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全彩”+"全图”+"微视频”的全新讲解方式,系统全面地介绍电动机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打破传统纸质图书的学习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引入纸质载体,开创"微视频”互动学习的全新体验。读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扫描页面上的"二维码”即可打开相应知识技能的微视频,配合图书轻松完成学习。
韩雪涛,1958-1961 天津五中 1961-1963 解放军外语学院 1963-1986 总参第57研究所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常委,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学会分会委员。
目录
第1章 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原理 …………………………………………………………1
1.1 直流电动机种类和功能特点……………………………………………………1
1.1.1 直流电动机的种类…………………………………………………………1
1.1.2 直流电动机的功能应用……………………………………………………2
1.2 永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
1.2.1 永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结构…………………………………………………4
1.2.2 永磁式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6
1.3 电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0
1.3.1 电磁式直流电动机的结构 ………………………………………………10
1.3.2 电磁式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2
1.4 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5
1.4.1 有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 …………………………………………………15
1.4.2 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17
1.5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9
1.5.1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结构 …………………………………………………19
1.5.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1
第2章 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原理 ………………………………………………………27
2.1 交流电动机种类和功能特点 …………………………………………………27
2.1.1 交流电动机的种类 ………………………………………………………27
2.1.2 交流电动机的功能应用 …………………………………………………28
2.2 单相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1
2.2.1 单相交流电动机的结构 …………………………………………………31
2.2.2 单相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4
2.3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8
2.3.1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结构 …………………………………………………38
2.3.2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42
2.4 交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45
2.4.1 交流同步电动机的结构 …………………………………………………45
2.4.2 交流同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47
第3章 电动机与电动机控制电路 ……………………………………………………48
3.1 电动机与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关系 ……………………………………………48
3.1.1 电动机和电气部件的连接关系 …………………………………………48
3.1.2 电动机控制电路中的主要部件 …………………………………………51
3.2 电动机控制电路的特点 ………………………………………………………56
3.2.1 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特点 ……………………………………………56
3.2.2 单相交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特点 ………………………………………58
3.2.3 三相交流电动机控制电路的特点 ………………………………………60
3.3 常用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分析 …………………………………………………62
3.3.1 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分析 …………………………………62
3.3.2 单相交流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分析 ……………………………63
3.3.3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点动/连续控制电路分析 …………………………64
3.3.4 两台三相交流电动机间歇交替工作控制电路分析 ……………………65
第4章 电动机检修的器材工具 ………………………………………………………66
4.1 电动机常用拆装工具的特点和用法 …………………………………………66
4.1.1 螺钉旋具的特点和用法 …………………………………………………66
4.1.2 扳手的特点和用法 ………………………………………………………67
4.1.3 钳子的特点和用法 ………………………………………………………67
4.1.4 锤子和錾子的特点和用法 ………………………………………………69
4.1.5 顶拔器和喷灯的特点和用法 ……………………………………………70
4.2 电动机绕组绕制、嵌线和钎焊工具的特点和用法……………………………71
4.2.1 绕线机的特点和用法 ……………………………………………………71
4.2.2 绕线模具的制作方法 ……………………………………………………71
4.2.3 压线板的特点和用法 ……………………………………………………73
4.2.4 划线板的特点和用法 ……………………………………………………73
4.2.5 嵌线材料的特点和用法 …………………………………………………74
4.2.6 钎焊工具的特点和用法 …………………………………………………75
4.3 电动机常用检测仪表的特点和用法 …………………………………………78
