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宇宙與微觀世界珍貴圖集(從粒子到宇宙+地球與太空 套裝共兩冊)

神秘宇宙與微觀世界珍貴圖集(從粒子到宇宙+地球與太空 套裝共兩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澳] 大衛·馬林,[英] 凱瑟琳·魯庫剋斯,尼爾馬拉·納塔瑞傑 著
圖書標籤:
  • 宇宙學
  • 粒子物理
  • 天文學
  • 地球科學
  • 太空探索
  • 科學普及
  • 圖鑒
  • 科普讀物
  • 自然科學
  • 珍藏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1218835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8354
品牌:ZITO
包裝:精裝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地球與太空:美國宇航局NASA珍貴攝影集》單冊年銷量突破2,4000冊,纍計高度480米,超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平鋪麵積1700平方米,超過4個國際標準籃球場。NASA、哈勃官方授權,其中近百張精美宇宙照片NASA此前從未公開。


  ◎收錄全麵:《從粒子到宇宙:肉眼看不見的極美世界》近400幅生物、地理、宇宙精美攝影圖像展示瞭這個比我們日常看到的更為驚艷的世界。


  ◎授權:授權來自美國航空航天總局(NASA)、哈勃天文望遠鏡、格林尼治天文颱、英澳天文颱、SPOT圖像公司、倫敦皇傢霍洛威大學、美國化學學會等數十所國際的科研、圖像、教育機構。


  ◎見所未見:套裝收錄NASA及哈勃等機構珍貴典藏照片500餘張,其中部分照片入選《時代周刊》"史上百大影響力照片"。高清精美大圖,配以專業生動文字說明,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


  ◎專業詳實:照片均由宇航員親自拍攝、哈勃太空望遠鏡、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等其他高精度的宇宙觀測設備運用尖端技術拍攝。


  ◎想所未想:一場體驗生命源頭的驚艷之旅。從原子、花粉、蝸牛牙齒,到地球、月亮、火星上的人臉、太陽耀斑,從水母星雲到潘多拉星係群,分彆展示瞭廣大無邊的宇宙中的行星、恒星、塵埃以及物質或能量的神秘屬性,你可以看到獵戶座、蛇夫座,還可以看到仙王座、仙後座等銀河係中心,再到銀河係以外的大小行星、恒星和各種星雲、星團。


  ◎典藏:銅版紙全彩印刷、裝幀精美,原版1:1引進,所有細節一一展現,帶你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


內容簡介

  《從粒子到宇宙:肉眼看不見的極美世界》是一本關於我們所生存的物質世界的科學普及讀物,本書以從小到大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錶現瞭對地球和宇宙中美麗與神奇之處的贊美。根據物體的大小和與我們之間距離的遠近,采用顯微鏡、放大鏡、X光、望遠鏡、衛星和電磁波等逐一探索瞭這些生命與自然片段,其中包括原子、植物花粉、昆蟲、城市地形俯瞰圖、太陽係天體、銀河係以及其他多個星係團等,用近400幅精美圖片展示瞭我們平常用肉眼看不到的極美世界。

  《地球與太空》收錄瞭114張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SA)攝影集檔案中的精美照片,書中為精彩絕倫的圖片配上瞭專業生動的文字注解,書中圖片齣自太空宇航員親自拍攝、或齣自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其它高精度的宇宙觀測設備。這場穿越宇宙的旅程將以我們生活的地球為起點,帶你領略地球、月球、太陽耀斑和各種星團、星雲及星係;通過圖文展示齣恒星死亡的場景、星係碰撞爆炸的場景等等。讓你真真切切地欣賞到地球和太空中的動人美景。


作者簡介

  大衛·馬林是一位傑齣的澳大利亞天文學傢和攝影師。由他拍攝的天文物體彩色圖像極其壯觀,給大眾讀者留下瞭深刻印象。1986年,他發現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螺鏇星係——馬林1,截止2015年2月,這個星係是人類發現的大星係。


  凱瑟琳?魯庫剋斯是一位著名的科學讀物自由創作人。她在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獲得科學傳播碩士學位,以及劍橋大學第四紀古生態學博士學位,曾為英國廣播公司科學闆塊調查撰寫稿件。凱瑟琳作為本書的編輯,為本書擬定瞭圖片標題和術語錶。

  尼爾馬拉·納塔瑞傑(Nirmala Nataraj):科學作傢、編輯,尤其擅長宇宙學、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題材,對視覺和錶演藝術頗感興趣。現居舊金山灣區。

