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结构风工程

高等结构风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村幸雄(Y. Tamura),A.卡里姆 著,祝磊 译
图书标签:
  • 结构风工程
  • 风荷载
  • 建筑结构
  • 气动特性
  • 数值模拟
  • 风洞试验
  • 抗风设计
  • 振动控制
  • 边界层风
  • 风致灾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60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854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9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结构风工程相关专业研究生和专家、工程师
十余年来,以东京工艺大学田村幸雄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组织37位世界的专家学者开设了一系列的国际高等风工程学习课程,《高等结构风工程》是根据该系列课程的讲义整理而成的教学参考书。该书内容包括风气候,设计风速估计,刚体空气动力学和应用,风致建筑响应,风,阵风系数方法,构件和外墙上的风荷载,碎片冲击,风荷载规范和标准,计算工具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建筑振动下的可居住性,建筑阻尼,风致振动的抑制。该书填补了该专业培训的空白,是有志于深入学习和研究结构风工程的学者、工程师和学生的一部重要参考文献。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高级课程的教科书,介绍了结构风工程领域新技术水平的信息和新的研究成果。主题包括风气候、设计风速估计、钝体空气动力学和应用、风致建筑响应、风、阵风系数方法、构件和外墙上的风荷载、碎片冲击、风荷载规范和标准、计算工具和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建筑物振动下的可居住性、建筑阻尼以及风致振动的抑制。

作者简介

田村幸雄(Y. Tamura),国际风工程专家、国际风工程协会现任主席、我国“外专千人计划”专家、国家风灾减灾组织主席、日本风工程协会前主席、日本学术会议联络委员、日本建筑学会抗风设计委员会主审人。田村幸雄教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现为日本东京工艺大学教授,是日本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日本COE(2003~2007年)计划负责人、Global COE项目风工程专题的负责人(2008~2012年),并受聘为《国际风工程与空气动力学》《结构工程进展》《风与结构》《高层与特殊建筑的结构设计》等国际期刊编委,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 Cermak奖章、日本风工程协会奖章、日本建筑学会奖章。

