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文库:大学 中庸 进德修业必修的儒家经典!

家藏文库:大学 中庸 进德修业必修的儒家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迁,注 译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中庸
  • 大学
  • 修身养性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人生哲学
  • 道德修养
  • 经典名著
  • 家藏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709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980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学》为后世 zui 耳熟能详的无疑是宋儒所总结的三纲领、八条目,其构成了全书的整体框架。所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谓“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教,乃是让人从近做起,从己做起,修养德行,渐次扩充,至于家族、国家,最终平治天下。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古代有志兼济天下的士子们的理想人格。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作为儒家典籍《礼记》中的两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相传《大学》出于曾子之手,《中庸》为子思手笔,代表儒学谱系之正脉,故此二篇自汉代以来即常被抽出单行。清末学者皮锡瑞指出,《汉书·艺文志》于“礼记”百三十一篇外,已别出《中庸》二篇;南朝梁武帝,不仅作《礼记大义》十卷,又作《中庸讲疏》一卷;到了宋朝,仁宗皇帝更以《大学》赐进士及第者。(见《三礼通论》)《大学》《中庸》义理精微丰富,修身齐家,性与天道,皆在其中,为宋明以来的儒者高度重视,成为他们建构人性论的基础。司马光认为,《学记》《大学》《中庸》《乐记》是《礼记》中 zui 精要的篇章。(《书仪》)程颢、程颐兄弟对《大学》《中庸》二书特加表彰,将之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到了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首《大学》,次《中庸》,次《论语》《孟子》,真正建立了理学的经典诠释文本系统。

明清以来,“四书”为人所诵习之书,《大学》《中庸》尤为童蒙进学之首务,各种解说注释也层出不穷。到了现代,国学复兴,“四书”渐有家弦户诵之势。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坊间出版“四书”今注本极多,各有特色。本书作为笔者一己读书之所得,在古人注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辨析,力求呈现一个平正笃实、切当身心的译注本。笔者的希望是,一般读者不仅由此可以初步理解《大学》《中庸》的文义,也能进而对古代贤人的思想世界有所体认和感悟。


目录


目录


大学


中庸


附录

程颢《明道先生改正大学》

程颐《伊川先生改正大学》

朱熹改定《大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

朱熹《中庸章句序》

王阳明《大学古本序》(《困知记》本)

王阳明《大学古本序》(《王文成公全书》本)

王阳明《大学古本旁释》

王阳明《大学问》

唐文治《大学大义序》

唐文治《中庸大义序》


主要参考书目

家藏文库

大学中庸


精彩书摘

大学①


[古注]

陆德明引郑玄: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朱子: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注释]

①大学:本篇详载古人治学的次序,宏纲细目,示人门径,相传为曾子所作。“大”字,如果读成“泰”,则为学校之名,其义见于《礼记》中的《学记》一篇;如果读为大小之“大”,则指士子治学应有大的关怀,读书修身之外,更要民胞物与,兼济天下。刘光蕡《大学古义》认为这就是《周易》里面说的“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很有道理。(《周易》与《大学》《中庸》的道理多有相通之处)其实二义可通,读“泰”,自含至高无上之义。旧读“泰”不误。自朱熹以后,多读大小之“大”,今俗从朱子之读,也可。



[解说]

古代有大学、小学之辨。《礼记·王制》说:“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学教育的层次阶段要高于小学,从品行技艺上升到了圣贤之学。《礼记·学记》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意谓,每年都有学生入学,隔年就要进行学业考查。第一年考查点读经文的能力,以辨其志向;第三年考查是否重视学业,热爱集体;第五年考查学生能否兴趣广博,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能否互相讨论学术,选取学侣,这些都达到目标就叫“小成”。如果在第九年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坚守独立而不违背师说,则可以称作“大成”了。收到以上的成效,学子们方能具备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能力,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步骤和目的。所以孔颖达总结说:“言如此所论是大学贤圣之道理,非小学技艺耳。”

