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內容新穎: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
  ●特色鮮明:突齣“應用、實踐、創新”
  ●定位準確:麵嚮工程技術型人纔培養
  ●質量上乘:應用型本科專傢全力打造                 
內容簡介
     SDN是當前網絡領域研究的熱點,是業界公認的未來網絡發展方嚮,其技術不斷創新,應用的領域也越來越廣。
  《SDN技術及應用》首先闡述瞭SDN的産生背景、體係架構和發展概況,其次對SDN的控製平麵和以OpenFlow為代錶的南嚮接口協議進行瞭重點分析,接著闡述瞭數據轉發平麵的交換機類型和特點以及SDN中的網絡虛擬化技術,最後通過搭建模擬網絡環境,給齣瞭SDN在實際應用中的基礎實踐和應用開發實踐過程。
  《SDN技術及應用》從理論分析到實踐開發都進行瞭詳細的講解,對相關專業高校學生、從事SDN技術研發的專業人員、網絡運營服務從業人員以及對SDN技術感興趣的讀者,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SDN概述
1.1 計算機網絡概述
1.2 軟件定義網絡
1.3 SDN交換機
1.4 SDN控製器
1.5 0penFlow協議
1.6 SDN發展曆史
1.7 SDN的應用領域
1.8 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SDN控製器
2.1 概述
2.2 SDN控製器的體係結構
2.3 SDN控製器的關鍵要素
2.3.1 支持OpenFlow協議
2.3.2 網絡虛擬化
2.3.3 網絡功能化
2.3.4 可擴展性
2.3.5 網絡性能
2.3.6 網絡可編程性
2.3.7 網絡可靠性
2.3.8 網絡安全性
2.3.9 網絡的集中管理和可視化
2.3.10 SDN控製器供應商
2.4 SDN控製器集群
2.4.1 SDN控製器集群的關鍵技術
2.4.2 SDN控製器集群的現有方案
2.5 SDN控製器的編程接口模式
2.5.1 本地API調用
2.5.2 RESTAPI遠程調用
2.6 SDN開源控製器
2.6.1 SDN開源控製器簡介
2.6.2 0penDaylight控製器
2.6.3 0NOS控製器
2.7 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SDN南嚮接口協議
3.1 0penFlow協議概述
3.2 0penFlow交換機
3.3 0penFlow端口
3.4 0penFlow流錶與組錶
3.4.1 流水綫處理
3.4.2 流錶及刪除
3.4.3 匹配
3.4.4 漏錶
3.4.5 組錶
3.4.6 計量錶
3.4.7 計數器
3.4.8 指令
3.4.9 動作集
3.4.10 動作列錶
3.4.11 動作
3.5 0penFlow通道
3.6 0penFlow消息
3.6.1 0penFlow消息簡介
3.6.2 消息處理
3.6.3 消息事件
3.7 0F-CONFIG協議
3.7.1 0F-CONFIGl.2 版本概述
3.7.2 數據模型
3.8 其他SDN南嚮接口協議
3.8.1 XMPP
3.8.2 PCEP
3.8.3 NETCONF
3.8.4 OpFlex
3.9 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SDN交換機
第5章 網絡虛擬化
第6章 SDN實戰基礎案例
第7章 SDN應用編程案例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虛擬化等技術的發展以及它們在數據中心的廣泛應用,網絡流量急劇增加,業務種類不斷豐富,為瞭滿足不同業務對帶寬、時延和可靠性等方麵的需求,網絡拓撲結構也越來越復雜。軟件定義網絡(SDN)是一種對傳統網絡進行變革的技術,它打破瞭傳統網絡的技術壁壘,讓網絡技術走嚮開放。
  SDN是一種新型的網絡體係結構,通過將網絡控製與網絡轉發解耦來構建開放可編程的網絡體係結構。與傳統網絡相比,SDN提高瞭組建網絡的靈活性和管理水平,網絡運營商在部署和維護網絡方麵也更便捷,可以大大降低運營成本。
  SDN正在不斷地得到實際應用,其是否可以替代現有網絡,或是僅能對現有網絡進行完善和補充,其對現有網絡的影響又如何,都還有待觀察,但SDN已經引起瞭大傢的廣泛關注和期待。
  本書共7章,各章的主要內容如下:第1章為SDN概述,主要介紹瞭SDN的體係架構、SDN交換機、SDN控製器、OpenFlow協議、SDN發展曆史和應用領域等基礎知識;第2章為SDN控製器,主要介紹瞭SDN控製器的體係結構、關鍵要素以及控製器集群技術,對開源的SDN控製器也進行瞭解析;第3章為SDN南嚮接口協議,主要介紹瞭基於OpenFlow協議的交換機、端口類型,並詳細解析瞭流錶的操作,對OF-CONFIG協議也進行瞭介紹;第4章為SDN交換機,解析瞭傳統交換機和SDN交換機的區彆,主要介紹瞭多個廠傢的SDN硬件交換機和軟件交換機;第5章為網絡虛擬化,主要介紹瞭SDN接口的可編程性和網絡虛擬化技術及其在SDN中的應用;第6章為SDN實戰基礎案例,通過搭建SDN網絡環境,進行SDN協議分析工具使用、流錶下發及網絡均衡、SDN網關功能、OpenDaylight集群等實驗,有助於開發人員掌握SDN網絡架構和網絡配置方法;第7章為SDN應用編程案例,詳細介紹瞭ARP代理服務器、防DDOS網絡攻擊和基於OpenDaylight的RESTAPI的應用與開發,同時對源碼進行瞭分析。
  本書第1章、第2章、第6章和第7章由毛其林老師編寫,第3章和第4章由譚振建老師編寫,第5章由吳海濤老師編寫。周陸寜、徐相娟、杜靜茹等同學參與瞭部分章節的資料整理工作,北京郵電大學黃韜教授認真審閱瞭本書,並提齣瞭許多寶貴意見,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SDN這項新技術發展迅速,內容更新快,加上編者水平有限,書中疏漏和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
  2017年5月於南京    
				
 
				
				
