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宇宙与微观世界珍贵图集(从粒子到宇宙+地球与太空 套装共两册)

神秘宇宙与微观世界珍贵图集(从粒子到宇宙+地球与太空 套装共两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大卫·马林,[英] 凯瑟琳·鲁库克斯,尼尔马拉·纳塔瑞杰 著
图书标签:
  • 宇宙学
  • 粒子物理
  • 天文学
  • 地球科学
  • 太空探索
  • 科学普及
  • 图鉴
  • 科普读物
  • 自然科学
  • 珍藏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12188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8354
品牌:ZITO
包装:精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地球与太空:美国宇航局NASA珍贵摄影集》单册年销量突破2,4000册,累计高度480米,超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平铺面积1700平方米,超过4个国际标准篮球场。NASA、哈勃官方授权,其中近百张精美宇宙照片NASA此前从未公开。


  ◎收录全面:《从粒子到宇宙:肉眼看不见的极美世界》近400幅生物、地理、宇宙精美摄影图像展示了这个比我们日常看到的更为惊艳的世界。


  ◎授权:授权来自美国航空航天总局(NASA)、哈勃天文望远镜、格林尼治天文台、英澳天文台、SPOT图像公司、伦敦皇家霍洛威大学、美国化学学会等数十所国际的科研、图像、教育机构。


  ◎见所未见:套装收录NASA及哈勃等机构珍贵典藏照片500余张,其中部分照片入选《时代周刊》"史上百大影响力照片"。高清精美大图,配以专业生动文字说明,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专业详实:照片均由宇航员亲自拍摄、哈勃太空望远镜、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等其他高精度的宇宙观测设备运用尖端技术拍摄。


  ◎想所未想:一场体验生命源头的惊艳之旅。从原子、花粉、蜗牛牙齿,到地球、月亮、火星上的人脸、太阳耀斑,从水母星云到潘多拉星系群,分别展示了广大无边的宇宙中的行星、恒星、尘埃以及物质或能量的神秘属性,你可以看到猎户座、蛇夫座,还可以看到仙王座、仙后座等银河系中心,再到银河系以外的大小行星、恒星和各种星云、星团。


  ◎典藏:铜版纸全彩印刷、装帧精美,原版1:1引进,所有细节一一展现,带你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内容简介

  《从粒子到宇宙:肉眼看不见的极美世界》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科学普及读物,本书以从小到大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表现了对地球和宇宙中美丽与神奇之处的赞美。根据物体的大小和与我们之间距离的远近,采用显微镜、放大镜、X光、望远镜、卫星和电磁波等逐一探索了这些生命与自然片段,其中包括原子、植物花粉、昆虫、城市地形俯瞰图、太阳系天体、银河系以及其他多个星系团等,用近400幅精美图片展示了我们平常用肉眼看不到的极美世界。

  《地球与太空》收录了114张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摄影集档案中的精美照片,书中为精彩绝伦的图片配上了专业生动的文字注解,书中图片出自太空宇航员亲自拍摄、或出自哈勃太空望远镜以及其它高精度的宇宙观测设备。这场穿越宇宙的旅程将以我们生活的地球为起点,带你领略地球、月球、太阳耀斑和各种星团、星云及星系;通过图文展示出恒星死亡的场景、星系碰撞爆炸的场景等等。让你真真切切地欣赏到地球和太空中的动人美景。


作者简介

  大卫·马林是一位杰出的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和摄影师。由他拍摄的天文物体彩色图像极其壮观,给大众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1986年,他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螺旋星系——马林1,截止2015年2月,这个星系是人类发现的大星系。


  凯瑟琳?鲁库克斯是一位著名的科学读物自由创作人。她在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获得科学传播硕士学位,以及剑桥大学第四纪古生态学博士学位,曾为英国广播公司科学板块调查撰写稿件。凯瑟琳作为本书的编辑,为本书拟定了图片标题和术语表。

