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藝術愛好者 吳湖帆作為一位集繪畫、書法、鑒賞、收藏於一身的藝術大師,其生平和藝術成就並不是孤立的,它代錶瞭中國繪畫史上的一種現象。因此,《吳湖帆年譜》的齣版對於我們客觀公正地認識吳湖帆藝術人生及其在美術史上的貢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內容簡介
《吳湖帆年譜》是迄今所見各種大畫傢年譜中分量*重的著作之一。書中除瞭以畫傢吳湖帆的生平、交遊為主綫,更注重對其所創作的畫跡的搜集及整理,見其畫中諸題及鑒藏各類書畫碑帖諸跋皆錄之,以見其學術思想。
作者簡介
吳湖帆,中國書畫傢、鑒賞傢、收藏傢。曾與趙叔孺、吳待鞦、馮超然被譽為“海上四大傢”,與吳待鞦、吳子深、馮超然並稱為“三吳一馮”,與張大韆、溥心畬並稱“南吳北張”和“南吳北溥”。他的山水,雜糅百傢而能自齣新意,獨樹一幟,不僅清麗雋永,更有高風秀骨,一紙煙霞;他的書法,學米芾、趙佶,卻融入自己的審美意趣,自成一格;他精於鑒賞,收藏宏富,在30年代就有鑒定“一隻眼”的美譽,與大藏傢錢鏡塘並稱“鑒定雙璧”,“梅景書屋”天下聞名;他雅善填詞,書畫題跋常有錦言妙語;他與夫人潘靜淑琴瑟和鳴、丹青唱和,堪與宋人趙明誠、李清照和元人趙孟頫、管道昇並傳韆古……吳湖帆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影響實已遠遠超齣他作為一名畫傢的意義。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吳湖帆年 譜
1894年 清光緒二十年 甲午 一歲
1895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 二歲
1896年 清光緒二十二年 丙申 三歲
1897年 清光緒二十三年 丁酉 四歲
1898年 清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 五歲
1899年 清光緒二十五年 己亥 六歲
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庚子 七歲
1901年 清光緒二十七年 辛醜 八歲
1902年 清光緒二十八年 壬寅 九歲
1904年 清光緒三十年 甲辰 十一歲
1905年 清光緒三十一年 乙巳 十二歲
1906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 丙午 十三歲
1907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 丁未 十四歲
1908年 清光緒三十四年 戊申 十五歲
1909年 清宣統元年 己酉 十六歲
1910年 清宣統二年 庚戌 十七歲
1911年 清宣統三年 辛亥 十八歲
1912年 中華民國元年 壬子 十九歲
1913年 民國二年 癸醜 二十歲
1914年 民國三年 甲寅 二十一歲
1915年 民國四年 乙卯 二十二歲
1916年 民國五年 丙辰 二十三歲
1917年 民國六年 丁巳 二十四歲
1918年 民國七年 戊午 二十五歲
1919年 民國八年 己未 二十六歲
1920年 民國九年 庚申 二十七歲
1921年 民國十年 辛酉 二十八歲
1922年 民國十一年 壬戌 二十九歲
1923年 民國十二年 癸亥 三十歲
1924年 民國十三年 甲子 三十一歲
1925年 民國十四年 乙醜 三十二歲
1926年 民國十五年 丙寅 三十三歲
1927年 民國十六年 丁卯 三十四歲
1928年 民國十七年 戊辰 三十五歲
1929年 民國十八年 己巳 三十六歲
1930年 民國十九年 庚午 三十七歲
1931年 民國二十年 辛未 三十八歲
1932年 民國二十一年 壬申 三十九歲
1933年 民國二十二年 癸酉 四十歲
1934年 民國二十三年 甲戌 四十一歲
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 乙亥 四十二歲
1936年 民國二十五年 丙子 四十三歲
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 丁醜 四十四歲
1938年 民國二十七年 戊寅 四十五歲
1939年 民國二十八年 己卯 四十六歲
1940年 民國二十九年 庚辰 四十七歲
1941年 民國三十年 辛巳 四十八歲
1942年 民國三十一年 壬午 四十九歲
1943年 民國三十二年 癸未 五十歲
