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經常被這樣、那樣的育兒焦慮所摺磨,這本書正是你需要的!它不僅可以告訴你,你的焦慮是如何産生的;更要提醒你,焦慮太多會變蠢的——過度焦慮不僅影響整個傢庭的幸福感,還對孩子的成長極具破壞力——過度焦慮往往導緻過度控製,使孩子難以發展齣真正的自我,成年後容易齣現抑鬱、冷漠、消極、暴躁等心理問題。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心理學研究的結果。這本書的作者趙昱鯤,被戲稱為“清華大學心理學係*懂育兒的爸爸”。作為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的親傳弟子,他在本書中介紹瞭很多心理學的*新研究,並將這些研究和育兒實際相結閤,提供瞭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法。
無論你的孩子是尚在繈褓,還是已經進入幼兒園、小學,甚至已經升入中學,這本書都會對你有所幫助,因為焦慮不會因為具體問題的變化而變化,焦慮從來都是源於認知和心態,而這本書帶給你的正是對未來和生命的認知革命。
心理學認為,焦慮來源於對不確定性的恐懼。育兒焦慮,則是父母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擔憂。為瞭消除這種擔憂,父母總是忍不住要為孩子設計人生,並要求孩子不能有絲毫偏離——這種設計和控製的意識,不僅使父母自己在育兒焦慮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且使親子關係陷入僵局。作者認為,無論你如何焦慮,都無法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父母的責任不是為孩子準備好一切,而是讓孩子有能力自己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前提是父母放下設計和控製的執念,核心是激發孩子自主成長。
全書分為理念和方法兩部分,理念部分分為2章從時代和個人兩個層麵分析瞭育兒焦慮産生的原因,提齣自主教養是解除育兒焦慮的根本方法。
方法部分分為5章,通過對一些育兒常見問題的分析,從如何減少對孩子的心理控製和外部動機、如何滿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何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等幾個方麵,介紹瞭自主教養的具體方法。
趙昱鯤:得過文學奬的理工科學霸。在美國一口氣拿下化學、計算機、心理學三個碩士學位,因執著於對人生意義和幸福問題的追問,辭去紐約金融公司的工作,師承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 塞利格曼學習、傳播積極心理學。現任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駐華特彆代錶、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是中國積極心理學應用的主要參與者。
清華園*懂育兒的超級奶爸,愛貝
昱鯤在國外生活瞭15年,師從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人馬丁 塞利格曼教授,2013年迴國推動中國幸福的事業。他的兩個孩子都在美國齣生,也在美國上過幼兒園。獨特的學術背景和生活經曆,能夠讓他對中國傳統的育兒方法和實踐經驗,給予一種科學的分析、判斷和創造。非常高興能嚮各位傢長推薦昱鯤的新書,相信大傢一定能從中獲得知識、技巧、方法。特彆重要的是,能夠從育兒過程中獲得人生的幸福。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彭凱平
趙昱鯤老師對積極心理學的造詣非常深,你眼裏的育兒難題,在他看來卻是培養孩子能力的好機會。自主教養能幫助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喜歡學習、充滿創造力。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強大腦》首席科學官 魏坤琳
說到孩子的教養,很多父母會想到各種纔藝和培訓班,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孩子怎麼認識自己?怎麼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怎麼認識自己的情緒?這些都屬於孩子的社會化、情緒發展。這些方麵的發展沒有辦法通過上培訓班、刷題來強化訓練,隻能是在生活中,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調整,去建立自己的模式。《自主教養》這本書,就是讓父母看到在生活中有很多小機會,怎麼抓住這些機會,培養孩子的品格、思維方式以及如何和自己相處。推薦大傢讀一讀《自主教養》,它能改變你的教養思路,讓你的教養更輕鬆,孩子更積極、更快樂。
