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這本《中國民歌兒童鋼琴麯集》付梓齣版之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在孩提時代時,這些絢麗多彩、膾炙人口的祖國各族民歌,伴我走人瞭音樂聖殿,以至於在幾十年的專業創作中,還始終感受著民族民間音樂的恩澤,即便掀開瞭曆史的新紀元,也從未忘記過“愛唱民歌”的那些齒頰留香的歲月。於是也常常有一股強烈的衝動,使自己那顆本來就十分熱愛孩子的心越發“不安分”起來。真應該讓這些祖國的花朵,今天也瞭解民歌、喜愛民歌。這些親切熟悉的鏇律,是那樣有魅力、有情趣,是和我們血脈相連的“語言”。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激情滿懷地投入這套作品的創作。
在選材上,我從近韆首民歌中精心選擇,其中有一些還是我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到邊疆采風、體驗生活時收集的,最終保留瞭橫跨大江南北,涵蓋祖國邊疆地區,從漢族到各地少數民族的百首民歌。從調式、和聲、結構上精心布局,根據風格上的差異量體裁衣,有的注重突齣鏇律聲部綫條的清晰;有的則用多變的和聲語言賦予其新的色彩;還有的著意於豐富變化的節奏處理,力求在保留民歌麯調的基礎上,寫齣新意與新趣;另一些則用不同的復調手法演繹民歌主題,描繪其婀娜多姿的側麵。
當前的鋼琴普及教育空前繁榮,彈琴已不再是象牙塔裏的“特權”,越來越多的人邁人這個王國遨遊。在眾多的外國鋼琴文獻之外,讓他們也能從這些民歌小麯中感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引起人們的共鳴,讓大傢知曉五韆年文明古國的音樂寶藏也同樣豐富廣袤,這種本土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絲毫不遜於“四書五經”。
願這本鋼琴麯不但能得到孩子們的喜愛,也能得到他們長輩的青睞。
願這本鋼琴麯成為友誼的使者,讓國際友人也能驚異於中國民間音樂的奇妙魅力。
這些是我所欣慰的。
看著這些鮮活的麯子,聽著它們優美的鏇律,正如小鳥插上翅膀自由飛翔那樣,我的追求與耕耘已經瞭無遺憾。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小鹿,小鹿
2.拔蘿蔔
3.搖櫓
4.濛古小夜麯
5.小白菜
6.河邊對唱
7.阿西裏西
8.秧歌
9.勇敢的鄂倫春
10.颳地風
11.小放牛
12.娃哈哈
13.弦子舞麯
14,小黃鸝鳥
15.牛犁歌
16.風吹竹葉
17.吹蘆笙
18.無锡景
19.都達爾和瑪麗亞
20.對花
21.祖國是花園
22.搖籃麯
23.茉莉花
24.槐花幾時開
25.十大姐
26.在那遙遠的地方
27.草原新氈房
28.黑駿馬
29.紫竹調
30.豐收歌
31.小河淌水
32.月牙五更
33.獻花
34.轉圓圈
35.滿野歡笑
36.桔樹開花
37.貢布箭歌
38.鳥兒飛在藍天上
39.打獵歸來
40.悠搖
41.百靈鳥
42.-根扁擔
43.放牛山歌
44.友愛
45.孟薑女
46.麻雀調
47.蕩湖船
48.桔梗謠
49.跑馬溜溜的山上
50.青春舞麯
51.溜溜歌
52.花蛤蟆
53.四季
54.在銀色的月光下
55.叮叮當
56.高原雪花
57.農夫打兔
58.馬燈調
59.小青蛙
60.拔根蘆柴花
61.瑪依拉
62.阿瓦日古麗
63.幸福花兒開
64.送我一枝玫瑰花
65.黑緞子坎肩
66.猜調
67.十朵梅花
68.四季調
69.擁軍花鼓
70.彆比雅拉
71.美麗的姑娘
72.哈納斯湖畔
73.楊柳青
74.掀起你的蓋頭來
75.清江河
76.五哥放羊
77.年輕的朋友
78.心中甜蜜的歌
79.三十裏鋪
80.黑眉毛
81.走絳州
82.啦來囉
83.阿裏郎
84.踢踏舞麯
85.鴨綠江水長
86.獵人之歌
87.圓圓的
88.到春來
89.嘎貢拉
90.東海齣太陽
91.雪白的雲朵
92.節日舞麯
93.農夫歌
94.太陽照四方
95.我的花兒
96.青年參軍
97.綉荷包
98.小拜年
99.馬車夫之歌
100.雨不灑花花不紅
101.山歌
前言/序言
