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平伯 著
图书标签:
  • 秦淮河
  • 桨声灯影
  • 历史
  • 文化
  • 风俗
  • 南京
  • 游记
  • 散文
  • 民俗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69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839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4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俞平伯先生说:“好的文学好的诗,都是把作者的自我和一切物观界——自然和人生——同化而成的。”先生的文字即他的人生与自然。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与怅惘、闲情逸致的追求还是对山水文化的热衷,无论是晦涩古奥的审美特点还是古朴冲淡的表达,无不透露着先生返朴归真的旷达与妙赏玄心的名士精神。

  同俞平伯一样,老树面对俗世不宠不惊。他的画即他的江湖。他以绚丽的色彩、诙谐的笔墨,于喧嚣之中辟得一处净土,寄托其漂泊的心。

  闲适淡雅俞平伯与洒脱真率老树,跨越时空,彰显属于他们的名士精神。

内容简介

  俞平伯的散文善于将哲思、格调融入细致绵密的描写之中,语言稍显晦涩古奥,却有一种古朴冲淡之美,透露出返朴归真的旷达和妙赏玄心的名士风度。本书精选其散文三十余篇,风格各异,所涉甚广,既能从童年趣事的描摹中见到真与美,又在往事、故人的回忆中透露着情与趣,既能从山水畅游中见到民国文人的才情、趣味,又能在秉笔直言中见到知识分子的风骨和担当。其与朱自清唱和而作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传诵至今。

  本文插图选用老树的画作,他始终坚守一颗真诚而高洁的心,不媚俗、不阿谀、不与世沉浮。面对俗世,他不宠不惊,以绚丽的色彩、诙谐的笔墨,解构沉沦的时光,彰显自由自在的人生情趣与态度。


作者简介

  俞平伯(1900—1990),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原名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18年开始创作白话诗,曾出版诗集《冬夜》《西还》《忆》等,20年代后期多写作散文,出版的散文集有《燕知草》《杂拌儿》《燕郊集》。所著《红楼梦研究》为“新红学派”代表作之一,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老树本名刘树勇,视觉文化评论家、画家。1962年生于山东临朐,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影像的媒介传播研究和具体实践。他的画如闹市中的清茶杯盏,于喧嚣之中寻得一处宁静,直通你我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出版有绘画集《在江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打橘子003

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008

城站014

花匠019

雪晚归船023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025

陶然亭的雪033

湖楼小撷039

清河坊051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056

阳台山大觉寺063

山阴五日记游067

芝田留梦记071月下老人祠下077

东游杂志082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096



朱佩弦兄遗念107

眠月111

忆振铎兄116

坚匏别墅的碧桃与枫叶119

以《漫画》初刊与子恺书122



中年126

身后名129

我想134

贤明的——聪明的父母136

春来147



漫谈红学151

红楼梦的风格157

后三十回的红楼梦168

作者的态度187

论秦可卿之死196

精彩书摘

  花匠

  礼拜天的早晨,天上有层薄薄的云彩,那太阳偏喜欢在云缝里露出一点温暖的面孔,来偷看地球。世上许多男男女女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映在他的眼帘。他只是旁观,又是暗笑。我今天闲着没事,想去看看花,也对得起一个初春的好礼拜。

  到了一家花厂门口。栅栏虚掩着,我用手一推,呀的一声露出一片平地。紧靠西墙,有三间矮屋。旁边有口井,上面安着辘轳,栏口现出几条很深的凹纹,是吊桶绳子磨的。场上收拾得非常干净,一排一排摆列许多盆花,是些山茶、碧桃、金雀、迎春、杜鹃之类。轻风掠过,一阵阵花草的香气。冰哩!雪哩!我不多时还看见你们。花开这般快呀!