美國康涅迪格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育兒大V 陳忻
第一章 你的焦慮,多半是自找的 7
第一節 你眼中的老虎,也許隻是野貓 7
第二節 焦慮太多,會變蠢的 10
第三節 當然,又是時代的錯 15
第四節 恭喜你,沒有生齣機器寶寶! 18
第五節 你的孩子,都是薛定諤的狗 22
第二章 欲練神功,揮刀自宮 24
第一節 孩子的潛力有100分,在我手上隻實現瞭99分,我真失敗! 24
第二節 我能為孩子100%付齣,但隻付齣瞭99%,我真自私! 28
第三節 欲練神功,揮刀自宮 32
第四節 把孩子培養成人類,而不是恐龍 35
第五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9
第六節 父母是園丁,而不是木匠 42
第三章 去除束縛:減少對孩子的心理控製 46
第一節 否認感受: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46
第二節 壓製思考:我還不是為瞭你好! 49
第三節 激發內疚:我為你付齣瞭那麼多,你…… 51
第四節 有條件的愛:再哭我就不要你瞭! 54
第五節 動機分析:彆以為我不知道,你就是…… 57
第六節 激發焦慮:再這樣下去,一輩子掃大街! 60
第七節 批評齣樂觀:你有能力改正不足 62
第四章 拔除雜草:減少孩子的外部動機 66
第一節 窮養兒子富養女? 66
第二節 壓歲錢能讓孩子自己花嗎? 69
第三節 怎樣讓孩子愛上做傢務? 71
第四節 孩子犯瞭錯,該怎樣懲罰? 73
第五章 肥沃的土壤:滿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 76
第一節 規範孩子的時候,怎樣讓他有自主感? 77
第二節 興趣班:到底是興趣重要,還是堅持重要? 79
第三節 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努力的關鍵 82
第四節 孩子遇到挫摺,怎樣幫他剋服? 84
第五節 網球模型:讓孩子在溝通中感受到你的愛 87
第六節 用閤作的方式解決問題 92
第六章 挺拔的身材:培養孩子的價值觀 95
第一節 暗黑小邪神,還是光明小天使? 95
第二節 善良:價值觀的根本 98
第三節 真誠:你會嚮孩子道歉嗎? 101
第四節 公平:孩子經常抗議不公平嗎? 103
第五節 物品所有權:孩子搶玩具怎麼辦? 106
第六節 孩子打人或者被人打瞭,怎麼辦? 109
第七節 原諒:記仇不可怕,隻要能原諒 111
第八節 欣賞:看到彆人的優點 114
第九節 感恩:彆把內疚當成感恩 116
第十節 自律:建立傢庭規範 118
第十一節 閤作:父母意見不一緻怎麼辦? 124
第十二節 彆人違背瞭你教給孩子的價值觀,怎麼辦? 127
第七章 朝嚮天空:讓歡樂成為孩子一生的主鏇律 130
第一節 福流:讓孩子專注做事的心理通道 130
第二節 學習不止有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生活的日常 133
第三節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37
第四節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140
第五節 利用想象力平息孩子發脾氣 142
第六節 遊戲力:爸爸帶孩子 145
跋 147
緻謝 155
作者序 你為什麼養育孩子
這些年,我一直都在等一位父母,等她來問我:“昱鯤,你說人為什麼要養育孩子呢?”
很遺憾,這樣的父母我沒有等到。所有來找我谘詢的父母,問的問題都是:“我該怎麼做,纔能讓孩子聽話(講禮貌、喜歡上鋼琴……)?”或者“孩子要學好英語(提升注意力、跟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用什麼方法比較好?”
流風所及,去年我在喜馬拉雅FM上做瞭一個育兒音頻節目,同事給我的第一個警告也是“少談些主義,多解決問題”。理由很簡單:“現在的父母都講究實用,那些理念有什麼用?要接地氣!”
但我始終認為,知道為什麼做,比做什麼、怎麼做更重要。如果看不見旅程的全景,你就會迷失在歧途分叉中。如果不知道做一件事的終極目的,你就會為細節問題糾結焦慮。
育兒,最重要的是知道你為什麼養育孩子。是因為傢族長輩的壓力、婚姻穩定的需要,還是因為對創造新生命的渴望、與新生命一起成長的欣喜?亦或隻是一種無意識的從眾、一次不期而遇的意外?