Ahsan Kareem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风工程协会主席(2007~2015年)、美国Notre Dame大学土木环境工程和地质科学系教授、东京大学客座教授。Kareem教授是国际的空气动力学、海浪动力学和随机振动专家。发表高质量期刊论文 200多篇。曾在1984年获得过由美国政府授予的表彰青年研究人员的总统奖,还获得了包括A. G. Davenport Medal(2007)、Robert H. Scanlan Medal(2005)、Jack E. Cermak Medal(2002)在内的国际风工程领域的高学术荣誉。担任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Structural Safety等十余本刊物的首席编辑、副编辑和编委等职务。Ahsan Kareem教授在结构工程学、随机动力学、风工程学等领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先后培养了大批中国博士、硕士留学生。
Enrica Bernardini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圣母大学,自然灾害建模实验室。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前言
本书作者
第1章强风及其特性1
1.1简介1
1.2强风和流体力学1
1.2.1强风气候1
1.2.2强风流体动力学2
1.3风速的统计描述4
1.3.1平均风速5
1.3.2风速波动9
1.4地形影响16
参考文献18
第2章设计风速的估计19
2.1简介19
2.1.1术语19
2.1.2基本可靠性要求20
2.2数据基础21
2.2.1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基本信息21
2.2.2质量控制和修正22
2.2.3母体分布23
2.2.4极值总体抽样24
2.3基本统计27
2.3.1组合规则27
2.3.2广义极值分布27
2.3.3广义帕雷托分布29
2.3.4概率分布的描述参数的识别29
2.3.5被识别参数的统计稳定性33
2.4设计风速的最佳估计34
2.4.1基本方法34
2.4.2应用举例35
2.5方向性37
2.5.1简介37
2.5.2每次风暴的最大风速38
2.5.3风暴持续时间和额外风暴小时数的相对强度39
2.5.4额外风暴小时中的方向变化40
参考文献41
第3章钝体空气动力学43
3.1简介43
3.2阻力和升力43
3.2.1阻力43
3.2.2流动分离45
3.3钝体上的压力47
3.3.1流过流线形体的平稳流47
3.3.2流过流线形体的平稳均匀流47
3.3.3湍流,三维钝体48
3.4雷诺数对钝体力和压力分布的影响50
3.5湍流对钝体力的影响53
3.5.1湍流对阻力的影响54
3.5.2湍流对升力的影响55
3.6圆角半径的影响56
3.7顺风和横风激励以及涡旋脱落57
3.8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风荷载标准AS/NZS 1170.2怎样处理钝体空气动力学59
3.9小结60
参考文献61
第4章大跨桥梁空气动力学62
4.1简介62
4.1.1第一个转折点:平均风荷载62
4.1.2第二个转折点:阵风荷载63
4.1.3第三个转折点:动态风荷载63
4.2气动力公式65
4.2.1静力分量65
4.2.2准平稳空气动力学65
4.2.3非平稳空气动力系数67
4.2.4瞬态力68
4.3气动不稳定性69
4.3.1气动不稳定性的概念69
4.3.2翼面颤振的二维条带理论69
4.3.3颤振理论的应用70
4.3.4非平稳升力的实验71
4.3.5三维颤振分析72
4.3.6驰振74
4.3.7扭转颤振76
4.4抖振分析76
4.4.1随机振动分析76
4.4.2在单自由度系统的应用78
4.4.3在阻力激励下的水平线状结构79
4.4.4在升力激励下的水平线状结构80
4.5涡激振动81
4.5.1涡旋脱落的概念81
4.5.2数学公式81
4.5.3桥面板的涡激振动82
参考文献84
第5章结构的风致振动:主要针对高层建筑的空气动力学86
5.1简介86
5.2建筑和结构的顺风向激励和响应87
5.2.1钝体上的脉动阻力88
5.2.2阵风响应系数89
5.2.3气动阻尼91
5.3建筑和结构的横风激励和响应93
5.3.1入射湍流导致的激励93
5.3.2尾流激励94
5.3.3横风运动导致的激励96
5.4其他脉动力和响应现象99
5.4.1扭转振动99
5.4.2涡旋脱落引起的顺风和椭圆振动99
5.5高层建筑的风致干扰激励100
5.5.1高层建筑在干扰激励下的顺风和横风响应101
5.5.2高层建筑干扰激励下的扭转响应102
5.5.3设计要素102
5.6减少建筑和结构的风致响应的空气动力措施104
5.6.1建筑形状的空气动力修正对高层建筑风致响应的影响104
5.6.2开洞和底部排气的优点105
5.6.3建筑物顶部、锥度、扭曲、逆流和其他组合建筑形状的影响105
5.6.4设计要素105
5.7小结106
致谢107
参考文献107
第6章评估结构在风激励下顺风向响应的阵风系数法110
6.1时域内点状结构的风作用110
6.2频域内点状结构的风作用111
6.3气动导纳112
6.4单自由度(SDF)系统的动力响应综述112
6.5位移谱116
6.6位移谱积分117
6.7峰值响应的估算118
6.8顺风向加速度估算120
6.9小结121
致谢121
参考文献121
第7章建筑组件和覆盖层上的风荷载122
7.1简介122
7.2建筑物上的风荷载124
7.2.1建筑物的空间变化和几何形状对压力的影响125
7.2.2风荷载的时间变化127
7.2.3内部压力和压力均衡128
7.2.4设计风荷载的确定130
7.3组件和覆盖层系统对风荷载的响应130
7.3.1从属面积和荷载分配131
7.3.2低循环疲劳131
7.3.3静疲劳和玻璃132
7.4建筑物组件和覆盖层的测试方法133
7.5小结134
参考文献135
第8章水平风致飞射物及其碰撞试验137
8.1简介137
8.2之前已出版的研究137
8.3飞射物碰撞和碰撞测试标准138
8.4飞射物类型和运动方程139
8.4.1一般的飞射物类型139
8.4.2运动方程139
8.4.3无量纲形式141
8.4.4早期轨迹解141
8.4.5数值解142
8.5实验和数值研究142
8.5.1块状飞射物的轨迹143
8.5.2杆状飞射物的轨迹145
8.5.3片状飞射物的轨迹146
8.6应用147
8.7讨论149
致谢149
参考文献149
第9章风荷载规范和标准的理解:规定背后的基本原理151
9.1简介151
9.2风速152
9.2.1地貌153
9.2.2风速和湍流模型157
9.2.3地形影响165
9.2.4风气候165
9.3风压系数167
9.3.1面积平均压力168
9.3.2规范化过程中的折减系数171
9.3.3低层建筑中的附加风荷载172
9.3.4低层建筑中屋顶形状和几何的影响174
9.4内部压力175
9.5数据库辅助设计(DAD)177
9.6风荷载的计算估计177
9.6.1计算机辅助风工程178
9.7结论和小结180
致谢180
参考文献181
第10章风效应的数值模拟185
10.1简介185
10.2基于波叠加(谱)的方案186
10.2.1谱方法186
10.3基于数字滤波(时间序列方法)的