1944年 民國三十三年 甲申 五十一歲
1945年 民國三十四年 乙酉 五十二歲
1946年 民國三十五年 丙戌 五十三歲
1947年 民國三十六年 丁亥 五十四歲
1948年 民國三十七年 戊子 五十五歲
1949年 己醜 五十六歲
1950年 庚寅 五十七歲
1951年 辛卯 五十八歲
1952年 壬辰 五十九歲
1953年 癸巳 六十歲
1954年 甲午 六十一歲
1955年 乙未 六十二歲
1956年 丙申 六十三歲
1957年 丁酉 六十四歲
1958年 戊戌 六十五歲
1959年 己亥 六十六歲
1960年 庚子 六十七歲
1961年 辛醜 六十八歲
1962年 壬寅 六十九歲
1963年 癸卯 七十歲
1964年 甲辰 七十一歲
1965年 乙巳 七十二歲
1966年 丙午 七十三歲
1967年 丁未 七十四歲
1968年 戊申 七十五歲
徵引書目
後記
吳湖帆作品選輯
精彩書摘
《吳湖帆年譜》:
約是年一月卅日(3月13日),張大乾緻信徐伯郊信,問候吳湖帆:“伯郊吾兄足下:惠書遲覆,至以為罪。稚柳、巨來、湖帆有消息否?望賜告以釋懸慮。承保存之劉鬆年大畫及石榖師弟閤繪安麓村小像,特屬郎世兄晉謁。伊即日南來,幸付其便中攜下為感也。一月卅日。弟爰。飛景夫人前山荊叩安。”
上海中國畫院進入大串聯時期。“工宣隊”進駐畫院,開始清理階級隊伍。
6月,上海中國畫院編輯《批判毒畫》——上海市紅代(籌)文藝界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批判文藝黑綫聯絡站·美術分站·上海中國畫院《斬閻王》,中有關於吳湖帆的“批評”:
(一)‘《反革命大地主吳湖帆》:反革命大地主吳湖帆,是清朝兩廣總督吳大瀲的孫子,國畫界的大霸頭,在解放前一貫勾結反動官僚,在敵僞時期,他依附漢奸官僚,強行霸道。吳與大漢奸汪精衛、周佛海、陳公博、梁鴻誌等都有密切交往,並做過梁鴻誌的私人秘書,並與上海市僞市長錢大鈞關係密切,吳會過大賣國賊蔣該死,為蔣該死和汪精衛作畫獻媚。
“解放後,吳堅持反動立場與人民為敵,收羅門徒數十人,絕大多數都是牛鬼蛇神。吳利用做黑詩、畫黑畫等手段攻擊共産黨和毛主席,汙衊社會主義製度。在一九五六年畫院籌備期間,吳勾結大右派葉恭綽、夏高陽、劉海粟與其門徒,共同策劃,陰謀奪取畫院的領導權,製造t檀香扇,事件,瘋狂嚮黨進攻,吳與其門徒結成一個反黨集團,在反右鬥爭中他的幾個在畫院裏的門徒大都戴上右派分子帽子,而這個大右派卻被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庇護過關。在反右鬥爭後,吳湖帆仍堅持反革命立場,繼續利用作畫寫詩,題挽聯進行反黨活動,極其惡毒地汙衊共産黨和毛主席,攻擊社會主義製度和三麵紅旗。在周揚、夏衍反革命修正主義文藝黑綫的包庇下,這個漏網的大右派,卻又竊取瞭市政協委員、美協上海分會副主席、市文聯委員、上海博物館文物收購鑒定委員等要職,為他撈取政治資本。下麵就是反革命大地主吳湖帆利用黑畫對黨對人民犯
(二)‘《虛心學習又紅又專》:反革命大地主吳湖帆公開嚮我們挑戰、嚮我們放毒箭。他把‘虛心學習,又紅又專’惡毒地畫成一塊紅磚頭,壓著一棵小竹子。
“‘紅專’是以政治為第一、為統帥、為靈魂,是以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為標準。而吳湖帆十分險惡的把沒有生命、沒有靈魂的‘紅磚頭’比喻成‘紅專’,把多節空心的小竹子比喻成‘虛心學習’。用‘紅磚頭’壓得小竹子得不到正常生長,不得嚮上,來影射要求上進的人都被這紅專的包袱快壓死瞭,壓得抬不起頭來瞭。如果不是‘紅磚(專)你(竹子)那裏會這樣被壓得喘不過氣,不得嚮上呢?’吳湖帆狗膽包天故意用‘紅磚頭’、‘小竹子’來攻擊黨的‘紅專’—療針。
“這是懷恨黨和詆毀毛澤東思想的一棵大毒草。”
(三)‘《南天門》:一九五八年,是一個不平常的一年;一九五八年,是永不忘卻的一年;一九五八年是大躍進的一年,是舉國歡騰,乾勁衝天,一天等於二十年的一年,是工農業全麵躍進的一年。
“一九五八年是我們最最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根據各個戰綫上齣現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高潮的新形勢,集中全國人民的革命意誌,提齣瞭鼓足乾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綫。在這個總路綫的光輝照耀下,全國人民更加意氣風發,鬥誌昂揚,破除迷信,敢想敢乾,把衝天的革命乾勁和嚴格的科學態度結閤起來,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開展瞭大躍進的群眾運動,在全國農村裏實現瞭人民公社化,我國又完成瞭一次偉大的社會變革,進一步壯大瞭社會主義力量。
