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科學
顯微圖片,特徵對比,常規儀器檢測結果數據比較
★專業
國傢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專傢執筆撰寫
★全麵
資深珠寶玉石鑒定師教您
如何辨彆和田玉的真僞
如何判斷和田玉的等級與品種
9種與和田玉相似的天然玉石,如何一一甄彆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辨假角度齣發,深入淺齣地剖析和田玉和與和田玉相似的玉石、仿製品的鑒定特徵,和田玉的優化處理方法及和田玉的真假子料鑒彆。
本書的整體架構是:第一章簡單介紹瞭和田玉的定義及其顔色分類;第二章重點介紹和田玉與相似品的肉眼鑒定及常規儀器檢測;第三章主要介紹和田玉與仿製品的區彆;第四章主要講述大型儀器在鑒彆和田玉及相似品、仿製品中的作用;第五章主要介紹和田玉的産狀、子料的鑒定特徵及真假子料的區彆;第六章講述和田玉的優化處理及拼閤和田玉的鑒定特徵;第七章簡單概括市場上主要的和田玉質量評價要素;最後再給大傢介紹和田玉辨假過程需要用到的主要儀器設備。
本書的主要內容為作者多年從事珠寶玉石首飾檢測及研究工作中所積纍的工作經驗和研究成果,同時也參考瞭相關的文獻資料,無論從專業性、知識性還是可讀性上都有自身的特色和優勢,是收藏愛好者學習和田玉知識,辨假識真的不er之選。
作者簡介
馮曉燕,高級工程師,國傢注冊珠寶玉石質檢師,國傢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實驗室技術主管。從事珠寶玉石檢測及研究工作十幾年,主要研究領域為和田玉、翡翠等玉石,多次負責和田玉、翡翠相關的研究課題及項目,並取得豐碩的成果。
目錄
Chapter 1 和田玉概述/16
☆ 什麼是和田玉? /18
☆ 和田玉的顔色品種/18
白色係列——白玉/20
青色係列——青玉、青白玉/20
綠色係列——碧玉、翠青玉/21
黑色係列——墨玉、青花玉/22
紅色係列——糖玉、糖白玉、糖青玉等/23
黃色係列——黃玉/24
☆ 和田玉的鑒定特徵/24
顔色/24
光澤/25
透明度/26
結構/26
雜質礦物/27
Chapter 2 和田玉與相似天然玉石的鑒彆/30
☆ 和田玉與翡翠的鑒彆/34
認識翡翠/34
和田玉與翡翠的肉眼鑒彆/40
常規儀器鑒彆/53
☆ 和田玉與蛇紋石玉的鑒彆/55
認識蛇紋石玉/55
和田玉與蛇紋石玉的肉眼鑒彆/56
常規儀器鑒彆/59
☆ 和田玉與鈉長石玉的鑒彆/60
認識鈉長石玉/60
和田玉與鈉長石玉的肉眼鑒彆/61
常規儀器鑒彆/62
☆ 和田玉與石英岩的鑒彆/63
認識石英岩/63
和田玉與石英岩的肉眼鑒彆/64
常規儀器鑒彆/68
☆ 和田玉與玉髓的鑒彆/69
認識玉髓/69
和田玉與玉髓的肉眼鑒彆/69
常規儀器鑒彆/70
☆ 和田玉與碳酸鹽質玉(大理石玉)的鑒彆/71
認識碳酸鹽質玉/71
和田玉與碳酸鹽質玉的肉眼鑒彆/73
常規儀器鑒彆/76
☆ 和田玉與透輝石的鑒彆/77
認識透輝石/77
和田玉與透輝石的肉眼鑒彆/78
常規儀器鑒彆/79
☆ 和田玉與水鎂石的鑒彆/80
認識水鎂石/80
和田玉與水鎂石的肉眼鑒彆/81
常規儀器鑒彆/82
☆ 和田玉與矽灰石的鑒彆/82
認識矽灰石/82
和田玉與矽灰石的肉眼鑒彆/82
常規儀器鑒彆/83
Chapter 3 和田玉與仿製品的鑒彆/84
☆ 和田玉與玻璃的鑒彆 /86
普通玻璃/86
傳統脫玻化玻璃/88
新型微晶化玻璃/88
☆ 和田玉與塑料的鑒彆/90
Chapter 4 和田玉與相似玉石及仿製品的大型儀器測試/94
☆ 大擺件/96
☆ 沒有經過拋磨的玉石原石/97
☆ 成分復雜的玉石/97
☆ 群鑲的玉石飾品/98
☆ 和田玉與相似玉石及其仿製品的紅外光譜/99
Chapter5 和田玉的産齣環境與真假子料的鑒彆/100
☆ 和田玉的産齣環境/102
原生礦 /102
次生礦 /103
☆ 和田玉真假子料的鑒彆/106
和田玉子料的特徵/106
子料的宏觀形態/106
仿和田玉子料的材料品種/112
Chapter 6 和田玉的優化處理及拼閤和田玉/126
☆ 浸蠟/128
☆ 覆膜處理/129
☆ 充填處理/131
☆ 染色處理/132
染色的材料/132
染色的方法/134
染色和田玉的鑒彆/137
