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健康问卷和人体测量方法

标准健康问卷和人体测量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TI研究所 编,张军 译
图书标签:
  • 健康评估
  • 标准健康问卷
  • 人体测量
  • 医学
  • 公共卫生
  • 健康管理
  • 流行病学
  • 研究方法
  • 临床
  • 医学统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47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219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46
字数:1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我国的临床医生提供一个设计完整、有效、标准化的问卷。其标准化的问卷和人体测量方法有助于这些队列研究收集可靠而精准的数据。对于推动临床研究的有效开展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PhenX工具包的篇幅达1500页之巨,其建立的15个优化的测量方法和标准问卷,可以广泛应用于21个研究领域,大大地拓展了研究者问卷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优良的跨学科科研工具,也为将来课题间的数据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工具包已在美国逐步推行。
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推进,大样本、长期跟踪的队列研究也在我国蓬勃开展起来, 本书有助于这些队列研究收集可靠而精准的数据。

内容简介

本书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动员全美的相关专家共同完成的在全美通用的标准健康问卷和人体测量方法(简称PhenX工具包)的中文版。
本书为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提供了一整套设计完整、有效、标准化的统一、实用的标准问卷和测量方法,使研究者收集科学研究数据更加标准化,数据更加可靠而精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得以保证,使测量结果可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合理的比较与分析。
本书包括15个优化的测量方法和标准问卷,可以广泛应用于21个研究领域,包括人口统计,环境暴露,营养与膳食补充剂,酒精、烟草和其他物质,社会环境,社会心理,人体测量,体力活动和身体素质,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传染病与免疫,神经病学,呼吸系统,生殖健康,精神病,眼,语音与听觉,口腔健康,皮肤、骨骼、肌肉和关节。大大扩展了研究者问卷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优良的跨学科科研工具,也为课题间的数据整合打下了基础。

作者简介

张军 ,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现任环境与儿童健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生殖健康部顾问,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研究员,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学科带头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世界卫生组织生殖健康与研究部顾问。

目录

第一章人口统计 1
$一、 目前年龄 2
$二、 出生地 3
$三、 父母的出生地 4
$四、 (外)祖父母的出生地 5
$五、 种族 6
$六、 民族 7
$七、 性别 8
$八、 当前地址 9
$九、 目前婚姻状况 10
$十、 当前教育程度 11
$十一、 家庭年收入 12
$十二、 在本地生活的年数 13
$十三、 目前就业状况 14
$十四、 住户名册——关系 15
$十五、 医疗保险状况 17

第二章环境暴露 18
$一、 目前居住环境 19
$二、 饮水来源 22
$三、 居住史 24
$四、 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暴露 26
$五、 职业/职业史 28
$六、 爱好相关的暴露 35
$七、 目前环境中的烟草烟雾暴露 37
$八、 兄弟姐妹关系/出生顺序 38
$九、 日托/幼儿园 40
$十、 母乳喂养史 41
$十一、 家庭环境中的空气污染 42
$十二、 灰尘收集——吸尘器灰尘收集袋 47
$十三、 紫外线暴露 49
$十四、 工作和家庭环境中的塑料暴露 52

第三章营养和膳食补充剂 54
$一、 母乳喂养 55
$二、 钙(每日)的摄入量 56
$三、 咖啡因的摄入量 67
$四、 乳制品(每日)摄入量 70
$五、 膳食补充剂的使用 72
$六、 纤维素的摄入量 74
$七、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 82
$八、 脂肪中摄取的能量百分比 88
$九、 硒 93
$十、 糖(添加)的摄入量 94
$十一、 维生素D 97
$十二、 总膳食摄入量 98

第四章酒精、烟草和其他物质 100
$一、 酒精——终身使用 101
$二、 酒精——首次使用的年龄 104
$三、 酒精——30天内的使用数量和频率 105
$四、 酒精——24小时的最大饮酒量 106
$五、 酒精——终身滥用和依赖 107
$六、 烟草——吸烟状况 116
$七、 烟草——首次使用年龄 118
$八、 烟草——30天内使用的数量和频率 120
$九、 烟草——戒烟年龄 123
$十、 烟草——尼古丁依赖程度 125
$十一、 其他物质——终身使用 127
$十二、 其他物质——首次使用的年龄 130
$十三、 其他物质——30天内使用的频率 131
$十四、 其他物质——终身滥用和依赖程度 133

