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降,百年間,中國麵臨著韆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士人對此心態各異,從他們的日記中很可以看齣這一點來。於是作者批覽曾國藩、惲毓鼎、硃峙三、黃炎培、鬍適、竺可楨等晚清、民國士人日記,披沙揀金,勾勒齣他們在此大變局下對於教育事業的心態,給我們展示瞭一幅奪目的世態與心態圖景。
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領域:中國教育史。著有《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傳統教育的現代轉型》《調適與轉型:傳統教育變革的重構與想象》等,閤著《黃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問題研究——以清末民初鄉村教育衝突考察為中心》,主編《世紀之夢: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中外教育交流史》等。
1/ 前 言
1/ 一、讀書·修身·治傢——《曾國藩日記》閱讀劄記
51/ 二、“侍講學士”的睏境與齣路——《惲毓鼎澄齋日記》閱讀劄記
87/ 三、清末廢科舉、興學堂的另一類解讀——《硃峙三日記(1893—1919)》閱讀劄記
123/ 四、橫看成嶺側成峰:鄉村士子心中的清末教育變革圖景——以《退想齋日記》和《硃峙三日記》為中心的考察
159/ 五、“尋病源”與“讀方書”——《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閱讀劄記
191/ 六、“救國韆萬事,造人為最要”——《鬍適日記全編·留學日記》
閱讀劄記
237/ 七、理念·境界·情操——《竺可楨日記(1936—1946)》
閱讀劄記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名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踐行者。在長期的仕宦生涯中,他有關讀書、修身、治傢的言論和實踐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曾國藩認為,讀書貴在立誌,重在“深造自得”,前者強調讀書要胸懷遠大抱負,不為一己私欲;後者突齣讀書要修身務本,“學以為己”,注重道德實踐和精神修煉。慎獨、主敬、求仁、習勞是曾國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學問、事業成功的基礎。曾國藩的治傢理念是:願傢族世代為耕讀孝友之傢,不願為仕宦暴發之傢;願子孫個個為讀書明理之君子、禮義之旗幟,不願他們做大官、發大財;傢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世傢子弟,門第過盛,萬目所矚,驕怠者敗。
……
從1917年7月10日歸國,至1962年2月24日溘然辭世,在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裏,鬍適幾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獻給瞭祖國的文化教育科學事業,特彆是高等教育事業,在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做齣瞭重要的貢獻。著名學者餘時教授曾經指齣:“鬍適在美國留學的七年(1910—1917)是他一生思想和事業的定型時期。”一部近80萬字的《留學日記》(《留學日記》即《鬍適日記全編》中的《留學日記》部分,為瞭行文的方便,文中簡稱《留學日記》)詳細記錄瞭青年鬍適留學美國期間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內心生活,思想演變的赤裸裸的曆史”,而且,“所摺射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生活世界,而是整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因此,《留學日記》給我們留下瞭從源頭上梳理、解讀鬍適一生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動軌跡的鮮活材料。
……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竺可楨誕辰125周年。閱讀竺可楨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寫下的數百萬言日記,緬懷他在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裏作為一位國立大學校長所走過的不平凡的人生曆程,讓我對這位著名的教育傢充滿瞭由衷的敬意。竺可楨身上所體現齣來的一位大學校長的傢國情懷,他的追求真理、培育英纔、轉移風氣、報效國傢的辦學理念,他的“隻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精神境界,他的剋己奉公、清正廉潔、襟懷廣闊、平易近人的道德情操,不僅是中國教育史上一份彌足珍貴的遺産,更是21世紀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徵途中,我們亟待認真發掘、充分利用的寶貴的本土資源。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那種微微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能讓人觸摸到曆史的塵埃。初翻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那娟秀卻又帶著幾分滄桑的字體樣本,立刻將我帶入瞭一種沉靜的研究氛圍中。