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心论(修订版)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健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心学
  • 病因学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医学史
  • 温病学
  • 脏腑经络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94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273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9
字数: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是作者在陕西科学技术出版(2007年10)首版的《诸病源心论》基础上修订而成,融佛学、道家思想理论为一炉,增添了《疗心百药谱))《心为妇女百病之源的辨证论治》《心为小儿多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治》《心为癌瘤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洽》《心为癫狂痫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治》等内容,进一步指出“百病唯心造”的含义,明确提出“诸病源心,病由心生,疾因人作”的病因学理论,并附名医经验与三川验案,以及其他论文4篇。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内容新颖,条目清晰,是执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的一部参考书和研究中医治疗心病经验的重要文献。

作者简介

  刘健,字三川,号三川翁、清风轩主、云隐山庐主、南山月等,国家注册执业医师。1943年7月生于陕西长安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诗、书、画、艺术。弱冠始自修中医至今。著有《诸病源心论》《濒湖脉学方药对阐释》《三川中医临床处方真迹》《增补诸病源心论·心病证治》《三川医辙》《刘氏家藏秘方》《癌瘤辨证论治秘录》《三川医案医话集》《中国书画艺术名家·刘健作品选》《艺术大师三人行·欧阳中石·刘大为·刘健》等。
  临床擅长中医内科、妇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尤对因“心”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其“望切知病机,画图析症情”中医诊断法享誉海内外。首创“诸病源心论”学说。完成国家科学技术成果3项。论文《诸病源心论》荣获在德国汉堡召开的首届国际中西医结合防治老年疑难杂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金奖、《科学中国人·十年论文集》奖。在国内外医学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现任中华中医学会会员,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医药文化分会主任委员,陕西孙思邈研究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汉文化研究会书画协会常务副会长,政协陕西省联谊会理事,中国(香港)书画院院士等职务。业绩收载于《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名医大辞典》《中国书画艺术家大典》。

目录

大篇
修订增补“诸病源于心”概说
诸病源于心的理论根据
与心相关经脉的循行及病候
心的功能及解剖
疗心八法
五神藏
五脏有五郁血瘀证
诸病源心论图浅解

医篇
四气五味用药式
疗心百药谱
脏腑病证用药

精篇
心为诸阳虚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诸阴虚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诸气虚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诸血虚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诸阴阳两虚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诸气滞血瘀证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诸气虚血瘀证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神怯惊恐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七情变化致病之源的辨证论洽
心为劳虑过度致伤中气不足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火热炽盛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肝阳上亢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便秘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痰喘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水肿病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眩晕证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消渴病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诸眼疾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自汗盗汗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胆病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阳痿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诸痛疮痒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诸血症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中风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癫狂痫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癌瘤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小肠诸病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耳病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妇女百病之源的辨证论治
心为小儿多发病之源的辨证论治