  尼尔马拉·纳塔瑞杰(Nirmala Nataraj):科学作家、编辑,尤其擅长宇宙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题材,对视觉和表演艺术颇感兴趣。现居旧金山湾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也就是我们心心念念的NASA,一直致力于探索浩瀚星空中人类的未知领域。从人类登月到地球2.0的发现,承载着亿万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与希望,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的打击和成功后的喜极而泣,仍然不惜一切代价,为人类的探索梦想投入足够的资本、尖端的技术,只为了拉近人类与宇宙的距离,向人类展现宇宙之美、地球之美。有NASA在,你只需踮起脚尖,就会发现宇宙并非遥不可及,人类探索宇宙之梦并不遥远。


目录

《从粒子到宇宙》

4?前言

8?序

370 术语表

380 索引

384 致谢


表面之下

12?表面之下

15?气泡室轨迹

15?金原子

16?乙酰双氧铀

17?硅晶体

18?DNA

18?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20?乙肝病毒粒子

21?骨骼肌

22?艾滋病病毒粒子

23?流感病毒粒子

24?嗜热细菌

25?豌豆叶片叶绿体

27?受孕过程中的精子

27?大肠杆菌

28?肝细胞

28?人眼晶状体

30?感染艾滋病的细胞

30?颗石藻

32?二氧化碳晶体

32?瑞典常春藤花粉

35?雪花晶体

35?原生质体

36?硅藻骨架

36?硅藻

39?蓼属植物花粉

39?朊病毒

40?圣诞玫瑰叶

41?蜗牛牙齿

42?血栓

43?人类头发

45?炭疽杆菌

45?针叶树

46?牙本质

47?蜘蛛外骨骼

48?玫瑰花瓣

48?啤酒酵母

50?黑色素瘤

51?染色体

53?树叶上的“石细胞”

53?人类精子

54?舌头表面

55?今生颗石藻

56?胶原纤维

57?囊胚

58?放射虫类骨架

59?水壶水垢

60?有孔虫

60?蝴蝶翅膀

62?太阳虫目变形虫

63?甲虫外骨骼

64?尘螨

65?蛋壳

66?小肠

67?蜜蜂的眼睛

68?松炭

68?毛囊

70?钟形虫

70?鹅毛

72?橄榄叶鳞屑

73?岩藻生殖窠

74?骨组织

74?根毛

76?叶毛

76?桃花心木

78?蒲公英种子

79?皮肤

80?角闪石

80?酒石酸晶体

82?维生素C

82?陨石

85?鲨鱼鳞片

85?眼睛虹膜

86?雪花晶体

87?睫毛

88?输卵管中的卵子

88?壁虎脚掌

90?血管

91?鬣蜥蜴皮肤

92?轮虫群落

93?家蝇

94?色素细胞

96?水螅

96?滨草

98?团藻菌落

视野之外

103?蜘蛛丝

104?指纹

105?火星陨石

106?鲕状石灰岩

107?人类小脑

108?鱼鳞

108?蚊子叮咬

110?叶脉

111?康沃尔花岗岩

112?叶片骨架

112?蜻蜓眼

114?蜂巢

115?水螅水母

116?三叶草种子

117?捕蝇草

118?蛾的翅

118?蛙的卵

120?蒲公英种子头部

121?人的胚胎

123?捕蝇草

125?海蝴蝶

125?松质骨

127?内耳

127?凤梨科植物种子

129?鳟鱼幼仔

129?心瓣膜

130?牛奶滴落小皇冠

130?颈动脉

132?深海龙虾幼虫

133?虹鳟鱼卵

135?蜘蛛和蛛网

135?静脉曲张的血管

136?袋鼠藤

137?指尖

138?小肠

138?人的肾脏

140?欧鼹鼠

141?锥螺

142?麝香锦葵

143?鮟鱇鱼

144?手掌

144?融化的冰块

146?腰椎

147?3个月的胎儿

148?大脑扫描图像

149?肺动脉

150?栗色鹑螺壳

150?20周的双胞胎胎儿

152?腹部动脉

153?船艄壳

154?支气管造影片

154?头部血管

地球

158?太平洋岛礁

159?伊朗曼河

160?澳大利亚乌卢鲁(艾尔斯岩)