前言/序言

在建筑和结构工程领域,风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据说世界上因为自然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有70%~80%是因为极端风和相关的水害而导致的。随着人口向都市中心转移以及因为潜在的气候变化而推测灾害的强度和频率的增长,未来灾害的风险持续升级。城市化已经导致地区和全球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公共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不仅是极端强风事件或者其他短期自然危害,而且严重的环境问题应该被看作人类社会长期持续的危险,会导致严重的灾害。这就使得人们呼唤一个强调减少能源消费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东京工艺大学风工程团队(TPU-WEG)的首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都市环境,遇到风相关的事件时可恢复,与区域的局部气候相和谐。它致力于发展一个集成的教育和研究项目,能够覆盖广泛的问题,以应对亚洲和更大区域的都市面临的前沿的风相关的挑战。
为了创造有效而舒适的环境,满足人们对城市标志性象征的基本需求,建筑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细,桥梁和屋盖结构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轻,使得它们对风越来越脆弱。风工程的重要性显著提高,但是很少有大学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从2006年7月开始,TPU-WEG组建了风工程的国际高等学校(IAS),目的是填补相关的专业培训的空白。
37位世界著名的教授和研究者受邀在以往的9期IAS讲课:Chris Baker、Shuyang Cao、Qingyan Chen、Chiiming Cheng、Tadeusz Chmielewski、Richard de Dear、David Etheridge、Richard Flay、Yaojun Ge、Jamie Hernandez、John Holmes、Ahsan Kareem、Michael Kasperski、Shinsuke Kato、Youngduk Kim、Greg Kopp、Prem Krishna、Takashi Kurabuchi、Kenny Kwok、Sangjoon Lee、Chris Letchford、Xiaofeng Li、Rheo Lim、Masaru Matsumoto、Robert Meroney、Akashi Mochida、William Nazaroff、Siva Parameswaran、Michael Reyes、Matthew Santamouris、Partha Sarkar、Michael Schatzmann、Giovanni Solari、Ted Stathopoulos、Charles Weschler、Youlin Xu和Lingmi Zhang。他们和TPU-WEG的3位讲师Masaaki Ohba、Ryuichiro Yoshie还有我合作,使IAS有成果而且成功。
IAS的课程包括风气候、风致灾害、结构空气动力学、风荷载和多种风环境问题。课程提供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前沿信息。IAS也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通过世界领先的研究者和本领域年轻人的讨论,使得由于强风、都市空气污染和环境负荷增长引起的风灾风险的严重问题能够在未来被年轻的领导者所解决。代表TPU-WEG和东京工艺大学全球卓越中心(COE)项目成员,我感谢所有的讲师和参与者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成绩。
本书重新安排和出版了以往的IAS所做的14次结构风工程讲义。而基于IAS在环境风工程领域的讲义,一本名为《高等环境风工程》(Advanced Environmental Wind Engineering)的教材也计划出版。
我相信这两本书将对相关科学研究或者设计领域的学生、工程师和研究者有用,将使他们能够对可持续都市环境的发展和建设作出贡献,从而实现对风灾害可恢复的城市。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各章的作者,由于他们的合作而创造了本书,为实现结构和环境风工程的共同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贡献。
Y.Tamura日本,神奈川
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从原子结构到宏观性能,从经典材料到前沿纳米材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加工以及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内容涵盖了金属、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以及新兴功能材料等主要材料类别,并结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展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广阔前景。 第一章 材料的世界:起源、分类与基本概念 本章将带领读者踏入奇妙的材料世界。首先,我们将追溯材料的起源,探讨人类是如何从简单的天然材料逐渐发展出复杂的人工材料的。接着,我们将对材料进行系统性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别材料的特点和应用领域,例如,区分金属材料的强度与延展性,陶瓷材料的高温稳定性和脆性,高分子材料的轻质与易加工性,以及复合材料的性能叠加优势。 在此基础上,本书将引入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几个核心概念。我们将探讨材料的原子结构,理解不同原子排列方式对材料宏观性质的影响,如晶体结构、非晶态结构等。进一步,我们将介绍材料的微观结构,包括晶粒、相界、缺陷等,并解释这些微观特征如何决定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磁学等性能。最后,本章将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原子、分子与材料的本质 本章将深入剖析材料的微观本质。我们将从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理论出发,介绍电子的结构、化学键的类型(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华力等)以及它们如何决定材料的稳定性和相互作用。通过理解化学键的性质,读者将能够解释不同材料为何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材料的晶体结构。本章将详细介绍常见的晶体结构,如面心立方(FCC)、体心立方(BCC)、六方密堆积(HCP)等,并解释这些结构对材料的密度、强度、塑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材料中的晶界、位错、空位等晶体缺陷。这些缺陷虽然在微观尺度上存在,却对材料的宏观力学行为、电学性质甚至化学反应活性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位错的存在是金属材料能够发生塑性变形的关键。 第三章 材料的性能: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化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将系统地阐述材料的各种关键性能,并重点分析这些性能是如何由其微观结构决定的。 力学性能: 我们将详细介绍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塑性、弹性模量、疲劳强度、断裂韧性等概念。理解这些性能对于工程设计至关重要,例如,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承受载荷、防止断裂。本书将通过分析原子间的结合力、晶体结构以及缺陷对材料变形和断裂的影响,揭示力学性能背后的微观机制。 热学性能: 包括热导率、热容、热膨胀系数等。这些性能直接影响材料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行为,例如,用于绝缘材料或导热材料的选择。我们将探讨晶格振动和电子导热在热量传递中的作用。 电学性能: 区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深入理解电导率、介电常数、电阻率等参数。本章将介绍电子在固体中的运动机制,以及载流子的类型和密度如何影响材料的导电性。 磁学性能: 介绍顺磁性、抗磁性、铁磁性等不同的磁性行为,以及磁导率、矫顽力等重要参数。我们将探讨原子磁矩的形成及其在材料中的排列方式如何导致宏观磁性。 光学性能: 包括折射率、反射率、透射率、吸收率等。这些性能决定了材料与光相互作用的方式,从而影响其在光学器件、显示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我们将讨论光与材料中电子的相互作用。 化学性能: 涉及材料的耐腐蚀性、氧化性、催化活性等。本章将分析材料的表面化学、反应动力学以及环境因素对材料化学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 主要材料类别:金属、陶瓷、高分子与复合材料 本章将对当前工程应用中最广泛的几大类材料进行详细介绍。 