第五章社会环境 150
$一、 儿童虐待 151
$二、 儿童填报的家长受教育程度 152
$三、 歧视 154
$四、 家庭矛盾 160
$五、 家庭管理和组织 162
$六、 家庭人际关系 163
$七、 健康的食品环境 164
$八、 邻里团结力——社区的凝聚力和非正式的社会制约 165
$九、 邻里安全 167
$十、 学校的社会环境 168
$十一、 社会网络 171
$十二、 工作压力 177
$十三、 社区集中的不利条件 178
$十四、 种族/民族居住隔离 182
$十五、 生活事件 186

第六章社会心理 193
$一、 文化适应 194
$二、 应对方式 196
$三、 目前生活质量 198
$四、 去抑制行为——冲动行为 199
$五、 情绪状态 205
$六、 一般自我效能感 208
$七、 领悟社会支持/冲突 211
$八、 压力知觉 214
$九、 自尊 216
$十、 社会隔离 217
$十一、 性格 219
$十二、 犯罪与违法 220
$十三、 慢性应激 226
$十四、 暴力接触 229
$十五、 社会资本 245

第七章人体测量 246
$一、 臂长 248
$二、 出生体重 250
$三、 身体结构 253
$四、 身体形象 256
$五、 儿童头围 262
$六、 优势手 264
$七、 身高 267
$八、 臀围 272
$九、 成人身高最大值 274
$十、 成人体重最大值 275
$十一、 中上臂围 276
$十二、 颈围 279
$十三、 孕期体重增加 280
$十四、 体重减少/增加 281
$十五、 体重 282
$十六、 腰围 285

第八章体力活动和身体素质 293
$一、 心肺功能 295
$二、 综合适应能力 297
$三、 肌肉力量 308
$四、 进行体力活动的预备状态 314
$五、 身体功能——客观衡量 317
$六、 坐/久坐行为 326
$七、 总体力活动——综合衡量 330
$八、 总体力活动——客观测量 355
$九、 总体力活动——筛查 359
$十、 步行——步行客观测量 362
$十一、 身体功能——主观衡量 363
$十二、 体力活动——社区环境 365
$十三、 体力活动自信心 367
$十四、 心肺功能——非运动试验评估 370

第九章癌症 371
$一、 终身累积的酒精暴露 372
$二、 终身累积的体力活动 374
$三、 被动吸烟暴露 376
$四、 外源性雌激素的使用 377
$五、 排卵史 380
$六、 癌症: 个人史和家族史 381
$七、 个人对与吸烟有关癌症风险的认识 384
$八、 与癌症相关的共患疾病 385
$九、 癌症筛查 388
$十、 戒烟尝试 389
$十一、 癌症治疗 390
$十二、 药物(目前和过去使用的止痛药、他汀类药物和类固醇) 393

第十章心血管疾病 395
$一、 心脏病发作的家族史 396
$二、 血脂 398
$三、 血压(成人/基础) 400
$四、 妊娠期高血压 406
$五、 心脏瓣膜功能 407
$六、 心绞痛 413
$七、 心搏骤停 415
$八、 心肌梗死 417
$九、 外周动脉疾病 421
$十、 腹主动脉瘤 425
$十一、 心律失常(房性和室性) 426
$十二、 深静脉血栓形成 432
$十三、 肺栓塞 434
$十四、 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 436

第十一章糖尿病 437
$一、 1型糖尿病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438
$二、 糖尿病家族史 439
$三、 药物清单 442
$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444
$五、 1型和2型糖尿病病史 445
$六、 肾功能衰竭病史 446
$七、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447
$八、 糖尿病空腹血浆葡萄糖筛查 448
$九、 反映长期血糖浓度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452
$十、 口服糖耐量试验 455
$十一、 空腹C肽以测定剩余β细胞功能 460
$十二、 空腹血清胰岛素 463
$十三、 反映肾功能的血清肌酐测定 466
$十四、 反映肾功能的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468
$十五、 反映肾功能的尿肌酐测定 470

第十二章消化系统 472
$一、 胃肠功能紊乱评估 473
$二、 胆囊疾病及胆囊相关情况的评估 475
$三、 乳糜泻检测 477
$四、 结直肠疾病的诊疗程序及结局 480
$五、 腹部脏器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 493
$六、 负性情绪对胃肠道的影响 497
$七、 炎症性肠病对健康的影响 499
$八、 肝功能的检测 500
$九、 腹痛(类型和程度) 502
$十、 消化道状态的个人既往史 503
$十一、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相关症状 505

