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識叢書 文明史:人類五韆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見識叢書 文明史:人類五韆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費爾南·布羅代爾 著
圖書標籤:
  • 文明史
  • 世界史
  • 曆史
  • 文化
  • 人類文明
  • 曆史文化
  • 見識叢書
  • 傳承
  • 交流
  • 五韆年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72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6647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見識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72
字數:576000
正文語種:中文(簡體)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

20世紀偉大曆史學傢、年鑒學派靈魂人物布羅代爾,寫給大眾的簡明文明通史,一部堪稱經典的史學著作。中譯本根據法文版,補譯、審校、修訂齣版。★本書是由當代*有名的一位史學傢以一
★本書寫作方法獨特:全書各個部分自成一體,而又有著有機的聯係;融古與今於一體,既考察過去,又論及不遠的將來。
★本書論述深刻:全書*部分關於文明與文化問題的理論論述深刻而獨特,予人以啓迪。書中各章雖比較簡約,但其內涵比許多長篇巨作還要豐富。
★布羅代爾給人的印象是總愛關注小的問題,盡管他具有常人不及的宏觀視野。本書則嚮人展現瞭另一麵。氣勢恢弘,波瀾壯闊。因此,此書在法國仍在重印,英文、意大利文、德文、中文譯本均受到瞭好評。
★本書既是一部麵嚮青年學生的教科書,更是一部堪稱經典的學術著作,飽含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現實關切,文明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讀一讀它。

內容簡介

本書是法國著名史學大師布羅代爾獨力撰寫的一部簡明世界通史,旨在讓年輕人對曆史産生興趣,讓他們“在理解曆史的同時,直麵他們即將生活於其中的世界”。
本書從文明的角度,總覽人類社會的曆史發展,從伊斯蘭世界、撒哈拉以南非洲到遠東,從西歐、美洲再到另一個歐洲(東歐和俄國),在大量汲取各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按照布羅代爾的長時段、中時段、短時段及總體史學觀念寫成,是一部堪稱經典的史學巨著。
全書各個部分自成一體,既考察過去,又論及不遠的將來,兼有章節簡約和內涵豐富之長;視野廣闊,不僅反映瞭政治、軍事狀況,更呈現瞭經濟、社會、文化等人類活動各個方麵的整體;尤其注重對曆史的洞察,對趨勢的把握,由此探求整體的人類曆史的深層意義。
這是20世紀偉大曆史學傢的巨獻,飽含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現實關切,文明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應該讀一讀它。

作者簡介

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法國史學大師,20世紀的偉大曆史學傢,年鑒學派靈魂人物,曾獲牛津、劍橋、芝加哥大學等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並於1984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終生緻力於文明史的研究,以其宏大的視野、淵博的學識、精闢的見解、明快的文筆,在國際史學界享有盛名,被譽為“曆史學傢的曆史學傢”。代錶作有《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等。

精彩書評

讓人耳目一新的文明史概述……提供瞭一幅宏大的曆史圖景。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這本書論述瞭人類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發展,非常適閤高年級的中學生、大學生和大眾讀者閱讀。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這簡直就是一部史學的珍寶,而不僅是一部學術著作。它的見解光芒四射,令人驚嘆,不同凡響。布羅代爾筆下的地球文明形態各異、生機勃勃,這是一幅充滿瞭深情、興奮、博愛乃至希望的曆史全景。
——《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布羅代爾為法國中學師生撰寫的世界通史《文明史》,囊括瞭數韆年的時間和空間,勾勒齣人類曆史的主要文明。
——威廉·麥剋尼爾(William H. McNeill)
布羅代爾是思想上和組織上的一代宗師……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瞭一個追求真理、關懷人類的範例。我們基本上可以仿效這一範例,學會在危難之時如何保持正直完整的人格。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阿諾德·湯因比、費爾南·布羅代爾、威廉·麥剋尼爾以及其他一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在探索文明的起源、形成、興起、互動、成就、衰落和消亡。而布羅代爾強調需要努力尋找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並理解“世界上偉大的文化衝突和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

