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企业人类学引入“社会结构转型”理论,作为其新的基础理论,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变:不再是个案式地研究企业,而是从市场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整体性视角,探讨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因及其社会结构性因素。国内外一大批学者经过80多年的持续探索,最近几年创新地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企业人类学的兴起意味着人类学发展的局部突破,标志着人类学的第四次革命。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企业人类学打通了中国与西方的人类学通道。中国学者不仅应该而且已经提出了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
作者简介
张继焦,男,1966年生,博士,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任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国际企业人类学委员会创办人和主席,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副会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学者、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国际研究员;曾访问过的国家和地区有33个。已出版中外文著作26部,发表中外论文近200篇。
目录
导论 国内外理论综述与本书的分析框架…………………………… (1)
第一章 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企业人类学的新探索………………… (8)
第一节 企业人类学: 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 (8)
一 美国: 从工业人类学到组织人类学或工商人类学………… (9)
二 中国: 从探讨农村工业化到创立企业人类学……………… (16)
三 日本: 从“工商人类学” 到“经营人类学” …………… (28)
四 企业人类学: 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 (30)
第二节 企业人类学: 应用研究和案例分析……………………… (31)
一 知名企业里的人类学调查与研究…………………………… (32)
二 企业人类学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15 个领域…………… (34)
三 企业人类学与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学科建设…………… (62)
第三节 企业人类学的最新学术活动及其研究动向……………… (64)
一 2009 年: 企业人类学的安身立命之年……………………… (64)
二 2010 年: 企业人类学在亚洲的崛起………………………… (67)
三 2011 年: 企业人类学继续发展其亚洲的学术网络………… (68)
四 2012 年: 企业人类学立足中国? 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合作…………………………………………………………… (69)
五 2013 年: 企业人类学的世界性影响不断扩大……………… (73)
六 2014 年: 企业人类学立足亚洲? 增强世界性影响力……… (75)
七 2015 年: 企业人类学的世界性影响进一步增强…………… (79)
八 总结: 由中国学者主导的企业人类学已形成世界性影响…………………………………………………………… (79)
第四节 企业人类学的最近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 (81)
一 不断推出新的学术成果……………………………………… (82)
二 世界各国学者对企业人类学的探讨………………………… (87)
三 不断增强应用性研究和社会影响力………………………… (96)
四 结语: 现状总结、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前景………………… (98)
第五节 企业人类学: 学科体系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100)
一 企业人类学的“名” 与“实”: 学科名称的整合……… (100)
二 从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看企业人类学的国际性………… (102)
三 研究范畴的不断扩展: 从传统的到新兴的……………… (103)
四 研究方法的持续创新: 三个方面的转变………………… (113)
五 总结、思考和启示: 企业人类学的兴起和未来发展前景………………………………………………………… (118)
第二章 企业人类学的新范式: 对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探索…… (122)
第一节 观察经济社会转型的三大方面: 新一轮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 (122)
一 研究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123)
二 企业人类学的新视角: 新一轮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 (126)
三 小结: 关于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现代化、全球化的初步看法……………………………… (137)
第二节“伞式社会” ———观察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新概念…………………………………………………… (138)
一 问题的提出………………………………………………… (138)
二 理论准备和分析框架……………………………………… (139)
