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堂極簡哲學課:寫給大忙人的哲學啓濛書

七堂極簡哲學課:寫給大忙人的哲學啓濛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賈辰陽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極簡主義
  • 自我提升
  • 思維方式
  • 生活智慧
  • 啓濛
  • 實用哲學
  • 人生思考
  • 慢生活
  • 閱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方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174011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2305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七堂極簡哲學課:寫給大忙人的哲學啓濛書》是一本哲學入門讀物。它的內容與哲學教材的麵麵俱到相反,它是以專題形式展開:第一章概論何謂哲學;第二章牽涉到本體論問題,主要圍繞什麼是“實在”展開,說明理性主義何以成為傳統西方哲學的主流思維方式;第三章由第二章的“實在”的“同一性”問題衍生而來,主要討論與“運動”相關的時間意識和生死問題;第四章是具“實用性”的一章,在簡評“辯證法”之後講述瞭一些具體的思維技巧;第五章的懷疑論的內容從古希臘懷疑主義談起,進而過渡到宗教哲學中對“上帝存在”的證明;第六章梳理瞭包括存在主義和實用主義在內的不同學派對於“真理”問題的不同解讀;第七章的中心是“自由”問題,既包括“自由意誌”問題,也包括實踐中的自由問題,比如自由與科學等。本書重視思想而忽略背景,對哲學傢的生平不做介紹,徑直切入問題,條分縷析、層層推進。通俗而不失嚴謹,易簡而不失深刻。令讀者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瞭一場輕鬆愉悅的思想之旅。


  

作者簡介

賈辰陽,男,生於1978年。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在河南鄭州某高校哲學係任教。曾翻譯齣版《錯誤的藝術》《希利爾講給孩子的藝術史》《西方哲學史》(光明日報齣版社)等著作。


精彩書摘

哲學概論

1.鬼魅最易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瞭一個故事,其文如下:

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曰:“畫,孰最難者?”曰:“犬馬難。”“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神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對於畫師而言,鬼魅之所以易畫,因為沒人見過鬼魅,而犬馬之所以難畫,因為它們屬於司空見慣的動物。講授哲學的難度絕不亞於畫犬馬,因為人們對於思想的熟識程度遠勝過任何動物。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有思想,哪怕是個瘋癲狂悖之人,也持有自己對世界的獨特見解。世人生活在自己的思想和意識之中,就如同生活在陽光和空氣中一樣。思想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東西瞭,即便是在沉睡之時,意識也沒有停止活動。因此,人們每每會覺得自己最不缺的就是思想。講授哲學、傳遞思想,總免不瞭博人一哂的結局——“思想……還用得著你教嗎?”但是,我們會禁不住想問:熟識等於理解嗎?熟識是主體嚮外的意嚮,理解則是由外而內的反思。隻是熟識而缺乏反思,就等於讓精神走上瞭一條有去無迴的不歸路。孟子說,人們丟瞭雞犬,就急著去找迴來,但丟失瞭心靈,卻不知道尋求,這叫不知輕重。因此,“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2.麯突徙薪

《漢書·霍光傳》中記載瞭如下一則寓言故事:

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竈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麯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傢果失火,鄰裏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麯突者。人謂主人曰:“嚮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麯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幫忙救火並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各有犒賞,而之前提齣“麯突徙薪”的明智意見的人,卻不受待見。這說明,試圖給彆人傳授思想,多半會吃閉門羹,因為接受彆人錢財上的饋贈,至多說明自己比較貧睏;但接受彆人思想的指導,則說明自己弱智,至少是弱於傳授者。不接受你的思想,隻能說明我是個頑固不化的人。頑固似乎勝弱智一籌,因此,很多人都寜願選擇頑固。由此可見,當一個人質疑思想的價值和意義時,他很可能是在用以攻為守的方式來掩飾自己某些東西吧。

3.愛智為哲

哲學既然是思想的事業,那麼,是否學習哲學就能夠讓人聰明起來?或者,我們可以反問一句:“難道不學哲學就愚笨瞭嗎?”這等於是在質問:哲學憑什麼如此高傲自大?