  一个花匠,年纪不过四十上下,酱色的脸膛显出些些皱纹,好像也还和善,手拿把剪刀,脚边放着一堆棕绳,蹲在地上做工。

  他正在扎榆叶梅呢。树上有稍为丫杈点的枝子,只听他的剪刀咯支咯支几响,连梗带叶都纷纷掉下。他却全不理会,慢慢的用手将花稍弯转差不多要成椭圆形,然后用手掐住,那手拿棕绳紧紧一结。从这枝到那枝,这盆到那盆,还是一样的办法。

  原来他心里先有个样子,把花往里面填。这一园的花多半已经过他的妙手了。所以都是几盘几曲滚圆的一盆,好像同胞兄弟一般。有两盆花梗稍软一点,简直扎成两把团扇。那种“披风拂水疏乱横斜”的样子,只好想想罢了。

  但花开得虽是繁盛,总一点没有;垂头丧气,就短一个死。我初进来觉得春色满园,及定睛一看,满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深红、浅紫、鸭绿、鹅黄又俏又丽的颜色,里面总隐着些灰白。仿佛在那边诉苦,又像求饶意思,想叫人怜他,还他的本来面目。那种委曲冤屈的神情,不是有眼泪的人能看的。真狠心的花匠!他也是个人呵!

  这不过是我旁观的痴想。花儿不会说话,懂得什么呢!他受了痛苦,只有开一朵朵的鲜花,给他赏玩,让他赚钱。

  我不禁问道:“好好的花扎了不可惜吗?”

  他说:“先生,你别玩笑啦。这些花从窖里拿出来,枝枝桠桠,不这么办,有人买吗?你看墙角边一堆梗子,都是我昨天剪下来的,我的手脚多快。”

  我才知道这都是烘出来的唐花,不然三月天气,哪里来许多花呢。便问道:“我看不扎倒好,你何必费事?”

  他答道:“你不喜欢不行,喜欢的人多着呢。前两天张大人差个管家来买一百盆花。花刚出房,有许多还没扎。他们现逼着要,把我忙得手当脚做,才讨他一个喜欢。这碗饭好不容易吃!”

  我方才明白他们原是靠花做买卖,只要得顾客的欢心,管什么花呢!他们好比是奴才。阔人要看这种花,花没有开,便用火来烘;阔人喜欢花这个样子,花不这么生,便用剪刀来铰,绳子来缚。如果他们不这样办,有人夸奖吗?有人照顾吗?本来好名气同黄的白的钱,是世界上顶好的东西,是再没有好的东西!

  话虽如此,但是花的可怜总是真的。我既觉得这样,何以早早晚晚殷勤照顾他的花匠,偏一点不动心,整天的绳儿、剪刀忙个不住。难道一个人除吃饭穿衣以外,竟没有别的喜欢东西吗?我一点不懂。

  想到这里,方要转身出去;但两只脚偏钉在地上,不听我的命令。我又痴想,倘若有了钱,把许多的花一齐买回,痛痛快快把绳捆束绑的牵缠解个干净。魔鬼都死了,只留那可爱的天真,自然的美。

  我正想的时候,远远听得乌乌怪叫,我便呆了。一忽儿,栅门开处,看见有一辆红色的汽车,里面有个白须的绅士,带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慢慢下来。花匠一看见,便抢上去,满面堆笑道:“恁老带着小姐来得这样早呵。”那一种肉麻的神气,不是能够比方的。然而我方且自幸我不是阔人,他还没有用那种面孔来对我,叫我不能哭,不能笑。

  那老者穿着狐皮袍子,带了顶貂帽,一望便像个达官。那女子手上带个钻戒,一闪一闪在花匠眼睛前面只管发光,但脸上总白里带青,一点儿血色没有。

  听得她老子说道:“娴儿,赌输的钱有什么要紧。不要说四五百块钱,就是再多点,怕我不会替你还吗?你不要一来就不高兴。你看那花扎得多么整齐。”

  那女孩只是不响,低着头,并着脚,一步一步的挨着走,拿条淡红丝巾在那边擦眼睛,露出一种失眠的样子。

  他俩走了十几步。老头子回头看看她,说道:“昨天牌本来散得太晚,天都发了白,弄得你没有睡。我带你来看花,借着消遣消遣。你既倦了,也许睡得着,花不要看了,我们回去罢。”