《学记》又载大学的具体教育方法,其中说道:“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大致意思是,恶念未生之前,用教育加以预防;学生到了可以接受教育的时期,应该适时教导;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提前讲授,坚持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观摩学习,互相借鉴。指出踏实自修的重要,也强调了群体交流、切磋琢磨的重要,这些都是达到“至善”之境前的积累功夫。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④。



[古注]

郑注: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

朱注: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注释]

①道:途径,引申为宗旨、目标。②明德:人性中固有的善德和智慧。此处朱子解为虚灵不昧之德,《朱子语类》释作“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较前说为明晰。③亲:亲近。④至善:明德、亲民所达到的境界。


[今译]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君子光辉的德行,在于引导百姓和睦亲爱,在于使人达到至善之境。



[解说]

宋儒称此节为《大学》的“三纲领”。

“亲”字,朱子引程颐之说认为应该作“新”,革新之意。证据就是下文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铭,又有“作新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之文,强调教化百姓之意。《章句》所谓“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作为朱熹《大学》诠释体系中“三纲领”重要一环,《章句》中很多具体解说也是以此为前提的,就其个人阐释来说,足成理学一家之言。

  然而此说未必至当,依古本读如字也可通。“亲民”之义,似比“新民”更为朴实宏大。《尚书·尧典》说:“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和此处明德、亲民可以互证。《孝经》“开宗明义”章里面,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孟子·尽心上》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亲民”的古义。儒家认为“亲民”是古往今来善政、美俗的根本。

  唐文治《大学大义》引顾炎武的话说:“三代之世,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治国平天下之事。孔子之于弟子也,四代之礼乐,以告颜渊,五至三无,以告子夏,而又曰‘雍也可使南面’。然则内而圣人,外而王,无异道矣。”这里强调了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向内修养心性,学习圣人之德;向外扩充己志,要具备治理社会国家的能力。内外兼备,体用不二,这也是“大学”之所以称“大”的原因。


知止而后有定①,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古注]

郑注:止,犹自处也。得,谓得事之宜也。

朱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



[注释]

①止:欲达“至善之境”的自处、自守之道。



[今译]

知道追求至善之境的自处之道,才能有明确的志向;志向明确了,才能心静;心静然后神安;神安方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了,处事方能恰当得宜。



[解说]

孔颖达说:“‘知止而后有定’者,更覆说‘止于至善’之事。既知‘止于至善’,而后心能有定,不有差贰也。‘定而后能静’者,心定无欲,故能静,不躁求也。‘静而后能安’者,以静故情性安和也。‘安而后能虑’者,情既安和,能思虑于事也。‘虑而后能得’者,既能思虑,然后于事得宜也。”(《礼记注疏》)

  唐文治说:“《尚书》禹之戒舜曰:‘安汝止,惟几惟康。’知止而至于能安,即所谓‘安汝止’也。‘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所谓‘康’也。‘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谓‘几’也。”今按:《尚书》中大禹的话见于今《益稷》篇,强调心有所守方能不妄动,才可臻于平和安康之境,于己、于国都是如此。曾运乾《尚书正读》解释这段话,引用了《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颇见心得。

鄙意认为朱子释为“至善之所在”,与郑玄“自处”之义并不矛盾,“止”有不逾越之义,即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亦即仁义至善之德。欲达此境,则不离自修自守之功夫。下文引孔子说《诗》之语“知其所止”,也是说人应择仁义而自守。《论语·里仁》所谓“择不处仁,焉得知”。


前言/序言


《大学》《中庸》作为儒家典籍《礼记》中的两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相传《大学》出于曾子之手,《中庸》为子思手笔,代表儒学谱系之正脉,故此二篇自汉代以来即常被抽出单行。清末学者皮锡瑞指出,《汉书·艺文志》于“礼记”百三十一篇外,已别出《中庸》二篇;南朝梁武帝,不仅作《礼记大义》十卷,又作《中庸讲疏》一卷;到了宋朝,仁宗皇帝更以《大学》赐进士及第者。(见《三礼通论》)《大学》《中庸》义理精微丰富,修身齐家,性与天道,皆在其中,为宋明以来的儒者高度重视,成为他们建构人性论的基础。司马光认为,《学记》《大学》《中庸》《乐记》是《礼记》中最精要的篇章。(《书仪》)程颢、程颐兄弟对《大学》《中庸》二书特加表彰,将之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到了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首《大学》,次《中庸》,次《论语》《孟子》,真正建立了理学的经典诠释文本系统。