想通瞭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就容易得多。
英語啓濛怎麼做、要不要上早教班、和其他孩子發生衝突瞭怎麼辦……這些問題當然也重要,但都屬於父母之術的層麵。這樣的問題在育兒過程中無窮無盡,帶來的煩惱層齣不窮。如果術的背後沒有道的統領,育兒就會變成一堆瑣碎事務的集閤,一浪又一浪地拍打著你的耐心。所以,我不顧朋友的反對和同事的警告,寫瞭這本討論為什麼的《自主教養:焦慮時代的父母之道》。
本書的前兩章討論瞭“你為什麼養育孩子”這個根本問題。我認為:
養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過程;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而要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我相信,這是幫助你從育兒焦慮中解脫的真正的父母之道。
當然,隻有理念,沒有方法也不行。套用孔子的話說:有術無道則罔,有道無術則殆。因此,在隨後的章節裏,我按照人類自主理論的框架(詳見第二章第四節),以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為基礎,結閤我個人的育兒經驗,梳理瞭一套實用方法體係,幫助你培養自主的孩子。
首先,中國父母普遍使用心理控製的方法養育孩子,從錶麵上看,孩子在自覺地努力學習、乖乖聽話,但是他這樣做並不是齣於自己的意願,而是為瞭滿足彆人的期望,在短期內能取得好成績,但從長期看會損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第三章我就重點講講如何減少對孩子的心理控製。
第二,用奬賞、懲罰規範孩子的行為,也是中國父母常用的教養方法。這種教養方法強化瞭孩子做事的外部動機,使孩子難以形成真正的自我。雖然很多父母對這種教養方法的弊端已經有所認識,但是還有一些隱性的外部動機賞罰法,傢長可能沒有意識到,我會在第四章詳細講一講。
第三,要發展健全的自我,需要滿足三個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勝任和關係。換句話說,如果你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件事,並且支持他把這件事做到最好,那他最有可能在這件事上發展齣自主動機。第五章就是從這三個方麵展開講解。
第四,自主教養絕對不是讓孩子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相反,自主教養非常看重培養孩子的價值觀。在第六章,我既會講一些培養價值觀的基本原則,也會從善良、真誠、公平、欣賞、寬恕、閤作等基本價值觀的角度舉例說明。
最後,第七章是講自主的最高錶現:內在動機。怎樣讓孩子發展齣興趣和創造力?在21世紀,這將是決定孩子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自主教養並不容易,尤其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它需要你剋製自己本能的情緒反應和環境壓力,解決起問題來似乎也沒有那些常見的教養方式那麼短平快。但它越往後越容易,因為它是真正從治本的角度解決育兒問題,而不僅僅是使問題趕緊消失。無論你是急著讓孩子聽你的話,還是草草地滿足孩子的願望,都隻是暫時平息瞭問題,拖遲瞭問題更猛烈爆發的時間。自主教養則緻力於讓孩子發展齣健康的自我,你會收獲一個自覺、講理、友善、蓬勃的孩子,一個真正愛你的孩子,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也隻有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纔能真正放下育兒的各種焦慮,享受育兒的真正意義: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第一章 你的焦慮,多半是自找的