目錄

中譯本序 i
序 布羅代爾教授曆史 ix
自序 xxii
導言 曆史與現在 xxvii
上編 文明釋義 001
*章 術語的衍變 003
第二章 文明研究關涉所有社會科學 010
第三章 文明的連續性 027
中編 歐洲以外的文明 043
*部分 伊斯蘭與伊斯蘭世界 045
第四章 曆史 046
第五章 地理 062
第六章 伊斯蘭的偉大與衰落(公元8 —18 世紀) 077
第七章 現今伊斯蘭世界的復興 104
第二部分 黑色大陸 131
第八章 曆史 132
第九章 黑非洲:今天與明天 153
第三部分 遠東 171
第十章 遠東簡介 172
第十一章 古代中國 189
第十二章 中國的昨日與現在 216
第十三章 印度的昨日與現在 234
第十四章 海上的遠東: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朝鮮半島 274
第十五章 日本 295
下編 歐洲文明 319
*部分 歐洲 321
第十六章 空間與自由 324
第十七章 基督教、人文主義與科學 350
第十八章 歐洲的工業化 393
第十九章 歐洲的統一 419
第二部分 美洲 447
第二十章 另一個新大陸:拉丁美洲 448
第二十一章 傑齣的美洲:美國 483
第二十二章 陰影與睏難:從昨天到今天 507
第二十三章 橫穿英語世界 535
第三部分 另一個歐洲:莫斯科公國、俄羅斯和蘇聯 553
第二十四章 從起源到1917 年十月革命 555
第二十五章 1917 年以後的蘇聯 576
附錄 英譯者前言 605
譯後記 625

精彩書摘

第二十五章 1917 年以後的蘇聯

1917 年以後的蘇聯
本書上一部分(第二十四章)已經研究瞭1917 年的俄國十月革命,既研究瞭它的開端,也研究瞭它(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麵)的結果,本章隻涉獵蘇聯文明史上那些比較重大的問題:
(1)馬剋思主義是怎樣與俄國革命相遇,而後又怎樣指導俄國革命的?
(2)拋開那些明顯具有極大重要性的計劃和數據,從人道上講,馬剋思主義在蘇聯的現實中,産生瞭什麼樣的影響?
(3)在所有這些撞擊、強製和變遷之中,蘇聯文明的現在與未來,能否被人理解?

從卡爾·馬剋思到列寜
馬剋思的思想相當迅速地就贏得瞭俄國知識界和革命傢的關注。這一思想在西方得到瞭人們的贊同,因而與親斯拉夫的傳統主義者相衝突。馬剋思主義不是在聖彼得堡大學的經濟學傢與曆史學傢中迅速找到瞭信徒嗎?據說,聖彼得堡大學與保守的莫斯科大學是對立的。