明清以来,“四书”为人所诵习之书,《大学》《中庸》尤为童蒙进学之首务,各种解说注释也层出不穷。到了现代,国学复兴,“四书”渐有家弦户诵之势。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坊间出版“四书”今注本极多,各有特色。本书作为笔者一己读书之所得,在古人注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和辨析,力求呈现一个平正笃实、切当身心的译注本。笔者的希望是,一般读者不仅由此可以初步理解《大学》《中庸》的文义,也能进而对古代贤人的思想世界有所体认和感悟。



下面介绍一下《大学》《中庸》的主要内容及大致思想。

《大学》为后世最耳熟能详的无疑是宋儒所总结的三纲领、八条目,其构成了全书的整体框架。所谓“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谓“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教,乃是让人从近做起,从己做起,修养德行,渐次扩充,至于家族、国家,最终平治天下。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是古代有志兼济天下的士子们的理想人格。

  《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程颐称为“初学入德之门”,洵非虚言。朱熹说得更加明确:“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可见其重视程度。

  八条目中,最基础者为格物、致知,但历来论者解释颇不一致。朱子解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即今所谓“深入研究”之意。详味朱子“格物”义,略偏于知识论,影响较大。与朱子同时或后代学者异说,有解为格去物欲者,有释为亲手实践之义,各有其思想立场。笔者认为,格物就是亲历天下之事的意思,兼读书学问和人格阅历两端,所谓“致知”,大致相当于今天俗称的“长见识”。清儒陈澧说:“凡人欲增长见识,舍读书阅历,更无他法。故曰‘致知在格物’也。”可谓直截了当。

  格物致知之后,乃是诚意、正心。诚者,真实无妄、光明不欺之谓,经传诸子每多称颂。《周易·乾卦·文言》云:“闲邪存其诚。”又云:“修辞立其诚。”《孟子·离娄上》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尽心上》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荀子·不苟》篇云:“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且整部《中庸》,最强调的就是一个“诚”字。诚意,是正心的基础。精诚不欺,心才不会被喜怒哀乐等一偏之情所左右,方能有廓然大公的气象。俗语有“忠诚”,诚意正心即是儒家之“忠”道。

儒家提倡忠、恕之道。尽心竭力谓之忠,将此道德推广扩充,及于家国,则需要“恕”道。《大学》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此即推己及人之恕道。《大学》又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更加显豁。可以说,《大学》这里的“絜矩”就是“忠恕”二字的注脚。(唐文治《大学大义》引陆桴亭说)

以上即为《大学》一书的纲目与要义。其他以德治国、以仁化民、亲贤远佞、德本财末等内容皆由此延展。

《中庸》一书,开篇即言性与天道,貌似玄远,但处处落实在一“诚”字上。此外,《中庸》和《大学》一样,也提出了君子日常的“慎独”功夫。但需要注意的是,“诚”与“慎独”在《中庸》和《大学》中的地位性质是有差别的。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将诚作为圣人的自然本性。下面接着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至诚的圣人可以化育天地,《文言》所谓“与天地合其德”,庶几相近。这种对“诚”的推崇无疑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品德修养。

  《大学》则将诚意和慎独放在一起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这里的慎独基本属于为善去恶、慎于独处等身心修养方面。

