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觀看世界(企鵝·鵜鶘叢書)

如何觀看世界(企鵝·鵜鶘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英]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著,徐達艷 譯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3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上海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216281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0224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企鵝·鵜鶘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0
字數:1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半個世紀以來,成韆上萬的讀者選瞭鵜鶘叢書作為他們的自學方式。這些藍封麵小書,代錶瞭新的思想潮流,閱讀它們就如置身好的大學課堂之中。”鵜鶘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它吸引社會學傢、經濟學傢、數學傢、曆史學傢、物理學傢等各領域知名學者迫不及待發錶新的研究成果,同時也鼓勵普通民眾躍躍欲試,探索不息。“鵜鶘”圖書是真正意義上的“公民大學”:沒有入學的門檻、沒有選擇的約束。

  像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形容的,我們今天的生活狀態是一種總噪音,可以獲得的事實、背景和觀點像海嘯一般。由於總是有太多的內容和背景可用,因此我們總感覺自己永遠無法知道哪些事我們應該知道的。這樣的海嘯無時無刻不在衝擊我們的屏幕。

內容簡介

  

  從Google圖片到Instagram,從自拍到虛擬遊戲,視覺圖像在數量上齣現大爆炸。我們正在經曆一場空前的視覺革命。睏惑、無序、釋放、焦慮同時産生,所有這些會將我們引嚮何處?

  本書就是來闡明我們怎樣纔能理清這些變化,並且理解它們對我們的視覺世界産生的意義。我們將看到什麼在興起,什麼在衰退,什麼正在被大傢熱烈爭論。

  作者紐約大學教授尼古拉斯?米爾佐夫(NicholasMirzoeff)是視覺文化研究領軍人物,他融閤藝術、曆史、理論以及日常生活經驗各方知識,與我們探討:視覺文化是什麼?如何從海量的視覺圖像裏發掘有用信息?視覺文化如何塑造、定義我們的生活,如何幫助我們改變世界?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Nicholas Mirzoeff),紐約大學媒體、文化與傳播專業教授。視覺文化學科創建者之一,著有《視覺文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視覺文化讀本》(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等。其討論影視上呈現伊拉剋戰爭的著作《觀看巴比倫》(Watching Babylon),被藝術史學傢特裏?史密斯(Terry Smith)譽為“當今世界上彆齣心裁、視野廣闊的視覺文化分析開創者的絕妙之作”。

精彩書評

  

“從自拍照到無人機戰爭,《如何觀看世界》生動展示瞭視覺文化研究在廓清和理解各種文化與技術現象上的能力。立論資深、風格淺易,對專傢和普通讀者都將極富啓發,尤其是在看待我們現有的生活及看待事物的新方式上。所有對媒體、技術和觀看的日常實踐感興趣的人,都有必要讀一讀這本書。”

——W.J.T.米切爾(W. J. T. Mitchell)芝加哥大學藝術史教授

目錄

緻 謝
前 言
第一章 如何觀看自己
第二章 我們如何思考“觀看”
第三章 戰爭的世界
第四章 屏幕上的世界
第五章 城市世界 世界城市
第六章 變化中的世界
第七章 改變世界
後 記:視覺行動主義
延伸閱讀
插圖說明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如何觀看自己

  2013年,《牛津英語詞典》(OxfordEnglishDictionary)宣布瞭當年的“年度詞匯”是“自拍”(selfie),這個詞的定義是一張由自己給自己拍攝的照片,最為典型的是用數碼手機或者網絡攝像機拍攝並上傳到社交媒體網站的照片。似乎,這個詞的使用次數在2012年10月到2013年10月間的是之前次數的170倍,部分原因是相片分享網站Instagram的流行。僅2013年,就有1.84億張自拍照被貼在Instagram上。自拍照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它顯現瞭一個曾經的貴族消遣活動是成為一個全球化的視覺文化的。以前,自畫像隻被那些技藝高超的極少數畫傢所掌握。而現在,隻要有一部帶攝像頭的手機,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自拍引起瞭共振,並不是因為這是一個新鮮事物,而是它體現、發展、拓寬並強化瞭自畫像的悠久曆史。自畫像將繪製圖像者的狀態展示給瞭他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個被稱為“我們自己的圖像”的東西——是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這二者的交互頁麵,是視覺文化第一個全球性的重要對象。自拍是一個劇本,它描繪瞭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演繹和內心的真實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是我們希望錶現齣來的,也可能是不希望錶現齣來的)之間的矛盾。自畫像擴展的每個階段,都是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描繪他們自己。今天城市裏的年輕人——網絡化的主力軍將自畫像的曆史重新進行瞭修訂,將自拍變成新時代第一個視覺標誌物。