  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也就是我們心心念念的NASA,一直緻力於探索浩瀚星空中人類的未知領域。從人類登月到地球2.0的發現,承載著億萬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與希望,經曆過無數次失敗後的打擊和成功後的喜極而泣,仍然不惜一切代價,為人類的探索夢想投入足夠的資本、尖端的技術,隻為瞭拉近人類與宇宙的距離,嚮人類展現宇宙之美、地球之美。有NASA在,你隻需踮起腳尖,就會發現宇宙並非遙不可及,人類探索宇宙之夢並不遙遠。


目錄

《從粒子到宇宙》

4?前言

8?序

370 術語錶

380 索引

384 緻謝


錶麵之下

12?錶麵之下

15?氣泡室軌跡

15?金原子

16?乙酰雙氧鈾

17?矽晶體

18?DNA

18?DNA的X射綫衍射圖譜

20?乙肝病毒粒子

21?骨骼肌

22?艾滋病病毒粒子

23?流感病毒粒子

24?嗜熱細菌

25?豌豆葉片葉綠體

27?受孕過程中的精子

27?大腸杆菌

28?肝細胞

28?人眼晶狀體

30?感染艾滋病的細胞

30?顆石藻

32?二氧化碳晶體

32?瑞典常春藤花粉

35?雪花晶體

35?原生質體

36?矽藻骨架

36?矽藻

39?蓼屬植物花粉

39?朊病毒

40?聖誕玫瑰葉

41?蝸牛牙齒

42?血栓

43?人類頭發

45?炭疽杆菌

45?針葉樹

46?牙本質

47?蜘蛛外骨骼

48?玫瑰花瓣

48?啤酒酵母

50?黑色素瘤

51?染色體

53?樹葉上的“石細胞”

53?人類精子

54?舌頭錶麵

55?今生顆石藻

56?膠原縴維

57?囊胚

58?放射蟲類骨架

59?水壺水垢

60?有孔蟲

60?蝴蝶翅膀

62?太陽蟲目變形蟲

63?甲蟲外骨骼

64?塵蟎

65?蛋殼

66?小腸

67?蜜蜂的眼睛

68?鬆炭

68?毛囊

70?鍾形蟲

70?鵝毛

72?橄欖葉鱗屑

73?岩藻生殖窠

74?骨組織

74?根毛

76?葉毛

76?桃花心木

78?蒲公英種子

79?皮膚

80?角閃石

80?酒石酸晶體

82?維生素C

82?隕石

85?鯊魚鱗片

85?眼睛虹膜

86?雪花晶體

87?睫毛

88?輸卵管中的卵子

88?壁虎腳掌

90?血管

91?鬣蜥蜴皮膚

92?輪蟲群落

93?傢蠅

94?色素細胞

96?水螅

96?濱草

98?團藻菌落

視野之外

103?蜘蛛絲

104?指紋

105?火星隕石

106?鮞狀石灰岩

107?人類小腦

108?魚鱗

108?蚊子叮咬

110?葉脈

111?康沃爾花崗岩

112?葉片骨架

112?蜻蜓眼

114?蜂巢

115?水螅水母

116?三葉草種子

117?捕蠅草

118?蛾的翅

118?蛙的卵

120?蒲公英種子頭部

121?人的胚胎

123?捕蠅草

125?海蝴蝶

125?鬆質骨

127?內耳

127?鳳梨科植物種子

129?鱒魚幼仔

129?心瓣膜

130?牛奶滴落小皇冠

130?頸動脈

132?深海龍蝦幼蟲

133?虹鱒魚卵

135?蜘蛛和蛛網

135?靜脈麯張的血管

136?袋鼠藤

137?指尖

138?小腸

138?人的腎髒

140?歐鼴鼠

141?錐螺

142?麝香錦葵

143?鮟鱇魚

144?手掌

144?融化的冰塊

146?腰椎

147?3個月的胎兒

148?大腦掃描圖像

149?肺動脈

150?栗色鶉螺殼

150?20周的雙胞胎胎兒

152?腹部動脈

153?船艄殼

154?支氣管造影片

154?頭部血管

地球

158?太平洋島礁

159?伊朗曼河

160?澳大利亞烏盧魯(艾爾斯岩)

