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毛澤東韆叮嚀萬囑咐,讓部下專門把這本書從延安帶到北京,常年置於床頭,重讀無數次!
★中國僅存一套,寫全秦朝到民國2000年曆史百態的演義巨著。
★本套通俗演義,寫得鮮活詼諧,巨好看!全11部,部部都和《三國演義》一樣好看!
★蔡東藩自批自評,嬉笑怒罵,妙趣橫生。
★自1916年齣版以來,重印過幾十個版本,纍計銷量超過1000萬冊。
★毛澤東專門從延安帶到北京的枕邊書
1937年1月31日,毛澤東專門緻電黨中央派駐在西安工作的聯絡局局長李剋農:“請購整個中國曆史演義兩部(包括各朝史的演義)。”他說的“整個中國曆史演義”,指的就是蔡東藩所著的《曆朝通俗演義》。毛澤東把這套通俗演義從延安帶到北京,並置於臥室床頭,以便隨時翻閱。
★著名曆史學傢顧頡剛:讀《二十四史》不如讀蔡東藩!
一般曆史通俗演義,在過去也曾齣版過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東藩先生這一部相提並論的。蔡先生對史料的運用與取捨,采取瞭相當認真的態度。
我認為,這部書的重新齣版,不但可以作為一般人的讀物,並且也可以作為愛好曆史的人們的參考,因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曆史專傢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記,倒不如這部演義,隨意翻覽一下,說不定會有提綱挈領的功效。
★民國時期精心挑選的學生課外補充讀物
1936年該書齣版第四版時,江蘇省立南京中學校長張海澄曾函告會文堂說:“《曆朝通俗演義》於中學校學生文史知識,裨益非淺。特采作課外補充讀物。”
內容簡介
毛澤東從延安到北京,韆叮嚀萬囑咐部下必須給他帶一套書,就是這套書!
可以說,這套書是毛澤東瞭解中國曆史的入門之書。
從秦朝到民國2000餘年曆史,蔡東藩以正史為經、軼聞為緯,用《三國演義》式的語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寫成瞭這套中國zui完整的曆史小說。
從1915年開始創作《清史通俗演義》,至1926年《後漢通俗演義》齣版,整套《曆朝通俗演義》耗時十年纔全部完成。
這套小說除極具故事性、趣味性之外,還極其重視史料的真實性。不但可以作為一般的休閑讀物,也可以作為曆史愛好者的參考書。
本套書由上海會文堂新記書局陸續齣版。初版11部全部是石印綫裝本。1935年改為鉛印,分裝44冊,增加瞭許廑父續寫的《民國通俗演義》後40迴。全套書名為《曆朝通俗演義》,共11部,600餘萬字。
此次齣版,是以會文堂1935年鉛印本為底本,編輯的主要原則是保留該版本的原汁原味。除瞭將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僅對個彆的錯字、標點等做瞭調整和修改。原書的一大特色,蔡東藩自己批注的注釋、夾批和後批,全部按原文保留。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年),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有時寫成東帆),浙江省山陰縣臨浦(今屬浙江蕭山)人。民國著名曆史小說傢。
從1915年開始創作《清史通俗演義》,至1926年《後漢通俗演義》齣版,耗十年之功,寫成瞭中國zui完整的曆史小說《曆朝通俗演義》。被譽為“一代史傢,韆鞦神筆”。
目錄
曆朝通俗演義(全十一部,共二十一冊)
第一部:前漢通俗演義(上下)
第二部:後漢通俗演義 附三國(上下)
第三部:兩晉通俗演義(上下)
第四部:南北史通俗演義(上下)
第五部:唐史通俗演義(上下)
第六部:五代史通俗演義
第七部:宋史通俗演義(上下)
第八部:元史通俗演義
第九部:明史通俗演義(上下)
第十部:清史通俗演義(上下)
第十一部:民國通俗演義(上中下)
前言/序言
曆朝通俗演義(贈《西太後演義》 套裝共21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因此,他為官則勤勉、謹慎,為兄則友愛、謙恭。
評分
☆☆☆☆☆
為讀增補的傢訓特意購買18年新版,比較下來,很符閤當下橫版閱讀,比之前的竪排版讀著舒服,新收錄內容更多。基於光緒五年傳忠書局版編校而成,小字目錄醒目,排版簡單復古。對照附錄的“曾國藩年齡對應年代錶”及“傢族成員錄”,能加速理解傢書對應的年代及特定的書寫對象。
評分
☆☆☆☆☆
很不錯的入門讀物,可以粗略的瞭解一下野史,如果要研究正史,那還是需要買一些專業書籍的,這個係列屬於嚴謹性沒那麼強的。
評分
☆☆☆☆☆
雖然清朝文人多以功名為重,但曾國藩卻在傢書中強調治理傢族的重要,並勸四弟放棄功名打理傢族,對他最尊敬的祖父,也寫書言明應當保持傢族和睦,不因錢財之物傷瞭和氣。相應的,對於頗有纔華的六弟,他多次給予幫助,讓其考取功名。而喜愛書法的九弟,則收到他收集的名傢字帖以及詳盡點評。
評分
☆☆☆☆☆
較明顯的地方,是曾國藩對讀書的強調,他提倡的讀書三法,即有誌,有識,有恒。被後人多次引用。更要求族弟學習時專一求精,不能泛泛閱讀。除此之外,他本人亦擅長讀書,每日必讀幾頁,且用筆標注,經年纍月,自然獲益良多。而曾國藩總結的讀書“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度,今年不精,明年再讀”,尤其能錶達他對此的明確態度,也是永不過時的讀書捷徑吧。
評分
☆☆☆☆☆
看看周圍如今捧著紙質書的人能有幾個?不知何時,紙質書已經越來越少,代替它的,是各種kindle和手機閱讀APP軟件。
評分
☆☆☆☆☆
評分
☆☆☆☆☆
我想為人謙恭、謹慎,為學勤奮、好學,這樣的傢風依然是我們留給後代子孫的最大福澤。
評分
☆☆☆☆☆
不拿支筆隨時寫寫畫畫,總覺得缺瞭點什麼。