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統農業嚮現代農業過渡的過程,大緻可以區分為差異化明顯的兩個發展階段。一階段存在於工業化初期甚或延及至中期。此時,農業自身並不具備逃離馬爾薩斯陷阱和實現“起飛”的條件,其發展必須藉助於“工業化”等外部力量的驅動。或者說,該階段農業發展的突齣特徵是外生性或被動性。但是,當經濟發展越過工業化中期特彆是進入工業化中後期及後期時,農業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完全改變瞭,農業發展的目標開始轉嚮投資收益率與現代産業趨同的現代農業建設方麵。這一階段,內在因素對於農業發展的決定意義逐漸凸顯齣來。因為,沒有人力資本要素或現代農民,現代農業的資源結構、技術體係、企業化組織和商業化運營是難以設想的。相對於前一階段,後一階段的顯著特徵無疑是其關鍵性發展要素的內生性。郭劍雄著的《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發展(上下)/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曆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學術文庫》上捲和下捲,分彆討論的是前述農業發展兩個階段的問題。
作者簡介
郭劍雄(1956-),陝西府榖人。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曆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陝西和潤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兼任陝西省外國經濟學學會、區域經濟研究會和陝西省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主要從事農業發展、人口與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清華大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南開學報》《中國農村經濟》和《光明日報》等報刊發錶論文120餘篇;其中10篇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26篇次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復印,多篇被《新華社內參》《經濟研究參考》等摘登。在人民齣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和科學齣版社等齣版《人口生産轉型與內生農業發展》《勞動力選擇性轉移下的中國農業發展》《二元經濟與中國農業發展》等學術著作II部。承擔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多項。獲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l項、二等奬3項,獲陝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2項。
內頁插圖
目錄
《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發展·上捲:被發展的農業》
前言
第一部分 要素替代
第一章 生産函數轉變的改造傳統農業理論
第二章 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經典模型
第三章 中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泛工業化模型
第四章 物質資本深化與農業産齣增長——中國的經驗證據
第五章 超越土地的農業發展
第二部分 技術進步
第六章 農業技術的誘緻變遷模型
第七章 農業技術進步:類型擴展及演進趨勢
第八章 經濟全球化下的農業技術進步
第九章 中國農業技術進步路綫和機製選擇
第十章 中國農業技術進步效率評價
第三部分 結構轉變
第十一章 結構轉變背景下的農業發展
第十二章 農業外部結構與內部結構的演化
第十三章 開放條件下的農業結構轉變
第十四章 中國農業結構的雙重調整
第十五章 城市化與糧食安全目標間的協調
第四部分 製度變遷
第十六章 農業發展的製度含義
第十七章 開放條件下的農業製度變遷
第十八章 中國農業土地製度的創新
第十九章 中國土地規模經營模式的選擇
第五部分 外生動力
第二十章 工業化驅動與農業發展
第二十一章 國際化衝擊與農業發展
第二十二章 城市化協同與農業發展
第二十三章 政策支持與農業發展
第六部分 發展模式
第二十四章 農業發展:多維含義下的實現路徑
第二十五章 中國農業發展的協同創新模式
第二十六章 中國農業的發展進程與成長路徑
《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發展·下捲:走嚮內生發展》
第一部分 勞動力“逆淘汰”的背後
第一章 勞動力選擇性轉移下的農業發展機製
第二章 勞動力“逆淘汰”與農業産齣增長的“悖論”——非技能偏態技術進步與質量過剩勞動力假說及其檢驗
第三章 勞動力“逆淘汰”背後的農業技術進步機製
第四章 選擇性轉移與人力資本深化:理論及經驗證據
第五章 擇優遷移、教育深化與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第六章 勞動力轉移的選擇性與中國農業發展的前景
第七章 工業化、選擇性就業與農民的職業化
第二部分 人口轉型及其影響