金属材料: 从纯金属到合金,我们将深入探讨金属的原子结构、晶体结构特征以及合金化对性能的影响。内容将涵盖金属的相图、热处理工艺(如退火、淬火、回火)以及常见的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如钢铁、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重点介绍它们在结构件、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作用。 陶瓷材料: 介绍陶瓷的无机非金属固态材料特性,包括其高硬度、耐高温、耐腐蚀但脆性大的特点。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陶瓷,如氧化物陶瓷(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等,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和在高温工程、电子元件、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 涵盖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我们将讲解高分子的链结构、交联结构、结晶行为以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等关键概念,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高分子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加工性能。本书将介绍常见的合成高分子,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酯、聚酰胺等,以及它们在包装、纺织、建筑、汽车等行业的广泛应用。 复合材料: 介绍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组成的材料,旨在获得单一材料无法达到的优异性能。我们将重点研究复合材料的组成,包括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如纤维、颗粒),并分析界面效应在复合材料性能中的作用。本书将深入探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优势,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风力发电叶片、体育器材等领域的革命性应用。 第五章 材料的加工与制造:从原料到产品的转化 本章将聚焦于材料如何从原材料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最终产品。 成形工艺: 介绍各种材料的典型成形工艺。对于金属,将涵盖铸造、锻造、轧制、挤压、焊接等;对于陶瓷,将涉及粉末冶金、注浆、压制成型等;对于高分子,将包括注塑、挤出、吹塑、压延等;对于复合材料,将研究铺层、缠绕、模压、拉挤等工艺。 热处理与表面处理: 详细阐述热处理对材料性能的调控作用,例如,金属的热处理工艺对强度、硬度和韧性的影响。同时,也将介绍表面处理技术,如渗碳、氮化、阳极氧化、镀层等,这些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外观。 增材制造(3D打印): 作为一种颠覆性的制造技术,本章将重点介绍增材制造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其原理、不同打印技术的特点以及在原型制作、复杂结构制造和个性化定制方面的优势。 第六章 功能材料:面向未来的科技前沿 本章将带领读者探索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那些赋予材料特殊功能的“明星”材料。 电子材料: 深入介绍半导体材料(硅、锗、III-V族化合物)、介电材料、压电材料、铁电材料、磁性材料等,以及它们在集成电路、传感器、存储器、显示器等电子器件中的核心作用。 光学材料: 讨论用于光纤通信、激光器、LED、太阳能电池、光学薄膜等的特种光学材料,包括透明陶瓷、非线性光学材料等。 生物医用材料: 介绍用于人体植入、药物缓释、组织工程等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如医用合金、生物陶瓷、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等。 智能材料: 探索能够响应外界刺激(如温度、光、电、磁、力)并发生可逆变化的材料,例如形状记忆合金、液晶弹性体、光致变色材料等。 纳米材料: 介绍具有纳米尺度的材料,如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管、二维材料(如石墨烯)。重点分析纳米效应如何带来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它们在催化、能源、医药、电子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第七章 材料的失效分析与可靠性 本章将关注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现象,并探讨如何提高材料的可靠性。 失效机理: 深入分析材料的各种失效模式,包括疲劳、断裂、蠕变、腐蚀、磨损等。我们将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不同失效模式的特点和原因。 可靠性设计: 介绍如何运用可靠性理论和统计方法,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确保材料和产品的长期稳定运行。 无损检测技术: 阐述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等无损检测技术在材料和构件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 第八章 材料选择与生命周期评估 本章将综合前述内容,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实际工程需求进行合理的材料选择。 材料选择原则: 介绍基于性能、成本、可获得性、环境影响和加工可行性等因素的系统性材料选择方法。 生命周期评估(LCA): 强调从材料的开采、生产、使用到最终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引导读者选择更可持续的材料。 第九章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未来展望 本章将对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新兴材料: 探讨新一代材料的研发方向,如量子点材料、生物启发材料、自修复材料等。 跨学科融合: 强调材料科学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催生新的研究领域和技术突破。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材料: 讨论如何开发环境友好、可再生、可回收的材料,以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本书的编写力求严谨、清晰,并结合大量的实例和图表,帮助读者构建对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全面认知。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理解材料的本质,掌握分析和评价材料性能的方法,并具备为各种工程应用选择和设计合适材料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高等结构风工程》这本书的印象非常深刻,它让我对风的认识从“自然现象”提升到了“工程科学”的高度。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风环境模拟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不同尺度的大气边界层模型,来模拟不同地形和建筑群对风速和风压的影响。书中对CFD(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现代科技如何帮助我们“看见”风的流动轨迹,并预测其对结构的作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风致噪声的分析感到新奇,原来风在经过某些结构表面时,会产生让人不适的噪声,而这同样是风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书中的许多图例都非常直观,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风工程并非简单的“抵抗”风,而是一种“和谐共处”的哲学。我过去一直以为,抗风设计就是让结构足够坚固,能够承受最大的风力。但《高等结构风工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书中关于风荷载的“适应性”设计,以及如何利用风的能量,而不是单纯地对抗它,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结构阻尼和隔震技术的介绍,这些技术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将风能转化为热能或减弱其对结构的影响,而不是通过增加材料的刚度来硬抗。书中的案例研究,比如一些采用阻尼器的高层建筑,让我看到了这种“智慧”设计的实际应用。我甚至开始反思,在其他领域,我们是否也能借鉴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