“這是偉大的新變革,是我國人民群眾在偉大領袖毛主席領導下所進行的偉大的光輝的創造。
“當時國際上帝國主義的‘預言傢’們正在大街小巷像瞎子算命一樣兜售謊言,說什麼‘離現實仍然有很長距離’,什麼‘不但沒有大躍進,反而臉朝下倒瞭下去’等荒謬絕倫。
“就在這樣的一個國際國內形勢之下,吳湖帆在一張一尺多寬三尺多長的紙張上卻發泄瞭對黨對社會主義的刻骨仇恨,也徹底地暴露瞭他的猙獰麵目,在這幅畫上邊題上‘躍進再躍進,鼓足乾勁一躍上昆侖,再躍跨過南天門,衝破雲霄幾萬層,手把紅旗插嚮太陽頂’企圖以此來諷刺嘲笑大躍進。畫麵上一座杳無人煙的荒山禿嶺,虛無縹緲的太空,一輪破碎的殘陽,還有一個被歪麯醜化的又矮又小的工人手裏拿著一杆小旗,正從高空木頭架上跳過去……就這樣,明目張膽地在嚮三麵紅旗放箭。把我們的大躍進比喻虛無縹緲,把全國六億人民鼓足乾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衝天乾勁醜化成為一個矮小的跳梁小醜即將跌瞭下來,把我們常常用來比喻人民公社,比喻偉大的毛澤東思想,比喻我們偉大的領袖的光焰無際的紅太陽,畫得破碎殘缺,用心何其毒也。
“看!這株大毒草不正是帝國主義的‘預言傢’們所‘預想’的插圖嗎?這不是吳湖帆和這些帝國主義者內外勾結,串通一氣來攻擊反對我們總路綫、大躍進、人民公社三大法寶的又一鐵證嗎?盡管他們這些傢夥狼狽為奸,猖獗一時,然而,是逃不脫人民的慧眼的。
“‘金猴奮起韆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把反革命黑畫傢吳湖帆揪齣來示眾,把他打倒在地,再踏上一隻腳叫他永世不得翻身!”
(四)“《南京路上所見》:吳湖帆這個陰險狡詐的反革命大地主內心十分惡毒,他一次又一次,一支又一支地嚮黨嚮人民,嚮毛澤東思想射齣毒箭。
“他一貫反對毛主席的文藝路綫,反對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反對深入工農兵。他公開說:‘我畫山水嚮來就不用看山水’,他在《南京路上所見》這張畫中,隻隨手塗上三個山頭,其用心惡毒之極。
“南京路上那裏有什麼山呢?他偏偏畫三座山頭彆的什麼都沒有,他的意思就是:‘你叫我深入生活;我偏不深人生活;你叫我深入生活,我偏不畫生活,你叫我深入生活,我到南京路上去畫山頭,你又拿我怎麼樣7’
“吳湖帆這傢夥就是從骨髓裏滲透瞭對黨對毛澤東思想的仇恨,一心要與毛主席的文藝路綫頑抗到底,更陰險的是他藉三個山頭隱晦麯摺地錶現瞭他對失去瞭的‘天堂’的懷念:他希望過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重新再壓到人民的頭上。反革命大地主吳湖帆的心真比豺狼還狠毒。”
……
捲帙浩繁的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史:從唐宋到近現代的流變與創新 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發展脈絡的深度考察與精微解讀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藝術傢的生平年譜,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中國書畫史全景圖。它以時間為軸,以地域和流派為節點,深入剖析瞭自唐代肇始,曆經宋、元、明、清,直至民國初年這一漫長曆史周期內,中國書畫藝術如何呼吸、演變、衝突與融閤的復雜過程。全書秉持一種紮實的文獻考據精神和敏銳的藝術史洞察力,力求還原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忽視或被片麵解讀的藝術現象與創作思潮。 第一部分:盛唐氣象與宋代文人化的基石(約300字) 開篇首先迴顧瞭唐代書畫的輝煌成就,重點探討瞭盛唐時期,尤其是吳道子與張萱、周昉等人所代錶的“廟堂氣象”與“生活圖景”在繪畫領域的雙重建構。我們詳細梳理瞭唐代山水畫從李思訓的青綠到王維的水墨漸變,並指齣這種轉變如何為後世文人畫的崛起奠定瞭基礎。 緊接著,筆鋒轉嚮宋代。宋代是書畫藝術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文人精神開始深度介入藝術創作。本書將宋代分為北宋與南宋兩個階段進行深入探討。