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堂极简哲学课:写给大忙人的哲学启蒙书》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它的内容与哲学教材的面面俱到相反,它是以专题形式展开:第一章概论何谓哲学;第二章牵涉到本体论问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实在”展开,说明理性主义何以成为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流思维方式;第三章由第二章的“实在”的“同一性”问题衍生而来,主要讨论与“运动”相关的时间意识和生死问题;第四章是具“实用性”的一章,在简评“辩证法”之后讲述了一些具体的思维技巧;第五章的怀疑论的内容从古希腊怀疑主义谈起,进而过渡到宗教哲学中对“上帝存在”的证明;第六章梳理了包括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内的不同学派对于“真理”问题的不同解读;第七章的中心是“自由”问题,既包括“自由意志”问题,也包括实践中的自由问题,比如自由与科学等。本书重视思想而忽略背景,对哲学家的生平不做介绍,径直切入问题,条分缕析、层层推进。通俗而不失严谨,易简而不失深刻。令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场轻松愉悦的思想之旅。
贾辰阳,男,生于1978年。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在河南郑州某高校哲学系任教。曾翻译出版《错误的艺术》《希利尔讲给孩子的艺术史》《西方哲学史》(光明日报出版社)等著作。
哲学概论
1.鬼魅最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其文如下: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对于画师而言,鬼魅之所以易画,因为没人见过鬼魅,而犬马之所以难画,因为它们属于司空见惯的动物。讲授哲学的难度绝不亚于画犬马,因为人们对于思想的熟识程度远胜过任何动物。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有思想,哪怕是个疯癫狂悖之人,也持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世人生活在自己的思想和意识之中,就如同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一样。思想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即便是在沉睡之时,意识也没有停止活动。因此,人们每每会觉得自己最不缺的就是思想。讲授哲学、传递思想,总免不了博人一哂的结局——“思想……还用得着你教吗?”但是,我们会禁不住想问:熟识等于理解吗?熟识是主体向外的意向,理解则是由外而内的反思。只是熟识而缺乏反思,就等于让精神走上了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孟子说,人们丢了鸡犬,就急着去找回来,但丢失了心灵,却不知道寻求,这叫不知轻重。因此,“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2.曲突徙薪
《汉书·霍光传》中记载了如下一则寓言故事: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帮忙救火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各有犒赏,而之前提出“曲突徙薪”的明智意见的人,却不受待见。这说明,试图给别人传授思想,多半会吃闭门羹,因为接受别人钱财上的馈赠,至多说明自己比较贫困;但接受别人思想的指导,则说明自己弱智,至少是弱于传授者。不接受你的思想,只能说明我是个顽固不化的人。顽固似乎胜弱智一筹,因此,很多人都宁愿选择顽固。由此可见,当一个人质疑思想的价值和意义时,他很可能是在用以攻为守的方式来掩饰自己某些东西吧。
3.爱智为哲
哲学既然是思想的事业,那么,是否学习哲学就能够让人聪明起来?或者,我们可以反问一句:“难道不学哲学就愚笨了吗?”这等于是在质问:哲学凭什么如此高傲自大?
与“哲学”对应的英文为philosophy,拉丁语为philosophia,是从古希腊语转化而来的,其中philo-意为“爱”,而sophia意为“智慧”,所以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从词源的分析上来看,哲学丝毫没有以智慧自诩,因为追寻智慧的前提是承认自己并不拥有智慧。饥渴,所以思饮食;劳顿,所以求安息。缺乏是需求的前提,因此,那些自认无须追求智慧的人,想必都是早已拥有智慧的人啦!如孔子所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与那些自认为无须追求智慧的人相反,孔子明确表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苏格拉底有着相似的进路,他“自知自己无知”,并与那些自以为拥有真理的人进行辩论,结果发现他们拥有的仅只是成见、意见而已,并且一旦穷究起来,便跋前疐后,扞格不通。
事实上,学习哲学常常不能使人在世俗意义上变得聪明起来,甚至说,反倒是让人变得愚笨。被孔子称赞“不违如愚”的颜回,身居陋巷,箪食瓢饮,居然乐在其中;苏格拉底自比牛虻,要蛰醒雅典城邦,后被诬以败坏青年之罪,饮鸩而死,甘之若饴;释迦牟尼抛弃王位,出家远俗,清心苦行,弘道不辍……古今中外的哲人的行为,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很少能算得上“聪明”。世俗的聪明根基于分别,要分别出杂多中的差异;而哲学的智慧恰好在于融通,要在杂多中找到作为基底的一,两者之间在宗旨上存在着分歧。因此,试图通过学习哲学来获取人世间的成功,与缘木求鱼有几分类似,哲学不是“成功学”。
4.析心为哲
在分析过哲学一词的英文词源之后,我想从汉字的构形上来分析一下“哲”的含义。
以上四个字中,①是金文,②是小篆,两字均为上下结构,下为“心”字;③是小篆异体,④是楷体,两字下皆为“口”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哲”字解释道:“知也。从口折声。悊,哲或从心。”段玉裁注解说:“释言曰:哲,智也。《方言》曰:哲,知也。古智知通用。按凡从折之字皆当作斤断艹。各本篆文皆作手旁,用隶改篆也,今悉正之。”依照段玉裁的解释,“折”字的意思是以斧斤斩断草木的意思,所以“折”字左边的提手偏旁悉数应该改为“艹”。而许慎在解释“析”字时则说:“破木也,一曰折也。”段玉裁继而注释道:“以斤破木,以斤断艹,其义一也。”如此说来,则“悊”字同“惁”意义相同。