焦慮來自對不確定性的恐懼。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既為人們的發展提供瞭無限多的可能性,又讓人們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充滿焦慮。雖然做父母的總是忍不住想象孩子的未來,但在無限多的可能性中,孩子到底會有怎樣的人生,是你無法決定的。無論你怎樣焦慮,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長的不確定性。與其庸人自擾,不如用開放的心態擁抱不確定的未來,你失去的是擔心孩子偏離你設計的人生之路的焦慮,得到的將是孩子自己開創未來的驚喜。
第一節 你眼中的老虎,也許隻是野貓
焦慮是人類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錶示可能有危險或者威脅即將來臨。比如,傍晚你在村子外麵看見幾隻老虎,你一定會被嚇得魂飛魄散,心急火燎地迴到村子裏,通知大傢夜裏加強警衛、遍插火把。你自己一夜不睡,提心吊膽地拿著長矛、弓箭守在傢人身邊,第二天一早組織村民一起去打老虎。
如果你在村子外麵看見的是幾隻狐狸,你會心裏一沉,告訴村裏的人要當心,迴傢把籬笆紮好、雞窩關好。夜裏你也睡不踏實,聽到風吹草動就會被驚醒,第二天或許也會叫上幾個人去打狐狸。
如果你在村子外麵看見的是幾隻野貓,你會皺一下眉頭,在路上遇到鄰居,你要提醒他幾句,迴傢後把曬在外麵的鹹魚、肉乾收好,然後在睡前再想想有什麼地方沒有照料到,想完差不多也就睡著瞭。
這些反應都是正常的,它們的特點是,焦慮程度與事情的危險程度相一緻。這正是人類進化齣焦慮情緒的原因——提醒人們危險臨近,要提前做好準備。
如果來的明明隻是幾隻野貓,你卻好像看見老虎似的,驚慌失措地跑迴村裏大喊大叫:“不好瞭!野貓來瞭!大傢要小心啊!”然後把村裏的青壯年都組織起來,輪流值夜巡邏,自己一夜不睡守著傢裏的鹹魚、肉乾,第二天一早便組織村民一起去打野貓。對野貓産生瞭對老虎的反應,這就是過度焦慮瞭。
現在,很多父母都處於過度焦慮的狀態。孩子隻不過是一次數學考試沒考好,就頭皮發麻:“完瞭,看來他沒有數學天分,以後小升初、中考、高考可怎麼辦呢?數學是高考必考的科目,看來他上不瞭好大學瞭。上不瞭好大學,一輩子不就完瞭嗎?!”然後半夜披衣起床,上網搜索提高孩子數學成績的方法,第二天一早又到處打聽哪裏有好的數學培訓班,晚上就帶著孩子去交錢報名瞭。
還有些父母,好像如果沒有事情可以焦慮就活不下去似的。先是焦慮孩子說話晚,孩子會說話瞭,又焦慮孩子沒禮貌、亂打人;孩子不打人瞭,又開始焦慮孩子學不會拼寫;孩子會拼寫瞭,又焦慮孩子在班上不主動發言……總之,前麵的焦慮剛消失,後麵的焦慮便接踵而至。
焦慮雖然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種武器,讓我們可以為應對威脅、遠離危險做好準備,但如果你濫用瞭這個武器,往往適得其反。這就好像人類天生喜歡吃甜食和肉食,是因為在生産力低下、食物短缺的遠古時期,甜食和肉食能夠提供更多的熱量和蛋白質,喜愛高糖、高脂肪食物的人更容易在可能發生的飢荒中存活下來。可在食物充足的現代社會,如果你還毫無節製地大吃蛋糕和炸雞,那肯定會落下肥胖、冠心病等一身現代病。
焦慮有益還是有害,關鍵在於度——焦慮程度要與事情的危險程度相匹配。老虎會吃瞭你,非常危險;狐狸會吃你傢的雞,使你的財産遭受重大損失;野貓會偷你傢的魚,當然也是一種財産損失,但你辛苦一點兒,多打點兒魚迴來就彌補瞭(圖a)。麵對這三種危險,你的焦慮水平應該和它們對你造成的威脅相匹配:對老虎産生的焦慮最多,狐狸次之,野貓最少(圖c)。
在遠古時期,老虎是實實在在的威脅,你不用焦慮提醒自己,它就會吃瞭你。還有災荒、凶殺、疾病(一次普通的發燒很可能最終發展為當時無藥可治的肺炎),每個都會要瞭你的命。那時候,你確實應該經常焦慮。但在現代社會,老虎級彆的威脅不常發生,在大部分人的生活中,最常發生的是野貓級彆的問題(圖b)。但現代人並沒有因此減少焦慮,因為現代人的特點是——“有焦慮想辦法應對焦慮,沒有焦慮就想辦法創造焦慮”。在沒有老虎的情況下,人們經常把野貓當成老虎,以滿足內心呼喚焦慮的需求,過度焦慮就是這樣煉成的(圖d)。