第十三章传染病与免疫 507
$一、 衣原体/淋病的检测 508
$二、 12种细胞因子的联合检测 510
$三、 丙型肝炎的检测 512
$四、 乙型肝炎的检测 514
$五、 1型、2型单纯疱疹病毒的检测 516
$六、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的检测 518
$七、 梅毒的检测 520
$八、 免疫反应相关状况——筛查 522
$九、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 524
$十、 免疫接种 526
$十一、 注射药物 527
$十二、 国际旅游史 529
$十三、 医疗史 532
$十四、 自身免疫性及炎症性疾病的个人史与家族史 533
$十五、 过敏、传染病及免疫接种的个人医疗史 538

第十四章神经病学 545
$一、 帕金森病的症状 546
$二、 临床神经病变评估 551
$三、 卒中史——缺血性脑梗死和脑出血 553
$四、 癫痫筛选 558
$五、 偏头痛 560
$六、 头部外伤史 563
$七、 总体精神状态筛查 565
$八、 言语记忆 570
$九、 视觉记忆 571
$十、 工作记忆 572
$十一、 执行功能 573
$十二、 粗大运动功能 574
$十三、 特发性震颤体征 578
$十四、 不宁腿综合征的症状 580

第十五章呼吸系统 581
$一、 动脉血气分析(ABG) 582
$二、 支气管舒张试验(BDR) 585
$三、 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588
$四、 运动能力/6min步行试验 591
$五、 免疫球蛋白IgE(总IgE和特异性IgE) 599
$六、 呼气流速峰值(PEFR) 600
$七、 个人及家族呼吸系统疾病史 601
$八、 脉搏血氧测定(运动状态) 613
$九、 脉搏血氧测定(休息) 620
$十、 呼吸系统疾病后的生活质量 623
$十一、 呼吸频率 628
$十二、 睡眠呼吸暂停 630
$十三、 肺功能检查 637
$十四、 尿液烟草烟雾的含量检测 640

第十六章生殖健康 641
$一、 青春期发育的评估 642
$二、 已知不孕不育的原因和处理 646
$三、 避孕方法 649
$四、 受孕困难 655
$五、 女性生殖器官手术 656
$六、 青春期前的发育史 657
$七、 激素疗法 659
$八、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的使用 662
$九、 男性生殖道出生缺陷 663
$十、 男性性功能 664
$十一、 月经史 666
$十二、 前列腺健康 667
$十三、 生育史 668
$十四、 性生活史 672
$十五、 睾丸发育 674

第十七章精神病 676
第十八章眼 781
第十九章语音和听觉 860
第二十章口腔健康 899
第二十一章皮肤、骨骼、肌肉和关节 929
记住:旋转表用EPS转成TIF图插入