北宋,以範寬、郭熙為代錶的山水畫,其“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審美理念如何反映瞭士大夫階層對宇宙秩序的理解與寄托。同時,我們不會放過對宋代院體的精細研究,尤其關注徽宗時期“寫生”理論對花鳥畫領域的革命性影響,將其置於當時的科技與哲學背景下考察。南宋的“尚意”之風與對“氣韻生動”的重新詮釋,則被視為對北宋寫實精神的一種矯正與深化。 第二部分:元代轉型與士人精神的極緻張揚(約350字) 元代是中國藝術史上一個充滿張力的時期。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解析“四僧”——趙孟頫、吳鎮、倪瓚、黃公望——對中國畫理論與實踐的深遠影響。我們不把趙孟頫僅僅視為“復古主義者”,而是深入分析他如何通過“書入畫”的理念,成功地將個人修養與筆墨技法緊密結閤,確立瞭文人畫的典範。 倪瓚的“一派空白”與黃公望的“以書為法”,被視為文人精神的兩種極端體現。本書通過對大量元代題跋、信劄的文本分析,揭示瞭這些藝術傢在特定政治環境下,如何將藝術創作轉化為一種隱逸的道德實踐與精神自救。我們詳細辨析瞭元四傢在皴法、點苔、用墨上的細微差異,並闡明瞭這種差異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辨。此外,對於元代版畫和士人收藏之風的興起,也進行瞭必要的補充敘述,以勾勒齣完整的文化生態。 第三部分:明代流派紛呈與筆墨的學術化(約400字) 明代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集大成”與“再齣發”的時代。本書將明代書畫的發展劃分為早期、中期與晚期三個階段。 明初,以“颱閣體”為代錶的宮廷藝術,在繼承元代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一種規範化的審美趣味。然而,真正的活力存在於江南文人圈中。瀋周、文徵明等吳門畫派的領袖人物,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注入新的生活氣息和個體情懷,是本部分討論的重點。我們側重分析瞭吳門畫派內部的學術分歧,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建立完善的師承體係,使文人畫的理論和技法得以製度化和普及化。 晚明時期,尤其在董其昌的理論指導下,書畫進入瞭一個“學術化”的高峰期。董其昌的“南北宗論”被置於當時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批判性考察,分析其如何重構瞭中國畫的藝術史敘事。本書深入剖析瞭董其昌在山水畫中對“淡墨”與“寫意”的推崇,以及他對“筆墨當隨時代”這一觀點的獨特闡釋。同時,我們也考察瞭晚明以徐渭、陳淳等為代錶的寫意花鳥畫的狂放不羈,以及他們對後世揚州八怪的影響。 第四部分:清代高峰與近現代的文化轉嚮(約450字) 清代,書畫藝術呈現齣“守正”與“創新”的雙重張力。早期,以“四王”為核心的摹古之風達到瞭一個技術上的巔峰,本書力圖避免簡單地將“四王”視為僵化的模仿者,而是細緻分析瞭他們如何通過對前人範本的“集大成”式提煉,構建瞭一種精緻、典雅、具有高度秩序感的審美體係。 然而,對傳統的過度強調也催生瞭反叛。以“四僧”(弘仁、髡殘、八大山人、石濤)為代錶的“遺民畫傢”,他們的作品充滿瞭對曆史巨變的深刻體驗。特彆是對八大山人的極簡主義和象徵性語言,以及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作觀,進行瞭詳盡的技法和心性分析。本書認為,他們的探索是理解近現代中國畫變革的鑰匙。 最後,本書簡要勾勒瞭清末民初,隨著西方文化與藝術觀念的湧入,中國書畫領域所發生的巨大震動。在社會轉型期,傳統筆墨藝術麵臨著如何與現代性對話的嚴峻挑戰。我們分析瞭如何將傳統技法應用於現代主題,以及一些先行者在探索“中西融閤”道路上所做齣的艱難嘗試,為理解整個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的起點,提供瞭堅實的傳統基礎。 全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立體、注重內在邏輯關聯的中國書畫藝術史敘事,而非對某個特定藝術傢的履曆進行編年記錄。它是一部關於審美理想、筆墨語言和時代精神相互作用的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