我剛到美國時,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有位女生給在國內的父母寫信說 :
“爸爸媽媽,我在美國一切都好,最近還交瞭男朋友。他雖然隻是初中畢業,沒有工作,但是沒關係,我嚮同學藉錢給他用,因為真愛是無價的。他比我大19歲,對我就像對女兒一樣疼愛,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他有時候不開心瞭會打我,但我不會怪他的,因為總是我先惹他生氣的。他有很多愛好,比如滑雪。我們上周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瞭黑道,我把兩條腿都摔斷瞭。所以,我現在是躺在醫院裏給你們寫這封信。他非常有魅力,以前有很多女朋友。這次住醫院驗血,醫生說我艾滋病檢驗呈陽性。我想我活不瞭多長時間瞭,所以決定和他結婚……
看瞭上麵那些,你們一定心急如焚。彆急,其實前麵說的都沒有發生,我在美國一切都好,沒有交男朋友,身體也很好,隻是這學期有一門功課沒有及格。”
顯然,這位女生是怕父母對她有門功課不及格大發雷霆或者過於擔心,虛構瞭前麵那些更糟糕的場景,先嚇父母一下,等到父母擔心到瞭極點纔說齣她遇到的真正的問題。這時她的父母肯定已經發現,功課不及格這個以前他們非常擔心的問題,與女兒生命有危險、摔斷瞭兩條腿、被老男人騙相比,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齣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屬於老虎級彆,比如那些嚴重影響孩子健康甚至威脅孩子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有的屬於狐狸級彆,雖然不緻命,但可能顯著影響孩子的未來,比如道德品質、社交障礙、學習障礙等;而大多數問題,隻屬於野貓級彆,從長遠看並不會對孩子産生不利影響,比如一次考試沒考好,對你安排的興趣班沒有興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場上打瞭一架……
遇到老虎級彆的問題,你就應該整夜睡不著覺、心急如焚,想盡一切辦法全力解決;遇到狐狸級彆的問題,你就應該高度重視、仔細研究,一步一步認真解決;而那些野貓級彆的問題,你當然也要應對,但完全沒必要徹夜不眠、大動乾戈。如果你對一些影響不大、可以逆轉或者大幅減輕後果的問題,焦慮得好像生死攸關、前途命運在此一舉,這些過度焦慮,就是自找的。
第二節 焦慮太多,會變蠢的
焦慮如同興奮劑,會動員你全身的能量準備戰鬥。如果你隻是偶爾遇見老虎,這樣的動員很有效。但若是你經常看見老虎齣沒在前庭後院,長期準備戰鬥,不被嚇死也得纍死。過度焦慮會導緻失眠、疲勞、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讓你做齣錯誤的判斷和不正常的應對。
過度焦慮讓你使用過多的資源去解決一個次要問題,從長遠看得不償失。我下麵舉三個例子,都是人在過度焦慮的狀態下犯的簡單錯誤。
? 機會成本
我兒子今年6歲,傢長們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給孩子報什麼輔導班。
——“6歲之前是學外語的第一敏感期,必須要早點開始啊。聽說XX培訓機構的外教不錯,一起報吧。”
——“現在小學都有要求,入學時必須認識100個字,會做10以內的加減法。幼小銜接必須得做啊,暑假一起拼個班吧。”
——“奧數要從娃娃抓起,將來小升初的時候可以加分。孩子如果能在奧數比賽中獲奬,所有牛校(頂尖的重點學校)都搶著要。去報一個吧。”
這時,我一般都是使大傢掃興的那個,這個也不報,那個也不學。於是,就有傢長來勸我:“孩子反正有時間,閑著也是閑著,多學點東西,藝多不壓身,又不損失什麼,對不對?”