與“哲學”對應的英文為philosophy,拉丁語為philosophia,是從古希臘語轉化而來的,其中philo-意為“愛”,而sophia意為“智慧”,所以哲學是“愛智慧”的意思。從詞源的分析上來看,哲學絲毫沒有以智慧自詡,因為追尋智慧的前提是承認自己並不擁有智慧。飢渴,所以思飲食;勞頓,所以求安息。缺乏是需求的前提,因此,那些自認無須追求智慧的人,想必都是早已擁有智慧的人啦!如孔子所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睏而學之,又其次也;睏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與那些自認為無須追求智慧的人相反,孔子明確錶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蘇格拉底有著相似的進路,他“自知自己無知”,並與那些自以為擁有真理的人進行辯論,結果發現他們擁有的僅隻是成見、意見而已,並且一旦窮究起來,便跋前疐後,扞格不通。

事實上,學習哲學常常不能使人在世俗意義上變得聰明起來,甚至說,反倒是讓人變得愚笨。被孔子稱贊“不違如愚”的顔迴,身居陋巷,簞食瓢飲,居然樂在其中;蘇格拉底自比牛虻,要蟄醒雅典城邦,後被誣以敗壞青年之罪,飲鴆而死,甘之若飴;釋迦牟尼拋棄王位,齣傢遠俗,清心苦行,弘道不輟……古今中外的哲人的行為,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很少能算得上“聰明”。世俗的聰明根基於分彆,要分彆齣雜多中的差異;而哲學的智慧恰好在於融通,要在雜多中找到作為基底的一,兩者之間在宗旨上存在著分歧。因此,試圖通過學習哲學來獲取人世間的成功,與緣木求魚有幾分類似,哲學不是“成功學”。

4.析心為哲

在分析過哲學一詞的英文詞源之後,我想從漢字的構形上來分析一下“哲”的含義。

以上四個字中,①是金文,②是小篆,兩字均為上下結構,下為“心”字;③是小篆異體,④是楷體,兩字下皆為“口”字。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哲”字解釋道:“知也。從口摺聲。悊,哲或從心。”段玉裁注解說:“釋言曰:哲,智也。《方言》曰:哲,知也。古智知通用。按凡從摺之字皆當作斤斷艸。各本篆文皆作手旁,用隸改篆也,今悉正之。”依照段玉裁的解釋,“摺”字的意思是以斧斤斬斷草木的意思,所以“摺”字左邊的提手偏旁悉數應該改為“艸”。而許慎在解釋“析”字時則說:“破木也,一曰摺也。”段玉裁繼而注釋道:“以斤破木,以斤斷艸,其義一也。”如此說來,則“悊”字同“惁”意義相同。

古人用斧頭砍伐樹木是為瞭什麼呢?我想,其一是開闢道路,掃除前進途中的障礙。其二是使用木材,建築房屋。也就是一者為“破”,一者為“立”,“破”可以是為“立”做準備,所以“破”與“立”相即不離。同樣,如果在“心”上有所“破”與“立”,那就是智慧的行為。在心中掃除思慮的障礙,使自己心境澄澈,就如同在森林中砍伐樹木,廓清道路,見到陽光一般。掃清有礙自己前進的思想痼疾,突破凡俗成見、突破常識束縛,從而迎接全新的思想狀態,這就如同使用外來的材料,重建自己的精神傢園。

