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史丛书》的著作是民国学者对于那个时代诸问题之探究,往往有独到之处,无论其资料、观点短长得失如何,要之在中国现代学术史的构建与发展进程中,自有其开宗立论之地位。
《 专题史丛书》收录的范围包括现代各个学科,不仅限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计有哲学、宗教、社会、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语言文字、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历史、西方史、自然科学、医学、工业、交通共19个学科门类。
与目前市场已有的一些专题史丛书相比,《专题史丛书》具有规模大、学科全、选本精、原版影印的特点。本丛书选目首重作者的著作影响力,尤其注重选本的稀见性,因而具有很高的版本收藏价值。
《汉代学术史略/专题史丛书》论述两汉阴阳五行说、谶纬神学、黄老之学、儒学、经学及其在当时政治生活中的反映。汉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政治还是学术上,均以此为思路。推究这种思想的原始,是古人看见林林总总的东西,想把繁复的现象化作简单,因而对宇宙间的事物发生了分类的要求。除直接研究汉代外,《汉代学术史略/专题史丛书》还表达出作者“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顾颉刚(1893-1980),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中国疆域沿革史》等。
第一章 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
第二章 封禅说
第三章 神仙说与方土
第四章 汉代受命改制的鼓吹与其实现
第五章 汉武帝的郊祀与求仙
第六章 天象的信仰与天变的负责者
第七章 灾异说和西汉的国运
第八章 黄老之言
第九章 尊儒学而黜百家
第十章 经济的编定与增加
第十一章 博士官
第十二章 经学的古今文问题
第十三章 通经致用
第十四章 王莽的受禅
第十五章 汉的改德
第十六章 古史系统的大整理
第十七章 经古文学的建立
第十八章 祀典的改定和月令的实行
第十九章 谶纬的造作
第二十章 谶纬的内容
第二十一章 谶纬在东汉时的实力
第二十二章 曹丕的受禅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精妙,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急于跳到结论,而是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带领读者逐步深入到汉代思想世界的肌理之中。初读时,你会感觉作者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先带你走过广阔的时代背景,勾勒出春秋战国余绪对汉初思想的深远影响,笔触细腻而不失宏大。随着章节的推进,作者开始对各个学派——从早期的黄老之学到后来的独尊儒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论证过程如同抽丝剥茧,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学说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相互竞争、融合与演变的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人物的刻画,那些我们只在课本上见过名字的先贤,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获得了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思想辩论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充满了时代张力和个人抉择的现实冲突。这种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对于初涉汉代史的读者而言,也能在不感到晦涩难懂的前提下,领略到那个时代思想交锋的魅力与深度。
评分我是一个偏爱宏大叙事与细节考据并重的读者,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苛刻要求。在处理那些至关重要的制度变迁和思想转变时,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文献功底。例如,在论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形成过程时,书中并未停留在简单的因果关系描述上,而是细致地梳理了董仲舒思想演变的关键节点,并引用了大量当时诏令和奏疏的原文片段进行佐证,这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读到这些地方,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挑细选、反复推敲的治学态度。这种严谨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即便是对一些相对边缘或存在争议的学派,作者也做到了不偏不倚,尽可能地呈现多方观点,并指出不同学者在该问题上的主要分歧所在。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的现场记录,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的精确性的同时,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术腔”,读起来有一种典雅的文人气息。作者似乎深谙中国古典叙事的精髓,遣词造句考究,用词精准,但又绝不堆砌辞藻,使得复杂的思想观点能够以一种近乎流畅的散文形式被表达出来。比如,在描绘汉代士人对于“天人感应”的哲学困境时,作者所用的比喻和类比恰到好处,既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又使之富有画面感,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那种跨越千年的思想困惑。这种“雅而不艰,实而不板”的文风,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专精于此的学者参考,对于那些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本绝佳的入门和进阶之作。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的享受。
评分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这本书在主题的切入点上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它似乎不满足于仅仅梳理儒家、道家等主流学派的演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容易被忽略的、但对特定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专题性”思潮。这种深入挖掘的勇气和能力,让原本似乎已经定论的历史叙事又增添了许多新的维度和趣味点。每一次翻开新的一章,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汉代某个特定知识角落的窗户,里面充满了意外的发现和深刻的反思。这种对知识深度的追求和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性的通史梳理,它更像是一部为有心人准备的“思想地图集”,指引我们去探索那些不那么为人所知,但同样光芒四射的学术分支。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的结论,这一点,我非常赞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而大气,封面那一抹淡雅的青灰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一上手就觉得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而是颇有研究价值的学术作品。内页的纸张质地摸上去也十分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的纸张,而是略带哑光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上看得出是用心了的,字号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即便内容涉及大量人名、地名和典籍引用时,整体的阅读流畅度依然很高。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细致考量,每当一个大的历史阶段或学术流派结束时,都会有一个清晰的小结,这对于梳理复杂的历史脉络非常有帮助。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其全部内容,但仅从外在的呈现来看,这本书的出版方在提升阅读体验和尊重传统学术规范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足以看出其对读者的尊重。它不追求花哨的图文并茂,而是用扎实的文字和严谨的结构,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这种沉稳的气质,非常符合我对一部严肃历史读物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