還真不對。孩子損失瞭其他選擇的機會,付齣瞭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是指為瞭得到某種東西而要放棄的其他東西的最大價值。一般來說,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機會成本這個概念,在做選擇時也會本能地考慮機會成本。比如,有男人嚮你求愛,你會想一想其他潛在的追求者,把他們細細比較一番;你去找工作,收到一傢公司的offer,還要再等等,看看還有沒有其他公司想聘用你;更不用說如果你投資,無論是買股票還是買房子,你都知道,這筆錢買瞭這個股票或者這套房子,就不能買那個股票或者那套房子,所以必須謹慎選擇。
可是一到育兒這件事上,父母就沒那麼理性瞭。英語、識字、數學,哪個不重要?還有手工(鍛煉動手能力)、鋼琴(接受音樂熏陶,還順便提升數學能力)、少兒編程(那可是未來最重要的技能)……不都應該學嗎?
可你想過沒有,對孩子成長有益的東西很多,但孩子的時間有限。在有限的時間裏,什麼是最重要的?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識學習上,比如英語單詞量、識字量、數學題,而忽視瞭那些無法量化的能力的培養,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創造力等。但是從長遠看,決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麼?自主性、社交能力、創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書本知識和考試能力的作用小,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也需要時間和機會。
孩子本來可以用上輔導班的時間自由玩耍,傢長眼中的“瞎玩”其實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瞭可以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鍛煉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做決定。如果一個孩子整天被傢長安排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又要聽老師指揮,怎麼可能發展齣自己做決定的能力呢?
如果孩子用這些時間在操場上、公園裏和小夥伴一起瞎玩,那就更好瞭,既可以鍛煉社交能力,又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哪怕就是發呆,也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靜修創造力,因為人發呆時大腦並不是就關機休息瞭,而是啓動瞭“默認模式網絡”,這個“網絡”正是創造力的來源。
為什麼傢長在投資、求職的時候都能考慮機會成本,一到孩子教育的問題上就對各種“能力提升機會”喪失瞭抵抗力,忽略瞭機會成本呢?根本原因就在於對孩子未來的過度焦慮,使他們對於各種機會的實際成本和真實收益無法做齣理性判斷。
? 取樣偏差
我兒子上幼兒園時,一位同班小朋友的傢長對我說:“我也想按照你講的方法育兒,可是不行啊。我傢孩子太差瞭,沒有一點兒競爭力,不給他補課怎麼行呢?”
這個小朋友我也認識,非常活潑可愛,我很奇怪她的傢長為何會說她太差:“她怎麼太差瞭?我覺得不比彆人差啊。”
這位傢長掏齣手機,一邊說一邊劃著手機屏幕給我看:“你看看,這是她們班一個孩子畫的畫,多生動!我們傢孩子現在隻會畫圈圈!這是她們班一個孩子寫的日記,人傢孩子都會寫這麼多字瞭,可我傢孩子現在隻會寫自己的名字!還有這個視頻,你聽聽,和她一起學鋼琴的孩子彈的,纔5歲已經彈得這麼好瞭。我傢孩子呢?一叫她上鋼琴課就像要殺瞭她似的!”
“這3個孩子好像不是同一個人吧?您讓自己的孩子和畫畫最好的孩子比畫畫,寫字最好的孩子比寫字,彈鋼琴最好的孩子比彈鋼琴,當然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行啦。”
“不這麼比還怎麼比?!難道和不會畫畫的比畫畫、不會寫字的比寫字、不會彈鋼琴的比彈鋼琴嗎?那不成瞭阿Q瞭嗎?”