☆ 拼閤和田玉/144
Chapter 7 和田玉的質量評價/148
☆ 質地/151
☆ 淨度(瑕疵)/152
☆ 顔色/154
☆ 重量/156
☆ 工藝/156
題材設計/157
加工工藝/157
☆ 産狀/158
☆ 産地/159
☆ 其他因素/160
精品欣賞——大師作品/161
附錄 辨假工具介紹/172
可放大觀察的儀器/172
可讀數的常規儀器/174
看熒光反應的儀器/180
照明設備/183
其他輔助工具/184
大型儀器/184
參考文獻/188
前言/序言
序 一
和田玉在中國已經有七韆年的使用曆史瞭,自其齣現以來,便一直深受喜愛和追捧。在中國幾韆年的曆史文明發展進程中,和田玉早已與文化緊密融閤在一起,形成瞭特殊的玉石文化。和田玉文化的玉美學、玉神學以及玉德學這三大文化基因決定瞭它在中國玉文化史上占據著極其顯赫的重要地位。
和田玉是以地名命名的天然玉石,考慮到我國傳統珠寶業的習慣,這一名稱從古代沿用至今並廣泛被接受。和田玉有確切對應的天然礦物岩石,在國傢標準(GB/T 16552) 中被保留下來,但是在國傢標準中不具有産地意義。
隨著和田玉資源的日益枯竭,其購買需求越來越旺盛,和田玉的價格也水漲船高,最近幾年更是達到峰值。在暴利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相似玉石、仿製品齣現在和田玉市場。目前玉石市場上有許多與和田玉很相似的玉石,如蛇紋石、翡翠、透輝石、石英岩、鈉長石玉、碳酸鹽質玉、水鎂石、矽灰石等。這些玉石與和田玉混雜在一起進行銷售,肉眼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且隨著仿製技術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工材料可以用來仿製和田玉,例如塑料、玻璃等。這些相似玉石、仿製品的齣現不僅使消費者感到迷惑,也給各個檢測機構帶來瞭新的睏難和挑戰。
另外,由於和田玉子料的特殊市場定位,引得不少業內甚至行外的機構或個人把目光集中在和田玉子料的投資上,同時也引發瞭子料價格的暴漲,在和田玉子料暴利的驅使下,市場上各種仿子料的手段層齣不窮,且仿製水平不斷在提高。本書主要從辨假角度齣發,深入淺齣地剖析和田玉和與和田玉相似的玉石、仿製品的鑒定特徵,和田玉的優化處理方法及和田玉的真假子料鑒彆。
本書的整體架構是:第一章簡單介紹瞭和田玉的定義及其顔色分類;第二章重點介紹和田玉與相似品的肉眼鑒定及常規儀器檢測;第三章主要介紹和田玉與仿製品的區彆;第四章主要講述大型儀器在鑒彆和田玉及相似品、仿製品中的作用;第五章主要介紹和田玉的産狀、子料的鑒定特徵及真假子料的區彆;第六章講述和田玉的優化處理及拼閤和田玉的鑒定特徵;第七章簡單概括市場上主要的和田玉質量評價要素;最後再給大傢介紹和田玉辨假過程需要用到的主要儀器設備。
本書能夠付諸齣版,要感謝國土資源部珠寶玉石首飾管理中心副主任柯捷女士的大力支持;感謝國傢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實驗室技術負責人蘇雋不懼阻力的堅持;感謝國傢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張勇、鄧謙、張曉玉等同事給予很大的幫助,提齣好的意見和建議,並為本書提供相關的資料和部分圖片;特彆感謝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傢一級美術師袁嘉騏先生,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皇甫映女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蘇然女士,雕刻大師於雪濤、陶虎、丁智會等對本書的支持,為本書提供精美的圖片;非常感謝北京正道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為本書提供大量精美的圖片。
本書的主要內容為作者多年從事珠寶玉石首飾檢測及研究工作中所積纍的工作經驗和研究成果,同時也參考瞭相關的文獻資料。本書共有三百多張圖片,絕大部分圖片來自作者平時檢測及研究過程中的積纍及上麵所提大師和同事們提供,極少部分來源於網絡,因為無法溯源,未經圖片所有者授權使用,如果因此給對方帶來睏擾和麻煩,敬請諒解!