  《中庸》的慎独则不尽然,文中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着力于“不睹”“不闻”,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慎独”功夫,似乎已经带有本体论的意味了。因此明儒刘宗周说:“《中庸》之慎独与《大学》之慎独不同。《中庸》从不睹不闻说来,《大学》从意根上说来。独是虚位。从性体看来,则曰莫见、莫显,是思虑未起,鬼神莫知时也。从心体看来,则曰十目、十手,是思虑既起,吾心独知时也。”(《刘子全书》卷十《学言上》)此说极为有见。

  天道人性之外,《中庸》的论学语特多启发学者之处。如对“素隐行怪”者欺世盗名行径的不屑,对“半涂而废”者勇气力量不足的遗憾,对真正的君子“遁世无闷”、不求人知的赞赏,至今看来,仍催人警醒。又如在追求学问过程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彻底功夫,以及“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不懈精神,指示了愚蠢与聪明的辩证关系。又如“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三句描述的君子学问德行达到的辉煌境界,令人神往而仰止。如此种种,纷披灿烂,在在皆是。

古代儒者在道统说的影响下,多数认为《大学》《中庸》相通,共同构成了孔子—曾子—子思并下接孟子的一套思想统绪。但是近代以来,随着研究的细致,有的学者说《大学》和《荀子》义多接近,《中庸》则多发挥孟子之学,分属两套学术传统;也有的学者观点恰恰相反,谓《大学》近孟子,《中庸》近荀子。笔者认为,二书之有思想差异,自不待言;然其互通之处,也绝不少,当观其汇通,以见先秦原始儒学之精神。

  “大学”之为教,层次井然,影响深远,至今遍播众口。“中庸”之为训,不离差等,无过不及,邻邦犹以为宝。以上略述《大学》《中庸》二书要义,聊为小引,未及详备,读者谅之。




最后,笔者对本书的译注方法、体例稍作说明。

本书文本乃据阮刻《十三经注疏》中的《礼记注疏》,注释力求平实贴切,不求深远玄奥,以明文义、通大旨为目的。《大学》《中庸》思想丰富,蕴含秦汉之前儒学古义甚多,因此本书对群经与《大学》《中庸》义理相通之句多加征引。清末学者黄以周作《子思子辑解》,《中庸》一篇详录郑玄之注,再加按语,体例严谨。近代唐文治先生学宗黄氏,所撰《大学大义》《中庸大义》二书,于郑注之外,亦详录朱熹《集注》,更显全面,阐释义理也极平实,按语所录宋明儒者之说别择精严,于读者颇多启迪。本书略仿唐氏“大义”之例,遍录郑、朱二注(标曰“古注”),择善而从,为作今注,并加译文。译注之外,于义理精微或旧注分歧处,续有补充阐释,多本黄、唐二先生之书,略下己意,标曰“解说”。