评分

《高等结构风工程》这本书的深度和严谨性让我惊叹。我之前对风的理解非常有限,只停留在“刮风”的层面。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结构动力学响应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风是如何引起结构的振动,以及这些振动可能带来的危险。书中对共振现象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结构在特定的风速下会发生剧烈的晃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模型试验的介绍感到有趣,工程师是如何在风洞里模拟真实的风况,并测试结构的抗风性能的。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公式,虽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但它们为我构建了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科学的风工程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风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风就是刮风下雨,顶多研究一下它对建筑物的影响,但《高等结构风工程》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过去的看法。它不仅仅是关于风力有多大,而是深入到风的本质,它的形成机制,它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以及这些复杂性如何与我们设计的结构息息相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的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章节,虽然一开始有些挑战,但一旦我理解了如何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和预测风的特性,那种感觉就像是掌握了风的“脉搏”。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也帮我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在描述地形地貌对风场的影响时,书中给出的不同地形模型和对应的风速剖面图,让我直观地看到了山峦、丘陵、城市高层建筑群等等是如何巧妙地“塑造”风的。我甚至开始留意起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风,比如在开阔的田野里感受到的那种平缓而持久的风,和在城市高楼之间穿梭的湍急气流,都仿佛有了科学的解释。这本书让我不再是单纯地“感受”风,而是能够“理解”风。