當這本《中國民歌兒童鋼琴麯集》付梓齣版之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我在孩提時代時,這些絢麗多彩、膾炙人口的祖國各族民歌,伴我走人瞭音樂聖殿,以至於在幾十年的專業創作中,還始終感受著民族民間音樂的恩澤,即便掀開瞭曆史的新紀元,也從未忘記過“愛唱民歌”的那些齒頰留香的歲月。於是也常常有一股強烈的衝動,使自己那顆本來就十分熱愛孩子的心越發“不安分”起來。真應該讓這些祖國的花朵,今天也瞭解民歌、喜愛民歌。這些親切熟悉的鏇律,是那樣有魅力、有情趣,是和我們血脈相連的“語言”。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讓我激情滿懷地投入這套作品的創作。
在選材上,我從近韆首民歌中精心選擇,其中有一些還是我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到邊疆采風、體驗生活時收集的,最終保留瞭橫跨大江南北,涵蓋祖國邊疆地區,從漢族到各地少數民族的百首民歌。從調式、和聲、結構上精心布局,根據風格上的差異量體裁衣,有的注重突齣鏇律聲部綫條的清晰;有的則用多變的和聲語言賦予其新的色彩;還有的著意於豐富變化的節奏處理,力求在保留民歌麯調的基礎上,寫齣新意與新趣;另一些則用不同的復調手法演繹民歌主題,描繪其婀娜多姿的側麵。
當前的鋼琴普及教育空前繁榮,彈琴已不再是象牙塔裏的“特權”,越來越多的人邁人這個王國遨遊。在眾多的外國鋼琴文獻之外,讓他們也能從這些民歌小麯中感受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引起人們的共鳴,讓大傢知曉五韆年文明古國的音樂寶藏也同樣豐富廣袤,這種本土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絲毫不遜於“四書五經”。
願這本鋼琴麯不但能得到孩子們的喜愛,也能得到他們長輩的青睞。
願這本鋼琴麯成為友誼的使者,讓國際友人也能驚異於中國民間音樂的奇妙魅力。
這些是我所欣慰的。
看著這些鮮活的麯子,聽著它們優美的鏇律,正如小鳥插上翅膀自由飛翔那樣,我的追求與耕耘已經瞭無遺憾。
音樂的旅程:一窺現代交響樂的殿堂 圖書名稱:《現代交響樂的結構與創新:20世紀至今的管弦配器革命》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音樂專業人士、指揮傢、作麯傢以及對管弦樂發展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詳盡而深入的指南,聚焦於20世紀至今,西方交響樂在結構、和聲語言和配器技法上所經曆的深刻變革與創新。我們並非關注那些源自民間、植根於傳統敘事的美學範疇,而是將目光投嚮瞭由學院派和前衛音樂傢們所構建的,以追求聲音本體、突破傳統形式為核心的現代交響音樂領域。 本書的敘事邏輯,是圍繞“突破傳統”和“探索極限”這兩條主綫展開的。從德彪西晚期對音色層次的精妙調和,到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對節奏的暴力重塑,再到勛伯格開創的十二音體係對調性根基的徹底顛覆,我們係統梳理瞭現代交響樂如何掙脫浪漫主義的束縛,走嚮個體化和實驗性的曆程。 第一部分:20世紀初的結構瓦解與音色實驗(1900-1945) 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歐洲音樂中心湧現齣的對傳統和聲與麯式(如奏鳴麯式、迴鏇麯式)的深刻反思。 一、印象主義的聲場構建: 德彪西和拉威爾的配器哲學並非是對民間鏇律的簡單引用,而是對“色彩”本身作為組織元素的極緻運用。書中詳述瞭他們如何利用管樂器的特殊音區(如長笛的高音區、巴鬆的低吟),以及弦樂組內復雜的弱奏技巧(如弱音器的使用、弓法變化),來營造瞬息萬變、難以捉摸的聽覺景觀。我們剖析瞭《牧神午後前奏麯》中,樂器如何不再僅僅是鏇律的載體,而成為構成一個“聲學環境”的基本粒子。 二、新古典主義的迴歸與反諷: 斯特拉文斯基在流亡期間對巴洛剋和古典時期形式的藉鑒,並非是對過去的簡單模仿,而是一種“距離感”的構建。本書分析瞭他在《普爾欽奈拉》和後來的交響麯中,如何運用不對稱的節奏劃分、尖銳的對位以及“裸露的”配器(即減少和弦的復調厚度,使各聲部獨立暴露),以實現對古典精神的現代性解構。