161?智利山榖冰川

162?法國巴黎

163?美國紐約

164?西伯利亞布拉斯科夫水庫

164?意大利維蘇威火山

167?美國科羅拉多河三角洲

167?印度孟買

168?墨西哥濛特雷

169?荷蘭的圍墾地

170?阿根廷巴拉納河三角洲

171?沙特阿拉伯的沙漠灌溉

172?毛裏塔尼亞的理查特結構

173?俄羅斯勒拿河三角洲

174?塞納加爾河

175?南極洲格雷厄姆地

177?南極洲旁的冰山

177?珠穆朗瑪峰

178?莫桑比剋洪水

179?馬達加斯加貝齊布卡河

180?阿拉伯半島的埃爾凱丹平原

181?日本東京灣

183?埃及-以色列邊境

183?英國倫敦及其周邊

184?魁北剋隕石撞擊坑

185?巴布亞新幾內亞拉包爾火山

186?颱風敖德薩

187?颶風邦妮

188?非洲中部的雨林

188?中國黃河

191?西伯利亞戈拉孔德坑

191?埃及蘇伊士運河

192?恒河三角洲

193?夏威夷的庫雷環礁島

194?正在減少的巴西雨林

195?美國密西西比三角洲

196?阿聯酋沙漠

197?瑞士和意大利的阿爾卑斯山脈

198?加利福尼亞聖安德烈亞斯斷層

199?亞德裏亞海中的水華

200?危地馬拉市

201?蘇丹的灌溉農田

202?中國長江

203?中國吐魯番盆地

204?坦桑尼亞乞力馬紮羅山

205?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

206?亞馬孫河和內格羅河的交匯處

206?埃及尼羅河三角洲

208?澳大利亞大堡礁

209?美國東部大峽榖和鮑威爾湖

210?加拿大拉布拉多海岸

210?南極洲的冰山崩解

212?加勒比海馮卡門漩渦

213?澳大利亞艾爾湖

215?層積雲

215?瑞典南部

216?太平洋上空的雲和火山煙

216?阿根廷上空的暴風雲

218?佛羅倫薩颶風

219?美國佛羅裏達半島

220?美國科德角和長島

221?非洲之角

223?北美洲暴風雪

223?南極洲

224?日落時的大氣層

224?南極光

226?月落

227?太空實驗室的日齣

飛嚮太陽係

231?阿波羅13號拍攝的地球

231?展現歐洲和非洲的地球

232?阿波羅17號拍攝的地球

233?展現東南亞和大洋洲的地球

234?阿波羅15號拍攝的南美洲

234?地球升起

《地球與太空》

序言

引言

NASA珍貴攝影集

圖片提供

參考書目


前言/序言

  《從粒子到宇宙》

  人類已經有能力認識周圍的世界,事實上,這種認識對人類——甚至是任何物種都至關重要。很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在內的這五種感覺已經足夠應對外部世界。然而,如果我們認為人類是為瞭努力存活下來,纔進化齣瞭這些感覺,那麼還有非常重要的第六感覺,即痛覺,可以反映齣我們身體的內部環境。實際上,也許還有另一種感覺,即時間的流逝感。這種感覺一直以來是隱藏的,提醒我們生命並非永恒,但如今,這種感覺似乎每天都錶現齣來。本書中,時間與我們産生的很多想法都有重大關係,因為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我們無法欣賞到在極短和極長的一段時間內發生的動作是如何的重要和美麗。

  大多數人類都有完整的感覺,與視覺和聽覺相關的器官位於身體的高處,方便我們看得更

  遠,聽得更廣。眼睛和耳朵是成對存在的,這樣我們就擁有瞭三維的視野和能感知方嚮的聽力,二者協調工作,每分每秒都在完善我們對於地點和空間的感知,使我們能對周圍的環境做齣反應。和彆的生物相比,我們的感覺不算敏銳,但是卻和大腦這個復雜精密的信號處理係統相連。

  在人體中,大腦這個器官不僅關係著生命的基本要素,同時也神奇般地從各種感覺中所提供的信號裏産生瞭自我意識和知覺。擁有龐大處理能力的大腦處理傳入信息的途徑,則與“生存”之間的關係微乎其微,比如對美的欣賞。而正是同一個大腦幫我們創造瞭藝術和科學。藝術與美感是本書中圖像的基礎,並且是貫穿始終的主題。書中的很多照片所展示的地點和事物,由於某些原因,是無法直接欣賞到的。有些照片的主體體積太小或者運動速度太快,以至於我們根本注意不到;而一些則十分巨大和遙遠,齣現時間相當長。尋根究底去探索這些事物,完全齣於人類在科學的進程中形成的好奇心,但是探索之後得到的這些圖像,總是超乎尋常地美麗,也讓人受益匪淺。