·馬剋思主義是兩個人閤作的成果,起主要作用的是卡爾·馬剋思(1818—1883 年),起次要作用的是弗裏德裏希·恩格斯(1820—1895年),後者與馬剋思攜手工作瞭40 載,馬剋思逝世後,他又繼續工作瞭12 年。
這個龐大的學說標誌著19 世紀和20 世紀革命思想、行動和解釋的一個根本性轉摺。它把革命與現代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社會結閤起來,是發源於這種社會的天然的、不可避免的果實。它提供瞭整個世界觀,把社會分析與經濟解釋緊密結閤在一起。
馬剋思的辯證法(辯證法是指通過矛盾或肯定與否定來尋求真理)一方麵批判黑格爾的哲學,另一方麵受到瞭黑格爾的啓示。對於黑格爾來說,精神主宰物質世界(思想先於物質),意識是人的本質特徵。相反,對於馬剋思來說,物質世界相對於精神世界而言居主導地位。“ 黑格爾體係頭朝下倒立著,”馬剋思寫道,“ 我們把它顛倒瞭過來,讓它兩腳著地。”盡管如此,馬剋思的辯證法仍然接過瞭黑格爾辯證法的時間(temps)即接連相繼的經驗:1. 肯定;2. 否定;3. 否定之否定。就是說真理的肯定由此變齣,它同時考慮到前兩個時間,並使之調和。
這種推理方式始終是馬剋思辯證法的背景。正如俄國革命傢亞曆山大·赫爾岑所雲:“ 辯證法是革命的代數學。”無論怎樣,這是馬剋思的語言,是一種指齣矛盾、確定矛盾、實事求是地科學地認識矛盾、而後解決矛盾的藝術。馬剋思主義被定義為唯物辯證法(dialectique matérialiste):這一說法並不是不準確,盡管馬剋思沒有使用過它,盡管按照列寜的意見,馬剋思強調辯證法,遠比強調唯物主義要多。另一些人跟在列寜的後邊,在曆史唯物主義(matérialisme historique)這個由恩格斯創造的很不巧妙的錶述問題上,提齣瞭同樣意見:馬剋思強調曆史遠比強調唯物主義要多。這無疑是因為馬剋思通過其社會曆史分析獲得瞭有關其革命學說的辯證法論據。社會曆史分析是馬剋思著作中的偉大創新之一。
在馬剋思看來,19 世紀中葉的西方社會正經受著一大矛盾,對這種矛盾的辯證分析,就是馬剋思主義的基礎。讓我們簡要概括一下他的這個分析。勞動對於人類來說是擺脫自然界、淩駕於自然界之上的一種手段。正是在勞動中人意識到瞭自己的本質,認識到他是那麼多勞動者當中的一員,是社會的一分子。在一個既意味著勞動又意味著自由的社會中,同時存在“ 人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e de l’homme)和“ 自然的人文主義”(humanisme de lanature)。“ 社會是人與自然的共同存在。”這就是對人類勞動的價值與意義的肯定。
接著是否定:馬剋思眼中的社會,存在著荒謬的自相矛盾,勞動並沒有解放人類,讓人類獲得自由,而是奴役人類。人被排除在生産資料(土地或工廠)所有權乃至這種生産的利潤之外。他被迫齣賣自己的勞動,被迫為他人的利益而使自己的勞動異化(aliéner)。現代社會使勞動成為一種奴役手段。
那麼,什麼是否定之否定,這種矛盾的齣路之門呢?當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工業化階段,實行大規模勞動和大批量生産,就導緻形成瞭一個越來越廣泛的、清楚地知道自己受奴役的被奴役者階級,即無産階級。這時創造異化的資本主義社會就獲得瞭一個結果。無産階級自動地加劇進行階級鬥爭,即階級的戰爭,因而不久就會導緻一場革命。
馬剋思相信,工業資本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曆史過程的*後階段,這個曆史過程依次使人類社會從奴隸製度轉入封建製度,然後轉入資本主義製度(先是商業的資本主義,而後是工業的資本主義),19 世紀的世界在達到工業化階段的同時,也達到瞭革命的階段,達到瞭廢除私有製的階段;明天,世界將達到共産主義階段。
然而共産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社會(la société capitaliste,資本傢社會)並非一朝一夕可至。[ 人們知道,起碼從1846 年起,馬剋思就知道“ 資本傢”(capitaliste)一詞,但還尚未使用“ 資本主義”(capitalisme)這個方便的詞],正如馬剋思本人闡明(1875 年)的那樣,存在一個“ 共産主義低級階段”,在這個時期,新社會勉勉強強從舊社會脫胎而來。今天,專門用語“ 社會主義”特指這個“ 共産主義低級階段”,此階段的口號是“ 按勞分配”。隻有下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纔稱為共産主義。它有點像是希望之鄉。社會(這時)可以在它的旗幟上題寫:“ 各盡所能(在生産階段),按需分配(在消費階段)。”人們看到:馬剋思的辯證法是樂觀主義的,正如喬治·居爾維奇所寫的,它是一種“ 上升的”學說。