诚篇
增补病机二十九条证治
肝胆常有余、心肾常不足论
心的养生及保健

后记
跋一
跋二
跋三

精彩书摘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
  从一个人的身体来说,有一个最重要的生理活动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所讲的“心者,君主之官”。
  余在临床实践时,常留神因“心”这个君主之官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所形成的各种疾病。在治疗时,试图抓住“心”这个主题,经过治疗,其他各脏腑疾病亦相应得到好的转归。如遇到小便色赤而短少、口舌糜烂的症状,按脉象,往往左寸关数象明显,用黄连导赤散清热利小便,则口糜溲赤得愈;又如遇口舌生疮、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舌苔黄厚、舌尖赤红之人,多由心阴不足所致,故用天王补心丹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则口舌生疮、大便干燥、心烦失眠渐去而获奇效;见到各种疼痛、疮疡、瘙痒等外科疾病时,便以“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立论以施药,常以三黄泻心汤、真人活命饮、黄连解毒汤治疗,取得明显效果。
  古云: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阳虚,可致一身内外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症见胸痹心痛、咳嗽气喘,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则愈;心阳虚形成脾肾不足的命门火衰,症见饮食无味、腰膝冷痛、阳微宫寒、夜尿频多,常以温通心阳之桂心、附子伍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生七情,若心有过激,则大喜、大怒、久忧、久思、大悲、大恐、大惊现诸于外的癫、狂、痫病,亦是屡见不鲜的。常见妇人多思、多忧形成的二阳病,其因皆归于心脾。有些二三十岁的青年女性患经闭者,其脉多是沉弦细涩,多性格好强,多思多忧,性情乖逆,喜食冷物。在生理上,女子以血为主,和冲、任二脉有直接关系。然,心主血,其心气郁结,肝气郁结,缘由多怒,遇事略有不遂其心者,适逢经来,外受风寒二气之侵袭,则气滞血凝而成经闭血结。
  曾治一黑龙江女大学生李某,于2011年8月4日来诊。痤疮满面,燥痒难忍,心烦急躁,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月经周期超前十余日,色暗红,质稠、量多,舌边尖红赤,苔略黄,脉来沉数。余诊为心火暴盛,又兼外受风热湿毒引起,故重在清泻心火,宜清热解毒利湿为治,用防风通圣散化裁,加黄连解毒汤,获满意效果。这就是《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痛疮痒,皆属于心”的实际体现。
  古云“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此三条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妇科病虽以血论,但心才是血的生身之母。所以,“七情为病,当责于心”是无疑的。又如,1976年春,好友之妻在去秦镇的路边见一坟墓处有两条花蛇互相缠绕,顿时吓得不知所措,从此两条蛇始终出现在她的心中,惊恐万分,白天晚上喊个不停,时而昏昏蒙蒙,不吃不喝,他医除了打镇静针之外,别无良法可施。数周过去,病情愈来愈重,其姐邀余至其家诊治,余用“惊者平之”之法,用彩笔画了两条蛇,在患者时昏时醒之际烧掉,患者看到蛇被烧死遂逐渐入睡而愈。这是一则明显的“心为神怯惊恐之源”的案例。
  ……