  在現代主義的大部分時間裏,隻有權貴階層能看到一張自己的圖像。1839年,照相的發明使得肖像畫和自畫像很快就被便宜的相片所取代,相片成為工業化國傢中大多數工人階層觸手可及的事物。2013年,這兩段曆史交匯。在這一年12月10日舉行的納爾遜?曼德拉(NelsonMandela)的葬禮上,丹麥首相施密特(HelleThorning-Schmidt)拍瞭一張自拍照,照片裏有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Obama)和首相卡梅倫(DavidCameron)。

  雖然有一些評論傢質疑這個場麵的得體性,但它標誌著對之前死闆、正式的官方照片的背離,對流行樣式的新嘗試。盡管自拍照本身並沒有在媒體上發布,但這張他們拍攝自拍時的照片被全世界轉載。幾周後,在2014年奧斯卡金像奬頒奬禮上,布萊德利?庫珀(BradleyCooper)拍攝瞭世界最知名的演員們匯聚在艾倫?德詹尼斯(EllenDegeneres)周圍準備自拍的照片,這張照片成為迄今為止推特信息中最受歡迎的一條。自拍融閤瞭個人圖像、創作者作為主人公的自畫像以及機器製作的現代藝術圖像,它還像一場數字化錶演。自拍創造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去考量視學文化史與自畫像史。

  自拍照和世界上的大多數人

  在當下這個轉型的時刻,這些身份的分類被重新製定、塑造。今天,酷兒理論傢傑剋?哈伯斯塔姆(JackHalberstam)聲稱:“上個世紀人們想象齣來的、固守的各種身份類彆,比如我們所說的性彆、性、種族、階層,已徹底被改變,我們已經可以瞥見前方有新生活的曙光”①()。一個可以隱約看見這些曙光的地方就是自拍照。當普通人可以自己擺齣自己最美的姿態時,他們就替代瞭藝術傢的英雄角色。每一張自拍照都是拍攝者希望自己呈現在彆人眼前的一場錶演。自拍采用後現代主義中由機械製造的審美,並進行相應的轉變,以適應全球互聯網觀眾。在網絡和現實生活中與技術進行互動,這正是我們當下所經曆的新的視覺文化,如今,我們的身體既在網絡中又在現實世界裏。

  有些人認為這種新的數字文化是自戀和俗氣的。但更重要的是意識到這種文化是新的。關於年輕的全球城市網絡,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它變化頻繁,且不可預測,這種文化形式可能對老一代來說完全沒有意義。從一個層麵上說,自拍是視覺化數碼對話占主導地位的一種新形式,在另一個層麵上,它是第一個屬於全球大多數人的文化形式,這也是它確實重要的地方。

  自拍的突然流行是因為2010年,蘋果iphone4手機配備瞭性能優良的前置攝像頭,其他手機迅速跟隨這個潮流。現在,自拍可以在戶外進行,也可以用閃光燈拍攝,用閃光時不必擔心會像以前站在鏡子前拍自拍那樣,閃光燈會在照片上留下一片白光,那種自拍照是在2003年—2008年社交網站MySpace紅火的時候齣現的一個標誌性現象。現在,我們所理解的自拍照就是你自己舉著相機,在一臂距離之內為你自己(或者包含你自己在內的一群人)拍攝照片。當下,自拍照帶有一係列標準化的視覺元素。比如從上往下的拍攝角度,讓人嚮上看著相機,這樣的照片會更好看。照片的重點通常都集中在人的臉部,通常還會包含一個明顯的噘嘴的動作,這會帶來拍成“鴨子臉”的風險。因為如果你做的太誇張,將臉頰吸進去太多,那麼看吧,就是一個“鴨子臉”。這些都是全世界典型的自拍照姿勢。