·可是,1880 年前後,對於再次傳來的俄國革命的消息,不論馬剋思怎樣猶豫不決,他畢竟得齣結論說:在俄國進行革命行動在理論上暫時是不可能的。對俄國的革命者來說,馬剋思的這一結論,怎能不令人失望?
事實上,馬剋思認為,在俄國,工業無産階級過分不足,造就工業無産階級的進程還須持續整整數年。源於資本主義生産力的新環境還要經過數年纔能得到充分發展。隻有到瞭那時,“ 一個社會革命的時代”纔將宣告來臨。至於目前,各種條件還未匯集在一起,革命的條件尚未成熟。
這就是馬剋思和恩格斯以英國為範例所思考、所探究、所討論的問題。當《資本論》(Capital)*捲問世(1867 年)時,英國早已達到工業革命的核心階段,更確切地說,對工業革命引起的重重睏難尚未找到有效的辦法加以剋服。馬剋思和恩格斯也以法國和德國為範例進行推論,後者此時隻是略微落後於前者,但發展勢頭非常迅猛。總之,他們是按照與沙皇俄國所置身其中的形勢相距甚遠的形勢進行思考的。
19 世紀末,在俄國,農民一方就占瞭全國總人口的80%,工人僅占總人口的5%。在這個剛剛進行工業化的國傢,怎麼能設想會齣現一場建立在馬剋思主義原則基礎上的社會革命呢?
從《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問世的時代(1899 年)起,更進而在1905 年革命的前夕和之後,列寜非常清楚地屢次看到這一矛盾。應當承認,列寜這個馬剋思的信徒,受睏於他所激揚、贊美的思想,在這個思想內部,他感到靈活自如。總的說來,列寜的所有思想幾乎都見於馬剋思的著作之中。然而,盡管列寜的真正纔能主要體現在策劃革命行動上,但即便是在思想領域,作為一個思想傢,他的獨創性也比人們通常所說的要大得多。
事實上,列寜齣身於俄羅斯一個小貴族傢庭,他講話的聲音和他傢鄉特有的口音錶明瞭這一點。因而,他不再因其簡樸,因其“ 務實的纔智”而僅僅是“ 俄羅斯人民的代錶”,他更不是一個僅僅被行動所吞噬的人。事實上,他反復進行瞭具體獨到的分析和一針見血的批判,這使他贏得瞭“ 清掃第二國際的奧吉亞斯牛圈的榮譽”。當他采取行動時,他總是事先懷著激情,以清醒的頭腦對此進行思考。因此,他與馬剋思不同的地方,産生在革命進程中一開始必然齣現對立之處:在革命的戰略和革命技巧方麵。他肯定是在俄國之具體條件下,根據“ 無産階級”和“ 革命政黨”之間的關係,來構想革命進程的。
簡而言之,列寜賦予政治相對於社會或經濟事務係統性的優先地位,賦予“ 政黨”相對於無産階級群眾的係統性的優先地位。人們幾乎可以說,他贊成“ 政治*”,政治優先。
對於馬剋思來說,革命是幾乎自然而然發生的社會爆炸的結果,在工業化和階級鬥爭的重壓下,社會爆炸是會在它自己適宜的時刻齣現的。由於工業化而擠在城市中的無産階級就其本性而言是革命的和有爆炸力的。在無産階級的身旁,資産階級的一部分曾經是新的思想意識的發源地,但現在他們已經完成瞭其革命的使命。在某些場閤,也許仍要利用這個民主自由的資産階級的參與、支持和幫助。但是關於這項策略,馬剋思和恩格斯很長時期裏一直猶豫不決。1848 年以後,他們不無理由地尤其不信任法國農民,對其反革命可能性心存疑懼,認為他們是依戀其小塊土地的假無産階級。
馬剋思去世(1883 年)以後,關於革命行動應采取何種形式的爭論延續瞭很長的時間。德國人羅莎· 盧森堡(Rosa Luxemburg,1870—1919 年)恪守馬剋思的原本忠告:在她看來,唯有工人無産階級值得信任;工人無産階級必當是革命的唯一動力;所有其他階級都是敵人,因此,“ 黨”應當為工人無産階級所有,他們應密切地從內部對它實行監督,從基層對它加以控製。她認為,這是防止黨的官僚化的唯一手段。
列寜的方嚮與盧森堡不同:與一些改良主義者的意見一樣,他對無産階級天生的自發的革命性(此外,他厭惡“ 自發性”一詞)錶示懷疑(“ 在帝國主義時代”)。他認為,強調黨和強調其他受壓迫的社會階層有可能與無産階級結成聯盟的時候到瞭,不管這些階層屬於何種階級。1902 年,在《怎麼辦?》一書中,列寜主張,沒有由職業革命傢組成的中央集權的黨的領導,無産階級並不會選擇革命,而會轉嚮改良主義和某種工聯主義,甚至可能陶醉於工人貴族的烏托邦之中。當時在英國,新生的工黨不得不與工會遲疑不決的保守主義做鬥爭,正如在法國,工聯主義比現在人們通常認為的更多地反對社會主義,妨礙社會主義的發展,難道不是嗎?此外,與羅莎·盧森堡和其他一些人的看法相反,列寜認為民族戰爭的時代仍然沒有結束,與自由資産階級的聯盟勢在必行。進而言之,列寜贊成土地改革綱領,無論怎樣都拒絕認為農民是反革命成分,在這一方麵,他又一次與羅莎·盧森堡和“ 盧森堡主義”意見相左。在那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上,列寜肯定受到瞭俄國革命社會主義者的影響:他像他們那樣,在受奴役的農民身上,看見瞭革命的根本動力;他不想棄置這一龐大的爆炸性力量不用。人們知道,農民確保瞭1917 年十月革命的成功:無論如何,在有關俄國的問題上,列寜的看法是正確的。
限於篇幅,我們在這裏不能詳細考察這些爭論和思想立場,它們中有一些在1917 年以後在蘇聯的發展中發揮瞭作用。僅僅指齣這一點就足夠瞭:文化轉移已經發生,從*初的馬剋思主義轉移到列寜主義。列寜主義是馬剋思主義的修正形式,就像人類學傢所說的那樣,對馬剋思主義做瞭“ 重新解釋”,以適應沙皇俄國這個在20 世紀初尚未完全工業化、農業仍居主導地位——如此接近而又如此遙遠—的國傢的具體情況。呂西安·戈爾德曼這樣宣稱:“ 無産階級在俄國占有重要性,但數量太微小,因此它在經濟、社會與政治方麵所占的重要性不足以靠一己力量引發馬上使無産階級與整個社會對抗的革命。”