我一直對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於那些身處時代洪流中的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如何被外界的巨變所裹挾、塑造的,這比單純的事件羅列更吸引人。這本書的選材似乎非常精準,沒有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冰冷與疏離感,而是選擇瞭最私密、最真實的載體——日記。我期待著能在字裏行間,捕捉到他們清晨的迷茫、午間的思辨、以及深夜的輾轉反側。那種將個人情感與國傢命運交織在一起的筆觸,往往最能觸動人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甚至可以想象,當年謄抄這些記錄時,書寫者或許也正經曆著某種相似的掙紮與抉擇。這種對曆史細節的尊重和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是區分優秀曆史讀物和普通史料的關鍵所在。好的曆史,永遠是關於“人”的故事,而非僅僅是“事”的堆砌。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似乎很有條理,它並未完全按時間順序鋪陳,而是采取瞭某種主題式的串聯,這無疑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思辨性。我注意到,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的篇幅來描摹這些知識分子在處理“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之間的矛盾。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維持體麵、保障生計本身就是一場艱巨的戰鬥,更遑論保持獨立思考和文人風骨。書中對他們如何為瞭一點微薄的稿費奔波、如何應對傢人的不解、如何艱難地在租來的陋室中維持閱讀與寫作的習慣,這些細節的描繪,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曆史場景的立體感。它提醒我們,偉大的思想和崇高的情操,往往誕生於最窘迫、最不光彩的日常掙紮之中。這不是神壇上的人物速寫,而是泥土裏開齣的花朵,帶著樸素的生命力與韌勁,這種“煙火氣”下的曆史解讀,比高高在上的理論俯視更具感染力。
評分作為一個對閱讀有著近乎執念的人,我始終相信,好的非虛構作品,其語言本身就應具備一種儀式感,一種與所探討主題相匹配的莊重與深沉。從這本書的選句和排版風格來看,作者顯然也深諳此道。那種對古典漢語的嫻熟運用,使得即便在論述現代性議題時,也保留瞭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和曆史厚重感,避免瞭當代語言的輕佻與扁平化。這種語言的“質感”,是構建曆史氛圍的關鍵要素。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在獲取信息,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我期待著在作者的引導下,能夠透過泛黃的紙頁,真切感受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如何在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努力地為自己的存在留下一個清晰而堅實的注腳。這種對文本美學的追求,是對所研究對象最好的緻敬。
評分我對這本書中對“士人”身份認同危機的探討抱有極大的期待。晚清到民國,是傳統士大夫階層賴以生存的儒傢秩序徹底崩塌的時期,他們的價值體係遭受瞭前所未有的衝擊。這不再是科舉製度的簡單更迭,而是“立世之本”的動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種“無根感”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日常行為和寫作心態的。是選擇擁抱變革,成為新潮的“啓濛者”?還是固守舊有的清高與氣節,成為時代的“邊緣人”?這些選擇背後的心理動因,纔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僅僅描述他們參與瞭多少新式活動或發錶瞭多少舊體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我更關注的是,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畢生所學的知識和修養,在新世界中突然失去瞭效用,那種由內而外的失落感和焦慮感,是如何在日記的隻言片語中流露齣來的。這種精神上的“大清洗”,比任何政治革命都來得更加徹底和痛苦。
評分拿到這本書後,我首先被其行文的流暢性所摺服。許多學術著作往往因過於追求嚴謹而顯得佶屈聱牙,讓人望而卻步,但此書的敘述風格卻顯得異常的親切和富有洞察力。作者仿佛不是一個冷眼旁觀的記錄者,更像是一位與這些士人並肩而立的同代友人,他對於特定時期社會風氣的微妙變化,對於知識分子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撕扯,有著極為細膩的體察。例如,書中對某些特定詞匯使用頻率的變遷分析,就非常精妙地揭示瞭社會思潮的潛移默化。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原始材料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精準,不濫用,不過度解讀,而是讓那些曆史的碎片自己發聲。這種敘事的高超之處在於,它既保持瞭學術的深度,又兼顧瞭普通讀者的可讀性,做到瞭兩者之間的完美平衡。讀來讓人感到充實,卻又不覺負擔,仿佛在與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進行一次私密的下午茶交談,探討那些逝去時代的精神底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