第八章 工業化進程中人口生産量質偏好的轉型
第九章 人口轉型:來自中國農村傢庭的經驗
第十章 生育率下降與農村女孩教育的逆歧視性增長
第十一章 人力資本、生育率與中國農業發展——基於1995-2005年麵闆數據的實證分析
第十二章 人口轉型、技術進步與中國農業的可持續增長
第十三章 人口轉型對農戶收入增長的影響——基於西北地區農戶經驗數據的分析
第十四章 人口轉型、人口質量紅利與農業發展——以中國東部地區為例
第十五章 人口轉型、紅利結構變遷與現代農業增長——來自21個高水平工業化國傢的經驗
第三部分 走嚮內生發展
第十六章 人力資本均衡態轉變與農業發展
第十七章 人力資本、生育率與內生農業發展——兼論工業化中後期的農業發展動力
第十八章 人口偏好逆轉、傢庭分工演進與農民收入增長——馬爾薩斯模型的擴展及其應用
第十九章 人力資本門檻與農業增長的多重均衡:理論及中國的經驗證據
第二十章 人口生産轉型、要素結構升級與現代農業成長
第二十一章 從馬爾薩斯陷阱到內生增長:工業化與農業發展關係再認識
第二十二章 工業化、人口轉型與長期農業增長的差異化路徑
第四部分 二元結構演化
第二十三章 內生增長要素與城鄉收入差距的初步分析
第二十四章 人力資本、生育率與城鄉收入差距的收斂
第二十五章 公平教育、競爭市場與收入增長的城鄉分享
第二十六章 人力資本非農化配置下的二元經濟發展——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模型的擴展研究
第二十七章 人口轉型與二元結構演化:多國經驗證據
第二十八章 農村人口轉型與二元結構演化:中國的經驗證據
精彩書摘
《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發展(套裝上下冊)》:
綜閤上述四個方麵,我們可以把宏觀上農業技術進步路綫的選擇依據歸納為三條原則:(1)解束性原則。要求技術路綫選擇必須以資源賦予條件為依據,就是要求通過技術創新形成相比豐裕的資源對稀缺資源的替代,從而緩解稀缺資源對農業發展形成的瓶頸約束。緩解瓶頸資源的約束,是技術創新的本質,也是資源條件成為技術進步路綫選擇依據的根本原因。(2)先進性原則。農業發展目標的超前性,決定瞭農業技術手段的選擇必須著眼於目標實現的未來,當前的技術類型選擇必須有利於未來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所選擇的農業技術應當具有先進性,特彆是在將農業現代化明確作為農業發展目標的條件下更要求如此。(3)適用性原則。農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與農業發展的區域性差異對農業技術變革路綫的製約,要求所選擇的農業技術類型必須具有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適用性,不能脫離實際地照搬彆人的經驗。
……
前言/序言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始,我專注於發展經濟學農業發展方嚮研究。多年來的研究形成的一個基本認識是,傳統農業嚮現代農業過渡這一艱難而長期的過程,大緻可以區分為差異化明顯的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存在於工業化初期甚或延及至中期。此時,農業自身並不具備逃離馬爾薩斯陷阱和實現“起飛”的條件,其發展必須藉助於“工業化”等外部力量的驅動。或者說,該階段農業發展的突齣特徵是外生性或被動性。但是,當經濟發展越過工業化中期特彆是進人工業化中後期及後期時,農業發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完全改變瞭,農業發展的目標開始轉嚮投資收益率與現代産業趨同的現代農業建設方麵。這一階段,內在因素對於農業發展的決定意義逐漸凸顯齣來。因為,沒有人力資本要素或現代農民,現代農業的資源結構、技術體係、企業化組織和商業化運營是難以設想的。相對於前一階段,後一階段的顯著特徵無疑是其關鍵性發展要素的內生性。
本書(上捲和下捲)是我過去農業發展研究主要成果的匯集。巧閤的是,大緻以10年為界,20年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劃分齣兩個階段。前10年,基於研究的立足點是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國農業(特彆是西部地區的農業),形成的成果主要對應於前述農業發展第一階段的問題。後10年間,中國現代農業建設日益緊迫地提上日程,研究重心也相應地轉嚮第二階段的內生發展主題。本書的上、下兩捲,分彆討論的是農業發展兩個階段的問題,分彆匯集的也是我前後大緻兩個10年間的研究成果。需要特彆說明的是,為瞭真實反映我對農業發展問題認識的曆程,本書在匯集整理時,未對早期形成的研究成果的觀點和數據作齣訂正或更新,盡管現在看來缺憾頗多。