  那女孩嘴里说了几句话,——很轻很轻——我也模模糊糊没有听见什么。

  忽然,蓦地里嘭腾的一声怪响。

  我那时分,早已痴痴的出神,忘记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了,被午炮一声,方才惊醒。我站在这里,已经快有两点多钟的光景,红炎炎的太阳,正晒着我的头顶,我好像有许多没头绪的心思,只是说不出,直瞪着眼睛,看许多花在阳光底下淌泪。停下来半晌,把眼一低,慢慢的转身踱出。那匠人还是扎他的花,猛然一抬头,露出深黄的牙齿,对我嘻嘻一阵冷笑。

  ……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不含书本具体内容,且避免AI痕迹。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条河流,一段时光,一群灵魂的沉浮 秦淮河,一个名字承载着千年的风华与哀愁,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仅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面折射着时代变迁、人性百态的镜子。这本书,并非是对某一个特定故事的简单叙述,而是一次对这条河流背后那宏大而细腻的时空画卷的深入探寻。它试图触碰那些流淌在秦淮河水中的,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历史,以及那些被时光打磨后留下的,或明或暗的印记。 想象一下,桨声轻摇,打破了夜的沉寂。灯影阑珊,在水面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是一种古典的、梦幻般的、充满诗意的画面,更是一种浮世绘的缩影。这条河流,见过王朝的兴衰,目睹过盛世的繁华,也曾浸染过战乱的血泪。它见证了无数的离合悲欢,承载了无数的传奇与哀歌。在这条河流的岸边,在那些古老的街巷里,曾经涌动着多少鲜活的生命?他们在这里生活、劳作、爱恋、奋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最终又归于平静,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秦淮河的肌理之中,去感受它的脉搏。我们不仅仅是在描绘风景,更是在挖掘风景背后的人物。那些在桨声灯影里穿梭的身影,他们或许是才子佳人,他们的故事如诗如画;他们或许是贩夫走卒,他们的生活粗粝而真实;他们或许是江湖豪客,他们的恩怨情仇荡气回肠;他们或许是寻常百姓,他们的日常琐碎中蕴含着人性的光辉。作者试图捕捉这些人物生命中最动人的瞬间,最深刻的挣扎,以及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浮沉。 秦淮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繁华的年代,它是文人雅士挥毫泼墨的灵感源泉,是达官显贵纵情声色的销金窟,是商贾云集、货物琳琅的繁忙水道。而在动荡的岁月,它可能成为逃亡者的避难所,成为革命者的秘密联络点,也可能成为战火肆虐下的伤痛之地。这本书,将试图穿越时空的界限,去呈现秦淮河在不同维度下的生命力。它关于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故事,关于那些在灯红酒绿中沉浮的灵魂,关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湮没的个体命运。 我们探寻的,是秦淮河作为一条河流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它是一种意象,一种象征,它代表着江南水乡的柔情与婉约,也象征着世俗的繁华与欲望。那些古老的传说,那些民间的故事,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都与秦淮河紧密相连。它们共同构筑了秦淮河的灵魂,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这本书,就是希望将这些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重新拾起,编织成一条完整的叙事链条,让读者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去理解秦淮河的意义。 这里的“桨声灯影”,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景象,更是对一种生活状态的隐喻。它代表着一种朦胧的美感,一种不确定性,一种在喧嚣与宁静之间的微妙平衡。在桨声中,我们可以听到时间的流逝,听到生命的韵律;在灯影下,我们可以感受到隐藏的秘密,感受到人心的起伏。这种景象,容易唤起人们对过往的追忆,对美好的憧憬,也可能引发对现实的思考。 这本书,也必然涉及到历史的深度。秦淮河的变迁,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从明清的繁盛,到近代的动荡,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这条河流的每一次潮起潮落,都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作者并非要写一本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而是希望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展现历史的风貌,让读者在感受个体命运的同时,也能体味到时代变迁带来的深刻影响。那些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都交织在这条河流之中,共同谱写了属于秦淮河的时代篇章。 同时,这本书也关乎一种精神气质。秦淮河所代表的,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既有文人的清雅,又有市井的烟火气;既有对美的追求,又有对现实的妥协。这种气质,深深地烙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身上,也体现在秦淮河的各种文化形态之中。它可能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也可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可能是一种对生命本真的探索。 本书并非要为秦淮河下一个绝对的定义,它所呈现的,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解读。它试图触及秦淮河的“魂”,而非仅仅是“形”。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的微妙之处,那些关于人性善恶的复杂纠葛,那些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无声较量,都将在字里行间得到展现。 读者在这本书中,或许会看到一段被遗忘的往事,或许会触碰到一段被尘封的情感,或许会引发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与历史的深情回眸,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身的致敬。秦淮河,这条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河流,它依旧流淌着,而这本书,则是希望用文字,去捕捉它流淌过程中,那些最动人心魄的瞬间,最意味深长的回响。它邀请你,一同踏上这条河流,去感受那桨声灯影里,不曾远去的,关于时间、关于人性、关于历史的,最深刻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部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矛盾,但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和、内敛的方式,讲述着秦淮河的故事,以及与秦淮河相关的人物。我从中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这本书格外亲切。它让我明白,伟大的历史,往往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个体组成的,每一个平凡人的故事,都值得被记录和铭记。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安静地坐在你身边,与你分享他的人生感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这种宁静而又深刻的体会,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加动人。