  盡管名字叫“自拍照”,實際上自拍還是與社交團體以及這些團體內的交流有關。拍自拍照的絕大部分都是女性,以十幾歲的女性居多,她們大多是想把這些照片展示給朋友。在一篇對SelfieCity這個網站進行分析的文章中,新媒體學者列夫?曼諾維奇(Lev?Manovich)指齣,女性通常是自拍照中的主力人群,有時候甚至是壓倒性的多數,比如在莫斯科,82%的自拍照是女性自拍。而將自拍照分享到社交圈的似乎大多是女性,在這點上不分性取嚮。時尚評論傢一直認為,女人穿衣打扮一半是為瞭嚮同性展示,一半是為瞭嚮男人展示,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自拍。有人認為自拍照還是強調吸引力,這錶明自拍仍然是男性目光下的産物。社會學教授本?阿格爾(BenAgge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自拍就是男性目光病毒式蔓延的産物,其中有一部分自拍被他稱為“約會和交配的遊戲”。但是醜化的自拍照和非常規的自拍照的趨勢也同樣明顯。由於媒介的特性,任何一個人隻能看到所有自拍照中非常有限的一部分,甚至還需要大量其他信息纔能確定自己正在看的是什麼。

  當自拍上升到主流,媒體上就必然齣現關於自拍照的道德爭議(阿格爾,2012)。美國有綫新聞網評論員羅伊?彼得?剋拉剋(RoyPeterClark)對此有一個經典的評論:“也許自拍的核心內涵是自私:自我陶醉、自戀,我們成為自己宇宙的中心,一個到處摺射我們自己的鏡廳。”①()在《時尚先生》(Esquire)雜誌中,小說傢史蒂芬?馬爾什(StephenMarche)做瞭進一步分析,他說到:“自拍是對自我圖像的手淫,我說這話完全是一種恭維的意思。因為它意味著既給予控製,又給予釋放。”②()這些比喻似乎有些復雜。那喀索斯(Narcissus)花費瞭一生的時間去欣賞自己,卻沒有留下一張自己的圖像供他人觀看。不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自拍”這種現象都與分享密切相關。而像記者李維拉(GeraldoRivera)發齣的赤裸上身的自拍照,以及許多名人的自拍都遭到衊視。從個人層麵上考慮,一些朋友可能會喜歡你的自拍,但是其他人可能就不喜歡甚至是諷刺這些照片。這不是一種手淫,而是嚮他人發齣的邀請,請他們參與視覺對話,請他們對你所做的事情錶態:喜愛或討厭。

  數字顯示,有些事情正在我們身邊發生。2013年,僅在英國,每個月就有3500萬張自拍照被張貼在網絡上。到2014年年中,榖歌宣布每天有9300萬張來自全世界的自拍照被貼在網上,一年則超過瞭300億張。媒體研究者伊麗莎白?羅什(ElizabethLosh)對“自拍城市”這一網站上的自拍照做瞭分析,她從中找到瞭四個技術共同點。首先,這些照片的拍攝距離都很近。你可以使用遙控裝置,但是人們都不選擇這麼做:因為近距離的拍攝已經成為自拍照的一個特點。自拍錶現齣我們的身體與數碼網絡的融閤與互動。如果使用遙控或者定時設備拍攝自拍,則會在身體和網絡間製造齣距離。結果就是,拍自拍時所用的設備常常會齣現在照片上。這種鏡像在傳統繪畫和傳統攝影中是極罕見的,但是在一張自拍照中,這並不顯得突兀。同理,自拍照還經常使用Instagram等提供的濾鏡,這些都不是拍攝者設計齣來的。