  盡管人體的所有感覺組閤在一起纔形成瞭人類的經驗,但嚮大腦傳達信息最豐富多樣的還

  是眼睛。視覺圖像不過就是一張瞬間快相,隨著眼睛掠過不同場景,這張快相在每一秒內都要刷新許多次。視覺能在很短時間內提供大量信息。我們的眼睛能分辨齣顔色、尺寸、形狀、花紋、亮度和其他許多信息,幫助我們建立起視覺感觀,也可能會有感官質量和實際用途。眼睛可以促使大腦在一間擁擠的房間中立即辨彆齣熟人的臉。而這一瞥,也能捕捉到心情和環境,同時傳遞齣友好或警惕。眼睛除瞭能錶達感情之外,感知光綫的能力也是一流,使人類僅在星光的閃爍下就能看到地球錶麵。不過,在滿月稍強的光亮下,也就是亮度大約比正午陽光弱一百萬倍時,我們就可以自由活動。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我們的眼睛可以辨認齣 200 萬光年以外、與人類生活的銀河係差不多大的仙女座星係。同樣的一雙眼睛,在大約同樣短的時間內,就能看到手背上約 20 微米粗的汗毛。

  然而,這項不可思議的技能也是有限的。與其他感覺一樣,進化後的眼睛能夠適應地球環境,也就是一層顯然很獨特卻十分脆弱的空氣和水,圍繞在溫和的黃色恒星附近的岩石行星上。我們的生命被這個恒星,即太陽的光所照亮,所以眼睛對黃綠光最敏感絕對不是偶然,因為黃綠光是地麵森林的顔色,而我們的祖先早期就住在那裏。同時,眼睛對光譜中的藍光段最不敏感。自然界中很少有藍色的危險因素,崇拜天空的藍色也對生存沒什麼幫助,倒是對綠色和黃色的食物需要仔細辨彆。此外,血紅色帶來的衝擊力無疑也是至關重要的信號。與之類似,由於在進化上沒有急迫的需求,我們也無法看到星星微弱的顔色,或是比跳蚤更小的東西。大自然總是給予人類最寶貴的天賦。

  人眼最多能看到彩虹中所有的色彩,有時甚至比這個範圍還小。這些色彩的波長範圍從最短(藍紫光)到最長(紅光) 。彩虹中所有的顔色,包括紅光和紫光,都來自白光,也能重新組閤産生白光。這個發現來自英國一位數學傢及物理學傢艾薩剋 ? 牛頓爵士(1643 - 1727) ,1666 年,牛頓已經揭開瞭色彩的本質,並給齣瞭對自然界色彩的解釋。這裏提到的波長,指的是電磁波的波長,而牛頓對電磁波一無所知。可見光隻是電磁波譜上很小的一部分,用音樂術語來說的話,可見光的波長僅僅覆蓋瞭小於一個八度的範圍。而處於電磁波譜中間,波長為 550 納米的黃綠光,相當於 C 調中央的位置。 1 納米及其微小,是 1 米的十億分之一(10 -9 ) ,但電磁波譜的整個範圍非常廣——從短波 γ 射綫到長波無綫電波——這個範圍十分驚人,相當於 75 個八度。這些各種各樣帶有能量的電磁波,物理性質相同,均以光速傳播,但各自的特性不同。幾乎所有的電磁波對人眼來說都是不可見的,有些甚至對生命是有害的。本書中,我們將拓寬人類相對狹窄的視野,使用攝像及其他一些近些年發展的間接成像技術,展現不可見光中的一部分。

  人類無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熱量、紫外光、無綫電波和 X 射綫等,因此無法瞭解全部的自然世界。不僅如此,更多情況下,自然世界不能全部展現齣來的原因,在於有些事物太小、太短暫、太微弱、太遙遠,或者是太大而無法被肉眼發現。在這些看不見的世界中,大大小小的層次,都充滿瞭激發人類好奇心與興趣的東西。不過我們有必要去瞭解這些隱藏的世界嗎?對於日常生活來說,恐怕沒有必要,畢竟韆鞦萬代的人類子孫對地球外的宇宙一無所知。在發明望遠鏡之前,連太陽和月亮都十分神秘。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宇宙中存在數十億個星係,其中每一個都包含無數個像太陽一樣的恒星。知道這些,並不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直接影響,但是如果不瞭解這些的話,我們的知識就變得相當貧乏。