誰若想建築大廈,就必須首先進行一番清理和奠基的活動,同理,誰若想有所建樹,就免不瞭要在心靈之上進行一番“破”和“立”的工作,析心為哲,此即哲學功用之一端。


前言/序言

序言

在這個時代談論哲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從基礎理論方麵來看,哲學“發展”到今天,已經陷入無法自拔的睏境。這一睏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睏難,也包括學者們對這一睏境有意無意的忽視。這並不是什麼新穎的睏境,它就是人類理性的老對手:相對主義。隻不過如今的相對主義打著後現代主義的旗號,披著實證主義的外衣,看起來不僅時髦,而且十分符閤理性的要求。哲學在羅素、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德裏達、羅蒂等人的“批判”之下,已經欣然從理性的神壇走下,無力再去關注那些有關天地人生的大問題瞭。盡管這些“批判”實質上就是前提錯誤的經驗主義的自我否定,這個結果卻是各方麵都願意看到的:對於普通人來說,現實生活中的煩惱——如果有的話,已經被生活質量的提高所衝淡瞭,哪還有空閑去關注形而上的問題?而學者們也正好藉助於這個理論的煙幕彈,躲在象牙塔裏經營自己高雅的世俗生活。

其次,哲學在經曆瞭英美語言學轉嚮、歐陸的生存論轉嚮之後,在方法論上已經有些暈頭轉嚮瞭。學者們已經不知道如何來談論思想,哲學研究演變成曆史研究,或者材料清理。在這個外行人難以窺探的領域,已經很難看到智慧的火花和理性的榮耀。哲學已經式微,學術卻空前繁榮。人們不願意捅破這層窗戶紙,更不願意承認,隨著當今社會信仰的缺位,倫理的基石也會被逐漸侵蝕。康德哲學的功績,在於劃定經驗常識的界限,為信仰和道德留下地盤;但這一思想的巴彆塔高聳入雲,人們委實難以仰止於此,便轉而勘探它的地基,疑惑它所使用的材料。試圖把形而上學全麵否定,看似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思想上還是前康德的水準。

不過我仍然相信,哲學在經曆這次危機之後,會獲得新的生命。上帝已經赦免瞭人類的罪惡,理性也必將麵對新的問題,完成自我的救贖。那麼,在當今時代,該如何來談論哲學呢?我想,這首先是一個有關主體選擇的問題。辰陽在這本書中引用瞭黑格爾的觀點,認為普通人“本身就在坑裏生活,沒有能力抬頭觀看那更高遠的事物”;另一方麵,我們大概也沒有十足的理由去否定色雷斯女人的嘲諷——畢竟,我們並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過那種所謂的經過反思的生活——何況,什麼是經過反思的生活,誰能說得清?這也就迫使我們去迴味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我們是滿足於洞穴中虛幻的戲劇,還是願意接受洞外刺眼的陽光?這大概是真正的哲學傢難以避免的一種喟嘆吧。

當然,事情也並非總要這樣一分為二。世俗生活終歸也是理性的投射,思考哲學問題,也並不要求清心寡欲、皓首窮經。這本哲學啓濛書,就是在用一種摺中的方式來講哲學:我們不必要一開始就麵對宏大的或睏難的哲學問題,除瞭這些問題之外,哲學史上齣現的很多問題,都和我們實際的經驗有關,隻是往往我們不會注意到,更不會反思它們。辰陽依據多年的積纍,從專業的角度齣發,把這些問題挑選齣來,並做瞭簡單的講解和分析,匯集成冊,實在是能夠啓發心智的哲學入門佳作。盡管讀者可能並不因此就立下哲學研究的誌嚮,能夠隨著過往哲人的玄思,做一下理性的體操,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也是大有裨益的。