前言/序言

  本书为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提供了一整套设计完整、有效、标准化的统一、实用的标准问卷和测量方法,使研究者收集科学研究数据更加标准化,数据更加可靠而精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得以保证,使测量结果可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合理的比较与分析。
  本书包括15个优化的测量方法和标准问卷,可以广泛应用于21个研究领域,包括人口统计,环境暴露,营养与膳食补充剂,酒精、烟草和其他物质,社会环境,社会心理,人体测量,体力活动和身体素质,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传染病与免疫,神经病学,呼吸系统,生殖健康,精神病,眼,语音与听觉,口腔健康,皮肤、骨骼、肌肉和关节。大大扩展了研究者问卷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优良的跨学科科研工具,也为课题间的数据整合打下了基础。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概述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组织编制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性调查报告。它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居民在特定时期内的营养状况、膳食结构、健康水平以及主要疾病的流行情况。这份报告不仅是了解中国人民健康现状的重要窗口,也是制定国家营养和健康政策、规划公共卫生服务、指导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科学依据。本报告基于大规模、多层面的抽样调查,涵盖了全国各地区、各年龄段、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力求呈现最真实、最全面的国民健康图景。 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是营养相关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流行,以及传统营养不良问题(如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持续存在,这使得国民营养和健康状况面临着复杂的挑战。为了科学评估这些变化对国民健康的影响,为国家制定有效的营养和健康策略提供科学支撑,中国政府组织开展了多轮全国性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旨在: 评估国民营养状况: 了解不同人群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水平,识别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风险。 监测膳食结构变化: 分析居民食物消费模式,追踪各类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油脂盐等)的摄入趋势,评价膳食质量。 评估健康状况: 掌握居民在体格发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方面的现状。 分析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社会经济、环境、行为等因素,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线索。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将调查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建议,指导国家在食品安全、膳食指南修订、慢病防控、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决策。 追踪趋势,进行动态监测: 通过周期性调查,比较不同时期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评估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成效。 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报告的调查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从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到微观的个体健康指标等多个维度。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 居民膳食调查: 食物消费量调查: 采用24小时回顾法、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食物频率问卷(FFQ)等多种方法,定量记录居民在调查前一定时期内的食物摄入种类和数量。 食物种类分析: 分析居民膳食的食物组成,了解食物来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营养素摄入量估算: 基于食物成分数据库,计算居民每日各类营养素的摄入总量,并与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进行比较,评估营养素的充足性。 微量营养素缺乏与过量评估: 特别关注铁、锌、钙、维生素A、维生素D、叶酸等重要微量营养素的摄入情况,识别潜在的缺乏风险。同时,也关注钠、饱和脂肪等过量摄入的风险。 烹饪方式与食物加工调查: 了解居民的烹饪习惯和对食物的加工方式,这会影响最终的营养素摄入。 2. 居民健康状况调查: 体格测量(人体测量): 身高、体重测量: 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用于评估消瘦、正常、超重和肥胖的水平。 腰围测量: 测量腰围,用于评估腹部脂肪堆积情况,这是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 皮褶厚度测量: 对某些人群测量皮褶厚度,以评估皮下脂肪含量。 儿童生长发育评估: 对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头围等测量,并与国家生长发育标准进行对比,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包括矮小、超重、肥胖等。 血压测量: 测量静息状态下的血压,筛查高血压的患病人群,并评估其控制情况。 血生化指标检测: 采集血样,检测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等关键生化指标,评估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营养素水平测定: 部分调查会采集血液或尿液样本,直接测定某些关键营养素的水平,例如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维生素D水平等,更直接地反映体内营养素的储存状态。 问卷调查(健康相关行为与生活方式): 疾病史和家族史: 询问居民既往患病情况、慢病管理情况以及家族中是否存在某些疾病。 生活方式: 调查吸烟、饮酒、体育活动、睡眠、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等行为习惯。 社会经济状况: 收集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居住环境等信息,分析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食品消费行为: 了解居民的购食渠道、食品偏好、就餐地点(家庭、餐馆、外卖)等。 健康素养和健康知识: 评估居民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健康行为的认知。 调查设计与抽样 本报告的调查设计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以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抽样方法: 通常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首先,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如省份、城市、农村),然后进行分层;接着,在每个层内随机抽取调查县(区)或街道(乡镇);再从中随机抽取调查点(村、居委会);最后,在调查点内采用随机抽取或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一定数量的家庭和家庭成员作为调查对象。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使其能够推论到全国总人口。 样本量: 样本量需经过科学计算,以满足统计学分析的要求,保证结果的精度,同时也要考虑调查的成本和可操作性。 调查团队与培训: 调查团队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营养师、公共卫生工作者、调查员等组成,确保调查过程的规范性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质量控制: 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对调查员的培训、现场督导、数据复核、实验室质量控制等,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报告的主要发现(示例性,具体内容需查阅实际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会详细呈现以下方面的发现: 居民体格发育状况: 成人: 报告会揭示全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率的普遍性,特别指出某些地区和人群的肥胖水平可能更高。同时,也会分析消瘦的流行情况,特别是老年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 报告会显示儿童和青少年生长迟缓、超重和肥胖的趋势,以及不同年龄段的生长发育水平。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情况: 高血压: 报告将提供全国和不同地区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糖尿病: 报告会展示糖尿病(包括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以及糖耐量异常人群的比例。 血脂异常: 报告将分析不同人群血脂异常的普遍程度。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综合分析吸烟、饮酒、缺乏体育活动、不健康饮食等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 营养素摄入与膳食结构: 宏量营养素: 报告会分析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是否符合膳食指南的建议,以及蛋白质的来源。 微量营养素: 报告会重点关注维生素A、D、E、C、B族维生素,以及铁、锌、钙、碘等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或过量情况。例如,可能发现部分人群存在维生素D缺乏、缺铁等问题,而另一些人群则可能存在钠、饱和脂肪摄入过量的问题。 食物消费: 报告会描述居民对谷薯类、蔬菜水果、奶类、豆类、肉禽蛋类等食物的消费量,分析膳食多样性,并可能指出某些食物消费不足或过量的问题,如蔬菜水果摄入不足,高油高盐食物摄入过多等。 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 报告会深入分析城乡居民在营养与健康状况上的差异,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存在的健康不平等现象。 人群特征分析: 报告会细致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收入水平等群体在营养与健康状况上的差异,为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报告的应用与意义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1. 科学制定国家营养与健康政策: 调查结果是修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制定国家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开展慢病防控项目等重要政策的科学基础。 2. 指导公共卫生服务: 为各级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工作重点和方向,如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筛查和干预。 3. 推动健康科普与教育: 报告中丰富的健康数据和分析,是进行健康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有力武器。 4.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调查结果可以引导食品工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功能性食品、营养强化食品的研发和生产。 5. 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报告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高质量的实证数据,支持营养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6. 国际比较与合作: 报告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居民健康水平上的比较提供了依据,也为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平台。 7. 监测和评估干预效果: 通过对历次调查结果的比较,可以评估过去一段时间内国家在改善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总结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是一部集科学性、全面性、权威性于一体的重量级报告。它通过对中国居民营养摄入、膳食结构、体格发育、疾病患病率等关键指标的系统评估,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当前的健康密码。报告的发布,不仅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也为全社会关注和改善国民健康水平注入了强大动力。每一位关注中国人民健康福祉的个体、组织和政府部门,都应认真研读和理解这份报告,共同为建设健康中国而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琐碎的健康数据,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意义。我曾以为“人体测量”就是简单地量量腰围、看看体重,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这些数据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不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变成了解读身体状况、预测健康风险、乃至评估群体健康水平的有力工具。 书中对各项人体测量指标的定义、采集方法、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意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比如,在讨论体脂率的测量时,它不仅列举了多种测量方法(如皮脂夹、生物电阻抗法),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人群以及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测量结果与疾病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这些数据在预防和管理健康方面的巨大价值。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专业的健康管理课堂,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它让我认识到,健康的管理并非仅仅是表面的行为改变,而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方法和客观的数据之上。我曾经以为“健康问卷”就是问问你有没有不舒服,然后“人体测量”就是量量围度和体重,但这本厚重的书,却将这些看似简单的事物,提升到了科学研究的高度。 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可信的健康问卷,不仅仅是问题的设计,更是涉及了问卷的信效度、采样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统计学原理。当我读到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关于睡眠质量的问卷时,书中提供的细致指导,包括了问题的措辞、选项的设置,甚至是为了避免潜在的认知偏差而采取的策略,都让我叹为观止。同样,在人体测量部分,它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测量技巧,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测量工具的校准、测量环境的标准化、以及如何处理测量过程中的误差,这一切都让我看到了“标准”背后蕴含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评分