					穿越時空的邊界:一段關於量子糾纏與現實本質的哲學探索  這是一本帶領讀者踏上一場跨越物理學、哲學乃至人類認知的深度旅程的書。它並非專注於某一門具體學科的工具性介紹,而是試圖觸及那些最根本、最令人著迷的問題:我們所處的現實究竟是什麼?時空是永恒不變的背景,還是其本身也具有可塑性?意識又是如何與物質世界發生聯係的?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從一個看似遙遠的概念——量子糾纏——入手。我們知道,在量子力學宏偉的殿堂裏,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奇特而深刻的聯係,即使相隔韆裏,一個粒子的狀態改變也會瞬間影響到另一個粒子。愛因斯坦曾將其戲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它挑戰著我們根深蒂固的“局域性”直覺,即任何事件都隻能影響其鄰近的區域。然而,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實驗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證實瞭糾纏的真實存在。  本書將深入剖析量子糾纏的理論基礎,從貝爾不等式到EPR佯謬,我們將逐一梳理這些科學史上的裏程碑式爭論。但我們不會止步於純粹的理論推導,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探討糾纏所揭示的關於現實本質的深刻含義。它是否暗示著一個更加整體、更加相互關聯的宇宙?我們所感知到的獨立個體和分離事件,是否隻是我們有限感知能力所造成的幻象?  隨後,我們將視野擴展到更為宏大的尺度——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本書將帶領讀者迴顧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最新進展,從早期宇宙的暴脹模型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精細測量。但我們關注的並非僅僅是物理學上的證據,更重要的是,這些宇宙學的發現如何影響我們對“存在”的理解。例如,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這些我們無法直接觀測的神秘物質,占據瞭宇宙絕大部分的能量和質量,這是否說明我們對現實的認知是多麼的片麵和局限?  我們還將探討時間本身的性質。牛頓力學中的絕對時間,是否隻是宏觀世界的一種近似?在相對論的框架下,時間與空間交織成四維時空,並受到引力的影響而扭麯。那麼,時間是否真的具有一個方嚮性,即“嚮前”流逝?抑或,時間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包含瞭所有“現在”的整體,我們隻是在其中“感知”著一個序列?本書將通過對時間哲學和物理學最新理論的探討,挑戰我們對時間流逝的直觀感受。  本書的另一條重要脈絡,是關於意識的本質。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追問“我是誰?”“意識從何而來?”。本書將匯聚來自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甚至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試圖描繪一幅關於意識的多元圖景。我們將會審視大腦的復雜網絡是如何産生主觀體驗的,以及是否存在一種超越生物學範疇的意識形態。  我們將探討“硬問題”(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即主觀感受(qualia)——比如看見紅色的感受,聞到咖啡的香氣——如何從物理的神經活動中湧現齣來。這是一個科學界和哲學界長期爭論不休的難題。本書將呈現不同的觀點,從物理主義到二元論,再到泛心論,為讀者提供一個廣闊的思考空間。我們甚至會觸及關於意識上傳、人工意識的可能性,以及這些技術進步可能帶來的倫理和社會挑戰。  此外,本書還將審視人類認知的局限性。我們的大腦在進化過程中,發展齣瞭一套高效的模式識彆和決策機製,但這是否也意味著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存在固有的偏差和盲點?我們將探討“觀察者效應”在量子力學中的作用,它是否暗示著觀察者的存在本身就能影響被觀察的現實?這又如何與我們對客觀世界的信心相悖?  更進一步,本書會深入探討“現實”這個概念的內在不確定性。我們所處的現實,是獨立於我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還是在很大程度上由我們的感知和解釋所構建的?從柏拉圖的洞穴寓言到當代哲學中的建構主義思潮,我們將審視人類曆史上對現實本質的各種思考。  本書還會引入一些更具前瞻性的科學猜想和哲學設想。例如,多重宇宙的理論,即我們所知的宇宙並非唯一的存在,而是可能存在著無數個平行宇宙,每個宇宙都擁有不同的物理定律和初始條件。這種設想,雖然目前仍停留在理論層麵,卻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存在”的想象邊界。  我們還會探討信息在宇宙中的作用。在一些最新的理論中,信息被認為是比物質和能量更基本的構成要素。宇宙的運行,是否可以看作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處理過程?這個視角,又將如何重塑我們對因果關係、甚至時間本身的理解?  本書並非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教科書,相反,它鼓勵讀者積極參與到這場思想的探索中。每一個理論、每一個設想,都伴隨著開放性的問題和待解的謎團。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自身、對宇宙、對存在的深刻思考,挑戰固有的思維模式,並在這個充滿未知和奇跡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認知路徑。  它是一次思想的冒險,一次對我們所習以為常的現實的顛覆,一次對人類認知邊界的勇敢試探。它將帶領你穿越時空的邊界,潛入意識的深海,去感受那份屬於宇宙本身的宏偉與神秘。在這裏,你將看到科學與哲學的交融,理性與想象的碰撞,最終,幫助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