4.3.1 万用表的特点和用法 ……………………………………………………78
4.3.2 钳形表的特点和用法 ……………………………………………………80
4.3.3 兆欧表的特点和用法 ……………………………………………………82
4.3.4 万能电桥的特点和用法 …………………………………………………84
4.3.5 转速表的特点和用法 ……………………………………………………86
4.3.6 相序仪的特点和用法 ……………………………………………………87
4.3.7 指示表的特点和用法 ……………………………………………………88
第5章 电动机的拆卸与安装……………………………………………………………89
5.1 直流电动机的拆卸 ……………………………………………………………89
5.1.1 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拆卸 …………………………………………………89
5.1.2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拆卸 …………………………………………………92
5.2 交流电动机的拆卸 ……………………………………………………………94
5.2.1 单相交流电动机的拆卸 …………………………………………………94
5.2.2 三相交流电动机的拆卸 …………………………………………………95
5.3 电动机的安装 …………………………………………………………………99
5.3.1 电动机的机械安装 ………………………………………………………99
5.3.2 电动机的电气安装 ……………………………………………………106
第6章 电动机的常用检修方法 ………………………………………………………115
6.1 电动机的基本检测方法………………………………………………………115
6.1.1 电动机绕组阻值的检测 ………………………………………………115
6.1.2 电动机绝缘电阻的检测 ………………………………………………118
6.1.3 电动机空载电流的检测 ………………………………………………119
6.1.4 电动机转速的检测 ……………………………………………………121
6.2 电动机铁芯和转轴的检修方法………………………………………………122
6.2.1 电动机铁芯的检修 ……………………………………………………122
6.2.2 电动机转轴的检修 ……………………………………………………130
6.3 电动机电刷和滑环的检修……………………………………………………137
6.3.1 电动机电刷的检修 ……………………………………………………137
6.3.2 电动机滑环的检修 ……………………………………………………142
6.4 电动机日常的保养维护………………………………………………………149
6.4.1 电动机主要部件的日常维护 …………………………………………149
6.4.2 电动机定期维护与检查 ………………………………………………158
6.5 电动机常见故障的检修………………………………………………………161
6.5.1 直流电动机不启动故障的检修 ………………………………………161
6.5.2 直流电动机电刷火花过大故障的检修 ………………………………162
6.5.3 直流电动机不转故障的检修 …………………………………………163
6.5.4 单相交流电动机不启动故障的检修 …………………………………164
6.5.5 单相交流电动机启动慢故障的检修 …………………………………165
6.5.6 单相交流电动机转速低故障的检修 …………………………………166
6.5.7 三相交流电动机外壳带电故障的检修 ………………………………167
6.5.8 三相交流电动机扫膛故障的检修 ……………………………………168
6.5.9 三相交流电动机温升过高故障的检修 ………………………………169
第7章 电动机绕组的绕制……………………………………………………………170
7.1 电动机绕组的绕制方式………………………………………………………170
7.1.1 电动机绕组的几种绕制形式 …………………………………………170
7.1.2 计算电动机绕组的绕制数据 …………………………………………175
7.2 电动机绕组的拆除……………………………………………………………178
7.2.1 记录电动机绕组的原始数据 …………………………………………178
7.2.2 电动机绕组的拆除方法 ………………………………………………183
7.3 电动机绕组的重新绕制 ……………………………………………………188
7.3.1 电动机绕组绕制前的准备 ……………………………………………188
7.3.2 绕组的绕制操作 ………………………………………………………189
7.4 电动机绕组嵌线的绝缘规范…………………………………………………190
7.4.1 交流电动机绕组的绝缘规范 …………………………………………190
7.4.2 直流电动机绕组的绝缘规范 …………………………………………194
7.5 电动机绕组的嵌线工艺要求…………………………………………………195
7.5.1 单层绕组的嵌线工艺 …………………………………………………195
7.5.2 双层绕组的嵌线工艺 …………………………………………………200
7.5.3 单双层混合绕组的嵌线工艺 …………………………………………201
7.6 电动机绕组嵌线的基本操作…………………………………………………204
7.6.1 放置槽绝缘 ……………………………………………………………204
7.6.2 嵌放绕组…………………………………………………………………205
7.6.3 相间绝缘 ………………………………………………………………206
7.6.4 端部整形 ………………………………………………………………207
7.6.5 端部包扎 ………………………………………………………………207
7.7 电动机绕组线端的接线………………………………………………………208
7.7.1 电动机绕组焊接头的连接形式 ………………………………………208
7.7.2 电动机绕组的焊接 ……………………………………………………208
7.8 电动机绕组的绝缘处理………………………………………………………210
7.8.1 电动机绕组的预烘 ……………………………………………………210
7.8.2 电动机绕组的浸漆 ……………………………………………………210
7.8.3 电动机绕组的浸烘处理 ………………………………………………211
7.8.4 电动机绕组的涂抹覆盖漆 ……………………………………………212
第8章 常用电动机绕组的接线方式 …………………………………………………213
8.1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接线图………………………………………………213
8.1.1 2极12槽正弦绕组接线图………………………………………………213
8.1.2 4极12槽正弦绕组接线图………………………………………………213
8.1.3 2极24槽(Q=24)正弦绕组接线图 ……………………………………214
8.1.4 4极24槽(Q=20)正弦绕组接线图 ……………………………………………215
8.1.5 4极32槽(Q=24)正弦绕组接线图 ……………………………………216
8.1.6 4极36槽(Q=28)正弦绕组接线图 ……………………………………217
8.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绕组接线图………………………………………………218
8.2.1 2极30槽(Q=30)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18
8.2.2 2极36槽(Q=18)单层同心式绕组接线图 ……………………………219
8.2.3 2极36槽(Q=36)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20