161?智利山谷冰川

162?法国巴黎

163?美国纽约

164?西伯利亚布拉斯科夫水库

164?意大利维苏威火山

167?美国科罗拉多河三角洲

167?印度孟买

168?墨西哥蒙特雷

169?荷兰的围垦地

170?阿根廷巴拉纳河三角洲

171?沙特阿拉伯的沙漠灌溉

172?毛里塔尼亚的理查特结构

173?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

174?塞纳加尔河

175?南极洲格雷厄姆地

177?南极洲旁的冰山

177?珠穆朗玛峰

178?莫桑比克洪水

179?马达加斯加贝齐布卡河

180?阿拉伯半岛的埃尔凯丹平原

181?日本东京湾

183?埃及-以色列边境

183?英国伦敦及其周边

184?魁北克陨石撞击坑

185?巴布亚新几内亚拉包尔火山

186?台风敖德萨

187?飓风邦妮

188?非洲中部的雨林

188?中国黄河

191?西伯利亚戈拉孔德坑

191?埃及苏伊士运河

192?恒河三角洲

193?夏威夷的库雷环礁岛

194?正在减少的巴西雨林

195?美国密西西比三角洲

196?阿联酋沙漠

197?瑞士和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脉

198?加利福尼亚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199?亚德里亚海中的水华

200?危地马拉市

201?苏丹的灌溉农田

202?中国长江

203?中国吐鲁番盆地

204?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

205?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206?亚马孙河和内格罗河的交汇处

206?埃及尼罗河三角洲

208?澳大利亚大堡礁

209?美国东部大峡谷和鲍威尔湖

210?加拿大拉布拉多海岸

210?南极洲的冰山崩解

212?加勒比海冯卡门漩涡

213?澳大利亚艾尔湖

215?层积云

215?瑞典南部

216?太平洋上空的云和火山烟

216?阿根廷上空的暴风云

218?佛罗伦萨飓风

219?美国佛罗里达半岛

220?美国科德角和长岛

221?非洲之角

223?北美洲暴风雪

223?南极洲

224?日落时的大气层

224?南极光

226?月落

227?太空实验室的日出

飞向太阳系

231?阿波罗13号拍摄的地球

231?展现欧洲和非洲的地球

232?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

233?展现东南亚和大洋洲的地球

234?阿波罗15号拍摄的南美洲

234?地球升起

《地球与太空》

序言

引言

NASA珍贵摄影集

图片提供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从粒子到宇宙》

  人类已经有能力认识周围的世界,事实上,这种认识对人类——甚至是任何物种都至关重要。很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在内的这五种感觉已经足够应对外部世界。然而,如果我们认为人类是为了努力存活下来,才进化出了这些感觉,那么还有非常重要的第六感觉,即痛觉,可以反映出我们身体的内部环境。实际上,也许还有另一种感觉,即时间的流逝感。这种感觉一直以来是隐藏的,提醒我们生命并非永恒,但如今,这种感觉似乎每天都表现出来。本书中,时间与我们产生的很多想法都有重大关系,因为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欣赏到在极短和极长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动作是如何的重要和美丽。

  大多数人类都有完整的感觉,与视觉和听觉相关的器官位于身体的高处,方便我们看得更

  远,听得更广。眼睛和耳朵是成对存在的,这样我们就拥有了三维的视野和能感知方向的听力,二者协调工作,每分每秒都在完善我们对于地点和空间的感知,使我们能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和别的生物相比,我们的感觉不算敏锐,但是却和大脑这个复杂精密的信号处理系统相连。

  在人体中,大脑这个器官不仅关系着生命的基本要素,同时也神奇般地从各种感觉中所提供的信号里产生了自我意识和知觉。拥有庞大处理能力的大脑处理传入信息的途径,则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微乎其微,比如对美的欣赏。而正是同一个大脑帮我们创造了艺术和科学。艺术与美感是本书中图像的基础,并且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书中的很多照片所展示的地点和事物,由于某些原因,是无法直接欣赏到的。有些照片的主体体积太小或者运动速度太快,以至于我们根本注意不到;而一些则十分巨大和遥远,出现时间相当长。寻根究底去探索这些事物,完全出于人类在科学的进程中形成的好奇心,但是探索之后得到的这些图像,总是超乎寻常地美丽,也让人受益匪浅。