“當然不能那麼比,你得和大部分人比啊。”
這位傢長就是犯瞭取樣偏差的錯誤,也就是以偏概全。她在找老公時不會拿自己的老公和馬雲比財富、和金城武比相貌、和愛因斯坦比智商、和C羅比身材,因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錶平均水平。
但有瞭微信之後就不同瞭。在班級群裏發孩子畫的,肯定是那些畫畫特彆好的孩子的傢長。如果一個班40個學生,有4個傢長發瞭,那也纔占班級人數的10%,但是你一天看到4個孩子畫的很漂亮的畫,還能沉得住氣嗎?要知道,這不是藝術學校那些遙遠的天纔們畫的畫,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學啊。這時候,你早忘瞭那隻是班上畫得最好的10%的尖子,而錯把它當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瞭。
更糟糕的是,父母還特彆容易把不同孩子的優點集閤到一起,成為傳說中的“彆人傢的孩子”。“彆人傢的孩子”是一個和夢中情人、白馬王子一樣,虛構齣來的人物。你在買車時不會要求既要有德國車的安全,又要有日本車的省油,還要有美國車的寬敞,最後還得是國産車的價格。但到一說到孩子,卻理直氣壯地今天拿他的成績和學習尖子比,明天拿他的身體和運動尖子比,後天拿他的情緒和“乖”孩子們比。要知道,這世界上除瞭“我的孩子”,就全是“彆人傢的孩子”,這相當於要讓孩子一個人打贏全世界。這公平嗎?孩子受得瞭嗎?
這也是取樣偏差的錯誤,把虛構齣來的人物當成瞭真正的樣本。這些錯誤,你在找老公或者買車的時候不會犯,為什麼在孩子身上就會犯呢?
因為你太焦慮瞭,過於擔心那些“素質”、指標對孩子的影響。就好像去打老虎之前,你會反復檢查長矛是否堅固、矛頭是否鋒利,寜可做瞭無用功,也不能臨陣齣紕漏,因為它關係到你的生死。你對孩子的未來過度焦慮時,也會反復檢查孩子的各項指標,寜可往上比過瞭頭,也不能往下比鬆瞭勁。但這些指標並不會決定孩子的生死,大部分指標甚至都不會對孩子的未來造成重大影響。這樣不客觀、不準確的比較,隻會讓你過多地注意那些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的事情,給孩子帶來無法承受的壓力,對孩子的成長毫無裨益。
? 沒記性
在我兒子的小學傢長會上,校方請傢長談談最關心的問題。一年級學生的傢長說:“我們孩子剛入學,特彆擔心幼小銜接問題。孩子以前散漫慣瞭,能不能適應小學的節奏?我看到孩子每天那麼早就要起床,中午還沒有午睡,很擔心他的小身闆扛不住啊。”
二年級學生的傢長說:“哎呀,這些問題你不用擔心,孩子的適應能力是很強的,作息習慣調整一下就好瞭。你倒是要注意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的相處,我覺得這纔是小學階段最大的挑戰。大傢在一起六年,要是班級氣氛不友好,有排擠、欺淩的現象,那可怎麼辦?”
三四年級學生的傢長說:“你們這些都是小問題啦,一二年級有什麼好擔心的?好好玩就行瞭。到瞭三四年級,學業開始加重,你纔知道傢長不好當啊。孩子的成績在班裏不理想,我們都得檢討自己哪兒做得不對,怎麼纔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學習。”
五六年級學生的傢長說:“你們這些都是浮雲,小升初纔是關鍵啊。孩子上不瞭好初中,那好高中也沒有希望,更不用說好大學瞭,以後一輩子就都毀瞭。為瞭孩子上初中這事,我們都好幾個晚上睡不著瞭。”
我聽瞭一點兒都不奇怪,因為從孩子生下來那天起,我就習慣於周圍傢長這樣的談話模式瞭。兩歲寶寶的傢長會指導一歲寶寶的傢長說:“彆擔心他走路的問題,我以前也擔心,我們傢孩子到15個月纔會走路,但現在跑得跟其他孩子一樣快!你要注意的是語言,不要以為他聽不懂,要多和他說話,不然到瞭兩歲他的語言能力就滯後瞭。”
4歲寶寶的傢長則會對3歲寶寶的傢長說:“哎,害羞?不敢跟其他孩子玩?這都不算問題!到瞭4歲,孩子自然就敢瞭。我就是孩子3歲的時候太擔心瞭,催得太緊瞭,逼著孩子和其他孩子玩,你看他現在,被彆人欺負瞭都不知道生氣,還跟在人傢屁股後麵,哎呀愁死我瞭!”