8.2.4 2极42槽(Q=42)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21
8.2.5 2极48槽(Q=48)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22
8.2.6 4极24槽(Q=24)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23
8.2.7 4极30槽(Q=30)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24
8.2.8 4极36槽(Q=18)单层交叉同心式绕组接线图 ………………………225
8.2.9 4极48槽(Q=48)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1 ………………………226
8.2.10 4极48槽(Q=48)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2…………………………227
8.2.11 4极48槽(Q=48)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3…………………………228
8.2.12 4极48槽(Q=48)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4…………………………229
8.2.13 4极60槽(Q=36)单双层同心式绕组接线图 ………………………230
8.2.14 4极60槽(Q=60)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31
8.2.15 6极36槽(Q=18)单层同心式绕组接线图 …………………………232
8.2.16 6极36槽(Q=36)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33
8.2.17 6极54槽(Q=54)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34
8.2.18 8极36槽(Q=36)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35
8.2.19 8极48槽(Q=24)单层链式绕组接线图 ……………………………236
8.2.20 8极48槽(Q=48)单层链式绕组接线图 ……………………………237
8.2.21 8极48槽(Q=48)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1…………………………238
8.2.22 8极48槽(Q=48)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2…………………………239
8.2.23 8极54槽(Q=54)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40
8.2.24 8极60槽(Q=60)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 …………………………241
8.2.25 10极60槽(Q=60)双层叠绕式绕组接线图…………………………242
前言
电工操作技能是电工必不可少的一项专项、专业、基础、实用技能。该项技能的岗位需求非常广泛。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实用技能的重要性,电工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也逐渐从知识层面延伸到技能层面。学习者更加注重电工操作技能能够用在哪儿,应用电工操作技能可以做什么。然而,目前市场上很多相关的图书仍延续传统的编写模式,不仅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时效性,而且在实用性上也大打折扣。
针对这种情况,为使电工快速掌握技能,及时应对岗位的发展需求,我们对电工相关的技能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整合,结合岗位培训的特色,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组织编写构架,引入多媒体出版特色,力求打造出具有全新学习理念的电工入门图书。
为了能够编写好本书,我们依托数码维修工程师鉴定指导中心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资料汇总,将电工设计、安装、调试、维修等岗位工作中应用到电工的工作环节进行系统的资源整理,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全面系统地编排出适合读者自主学习的培训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按照上岗从业的训练模式安排电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图书的实用价值。
在表达方式上,本书打破传统教材以文字叙述为主的特点,充分发挥图解的特点,无论是在内容制作上还是在版式设计上,都进行了全面的提升。首先,本书打破传统文字叙述的表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全图演示”,从电工基础知识的讲解到电工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所有的内容都依托大量的“图”来表现,实物照片图、操作示意图等“充满”整本图书,将读者的学习习惯由“读”变成了“看”。
在培训方式上,本书打破传统纸质图书的教授模式,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纸质载体相结合,在图书中首次加入“二维码微视频”互动学习的概念,将书中难以表达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加以展现,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手机扫描相应页面出现的“二维码”,即可通过微视频与图书互动完成学习。这种全新的互动学习理念可使读者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学习自主性也大大提升,在“视觉震撼”的同时享受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
作为技能培训图书,本书着力操作演练和技能案例训练,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操作重点、要点都融入大量的训练案例之中,以全图的方式加以展现,将读者的技能培训方式由“想”变成了“练”。
另外,为了确保专业品质,本书由数码维修工程师鉴定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由全国电子行业资深专家韩广兴教授亲自指导。编写人员有行业资深工程师、高级技师和一线教师。本书无处不渗透着专业团队的经验和智慧,使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如同有一群专家在身边指导,将学习和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难点一一化解,大大提升了学习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电工技能是电工电子领域中的一项专业技能。要想活学活用、融汇贯通需结合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为读者提供必要的技术咨询和交流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如果读者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交流:
数码维修工程师鉴定指导中心 网址:http://www.chinadse.org
联系电话:022-83718162/83715667/13114807267 E-mail:chinadse@163.com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榕苑路4号天发科技园8-1-401 邮编:300384
编 者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在“微视频”这个概念上的创新融合。我本来以为“全图讲解”已经足够直观,但当看到书中提供的二维码,扫描后能直接观看相关的短视频时,我简直惊叹不已!这些视频非常精炼,通常只有几分钟,但内容却非常精准,完美地补充了书本上的静态图片。比如,一个关于电机启动过程的动态演示,或者一个关于换向器工作的3D模型动画,这些都是书本无法完全呈现的。视频让那些复杂的运动过程瞬间变得可视化,我反复看了几个关于电磁力方向变化的视频,感觉比自己对着图琢磨半天都要容易理解。而且,视频中的讲解也很清晰,配合书本的文字和图示,形成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这种多媒体的学习方式,绝对是未来技术类图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评分我曾以为自己永远也搞不清楚电机是怎么工作的,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明白,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其实背后都有着清晰的逻辑和原理。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细致,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告诉你“为什么”。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电磁力”是如何产生的那个部分的讲解,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让我能够跳出枯燥的公式,去感受那股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力量”。而且,这本书非常注重“实操性”,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还有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如何维护电机的建议,甚至是一些简单的DIY项目。我看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家里的各种电器里的电动机都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地使用,而是开始思考它们背后的运行机制。这对于提升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之前我对电动机一直是一知半解,觉得它就是一个神秘的黑盒子,只知道它能转,能让很多电器动起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首先,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用非常直观的“全图讲解”的方式,把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甚至那些看似复杂的公式,都用精美的插图一步步展示出来。我记得有一章讲到电磁感应,我之前看文字总是云里雾里,但这本书的图例,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箭头,把电流、磁场、受力方向之间的关系描绘得清清楚楚,我几乎是瞬间就明白了!而且,它不仅仅是讲解基础原理,还深入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电动机的应用场景,比如直流电机、交流电机、步进电机等等,每一种都配有实际的工业应用图片,让我看到这些理论知识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这本书的语言也写得非常生动,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我身边一对一教学一样,每一个细节都照顾到了。
评分坦白说,我对机械和电子类书籍一直有些畏惧,觉得它们要么太学术化,要么就过于浅显,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但《微视频全图讲解电动机》这本书,却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使用生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平实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原理,但同时又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我之前在网上搜索过一些关于电动机的资料,很多都写得过于简单,或者过于深奥,让人不知所措。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知道你的知识盲点在哪里,然后用最合适的方式为你一一解答。它就像一个“万能钥匙”,能够打开我对电动机的认知大门。书中对一些常见电动机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也写得非常实用,让我感觉即使以后遇到实际问题,也能有章可循。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组织真是太出色了。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非常有逻辑地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永磁体和电生磁讲起,然后逐步引入线圈、转子、定子等核心部件,最后才进入到各种复杂的电机类型和控制技术。每一章的内容都像是为下一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让人感觉学习过程非常顺畅,没有出现那种“突然就听不懂”的断层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知识点拓展”和“误区解析”,这些小小的版块设计,恰恰能解决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疑惑。比如,在讲解电机的效率时,它会额外解释为什么有些电机效率更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这比单纯的公式推导要实用得多。而且,它还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还给出了很多实际操作和维护的建议,对于我这种喜欢动手实践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书中的图片质量也非常高,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好,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