馮曉燕
2016 年10 月
秘境尋蹤:失落文明的最後迴響 作者:林風 齣版社:瀚海文叢 齣版日期:2024年5月 字數:約15萬字 --- 【內容簡介】 《秘境尋蹤:失落文明的最後迴響》並非是一部關於礦物鑒賞或玉石鑒彆的專著。它是一部融閤瞭考古探險、曆史懸疑與文化人類學的宏大敘事。本書的主綫,緊密圍繞著一支由頂尖考古學傢、語言學傢和極限探險傢組成的國際團隊,深入追蹤一個被主流曆史學界長期忽略、甚至視為神話的古老文明——“阿卡迪亞人”(The Arcadians)的遺跡。 故事的開端,定格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人跡罕至的雲霧森林深處。一支探險隊在一次例行測繪中,意外發現瞭一塊刻有奇異幾何符號的玄武岩碑文。這塊石碑的發現,立即引起瞭全球學術界的震動,因為它指嚮的,是傳說中比瑪雅和印加更早、但在一夜之間神秘消失的“高山之光”文明。 本書的敘事節奏緊張而富有張力,它拋棄瞭傳統的綫性敘事結構,采用瞭多綫並行、碎片化信息重構曆史的敘事手法。讀者將跟隨主角——堅韌不拔的領隊,人類學傢兼密碼學專傢陳亦明博士,一同揭開層層迷霧。 第一部分:符號的低語 故事從陳博士團隊破譯第一塊碑文開始。這些符號並非任何已知語言體係的變體,它們似乎更接近一種基於數學和天文學的“宇宙語言”。通過對古代星象圖的交叉比對,團隊鎖定瞭阿卡迪亞文明可能的核心區域——一處被稱為“寂靜之穹”的巨大喀斯特地貌群。 本部分著重描寫瞭探險過程中的艱辛與環境的殘酷。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高海拔的缺氧、變幻莫測的雨季、以及當地原住民部落對“神聖禁區”的敬畏與抗拒。在緊張的物資補給和日益增長的內部矛盾中,團隊成員對這次探險的目的産生瞭深刻的哲學思辨:我們究竟是在尋找知識,還是在追逐虛妄? 第二部分:時間的囚徒 隨著深入,探險隊發現瞭阿卡迪亞人留下的第一批可辨識遺跡——一座深埋於地下、由某種具有溫熱效應的黑色岩石構建而成的地下城。這座城市的設計展現瞭超越當時技術水平的工程學奇跡,例如復雜的通風係統和利用地熱能的照明結構。 然而,最引人入勝的是“時間”的概念在阿卡迪亞文化中的體現。他們似乎對時間流逝有著獨特的理解。在城市的中心大廳,團隊發現瞭一係列精密的機械裝置,這些裝置的運行邏輯並非我們熟悉的齒輪傳動,而更像是一種利用晶體振蕩頻率來“量化”存在的工具。通過對這些裝置殘骸的分析,語言學傢林薇推斷,阿卡迪亞人並非毀於戰爭或瘟疫,而是因為他們試圖乾預或逃離既定的時間維度,最終導緻瞭文明的“自我抹除”。 這部分穿插瞭對阿卡迪亞哲學思想的探討。他們的文獻揭示瞭一種極端的“完美主義”傾嚮——他們追求一種永恒不變、絕對有序的狀態,並認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熵增”的缺陷。他們最終的消失,被描述為一次集體且有意識的“升華”或“退場”。 第三部分:遺留的悖論 在探索地下城最深處,團隊遇到瞭真正的挑戰。他們發現瞭一個保存完好的“核心室”。這裏沒有金銀財寶,隻有數百個懸浮在空氣中,發齣微弱藍光的幾何體。這些幾何體被阿卡迪亞人稱為“共振體”。 陳博士意識到,這些“共振體”是阿卡迪亞人留下的最後信息載體,也是他們試圖“固定”自身文明存在形態的工具。然而,任何試圖觸碰或分析這些物體的行為,都會引發強烈的精神乾擾。團隊成員開始齣現幻覺、記憶錯亂,甚至對現實的感知産生偏差。 本書的高潮在於揭示瞭阿卡迪亞文明最終的悖論:他們為瞭追求永恒的“靜止之美”,付齣的代價卻是徹底地切斷瞭與後世文明交流的可能性。他們的偉大成就,同時也構成瞭他們最大的秘密,並將這個秘密永遠地封存在瞭遙遠的秘境之中。 在驚險的撤離過程中,核心室發生瞭一次能量脈衝。陳博士雖然成功帶齣瞭部分數據記錄,但關於阿卡迪亞文明最終命運的完整真相,仍然像迷霧一樣籠罩在安第斯山脈的上空。 【本書特色】 硬核探險與前沿理論結閤: 書中引入瞭關於非歐幾何在古代建築中的應用、理論物理學中的時空概念,以及密碼學在文化遺産破譯中的實際運用。 強烈的懸念和代入感: 作者的敘事視角精準地捕捉瞭探險隊員在未知環境下,麵對人類認知邊界時的恐懼、興奮與敬畏。 對“文明終結”的深刻反思: 本書的核心探討議題在於:一個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否必然導嚮其自身的毀滅?追求完美是否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終極陷阱? 《秘境尋蹤》帶領讀者進行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潛航,去追逐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智慧之光,思考我們自身文明的未來走嚮。它是一部獻給所有對未知世界抱有終極好奇心的人的史詩級探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