三 从“地方” 和“企业” 两类案例? 看中国的“伞式社会” ……………………………………………………… (141)
四 讨论与分析: 社会结构转型下的“伞式关系” ———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150)
五 小结: 经济社会转型中“伞式社会” 依然发挥作用…… (155)
第三节“蜂窝式社会” ———观察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另一个新概念…………………………………………… (156)
一 研究缘起和问题的提出…………………………………… (156)
二 研究假设、理论基础与实证材料来源…………………… (156)
三 就业性“蜂窝” 结构及其功能…………………………… (159)
四 经营性“蜂窝” 结构及其功能…………………………… (164)
五 小结: 对“蜂窝式社会” 的总体性阐释………………… (176)
第四节 对“伞式” 关系和“蜂窝式” 关系发展趋势的分析……………………………………………………… (177)
一“伞式” 关系的发展趋势及政府行为模式的变化………… (177)
二 对蜂窝式社会发展趋势的看法…………………………… (180)
第三章 人类学的新课题: 从东部到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181)
第一节 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 影响因素分析……………………………………………………… (181)
一 产业转移: 相关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82)
二 影响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184)
三 影响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187)
四 小结: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企业搬家” ……………… (190)
第二节 食品工业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环境污染及其对策……………………………………………………… (190)
一 问题的提出………………………………………………… (190)
二 本节采用的环境经济学理论……………………………… (191)
三 食品工业: 从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 (192)
四 食品工业: 环境污染及其对策…………………………… (194)
五 小结………………………………………………………… (196)
第三节 新一轮产业转移与中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196)
一 新一轮产业转移与中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 (196)
二 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98)
第四章 人类学视角下的城市转型: 老字号、老商街与城市竞争力……………………………………………………… (212)
第一节“自下而上” 的视角: 对老字号、老商街与城市竞争力的分析…………………………………………… (212)
一 引言: 从习总书记吃庆丰包子、逛南锣鼓巷谈起……… (212)
二 研究思路…………………………………………………… (213)
三 第一个层次: 微观地对老字号的分析……………………(214)
四 第二个层次: 中观地对老商街的聚集经济分析………… (222)
五 第三个层次: 宏观地对城市竞争力的整体性分析……… (227)
六 讨论与小结………………………………………………… (232)
第二节“自上而下” 的视角: 对城市竞争力、老商街、老字号的分析…………………………………………………… (233)
一 研究思路: 从“自下而上” 到“自上而下” …………… (233)
二“自上而下” 的三层次分析………………………………… (233)
三 小结………………………………………………………… (245)
第五章 民族产业的典型代表——— “老字号” 企业的现代转型… (246)
第一节 中华民族之代表企业——— “老字号” 的研究现状、
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246)
一 为什么要研究“老字号” 企业…………………………… (246)
二 企业人类学研究“老字号” 的独特视角………………… (247)
三“老字号” 研究的学术价值………………………………… (255)
四“老字号” 研究的现实意义………………………………… (256)
五 小结: 逐渐构建“老字号” 研究学术体系……………… (258)
第二节 中国企业是否都“富不过三代”: 对“老字号” 长寿秘籍的分析……………………………………………… (259)
一 问题的提出: 中国企业都“富不过三代” 吗? ………… (259)
二 中国的商业传统源自本土、历史悠久…………………… (260)
三 对“老字号” 企业的调研及有关数据…………………… (263)
四 从竞争的角度? 看“老字号” 企业的长寿秘籍………… (265)
五“老字号” 企业的发展前景………………………………… (270)
六 小结: 中国企业并非都是“短命郎君” ………………… (272)
第三节“老字号” 企业的盛典性“事件营销”: 以上海杏花楼为例……………………………………………………… (272)
一 以往的相关研究与上海世博会…………………………… (273)
二 分析框架…………………………………………………… (277)
三 世界各国企业与中国“老字号” 企业: 上海世博会上的仪式性“事件营销” …………………………………… (278)
四 上海世博会: 上海杏花楼的典礼性“事件营销” 案例分析………………………………………………………… (281)
五 小结: 盛大的世博会典礼与上海“老字号” 企业的“华丽变身” ………………………………………………… (289)
第四节 中国“老字号” 企业的经营现状与发展前景………… (291)
一 受访“老字号” 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291)
二“老字号” 企业的经营现状与发展前景…………………… (294)
三 小结………………………………………………………… (305)