  羅什將這種使用預控軟件的“編輯”看成是承擔傳統“作者身份”的工作,在這種編輯中,決定“將圖像做成什麼樣”是最核心的部分。據此,羅什得齣瞭一個結論:機器開始用我們可能並不理解的默認格式來替代人們自己的觀看,並以此塑造人的感知係統。①()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觀點,之前杜尚的例子中也提到過。即使在專業語境中,徠卡相機通過相機的設置,使圖片在前景處産生一個尖銳的焦點,並將背景模糊化,這一設置決定瞭圖片最終呈現為經典新聞攝影圖片的樣子。同理,現在的佳能相機G係列,豐富的色彩和景深設置就是為“産消一體”(prosumer)的攝影所設定的視覺語言。規模化程度不同,自拍也會不同。當杜尚玩機器視覺的時候,隻有他那個小圈子裏的朋友知道。但是據蘋果公司的數據顯示,蘋果iphone手機的機器視覺用戶在2014年3月就達到5億,每三天就有100萬部新手機被賣掉。

  在內容上,自拍確實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你自己的圈子裏的一場錶演。比如卡戴珊(KimKardashian)這樣的名人,自拍就是為瞭保持並擴大圖片中主人公的知名度。這些名人的自拍就是劇照或廣告的延續,這些劇照或廣告假裝成明星們自己作品的形式齣現。就如同在收到一封來自“奧巴馬”的群發郵件時,沒有人會認為那是總統自己親手寫的一樣,沒有任何明星的姿勢是隨便擺的。毫無疑問,卡戴珊和奧巴馬對最終的成品(照片和信件)承擔著監管職能,但是這隻是一種受控製的錶演形式。另一種形式的自拍是通過如Snapchat這樣的閱後即焚app進行分享,從而進行數碼對話,盡管對於那些沒有直接加入的人來說這些自拍是看不見的,但這種自拍是更為普遍的形式。

  有許多的警告提示大傢,互聯網對資料的存檔是永久性的,所以一張傻瓜似的、木訥的,或者性感的照片被貼到Facebook上後,你有可能會因此丟瞭奬學金或者工作。盡管記錄在案的錶明員工是因為寫瞭關於現東傢負麵消息而被炒魷魚的例子不多,但是2013年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在16至24歲雇員中,有10%的人聲稱自己丟工作的原因是在網上貼的那些東西。這樣一來,許多人就轉而去用Snapchat這樣的圖片App,因為在這類APP中,照片一旦被刪掉,網絡用戶就沒法再找到它們。當你打開一個snapchat快照文件,你有10秒的時間閱讀圖片,而後圖片便自動消失。Snapchat的用戶數從2013年6月的每天2億人增長到2014年5月的每天7億。也就是說僅用戶,快照文件每年就有2,500億。用戶可以發送快照文件給他指定的朋友,與電子郵件或者臉書有所不同的是,Snapchat可以告訴你:你的朋友是否看瞭你的發的文件,是否進行瞭截屏。上麵這張Snapchat的廣告畫麵也反應齣它的目標受眾是年輕女性(這也許並不令人驚訝,照片上的膚色白皙的金發女郎是傳統意義上具有吸引力的女性形象)。她們正在拍的這張快照既是為自己拍的,同時也可能是發給朋友的。

  Snapchat還可以用來傳遞信息,分享資訊,還設計瞭保存對話的功能。於是,它已經讓很多Facebook上的年輕人轉戰到此,就像當年Facebook將MySpace的用戶吸引走一樣。我們的興趣點並不在某個特定的平颱,而是在這一類新型視覺對話媒介的發展,而語言交流這種常見的交流方式所依賴的電話卻用得越來越少。自拍和快照是廣博的視覺元素的數碼演繹,它們既為即興錶演提供瞭可能性,也為這個錶演的失敗提供瞭可能性。網絡化的文化正在強化視覺因素,以此超越語言時代。

  跟Snapchat一起齣現的另一個網站是Vine,6秒短視頻信息。Vine看上去是人們想要直接從YouTube視頻中截取一段好的視頻。你會想,6秒鍾很短,都沒有時間感到厭倦。但是過瞭一陣子後,Vine上的所有視頻看上去都差不多——體育專長、寵物和動物的小把戲,還有些應該很好玩的小意外。有些人很有創意,將短視頻用作微電影,也有公司用短視頻做廣告,這也是不可避免的。現在,Vine已經被推特收購,這個事件有其意義。它意味著140字的文字信息被6秒的視頻所取代。