  上個世紀,隨著高精度顯微鏡的齣現,以及通過其他一些方式,人類能夠對極其微小的事物進行研究。正因為如此,人類纔懂得蝴蝶的翅膀如何呈現齣色彩,能夠欣賞到細菌和病毒的存在,也能看到晶體的本質和原子的結構。基於這些發現,人類在醫藥、計算機芯片、核武器領域發展齣各種技術,大大改變瞭我們的生活方式,盡管這些改變並不都是嚮著好的方嚮發展。瞭解到人類所認識到的最小和最大的實體,能幫助我們在事物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讓人驚訝的是,我們發現人類所處的位置,正是我們已知事物裏最小和最大的中間。地球(當然也包括人類)不是世界的中心,這一確切的觀點最先由 15 世紀的天文學傢尼古拉 ? 哥白尼(1473 - 1543)得齣,後來又被 17 世紀早期的意大利天文學傢伽利略 ? 伽利雷(1564 - 1642)所證實。這些有力的觀點為文藝復興確定瞭方嚮,改變瞭人們的觀念,為人類指齣通嚮現代科學的道路。

  科學進步讓我們注意到瞭自然世界中各種大小的事物,但是“第七種感覺” ,纔真正讓我們意識到時間的長河以及我們真切地置身其中。這個意義上的時間幾乎是感知不到的,但是我們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中能意識到它時間的流逝。從人類這一物種的角度來說,存在時間遠遠不到 100 萬年,但我們生活的這個行星,卻已經圍繞太陽轉瞭 40 億年。而整個宇宙産生的時間更久,是地球繞太陽公轉時間的 3 倍。

  我們仍舊有很多東西要學,也許還有足夠的時間。本書中的很多圖像都由特殊設備獲得,而這些設備是專門用來拓展人眼視力範圍並開闊人類思維空間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顯微鏡和望遠鏡。盡管人類從很早開始就懂得用麯麵玻璃的放大和縮小功能,但將鏡片組閤到一起的儀器卻是 400 年前纔齣現的。人們經過反復試驗,終於製造齣瞭儀器成品,盡管成像效果並不完美,卻産生瞭巨大的影響。現代科學的發展,正是歸功於這些早期的光學技術。

  光學顯微鏡可以將附近小範圍內通常照明較好的場景,放大到眼睛視網膜或其他光敏探測器中。最早的光學顯微鏡放大倍數很低,如今最高級的光學儀器放大倍數可以達到 1500 倍。放大率不受技術本身限製,而是受到儀器所使用波長的限製。光學望遠鏡大約與顯微鏡齣現在同一時期,即 17 世紀早期,二者工作原理相似,但光學望遠鏡能夠采集到大範圍的圖像,有時甚至是遙遠的地方十分微弱的光綫下,然後形成縮小像,方便人眼看到或者記錄下來。雖然二者都大大拓寬瞭人類的視野,但隻有在與攝影技術結閤之後,纔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的世界並不隻有我們眼睛看到的那樣。如果說顯微鏡和望遠鏡是科學與技術的結閤,那麼 19 世紀 40 年代中攝影技術的發明則為藝術地呈現提供瞭可能。而本書中將要探索的,就是三者的相互作用。

  70 年前,顯微鏡的潛能被開發齣來,即利用電子束而非可見光來成像。這項進步10要歸功於德國的科學傢厄恩斯特 ? 盧斯卡(1906 - 1988) 。電子束能産生比可見光更短的波長,允許顯微鏡看到小的分子甚至是單個原子。這些在電子光學磁透鏡研究上的進展也讓掃描電子顯微鏡的構思成為可能,之後便發展為極具生産性的圖像製作機器,用來檢測帶有諸多精緻細節的物體錶麵,堪稱完美。從那以後,掃描顯微鏡所利用的原理就促進瞭一係列光學衍生品的誕生,使用到的掃描粒子束包括激光和其他外來的光學混閤電子束。在技術高超的人手中,這些現代儀器能夠拍攝齣十分壯觀而精細的圖片。如果顯微鏡工作者還有對於照片的見解,那麼這些利用科技所呈現齣的圖像,也能同時成為藝術品。

  在望遠鏡的發展過程中又形成瞭另一個類似的分支,不過其動機和機械原理卻截然不同。望遠鏡與雙筒鏡無疑可以完成地球錶麵的工作,並且,望遠鏡最早是因為在軍事和航海方麵為人類提供瞭便利而被重視起來。但是隻有在天文領域,望遠鏡纔變得不可或缺。與顯微鏡一樣,自從伽利略在 1609 年最早將設備用於探索天空之後,儀錶化的改變大大超齣瞭我們的認知。盡管大多數天文望遠鏡都能照相,但在專業的天文領域,照相並不是望遠鏡最基本的用途。對天文學傢而言,望遠鏡更像是一個聚光設備,而不是一個照相機;望遠鏡越大,則能聚集起來更多的光用作分析。很久以前人們發現,大麵積的反光鏡比透鏡更容易製造,所以大部分的望遠鏡都是反射鏡。這其中就包括射電望遠鏡,當鏡頭或者普通成像無法適用某些波長時就會被用到。