  尽管人体的所有感觉组合在一起才形成了人类的经验,但向大脑传达信息最丰富多样的还

  是眼睛。视觉图像不过就是一张瞬间快相,随着眼睛掠过不同场景,这张快相在每一秒内都要刷新许多次。视觉能在很短时间内提供大量信息。我们的眼睛能分辨出颜色、尺寸、形状、花纹、亮度和其他许多信息,帮助我们建立起视觉感观,也可能会有感官质量和实际用途。眼睛可以促使大脑在一间拥挤的房间中立即辨别出熟人的脸。而这一瞥,也能捕捉到心情和环境,同时传递出友好或警惕。眼睛除了能表达感情之外,感知光线的能力也是一流,使人类仅在星光的闪烁下就能看到地球表面。不过,在满月稍强的光亮下,也就是亮度大约比正午阳光弱一百万倍时,我们就可以自由活动。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我们的眼睛可以辨认出 200 万光年以外、与人类生活的银河系差不多大的仙女座星系。同样的一双眼睛,在大约同样短的时间内,就能看到手背上约 20 微米粗的汗毛。

  然而,这项不可思议的技能也是有限的。与其他感觉一样,进化后的眼睛能够适应地球环境,也就是一层显然很独特却十分脆弱的空气和水,围绕在温和的黄色恒星附近的岩石行星上。我们的生命被这个恒星,即太阳的光所照亮,所以眼睛对黄绿光最敏感绝对不是偶然,因为黄绿光是地面森林的颜色,而我们的祖先早期就住在那里。同时,眼睛对光谱中的蓝光段最不敏感。自然界中很少有蓝色的危险因素,崇拜天空的蓝色也对生存没什么帮助,倒是对绿色和黄色的食物需要仔细辨别。此外,血红色带来的冲击力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信号。与之类似,由于在进化上没有急迫的需求,我们也无法看到星星微弱的颜色,或是比跳蚤更小的东西。大自然总是给予人类最宝贵的天赋。

  人眼最多能看到彩虹中所有的色彩,有时甚至比这个范围还小。这些色彩的波长范围从最短(蓝紫光)到最长(红光) 。彩虹中所有的颜色,包括红光和紫光,都来自白光,也能重新组合产生白光。这个发现来自英国一位数学家及物理学家艾萨克 ? 牛顿爵士(1643 - 1727) ,1666 年,牛顿已经揭开了色彩的本质,并给出了对自然界色彩的解释。这里提到的波长,指的是电磁波的波长,而牛顿对电磁波一无所知。可见光只是电磁波谱上很小的一部分,用音乐术语来说的话,可见光的波长仅仅覆盖了小于一个八度的范围。而处于电磁波谱中间,波长为 550 纳米的黄绿光,相当于 C 调中央的位置。 1 纳米及其微小,是 1 米的十亿分之一(10 -9 ) ,但电磁波谱的整个范围非常广——从短波 γ 射线到长波无线电波——这个范围十分惊人,相当于 75 个八度。这些各种各样带有能量的电磁波,物理性质相同,均以光速传播,但各自的特性不同。几乎所有的电磁波对人眼来说都是不可见的,有些甚至对生命是有害的。本书中,我们将拓宽人类相对狭窄的视野,使用摄像及其他一些近些年发展的间接成像技术,展现不可见光中的一部分。

  人类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热量、紫外光、无线电波和 X 射线等,因此无法了解全部的自然世界。不仅如此,更多情况下,自然世界不能全部展现出来的原因,在于有些事物太小、太短暂、太微弱、太遥远,或者是太大而无法被肉眼发现。在这些看不见的世界中,大大小小的层次,都充满了激发人类好奇心与兴趣的东西。不过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这些隐藏的世界吗?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恐怕没有必要,毕竟千秋万代的人类子孙对地球外的宇宙一无所知。在发明望远镜之前,连太阳和月亮都十分神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宇宙中存在数十亿个星系,其中每一个都包含无数个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知道这些,并不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任何直接影响,但是如果不了解这些的话,我们的知识就变得相当贫乏。