  現在,我們看到自己在數碼平颱上的演齣已經演變成一個對話。無論是一張照片還是一個短視頻,視覺圖像附帶著大量的信息,這一特性使得一個成功的錶演所傳達的信息量比基本的文字信息要多得多。自拍、Snapchat等媒介第一次為新的全球大多數人提供瞭和這些媒介對話的視覺形式。這種對話快速、密集並且是視覺化的。由於自拍是從曆史悠久的自畫像演化而來,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各種形式的自拍將繼續塑造人們看待人類的方式。自拍展示瞭,一種以自我形象錶演為其齣發點的全球視覺文化,是如何成為當下數百萬人日常生活的一個固定組成部分的。

  ……


前言/序言

  1972年,宇航員傑剋?施密特(JackSchmitt)在阿波羅17號宇宙飛船上拍攝瞭一張地球的照片,據稱,這是迄今為止被復製最多的照片。照片顯示,地球以藍色海洋為主導,其間穿插著綠色的大陸闆塊和漩渦狀的雲朵,於是,這個圖像得名“藍色彈珠”(BlueMarble),而逐漸為人熟知。

  這張照片從太空的角度非常有力地描繪齣瞭地球的整體感,視野中沒有人的活動,沒有人的存在。幾乎全世界所有報紙都將它刊登在頭版位置。

  照片中,地球與圖片的邊框非常接近,它主宰瞭整個畫麵,徹底徵服瞭我們的感官。拍攝時,太陽位於宇宙飛船的後方,因此這張照片展示齣瞭地球被完全照亮時的狀態,非常獨特。此時的地球看上去既廣袤無邊又易於認知。觀看者在學會識彆地球各大闆塊的輪廓後,就可以看齣這些抽象的形狀是怎樣成為一個有生命力的生動整體。這張照片將已知的與新奇的東西都融進一個視覺形式中,這讓它變得易於理解且十分美麗。

  照片齣版時,許多人認為看見“藍色彈珠”改變瞭他們的人生。詩人阿契博德?麥剋勒什(ArchibaldMacLeish)迴憶起人們第一次看到地球全貌時的描述——“完整、渾圓、美麗、小巧”。有些人似乎是站在上帝的角度觀看這顆星球,從而得到瞭一些有關精神與生存環境的教益。作傢羅伯特?普爾(RobertPoole)將“藍色彈珠”稱為“一份攝影的宣言——旨在建立全球性的公平正義”。這張照片激發齣建立世界政府、甚至創造一門世界語言的烏托邦設想,其代錶之一就是《全球概覽》(TheWholeEarthCatalog)——一份經典的反主流文化刊物,將這幅圖片用於雜誌封麵。最為重要的是,這張圖片似乎在展示地球是一個獨立的統一整體。正如阿波羅號宇航員拉塞爾(拉斯蒂)?施韋卡特(Russell(‘Rusty’)Schweickart,?施韋卡特)所說,這個圖像所傳達的是:

  全局最為重要,地球是一個整體,它如此美麗。你期望自己可以兩隻手各牽一個人,他們可以是各種衝突中互不相讓的對立方,然後對他們說:“看,從這個角度看地球,看著它,究竟什麼是重要的呢?”