古人用斧头砍伐树木是为了什么呢?我想,其一是开辟道路,扫除前进途中的障碍。其二是使用木材,建筑房屋。也就是一者为“破”,一者为“立”,“破”可以是为“立”做准备,所以“破”与“立”相即不离。同样,如果在“心”上有所“破”与“立”,那就是智慧的行为。在心中扫除思虑的障碍,使自己心境澄澈,就如同在森林中砍伐树木,廓清道路,见到阳光一般。扫清有碍自己前进的思想痼疾,突破凡俗成见、突破常识束缚,从而迎接全新的思想状态,这就如同使用外来的材料,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谁若想建筑大厦,就必须首先进行一番清理和奠基的活动,同理,谁若想有所建树,就免不了要在心灵之上进行一番“破”和“立”的工作,析心为哲,此即哲学功用之一端。
序言
在这个时代谈论哲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从基础理论方面来看,哲学“发展”到今天,已经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这一困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困难,也包括学者们对这一困境有意无意的忽视。这并不是什么新颖的困境,它就是人类理性的老对手:相对主义。只不过如今的相对主义打着后现代主义的旗号,披着实证主义的外衣,看起来不仅时髦,而且十分符合理性的要求。哲学在罗素、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罗蒂等人的“批判”之下,已经欣然从理性的神坛走下,无力再去关注那些有关天地人生的大问题了。尽管这些“批判”实质上就是前提错误的经验主义的自我否定,这个结果却是各方面都愿意看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如果有的话,已经被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冲淡了,哪还有空闲去关注形而上的问题?而学者们也正好借助于这个理论的烟幕弹,躲在象牙塔里经营自己高雅的世俗生活。
其次,哲学在经历了英美语言学转向、欧陆的生存论转向之后,在方法论上已经有些晕头转向了。学者们已经不知道如何来谈论思想,哲学研究演变成历史研究,或者材料清理。在这个外行人难以窥探的领域,已经很难看到智慧的火花和理性的荣耀。哲学已经式微,学术却空前繁荣。人们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更不愿意承认,随着当今社会信仰的缺位,伦理的基石也会被逐渐侵蚀。康德哲学的功绩,在于划定经验常识的界限,为信仰和道德留下地盘;但这一思想的巴别塔高耸入云,人们委实难以仰止于此,便转而勘探它的地基,疑惑它所使用的材料。试图把形而上学全面否定,看似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思想上还是前康德的水准。
不过我仍然相信,哲学在经历这次危机之后,会获得新的生命。上帝已经赦免了人类的罪恶,理性也必将面对新的问题,完成自我的救赎。那么,在当今时代,该如何来谈论哲学呢?我想,这首先是一个有关主体选择的问题。辰阳在这本书中引用了黑格尔的观点,认为普通人“本身就在坑里生活,没有能力抬头观看那更高远的事物”;另一方面,我们大概也没有十足的理由去否定色雷斯女人的嘲讽——毕竟,我们并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过那种所谓的经过反思的生活——何况,什么是经过反思的生活,谁能说得清?这也就迫使我们去回味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我们是满足于洞穴中虚幻的戏剧,还是愿意接受洞外刺眼的阳光?这大概是真正的哲学家难以避免的一种喟叹吧。
当然,事情也并非总要这样一分为二。世俗生活终归也是理性的投射,思考哲学问题,也并不要求清心寡欲、皓首穷经。这本哲学启蒙书,就是在用一种折中的方式来讲哲学:我们不必要一开始就面对宏大的或困难的哲学问题,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哲学史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我们实际的经验有关,只是往往我们不会注意到,更不会反思它们。辰阳依据多年的积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把这些问题挑选出来,并做了简单的讲解和分析,汇集成册,实在是能够启发心智的哲学入门佳作。尽管读者可能并不因此就立下哲学研究的志向,能够随着过往哲人的玄思,做一下理性的体操,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也是大有裨益的。
是为序。
岳砥柱
2016年岁末于沙窝李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这个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觉得哲学这个东西听起来就很高深莫测,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像是什么古希腊先贤们在象牙塔里进行的智力游戏。可这本书的名字——“极简哲学课”,一下子就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仿佛在对我说:“嘿,别害怕,哲学其实可以很简单,就像吃顿饭、散个步一样自然。”我是一个典型的“时间贫乏者”,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晚上回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根本没心思去啃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大部头。所以,这本书的定位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好奇,作者到底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把那些复杂的哲学思想提炼、压缩,并且用一种让人能立刻get到精髓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直白的语言,帮我理清一些人生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我希望读完之后,不是记住了一堆哲学家的名字和理论,而是能对“我是谁”、“我该怎么生活”这些根本问题,产生一点新的、更清晰的思考框架。