  上个世纪,随着高精度显微镜的出现,以及通过其他一些方式,人类能够对极其微小的事物进行研究。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懂得蝴蝶的翅膀如何呈现出色彩,能够欣赏到细菌和病毒的存在,也能看到晶体的本质和原子的结构。基于这些发现,人类在医药、计算机芯片、核武器领域发展出各种技术,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尽管这些改变并不都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了解到人类所认识到的最小和最大的实体,能帮助我们在事物的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更让人惊讶的是,我们发现人类所处的位置,正是我们已知事物里最小和最大的中间。地球(当然也包括人类)不是世界的中心,这一确切的观点最先由 15 世纪的天文学家尼古拉 ? 哥白尼(1473 - 1543)得出,后来又被 17 世纪早期的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 ? 伽利雷(1564 - 1642)所证实。这些有力的观点为文艺复兴确定了方向,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人类指出通向现代科学的道路。

  科学进步让我们注意到了自然世界中各种大小的事物,但是“第七种感觉” ,才真正让我们意识到时间的长河以及我们真切地置身其中。这个意义上的时间几乎是感知不到的,但是我们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中能意识到它时间的流逝。从人类这一物种的角度来说,存在时间远远不到 100 万年,但我们生活的这个行星,却已经围绕太阳转了 40 亿年。而整个宇宙产生的时间更久,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间的 3 倍。

  我们仍旧有很多东西要学,也许还有足够的时间。本书中的很多图像都由特殊设备获得,而这些设备是专门用来拓展人眼视力范围并开阔人类思维空间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尽管人类从很早开始就懂得用曲面玻璃的放大和缩小功能,但将镜片组合到一起的仪器却是 400 年前才出现的。人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制造出了仪器成品,尽管成像效果并不完美,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科学的发展,正是归功于这些早期的光学技术。

  光学显微镜可以将附近小范围内通常照明较好的场景,放大到眼睛视网膜或其他光敏探测器中。最早的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很低,如今最高级的光学仪器放大倍数可以达到 1500 倍。放大率不受技术本身限制,而是受到仪器所使用波长的限制。光学望远镜大约与显微镜出现在同一时期,即 17 世纪早期,二者工作原理相似,但光学望远镜能够采集到大范围的图像,有时甚至是遥远的地方十分微弱的光线下,然后形成缩小像,方便人眼看到或者记录下来。虽然二者都大大拓宽了人类的视野,但只有在与摄影技术结合之后,才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世界并不只有我们眼睛看到的那样。如果说显微镜和望远镜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那么 19 世纪 40 年代中摄影技术的发明则为艺术地呈现提供了可能。而本书中将要探索的,就是三者的相互作用。

  70 年前,显微镜的潜能被开发出来,即利用电子束而非可见光来成像。这项进步10要归功于德国的科学家厄恩斯特 ? 卢斯卡(1906 - 1988) 。电子束能产生比可见光更短的波长,允许显微镜看到小的分子甚至是单个原子。这些在电子光学磁透镜研究上的进展也让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构思成为可能,之后便发展为极具生产性的图像制作机器,用来检测带有诸多精致细节的物体表面,堪称完美。从那以后,扫描显微镜所利用的原理就促进了一系列光学衍生品的诞生,使用到的扫描粒子束包括激光和其他外来的光学混合电子束。在技术高超的人手中,这些现代仪器能够拍摄出十分壮观而精细的图片。如果显微镜工作者还有对于照片的见解,那么这些利用科技所呈现出的图像,也能同时成为艺术品。

  在望远镜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另一个类似的分支,不过其动机和机械原理却截然不同。望远镜与双筒镜无疑可以完成地球表面的工作,并且,望远镜最早是因为在军事和航海方面为人类提供了便利而被重视起来。但是只有在天文领域,望远镜才变得不可或缺。与显微镜一样,自从伽利略在 1609 年最早将设备用于探索天空之后,仪表化的改变大大超出了我们的认知。尽管大多数天文望远镜都能照相,但在专业的天文领域,照相并不是望远镜最基本的用途。对天文学家而言,望远镜更像是一个聚光设备,而不是一个照相机;望远镜越大,则能聚集起来更多的光用作分析。很久以前人们发现,大面积的反光镜比透镜更容易制造,所以大部分的望远镜都是反射镜。这其中就包括射电望远镜,当镜头或者普通成像无法适用某些波长时就会被用到。

