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中国2015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由麦可思公司与西南财经大学共同完成的2016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暨重点产业人才分析报告。书中除总报告外包括“应届就业”、“中期发展”和“培养质量”这三部分,用数据回答:刚毕业半年的高职高专生就业质量如何?毕业三年后在职场发展后劲如何?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效果如何?
王伯庆,男,1954年生于四川成都。麦可思公司创始人、总裁,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跟踪评估系统(CHEFS)创始人,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作者,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在中国获材料工程学士和工业经济管理文科硕士、在美国获统计学理科硕士和经济学博士。曾当过工人,助理工程师,讲师,资深经济学家。1990年赴美国留学,1994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6年回国创办麦可思公司。主要著作:《看就业选专业——报好高考志愿》和《决战大学生就业》等。
周凌波,男,科技哲学硕士,研究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副总裁、麦克思研究院副院长。
Ⅰ 总报告
1 技术报告/001
一 调查背景介绍/001
二 研究概况/004
2 主要结论/013
Ⅱ 分报告一 应届就业报告
3 第一章 就业结果/039
一 毕业去向/039
二 就业数量/044
三 就业质量/061
4 第二章 自主创业/091
一 自主创业比例/091
二 自主创业分布/092
三 自主创业月收入/097
四 自主创业动机/097
五 自主创业资金来源/099
六 自主创业风险/100
七 创新能力/100
八 创业教育/101
5 第三章 专升本/104
一 读本科的比例/104
二 读本科的原因/105
6 第四章 未就业分析/106
一 失业率/106
二 未就业人群分布/108
三 未就业人群打算/108
7 第五章 求职与招聘分析/110
一 期望薪酬/110
二 企业下载简历数量/111
Ⅲ 分报告二 中期职业发展报告
8 第一章 职位晋升/113
一 职位晋升比例/113
二 职位晋升次数/116
三 职位晋升的类型/121
四 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121
9 第二章 薪资增长/123
一 总体月收入与涨幅/123
二 主要专业的月收入与涨幅/125
三 主要职业的月收入与涨幅/128
四 主要行业的月收入与涨幅/130
五 各用人单位的月收入与涨幅/131
六 各经济区域的月收入与涨幅/132
10 第三章 职业变迁/134
一 去向分布/134
二 职业转换/136
三 行业转换/139
四 工作与专业相关度/142
五 雇主数/145
11 第四章 就业满意度/148
一 总体就业满意度/148
二 主要专业的就业满意度/149
三 主要职业的就业满意度/150
四 主要行业的就业满意度/150
五 各用人单位类型的就业满意度/153
Ⅳ 分报告三 培养质量报告
12 第一章 总体满意度/154
一 对母校总体满意度/154
二 对母校的推荐度/159
13 第二章 教学满意度/160
一 教学满意度/160
二 教学需改进的方面/160
三 核心课程评价/162
四 师生交流频度/164
14 第三章 教与学行为分析/166
一 到课率/166
二 课堂互动/168
三 学习行为预警/170
15 第四章 能力、知识及素养提升/172
一 基本工作能力评价/172
二 核心知识评价/176
三 社团活动评价/181
四 在校素养提升/183
五 职业能力评价/187
六 职业素养评价/189
Ⅴ 专题分析
16 专题一 工科毕业生需求变化趋势分析/192
17 专题二 大学生素养分析/200
18 附录 名词解释/211
19 主要参考文献/222
前 言
《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除总报告外包括“应届就业报告”、“中期职业发展报告”、“培养质量报告”和“专题分析”这四部分,报告将用数据回答: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毕业三年后在职场发展后劲如何?高职高专生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如何?