第六章 人类学的新视角: 对“经济文化类型” 变迁的思考…… (307)
第一节 少数民族城市移民经济文化类型: 从“原生态型” 到“市场型” 的转变………………………………………… (307)
一 文献回顾: 关于“经济文化类型” 理论的有关探讨…… (307)
二 在城市移民研究中重构“经济文化类型” 理论………… (313)
三 影响“经济文化类型” 转变的因素分析………………… (319)
四 城市移民的经济文化类型: 从“原生态型” 到“市场型” …………………………………………………… (323)
第二节 经济文化类型的转变: 民族企业与民族企业家的作用……………………………………………………… (326)
一 文献回顾: 对城市移民、民族企业与民族企业家的有关研究………………………………………………………… (327)
二 对调查资料的描述与分析………………………………… (330)
三 总结与讨论: 民族企业和民族企业家在形成新的经济文化类型中的作用……………………………………………… (336)
结语 企业人类学———人类学第四次革命对中国的意义………… (338)
参考文献……………………………………………………………… (341)
精彩书摘
《企业人类学:从社会结构视角分析经济行为》:
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因此也出现了更多的全国性调查与研究。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人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
1993年底到1995年,可以说是研究的高峰期。不同主管部门和行业分别资助了四项大规模的调查:中国农业银行调查系统1993年12月至1994年1月对全国26个省、区、市的600多个县14343个样本户进行了调查;全国政协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4年对全国15个省、区、市的28个县的28个村进行了调查;农业部“民工潮”跟踪调查与研究课题组1994年5月对全国11个省区75个固定观察村庄进行了调查;农业部农研中心1994年11月到1995年4月对全国29个省、市、区318个固定观察点村庄的25600个样本户的调查。此外,1994—1995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主持一项涉及中国8个省的8个村庄的流动人口的研究项目;1995年美国福特基金会曾资助北京有关研究单位从事8个关于流动人口的专题研究课题。
……
企业人类学:洞察组织脉络中的人类互动与经济决策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成功并非仅依赖于精密的财务报表或高效的生产流程。深植于人类学视角的“企业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副独特的透镜,用以审视企业这一复杂的人类组织,并深刻理解其内部成员的行为模式、权力结构以及由此催生的经济决策。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商业管理指南,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次对组织肌理的解剖,一次对经济活动背后“人”的追溯。 人类学视角下的企业:超越冰冷的机器 传统管理学往往将企业视为一个理性的、目标驱动的系统,成员被视为可替换的组件。然而,人类学提醒我们,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由个体组成的社群,每一个个体都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信仰、情感和人际关系网络。这些非理性、却又极其真实的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内部的沟通方式、决策过程、创新能力、员工敬业度,乃至最终的经济绩效。 本书将企业置于人类学研究的框架之下,探讨企业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场域”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我们将分析企业内部的仪式(如例行的会议、庆典、晋升机制)、神话(如公司创始人故事、成功案例的传承)、符号(如企业标志、着装规范、办公室布局)以及亚文化(如不同部门、层级、地域团队之间的独特风格和行为准则)。理解这些文化元素,对于洞察企业决策的深层动因,预测员工的行为反应,以及设计更有效的组织策略至关重要。 社会结构:无形的力量塑造经济行为 “社会结构”是本书的核心分析工具。我们将运用人类学中关于社会结构的概念,如地位、角色、群体、网络、权力关系和规范,来审视企业内部的层级体系、部门划分、团队构成以及非正式的网络连接。这些结构性的安排,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形成,都对个体和群体的经济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权力与层级: 企业中的权力分布如何影响信息流动、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在信息获取和决策参与上的差异,如何塑造他们的行为倾向和风险偏好?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权力结构如何通过威慑、激励、同化等多种方式,引导或限制个体的经济行为。例如,在权力集中的企业中,员工可能更倾向于执行上级指令,而非主动探索和创新,这可能抑制了潜在的经济机会。 群体动力与社会网络: 员工并非孤立存在,他们构成了一个个相互连接的社会网络。这些网络如何影响知识的传播、信任的建立、合作的发生以及冲突的解决?非正式的网络往往比正式的组织架构更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和资源,并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强大的社会规范效应。我们将探讨社会网络分析如何帮助企业识别关键的意见领袖,理解信息流动的瓶颈,并促进跨部门的合作,最终提升组织的经济效率。 群体规范与认同: 每一个群体都会形成自身的行为规范和共享的认同感。