  当然,最大的望远镜还是来自于自然界。大约 100 年前,理论物理学家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1879-1955)预言:看不到的重力能够使光线弯曲。听上去不大可能发生,但这个预言已经很多次找到了依据,其中最富戏剧性的一次是在 1979 年,人们发现在某个相对较近的星系团中意外出现的拱形结构,竟然是视线中位于同一直线的另一个非常遥远的星系扭曲产生的图像,该遥远星系的光线在重力的聚焦作用下被“放大” 。

  通常情况下,即便自己愿意,天文学家也无法像显微镜工作者那样能与自己研究的东西互动。相反,他们都是依靠接收的射线所携带的信息来研究与人类生活的生物圈迥异的另一个世界。深邃的太空中展现着惊人的美丽——这些宇宙景观能揭示出非常遥远的地方的化学及物理性质,尽管这些地方可能早就不复存在了。除了各种各样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人类还有其他办法探索隐藏的世界,通常是使用看不到的电磁波。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思 ? 冯 ? 劳厄(1879-1960)于 1912 年发明的 X 射线射是一种成像技术,当一束单色 X 射线入射到晶体时,会产生衍射纹样,反映出该晶体内部的分子结构,其精度让任何显微镜都望尘莫及。正是 X 射线衍射让我们发现了 DNA 这一“生命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传统的 X 射线照片就是一张简单的射线照片,肌肉和骨骼显示出不同的透明度。不过一些更加复杂的技术,如计算机 X 射线轴向分层造影扫描图(CAT 扫描) ,能够用三维图像十分清楚地显示出人体的内部结构和其他不透明结构。其余的成像技术,如核磁共振(MRI) ,使用强大的磁力来激活人体内的原子释放无线电波并呈像,同样也可以探察到隐藏在皮肤、脂肪或是肌肉下精细的结构。