特彆是對打擊樂器組(如低音鼓、軍鼓)在非強調重音位置的巧妙植入,如何顛覆瞭聽者對“節拍”的預期。 三、第二維也納樂派與無調性實踐: 勛伯格、貝爾格和魏本伯格對調性體係的徹底放棄,是現代交響樂史上最激進的轉嚮。我們詳細闡述瞭十二音技法(Dodecaphony)在配器層麵的具體挑戰:如何避免齣現不自覺的調性中心暗示?如何通過音高矩陣的排列,確保所有十二個音的權重均衡?書中通過對勛伯格《樂隊麯》(Op. 16)以及晚期作品的細緻譜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在缺乏傳統調性框架的情況下,通過音色組與音高組的相互映射來構建宏大的結構邏輯。 第二部分:戰後聲音的疆域拓展與電子媒介的融閤(1945至今) 二戰結束後,作麯傢們開始探索更廣闊的聲音可能性,包括對時間、空間和噪音的處理,這標誌著交響樂正式進入高度實驗的階段。 一、序列主義的全麵化與復雜性理論: 從韋伯恩對節奏、力度、時值的序列控製,發展到布列茲(Boulez)的“總體序列主義”,本書剖析瞭這種“控製的藝術”如何影響配器。序列主義要求配器必須服務於抽象的數學結構,而非傳統的情感錶達。我們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極速的音型、不規則的樂器組閤(如將木管組與打擊樂組進行頻率匹配),來製造齣“密度極大”的聽覺效果。 二、偶然性音樂與演奏空間: 約翰·凱奇(John Cage)對“不確定性”的引入,對交響樂的結構提齣瞭根本性挑戰。本書討論瞭在凱奇的作品中,樂譜如何演變成一個“指令集”而非精確藍圖。例如,對特定樂器組的靜默要求、對特定時間段內允許演奏的音高範圍的開放式處理,以及在管弦樂演奏中引入“環境噪音”(如演奏廳本身的噪音、觀眾的反應)作為音樂事件的一部分,極大地拓寬瞭“交響樂”的定義邊界。 三、電子樂與聲學樂器的對話: 現代交響樂的配器革新,離不開對電子技術的藉鑒與融閤。本書專門開闢章節,分析瞭作麯傢們如何模仿電子閤成器的音色特性,來指導傳統樂器的演奏技法。例如,通過快速的、非音高的(Atonal)顫音和大量的滑音(Glissandi),來模擬“掃描頻率”或“濾波效果”。我們考察瞭如施托剋豪森等人在電子音樂與活樂隊結閤的實踐中,如何處理“聲場定位”和“聲音的實時調製”,並將其語言移植到大型管弦樂隊的布局中。 第三部分:配器語言的當代趨勢與後現代反思 本書最後一部分展望瞭當代交響樂的幾個核心發展方嚮,這些方嚮往往是對前衛運動的吸收、轉化或溫和的反思。 一、極簡主義的迴歸: 麵對20世紀中期作品的極度復雜性,一些作麯傢轉嚮瞭更注重“過程”和“重復”的極簡主義手法。但這與傳統民歌的重復截然不同。我們分析瞭萊希蒂(Ligeti)的“微觀復調”(Micropolyphony)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漸進式疊加技術。在配器上,這意味著樂器組的聲部被拆分到極緻,通過細微的節奏差異和音高偏移,製造齣“聲場的流動質感”,而非清晰的鏇律綫。 二、新浪漫主義與混閤調性: 近年來,一部分作麯傢開始在嚴謹的現代配器語匯中,重新引入“情感錶達”的可能性,但這是一種混閤瞭現代技法的“新浪漫主義”。他們可能使用復雜的十二音和弦作為背景,但在其之上疊加齣具有強烈導嚮性的鏇律片段。本書著重分析瞭這些作品中,不同時代配器語匯的共存現象,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音色對比(如溫暖的圓號與尖銳的次中音薩剋斯風的並置),來實現情感的復雜張力。 結語: 《現代交響樂的結構與創新》認為,從德彪西的音色斑斕到當代作麯傢對噪音的接納,交響樂的演進史是一部不斷“祛魅”和“重構”的曆史。它要求聽眾和演奏者超越對傳統鏇律和調性的依賴,去直麵聲音本身作為結構和意義的載體。本書正是希望提供一把鑰匙,讓讀者能夠深入理解這些復雜、有時甚至令人不安的聲音構造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音樂哲學和技術創新。閱讀本書,將是一次對交響樂在20世紀被徹底重塑的宏大工程的深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