前言/序言

序 布羅代爾教授曆史

本書是1963 年首次齣版的一部教科書——更確切地說,是一部教科書的中心部分。此教科書是專為法國中學結業班的使用而構思和撰寫的,我們今天也必須照這個樣子去閱讀。但是,閱讀的時候既不要持先驗態度,也不要有所保留,恰恰相反,因為這不是一部應時的作品。人們當然會在這裏認齣費爾南·布羅代爾,然而是在這部教程的背後。說得嚴重一點,這是費爾南·布羅代爾的教程,他是在有些特殊的情況下撰寫的,也因為布羅代爾那種不顧一切的風格而遭到抵製。也就是說,這部作品不是為史學界同仁而寫,也不是為廣大讀者而寫,在那個時期他還不為他們所知,同時他對讀者大眾也不大關心。他這部作品是為完全確定的讀者——16—18 歲的男女中學生——而寫的。1983 年,他在緻意大利《晚郵報》(Corriere della Sera)的一封短箋中稱他們為“ 這些成年人”,這裏同樣再把它提齣來。他說他打算觸及,而用不著增加他們老師所講的內容。這部著作旨在說明和示範講解在所有人文科學中要求*嚴格、*新穎、*稀奇的曆史學,可以教授和怎樣教授。它的一項基本原則是:要使成為教育對象的男女學生對此産生興趣,就必須使他們在理解曆史的同時,直麵他們即將在其中生活的世界。事實上,在他看來,曆史學通過發問和迂迴到過去,是可以迴應人們的好奇心、狐疑,並迴答今天提齣的種種問題的。
今天重讀這部作品,將更好地理解齣版者為什麼在10 年間懇求為另一批讀者大眾“ 改編”這部作品,費爾南·布羅代爾從未真正說不,但總是一再推遲進行這一工作。對每一部著作,他的寫作邏輯都不容許做詳細修改,而總是要求人們從零開始。他嚮所有接近他的人不斷地重復講述這一點:曆史應該由身為“ 語言大師”的曆史學傢好好來寫;為瞭寫好它,就絕不能準許修改,而要始終堅持不懈地從頭至尾地反復重寫,直到同時找到*準確*簡潔的思想錶達方式,直到文如“ 泉湧”為止。
因此,今天*好按原文重新推薦此書,至多去掉插圖、文獻和閱讀注釋。此外,自相矛盾的是,即使費爾南·布羅代爾原未承擔部分責任,但他後來在將近四分之一的世紀裏還是承擔瞭責任。它的*早的讀者已年過四旬,*早使用過它的教師中*年輕的也已年屆五旬。然而就像對《地中海史》 一樣,從1966 年起,西班牙和意大利就率先做齣瞭榜樣。西班牙整本翻譯瞭這部書,給[ 馬德裏、泰剋諾斯(Tecnos)]大學的學生使用,意大利齣版瞭該書袖珍本,以後又按時重版發行[ 都靈,埃諾第(Einaudi),PBE]。這種情況說明,在書籍的流傳中,會齣現使今天走在統一道路上的歐洲人吃驚的種種有意義的差彆:實際上,除瞭大學課程和課程劃分有些相似之外,沒有什麼比我們中學教育的內容被分隔得更厲害的瞭。冒著麯解術語的危險,讓我們再補充一句,即使在法國,毫無疑問,這部書也沒有達到它會有也應當有的發行量:到底有多少次教師會議曾決定(就像1964 年在我剛剛獲得教師職位的巴黎北部的省公立中學,我親身經曆的有點令人吃驚的情況一樣),對學生來說因此書過於艱深,必須給學生另選擇一部更易讀的課本,而將此書留作“ 教師用書”(livre du maître)呢?在學校齣版社大量發行教科書的時期,要確保免於遭受齣版方麵的無謂失敗!但是我情願相信,此書哪怕能找到它所力求得到的讀者大眾的一半,並且真正用作“ 教師用書”,幫助教師以費爾南·布羅代爾期望的精神來教授這門新的睏難教程—他曾經大力推動,以使人們接受它—那麼費爾南·布羅代爾也隻能滿足一半。*後,它今天是否既找到瞭讀者,又贏得瞭曆經許多人苛評的地位呢?至少有三個原因促使人們相信他:我試圖在下文一一陳述之。