前言/序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余自立“诸病皆源于心”之说以来,撰有《诸病源心论》论文,出版《诸病源心论》《增补诸病源心论·心病证治》二书。回首往事,曾经历了多少个寒来暑往,月落日出,旦诊夕参,朝思暮撰,归纳总结,《诸病源心论》二书先后于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曾经数十名专家教授研究讨论,得到医界及社会各界专家教授的一致认可与肯定,亦荣获了国家科技成果证书。
  有瑞士籍华人回国以后,在西安书店购买了两本中医学著作,爱不释手,一本是《濒湖脉学方药对阐释》,一本是《诸病源心论》,并专门来陕西省中医药研究会中医门诊部造访于余。他文质彬彬,自我介绍后,对余曰:“大作《诸病源心论》写出了当今国内外人们的疾病要害处,您以心病调治,可谓上人。”余答曰:“这不过是余从临床中摸索出来的治心方论,余认为,心是七情之父,七情犹如其子,父子和谐则家道兴昌;反之,子侮其父,伦常乖舛,心病自然形诸外。故日‘心为诸病之罪魁祸首’。在治疗时,除了治因心引起的各种疾病外,还要让人们知道如何养心正心,不使七情致伤于心。”
  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可能遇到一些会令自己高兴的事,或不顺心的事,不顺心可使人发怒,久而可使人忧、思、悲伤或惊恐,惊恐则由正不胜邪而引起,诸如此类,皆是人日常所见的;若情有所欲,则病由此而生;如遇喜则神惮散而薄厥,遇怒则肝气上冲而眩晕,遇忧则脾伤而不思食,遇悲则伤肺而息贲,遇恐、遇惊则使人精神逸离。
  在近五十年的临床工作中,余总结出“六淫为病首犯于肺,七情作疾先责于心”的宗旨,认为气候渐暖,思虑喜怒不节则伤心气,重视人体心、脾、肾功能之调节,也就是治病必求于本的具体疗法。凡人体五脏六腑之发病,皆与“心”有直接关系;再则便是后天脾之运化问题和先天肾之盛衰起主导作用。相应地再考虑其他脏腑因心为病的临床治疗心法。在对有关心病进行治疗时,提出心病的治疗八法,皆按易理及五行之生克关系论名。余在此书中提及的二十四种疾病,皆是由此产生的。再则,这实际上亦就是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五脏、五行、五气在不断相互资生与克制,并乘其心的阴、阳、气、血之不足或气滞血瘀之体而导致。然世间任何事理都不是绝对的。心病的起因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归根结底是主观的。为了防止诸如此类疾病的发生,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心情调整,保持一个平和心态,不要过激、过亢,以防疾病发生,达到心安体健之目的。这就是余编著本书的宗旨所在。
  今次出版的《诸病源心论》(修订本)是在以前二书的基础上增订,分为大、医、精、诚等4篇论述。《大篇》阐述《“诸病源于心”概说》《疗心八法》《诸病源心论图浅解》及《五脏有五郁血瘀证》等;《医篇》主要介绍《疗心百药谱》等;《精篇》是本书之核心,分30个部分进行论述,附名医经验64例(古今名家验案),三川验案(笔者个人医案)132例。病案中所用方药可能方名相同,但在具体药量及用法上均是与相应病情结合,有所变化,而并非重复应用,读者可细酌之。在每节及病案后多有按语;在《素问》病机十九条基础上增加了十条病机,并附证治,名日《增补病机二十九条证治》,以便学者参考。
  余以为,岐黄医学博大精深,凡有成就之医家无一不从中吸取精华,继而无休止地探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余应用有限的生命不断研习,探索、创新,吸取西医学的特长,挖掘中医药之临床妙用,彰显岐黄医学之威力,来完成上天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造福于人类社会。
  一位先生在读完《增补诸病源心论·心病证治》之后,发来短信曰:“无病不愈,秘之秘之,匪人勿传,汝却示之天下,无奈孙真人知之不怒乎?”余答曰:“此乃天下万民养生医心之书,何不公示于天下,使万民尽知,以达心正体安,环宇皆春矣!”余愿世人以“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养心养生明训,以乔松可凌霜雪,美玉能犯烈火,冬御风而不寒,夏御火而不热,从而守心、炼心、正心、养心,蓄精气神于全身,除妄思为于心外,顺应自然,以酬养寿长生。
  此亦为“穷人心之际,究七情之变,立一家之言,谋万户之福之事矣。”是故孟子又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是为序!
《医林集要》:汇集古今之智慧,探究病机之深邃 卷首语 医海浩瀚,辨证论治,犹如航行于迷雾之中,稍有不慎便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医林集要》的编纂,旨在点亮前行的灯塔,为医者拨开迷雾,寻觅真径。本书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也非一味罗列方剂的药典,而是一部深入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挖掘病机精髓,整合历代医家智慧的临床集成。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问世,能激发现代医者对病因病机的深刻反思,从而提升临床辨证施治的精准度,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内容梗概 《医林集要》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着重阐述“辨证之要”,下卷则详述“论治之方”。 上卷:辨证之要——洞悉病机,识其根本 上卷开篇,我们首先对“辨证”二字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与现代性的解读。辨证,并非简单地将症状归类,而是对疾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的、系统的分析。它要求医者不仅要“望闻问切”收集信息,更要结合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推理,最终得出疾病的本质——病机。 第一章:病因病机溯源与辨析 本章深入探讨了导致疾病的各种因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以及痰饮、水湿、瘀血、食积等多种病理产物。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损伤人体正气,破坏脏腑功能,最终导致疾病发生的。 六淫致病机理: 详细解析了风邪的善行而数变,寒邪的凝滞而收引,暑邪的炎热而易伤津,湿邪的重浊而粘滞,燥邪的易伤肺而耗精,火邪的炎热而致病等各自的特点和在体内的传变规律。例如,风邪侵袭,常导致表证,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寒邪内侵,则易致阳气虚衰,出现形寒肢冷,腹痛泄泻。 七情伤神机理: 探讨了情志波动如何影响气机升降,损伤脏腑功能。如“怒伤肝”,久怒可致肝气郁结,升发失常,出现胁肋胀痛,烦躁易怒;“思伤脾”,过度的思虑会阻碍脾气的运化,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饮食劳倦致病: 分析了饮食过量、偏嗜,或饥饱失常,以及过度劳累或久坐少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脾胃功能、气血生化、筋骨关节的影响。 病理产物病机: 深入阐述了痰、饮、瘀、食积等病理产物形成的原因、性质及其对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阻碍作用。例如,痰的生成与脾胃失运、肺失宣降有关,痰阻气道可致咳喘;瘀血的形成与气滞、血寒、跌扑损伤等有关,血瘀不行则疼痛,甚则可致脏腑功能衰竭。 第二章:脏腑功能与病机演变 人体五脏六腑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构成了生命活动的有机整体。脏腑功能的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关键环节。本章重点阐述了肝、心、脾、肺、肾等主要脏腑在生理状态下的功能,以及在各种病因影响下,脏腑功能如何失调,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病机演变。 肝的疏泄与藏血: 详细分析了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血虚等病机。例如,肝气郁结是情志不遂的常见病机,临床表现多样,如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 心的主血脉与藏神: 探讨了心血不足、心阳虚衰、心火亢盛、痰迷心窍等病机。如心血虚可致心悸失眠,头晕目眩。 脾的主运化与主统血: 重点讲解了脾气虚弱、脾阳虚、湿邪困脾、脾不统血等病机。脾气虚弱是多种慢性病的常见病机,表现为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肢体倦怠。 肺的主气与司呼吸: 阐述了肺气虚、肺阴虚、痰湿蕴肺、热邪袭肺等病机。如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易感冒;肺阴虚则燥咳,少痰。 肾的藏精与主水: 详细分析了肾精亏虚、肾阳虚、肾阴虚、水湿内停等病机。如肾精亏虚可导致发育迟缓,生殖功能减退;肾阳虚则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相生相克与传变规律: 结合五行学说,深入分析了脏腑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邪如何从一脏累及他脏的传变规律。例如,“木克土”,肝病常累及脾胃;“金克木”,肺病可影响肝的疏泄。 第三章:气血津液与病机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的功能失调,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本章从气滞、气虚、气郁,血瘀、血虚、血热,以及津伤、津聚等角度,深入剖析了气血津液的异常变化对人体产生的病理影响。 气的运行失常: 详细阐述了气滞、气虚、气陷、气逆等病机。如气滞则疼痛,久痛成瘀;气虚则乏力,功能减退。 血的运行异常: 探讨了血瘀、血虚、血热、血寒等病机。如血瘀则疼痛固定,形体消瘦;血虚则面色萎黄,心悸失眠。 