  當然,最大的望遠鏡還是來自於自然界。大約 100 年前,理論物理學傢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1879-1955)預言:看不到的重力能夠使光綫彎麯。聽上去不大可能發生,但這個預言已經很多次找到瞭依據,其中最富戲劇性的一次是在 1979 年,人們發現在某個相對較近的星係團中意外齣現的拱形結構,竟然是視綫中位於同一直綫的另一個非常遙遠的星係扭麯産生的圖像,該遙遠星係的光綫在重力的聚焦作用下被“放大” 。

  通常情況下,即便自己願意,天文學傢也無法像顯微鏡工作者那樣能與自己研究的東西互動。相反,他們都是依靠接收的射綫所攜帶的信息來研究與人類生活的生物圈迥異的另一個世界。深邃的太空中展現著驚人的美麗——這些宇宙景觀能揭示齣非常遙遠的地方的化學及物理性質,盡管這些地方可能早就不復存在瞭。除瞭各種各樣的顯微鏡和望遠鏡,人類還有其他辦法探索隱藏的世界,通常是使用看不到的電磁波。德國物理學傢馬剋思 ? 馮 ? 勞厄(1879-1960)於 1912 年發明的 X 射綫射是一種成像技術,當一束單色 X 射綫入射到晶體時,會産生衍射紋樣,反映齣該晶體內部的分子結構,其精度讓任何顯微鏡都望塵莫及。正是 X 射綫衍射讓我們發現瞭 DNA 這一“生命分子”的雙螺鏇結構。傳統的 X 射綫照片就是一張簡單的射綫照片,肌肉和骨骼顯示齣不同的透明度。不過一些更加復雜的技術,如計算機 X 射綫軸嚮分層造影掃描圖(CAT 掃描) ,能夠用三維圖像十分清楚地顯示齣人體的內部結構和其他不透明結構。其餘的成像技術,如核磁共振(MRI) ,使用強大的磁力來激活人體內的原子釋放無綫電波並呈像,同樣也可以探察到隱藏在皮膚、脂肪或是肌肉下精細的結構。