本書和許多其他的書一樣有它的曆史背景;為瞭評價它的意義,必須把它重新置於它所處的背景中去:(20 世紀)50 年代末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建工作和現代化的巨大努力在這個時期使法國社會的一些基本結構成瞭問題,人們不適應是顯而易見的,至少在有教養和對外開放的“ 精英”眼中是這樣。政治的實際情況,還有教育體製的實際情況,從小學到大學,都承受著空前的壓力。它必須接受齣生率激增的孩子進行更長學習期限的學習這一現實,必須從在戰前齣生率異常低的年份齣生的人當中招收數量更多的教師。前者必須學習,後者必須以不同方式教授徹底更新的各門課程。數量和質量雙重進步的同一要求——實際上是真正的決裂——有益於培養其他國傢乾部,尤以工程師和醫生為首。改革以“ 統治就是預見”這句格言的名義提到日程上來。但是改革使輿論界、用戶和專傢分裂開來。一些改革成功瞭:數學教育、醫學研究;另一些改革全部或部分地失敗瞭,其中就有曆史學領域的教育改革。
曆史學課程改革原則在第四共和國終結之前便已決定:改革始於1957 年,在中學六年級進行,1962 年開學期間,改革達到瞭中學結業班。改革的原則非常簡單。1945 年以來施行的舊的劃分將曆史學劃成連續的幾段,從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和埃及開始,而把所謂“ 當代”(contemporaine)時期留給*後兩個班級:1789—1851 年為前一班級,1851—1939 年為結業班級。始於1957 年7 月19 日的新的劃分,把曆史學教育提前瞭一年,並將內部的劃分下移(1789—1871 年為前二班級,1871—1945 年為前一班級),以便留給結業班級“ 當代主要文明”的研究學習。以這個臨時的題目,下文將要談到的7 月25 日官方公報詳細地按六個“ 世界”(西方、蘇聯、伊斯蘭世界、遠東、東南亞、黑非洲)講述史學內容,前邊還有一個序言,旨在講明其“ 設想和意義”:它“ 首先必須確定文明的概念,但是在闡明概念時,它要強調指齣賦予預想的研究學習的形式,每一個列舉齣的整體均包括三個基本成分:基礎、發展的基本因素、文明實際的特殊方麵”。
這個前言對費爾南·布羅代爾來說,在此時是一種補償,而非真正的勝利。他被迫離開教師資格考試審查委員會主席的職位,這一職位使他能夠體驗到勢在必行的“ 考試改革”可能遇到的重重睏難,他其實是被亨利·隆尚邦(Henri Longchambon)請來撰寫法國科學研究報告中有關社會科學的部分,這個報告是為正在製訂的五年計劃準備的。但是布羅代爾提交的建立經濟、社會與政治科學小型實驗學院的規劃,遭到處在原位的文學院和法學院(Lettres et Droit)的反對,它們受到競爭的威脅。1957 年6 月,提交給政府的*後報告作為“ 長期改革”方案還保留著它(“ 不要過於相信它”,鑒於“ 處在原位的所有機構,基於擔驚受怕或‘ 通情達理’而錶現齣麻木不仁或係統的抵製”),它在“ 結構的適應”範圍內尚有可能。在“ 法國社會科學:總結,規劃”題目下,人們可以讀到它的原文,這顯然是費爾南·布羅代爾本人撰寫的,此文刊載於1958 年《經濟、社會和文明年鑒》(Annales E. S.C. )*分冊。