“应届就业报告”主要是基于麦可思对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跟踪评价,并与2015届和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进行三年对比;此外,本年度首次采用中华英才网的招聘大数据,首次分析了招聘行为。该子报告反映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包括就业结果、自主创业、专升本、未就业分析、求职与招聘分析等方面。
“中期职业发展报告”基于麦可思对2013届毕业生的毕业半年后和三年后的两次跟踪评价,对毕业生进行跨期对比。该子报告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职场的发展,包括职位晋升、薪资增长、职业变迁、就业满意度等方面。
“培养质量报告”主要反映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情况,本年度在该子报告中首次采用麦可思智能助教系统(Mita)的教与学行为痕迹数据,将在校生的行为数据与毕业生的主观评价相结合,为高校管理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找到新视点。该子报告分析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教学满意度、教与学行为分析、能力知识评价、在校素养提升等方面。
本年度的专题分析是“工科毕业生需求变化趋势分析”、“大学生素养分析”,分析了工科毕业生的需求变化和培养质量问题、素养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和促进素养提升的在校活动。
本年度报告的特点仍然是以数据和图表来呈现分析结果,而不是表达个人观点。读者可以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某一数据或图表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度解读。
特别感谢帮助完善本年度报告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在此不一一具名。报告中所有的错误由作者唯一负责。
感谢读者阅读前言与本报告。限于篇幅,报告仅提供部分数据,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内容,请联系作者(research@mycos.com)。
麦可思研究院
2017年4月
这本关于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情况的报告,光是封面和标题就让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实感和沉甸甸的责任感。我一直关注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总觉得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是很多年轻人初入职场时会遇到的最大困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窗口,去审视在2017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如何应对市场变化的,以及那些即将迈入社会的学子们,他们的真实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我尤其期待能看到其中对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的深入分析,毕竟,如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方向与社会需求严重错位,那么再多的教育投入也只是空谈。我也想知道,报告是如何界定“就业质量”的,是单纯看起薪和岗位对口率,还是更深入地探讨了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能力提升空间。一个好的就业报告,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数据罗列,更应该有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和院校管理者具有警示意义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出那些隐藏在平均数据背后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城乡差异、不同类型院校之间的就业水平差距,以及那些“慢就业”或“灵活就业”群体的真实面貌,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到正在迷茫中的学生和家长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当我翻阅这份聚焦于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状况的深度报告时,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数据和图表,更是一群年轻人在时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的身影。这份研究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冷静的“时间切片”,让我们能够回溯过去几年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效与不足。我尤其关注报告中对于“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这部分群体的描述。在那个年代,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固定工作模式。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否适应了这种新兴的就业形态?比如,是否注重培养了他们的项目管理能力、市场敏感度和自我驱动力?如果大部分高职教育依然围绕着工厂流水线或传统服务业的固定岗位进行设置,那么面对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这些毕业生在应对“非标”工作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我期望看到报告能对这些新兴就业形态下的职业素养要求进行前瞻性的探讨,而不是仅仅将他们归类于“非传统就业”的边缘群体,从而为高职院校未来的课程设计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指导。
评分这份报告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份单纯的统计年报,不如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人才供需预警灯”。我们都知道,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技术工人和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我们对它的期望值很高,但也更容易从中发现结构性的矛盾。我特别关注的是报告中关于“薪资水平与教育投入”的对比分析。如果一个高职毕业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其起步薪资与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短期技能培训获得的收入差距不大,那么教育的吸引力就会直线下降,这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选择意愿。我希望报告能够揭示出那些“高投入低回报”的专业,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行业整体不景气,还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另外,对于那些选择了继续深造而非直接就业的学生群体,报告是否对其深造的动机和去向进行了分类研究?这能帮助我们判断,高职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被视为本科教育的“跳板”,而非职业技能培养的终点站。
评分读完这本报告后,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输送环节上的一些顽疾。报告对就业数据的呈现方式,有一种令人信服的扎实感,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数据汇总,而是深入到了不同专业大类的具体就业流向,这种细致程度,对于想了解特定领域人才培养效果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就业满意度”这一主观指标的探讨,这比单纯的“就业率”数字要来得更有价值。满意度往往反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所从事工作的预期是否得到了满足,这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留存率和职业生涯的稳定性。如果满意度低,说明我们培养的技能人才很可能只是在“过渡性岗位”上勉强度日,这对于国家的产业升级规划来说是个隐患。我希望报告能更进一步探讨不同省份之间的就业地域差异,毕竟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巨大,对高职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自然不同,这种地域性的分析,对于评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执行情况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坦率地说,我带着一丝怀疑的态度开始接触这份报告的。在以往接触的很多行业报告中,数据往往为了美化现状而显得过于乐观,缺乏对真实困境的直面。但这份关于2017年高职高专生就业情况的分析,似乎在某些侧面展现了令人警醒的信号。例如,报告对“初次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率”的交叉分析,我猜想一定揭示出部分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即学校教的技能可能已经跟不上企业技术迭代的速度。如果对口率低,那么高职教育的投入产出比就会大打折扣,学生也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去学习一套即将被淘汰的知识体系。我期待看到报告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评估,究竟哪些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哪些合作只是流于形式的“走过场”。真正成功的校企合作,应该能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企业所需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硬技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习阶段的理论应用。这种对实践环节的深度剖析,远比泛泛而谈“要加强实践教学”要来得实在和有力。
评分买回来写报告用的,买了同系列的几本
评分每年都买,非常好!
评分本书除总报告外包括“应届就业报告”“中期职业发展报告”“培养质量报告”和“专题分析”这四部分。报告将用数据回答: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毕业三年后在职场发展后劲如何?高职高专生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如何等问题。
评分本书除总报告外包括“应届就业报告”“中期职业发展报告”“培养质量报告”和“专题分析”这四部分。报告将用数据回答: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毕业三年后在职场发展后劲如何?高职高专生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如何等问题。
评分周姐说打几个字,她要拿京豆。
评分价格还是可以接受,
评分快递给力。
评分快递给力。
评分周姐说打几个字,她要拿京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