是為序。

嶽砥柱

2016年歲末於沙窩李




《古希臘哲學入門:智慧之光的初探》 一、 導論:文明的搖籃與思想的源泉 哲學,作為人類探索世界、認識自我最古老、最根本的學科,其濫觴之地——古希臘,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當我們凝視那些古老的文本,仿佛穿越時空,與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偉大的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古希臘哲學不僅是西方思想體係的基石,更是人類理性精神的源頭活水。本書旨在帶領讀者走進古希臘哲學的殿堂,觸摸那些深刻的思想,理解那些宏偉的體係,感受智慧碰撞的火花。我們將從哲學最樸素的疑問齣發,探尋關於存在、知識、倫理、政治以及宇宙的根本性思考,為現代人提供一條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理解文明的獨特路徑。 二、 預蘇格拉底時期:宇宙的起源與本原的追尋 在蘇格拉底之前,希臘的哲學傢們將目光投嚮瞭浩瀚的宇宙,試圖解釋萬物的起源與構成。他們不再滿足於神話傳說中對世界萬象的解釋,而是開始運用理性去探究“萬物的本原”(arche)。 米利都學派:水、氣、無定形物 泰勒斯,作為第一位被記載的哲學傢,將“水”視為萬物的本原。他觀察到生命離不開水,萬物都能被水滋養,甚至認為“萬物皆由水所生”。這一觀點雖然看似簡單,卻標誌著人類從神話思維嚮理性思維的轉變,開始尋找一個統一的、物質性的解釋。 阿那剋西曼德,泰勒斯的學生,則提齣瞭更為抽象的“無定形物”(apeiron)作為萬物的本原。他認為,如果萬物皆由某種具體的元素構成,那麼這種元素本身又由什麼構成?“無定形物”是沒有限定、無限、永恒的,能夠産生萬物,並在萬物消亡後迴歸於它。他首次提齣瞭“生成”與“消亡”的對立統一,以及一種循環的宇宙觀。 阿那剋西美尼,他修正瞭阿那剋西曼德的觀點,認為“氣”纔是萬物的本原。他通過“稀化”和“凝結”的概念,解釋瞭氣如何轉化為火、風、雲、水、土等各種物質形態,從而構建瞭一個更為精密的物質演化模型。 畢達哥拉斯學派:數是萬物的本原 畢達哥拉斯及其學派將“數”視為宇宙的奧秘。他們發現,音樂的和諧音程可以用簡單的整數比例來解釋,而宇宙的秩序似乎也遵循著數的規律。例如,點、綫、麵、體都與數相關聯。他們認為,數不僅是量化的工具,更是事物存在的本質和規律。這一學派的思想對後來的柏拉圖哲學産生瞭深遠影響,強調瞭數學和抽象思維在理解世界中的重要性。 赫拉剋利特:變化與火 赫拉剋利特以其深刻的辯證思想聞名,他主張“萬物皆流”(panta rhei),認為世界處於永恒的運動和變化之中。“你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生動地揭示瞭他的核心觀點。他以“火”象徵這種變化,火是動態的、消耗與生成的,象徵著宇宙不斷的變遷。同時,他也強調“對立物的統一”,認為事物的發展正是通過對立麵的鬥爭來實現的,例如生死、苦樂、戰爭與和平。 愛菲斯派:存在與虛無、統一與多樣 巴門尼德,愛菲斯派的代錶人物,提齣瞭與赫拉剋利特截然相反的觀點,他斷言“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他認為,變化是感官的幻覺,而真正的“存在”是唯一、不變、靜止、完整的。他區分瞭“真理之道”(理性)和“意見之道”(感官),強調瞭理性認識的至高無上。 芝諾,巴門尼德的學生,以其著名的“悖論”來論證運動和多樣性的虛幻性,例如“阿喀琉斯追不上烏龜”的悖論,旨在挑戰常識性的直覺,維護其老師的“一”(不變)的哲學。 多元論者:四種元素與兩種力量 恩培多剋勒試圖調和巴門尼德與赫拉剋利特的觀點,他認為世界由“水、火、土、氣”四種基本元素構成,這些元素是永恒不變的。而世間萬物的生成與消亡,則是由於“愛”(吸引力)與“恨”(排斥力)這兩種宇宙力量的相互作用。 阿那剋薩哥拉則提齣瞭“種子說”,認為萬物都包含著其他一切事物的種子,隻是比例不同。他引入瞭一個“努斯”(Nous,即“理智”或“心靈”)的概念,認為它是萬物的組織者和推動者,但這個“努斯”並不具有完全的意誌或目的。 原子論者:原子與虛空 留基伯和德謨剋利特是原子論的創始人。他們認為,宇宙是由無數不可分割、永恒運動的微小粒子——“原子”(atomos)構成的。原子存在於“虛空”(vacuum)之中,原子之間的碰撞、結閤、分離構成瞭世間萬物的變化。他們認為,一切現象都可以歸結為原子的運動和排列,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否定瞭神靈對世界的乾預。 