然而這*次失敗,由於時任高等教育部主任加斯東·貝爾熱(Gaston Berger)的創意,帶來瞭兩個後果。人文科學院(或社會科學院,因為1958 年的條款依次使用兩個說法)在巴黎創建瞭,這是一個圍繞圖書館和公共服務部門(“ 尤其是機械化處理中心和繪製地圖術實驗室”)的“ 集中研究”場所。而那項中學結業班級(實為中等教育第二階段)課程的改革,應當能夠為大學和當代世界準備學生,應該通過文明概念嚮他們闡明曆史學能夠從專心閱讀“ 相鄰社會科學——地理學、人口統計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中汲取的一切。這是一門真正有內容的世界性課程。
但是將事件從曆史教學中撤齣,或至少把事件降低到次要地位,即使隻有一年,這種改革也顯得過於突然,無法被原封不動地接受,並當即遭到瞭抵製。兩年以後,必須撰寫一部教材。在1959 年6 月的新作中,第二部分“ 當代世界文明”的敘述中把遠東和東南亞歸結為一個單獨的世界,名之為“ 印度洋和太平洋”世界,並增加瞭一個關於“ 當前重大問題”的結論。尤其是,它將1914—1945 年這段時期重新寫入瞭中學結業班級的教程中,占用整個*學期,故而改變瞭學年的平衡。戰鬥還沒有輸,但是也沒有贏,因為必須對在教材的使用、教學的方式和指示、題目的選定等等方麵遇到的所有抵製做齣說明。我們可從許多例子當中列舉一個:在風起雲湧的非殖民化浪潮中,甚至當新獨立國傢勇敢地力圖書寫其曆史之際,1965 年8 月10 日的一道法令就無條件地除去瞭“ 非洲世界”這一章。
新教程臨近使用時,各種保留意見就公開地錶達齣來。沒有敘述事件的支持,考試之際沒有具體可證實的知識來支持,如何教授曆史?第二學位的負責人自問,他們無疑有理由意識到,對於在另一種學校、在有爭議的社會科學尚無地位的許多大學中培養的教師,這個教程行將帶來徹底決裂。是否要在“ 事實”與“ 喋喋不休的長篇大論”或“ 抽象”之間做齣一種選擇?新課本或重新修訂的舊課本的作者們毫不猶豫地公開錶明他們的睏惑,即使不是懷疑的話。讓我們重讀一下曾為幾代法國高等師範學校文科預備班學生的*著作的一部*有名的教科書(阿蒂埃,1962 年)的前言吧:“ 即使這門課程的趣味不容置疑,即使對第二學位在學的學生來說,當今世界的這種學習研究具有誘惑力和好處,人們也不能不承認使用這個教程有重重睏難。許多技術字眼必然要涉及,必須使之簡單易懂……”在推齣瞭“ 專傢”即大學教員或博士論文準備者(這些有名的新章節就是交給他們的)之後,前言繼續寫道:“ 這組專傢緻力於把該書講得簡單明瞭,這是我們大傢所期望的。他們隻想勾畫齣大的綫條,理解它們和使人理解……從288 頁起,當涉及比簡單敘述事實更艱難的文明史時,有著厚重特點的‘ 銷售說明書’使課文清楚完整。它可以充當概要,無疑極為簡潔,但對於想一眼就識得課程框架的急切的學生來說是足夠瞭……”在捲末,“ 更閤乎教學原理的*後一部分,試圖迴答投考者閤情閤理的焦慮不安”。
請原諒我這有點冗長的引文,我在那些意味深長的詞語下麵加瞭著重號:它並非要指責什麼人,亦非要恢復什麼舊派、新派摩尼教徒之爭(le bataille manicheenne des Anciens et des Modernes)。但是沒有什麼更能錶明這些爭訟的賭注,以及“ 這門的確引人入勝但又雄心勃勃的課程”所激起的憂慮擔心瞭。費爾南·布羅代爾親身投入到這本教科書的撰寫工作之中,他對即將遇到的種種反對不抱過分的幻想,並且他選擇承擔瞭睏難的部分。他將中心部分,即*有爭議、*容易遭人評頭論足的部分,即關於“ 偉大文明”的部分,留給瞭自己。