《奥德赛:穿越时空的星辰大海与奇妙粒子》 第一册:《尘埃与巨星:宏伟宇宙的漫游》 从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一场跨越时空的壮丽旅程即将展开。本书将带领您深入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恒星的诞生与死亡,见证星系的形成与碰撞,并带领您仰望那闪耀着亿万光年的璀璨星河。 第一章:宇宙的黎明——大爆炸的余晖 我们将从宇宙学的基石——大爆炸理论出发,追溯宇宙从一个炙热致密的奇点膨胀到如今这片辽阔空间的惊人历程。您将了解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奥秘,它是大爆炸留下的最古老的光芒,隐藏着宇宙初期的信息。我们将一同探索暗物质与暗能量,这两种神秘的存在,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却是塑造宇宙结构和加速膨胀的关键驱动力。从宇宙的“婴儿期”到“成年期”,您将理解宇宙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出我们今天所见的模样,无数星系如同一粒粒尘埃,在无垠的黑暗中散发出各自的光芒。 第二章:恒星的摇篮与墓地——星辰的生命周期 恒星,是宇宙中最耀眼的明珠,它们的光芒穿越遥远的距离,点亮我们的夜空。本书将详细剖析恒星的诞生过程,从巨大的分子云坍缩,到原恒星的点燃,再到主序星阶段的稳定燃烧。您将认识到不同质量的恒星有着截然不同的一生,如同生命一般,有短暂而灿烂的,也有漫长而沉稳的。我们将深入了解恒星如何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并合成各种元素,这些元素正是构成我们身体和地球万物的基本单元。当恒星走到生命的尽头,它们会以何种壮丽的方式告别?我们将一同见证红巨星的膨胀、白矮星的冷却、中子星的极致压缩,以及最令人震撼的黑洞,这些宇宙的奇迹,既是终结,也是新的开端。 第三章:星系的交响曲——结构与演化 星系,是恒星聚集而成的庞大系统,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如漩涡般旋转,有的似椭圆般舒展,有的则是不规则的聚集。本书将带您走进这些宏伟的结构,探索它们内部的组成,包括数量庞大的恒星、星际气体、尘埃以及神秘的暗物质晕。我们将审视不同类型的星系,了解它们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星系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碰撞、合并,上演着一幕幕壮观的宇宙“芭蕾”。您将了解到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它拥有数十亿颗恒星,正朝着仙女座星系的方向前进,未来的宇宙将是这两个巨型星系的融合体。 第四章:太阳系的奥秘——行星的舞蹈与生命的曙光 从宏大的星系视角回归,我们将聚焦于我们熟悉的太阳系。本書将详细介绍太阳的结构与活动,以及它如何通过强大的引力束缚住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您将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水星的熔岩表面、金星的浓密大气、火星的红色荒漠、木星的巨型风暴、土星的光环之美、天王星与海王星的冰冷世界。我们还将探讨行星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大气成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追寻生命在宇宙中出现的可能性,从地球生命的起源,到探索系外行星,寻找可能孕育生命的“第二家园”。 第二册:《微观的奇迹与生命的脉络》 在仰望星空的壮丽之后,我们将目光投向比星辰更遥远,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微观世界。从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到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同样充满神秘与惊奇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 第一章:物质的基石——原子与亚原子粒子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由无数微小的粒子构成。本书将带领您走进原子核的深处,了解质子、中子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强大的核力。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电子的轨道,理解原子如何通过电子的得失与共享形成化学键,构成分子。更令人着迷的是,我们将深入到比原子更小的世界,认识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夸克与轻子,以及传递基本相互作用的玻色子。您将了解到原子世界的奇妙规则,量子力学的奇特现象,如叠加态和量子纠缠,这些都颠覆着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第二章:生命的密码——DNA与遗传的奥秘 生命,是宇宙中最复杂、最精妙的现象之一。本书将聚焦于生命的蓝图——DNA,这螺旋形的分子如何储存着我们身体的所有信息,决定着我们的外貌、性格,甚至潜藏的疾病风险。您将了解到DNA的结构、复制机制,以及基因如何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最终合成各种蛋白质,执行着生命活动。我们将探讨遗传的奥秘,基因的突变与变异如何驱动着生命的进化,使得生命的多样性得以延续。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动植物,生命的脉络就这样通过DNA一代代传承,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史诗。 第三章:细胞的王国——生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构成所有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如同微小的工厂,在各自的领域内辛勤工作,维持着生命的运转。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索细胞的内部世界,认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以及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能量工厂)、内质网(蛋白质合成与运输)、高尔基体(物质分拣与包装)和溶酶体(细胞废物处理)。您将了解到不同类型的细胞,如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细菌细胞,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将审视细胞分裂的过程,这是生命繁衍和生长繁殖的基石。 第四章:生命的多样性与演化——从微观到宏观的壮丽画卷 当微观的细胞组织成复杂的生命体,并遵循着遗传的规律,生命的壮丽多样性便由此展开。本书将带领您探索从最简单的细菌、古菌,到奇妙的真菌、植物,再到复杂的动物,每一个生命形态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我们将回顾生命的演化历程,从海洋中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到陆地上植物的崛起,再到恐龙时代的辉煌,以及哺乳动物的兴盛。您将了解到进化论的核心思想——自然选择,以及适应性辐射如何塑造了地球上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从最小的病毒到最大的蓝鲸,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宇宙演化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篇章。 结语 《奥德赛:穿越时空的星辰大海与奇妙粒子》是一次探索的邀约。它邀请您同时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宏伟与起源;也邀请您俯察大地,惊叹生命的精妙与演化。这两册图书将以翔实的知识、精美的插图和引人入胜的叙述,为您打开一扇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您在浩瀚与精微之间,感受科学的魅力,体悟生命的伟大,并深刻理解我们自身,在宇宙与微观世界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这不仅仅是一套图书,更是一场关于知识、关于生命、关于存在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变化多端,适应了它所涵盖主题的广博性。在谈论遥远的类星体和星系合并时,文字变得恢弘而富有诗意,充满了对未知的浪漫想象;而在解析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时,语言又变得精准、克制,如同数学证明一般严密无瑕。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关键概念转折处所使用的类比,它们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提供一个支点,帮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稳稳地抓住那些复杂理论的核心。例如,他用“一个被拉伸的气球”来比喻宇宙的膨胀,这个画面感极强的比喻,瞬间击穿了许多关于哈勃定律的认知障碍。这种在严谨与易懂之间走钢丝般的平衡把握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表达技巧。