在企业中,这表现为团队的凝聚力、部门的归属感,甚至是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当个体认同于其所属的群体时,他们更有可能遵循群体的规范,承担群体责任,并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强化群体认同和建立积极的群体规范,来引导员工做出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经济决策,例如鼓励风险投资、节约成本或提升客户满意度。 地位与角色: 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带来了不同的期望和行为模式。管理者需要承担决策和领导的责任,而一线员工则需要执行和贡献。这些角色定位如何影响个体的自信心、工作满意度以及对经济机会的感知?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结构性因素,解释为何在某些情况下,特定的群体或个体更容易抓住经济机遇,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则可能表现出规避风险或墨守成规的行为。 经济行为的文化根源与多重解读 企业中的经济行为,如投资决策、风险承担、创新尝试、市场竞争、成本控制、员工激励等,并非仅仅是理性的数学计算。本书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深入挖掘这些行为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多重解读。 风险感知与规避: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和群体对风险的感知和应对方式截然不同。本书将探讨文化价值观(如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如何影响企业对新产品开发的投入、对市场波动的反应,以及对失败的容忍度。一个强调稳定和风险规避的文化,可能会抑制企业大胆的扩张性投资;而一个鼓励试错和快速迭代的文化,则可能催生更多的创新和经济增长。 信任与互惠: 信任是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信任、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信任,以及企业与外部伙伴之间的信任,都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深度、交易的成本和创新的意愿。本书将分析信任是如何在企业文化和制度中构建起来的,以及信任的缺失如何导致效率低下、欺诈行为和经济损失。互惠原则在经济往来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建立公平的奖惩机制来强化互惠关系,也将是探讨的重点。 激励机制的文化适配: 传统的激励机制往往侧重于物质回报,但人类学告诉我们,非物质因素,如认可、尊重、归属感、发展机会,在激励员工方面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对不同激励方式的偏好,并探讨如何设计更具文化敏感性和针对性的激励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绩效。 “理性”的边界与局限: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在企业人类学看来,是对复杂人性的过度简化。我们将揭示“经济人”在实际企业环境中如何被情感、偏见、认知局限、社会压力和文化价值观所影响。例如,锚定效应、确认偏误等认知偏差,如何在投资决策中误导管理者;从众心理如何导致群体盲从,错失良机。理解这些“非理性”因素,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周全、更符合现实的经济决策。 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启示 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述,更致力于将人类学洞察转化为可操作的企业管理实践。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我们将展示企业人类学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帮助企业: 优化组织设计: 理解企业内部的社会结构,可以帮助管理者设计更具效率和适应性的组织架构,减少层级阻碍,促进信息流通,并提升团队协作。 提升沟通效果: 洞察不同群体之间的沟通习惯和文化差异,有助于管理者制定更有效的沟通策略,避免误解和冲突,建立更和谐的工作氛围。 促进变革管理: 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和员工的心理,有助于管理者更顺畅地推行组织变革,克服阻力,并最大程度地赢得员工的支持。 加强人才管理: 了解员工的需求、动机和群体归属感,有助于企业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招聘、培训和保留策略,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和满意度。 制定更优的经济策略: 从人类学的视角审视市场竞争、消费者行为和商业合作,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隐藏的经济机会,规避潜在的风险,并制定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经济策略。 结语 “企业人类学:从社会结构视角分析经济行为”是一次对企业内在逻辑的深度探索。它邀请读者放下对企业“机器”的刻板印象,以更具人文关怀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企业内部复杂的社会关系、文化力量以及它们如何交织在一起,最终塑造出千姿百态的经济行为。本书旨在为管理者、研究者和所有对企业运作充满好奇的人们,提供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和思考框架,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企业,更有效地管理组织,并最终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取得长远的成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看待企业和经济行为的全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