附录部分,笔者选录了一些关于《大学》《中庸》的重要文献,供读者进一步阅读之需。

限于学力,本书肯定会有很多问题,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智慧之钥:中华传统道德修养精粹》 序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体系,深刻影响着东方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其中,儒家思想更是这棵参天大树中最繁茂的一支,它不仅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历代文人雅士、治国安邦者的必修之课。从孩提启蒙到成人立业,儒家经典中所蕴含的智慧,如同一把把金钥匙,指引着人们通往道德高地,成就卓越人生。 本书《智慧之钥:中华传统道德修养精粹》,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拾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并非要对某一部特定的儒家经典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希望通过提炼和阐释其核心精神,帮助读者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要义,并将其融入现代生活的实践之中。本书选取的是儒家思想体系中那些最为基础、最为核心、也最为贴近个体修养的部分,力求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勾勒出一条清晰可见的道德成长之路。 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能够稳定心灵、指引方向的思想力量。《智慧之钥》正是为此而生。它不是陈旧的教条,而是历经千年锤炼的智慧结晶,是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立身的永恒箴言。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希望能够点燃读者内心的求知欲,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最终收获一颗更加成熟、更加睿智、更加坚韧的心。 第一章:仁者之心——慈爱与关怀的根基 “仁”是儒家思想的灵魂,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它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更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关爱、尊重与同情。本书将深入剖析“仁”的内涵,从“泛爱众”到“克己复礼”,层层递进,揭示“仁”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的。 我们将探讨“仁”在人际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如何做到孝悌忠信?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保持一颗善良而公正的心?本书将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生活场景,为读者展现“仁”的力量——它如何化解矛盾,弥合分歧,构建和谐的人际网络。 学习“仁”,并非要求我们成为圣人,而是要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有人情味的人。它要求我们超越狭隘的自我,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用同理心去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从家庭的温馨和睦,到社会的守望相助,再到国家的繁荣昌盛,“仁”始终是维系一切的基石。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点燃这份古老的慈爱之心,让“仁”的光芒照亮我们的生活,温暖我们周围的世界。 第二章:礼之用——规矩之中的秩序与和谐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非僵化的规矩,而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社会秩序的保障,更是个体修养的重要途径。“礼”的根本在于尊重,在于恰如其分地表达情感,在于遵循社会规范。本书将带领读者理解“礼”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在维护个体和社会和谐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我们将分析“礼”在不同场合下的具体应用:从家庭中的尊卑长幼,到社会交往中的礼尚往来,再到国家层面的政治伦理,无不体现着“礼”的智慧。本书将阐释“礼”是如何帮助我们建立清晰的角色定位,规范行为举止,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 更重要的是,“礼”的意义远不止于外在的行为。“内诚于己,外克于礼”,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是对他人尊重的自然流露。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遵守社会规范的同时,保持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真实情感?如何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让“礼”成为我们自由而有序生活的指南。 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礼”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即使在信息交流便捷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恰当的沟通依然至关重要。本书将帮助读者重新审视“礼”的价值,学习如何运用“礼”的智慧,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构建更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智慧的明镜——明辨是非与理性思考 “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维度,它不仅指知识的积累,更强调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信息纷杂的时代,拥有清晰的判断力和理性的分析能力,是我们做出正确选择、应对挑战的关键。《智慧之钥》将深入探讨儒家思想中关于“智”的培养之道。 本书将梳理儒家对“智”的理解:如何从“学”中获得知识,又如何从“思”中深化理解?我们将重点关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诲,强调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也会探讨“智”在决策中的作用,如何做到“三思而后行”,避免冲动和盲从。 “智”的另一重要方面在于明辨是非。在面对各种诱惑和误导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本书将结合儒家关于“慎独”、“止损”等观念,引导读者理解如何在复杂的道德环境中,坚守原则,做出符合道义的选择。 在现代社会,信息量庞大,观点多元。培养“智”的品质,意味着我们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盲从权威,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做出理性判断。本书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考框架和方法,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到智慧的指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从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第四章:坚韧的力量——自省与毅力的成长之路 “勇”和“诚”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在追求道德完善和事业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唯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抵达彼岸。《智慧之钥》将聚焦于个体如何通过“自省”和“毅力”,塑造强大的内心力量。 “自省”是儒家修养的内功心法。本书将深入探讨“吾日三省吾身”的含义,引导读者理解每日反思的重要性。反思我们的言行是否合乎道义,反思我们的思想是否纯正,从而及时纠正错误,不断完善自我。我们将提供具体的自省方法,帮助读者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审视习惯,让反思成为成长的催化剂。 “毅力”则是“勇”的外在体现。它意味着面对困难不屈服,面对挫折不放弃,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本书将结合儒家关于“恒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等论述,阐释毅力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我们将分享许多古代圣贤和凡人通过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典范故事,激励读者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在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坚韧的力量尤为可贵。它帮助我们应对压力,克服障碍,并在逆境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本书旨在通过解读儒家关于“自省”与“毅力”的思想,帮助读者构建起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终成大器。 