评分

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套关于科学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之旅。它迫使你跳出日常的琐碎,去思考我们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我们既是那些构成我们的基本粒子的产物,也是宇宙演化过程中诞生出的、拥有自我意识的观察者。阅读过程中,我无数次感到知识的海洋深不可测,但同时又因为这本书提供的清晰航标而感到振奋。它成功地激发了我重新审视自己世界观的欲望,让我对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这些领域的兴趣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时常翻阅的、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精品”,它给予读者的,远不止是信息,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哲学视角。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地球科学怀有深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而这套书的后半部分,完美地满足了我的这份热情。与那些专注于太空探索的“硬科幻”作品不同,它对我们脚下这颗星球的描绘,充满了生命力和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关于地球深层结构——地核的熔融状态、地幔的缓慢对流——的描述,配合上对于板块构造如何塑造山脉、引发地震的细致分析,简直就是一本浓缩版的地球演化史。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孤立地看待地球,而是将其置于太阳系乃至银河系的背景下去考察,讨论了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气候的潜在影响,以及地球磁场作为生命保护伞的关键作用。这种将“地质时间”与“宇宙时间”并置的叙事手法,让人对生命的脆弱与韧性有了全新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它将那些宏大的叙事巧妙地收束到了我们触手可及的“微观”层面。读到关于标准模型粒子的章节时,那种震撼感不亚于仰望星河。作者竟然能把夸克、轻子这些我们永远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小家伙们”,用如此贴切的比喻和图示(尽管我这里看的是文字描述,但其文字构建的画面感极强)描绘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对希格斯玻色子如何赋予基本粒子质量的解释,逻辑链条严密得像是一件精密的瑞士钟表,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微小粒子如何共同构建了我们整个物质世界的基础。我感觉自己仿佛穿上了一件隐形战衣,深入到原子核内部,亲眼见证了四大基本力的相互作用,那种对基础科学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这是很多其他科学读物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啊,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奇妙之窗!我刚翻开没多久,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宏大叙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似乎拥有将最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生动图像的魔力。比如,他对黑洞边缘的描绘,那种扭曲时空的感觉,仅仅通过文字就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体会到引力的无边无际。再比如,书中对早期宇宙图景的复原,那些量子涨落如何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星系结构,讲述得清晰又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超弦理论时那种兼具严谨性与想象力的笔触,完全没有一般科普书那种枯燥的说教感,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探险。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感知的这个三维空间,是否只是更高维度结构的一个小小投影。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追问,真的让人欲罢不能,每次合上书,都会忍不住抬头看看夜空,心中充满了对宇宙深邃的好奇与敬畏。

评分

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真的很不错

评分

这本美国国家地理出版的图书的确很好。开篇有第二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序言和在月球表面行走的标志性照片。不仅仅是照片的集合,用精美、难得的照片分系统介绍讲解,也是一部难得的科普读物。

评分

这书价格美貌,还是京东好,以后就在京东买书了

评分

内容不错,非常喜欢,值得一看!

评分

的历史(珍藏版)》是一本关于犹太教、@教和基督教之神的书。全书以犹太人从巴比伦时期的异教偶像崇拜逐渐转型到一神概念为开端,接着叙述了基督教与@教如何在这个革命性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塑造适合他们社会和政治环境需求的一神概念。在铺陈过三大一神教的基本理念和架构后,作者开始转向三大@后期的发展,从古典哲学到中世纪神秘主义,每章均兼顾三大@在同一时期或方向的对比介绍。  阿姆斯特朗女士用轻松明快的笔调叙述了4000多年的人神交流关系史,其中线索繁富、人物鲜明、动荡起伏又暗合规律,为求知者塑造出一幅完整且耐人寻味的历史图景。这部著作堪称@学不可或缺的导航书,我们从中不仅可以欣赏作者的丰富学识与正确解说,也可以补充及修正自身残缺不全的观念;它像工具书一样使人信赖,又像历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同时也像哲学书一样激发思维。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两年之久。

评分

书印刷质量很不错,喜欢天文的小伙伴们快来买吧!

评分

经典之作,内容丰富、独特,阅后震撼心灵

评分

算天文学的入门书吧,图很漂亮,有简单的文字说明。

评分

这请不来好翻译,不如印成双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