评分

第五段 读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笔触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是在描绘风景,更是在描绘人心。秦淮河,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我看到了河流的蜿蜒,看到了灯影的摇曳,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这本书让我对南京这座城市,对秦淮河这条河流,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情感连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无数动人的故事,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就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这种感动,不是一时的激动,而是深入骨髓的温暖,是能够长久地影响我们对生活态度的力量。它像是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更加渴望去探索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好。

评分

第一段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诗意的书名深深吸引。“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仿佛一下子将我带入一个充满古韵与温情的画面。我一直对江南水乡有着莫名的情愫,而秦淮河更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想象着那摇曳的桨声,在夜色中划破宁静的河水,两岸的灯火辉煌,如同一串串闪烁的宝石,将整个夜空点缀得如梦似幻。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番景致的,是怎样的笔触才能捕捉到那历史的沉淀与人文的温度?这本书是否会让我感受到那份独特的东方韵味,是否会让我窥见那些隐藏在桨声灯影背后的故事?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对这些疑问的答案,能够沉浸在那片迷人的夜色中,感受秦淮河独有的魅力,或许还会勾起我曾经在其他地方体验过的相似的美好回忆,那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古典而又充满活世的美。

评分

第三段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笔非常独特,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如刀刀见血,将秦淮河的柔情与硬朗,古典与现代,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那些细微之处,却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秦淮河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上升到了对历史、文化、人性的多维度理解。它让我思考,在这条河流的映照下,多少故事发生,多少人物沉浮?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曾经的悲伤,都如同河水一般,流淌不息,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在和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话,他用他的人生经历,教会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理解人生的意义。

评分

第二段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秦淮河的变迁、人文风情,以及其中流淌的时代记忆,娓娓道来。我看到了那些曾经繁华的景象,听到了那些悠扬的传说,也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理风貌的描绘,更是一部关于人情世故、市井百态的画卷。我仿佛能看到那些画舫上的歌女,听到她们的丝竹之声;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码头上的喧嚣,闻到那些小吃摊上的香气。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对于情感的刻画,都做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身临其境,与书中的人物一同感受悲喜。特别是那些关于历史变迁的描写,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以及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沉淀与发展。这本书让我对秦淮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条河,更是承载了太多故事与情感的生命体。

评分

买给家里小盆友看的,她喜欢就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评分

名家名作,京东书籍又快又好

评分

孩子十岁,618买了很多书孩子喜欢看

评分

孩子十岁,618买了很多书孩子喜欢看

评分

很好,速度很快,孩子很喜欢,下次还会在京东买

评分

亲爱的孩子们,遇见你们,真好!

评分

林海音的这本书很有名,儿时看到以为是一本爱情小说,或者是什么泡沫文学,但是如今知道是本经典文学。喜欢。

评分

中青社经典版再版,趁活动价买入。

评分

以前买了简略版的,这次买个没有省略的。还没有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