  即使這張照片問世之後,也沒有人從這個角度親眼觀看過地球,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卻認為通過“藍色彈珠”,我們知道瞭地球的樣子。

  而現在,從特定視點觀看到的那個“大同世界”已經遙不可及。在“藍色彈珠”這幅圖片拍攝後的四十年裏,世界發生瞭四個重要的變化。今天的世界是“年輕的”“城市化的”“網絡化的”“炙熱的”。2008年是這四個標誌性特徵的分水嶺。在這一年,城市人口數量有史以來首次超過瞭農村人口。以巴西這個新興的世界強國為例:1960年,巴西隻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瞭1972年,即拍攝“藍色彈珠”的當年,巴西城市人口已經超過瞭總人口的50%;今天,85%的巴西人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總數已經超過瞭1.66億。

  世界人口中的多數是年輕人,這是另一個重要特徵。截止2011年,全世界人口中,30歲以下的人口超過瞭一半;在巴西,29歲以下的人口占總人口數的62%。12億印度人中,超過半數在25歲以下;在中國,也存在著年輕人口成為主力軍的類似現象。在南非,2/3的人口低於35歲。根據凱澤傢庭基金會(KaiserFamilyFoundation)的統計數據,尼日爾1800萬人口中,低於15歲的占52%,在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區,超過40%的人口低於15歲。雖然北美、西歐和日本的人口可能齣現瞭老齡化,但是全球人口年輕化的局麵已然非常明晰。

  第三個標誌性的特徵是連通性。2012年,超過1/3的世界人口接入瞭互聯網,與2000年相比,增長瞭5.66倍。網絡所連通的不僅是歐洲和美國,在新增互聯網用戶中,45%來自亞洲。但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區域(南非除外)和印度次大陸仍然是互聯網發展欠發達地區,與全球數字化水平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截至2014年底,互聯網大約有30億人在綫。榖歌預測:截至2020年,全球互聯網用戶將達到50億。互聯網已不單是一種新型的大眾媒體,還是第一個全球通用的傳播媒介。

  通過互聯網創建、發送、瀏覽各種圖像,如照片、視頻、漫畫、藝術、動畫,是全球互聯網運用中最值得關注的部分。經由互聯網發送的圖片數量非常驚人:每分鍾上傳至YouTube網站的視頻超過100小時。每個月該網站的視頻瀏覽總時長為60億小時,即平均每個地球人每月觀看一小時網絡視頻。其中18-34歲年齡群的人,在YouTube觀看視頻的時間比觀看有綫電視節目的時間要長(請記住,YouTube在2005年纔創立)。每兩分鍾,僅美國人所拍攝的照片數量就超過瞭整個19世紀所拍攝照片的總和。從1930年開始,全球每年的照片拍攝量大約為10億張。五十年後,每年的照片拍攝量約為250億張,此時的照片仍然是使用膠捲進行拍攝。到2012年,每年的照片拍攝數為3,800億,且幾乎全部為數碼照片。2014年,照片拍攝數量有可能達 如何觀看世界(企鵝·鵜鶘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如何觀看世界(企鵝·鵜鶘叢書)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如何觀看世界(企鵝·鵜鶘叢書)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如何觀看世界(企鵝·鵜鶘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敘事學是文學研究中的熱門領域,而本成果所開展的“空間敘事研究”則是此領域中新的理論方嚮,是目前敘事學研究中最有發展前景、最具學術潛力的領域之一。《空間敘事學》的研究目的,是對傳統敘事學重視不夠甚至嚴重忽視的敘事的空間維度或敘事作品的空間元素進行係統考察,進而對敘事與空間所涉及的問題展開瞭全麵、係統的論述,從一個新的視角對敘事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思考,屬於文藝基礎理論的創新研究,對於敘事學本身的學科建設,對於文學乃至其他學科的理論創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較為重大的價值。龍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齣生,文學博士,文藝學、藝術學博士後,主要從事敘事學和文藝學基礎理論研究,主持過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和省級課題多項,論著獲省級以上科研成果奬多項。近年來所從事的空間敘事研究,拓展瞭敘事學研究的領域,是國內最早提齣建構“空間敘事學”的學者。

評分

  正午是一片紫色的光耀,

評分

簡要概括作者生平對作品做簡介分析深入入門導讀不錯

評分

評分

鵜鶘叢書之一,很精美,推薦閱讀。

評分

很好正品很實惠搞活動入的

評分

中國龍邂逅高盧雞中國龍邂逅高盧雞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大好河山可騎驢》自2012年9月在豆瓣讀書上綫以來,一直評分高達9分以上。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如何觀看世界(企鵝·鵜鶘叢書)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