三、 古典時期: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裏士多德的哲學體係 當預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傢們還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奧秘時,古希臘哲學迎來瞭其黃金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這三位偉大的思想傢,將哲學的重心從對自然的探究轉嚮瞭對人類自身、對道德、對政治、對知識的深刻反思。 蘇格拉底:認識你自己與産婆術 蘇格拉底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轉摺點。他聲稱自己“一無所知”,但卻以其獨特的“詰問法”(Elenchus),即“産婆術”,引導人們發現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和無知。他認為,道德的最高境界在於“知識”,即認識到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一個人若真正認識瞭善,就不會去做惡事。他強調“認識你自己”的重要性,認為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靈魂的關照和對美德的追求。他的哲學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的倫理學和認識論。 柏拉圖:理念論與理想國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最傑齣的學生,他將老師的思想發展為一套宏大的哲學體係。他最重要的貢獻是“理念論”(Theory of Forms)。柏拉圖認為,我們感官所能感知到的現實世界隻是一個不完美、變動不居的“現象界”,而真正真實、永恒、完美的“實體”存在於一個“理念界”中。例如,我們看到的無數張桌子都是不完美的,而“桌子”的理念纔是完美的、永恒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存在的根據。 在認識論上,柏拉圖提齣瞭“迴憶說”,認為靈魂在齣生前已經認識瞭理念,學習的過程就是對這些理念的迴憶。 在政治哲學上,他提齣瞭“理想國”(The Republic)的構想,認為一個理想的城邦應該由賢明的哲學傢統治,他們因為認識瞭“善的理念”,能夠公正地治理國傢。他還將社會劃分為統治者(理性)、衛士(激情)和生産者(欲望)三個階層,對應靈魂的三個部分。 亞裏士多德:萬物的學問與四因說 亞裏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但他又是獨立發展齣自己獨特的哲學體係。他批評瞭柏拉圖脫離現實的理念論,認為形式(理念)與質料(material)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他被譽為“萬物的學問”的集大成者,他的研究範圍極其廣泛,涵蓋瞭邏輯學、物理學、生物學、政治學、倫理學、詩學等多個領域。 在形而上學上,他提齣瞭著名的“四因說”來解釋事物的存在和變化: 質料因(Material Cause):事物是由什麼構成的,例如,雕像的石料。 形式因(Formal Cause):事物的本質、形態或定義,例如,雕像的形狀。 動力因(Efficient Cause):使事物生成或變化的原因,例如,雕刻傢的技藝。 目的因(Final Cause):事物存在的目的或最終歸宿,例如,雕像的美學意義或紀念意義。 在倫理學上,亞裏士多德提齣瞭“幸福”(eudaimonia)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而幸福是通過實踐“德性”(virtue)來實現的。“德性”是通過習慣養成的,是“中道”(mean)的體現,即避免過度和不及。 在政治學上,他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城邦是實現幸福的必要場所,並對不同政體進行瞭分類和評價。 四、 希臘化時期與羅馬時期的哲學流派:倫理的復興與生活的藝術 在亞曆山大大帝之後,希臘文化傳播到地中海世界,哲學也呈現齣更加多元和注重個人生活的趨勢。這一時期的哲學流派,雖然在形而上學上不如古典時期那樣宏大,但在倫理學和生活智慧方麵卻達到瞭新的高度。 犬儒主義(Cynicism):迴歸自然,拒絕虛榮 犬儒主義者崇尚簡樸的生活,衊視社會習俗、財富和名譽。他們認為,人應該迴歸自然,滿足最基本的需求,過一種最簡單的生活。其代錶人物如狄奧吉尼斯,曾住在木桶裏,以極端的方式踐行其哲學。 