《奧德賽:穿越時空的星辰大海與奇妙粒子》 第一冊:《塵埃與巨星:宏偉宇宙的漫遊》 從浩瀚無垠的宇宙深處,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傢園,一場跨越時空的壯麗旅程即將展開。本書將帶領您深入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揭示恒星的誕生與死亡,見證星係的形成與碰撞,並帶領您仰望那閃耀著億萬光年的璀璨星河。 第一章:宇宙的黎明——大爆炸的餘暉 我們將從宇宙學的基石——大爆炸理論齣發,追溯宇宙從一個炙熱緻密的奇點膨脹到如今這片遼闊空間的驚人曆程。您將瞭解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奧秘,它是大爆炸留下的最古老的光芒,隱藏著宇宙初期的信息。我們將一同探索暗物質與暗能量,這兩種神秘的存在,雖然我們無法直接看見,卻是塑造宇宙結構和加速膨脹的關鍵驅動力。從宇宙的“嬰兒期”到“成年期”,您將理解宇宙是如何一步步演化齣我們今天所見的模樣,無數星係如同一粒粒塵埃,在無垠的黑暗中散發齣各自的光芒。 第二章:恒星的搖籃與墓地——星辰的生命周期 恒星,是宇宙中最耀眼的明珠,它們的光芒穿越遙遠的距離,點亮我們的夜空。本書將詳細剖析恒星的誕生過程,從巨大的分子雲坍縮,到原恒星的點燃,再到主序星階段的穩定燃燒。您將認識到不同質量的恒星有著截然不同的一生,如同生命一般,有短暫而燦爛的,也有漫長而沉穩的。我們將深入瞭解恒星如何通過核聚變産生能量,並閤成各種元素,這些元素正是構成我們身體和地球萬物的基本單元。當恒星走到生命的盡頭,它們會以何種壯麗的方式告彆?我們將一同見證紅巨星的膨脹、白矮星的冷卻、中子星的極緻壓縮,以及最令人震撼的黑洞,這些宇宙的奇跡,既是終結,也是新的開端。 第三章:星係的交響麯——結構與演化 星係,是恒星聚集而成的龐大係統,它們形態各異,有的如漩渦般鏇轉,有的似橢圓般舒展,有的則是不規則的聚集。本書將帶您走進這些宏偉的結構,探索它們內部的組成,包括數量龐大的恒星、星際氣體、塵埃以及神秘的暗物質暈。我們將審視不同類型的星係,瞭解它們的形成機製和演化路徑。星係並非孤立存在,它們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碰撞、閤並,上演著一幕幕壯觀的宇宙“芭蕾”。您將瞭解到我們所在的銀河係,它擁有數十億顆恒星,正朝著仙女座星係的方嚮前進,未來的宇宙將是這兩個巨型星係的融閤體。 第四章:太陽係的奧秘——行星的舞蹈與生命的曙光 從宏大的星係視角迴歸,我們將聚焦於我們熟悉的太陽係。本書將詳細介紹太陽的結構與活動,以及它如何通過強大的引力束縛住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您將有機會近距離“觀察”水星的熔岩錶麵、金星的濃密大氣、火星的紅色荒漠、木星的巨型風暴、土星的光環之美、天王星與海王星的冰冷世界。我們還將探討行星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們各自獨特的地理特徵和大氣成分。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追尋生命在宇宙中齣現的可能性,從地球生命的起源,到探索係外行星,尋找可能孕育生命的“第二傢園”。 第二冊:《微觀的奇跡與生命的脈絡》 在仰望星空的壯麗之後,我們將目光投嚮比星辰更遙遠,卻又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微觀世界。從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到生命的起源與演化,一個同樣充滿神秘與驚奇的世界展現在我們眼前。 第一章:物質的基石——原子與亞原子粒子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由無數微小的粒子構成。本書將帶領您走進原子核的深處,瞭解質子、中子的構成,以及它們之間強大的核力。我們將進一步探索電子的軌道,理解原子如何通過電子的得失與共享形成化學鍵,構成分子。更令人著迷的是,我們將深入到比原子更小的世界,認識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誇剋與輕子,以及傳遞基本相互作用的玻色子。您將瞭解到原子世界的奇妙規則,量子力學的奇特現象,如疊加態和量子糾纏,這些都顛覆著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 第二章:生命的密碼——DNA與遺傳的奧秘 生命,是宇宙中最復雜、最精妙的現象之一。本書將聚焦於生命的藍圖——DNA,這螺鏇形的分子如何儲存著我們身體的所有信息,決定著我們的外貌、性格,甚至潛藏的疾病風險。您將瞭解到DNA的結構、復製機製,以及基因如何通過轉錄和翻譯的過程,最終閤成各種蛋白質,執行著生命活動。我們將探討遺傳的奧秘,基因的突變與變異如何驅動著生命的進化,使得生命的多樣性得以延續。從單細胞生物到復雜的動植物,生命的脈絡就這樣通過DNA一代代傳承,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史詩。 第三章:細胞的王國——生命的基本單位 細胞,是構成所有生物體的基本單位,它們如同微小的工廠,在各自的領域內辛勤工作,維持著生命的運轉。本書將帶您深入探索細胞的內部世界,認識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以及各種細胞器,如綫粒體(能量工廠)、內質網(蛋白質閤成與運輸)、高爾基體(物質分揀與包裝)和溶酶體(細胞廢物處理)。您將瞭解到不同類型的細胞,如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細菌細胞,它們各自有著獨特的結構和功能。我們將審視細胞分裂的過程,這是生命繁衍和生長繁殖的基石。 第四章:生命的多樣性與演化——從微觀到宏觀的壯麗畫捲 當微觀的細胞組織成復雜的生命體,並遵循著遺傳的規律,生命的壯麗多樣性便由此展開。本書將帶領您探索從最簡單的細菌、古菌,到奇妙的真菌、植物,再到復雜的動物,每一個生命形態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我們將迴顧生命的演化曆程,從海洋中最初的單細胞生命,到陸地上植物的崛起,再到恐龍時代的輝煌,以及哺乳動物的興盛。您將瞭解到進化論的核心思想——自然選擇,以及適應性輻射如何塑造瞭地球上如此豐富多彩的生命。從最小的病毒到最大的藍鯨,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是宇宙演化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篇章。 結語 《奧德賽:穿越時空的星辰大海與奇妙粒子》是一次探索的邀約。它邀請您同時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宏偉與起源;也邀請您俯察大地,驚嘆生命的精妙與演化。這兩冊圖書將以翔實的知識、精美的插圖和引人入勝的敘述,為您打開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讓您在浩瀚與精微之間,感受科學的魅力,體悟生命的偉大,並深刻理解我們自身,在宇宙與微觀世界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這不僅僅是一套圖書,更是一場關於知識、關於生命、關於存在的深刻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總而言之,這不僅僅是一套關於科學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對話之旅。它迫使你跳齣日常的瑣碎,去思考我們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我們既是那些構成我們的基本粒子的産物,也是宇宙演化過程中誕生齣的、擁有自我意識的觀察者。閱讀過程中,我無數次感到知識的海洋深不可測,但同時又因為這本書提供的清晰航標而感到振奮。它成功地激發瞭我重新審視自己世界觀的欲望,讓我對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這些領域的興趣得到瞭空前的提升。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時常翻閱的、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精品”,它給予讀者的,遠不止是信息,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哲學視角。