我一直对如何科学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碎片化的健康信息,让人难以辨别真伪,更别说付诸实践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指明了一盏明灯。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吃什么”、“练什么”,而是从最根本的“测量”和“标准”入手,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书中对各种健康指标的定义和采集方法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说明,而且不仅仅是“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例如,对于血压的测量,它会解释为什么需要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进行,以及不同读数的意义。对于体重和身高,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量,还会涉及到BMI的计算原理以及其局限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标准”的探讨,它解释了这些标准是如何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得出的,以及它们在个体健康评估和公共卫生监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严谨的态度和系统性的讲解,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更清晰、更客观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专业,但当我翻开它时,却发现它所包含的内容远超我的初步印象。它并非是一本浅尝辄止的健康指南,而是以一种严谨且深入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标准”的含义。我原本以为会是一些简单的测量技巧,比如如何测量身高体重,或者记录日常饮食。然而,书中对“标准”的定义和建立过程的探讨,让我意识到了其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统计学基础。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些“标准”是如何经过反复验证和优化的。 举个例子,书中在讨论身高测量时,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儿童和成人身高的测量规范,包括了测量环境的要求(如平坦的地面)、测量姿势(如背部挺直,双脚平行)、以及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精度要求。更令我惊喜的是,它还触及了历史发展中身高测量标准的演变,以及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可能存在的差异,这让我对“标准”的相对性和动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不再将这些测量视为简单的物理动作,而是认识到它们是连接个体健康数据与宏观健康趋势的关键环节。

评分

我原以为会读到一本关于如何管理日常饮食和运动的“生活方式手册”,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为健康领域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方法论”指南。它所强调的“标准”二字,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让我对“科学”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关于各种健康指标的测量方法,无论是基础的身高体重,还是更复杂的生化指标,都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描述。例如,在介绍血常规的采集和分析时,它不仅列出了各种细胞的正常范围,还解释了这些数值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趋势,以及导致这些变化的生理机制。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明白了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生理信息。同时,书中对“标准”的建立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认识到,科学的健康管理离不开统一、严谨的标准。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用处不是很大,只有问卷没有配套评判标准,没有意义。

评分

用处不是很大,只有问卷没有配套评判标准,没有意义。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用处不是很大,只有问卷没有配套评判标准,没有意义。

评分

用处不是很大,只有问卷没有配套评判标准,没有意义。

评分

有一定参考价值吧

评分

有一定参考价值吧

评分

有一定参考价值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