结语: 《智慧之钥:中华传统道德修养精粹》并非一本静态的理论书,而是一份动态的行动指南。它所传达的,是历久弥新的智慧,是指导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成为一个更正直、更善良、更睿智、更坚韧的人。 学习儒家经典,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汲取其中蕴含的普适性真理,并将其应用于当下的生活。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点亮读者心中的道德之光,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热爱。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份“智慧之钥”的指引下,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新篇章,成为一个真正有学识、有品德、有担当的人,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家藏文库”的选书眼光真是独到,这次收录的《大学》《中庸》,简直是为现代学子量身打造的“精神食粮”。我一直觉得,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不能丢了根。这套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翻开第一页,就被它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注释所吸引,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速成读物”。它不仅仅是几篇古文的堆砌,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人智慧殿堂的大门。我尤其喜欢它对“格物致知”的解读,那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探究,对自身德行的不断锤炼。读《大学》里的“三纲八目”,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人生目标,不再是盲目追求分数,而是更注重内心的充实和品格的塑造。《中庸》则教会我“过犹不及”的道理,在生活中找到了平衡的艺术。很多时候,我们都太急于求成,或者过于保守,而《中庸》恰恰提供了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处世之道,既不失原则,也不至于极端。这套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时喜欢找些经典来读读,但常常被晦涩的文言和繁杂的注释搞得头晕。这次看到“家藏文库”出了《大学》《中庸》,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入手了。拿到手后,首先就被它的装帧设计所惊艳,古朴又不失现代感,拿在手里很有质感。翻开内页,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注释方式。它不像有些版本那样密密麻麻,而是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关键的词语和概念,而且采用了现代汉语的解释,读起来非常顺畅。我尤其赞赏它在解释“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时,将“诚”的概念延展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对待事情的认真态度。这让我理解到,“诚”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实践性的生活哲学。在读《大学》时,我印象最深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递进关系。这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个人的成长如何影响到更大的社会。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社会不够好,却忽视了从自身和家庭做起。《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也让我受益匪浅,懂得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事情时,要学会把握适度的原则,避免走极端。这套书真的让我对儒家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充满智慧的生活指南。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平时研究一些中国古代哲学。这次“家藏文库”推出的《大学》《中庸》,让我眼前一亮。虽然这两部经典我早已熟读,但市面上能够提供深刻见解并兼具学术性的版本却不多。这套书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现代学界的研究成果和解读,对于我这样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参考。我尤其欣赏它对“内圣外王”思想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儒家文化从个体修养到治国平天下的逻辑链条。它不是孤立地谈论道德,而是将道德的实践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大学》中的“知人者不惑,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话,在我看来,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完美结合,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而《中庸》中对“时中”的阐释,更是对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精妙体现,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的智慧。《家藏文库》在考证和注释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引用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读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读者,这套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步入社会的上班族,工作之余我总是想找些有深度、能滋养心灵的内容来阅读。偶然间发现了“家藏文库”的这本《大学》《中庸》,感觉像是捡到了宝。说实话,以前对儒家经典总觉得有些距离感,认为它们离我们现实生活太远。但读了这套书之后,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所倡导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放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大学之道”的阐释,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在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和挑战,而《中庸》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句子,让我明白了保持内心平静和坦然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源于内心的纠结和不平衡。《大学》中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论点,更是让我找到了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法。通过“止”来明确目标,通过“定”来稳固心态,逐步达到内心的安宁。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心灵的引导,帮助我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力量。

评分

这套“家藏文库”的《大学》《中庸》,简直是送给身边许多迷茫的朋友的绝佳礼物。我身边有个朋友,最近工作不太顺利,情绪很低落,我把这套书送给了他。他读了之后,跟我说感觉找到了方向。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让他重新燃起了改变的勇气,认识到持续学习和自我革新的重要性。而《中庸》中“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原则,也帮助他更有条理地规划工作和生活,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焦虑。《大学》里强调的“修身”是基础,也让他明白,要影响他人,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他以前总是抱怨别人,现在则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并且在与人沟通时,更注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最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中庸》中关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解释,让他开始理解情绪的管理。他意识到,情绪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可以被理解和引导的。这套书就像一本心灵地图,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方向。看到朋友因为读书而变得积极乐观,我由衷地感到高兴,也觉得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价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