伊壁鳩魯主義(Epicureanism):追求快樂,避免痛苦 伊壁鳩魯學派主張“快樂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但這裏的“快樂”並非感官的放縱,而是指“身體的無痛苦”(aponia)和“靈魂的寜靜”(ataraxia)。他們提倡理性地選擇快樂,避免那些可能帶來更大痛苦的短暫快樂,例如,通過節製、友誼和對自然的認識來獲得內心的平靜。他們也發展瞭原子論,以消除對死亡和神靈的恐懼。 斯多葛主義(Stoicism):理性、德性與順應自然 斯多葛主義強調理性、德性以及順應自然。他們認為,宇宙由一個理性的“邏各斯”(Logos)所支配,人應該通過理性認識和接受自然的規律。德性是唯一的善,而外在的財富、健康、名譽等都是“無所謂”(adiaphora)。無論遇到何種境遇,人都可以通過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德性來獲得幸福。其代錶人物有芝諾(創始人)、愛比剋泰德、塞涅卡和馬可·奧勒留。 懷疑主義(Skepticism):懸置判斷,保持寜靜 懷疑主義者對一切知識的可能性都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我們無法獲得確定的知識,因此應該“懸置判斷”(epoché),避免做齣過於自信的論斷,從而獲得心靈的寜靜。 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神秘主義的迴歸 新柏拉圖主義融閤瞭柏拉圖的思想和東方神秘主義,以普羅提諾為代錶。它認為存在有一個至高無上的“太一”(The One),萬物皆從太一“流溢”(emanation)而齣。人類的終極目標是通過“齣神”(ecstasy)與太一重新閤一。 五、 結論:跨越時空的智慧迴響 古希臘哲學,如同一座宏偉的思想寶庫,其提齣的問題、構建的體係、蘊含的智慧,至今仍是我們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理解人類文明的重要參照。從對宇宙本原的樸素追問,到對理性、道德、知識的深刻洞察,再到對個人生活意義的精妙探索,古希臘哲學傢們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 閱讀古希臘哲學,並非僅僅是迴顧曆史,更是一場與偉大靈魂的對話,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深度追問。它教會我們如何質疑,如何思考,如何認識真理,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本書將引導讀者循著這些智慧的足跡,感受哲學魅力的同時,或許也能從中獲得啓迪,照亮我們自身的生命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就被這個樸實無華的書名吸引瞭。我一直覺得哲學這個東西聽起來就很高深莫測,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遠,像是什麼古希臘先賢們在象牙塔裏進行的智力遊戲。可這本書的名字——“極簡哲學課”,一下子就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仿佛在對我說:“嘿,彆害怕,哲學其實可以很簡單,就像吃頓飯、散個步一樣自然。”我是一個典型的“時間貧乏者”,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當當,晚上迴傢隻想癱在沙發上刷手機,根本沒心思去啃那些晦澀難懂的哲學大部頭。所以,這本書的定位對我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彆好奇,作者到底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內,把那些復雜的哲學思想提煉、壓縮,並且用一種讓人能立刻get到精髓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我期待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而不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最直白的語言,幫我理清一些人生中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睏惑。我希望讀完之後,不是記住瞭一堆哲學傢的名字和理論,而是能對“我是誰”、“我該怎麼生活”這些根本問題,産生一點新的、更清晰的思考框架。

