句子。
评分我对这类具有强烈个人史诗色彩的作品总是抱有一种既期待又畏惧的心态,而这本书无疑是让我心甘情愿沉溺其中的那一种。它的叙事结构非常碎片化,但这种“碎片”并非混乱,而是精心打磨的马赛克,需要读者主动去拼凑出背后的宏大图景。我注意到诗人大量运用了拟人化和通感的手法,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的冲击,这种感官的交叉体验使得文本的张力十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触及了内心深处某种难以言喻的共鸣,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无意中翻开了你尘封已久的一本日记。特别是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探讨,处理得尤为老辣,没有陷入空泛的哲学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带有体温的细节去表现它们的流逝与凝固,那种对消逝之美的赞颂,既哀伤又充满力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开始反思自己对过往的记录方式。
评分真是很难欣赏的诗歌。。。
评分西班牙的文学作品,好像以前都没看过,看看
评分我要飞向幻想的天堂,
评分人文版哈代文集中诗集的译者,值得信赖,相对内容较多译笔上佳的优秀译本,难得单独出版,岂能不收?
评分纸质书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阅读偏好,而通过纸质书阅读更能激发阅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且纸质书的收藏价值也受到读者的重视。 纸质书除了形式上更具真实感之外,其天然具有的文化重量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阅读的氛围和趣味。因而,有人说过:“纸质书比电子书更有味道。”此味道,既是书之味,更是文化之味。 纸质书便是适合于“深阅读”的载体,它能够令读者更深入地投入到阅读当中,并且,不仅可以提供文字之美,更可以通过图书的装帧、设计以及纸张的质感,甚至是印刷带来的墨香,创造一个整体的美的氛围。不夸张地说,这一系列的阅读享受,只有通过纸质阅读才能够真正获得。
评分波兰伟大的诗人
评分春天,读诗的季节。
评分译文挺好。装帧方面,字大行疏,有点刻意增加篇幅
评分在那里,热情创造了奇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