评分

我原本以为结构风工程就是计算屋顶能承受多大的风压,或者桥梁会不会被吹断,但《高等结构风工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简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湍流理论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循序渐进地解释了湍流的形成、特征以及它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复杂影响。书中对不同尺度湍流的分析,比如微尺度湍流和宏尺度湍流,以及它们如何叠加,如何影响结构的振动模式,让我对风的“破坏力”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风与结构之间的耦合效应,即风不仅作用于结构,结构的存在和形态反过来也会改变风场的分布,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是之前我从未考虑过的。通过书中对案例的剖析,比如某座高层建筑在特定风况下的响应,我看到了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我甚至开始思考,我们在设计一些大型体育场馆或者轻质结构时,是不是需要更精细地模拟风与结构的互动,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一个静态的荷载。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风工程领域的一本“宝藏”。我原本以为结构风工程就是关于风的“力学”问题,但《高等结构风工程》让我看到了风工程的“多学科交叉”特性。书中关于风的统计学分析,让我明白,我们需要用概率的眼光来看待风的威胁。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极端风事件的预测和评估方法,这对于设计可靠的结构至关重要。书中还涉及了一些气象学和地理学的知识,解释了不同地理环境下风的形成和演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城市风环境的研究印象深刻,城市的高层建筑会形成复杂的“峡谷风”效应,而这正是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挑战。

评分

我一直对大型桥梁和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感到非常好奇,而《高等结构风工程》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计算方法,更是深入讲解了风荷载的产生机理和作用方式。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非定常风荷载的理论,理解风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力,而是一个充满随机性和涡旋的动态过程。书中对风致涡激振动和风致抖振的详细阐述,让我对这些看似微小的风扰如何能对宏伟的结构造成巨大破坏有了清晰的认识。我尤其佩服书中对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的介绍,这些方法是如何帮助工程师在实际建造前预测结构的抗风性能,并进行优化设计的。我甚至开始关注新闻中关于桥梁或高层建筑的抗风设计相关报道,并尝试用书中的知识去解读。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风的“百科全书”,但不是那种枯燥的条目罗列,而是充满了严谨的科学逻辑和深入的思考。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风振的理论分析,尤其是书中对结构阻尼的讨论。我之前一直认为阻尼就是简单的“减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阻尼的种类繁多,有材料阻尼、结构阻尼,还有外部主动阻尼和被动阻尼,它们各自的作用机理和对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差异很大。书中的公式推导虽然需要耐心,但一旦理清,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结构在风中表现得异常稳定,而有些则会产生令人不安的晃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高层建筑风致颤振的分析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优化结构参数、增加阻尼装置来避免危险的颤振模式。我甚至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我周围的一些高层建筑,想象它们在强风中的“舞蹈”。

评分

我必须说,《高等结构风工程》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风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门关于如何与自然力量“对话”的艺术。我花了很长时间去领悟书中关于风致疲劳的章节,原来长期的风荷载,即使是看似不那么强烈的风,也可能导致结构材料发生疲劳,最终影响结构的寿命。书中对结构可靠性理论的介绍,让我明白,抗风设计并非一味追求“绝对安全”,而是在成本、性能和风险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案例的深入剖析,它展示了工程师是如何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运用各种风工程原理,设计出既安全又经济的结构。这本书让我对那些矗立在风中的宏伟建筑,有了更加敬畏和理解的态度。

评分

《高等结构风工程》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对风的“内在逻辑”充满好奇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对风的理解非常表面化,觉得就是一股力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风背后隐藏的复杂物理过程。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风的统计分布模型,比如极值理论的应用,这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只考虑平均风速,更要关注那些极端风的发生概率。书中的概率分析方法,让我对风险评估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我也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地区风特性的对比分析,比如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平原和山区,风的特性差异巨大,而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结构的设计。我甚至开始在旅行时,观察当地的自然风貌,并尝试将其与书中的风工程原理联系起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