津液的代谢紊乱: 分析了津伤(阴虚)、津聚(水湿内停、痰饮)等病机。如阴虚则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水湿内停则水肿,呕吐。 第四章:经络、腧穴与病机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以及局部腧穴的异常反应,都能反映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章探讨了经络痹阻、气血逆乱与脏腑病变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定腧穴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经络痹阻的病机: 阐述了寒邪凝滞经络、湿邪阻滞经络、瘀血阻滞经络等导致肢体麻木、疼痛、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的病机。 气血逆乱与经络: 分析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异常如何影响脏腑功能,以及脏腑病变如何通过经络反射至体表。 下卷:论治之方——辨证施治,药到病除 在对病机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下卷则转向了具体的治疗策略。我们强调“论治”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即根据具体的证候,选择恰当的治法和方药。 第五章:治法总论——因证而异,因势利导 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中医常见的治法,如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理气活血、清热解毒、温阳散寒、补益气血等。强调治法的选择应以辨证结果为依据,做到“治病必求其本”。 扶正与祛邪: 详细阐述了在正气已虚的情况下,如何辨证选择补益正气之法;在邪气亢盛的情况下,如何辨证选择祛邪治病之法,以及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原则。 调和阴阳: 探讨了阴阳失衡的各种病机,以及滋阴、助阳、潜阳、敛阴等治法的应用。 理气活血: 深入分析了气滞、血瘀的病机,以及行气、活血治法的应用。 清热与解毒: 讲解了热证、火毒的病机,以及清热、解毒治法的应用。 温阳与散寒: 阐述了寒证、阳虚的病机,以及温阳、散寒治法的应用。 第六章:辨证论治实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本章通过大量临床案例,将上卷的理论知识与下卷的治法方药紧密结合,详细演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案例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杂病等多个领域,力求全面展示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过程。 表证论治: 以感冒为例,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证候出发,演示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祛湿等治法的应用,以及相应的代表方剂,如桂枝汤、银翘散、新加香薷饮等。 里证论治: 消化系统疾病: 以胃脘疼痛为例,分析了寒凝胃痛、肝胃不和、食滞胃痛、胃阴虚等不同证候,并配以温中散寒、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滋养胃阴等治法和方药,如良附丸、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益胃汤等。 呼吸系统疾病: 以咳嗽为例,分析了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痰湿阻肺、肺虚燥咳等证候,并配以宣肺散寒、清肺泻热、祛湿化痰、养肺滋阴等治法和方药,如射干麻黄汤、桑菊饮、二陈汤、百合固金汤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 以心悸为例,分析了心血虚、心阳虚、痰迷心窍、瘀血阻络等证候,并配以益气养血、温补心阳、豁痰开窍、活血化瘀等治法和方药,如归脾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安宫牛黄丸、血府逐瘀汤等。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以消渴(糖尿病)为例,从上中下三消的不同病机出发,讲解了滋阴生津、益气养阴、清热泻火等治法的运用,以及相应的方药,如六味地黄丸、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等。 妇科疾病论治: 以月经不调为例,分析了血寒、血热、气滞、血瘀、脾肾亏虚等多种证候,并演示了温经散寒、清热凉血、疏肝理气、活血调经、补益脾肾等治法的应用。 儿科疾病论治: 以小儿感冒、厌食、夜啼等常见病为例,讲解了针对小儿特点的辨证方法和温和的治法。 杂病论治: 涵盖了头痛、失眠、水肿、痹证等多种常见杂病,展示了灵活运用辨证论治的思路。 第七章:方药配伍与煎服法——精益求精,事半功倍 本章深入探讨了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禁忌,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重点讲解了君臣佐使的配伍理论,以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药的原则。同时,还介绍了不同药物的煎服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频率,以达到最佳疗效。 君臣佐使的运用: 详细解释了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在方剂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君臣佐使搭配,达到协同增效、相互制约的目的。 药物的性味归经与配伍: 阐述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及其归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配伍,以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剂型与服法: 介绍了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等不同剂型,以及根据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服药方法,如先煎、后下、烊化、冲服等。 第八章:治未病与养生——防患于未然,长生久视之道 本书的最后,我们回归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基于中医理论的养生保健方法,包括情志调养、饮食调养、起居有常、适度运动等。期望通过本书,让读者不仅能掌握治病之法,更能领悟养生之道,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情志养生: 探讨了如何通过调节情志,保持心境平和,以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养生境界。 饮食养生: 结合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提供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饮食调养建议。 起居养生: 强调了顺应四时节气,保持规律作息的重要性。 运动养生: 介绍了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强调动静结合、形神兼养。 结语 《医林集要》的编纂,是一次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梳理与升华。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拘泥于某一家之言,而是广泛吸取历代医家之精华,将纷繁复杂的医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学习平台。我们相信,《医林集要》将成为广大医者和医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在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的道路上,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诸病源心论(修订版)》的翻译质量令人称赞,让我得以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原著的精髓。我一直对中医的经典理论充满兴趣,但苦于古文阅读的障碍,常常望而却步。而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下了一番苦功,他们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更在语言上进行了现代化处理,使得那些古老而深邃的医学理念变得易于理解。语句通顺流畅,逻辑清晰,没有生硬的直译或晦涩难懂的词汇。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译者对原文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医文化的敬畏。他们似乎懂得如何将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重新诠释,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其奥妙。更重要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和风格,这一点非常难得。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实践的指导意义。能够接触到这样一本翻译精良的古籍,我感到非常庆幸。