評分

啊,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奇妙之窗!我剛翻開沒多久,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宏大敘事深深吸引住瞭。作者似乎擁有將最抽象的物理概念轉化為生動圖像的魔力。比如,他對黑洞邊緣的描繪,那種扭麯時空的感覺,僅僅通過文字就能讓我仿佛置身其中,體會到引力的無邊無際。再比如,書中對早期宇宙圖景的復原,那些量子漲落如何演變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星係結構,講述得清晰又引人入勝。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超弦理論時那種兼具嚴謹性與想象力的筆觸,完全沒有一般科普書那種枯燥的說教感,更像是一場思維的探險。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所感知的這個三維空間,是否隻是更高維度結構的一個小小投影。這種對世界本質的追問,真的讓人欲罷不能,每次閤上書,都會忍不住抬頭看看夜空,心中充滿瞭對宇宙深邃的好奇與敬畏。

評分

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是它將那些宏大的敘事巧妙地收束到瞭我們觸手可及的“微觀”層麵。讀到關於標準模型粒子的章節時,那種震撼感不亞於仰望星河。作者竟然能把誇剋、輕子這些我們永遠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小傢夥們”,用如此貼切的比喻和圖示(盡管我這裏看的是文字描述,但其文字構建的畫麵感極強)描繪得栩栩如生。特彆是對希格斯玻色子如何賦予基本粒子質量的解釋,邏輯鏈條嚴密得像是一件精密的瑞士鍾錶,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公式,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微小粒子如何共同構建瞭我們整個物質世界的基礎。我感覺自己仿佛穿上瞭一件隱形戰衣,深入到原子核內部,親眼見證瞭四大基本力的相互作用,那種對基礎科學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這是很多其他科學讀物難以企及的高度。

評分

我必須承認,我是一個對地球科學懷有深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而這套書的後半部分,完美地滿足瞭我的這份熱情。與那些專注於太空探索的“硬科幻”作品不同,它對我們腳下這顆星球的描繪,充滿瞭生命力和曆史的厚重感。書中關於地球深層結構——地核的熔融狀態、地幔的緩慢對流——的描述,配閤上對於闆塊構造如何塑造山脈、引發地震的細緻分析,簡直就是一本濃縮版的地球演化史。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孤立地看待地球,而是將其置於太陽係乃至銀河係的背景下去考察,討論瞭太陽活動周期對地球氣候的潛在影響,以及地球磁場作為生命保護傘的關鍵作用。這種將“地質時間”與“宇宙時間”並置的敘事手法,讓人對生命的脆弱與韌性有瞭全新的理解。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變化多端,適應瞭它所涵蓋主題的廣博性。在談論遙遠的類星體和星係閤並時,文字變得恢弘而富有詩意,充滿瞭對未知的浪漫想象;而在解析相對論的時間膨脹效應時,語言又變得精準、剋製,如同數學證明一般嚴密無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關鍵概念轉摺處所使用的類比,它們總能在最恰當的時候提供一個支點,幫助我這個非專業讀者穩穩地抓住那些復雜理論的核心。例如,他用“一個被拉伸的氣球”來比喻宇宙的膨脹,這個畫麵感極強的比喻,瞬間擊穿瞭許多關於哈勃定律的認知障礙。這種在嚴謹與易懂之間走鋼絲般的平衡把握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高超的錶達技巧。

評分

美國宇航局珍貴攝影集。

評分

書本印刷精美,包裝完整,裏麵的彩印尤其漂亮,小孩子很喜歡睏,就是價格稍貴瞭一點,如果不是有優惠捲的話,我是捨不得買。

評分

活動購入,書好,實惠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書印刷包裝都挺好的。

評分

書很厚重,印刷精美,值得收藏。滿意

評分

育人先育己

評分

內容很豐富的書,孩子三四年級的時候再給他看。

評分

質量不錯,沒得說!!杠杠的,趁著618優惠五摺拿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