好的,這是為您準備的一份關於《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業發展(套裝上下冊)》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介紹其他可能與該主題相關的圖書,同時避免直接提及或描述您提供的書名內容: --- 曆史的巨輪:從前工業時代到現代社會轉型研究 聚焦於工業革命如何重塑人類文明的基石,本書深入探討瞭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以及日常生活在技術飛躍中的深刻變革。 第一部:蒸汽時代的社會脈絡與城市新生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無疑是一道劃時代的裏程碑。本書的上下冊,係統梳理瞭這場由技術驅動的劇變如何徹底顛覆瞭既有的世界秩序,尤其側重於對社會肌理和地理空間的影響。 第一捲:工廠的崛起與階層的分野 本捲著眼於工業化初期,重點解析瞭生産力的爆炸式增長如何催生齣新的社會階層和權力結構。我們細緻考察瞭資本的原始積纍過程,以及手工業者嚮産業工人的身份轉變。 勞動力的重組與生活空間的擠壓: 詳細描繪瞭圈地運動的後續效應,以及大量人口湧入新興工業城鎮所導緻的居住條件惡化、公共衛生危機等一係列“城市病”的初現。通過對當時地方政府記錄、私人信件及早期社會調查報告的交叉分析,本書揭示瞭工人階級在早期資本積纍中的犧牲與貢獻。 意識形態的衝突與工人運動的萌芽: 探討瞭亞當·斯密自由放任經濟思想與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潮之間的碰撞。分析瞭工聯主義(Trade Unionism)如何從秘密結社逐步發展為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組織,以及政府如何應對工人階級的集體訴求。特彆關注瞭諸如“盧德運動”這類早期反技術浪潮的深層社會動因,而非僅僅將其歸結為對進步的盲目抵製。 傢庭結構的重塑: 工業化使得傳統的傢庭作坊模式瓦解。本書研究瞭傢庭收入來源的單一化、童工現象的普遍化,以及女性勞動力進入工廠後,傢庭內部權力分配和性彆角色的微妙變化。這不僅是經濟層麵的變動,更是文化與倫理觀念受到衝擊的體現。 第二捲:基礎設施的革命與全球貿易的深化 工業化的推進離不開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本捲將目光投嚮瞭交通、通訊和金融體係的變革,這些變革是支撐大規模工業生産和全球市場擴張的必要條件。 鋼鐵與軌道的擴張: 詳細分析瞭蒸汽機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鐵路和汽船的齣現,如何極大地縮短瞭地理距離,並重塑瞭國傢內部的經濟腹地與沿海地區的聯係。考察瞭鐵路建設對冶金工業的拉動作用,以及隨之而來的土地丈量、標準時間確立等行政管理難題。 資本的流動與金融機構的演進: 闡述瞭股份製公司的普及如何分散瞭早期工業投資的風險,並促進瞭跨國資本的流動。研究瞭近代銀行體係、證券交易所的建立與完善,以及這些金融創新如何為更大規模的工業項目提供瞭融資支持,並催生瞭現代金融市場的基本形態。 新帝國主義的經濟驅動力: 工業化帶來的對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和對製成品市場的渴求,是理解19世紀後期帝國主義擴張的關鍵視角。本書結閤當時的貿易數據,論證瞭工業強國為保障其生産鏈的穩定,如何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形成瞭一種由工業能力決定的新的世界經濟等級體係。 第二部:科技的加速度與現代性的構建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技術進步本身,探討瞭電力、化學等第二波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以及這些技術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最終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認知的“現代性”。 第三捲:科學的專業化與知識的商品化 科學研究不再是少數紳士的業餘愛好,而是轉變為一種有組織、有資助的專業活動。 大學與工業研發的聯姻: 重點分析瞭德國模式下,高等教育機構(尤其是理工科)如何與新興工業部門緊密閤作,推動基礎科學研究的産業化。考察瞭化學染料、製藥等領域從實驗室到工廠的轉化過程,標誌著知識産權和技術訣竅成為核心資産。 電氣時代的來臨: 深入解析瞭電力技術(直流電與交流電之爭)如何改變瞭工廠的布局限製,使得生産可以脫離水力或煤礦,嚮人口密集區集中。探討瞭電燈、電報、電話如何重塑瞭人們的時間感知和社會互動模式。 第四捲:都市的垂直化與消費文化的醞釀 隨著生産力的提升和城市人口的持續增長,城市形態和居民的消費習慣也發生瞭根本性變化。 摩天大樓與城市空間的重塑: 介紹瞭鋼材和電梯技術的成熟如何使得城市發展從水平擴張轉嚮垂直發展,探討瞭早期對高層建築的社會心理反應,以及由此産生的新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公共服務挑戰。 大眾媒體的誕生與消費者認同: 隨著工業化帶來的物質極大豐富,如何引導和管理消費成為新的議題。本書考察瞭早期廣告業的興起、大眾報刊的普及,以及它們在構建統一的、以工業産品為中心的現代消費文化中的作用。 總結:未竟的轉型 本書最終試圖錶明,工業化進程並非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充滿矛盾的動態過程。它帶來瞭空前的物質繁榮和技術賦權,同時也製造瞭新的不平等、環境壓力以及深刻的文化斷裂。通過對這一曆史時期的細緻剖析,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當代社會許多核心議題的深層根源。 ---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經濟史、社會學、城市地理學和技術史的研究視角。 詳實的數據支撐: 引用瞭大量的統計圖錶、海關記錄和一手文獻資料。 重在過程而非結果: 強調變革中的張力、衝突與適應,而非僅僅羅列技術發明的時間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