评分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的章节编排和内容逻辑,给我带来了出乎意料的顺畅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一本如此古老的医学典籍,其结构可能会显得杂乱无章,或者难以跟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书中条理清晰,每一章节的论述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作者在阐述每一个观点时,都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即使是一些看似复杂的概念,也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在论述过程中,时不时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或者比喻,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象化。这种兼具深度和易读性的特点,使得这本书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享受阅读乐趣的读物。

评分

阅读《诸病源心论(修订版)》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认知刷新。我一直认为医学的本质是探索人体的奥秘,而这本书所展现的医学视角,让我看到了前人对生命的理解是如此细腻和透彻。它不仅仅是罗列病症和方药,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探寻疾病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人体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内在联系。这种“求本溯源”的精神,在现代医学中也常常被提及,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源远流长的思考方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病”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症状,而是去思考其背后的生理、心理甚至环境因素。这种 holistic 的健康观,在我看来,是极具价值的。每一次翻阅,都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启发,仿佛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对话,不断拓展着我对生命健康的认知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初次拿到《诸病源心论(修订版)》,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典雅的外观所吸引。封面采用了哑光设计,摸上去触感温润,字迹印刷清晰,没有丝毫廉价感。打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这在如今充斥着电子阅读的时代,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享受。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厚实且不易洇墨,即使是长期翻阅,也无需担心会损坏。翻页时,能够感受到纸张的韧性,不会轻易折断或产生折痕。我尤其喜欢这种带有一定历史厚重感的书籍设计,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排版方面,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让我觉得购买这本书物超所值。整体而言,这本书在实体书籍的制作工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我这样热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医学史研究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诸病源心论(修订版)》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更承载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生命乃至宇宙的理解。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严谨的观察方法、独特的逻辑推理,以及他们对自然界和人体关系的深刻洞察。这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脉络、学术思想的演变,乃至当时社会文化的面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通过修订版的形式,得以与现代的学术研究方法和成果相结合,这使得其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是值得反复研读和深入探讨的经典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