评分阅读的体验感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一本好的书,文字本身就应该具有一种节奏感和美感。尤其对于“极简”主题的书,如果排版杂乱、语句晦涩,那更是自相矛盾。我非常期待作者在文字驾驭上的功力。我希望它读起来是流畅的,就像听一位老者在炉火旁娓娓道来他毕生的智慧总结,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或故作高深。如果每一章的结构都清晰有力,能像搭积木一样层层递进,帮助我建立起对整个哲学领域的宏观认知,那就太棒了。我不太喜欢那种“灌输式”的写作,而是更偏爱那种充满引导性、激发读者主动思考的笔法。每读完一个小节,我希望自己能停下来,抬头望望窗外,默默消化一下刚才获得的新视角,而不是马不停蹄地赶进度。好的启蒙书,应该在读者心里种下一颗思考的种子,而不是强行塞满一堆既定的答案。
评分我个人对那些严肃的学术著作实在提不起兴趣,总觉得那些论证过程太冗长了,从A点到B点需要绕好几个弯子,还不一定能到达终点。我更喜欢那种带着生活气息的哲学探讨。想象一下,在通勤的地铁上,或者午休的咖啡馆里,随手翻开一页,就能读到一段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东西,不需要复杂的背景知识铺垫,不需要对着晦涩的术语表苦苦思索。我希望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轻盈而富有洞察力的。如果作者能将古老的哲学思想,巧妙地嫁接到我们现代人,比如面对信息爆炸、职业焦虑、人际关系压力时的具体情境中,那简直是神来之笔。例如,当谈到存在主义时,能不能用我们今天刷短视频时的那种空虚感来举例?这种“古为今用”的智慧,才是衡量一本哲学启蒙书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我需要的是能立刻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物的哲学,而不是遥远星空下的理论。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终极目的,是想解决“选择困难症”以及对不确定性的恐惧。现代社会,选择太多,信息过载,我们每天都在做无数个微小的决定,但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系统性地“做决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稳固的哲学地基,让我明白在面对人生的重大岔路口时,有哪些永恒不变的思考原则可以遵循。它不一定能直接告诉我“该选A还是B”,但它应该能教会我“如何评估A和B的价值,以及我个人对风险和意义的权衡标准”。我需要的不是一套现成的道德准则,而是一套可以自我修正、自我迭代的思维工具箱。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生活中的突发状况、对他人的不同观点,乃至对自身的局限性,产生一种更具包容性和理解力的态度,那么它就成功地完成了它“启蒙”的使命。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排毒养颜”,帮助我清除掉多年积累的思维谬误和认知偏差。
评分说实话,我拿起这本书之前,内心是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态度的。现在市面上关于“快速入门”、“极简指南”的书太多了,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内容空洞,辞藻华丽,读完后除了浪费时间,什么都没留下。我最怕的就是那种为了追求“极简”而牺牲了深度的书。哲学这东西,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对世界和存在的深度挖掘。所以,我非常关注这本书在“精简”和“深刻”之间是如何找到平衡点的。它会不会为了让内容好懂,而过度简化了那些核心的悖论和张力?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对核心思想的精准把握和提炼,而不是肤浅的表面介绍。我期待作者能像一位高明的炼金术士,将复杂的哲学矿石提纯,留下最闪光的金子,而不是一堆碎渣。如果它能让我对某个长期困扰我的道德困境,或者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产生一个全新的、更具建设性的视角,那就值了。这本书如果真的做到了,那它就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是一次精神上的高效迭代。
评分618活动很给力,书的质量很不错,买了两千多的书了
评分【内容简介】《七堂极简哲学课:写给大忙人的哲学启蒙书》是一本哲学入门读物。它的内容与哲学教材的面面俱到相反,它是以专题形式展开:第一章概论何谓哲学;第二章牵涉到本体论问题,主要围绕什么是“实在”展开,说明理性主义何以成为传统西方哲学的主流思维方式;第三章由第二章的“实在”的“同一性”问题衍生而来,主要讨论与“运动”相关的时间意识和生死问题;第四章是具“实用性”的一章,在简评“辩证法”之后讲述了一些具体的思维技巧;第五章的怀疑论的内容从古希腊怀疑主义谈起,进而过渡到@哲学中对“上帝存在”的证明;第六章梳理了包括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内的不同学派对于“真理”问题的不同解读;第七章的中心是“自由”问题,既包括“自由意志”问题,也包括实践中的自由问题,比如自由与科学等。本书重视思想而忽略背景,对哲学家的生平不做介绍,径直切入问题,条分缕析、层层推进。通俗而不失严谨,易
评分书由一个个小观点组成,不是那种成体系的,不过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评分价格便宜, 99元十本, 值得信赖, 京东商城购物很快很轻松。
评分京东买的物流基本很给力,即使是618期间。囤了好多东西,性价比很高!太久没看书拉!!
评分佷好,佷好佷好。送货快,价格便宜。特别方便,适合懒人
评分我要爱上看书!
评分包装精美,送货快,服务热情,性价比高。一直在东东买东西
评分赞一个,多多优惠活动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