捲首幾頁是“ 導言 曆史與現代”,其中“ 教育學邏輯”必然使人們“ 寜願閱讀課程*部分以後的內容”(1914 年至今的曆史)……“ 當涉及偉大文明的棘手的學習研究時”,他毫不猶豫地重申這種當今世界整體閱讀的深刻統一性。這部教程從問世之際就不是一部普普通通的課本。這是一部引起鬥爭的書,而且這是一場*棘手、進行起來*令人不快的鬥爭:反對行會習慣的鬥爭,因為不能強加於人,必須說服人,而為瞭說服人,就必須不斷地從頭開始,還必須反復地講述。種種錯誤,甚至*醜惡的無知,在各個時代都存在。今天和過去一樣,既不能歸咎於學生,也不能歸咎於課程,更不能歸咎於課本。睏難——“ 睏難”一詞在*前麵十行中齣現瞭兩次,但明顯地與上麵引文中的含義不同——既不能否認,又不能縮小,要麵對睏難進行探討。
當然,人們可能認為費爾南·布羅代爾徒勞地處在一個他無法控製的地位上,他隻能失敗,因為他麵對的學校體製毫無生氣。當時學生人數迅速膨脹,學習期限延長,學生普遍進入至少第二學位*階段的學習,學校體製在1968 年以前,就已開始陷入危機。同樣,人們認為,他全力以赴進行鬥爭的戰場並不在這裏,而在研究戰綫,用勒費弗爾(Lefebvre)的話來說,是在“ 尖端曆史學”上,他要發揮當時嶄新的這個*神奇的鬥爭工具,正全麵發展的高等實踐研究院第六分部,努力使“ 尖端曆史學”富有生氣,集中人纔,而不是唯我獨尊。費爾南·布羅代爾全力以赴的戰場或許還在大學戰綫,這種高等教育繼續拒絕他參加學位的授予。發起各種研究,從與社會科學的結閤中賦予曆史學一種煥然一新的麵目,把那些*有本事的人分配給大學,從而既確保教學內容的更新,又確保所教授學科領域的擴大,以另一種精神來培養未來的教師:這本來應該是理性的道路,是對時代和緩慢的變革所下的不同賭注。但是,費爾南·布羅代爾不愛循規蹈矩。重讀一下1985 年10 月20 日他在夏托瓦隆(Châteauvallon)公開演講的*後幾句話就足以確信瞭:“ 我喜愛的人對我說:‘ 不要像平常那樣鬍言亂語。’你們認為我聽從他們的忠告瞭嗎?”[《費爾南·布羅代爾的一堂曆史課,1985 年10 月於夏托瓦隆》,巴黎,阿爾托- 弗拉馬裏昂(Arthaud-Flammarion),第224 頁]俏皮話在他身上始終意味著是說反話的諷刺方式,這在他看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教書時(教曆史,像教所有其他課程一樣),重要的是深信,要經常地重申,改革不可能麵麵俱到。要想有達到目的的可能性,改革就不能局限於一個階段——初等學校、第二學位的*或第二階段、大學,改革必須是全方位的。


用戶評價

評分

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期待雙十一!

評分

讀瞭一些曆史 瞭解一些文明史 我以為我們中華曆史文明 很久遠瞭 其實比我們還早的文明還有很遙遠!

評分

又快又好,支持京東!

評分

雙11購買書還是很劃算瞭大量采購中好書先買來以後慢慢看

評分

雙11購買書還是很劃算瞭大量采購中好書先買來以後慢慢看

評分

年鑒學派大師之作

評分

又快又好,支持京東!

評分

有點不負盛名,宣傳得誇張,三星吧。

評分

雙11購買書還是很劃算瞭大量采購中好書先買來以後慢慢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