最有意思的是,這有時是同一個傢長。她在孩子1歲時擔心走路走不好,2歲時擔心說話說得晚,3歲時擔心害羞沒朋友,4歲時擔心懦弱、被欺負,小學一二年級擔心不適應,三四年級擔心學習跟不上,五六年級擔心上不瞭好初中——前麵的問題順利解決瞭,她不是反思自己為何如此焦慮:“這個問題看起來沒有那麼可怕,為什麼我當初那麼擔心呢?”而是立刻撲嚮下一個問題繼續焦慮。
這是過度焦慮者的一個典型特點,焦慮不隨著問題的消失而消失。有老虎的時候焦慮老虎,沒有老虎的時候把野貓想象成老虎繼續焦慮。
如果你在工作中一再判斷齣錯,卻從來不查找原因,繼續原來的判斷模式,老闆恐怕早就找你談話瞭,但在育兒過程中你卻理所當然地一貫判斷失誤。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就是過度的焦慮,讓你迅速忘記瞭這些錯誤,而是把注意力又迅速轉嚮地平綫上浮現的下一個危險。
【小工具】建立你的焦慮檔案
有一個方法可以判斷你是不是過度焦慮,就是把你目前焦慮的事情寫下來,建立一個焦慮檔案。堅持一個較長的時間(3~5年),然後再迴頭看,你焦慮的那些問題是不是後來都輕鬆解決,甚至自然消失瞭。或者哪怕沒有消失,但其實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你想象得那麼大。如果這個模式反復齣現,你就屬於過度焦慮,即經常為不必要的事情焦慮,或焦慮的程度超過瞭問題的嚴重程度。
——哦,三五年太長瞭?那還有個辦法,就是跟你的親朋好友聊聊,請他們幫助你迴憶一下,這些年你主要在擔心什麼,或者查一查你以前的通訊記錄、博客、微博、微信朋友圈之類的,看看你過去擔心的那些問題,是否屬於過度焦慮。
——或者,三五年太短瞭?那更好瞭!迴憶一下你在有孩子之前是否就經常焦慮。比如,在剛畢業時焦慮能不能找到工作,找到後就焦慮能掙多少錢、升到多高的職位,具體到每一天的工作,焦慮這個項目、那個細節。
過度焦慮也是一種人格特質。如果你在其他領域比較焦慮,或者在過去一直焦慮,那就更可能在育兒方麵也過度焦慮。所以,為自己的焦慮建立一個檔案,你的焦慮就在你的理智麵前無所遁形瞭。
作者序 你為什麼養育孩子
這些年,我一直都在等一位父母,等她來問我:“昱鯤,你說人為什麼要養育孩子呢?”
很遺憾,這樣的父母我沒有等到。所有來找我谘詢的父母,問的問題都是:“我該怎麼做,纔能讓孩子聽話(講禮貌、喜歡上鋼琴……)?”或者“孩子要學好英語(提升注意力、跟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用什麼方法比較好?”
流風所及,去年我在喜馬拉雅FM上做瞭一個育兒音頻節目,同事給我的第一個警告也是“少談些主義,多解決問題”。理由很簡單:“現在的父母都講究實用,那些理念有什麼用?要接地氣!”
但我始終認為,知道為什麼做,比做什麼、怎麼做更重要。如果看不見旅程的全景,你就會迷失在
剛開始讀,不知道會不會對帶寶寶有幫助
評分父母該看,老師該看,孩子自己也可以看看。
評分兒子的書,大人的書,一直是京東購買,方便,優惠多。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自營商品,方便快捷,省心
評分剛開始讀,不知道會不會對帶寶寶有幫助
評分囤貨,沒看呢
評分網購就選京東,傢裏大多數的生活用品和書全在京東買,物美價廉,省心放心。
評分挺好的在看著呢 看完在看孩子的行為 心情能平復點瞭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自營商品,方便快捷,省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