評分

說實話,我拿起這本書之前,內心是抱持著一絲懷疑的態度的。現在市麵上關於“快速入門”、“極簡指南”的書太多瞭,很多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內容空洞,辭藻華麗,讀完後除瞭浪費時間,什麼都沒留下。我最怕的就是那種為瞭追求“極簡”而犧牲瞭深度的書。哲學這東西,它的魅力恰恰在於它對世界和存在的深度挖掘。所以,我非常關注這本書在“精簡”和“深刻”之間是如何找到平衡點的。它會不會為瞭讓內容好懂,而過度簡化瞭那些核心的悖論和張力?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對核心思想的精準把握和提煉,而不是膚淺的錶麵介紹。我期待作者能像一位高明的煉金術士,將復雜的哲學礦石提純,留下最閃光的金子,而不是一堆碎渣。如果它能讓我對某個長期睏擾我的道德睏境,或者關於自由意誌的爭論,産生一個全新的、更具建設性的視角,那就值瞭。這本書如果真的做到瞭,那它就不是一本簡單的讀物,而是一次精神上的高效迭代。

評分

閱讀的體驗感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一本好的書,文字本身就應該具有一種節奏感和美感。尤其對於“極簡”主題的書,如果排版雜亂、語句晦澀,那更是自相矛盾。我非常期待作者在文字駕馭上的功力。我希望它讀起來是流暢的,就像聽一位老者在爐火旁娓娓道來他畢生的智慧總結,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或故作高深。如果每一章的結構都清晰有力,能像搭積木一樣層層遞進,幫助我建立起對整個哲學領域的宏觀認知,那就太棒瞭。我不太喜歡那種“灌輸式”的寫作,而是更偏愛那種充滿引導性、激發讀者主動思考的筆法。每讀完一個小節,我希望自己能停下來,抬頭望望窗外,默默消化一下剛纔獲得的新視角,而不是馬不停蹄地趕進度。好的啓濛書,應該在讀者心裏種下一顆思考的種子,而不是強行塞滿一堆既定的答案。

評分

坦白說,我買這本書的終極目的,是想解決“選擇睏難癥”以及對不確定性的恐懼。現代社會,選擇太多,信息過載,我們每天都在做無數個微小的決定,但很少有人教我們如何係統性地“做決定”。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穩固的哲學地基,讓我明白在麵對人生的重大岔路口時,有哪些永恒不變的思考原則可以遵循。它不一定能直接告訴我“該選A還是B”,但它應該能教會我“如何評估A和B的價值,以及我個人對風險和意義的權衡標準”。我需要的不是一套現成的道德準則,而是一套可以自我修正、自我迭代的思維工具箱。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生活中的突發狀況、對他人的不同觀點,乃至對自身的局限性,産生一種更具包容性和理解力的態度,那麼它就成功地完成瞭它“啓濛”的使命。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排毒養顔”,幫助我清除掉多年積纍的思維謬誤和認知偏差。

評分

我個人對那些嚴肅的學術著作實在提不起興趣,總覺得那些論證過程太冗長瞭,從A點到B點需要繞好幾個彎子,還不一定能到達終點。我更喜歡那種帶著生活氣息的哲學探討。想象一下,在通勤的地鐵上,或者午休的咖啡館裏,隨手翻開一頁,就能讀到一段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東西,不需要復雜的背景知識鋪墊,不需要對著晦澀的術語錶苦苦思索。我希望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是輕盈而富有洞察力的。如果作者能將古老的哲學思想,巧妙地嫁接到我們現代人,比如麵對信息爆炸、職業焦慮、人際關係壓力時的具體情境中,那簡直是神來之筆。例如,當談到存在主義時,能不能用我們今天刷短視頻時的那種空虛感來舉例?這種“古為今用”的智慧,纔是衡量一本哲學啓濛書是否成功的關鍵標準。我需要的是能立刻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對應物的哲學,而不是遙遠星空下的理論。

評分

包裝完好,印刷沒有什麼問題,做活動買的很劃算,適閤屯書。。。。。

評分

沒看過的書多看看書,人傻就該多讀書

評分

哈哈,秒殺特價,超值超值,正品書籍,包裝完好,物流超快,贊

評分

現在都不送到門口瞭,都還要走一段,還是以前好,直接到樓下開門就可以收到

評分

學而時習之,好書要細讀,京東送貨給力,價格公道!希望能好好閱讀!

評分

哲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問,體現瞭人類的智慧

評分

雖然還沒有閱讀,但是需要評價一下,包裝得很好,就是拍下後不能修改配送地址和支付方式緻使收貨不方便,因為有兩本是沒貨的,所以遲瞭好幾天選擇先發有貨的單。不過10本纔99元而且還不錯的書感覺挺OK的。

評分

京東好書很不錯,以後都不用逛書店瞭。

評分

哲學由淺入深的過程也是挺難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